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
医学影像学实践教程参考答案--第三章

第三章头颈部第一节眼部病例3-1【临床表现】患者女性,35岁,右侧眼球突出,复视伴眼痛1周,行CT检查。
【描述】右侧眼部内直肌较对侧异常增粗,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
周围骨质未见明显骨质破坏,左侧眼球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眼部炎性假瘤【鉴别诊断】1.淋巴增生性病变:为多结构受累,部分包绕眼球生长,信号均匀。
与脑白质相比呈等低信号。
2.转移瘤:眼外肌结节性增粗,不典型与肌炎型炎性假瘤相鉴别。
病例23-2【临床表现】患者,男性,55岁,左眼渐进性肿胀伴复视6月。
行影像学检查。
【描述】左侧眼部内直肌及左侧视神经较对侧增粗,边缘欠光整,边界欠清。
病灶呈长T1稍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均匀强化,眶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
右侧眼部未见明显异常,双侧筛窦粘膜增厚。
【诊断】1.左侧眼部炎性假瘤。
2.双侧筛窦炎症。
【鉴别诊断】1.淋巴增生性病变:为多结构受累,部分包绕眼球生长,信号均匀。
与脑白质相比呈等低信号。
2.转移瘤:眼外肌结节性增粗,不典型与肌炎型炎性假瘤相鉴别。
病例3-3【临床病史】患者,女性,52岁,主诉患者于2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眼较右眼突出,无视物不清、复视等症。
行MRI检查。
【描述】左侧眼眶内锥肌间隙内可见不规则异常信号影,大小约 2.6X2.4X1.7cm,呈T 1WI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信号多不均匀,临近左侧泪腺、上直肌、上斜肌及左侧视神经受压移位。
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
【诊断】泪腺良性混合瘤【病理】(左眼眶内)肿瘤组织由粘液及软骨样的基质和上皮样成分构成,部分腺管上皮鳞化伴角囊肿形成,符合多形性腺瘤。
【鉴别诊断】1.泪腺恶心上皮性肿瘤:边缘多不规则,常伴有泪腺窝区骨质破坏。
2.泪腺淋巴瘤:形态不规则,常包绕眼球生长。
病例3-4【临床病史】患者,女,51岁,主因“双眼视物模糊2年,左眼斜视3月。
”入院。
行MRI 检查。
【描述】左侧眼眶内可见类圆形长T1长T2信号灶,边界尚清,DWI呈高信号,大小约2.4cm×1.7cm,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所示副鼻窦未见异常,双侧乳突未见明显异常征象。
眼部CT和MRI检查及诊断专家共识

DOI:10.3760/cma.j.issn.1005⁃1201.2017.09.004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61527807);北京市医 管局“使命”人才计划(SML20150101);北京学者项目[京人社专家 发(2015)160 号] 通信作者:王振常,10005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放 射科,Email:cjr.wzhch@
眼部影像检查方案
一、眼部 CT 扫描方案[1-4] 1. 容积数据采集:(1)推荐机型:建议使用探 测 器 空 间 分 辨 率 较 高 的 CT 扫 描 仪 。(2)扫 描 基 线:仰卧位,平行于听眶下线。(3)扫描范围:包全 眼眶和病变。(4)扫描参数:管电压 100~120 kV, 电流 50~200 mAs,可根据不同机型的低剂量模 式(如 预 设 噪 声 指 数 等)自 行 调 整 ,采 集 层 厚 ≤ 1.25 mm。儿童参照儿童低剂量要求确定扫描方 案 。(5)重 组 算 法 :分 别 用 骨 算 法 和 软 组 织 算 法 。 矩 阵 ≥512×512。 骨 窗 窗 宽 3 000~4 000 HU,窗 位 500~700 HU;软组织窗窗宽 250~400 HU,窗 位 40~60 HU。(6)重 组 层 厚 、层 间 距 :用 于 后 处 理 所 需 的 原 始 图 像 ,重 组 采 用 最 薄 层 厚 ,层 间 距 小于重组层厚,选择合适的重组函数。(7)增强扫 描:对软组织病变应行增强扫描。使用对比剂参 照碘对比剂使用指南(第 2 版)[5]。主要以软组织 算法重组。 2. 图像后处理:推荐采用双侧对称的多平面重
