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

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移植后淋巴增殖性疾病(PTLD)是一种涉及B细胞淋巴瘤的并发症,通常在移植器官移植术后发生。
PTLD是移植后淋巴增生性障碍(post-transplant lymphoproliferative disorder)的一种形式,是一种由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引起的异常的B细胞增殖。
病因PTLD的发生与患者的免疫抑制治疗、器官移植时的EBV感染和免疫状态密切相关。
免疫抑制治疗在器官移植中是必需的,但可能会导致淋巴细胞稳态的紊乱。
在免疫功能被抑制的状态下,EBV感染的B细胞失去了正常的免疫控制,可能导致其异常增殖并形成肿瘤。
EBV与PTLD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绝大多数PTLD患者在组织学检查中均能发现EBV的存在。
分类PTLD主要分为早发性和晚发性两种类型。
早发性PTLD在器官移植后6个月内发生,是由于免疫抑制剂的长期使用导致EBV感染的B细胞异常增殖。
而晚发性PTLD则在移植手术后超过6个月才出现,通常与免疫抑制治疗的减少或停用有关。
临床表现PTLD的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一般包括发热、全身不适、淋巴结肿大、腹部不适、贫血、血小板减少等。
对于部分患者,在实验室检查中还可能发现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等表现。
诊断诊断PTLD的关键在于组织学检查。
手术切除并行病理学检查是确定诊断的关键步骤。
在病理学检查中,可以观察到增生的淋巴细胞和EBV的存在。
此外,临床上还可以通过放射性核素扫描、CT、MRI等影像学检查来确定肿瘤的部位和范围。
治疗治疗PTLD的方法包括免疫抑制剂的减少或停用、化疗、放疗等。
早期的PTLD可以考虑减少免疫抑制剂的用量,以恢复机体的免疫功能;而对于晚期的患者,化疗和放疗可能是更有效的治疗手段。
针对EBV感染的情况,也可以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或抗EBV单克隆抗体来治疗。
预后PTLD的预后主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移植后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抗B细胞抗体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CD21+CD24 BMT CR 61-75%,OS 35%,实体器官 50–58%
✓ Rituximab 用于32例实体器官移植后PTLD,有效率65%, 停药中位7个月2例复发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Rituximab-预防性治疗
• 入组条件:去T异基因移植;移植后血浆EBV-DNA≥1000拷贝 /毫升
周围T细胞淋巴瘤,无其他特征 4.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金淋巴瘤样PTLD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T-细胞肿瘤:3~12.5%
➢ 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 ➢ 肝脾- T细胞淋巴瘤 ➢ NK/T细胞淋巴瘤 ➢ T-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 周围T细胞淋巴瘤
发病机制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复杂,多因素参与 ➢ EBV感染 (原发或激活)是主要的因素 ➢ 受者因素为免疫监视功能受损 ➢ 来自移植物的慢性抗原刺激也起作用 ➢ 高危因素:特殊的移植器官;种类, 免疫移植剂的
细胞样或浆细胞分化中 ➢ 单形性并非指细胞完全一致,而指绝大多数细胞是变异的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霍奇金淋巴瘤(HL)和霍奇 金淋巴瘤样PTLD
➢诊断依据经典的形态和免疫分型
诊断
北京大学 血液病研究所
➢ EBV-DNA拷贝高 ➢ 病毒负荷检测可以用全血\血清或血浆,细胞外
游离的DNA是否反应感染病毒的存在或只是死 细胞释放出的DNA尚不清楚 ➢ 血清EBV-DNA检测可以用来检测EBV相关肿 瘤的疗效
• 检测的49例患者,17例EBV-DNA ≥1000拷贝/ml。
• 15/17例预防,中位时间113天(41-202天);14/15达CR, 中位有效时间8天(1-46天);1/15无效,在2次rituximab 治疗和DLI后达CR。
自身免疫淋巴增殖异常综合征

Fas及FasL的细胞分布
Fas广泛的分布于各种类型的细胞表面, 如活化的T或B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成纤 维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细胞、肝 胆细胞、 卵巢细胞及子宫内膜细胞等。 FasL主要分布于活化的T细胞表面 。
Fas蛋白由TNFRSF6基因编码,定位于10q24.1,含有9个外显子, 外
有关ALPS基因突变可查询(/dig/gmbb/alps).
