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文化-引论1109外汉
文学史知识:拉美文学的风格特色和民族认同

文学史知识:拉美文学的风格特色和民族认同拉美文学几乎是西班牙系文学的代名词。
拉美文学的民族认同是与西班牙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从最初的殖民时期到现代的多样化。
拉美文学具有丰富的文学传统和创造力,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主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读者。
本文将介绍拉美文学风格特色和民族认同。
拉美文学风格特色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拉美文学一直与西班牙文学紧密联系在一起,两种语言、历史和文化的融合,交相辉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
拉美文学的风格可以用哥伦布的登陆来分为三个时期:殖民时期、独立时期和现代。
在殖民时期,欧洲的文学传统和宗教文化对拉美人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风格上有严谨的文体、复杂的结构、细致入微的描写,同时还有强烈的宗教色彩和西欧文化的影响。
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克里斯托瓦尔·德·卡斯蒂利亚(Cristóbal de Castillejo)的《西国第一编》(Primera Parte de las coplas a la muerte desu padre)。
在独立时期,拉美的文学风格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变化而发生了改变。
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主题更加现实,描写的是罪恶、犯罪和社会的不公正,同时又充满了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
作家们开始使用真实的人物和情节,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如拉美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
在这个时期,拉美文学的代表作品有何塞·马蒂(JoséMartí)的《我们的美洲》(Nuestra América)和何塞·埃钦克森塔伦(José Echegaray)的《红衣主教》(El gran galeoto)。
在现代,拉美文学的风格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现代的作家们使用了更多的叙事技巧,采取了多种风格和形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包括小说、戏剧、诗歌、短篇小说、随笔和绘画。
拉美文学在对现实的关注和批判方面始终保持强烈的热情,同时也融合了传统、魔幻、超现实和其他元素,构建了丰富的文学世界。
拉美社会文化研究

拉美社会文化研究拉美社会文化研究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科概念,而是一个以社会问题和文化研究为主的,涵盖历史、教育、科技、民族等诸多内容的研究领域。
作为研究室建制,社会文化室成立于1994年,确立了以社会问题和拉美文化为主的研究方向。
因此,拉美社会文化研究可以以1994年为界,分为两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的研究重点有所不同。
前一阶段(即1961年建所至90年代中期)的研究,主要在拉美历史和教育两大领域,同时也对拉美国家的社会阶层问题(如中间阶层)、人口问题和民族问题等进行了一些或深或浅的探讨。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历史研究为主,以基础研究为主,领域比较广泛。
后一阶段(即90年代中期以来)研究的问题,可归纳为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文化-民族-宗教、科技和国家创新体系等四大研究领域。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社会保障)和文化思想史为重点,同时把研究领域扩展到一些比较新的领域(如科技和国家创新体系);在扩大研究领域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研究,逐步在二级学科(社会学、公共管理、世界历史、专门史)的概念下推动研究工作的扩展和深入。
(一)90年代中期以前研究的主要问题1.历史研究历史研究是90年代中期以前拉美所学者最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许多研究成果陆续问世。
其中最重要的成果当属苏振兴、徐世澄等学者撰写的《拉丁美洲史稿》第三卷。
该书是李春辉所著的《拉丁美洲史稿》上、下册的续集,论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拉美的历史,与前两卷一起形成了一部较为完整的拉美地区史。
该书包括总论和分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从经济、政治和外交三个方面对战后拉美发展的历史做了总的概述,分论部分则分国家叙述了战后33个国家的历史。
1学者们还对拉美历史中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