眼科疾病眼眶炎症诊疗规范

眼眶炎症诊疗规范一、眼眶急性炎症(一)急性眶骨膜炎【概述】眶骨膜炎是指在眶骨膜上发生的炎症。
其发病多因化脓性鼻窦炎荽延所致,成年人由筛窦炎所引起,婴儿化脓性上颌窦炎向上侵犯骨壁及骨膜;另外,猩红热、百日咳以及远处感染形成的脓毒性栓子,也可引起眶急性骨膜炎。
【临床表现】1.疼痛发生在眶缘部的骨膜炎有局部红肿热痛,后部眶骨膜炎有明显的眼眶区疼痛及压痛。
2.眼球位置异常眶缘骨膜炎时眼球向相反方向移位,后部骨膜炎引起眼球向前突出。
3.脓肿及窦道形成炎症区的脓液沿骨壁向前引流,在眶缘形成脓肿,可见波动性肿物,如未及时切开引流则破溃形成窦道,经常有脓液流出。
【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
2.CT扫描显示局部眶骨膜增厚。
骨膜下脓肿形成后,可见该部梭形高密度影,往往同时发现鼻窦密度增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1.抗菌药物首先口服或静脉给予广谱抗菌药物。
待细菌培养进行药敏试验后,改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
(二)眼球筋膜炎【概述】眼球筋膜后起自视神经周围,向前至角膜缘附近。
筋膜炎是发生在这层膜上的炎症。
眼外肌穿过筋膜,附着于巩膜表面,所以筋膜炎可有眼肌症状。
临床上把筋膜炎分为浆液性及化脓性两种。
浆液性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常伴发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红斑狼疮等,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化脓性筋膜炎是化脓菌感染的结果,常由邻近结构的炎症要延而来,如眼球脓炎,以及颜面部、牙根、腮腺、鼻窦等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眼睑穿通伤也可将细菌直接带入筋膜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浆液性筋膜炎发病急,进展快,一般侵犯双眼。
眼部疼痛,结膜水肿、充血。
如累及眼外肌,则眼球向病变方向运动受限.且疼痛加剧。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2.化脓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同浆液性筋膜炎,但较严重。
多能查到原发化脓灶。
炎症向后部眶组织篁延,引起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脓液向前引流,积存于结膜下,可见黄白色脓点。
【诊断要点】1.浆液性筋膜炎多为双侧,化脓性筋膜炎为单侧。
眼眶淋巴瘤

眼眶淋巴瘤眼眶淋巴瘤(orbital lymphoma)是眼眶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占所有眼眶肿瘤的10%,占全部淋巴瘤的比率小于1%。
大多数原发于眼部,30%~50%是全身淋巴瘤累及眼部。
发病率受地域、种族影响。
成人多见,发病高峰为50~70岁,女性略多。
亚洲发病高峰为40~50岁。
何彦津等的国内大宗病例报告显示非霍奇金淋巴瘤在3 476例眼眶占位性病变中有65例,占眼眶恶性肿瘤的10.33%,为第3位。
临床表现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病,单侧多见,双侧约占1/4以上,也可由单侧进展为双侧。
临床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
急性型起病急,发展快,多于1~2个月内就诊。
绝大多数患者为慢性型,起病隐匿,开始症状轻,后进行性加重,病程长,预后较好。
症状为眼睑肿胀及下垂、眼球突出移位、眼球运动障碍、球结膜充血水肿等。
眶内可出现无痛性包块,位于眼睑、结膜、泪腺和肌锥内外间隙,质硬,呈索条或结节状,各型均无包膜。
若眼眶淋巴瘤为系统淋巴瘤的局部表现时,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消瘦、疲劳、淋巴结肿大等。
病理特点眼眶淋巴瘤绝大多数属于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肿瘤(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 type lymphoma)。