(三)鉴别诊断
感染相关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传 染导单核细胞增多症、亚急性坏死性 淋巴结炎、 免疫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免疫母 细胞性淋巴结病 噬血细胞综合征 肿瘤:淋巴瘤
鉴别诊断
+
_
+
ALD
?
儿童/中度,AI,lym, sple
_
+
+
治
疗
1 、仅表现为单纯淋巴结病和脾肿大的患儿慎用
免疫抑制剂治疗,因为大多数淋巴细胞增生的病
人预后良好,在10~20岁时可部分或完全消退。
2、脾功能亢进在ALPS中较为多见,常并发自身 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等疾病,出现顽固的血小板减 少和严重的溶血性贫血,可考虑行脾切除术。
自身抗体主要针对红细胞和血小板:Coombs阳性、抗中性粒细胞
或抗血小板抗体阳性
抗磷脂抗体、抗核抗体及类风湿因子阳性。
(二)血液学与生化检查
1、外周血象:可见不同程度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等。淋 巴细胞绝对计数增高,可有不同程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2、血生化检查:脂质代谢异常,血甘油三脂增高,总胆固醇降低,HPL-C及Apo A-I 可降低。
淋巴结活检
病理学特征为副皮质区DNT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增生、生发中心进行性转化及浆细胞增多。
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病理

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病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最早由美国病理学家Benjamin Castleman于1954年首次描述而得名。
它通常被分为多种亚型,其中包括浆细胞亚型。
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中较为少见的一种,其特征在于淋巴组织中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加。
本文将重点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特点,并讨论其对临床的意义与应用前景。
Castleman病的治疗与管理仍面临挑战,因此深入了解其病理特征对于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Castleman病的概述,包括其定义、发病机制和流行病学特征。
接着将详细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特征,包括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病理学表现。
最后,将分析浆细胞亚型病理的特点,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
通过对相关研究和临床案例的探讨,旨在提高对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认识和诊疗水平,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3 目的: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其浆细胞亚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挑战性。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Castleman病浆细胞亚型的病理学特点,系统总结其临床表现、组织学特征、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诊断、治疗和预后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促进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为将来临床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正文2.1 Castleman病概述2.2 浆细胞亚型特征浆细胞亚型是Castleman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胞形态学特征:浆细胞亚型的细胞形态学特征主要表现为增生的浆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细胞体积增大,胞浆丰富,核分裂活跃,核染色质明显增多。
2. 细胞表面标记物:浆细胞亚型通常表达CD20、CD38、CD138等浆细胞标记物,这些标记物的阳性表达有助于确定病变的浆细胞性质。
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网络出版时间:h04)-3-2517:/9网络出版地址:htt p s://ki.nePkcms/detWA34.1073.R.20414365.1453.00).htmlEBV相关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的研究进展杨欢,尹列芬摘要: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Epstein-Barr vins-cssociateX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是与EBV感染密切相关的一组罕见的谱系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