张虎生和赵淑凡从不同角度对“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假说进行了分析。
张虎生认为,把加利福尼亚南部海岸发现的石锚作为“中国人最先到达美洲的新物证”,其“根据是不充分的、难以成立的:”以锚为主要依据的“殷人东渡”、“扬帆美洲”的论断“也同样是经不起历史和科学检验的”。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

拉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对比“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综述(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郭存海2006-9-5)2006年8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联合主办,北京大学巴西中心协办的“拉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交流、理解、合作”国际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拉美所、世界历史所、新闻与传播所、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和文化部、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对外经贸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学者,以及巴西、墨西哥、厄瓜多尔、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驻华使馆官员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拉美所所长郑秉文研究员在研讨会上致开幕词。
郑秉文所长在开幕词中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在对外交往中,中拉文化交流很重要;第二,在国际问题研究中,文化研究很重要;第三,在拉美所,文化研究很重要。
在研讨会上,墨西哥驻华使馆文化专员Edgardo Bermejo和巴西驻华使馆负责文化事务的二秘Celso De Arruda Franca各自就本国的文化政策做了介绍。
他们都认为,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墨西哥和巴西都不可能拒绝全球化的浪潮,其关键问题是两国如何在融入全球化、发展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保持本民族的文化特性。
Edgardo Bermejo强调指出,中国和拉丁美洲虽然在政治和经贸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发展迅速,但这一良好的情势并没有反映到文化方面。
有鉴于此,他建议,中拉应扩大文化交流的内容和层次,建立中拉学术界关于文化交流的常规对话机制。
巴西文化官员Celso De Arruda Franca除了指出中巴在保持文化多样性方面进行的合作和交流之外,还特别介绍了巴西国内当前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卢拉政府对此采取的反歧视措施。
中拉文化交流是本次会议讨论的一个重点。
拉美所研究员徐世澄从中拉文化的特点和相互影响来观察中拉文化的历史性联系。
他认为中拉文化既有各自特性,亦有相似之处。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现状评估

中外互鉴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现状评估□韦倩/文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中国和拉美在经贸、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中拉关系处于全面合作的新阶段。
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拉美引起了“中国热”“汉语热”,拉美各国把中国崛起视为重要的发展机遇,纷纷想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
在当今国际大背景下,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构成了一国的综合实力。
“中国文化在拉美的传播”是与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形成中的世界性大国,以及中拉关系的快速发展相伴而生的一个学术话题。
拉丁美洲,是指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也就是地处北纬32°42′和南纬56°54′之间的大陆,包括中美洲、西印度群岛和南美洲。
在中拉人文交流不断深入的这一大背景下,“欢乐春节”品牌活动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特色,拉美民众参与最为广泛,拉美政府政要频繁参与,其规模不断扩大,水平逐年提高,影响日渐加深,已逐步发展成为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本文将以这一品牌活动作为案例,特别就中华文化向拉美的传播机制、路径等方面,选择拉美主要国别,针对拉美和加勒比海国家中,中国文化在海外传播报道量较大的巴西、智利、阿根廷、秘鲁、墨西哥、古巴等国进行研究。
1 从举办方角度分析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现状从举办方的角度,分为中国主办、外方主办和中外方合办文化活动三种类型。