MALT淋巴瘤的概念由Isaacson和Wright在1983年首先提出,全身凡有黏膜上皮的部位,包括胃肠道、肺、涎腺、眼眶等均可发生。
根据1982年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制订的NHL国际工作分类(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lymphoma panel Working Formulation,NCI IWF),绝大多数(约84%)的原发眼眶淋巴瘤属边缘带弥漫性小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id tumors,NHL),为低度恶性肿瘤,由较单一、不成熟或明显异型性的淋巴细胞组成,多数呈弥漫分布,少数可见残留淋巴滤泡,细胞分化程度不一,内皮细胞增生也不明显。
眼眶炎性假瘤与眼眶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表现

眼眶眼眶:为底朝前外,尖向后内的一对四棱锥形深腔,可分为上、下、内侧、外侧四壁,容纳眼球及附属结构✓底:即眶口,眶上缘有眶上孔或眶上切迹,眶下缘下方有眶下孔✓尖:指向后内,尖端有视神经管,通入颅中窝✓上壁:由额骨眶部及蝶骨小翼构成,前外侧份有泪腺窝✓内侧壁:由前向后为上颌骨额突、泪骨、筛骨眶板和蝶骨体,前下份有泪囊窝,向下经鼻泪管通鼻腔✓下壁:主要由上颌骨构成,下壁和外侧壁交界处有眶下裂。
✓外侧壁:由颧骨和蝶骨构成。
外侧壁与上壁交界处有眶上裂,通颅中窝眼球及其附属结构✓视器:为由眼球和眼副器(附属结构)✓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内容物构成,借筋膜与眶壁相连,后部借视神经连于间脑视交叉✓眼副器:为保护、运动和支持眼球的装置,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眶脂体和眶筋膜等结构眼眶影像解剖分区眼眶及内容物可根据解剖结构的不同分为不同区域眼眶影像解剖分区目前尚不统一国内外分区法包括:八分区法、五分区法、四分区法及新五区法✓八分区:眼眶分为眶隔前区、骨膜下区、肌锥外区、肌锥、肌锥内区、泪腺区、 眼球区及视神经鞘区✓五分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及筋膜外骨膜下区;肌锥外区包括眼外肌及其以外至眼眶筋膜(即眶骨膜)的范围✓四分法:眼球区、视神经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新五分法:眼球区、视神经鞘区、肌锥内区、肌锥外区及骨膜外区特发性眶部炎症/眼眶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概述✓特发性眶部炎症因病变外观类似肿瘤(非真性肿瘤),又称为特发性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 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发病率为眼眶病变的第3位,居甲状腺相关眼病和淋巴增生性疾病之后✓发病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普遍认为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创伤等有关✓多发生于成年人(40-50岁),无明显性别和种族差异,单侧(90%)或双侧✓已被证实可具有恶性变、浸润、复发和转移等特征✓排他性诊断分型及临床表现✓分型:①按病理组织学: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组织增生型(硬化型)、混合型②按照发病时间的长短: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③按病变侵犯部位:眶隔前炎型、肌炎型、巩膜周围炎型、视神经束膜炎型、 弥漫性、肿块型泪腺炎型✓临床表现取决于炎症侵犯的部位和进展程度,典型为眼部疼痛(同肿瘤性病变鉴别)、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纤维组织增生型可表现为凹陷)、眼球运动障碍及视力下降等✓治疗:激素(糖皮质)和免疫治疗有效,大部分病例可迅速缓解,易复发,纤维组织增生型对激素和放疗不敏感,需要手术切除病理特征镜下特点✓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淋巴细胞为主的大量炎症细胞浸润,仅有少许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型(硬化型):大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较少,目前认为硬化型可能是淋巴细胞浸润型发展到后期的结果✓混合型:炎性细胞和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混杂,介于二者之间,可能是中间过程影像表现CT 