EBV-E/NK-EPDs包括四种亚型:儿童系统性EBV+T细胞淋巴瘤、系统型T细胞和NK细胞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种痘水疱病样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及严重蚊虫叮咬过敏症。
各亚型的临床症状、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相互重叠,在临床过程中可能相互转变,明确诊断和精确分类都面临极大的困难。
目前,EBV-E/NK-LPDs的病因学及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除造血干细胞移植外,暂无统一有效的根治方法。
该文就EBV-E/NK-EPDs的发病机制、分类、临床特征、组织学及免疫表型、预后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提高对不同亚型EBV-E/NK-EPDs的认识。
关键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EBV;T细胞;NK细胞;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R73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01-7369(2041)03-0317-05doi:14.13315/ki.cjcep.2041.03.014EBV相关的T/NK细胞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Epstein-Barr virns-associawf T//atural killer-cell lymphoxrolifera/ve diseases,EBV-T/NK-EPDs)指EBV感染T/NK细胞的一组具有谱系的淋巴组织疾病1]。
目前EBV-T/NK-EPDs的概念及精确分类尚未完全统一,其还有很多悬而未决的问题。
嗜血细胞综合征资料

并发症
►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DIC。
治疗
► 原发性HPS或病因不明未检出明显潜在疾患者除加强支持治疗和并发症的治疗外, 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根本性治疗是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继发性HPS应作病 因探索,治疗应以基础病与HPS并重。
►
家族性噬血细胞综合征
►
a.化学疗法: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细胞毒性药物,如长青花碱或长春新碱与肾
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
►
④直接拮抗细胞因子的抗TNF抗体和IL-1受体拮抗剂;
►
⑤为抑制或减少淋巴因子的供应源可采用化疗。包括CHOP、CHOPE
方案或缓慢静滴长春新碱。屡已报道应用依托泊甙(VP16)治疗原因不明
的重症HPS、EBV-AHS或LAHS奏效。预后分析表明,对于不易与MH鉴别
的HPS患者启用化疗是必需的;
► 流行病学以儿童多见,男性多于女性。儿童原发性 HLH(FHL)的年发病率约为0.12/1O万。在日本和亚 洲国家发病率较高。本病来势凶险,东方患者的死亡 率约为45%。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 血象:多为全血细胞减少,以血小板减少为明显,白细胞减 少的程度较轻;观察血小板的变化,可作为本病活动性的一 个指征。病情缓解时,首先可见到血小板上升;而在病情恶 化时,亦首先见到血小板下降。
► 免疫学检查:家族性HPS常有自然杀伤细胞及T细胞活性降低。 ► 影像检查:部分病人胸片可见间质性肺浸润,晚期病人头颅CT或MRI
检查可发现异常,其改变为陈旧性或活动性感染,脱髓鞘,出血,萎 缩或(及)水肿。有时亦可通过CT检查发现脑部钙化。B超提示肝脾 肿大。
诊断
► 国内很多医院诊断HPS 系采用日本Histiocyte SocietyFHL 研究组制定 的诊断标准。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宜与化疗同时应用,也可用于化疗后的维持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有条件者进行同种异基因骨髓移植,目前多采用自 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强烈化疗的基础上进行移 植会明显提高疗效和延长生存期。
其他对症治疗
精选ppt
61
精选ppt
53
临床表现
骨髓瘤细胞大量增生引起的临床表现:
– 骨骼疼痛和破坏:骨痛为早期主要症状,主要 病变在扁骨。胸、肋、锁骨连接处发生串珠样 结节者为本病特征。
– 骨髓外浸润:
– 肝、脾、淋巴结及肾脏等受累器官肿大。 – 神经浸润、浆细胞白血病等。
– 贫血
精选ppt
54
M蛋白引起的临床表现:
1. 感染:易发生细菌性肺炎和尿路感染,甚 至败血症。也可有病毒感染。
2. 高粘滞综合征:临床出现头晕、眼花、手 足麻木、心绞痛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等。