中方主办机构一般为中国文化部和各省市文化厅,外方则主要为拉美官方机构、非营利性商业文化机构或商业文化机构[1]。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中方走出去占较大比例,是一种以“我”为主的供给模式。
其次是中外方共同举办活动,这一数据正在逐年攀升,中国文化在走向拉美的过程中,拉美各国政府和民间机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越来越高,由单方面的将中国文化输出转向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实现文化活动在拉美国家本土化和商业化运作。
外方单独举办文化活动较前两者所占比例相对较少。
按国别分类,在巴西,中方以及外方单独举办中国文化活动都属于上升趋势,而中外方共同举办文化活动处于逐渐下降的趋势。
拉丁美洲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特征

拉丁美洲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特征拉丁美洲作为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区域之一,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史资源以及不同的种族文化底蕴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文化风貌。
本文将就拉丁美洲文化的起源及其重要特征进行探究。
一、拉丁美洲文化的起源拉丁美洲文化的形成可追溯至殖民时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帝国在15世纪末期通过殖民政策将其文化传播至整个拉丁美洲地区,使得拉丁美洲文化不断与欧洲文化相互影响、融合。
同时,印第安人、非洲黑人及不同种族的移民等社会成分的不断融合,也为拉丁美洲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条件。
正是这种多元性,才使得拉丁美洲文化显得更为丰富多彩。
二、拉丁美洲文化的重要特征1.信仰拉丁美洲文化的信仰非常丰富多彩,起源于印加文化、阿兹特克文化、玛雅文明等古代文化,以及殖民时期所传播的基督教文化。
在拉丁美洲,基督教信仰与带有印第安文化痕迹的瓦哈卡神、印第安文化中的恶魔等混淆在了一起。
此外,许多拉丁美洲人也会选择自然宗教或者印第安宗教,并将它们与基督教信仰结合起来。
2.音乐拉丁美洲音乐可以说是丰富多彩的标志之一。
其多样性与其复杂的多民族文化有关。
从经典乐曲到流行音乐,从印第安传统乐器到西班牙吉他,随处可见其文化多样性的印记。
流行乐、雅典音乐、斗糖音乐、藏红花音乐等,都是拉丁美洲音乐中的代表。
3.舞蹈拉丁美洲舞蹈同样拥有着多样性和充满活力的特点。
这是因为许多舞蹈都源于当地的民间文化传统,如:佛朗门戈舞、桑巴舞、酒吧跳舞等。
在拉丁美洲,跳舞是人们结交朋友、放松身心的重要方式。
许多拉丁美洲人认为,舞蹈让人联结到自己的文化,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先。
4.美食拉丁美洲美食以其丰富多彩、异国风味而闻名。
例如,墨西哥的玉米卷饼、普安的烤肉、秘鲁的烤鱼、巴西的烤肉等等。
每一种美食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让人垂涎欲滴。
不仅如此,许多拉丁美洲的美食还代表着国家的文化和历史。
5.时尚拉丁美洲还以其时尚文化而著称。
比如,墨西哥的油布长裙、繁华秀丽的卡西那服装、阿根廷的可爱女性衬衫、巴西的比基尼等。
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

| 中外互鉴中国文化走向拉美的成就、挑战及对策□韦倩/文新世纪以来,中国和拉丁美洲的关系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国在拉美地区的影响力日益增加。
目前,中国已成为拉美第二大贸易伙伴,除经济、政治领域外,双方文化、教育合作也不断深入。
文章通过梳理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客观梳理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中拉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增进双方人民心灵的沟通,也将为深化彼此务实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助力中拉关系健康发展。
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共同组成一国的综合实力,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及其对中国在拉美软实力建设的影响,已成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1]。
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新文明观”,随后在访问拉美时提出构建包括“人文上互学互鉴”为关键支撑的中拉关系构建“五位一体”新格局,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成为了新时期推动中拉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中拉携手命运的共同体”以及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推进民心相通的重要内容。