、MRI✓边界模糊✓不同病理类型表现不同:◆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TI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纤维组织增生型:TIWI低信号、T2WI低信号◆混合型:信号无特征性✓增强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眶尖脂肪浸润影像表现弥漫型✓病灶累及眶隔前软组织、肌锥内外、眼外肌、泪腺及视神经等✓典型表现:眶内脂肪影被软组织影替代,病变同眼眶各结构间分界不清,视神经可被病变包饶,增强后病变强化,视神经不强化女性,23岁,右眼睁不大,红痛一个月影像表现肿块型边界清楚软组织肿块,无包膜,无骨质破坏,增强检查可见轻中度强化男性,60岁,复视2个月影像表现眶隔前炎型✓眶隔前眼睑组织肿胀✓眶隔:是一层膜样物质,它将眼眶前后分隔。
眼外肌增粗的临床疾病分析

眼外肌增粗的临床疾病分析标签:眼外肌,肿胀,CT,彩超眼外肌增粗在临床较常见,笔者搜集了52例眼外肌增粗病变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其与临床疾病的内在联系!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1.1本组52例中,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6岁,平均年龄35岁。
其中Graves眼病23例,炎性假瘤8例,创伤性病变13例,颈动脉-海绵窦瘘(CCF)6例,淋巴增生性病变累及眼外肌2例。
临床表现为眼球突出、眼球转动受限、复视及视力下降等。
1.2仪器与方法选用GE LOGIC9彩色超声诊断仪,高分辨力线阵探头。
采用GE公司Synergy 螺旋CT扫描仪,患者仰卧位,双眼轻闭,扫描条件:120kV,200mAs,层厚、层距为3mm,同时行横断面和冠状面扫描。
利用软组织算法成像,FOV12~15cm,矩阵为512×512。
2结果Graves病23例均有眼外肌不同程度增粗,以肌腹增粗明显,呈梭形。
其中8例示左下直肌、内直肌增粗,9例示双侧内直肌增粗,6例双侧下、内、外直肌同时明显增粗。
炎性假瘤8例均有外直肌肌腱、肌腹同时明显增粗,肌腱与眼环结合部较模糊。
5例单纯右侧外直肌肌腱、肌腹同时明显增粗,2例右侧外直肌肌腱、肌腹同时明显增粗合并眶内脂肪浸润及视神经增粗,1例左侧外直肌肌腱、肌腹同时明显增粗,合并泪腺增大。
增强扫描示增粗的眼外肌中等程度强化。
创伤性眼肌增粗13例均有内直肌局限性增粗,伴有局部筛骨纸板骨折及筛窦积血。
其中8例右侧,另外5例左侧内直肌局限性增粗且伴有局部筛骨纸板骨折及眼球挫伤。
CCF6例均有眼外肌不同程度增粗,眼上静脉扩张,同侧海绵窦扩大;其中4例右侧,2例左侧眼外肌增粗,伴同侧眼上静脉明显扩张,眼睑静脉呈结节状扩张,且同侧海绵窦扩大。
非霍奇金淋巴瘤累及眼外肌2例,左侧眼眶内淋巴增生性病变累及左侧外直肌呈结节样增粗,眼球后方及前方结节样软组织影,眼环完整。
3讨论3.1 眼外肌的解剖学眼外肌包括上睑提肌及使眼球转动的六条横纹肌,即上、下、内、外直肌和上、下斜肌。
眼眶淋巴瘤3例报告

检查 。查 见 左 眼 球 向外 下 方 突 出 , 眼 球 向 内及 内 上 转 动 障 碍 ,
眼眶内上扪及条 索状 肿块 , 眼眶 C T 检 查 示 左 眼 眶 占 位 性 病 变 。 拟诊 “ 眼眶 炎 性 假 瘤 ” , 治 疗 1周 无 效 且 明 显 增 大 。后 经 上级 医 院 病 理 检 查 确 诊 为“ 淋巴瘤” 。 例2 , 男, 6 3岁 , 退 休 干部 , 因发 现 左 眼 突 出 半 个 月 来 院 检 查 。查 见 左 眼 球 轻 度 内下 方 突 出 , 眼眶外上方 扪及 肿块 , 眼 眶 C T 检 查 示 双 侧 眼 眶 外 上 方 占位 性 病 变 。拟 诊 “ 泪腺肿 瘤” , 行 左眼眶肿瘤切 除 , 病 理报 告 为“ 淋 巴细 胞异 常增 生” 。术 后 3
1 1 8 .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 0 1 — 1 2 l