3. 出血倾向:原因是M蛋白致血管壁和血小 板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还有血小板 减少等。
4. 淀粉样变性和雷诺现象。
精选ppt
55
肾功能损害:
临床出现蛋白尿、管型尿、急性肾衰 等,是本病仅次于感染的致死原因。
免疫学检查:分型 化验检查:血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抗人
球蛋白试验 遗传学检查:部分患者有染色体的改变 病理学检查:选取合适的淋巴结进行淋巴结切片、
印片、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
精选ppt
48
诊断
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
确诊依赖于组织学活检。
精选ppt
精选ppt
28
涂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精选ppt
29
五、诊断
1、症状:乏力、消瘦、或贫血、出血; 2、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10×109/L,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

最新: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的鉴别诊断B-CLPD的概念慢性B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B-CLPD)是由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所致的一组疾病,此处克隆性即指恶性增殖。
克隆性的确定可以根据slg轻链限制性,即κ与λ比值相差三倍以上可认为是克隆性的;也可以根据PCR或克隆性染色体异常。
成熟B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反映了这类疾病为慢性的恶性疾病。
慢性BLPD主要疾病慢性BLPD主要分为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疾病以及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的疾病。
以白血病形式表现的的B-CLPD包括CLL/SLL,B-PLL,HCL及较少见的HCLv;惰性淋巴瘤白血病期疾病包括FL,MZL,LPL/WM及MCL。
MZL可以分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淋巴结边缘区淋巴瘤(NMZL)和脾脏边缘区淋巴瘤(SMZL),其中MALT最常见,占60%左右,SMZL占30左右,NMZL占10%。
MALT 很少侵犯骨髓,而SMZL及NMZL较常侵犯骨髓。
严格来讲MCL为侵袭性疾病,但常以小淋巴细胞形式表现,因此通常需与CLL鉴别。
由于BLPD之间发病机制不同、预后不尽相同、治疗不全相同,因此需要鉴别。
如CLL中FCR疗效优于RCHOP,而FL中RCHOP疗效优于FCR;克拉屈滨对HCL有特效。
在新药靶向时代,靶向治疗对不同疾病类型效果完全不同。
如BTK抑制剂伊布替尼对不同B-NHL具有不同疗效,对CLL/SLL,MCL及WM效果较好,但对MZL/MALT,DLBCL效果不佳;但PI3Kδ抑制剂Idelalisib对FL疗效较好,对SLL、MCL等则疗效不佳。
因此新药的进展进一步提高了鉴别的必要性。
此外,我们逐渐意识到CLL并非BLPD中的绝对多数,仅占39%,因此在病种分布上有必要进一步鉴别。
BLPD鉴别手段BLPD的主要鉴别手段包括组织病理+免疫组化、免疫表型、细胞形态、分子细胞遗传学及综合判断。
组织病理+免疫组化有典型病理特点的iNHL包括FL, MCL及SLL- FL的典型病理变化为滤泡广泛弥漫的增生,甚至形成“背靠背”外观;免疫组化CD10+, CD20+, Bcl-2+, CD3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医学ppt
36
临床表现
病人以儿童和50岁以上成人为主 通常累及淋巴结,主要是颈部淋巴结。
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质韧 全身症状: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盗汗、体重减
轻、皮肤瘙痒、乏力 淋巴结外侵犯:肝、脾肿大、骨髓等
精品医学ppt
37
实验室检查
血液:贫血、白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等
精品医学ppt
21
一、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是由于单克隆 性小淋巴细胞凋亡受阻、存活时间延长而大 量积聚在骨髓、血液、淋巴结和其他器官, 最终导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的低度恶性疾病。
细胞形态类似成熟淋巴细胞,却是一种免疫 学不成熟、功能不全的细胞。绝大多数起源 于B细胞。
精品医学ppt
22
30
六、治疗
化学治疗 放射治疗 感染并发症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精品医学ppt
31
治疗指征: 体重减少10%、极度疲劳、发热、盗汗 进行性脾大 淋巴结肿大 进行性淋巴细胞增生 自身免疫性贫血和血小板对激素治疗的反应性
较差 骨髓进行性衰竭
精品医学ppt
32
七、预后
病程长短不一,可长达十年,平均为3-4 年。 主要死亡原因: 1、贫血 2、出血 3、感染