面对这种新动向,就非常有必要拓展研究领域,开拓研究视角,以全面把握新时代背景下中拉关系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满足新时期发展对拉关系的理论需要和政策需要。
1 中国文化向拉美“走出去”的文献综述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向拉美国家“走出去”,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对中拉共建“一带一路”、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亲和力、感召力等方面,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国内外学者有关中华文化向拉美传播及影响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拉美学者密切跟踪研究中国在拉美开展的文化活动,例如,总部设在智利的拉美晴雨表公司开始在其年度报告中加入对拉美对中国印象的调查,普遍关注中国文化对拉美的传播及社会影响;同时,拉美的主流媒体也是频繁报道或评论中国在拉美不同国别的国家形象或软实力。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拉丁美洲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拉丁美洲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多样性的地区,其文化传承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个地区,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包括印第安人文化、欧洲文化、非洲文化等等,这些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如今的独特风格。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拉丁美洲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
一、文化多样性拉丁美洲的文化多样性源自于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文化的交融。
在这个地区,有着丰富的民俗和传统文化,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在墨西哥,有着美丽的玛雅文化和阿兹特克文化,而在阿根廷,则是充斥着西班牙文化的氛围。
这些文化相互交织,形成了拉丁美洲独特的文化风格。
拉丁美洲的音乐文化也是非常的丰富多彩。
每个国家都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传统乐器。
例如巴西的桑巴舞曲和草坪舞曲、墨西哥的马里亚奇音乐和佛朗明哥音乐、牙买加的雷鬼音乐和多明尼加高地的梅里曼托音乐等等。
这些音乐风格都代表着不同国家的独特文化。
除了音乐以外,拉丁美洲的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涵盖了油画、雕塑、戏剧等领域。
在拉丁美洲,有着许多著名的艺术家,如墨西哥的弗里达·卡罗、巴西的奥斯卡·尼梅耶尔等等。
他们的作品都反映了拉丁美洲丰富多彩的文化。
二、文化传承拉丁美洲的文化传承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人们对历史的纪念。
文化传承包括艺术、文学、手工艺、传统医学等领域。
在墨西哥,有着著名的“死亡之日”文化,每年的11月2日,人们会庆祝这个重要的节日。
在这一节日中,人们会用花、面具和食品来纪念亡者,并组织游行和音乐表演等活动。
此外,墨西哥还有着著名的瓷砖工艺,这是指将陶瓷瓷砖拼接成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其制作技艺已经传承至今。
另外,在巴西,有着著名的假面舞会文化,这是一个充满热情和音乐的派对,人们在这里可以尽情的跳舞和唱歌。
此外,巴西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手工艺品,如植物染色、木雕、玻璃彩绘等等,这些传统技艺也是巴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拉丁美洲的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都非常值得我们去了解和探索。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解构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传统与现代解构引言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独具特色的文学流派,凭借其奇幻、超现实和探索人类心理的特点而受到全球读者的追捧。
本文将深入探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文化传统以及在当代社会背景下的解构。
魔幻现实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魔幻现实主义起源于拉丁美洲,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复杂而多元的拉美文化传统。
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通过将神秘、超自然元素与日常生活的平凡场景相结合来打破惯例,并以浓重的象征意义和隐喻进行叙述。
作家们通常运用离奇、荒诞和梦境般的情节来呈现一个独立于时间和空间之外并充满符号意义的世界。
