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课件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课题名称:会发光的物体班级:大班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光物体。
2. 让学生学习发光物体有哪些特点和分类。
3. 让学生知道不同的发光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发光物体。
2. 让学生学习发光物体有哪些特点和分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或实物,如手电筒、小夜灯、夜光贴纸等。
2. 黑板或白板。
3. 彩色粉笔或白板笔。
4. 学生活动区域。
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昨天的学习内容,询问他们知道什么是发光物体。
2. 呈现一些发光物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
3. 引导学生思考,发光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有什么作用。
步骤二:呈现(10分钟)1. 教师呈现一张包含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物体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2. 教师在黑板或白板上画两列,一列写“人造发光物体”,一列写“自然发光物体”,让学生根据图片中的物体分类。
3.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每个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的作用,并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步骤三:巩固(10分钟)1. 教师再次呈现一张包含不同发光物体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一些问题,如“这些物体在夜晚或黑暗中有什么作用?”、“你们家里有什么发光物体?”等。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发光物体的观察和分析,总结发光物体的特点和分类,并记录在黑板或白板上。
3. 教师提供一些简单的情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如“如果你晚上要去厕所,却找不到开关,你会用什么方法找到厕所?”。
步骤四:结束(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2. 教师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发现更多的发光物体,并与家人或朋友分享自己的发现和学习经验。
教学扩展:1.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察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并讨论它们属于什么类型的发光物体。
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简单的夜光贴纸或手工灯泡,并观察它们在黑暗中的发光效果。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1500字教学目标:1.了解什么是发光体以及发光的原理。
2.了解不同物体的发光特性。
3.能够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的发光物体。
教学重点:1.发光体的定义和原理。
2.不同物体的发光特性。
教学难点:1.发光体的原理。
2.如何通过实验理解和验证发光特性。
教学准备:1.会发光的物体的图片。
2.黑板、彩色粉笔。
3.杯子、电池、铜线、铝纸、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教师出示会发光的物体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发光体的兴趣。
2.教师与学生讨论,提问:“你见过哪些发光物体?”“你知道为什么它们会发光吗?”引导学生思考。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教师通过黑板上的示意图,简要地说明发光体是指能够自己发光的物体。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发光体能够发光,并讲解发光的原理:发光体发出的光是由原子或分子的能级跃迁而产生的。
当电子从高能级跃迁到低能级时,会释放出能量,这部分能量以光的形式来到我们眼前,形成发光现象。
3.教师讲解不同物体的发光特性,如金属发光、半导体发光等。
三、实验展示(20分钟)1.教师展示一个简单的实验,将铜线连接在电池的两极上,然后将末端的铜线与金属杯子接触,观察杯子是否发光。
并让学生自己实验。
2.教师再展示另一个实验,将发光二极管连接在电池的正负极上,观察二极管是否发光。
3.通过实验展示,让学生亲眼见证发光的现象,加深对发光体的理解。