眼 眶 淋 巴瘤 3例 报 告
曾平 , 郭 思 江西新余 钢铁 集 团中心 医院, 江西 新余 3 3 8 0 0 1
眼眶淋巴瘤是眼眶恶性肿瘤 之一 , 临床上并 不多见 , 但 近 年 似 有增 多 趋 势 。2 0 1 3年 3月 至 2 0 1 4年 2月 , 笔 者 在 眼科 门
诊 收 治 眼 眶 淋 巴 瘤 3例 , 报 告 如下 。 I 病 例 报 告 例 1 , 男 , 4 5 岁 , 农 民, 因 左 眼 球 突 出 伴 视 物 重 影 I周 来 院
例3 , 男, 7 5岁 , 退休 干部 , 因突 发性 左 眼胀痛 来 院检 查 。 查见眼球无 明显突 出 , 眼压正 常 , 视力及 眼底 均 无 明显异 常 , 但 眼 眶 内侧 可 扪 及 条 索 状 肿 块 , 眼眶 C T检查示左 眼眶内侧 占 位性病变 。1 周 后 因发 热 、 肝 脏 超 声 检 查 发 现 占位 性 病 变 , 经 肿瘤科确诊为“ 淋 巴瘤 ” 。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 ] Kn wl M I Jk be A. btlL mp od Ne pams a 6 o e D I,a o icF Ori y h i o ls : s a cii ptoo i Su yo 0 P t ns J . n e, 9 0 4 ( ) 1 c ah 1gc td f6 ai t[ ] Cacr 1 8 , 6 3 : no e
织 病 理 学 初 步 分 析 _] 中 华 眼科 杂 志 ,0 5 4 ( 0 :7—7 . J. 2 0 ,1 1 ) 8 18 6 [ ] Kn wl ,a o icF Mainn y h ma n y h i 5 o e DM J k be A. l a tL mp o sa dL mp od s g
脑 膜 瘤 : 有邻 近骨 质增 生 的 表现 _’] 常 】” 。 转 移 瘤 : 原 发 恶 性 肿 瘤 ; 块 密 度 或 信 号 不 均 匀 , 强 后 有 肿 增
不 均 匀 强 化 ; 有骨 质 破 坏 [ 。 。 常 1。 参考文献 :
[ ] S ils A, hed I,croz R. uvyo 24P t nswi 1 hed S i sC S atzi S re f1 6 ai t t J l e h Ori l u r a dSmuaigl s n[] Op tamoo y 2 0 , bt mo s n i lt ei sJ. hh l lg ,0 4 aT n  ̄ o
a i e Tu o s: a y i fCl ia a u e n s e c I o v — tv m r An l ss o i c lFe t r s a d Sy t mi nv l e n
me tn1 0C ssJ. hh l lg ,0 8 1 5 9 :6 61 3 . n 6 ae[] Op tamoo y 2 0 ,1 ( ) 1 2—6 1 i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鲜军舫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
• 眼附属器无淋巴结,眼附属器仅在结膜 基质内和泪腺腺泡与导管之间存在正常 淋巴组织 • 结外淋巴样病变 • 眼眶实体性肿瘤的11%,最常见的占位 性病变之一
眼眶淋巴增生性病变
• • • • • • 反应性淋巴细胞增生 非典型淋巴细胞增生 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淋巴瘤占淋巴增生性病变的67%-90% 眼眶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女、31岁,突然左眼视力下降1月
Diagnostic Imaging: Head and Neck 头颈部影像诊断必读
肌炎型、泪腺型炎性假瘤
小结
• 淋巴瘤 • 淋巴管瘤 • 横纹肌肉瘤 • 神• 粘膜相关淋巴样性淋巴瘤
• 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
• 滤泡性淋巴瘤
•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 其他组织类型淋巴瘤
TIC
1.4 1.2 1 0.8
CI
0.6 0.4 0.2 0 0 26 52 78 104 130 156 182 208 234 260 286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