文化传统对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例子1.神话与民俗:拉丁美洲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神话和民俗传统,这些传统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中经常得到借鉴和重塑。
例如,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融入了哥伦比亚民间故事,展现了拉美特有的神秘氛围。
2.殖民历史与后殖民主义:拉丁美洲曾经历殖民统治和解放运动,并受到来自欧洲的文化冲击。
许多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通过对殖民历史的重新诠释来探讨认同、权力和自由等主题。
胡利奥·科塞特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就是一个例子,通过描述一场传染病在加勒比小岛上肆虐的故事,暗喻了社会政治和人际关系中隐藏的问题。
现代解构与文学批评随着时间的推移,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解构。
现代解构理论对文学批评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挑战并重审了文本中的意义、结构以及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通过运用这些理论,当代学者研究和探索了魔幻现实主义作品中的符号、象征和隐喻。
当代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与作品尽管魔幻现实主义已经有了一段历史,但许多当代拉美作家仍然坚持并发展这种文学风格。
像伊莱娜·费林和罗伯托·波拉尼奥等作家继续在他们的作品中探索超自然、悬念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读者们通过这些新兴作家的文学创造力与新颖观点来感受到拉丁美洲文化多样性。
结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凭借其独特的艺术手法与思想深度,塑造了一个奇幻而精彩的文学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16
17
18
19
绿宝石(祖母绿)Esmeralda
20
3、民族纷繁:“世界人种博览会”
人口总数:(1999)4.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2%。 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约占总人口的12%。(下页) 白人:约占总人口的39% 黑人,约占总人口的7% 混血种人:40%
墨西哥和中美洲:托尔特克人,阿兹特克人,查波特克人,玛雅人; 加勒比海诸岛屿:加勒比人;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奇布查人; 厄瓜多尔、秘鲁、玻利维亚等安第斯高原地区:印加人; 亚马逊流域:阿拉瓦克人和土皮人; 巴拉圭、阿根廷西部、巴西南部:瓜拉尼人; 智利:阿劳加诺人; 阿根廷东部:恰鲁亚人,等等。
白人:约占总人口的39% 黑人,约占总人口的7% 混血种人:40%
梅斯提索人〈Mestiz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穆拉托人:白人和黑人的混血, 桑博人(Samb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华人、日本人和印度人
25
民 族这 痛既 苦不 的是 诞胜 生利 , 也 这不 就是 是失 今败 日, 的而 墨是 西一 哥个 。混 ”血
28
独特的文化:混合文化结构
特点:以移植而来的欧洲文化传统为主体,以美洲土 著文化和非洲黑人文化为次要成分 形成于殖民地时期,并在独立运动后又得到了巩固和 发展。 主要成分: 16世纪起就移植而来的欧洲-基督教文化 残存的美洲土著文化 伴随奴隶制而来的非洲黑人文化。 碰撞和融合: 由于伊比利亚国家的殖民扩张,这些异质文化得以汇 集于美洲土地上,经过碰撞和冲突之后,趋向相互妥 协、调和与适应,最终它们都偏离其原型而融合在一 起,构成了拉美文化的基本要素。 29
吕龙根,陈芝芸(1986):《墨西哥》,上海辞书出版社
王世申(2001):《阿根廷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3
第一讲 引论:神奇的“新世界”
色彩斑斓的拉丁美洲 绚丽多姿的混合文化 1、名称的质疑 2、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3、民族纷繁:“世界人种博览会” 4、社会文化特点:混合文化
安赫尔瀑布
(委内瑞拉)
(979)
Salto Angel, Canaima, Venezuela
伊瓜苏大瀑布
(阿根廷、巴西) Parque Nacional de Iguazu, Argentina 年
13
自然资源:
矿业: 委内瑞拉和墨西哥的石油,巴西的铁,牙买加和苏里南的 铝土,古巴的镍矿,智利的铜、铝、硝石,秘鲁的锡、锐,墨西哥 的银、硫磺,玻利维亚的锡、镑,哥伦比亚的绿宝石等,储量均 居世界前列。 农牧业:玉米、麦、稻、马铃薯、甘蔗、剑麻、花生、大豆、 蕃茄、香蕉、咖啡、甘薯、可可、烟草、棉花、龙舌兰、马 黛茶、柑桔和葡萄。天然牧场: 畜牧业。阿根廷、巴西和乌 拉圭输出的肉类罐头 林业:拉丁美洲的地面有百分之四十四覆盖着森林。森林的总 面积共达九百万平方公里, 巴西木材 水力资源:亚马孙河,安赫尔、伊瓜苏等瀑布,拉普拉塔河、 巴拉那河、尼加拉瓜湖、马那瓜湖等。秘鲁、巳西沿海和加 勒比海为拉丁美洲的三大渔场。
墨西哥 壁画 运动--新文化 的典范
谢 谢!
¡ GRACIAS! OBRIGADO! THANKS!