四、讨论与总结(15分钟)1.教师与学生讨论刚才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发光体的特点,如金属在特定条件下会发光,而发光二极管则会在通电时发光。
2.教师帮助学生回答先前提出的问题:“你见过哪些发光物体?”“你知道为什么它们会发光吗?”并让学生举例说明。
五、拓展延伸(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物体能够发光?为什么太阳能发光?2.教师可以介绍一些常见的发光物体,如火焰、太阳、发光海洋生物等,并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发光原理。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发光体的定义和原理,以及不同物体的发光特性。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案标题:会发光的物体教学年级:大班教学主题:物体会发光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到有些物体能够发光,有些物体则不能发光。
2. 帮助学生了解光的产生和传播的基本原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1. PPT课件和投影仪2. 物体发光实验器材:手电筒、彩色荧光笔、发光玩具等3. 黑板、白板笔、彩色粉笔、橡皮擦4. 学生用品:纸、铅笔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借助PPT课件展示一张明亮的夜空图片,向学生展示夜空中的星星和月亮。
2. 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夜晚的星星为什么会发光?”“月亮能发光吗?”“除了星星和月亮,还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呢?”二、探究发光物体(10分钟)1. 分发一张纸和铅笔给每位学生,让学生画出他们认为的会发光的物体。
2. 学生画完后,让他们把画纸放在桌上,与同桌的学生分享并比较画出的物体。
3. 选择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画出的物体并解释为什么认为这些物体能够发光。
三、引导实验(1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样的物体会发光以及发光的原因。
2. 准备一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如手电筒、彩色荧光笔、发光玩具等。
3. 分组让学生互相试验这些物体会发光的原因,提醒学生要注意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四、实验探究结果分享(10分钟)1. 让每组学生依次分享实验结果,让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引导学生总结出物体发光的条件和原因,如物体必须具有发光源或者被其他物体照射等。
五、小结(5分钟)1. 带领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出会发光的物体和发光的条件。
2. 引导学生思考非发光物体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六、拓展延伸活动(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发光的物体,并进行讨论。
2. 分发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画出自己喜欢的发光物体,并简单描述为什么喜欢。
七、课堂反馈(5分钟)1. 随堂布置一道与发光物体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口头分享,以检查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情况。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发光的物体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发光的物体设计意图:本次次活动是由故事《萤火虫找朋友》而引起的,孩子们知道故事里的萤火虫找寻找朋友的时候看到能发光的电灯、黑夜里动物的眼睛、汽车的灯以为是自己的朋友,所以当时我提出了问题:“除了故事里的这些物体会发光,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会发光?”孩子们带着这一疑问和爸爸妈妈一起去收集了有关会发光物体的图片,孩子们积极性高,探索的欲望强烈从而就生成了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
活动目标1.知道许多物体能发光,了解光的用途。
2.能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对探究发光物体的活动有兴趣。
活动准备1.手电筒、电池、电动玩具、蜡烛、火柴、打火机、荧光棒、积木、塑料玩具等实物若干,放塑料筐里。
2.关于会发光的物体PPT图片或课件。
3.分类卡、图片(阳光、月光、星光、闪电光、彩虹光、萤火虫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若干。
小镜子若干。
活动指导1.探索、发现各种会发光的东西。