骨髓检查:骨髓侵润仅见于老年晚期患者。 化验检查:血沉、乳酸脱氢酶等增高。 免疫学检查:T细胞功能缺陷,Th细胞数量下
降,NK细胞活性降低等。
精品医学ppt
38
病理
R-S(Reed-Sternberg) 细胞为其特征性表现
HL的肿瘤细胞(HRS细 胞)包括R-S细胞和 Hodgkin细胞
精品医学ppt
精品医学ppt
24
淋巴结肿大
精品医学ppt
25
肝脾肿大
精品医学ppt
26
颈部淋巴结
精品医学ppt
27
四、实验室检查
血象:淋巴细胞绝对值5×109/L 骨髓象:增生活跃,以成熟淋巴细胞为主 免疫检查:
B细胞CD5、CD19、 CD23 、CD20阳性 T细胞CD2、CD3、 CD4/CD8阳性 遗传学检查: 染色体异常
二、病因
1、年龄因素
90%患者>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2、遗传因素
CLL发病率与种族有关,欧美发病率高,
亚洲各国相对较少
3、细胞遗传学异常
CLL患者中有50%表现克隆性染色体异 常
精品医学ppt
23
三、临床表现
1、90%患者>50岁,男性略多于女性; 2、起病十分缓慢,无自觉症状; 3、早期:乏力、疲倦; 4、后期:食欲减退、消瘦、低热、盗汗、贫血; 5、晚期:贫血、血小板减少、紫癜; 6、淋巴结肿大、脾大(50%--70%); 7、8%患者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8、感染
道、肺和胸膜、乳腺、神经 系统、骨骼和骨髓、皮肤 全身症状:发热、消瘦、盗汗、贫血、 乏力
精品医学ppt
47
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骨髓检查:白细胞多数正常,淋巴细胞可增 多,少数晚期患者瘤细胞侵犯骨髓。
免疫学检查:分型 化验检查:血沉、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抗人
球蛋白试验 遗传学检查:部分患者有染色体的改变 病理学检查:选取合适的淋巴结进行淋巴结切片、
印片、淋巴结细针穿刺涂片
精品医学ppt
48
诊断
临床表现: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为主 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检查
确诊依赖于组织学活检。
精品医学ppt
49
治疗
以化疗为主,放疗仅用于残留肿块的消除。 生物治疗 CD20单抗、干扰素α 骨髓或造血干细胞移植。 手术治疗:仅适于巨大包块有压迫症状或明显
精品医学ppt
45
临床特点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多,以老年人多见,男性多于 女性。
多为侵袭性,一般发展迅速,易早期发生远处扩散。 常原发累及淋巴结外淋巴组织,往往跳跃式播散,
越过邻近淋巴结向远处淋巴结转移。 全身症状不及HL多见,且多见于疾病晚期。
精品医学ppt
46
临床表现
淋巴结肿大:无痛性、进行性、质韧 淋巴结外侵犯:咽淋巴环、肝脾肿大、胃肠
39
诊断
依据淋巴结等组织的病理学检查进行确诊。 典型或不典型的R-S细胞是本病特有的细胞。 当病变组织中缺乏诊断性R-S细胞时,需要免
疫组化染色,如CD30、CD15、CD20等来协 助诊断。
精品医学ppt
40
治疗
化疗
完全缓解后巩固2个疗程即结束治疗,但 总疗程不少于6个疗程。
放疗
精品医学ppt
第十四章 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精品医学ppt
1
第一节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2
二、病 因
病因不清 1、遗传及家族因素 5%的ALL病例与遗传因素有关 2、环境因素 电离辐射作为人类白血病的原因之一已被肯定;
化学物质(烷化剂等);病毒感染等 3、获得性基因改变
精品医学ppt
5
第二节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33
第三节 霍奇金淋巴瘤 (Hodgkin lymphoma,HL)
精品医学ppt
34
概述
淋巴瘤是起源于淋巴结和淋巴组织的恶性肿 瘤。
分类:霍奇金淋巴瘤(HL)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中国HL发病率低于西方国家
精品医学ppt
35
病因
病毒感染:EBV 可能与T细胞免疫缺陷有关 染色体及癌基因改变
精品医学ppt
43
病理
诊断依靠病理检查结果的一类肿瘤。 病理界最难诊断、误诊率最高(25%)的一
类疾病。 病理学分类最复杂、最混乱的一类疾病因素 EBV感染、HTLV感染、幽门螺杆菌
2、免疫因素 免疫缺陷、免疫抑制
3、细胞遗传学与癌基因 90%的淋巴瘤组织都有染色体的异常
精品医学ppt
28
涂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精品医学ppt
29
五、诊断
1、症状:乏力、消瘦、或贫血、出血; 2、淋巴结肿大、脾肿大; 3、血象:白细胞>10×109/L,
淋巴细胞>50%(>5×109/L); 4、骨髓:淋巴细胞≥40%; 5、免疫表型:B细胞型
T细胞型 6、遗传学改变
精品医学ppt
41
预后
年龄:小于50岁者比大于50岁的生存率高。 性别:女性生存率较高。 早期HL患者的治愈率可达90%,总体5年存活
率为75% 病理:淋巴细胞为主型预后最好,5年
生存率为94.3%,淋巴细胞削减型 预后最差, 5年生存率仅为27.4%。
精品医学ppt
42
第四节 非霍奇金淋巴瘤
(non Hodgkin lymphoma,NH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