31
混血种人:40%
梅斯提索人(Mestizo) 印欧混血: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穆拉托人(mulato) 黑白混血:白人和黑人的混血
桑博人(Sambo) 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23
3、民族纷繁:“世界人种博览会”
人口总数:(1999)4.7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8.2%。 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约占总人口的12%。
8
“拉丁美洲”名称来源
关于“拉丁”:拉乔(Lacio);罗马帝国 拉丁语系的国家:西班牙、葡萄牙和法国 “拉丁美洲”和“盎格鲁撒克逊美洲” Latin America and Anglo-America
9
1493:教皇子午线 Papal Meridian(大西洋中部) 1494:托德西利亚斯条约 Tratado de Tordesillas(划出巴西) 1529:萨拉戈萨条约:划分东半球
4
SISU与西葡语国家的国际关系
5
5”名称来源
1492:哥伦布:“西印度” (Indias Occidentales) 1501-1503: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新大陆” 1507:马丁·瓦尔德泽米勒:“亚美利加洲” (America)(简称美洲)。
10
其他名称及辨义
纯地理名称:南美洲、北美洲,中美洲 文化视角: 伊比利亚美洲 (Ibero-America) : 原西班牙和葡萄牙殖民地 西班牙美洲 (Hispano-America) 印第安美洲(Indo-America):美洲土著文化 阿非利加美洲(Afro-America):非洲黑人文化 拉丁美洲五大文化区: 1、西班牙语文化区,包括18个国家 2、葡萄牙语文化区:巴西。 3、英语文化区,包括12个国家 4、法语文化区,包括海地和两个尚未独立的岛屿 5、荷兰语文化区,包括苏里南和尚未独立的岛屿
梅斯提索人〈Mestizo〉,白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穆拉托人:白人和黑人的混血, 桑博人(Sambo):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混血。
华人、日本人和印度人
21
土著居民:即印第安人,约占总人口的12%
墨西哥和中美洲:托尔特克人,阿兹特克人,查波 特克人,玛雅人; 加勒比海诸岛屿:加勒比人;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等:奇布查人; 秘鲁、玻利维亚等安第斯高原地区:印加人; 亚马逊流域:阿拉瓦克人和土皮人; 巴拉圭、阿根廷西部、巴西南部:瓜拉尼人; 智利:阿劳加诺人; 阿根廷东部:恰鲁亚人,等等。 22
4、拉美社会文化特点:混合文化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纪念碑铭文:
“
——
26
玛雅文明
(公元4世纪——9世纪末)(公元10世纪初——16世纪)
热带森林中失落的城邦
玛雅人的建筑(金字塔) 27
独特的新文化---混合文化的产生
发现新大陆:争论及意义,四大条件 征服和殖民 (屠杀,破坏,印第安弱势) 多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混合文化的产生, 大混血,大融合,民族融合,新种族和新文 化的产生 社会发展进程的特点:跳跃性(土著原始社 会或早期奴隶社会 > 封建资本主义社会 混合文化的特点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Latin America and Caribe)
11
2、地大物博:
幅员辽阔,资源丰富
北面以格兰德河与美国接界,其他三面都为大西洋和 太平洋所环绕。 面积:2070多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陆地总面积 13.8%,比整个欧洲加上美国的总和还要大。 世界水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河(6275km2):世 界面积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的绿肺”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逊平原(约560万平方公里)。 阿根廷的大草原一望无际:潘巴斯Pampa(70万 km2) 安第斯山脉(7200km)从委内瑞拉北部绵延至火 地岛,高耸云霄: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59米) 世界海拔最高的淡水湖:的的喀喀湖,位于秘鲁和 玻利维亚境内(3810米,8310平方米) 12
拉丁美洲文化
神奇的“新世界”
1
《拉美文化》课程安排
2
《拉丁美洲文化》参考书目
李春辉(1983):《拉丁美洲史稿》,北京,商务印书馆 刘文龙(1990):《墨西哥:文化碰撞的悲喜剧》,浙江人民出版社 —— (1996):《拉丁美洲文化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张家哲(1999):《拉丁美洲:从印第安文明到现代化》,北京,中国 青年出版社 郝名玮,徐世澄(2002):《神奇的拉丁美洲》,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鸿博 江时学 蔡同昌 主编(2007):《国际新格局下的拉美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江时学等著(2011):《拉美发展前景预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