(1)导入:塑料筐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手玩一玩、看看哪些东西会发光,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
(2)师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找出会发光的物体。
2.观看课件引导幼儿讨论,扩展幼儿对光的认识。
(1)提问:你发现哪些会发光的'物体?它们分别是怎样发光的?除了这些东西,你还知道那些东西会发光?他们又是怎样发光的?(2)幼儿观看课件及图片,引导幼儿了解会发光的物体的基本特性。
A:感知认识各种自然发光体(例如:钻石、夜明珠、太阳、月亮、行星、闪电、彩虹等)B:感知认识动物发光体(例如:萤火虫、发光乌贼、水母、松球鱼、夜晚动物的眼睛等)C:感知各种人造发光体(例如:电焊光、火光、灯光、X光、激光、霓红灯、信号灯、红绿灯、荧光棒等)3.初步学习按照发光物体的基本特性进行分类。
(1)我们知道了,看到了这么多发光物体,这些光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2)师解释什么是自然光?什么是人造光?自然光:自然界存在的可见光。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领域活动:发光的物体简介本次大班科学领域活动的主题为“发光的物体”。
本活动旨在通过实践观察,让幼儿能够认识和了解发光现象,探究发光的原理,并了解和感受发光物体的特点和分类。
知识准备在进行本次活动之前,我们需要向幼儿介绍一些相关知识,例如:什么是光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电性光和磁性光在空间中传递的波动现象。
光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每秒可以传播约30万公里的距离。
什么是光源光源是发光现象的物体。
按照光源的分类,可分为原色光源和混合光源。
原色光源可以单独发射一种颜色的光,常见的原色光源有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灯。
混合光源可以发射多种颜色的光,常见的混合光源是白炽灯和荧光灯。
什么是发光现象发光是指物体在接受能量的作用下,发射出可见光的现象。
发光现象分为自然光和人工发光两种类型。
实验步骤本次活动我们将采用实验方法,让幼儿亲身感受发光的现象。
准备材料•LED灯•红、黄、蓝、绿等颜色的透明塑料纸•黑夜•白天实验步骤1.给幼儿展示LED灯,并告诉幼儿LED灯是一种发光的物体。
随后,让幼儿拿起LED灯,观察LED灯的发光现象。
2.给幼儿展示红、黄、蓝、绿等颜色的透明塑料纸,并告诉幼儿这是一种通过光的透过、反射、折射产生不同颜色的方法。
让幼儿手持LED灯,再围绕LED灯放置红、黄、蓝、绿等颜色的透明塑料纸,观察纸张的变化。
3.请幼儿试着在黑夜发现光源(如路灯,汽车大灯等)的区别,再将LED灯放在黑夜中,观察LED灯的亮度和变化。
4.在白天,让幼儿试着发现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
5.告诉幼儿发光物体的分类可分为自然物品和人工电气、光源类物品。
总结通过本次活动,幼儿了解了发光的原理,探究了发光物体的特点和分类,同时通过实践观察,使幼儿学会了如何用透明塑料纸改变发光物体的颜色,从而开拓了幼儿的科学视野。
这也为幼儿未来更深入的科学研究和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会发光的物体》教学目标1.让幼儿了解何谓发光的物体;2.带领幼儿探究不同类型发光物体;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好奇心。
教学准备1.LED灯,电水壶,蓝色荧光笔,石墨,镁带(各种发光的物体);2.投影仪(可选),幻灯片-matter.ppt;3.实验室课桌、椅子、灯等;4.“发光的”神奇手环/贴纸(可选)。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问题探究•老师向幼儿展示一本科学书,书中有一些发光的物体,让幼儿说出他们知道的会发光的物体。
知识概述•通过介绍“在黑暗的夜里,星星会发出明亮的光芒,这叫星光”。
接着老师会反问:“除了星星,你们还知道哪些东西是会发光的呢?”2. 发光物体的分类前置提示•老师向幼儿展示幻灯片-matter.ppt,介绍发光物体可分为四类:天然发光物质、电光源、化学发光物和人造光源。
分类实验•老师将不同类型的发光物体分为四类,供幼儿初步了解学习(如:荧光笔、螺旋藻、电灯泡等),要求幼儿按照不同的类别把它们分好。
3. 导入实验背景介绍•老师介绍镁带和石墨,告诉幼儿它们都是电光源的一类,然后提示幼儿想一下,它们能发光吗?如果能发光,那么为什么呢?如果不发光,我们应该怎么办?实验操作1.老师提供LED荧光灯,并点亮,让幼儿围着观察;2.然后,老师将石墨和镁带加热到一定温度,并观察他们是否会发光。
4. 实验结论•镁带和石墨在加热时能发光。
这是因为它们加热时形成的气体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放出能量,导致石墨和镁带发出明亮的白色光;荧光灯则是将电能转变成光能的一种人造光源,它含有一种叫荧光粉的物质,荧光粉结构复杂,它的分子被激发后会发射出自己的能量而产生光。
教学总结•整个过程让幼儿探究不同类型的发光物体。
通过分类实验和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帮助幼儿构建和加深对发光物体知识的学习。
在实验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幼儿们对于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
在课后,可以让幼儿们思考一下更多的会发光的物体,并同家长分享。
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一)2024

大班科学:会发光的物体(一)引言概述:在大班科学课上,探索会发光的物体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主题。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可以了解到不同物体如何发光以及发光的原理。
本文将通过五个大点来详细介绍会发光的物体,包括不同类型的发光物体、发光的原理、发光物体的应用等。
正文内容:1. 发光物体的种类a. 自然发光物体(如太阳、火焰等)b. 人工发光物体(如发光灯、闪光灯等)c. 生物发光物体(如萤火虫、海洋生物等)d. 化学发光物体(如荧光剂、荧光笔等)e. 电磁辐射发光物体(如氙灯、激光器等)2. 发光的原理a. 发光与电能的关系b. 发光与热能的关系c. 发光与化学反应的关系d. 发光与生物体的关系e. 发光与辐射能量的关系3. 发光物体的应用a. 照明:发光灯、荧光灯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b. 通信:激光器在光纤通信中的作用c. 医疗:激光治疗仪器的应用d. 舞台艺术:舞台灯光设备在演出中的运用e. 安全标识:荧光涂料在紧急逃生标识上的应用4. 探索会发光的实验a. 制作简易发光灯:使用废旧的电池和铝箔纸制作自制发光灯b. 萤火虫实验:观察萤火虫的发光现象,了解其发光原理c. 荧光反应实验:利用荧光剂和紫外灯展示荧光反应的过程d. 电能转化实验:使用小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观察发光效果e. 激光实验:使用激光器和光筛观察激光的特性和效果5. 保护眼睛的注意事项a. 避免长时间直视强光源b. 使用护目镜或眼镜保护眼睛c. 注意使用合适的光源照明d. 遵循光学器械使用要求e. 定期进行眼睛健康检查总结:通过本文我们可以了解到发光物体的不同种类、发光的原理以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通过实验的探索,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发光现象,并注意保护好自己的眼睛健康。
会发光的物体是科学世界中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希望本文能为大班学生带来有趣的科学知识和实验体验。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

大班科学活动:会发光的物体本文介绍了一些有趣的科学活动,可以让大班幼儿在探索中学习有关发光的知识,并了解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这些活动旨在通过观察、实验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活动1:冰块发光这是一个有趣的实验,可以让幼儿了解冰块变成液态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在晚上或暗房里将一些冰块放在热水中,几分钟后,将它们移到碗中。
接下来,用一台黑光灯照亮冰块,他们就会变成有颜色的发光体。
这是因为冰块的分子在热水中被加热,变得更加活跃,所以它们能够吸收更多的能量,并在黑光灯照射下发光。
对幼儿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方式来了解物质的变化和发光原理。
活动2:磷光色磷光色能够在晚上闪闪发光,是很吸引人的。
为了展示磷光的效果,幼儿可以在一张白纸上涂满彩色荧光笔,然后将纸在黑光灯下照射。
他们就会看到荧光笔武有色彩,同时也能发出亮光。
幼儿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磷光的原理:在黑光照射下,荧光笔内的磷粉被激活,释放出能量并产生亮光。
这个活动可以让幼儿发现磷光的神奇效果,并了解它的科学原理。
活动3:DIY手电筒手电筒里的光源是什么?这是一个让幼儿探究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幼儿可以尝试用一些日常用品制作手电筒。
他们将需要一个透明塑料瓶、一盏小灯泡、一节电池和一些电线。
步骤如下:1.将灯泡的金属底部裸露出来2.将电线两头剥掉,一个插入灯泡的金属底部,一个插入电池正极3.将电池负极插入塑料瓶中心,用黏土或泡沫固定住4.将灯泡固定在瓶口上,并将电线纠正好5.关上瓶盖,就制作出了一个手电筒。
幼儿可以学习到电流如何通过电线流向灯泡,并产生亮光的原理。
活动4:烟火表演烟火表演是一个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活动,也可以教幼儿了解火焰、火花和磷光等现象。
可以邀请专业指导人员进行表演,让幼儿观看并听取相关科学知识。
观看烟火表演可以将幼儿的注意力吸引到记录和描述火焰和火花的形状、颜色和动力上。
这可以帮助幼儿了解更多关于烟火发光的原理,并激发他们学习更多有关科学和化学的知识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