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

合集下载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

结果局限型5例,包括胸部2例、腹膜后3例,弥漫型2例。

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

2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血管影。

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结论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7-02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先报道而得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岁。

5例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2例出现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肿瘤相关症状。

6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要求确定。

扫描参数120kv,20-160mas,层厚间隔7mm。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优维显300,行动脉期和延迟期双期扫描。

2 结果2.1 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2.1.1 局限型cd 5例局限型cd,3例位于纵隔、肺门区,2例位于腹膜后。

1例术中于主病灶周围发现3个直径6cm。

肿瘤内部密度多数较均匀,部分内部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分叉状,2例内部可见小条状低密度影,腹膜后肿块周围间隙内可见索条影或絮状密度增高影。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伴门脉高压症一例报道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伴门脉高压症一例报道

IM .8 / 。腹 部 彩 超 示 : 巨脾 ( 度 8 g 0 8g L ① 厚 7 mm, 长 径 2 0mm, 静 脉 内 径 1 mm) 2 脾 8 。② 盆 腹 腔 大 量
( 内蒙 古 医学 院 附 属 医 院 消 化 内 科 , 呼和 浩 特 [ 图 分 类 号 ]R 3 .6 . [ 献 标 识 码 ]D 中 70254 文
维普资讯
内蒙 古 医学 杂 志 In r n oiM e 2 0 n e g l dJ 0 8年 第 4 Mo a O卷 第 6期
门 脉 高 压 症 一 例 报道
杜 春, 陈春 华
00 5) 10 0
15 9 6年报 道 并 由此 得 名 。 由于 既 往对 本 病 了解 少 , 症 状 渐 明显 。后 组 织 全 科 会 诊 讨 论 , 为 门脉 高 压 认 易造成 临床 医师 诊 断和 治 疗 上 的 困难 。 我科 收 治 1 与 既往 4 年 淋 巴结 肿 大 病 史 关 系 密 切 。再 次行 0余 例患者 , 往 有 4 既 0余 年 的腹 股 沟 淋 巴结肿 大 病 史, 腹 股 沟淋 巴结 活 检 病 理 示 :C sl n 腹 股 沟 ) 。 at ma ( e 病 入院 时有 门脉 高 压症 , 现报 告 如下 。 透 明血 管 型 。考 虑 为 系 统 性 。 目前 诊 断 : 巨大 淋 巴 患者 , , 0岁 , 因腹胀 乏力 3月余 于 2 0 年 结 增 生 症 ( at ma sae D) 建议 行 化 疗 为 男 6 主 07 C sl n Di s,C 并 e e 1 0月 2 3日入 院 。既 往史 :0余年 前 , 4 患者 自觉 腹 股 主的综 合 治疗 , 诊 次 日患 者 要 求 转 上 级 医院 继续 确 沟淋 巴结 肿 大 , 自觉 症 状 。 1 9 无 9 3年 , 股 沟 淋 巴 治 疗 。 腹 结肿 大 明 显 , B超 示 : 股 沟 淋 巴 结 4 7 腹 0 mm X 3 讨 论 mm。1 9 9 9年 , 现 腹 腔 淋 巴 结 肿 大 , 脏 增 大 。 出 脾 2 0 年 , 腹 股 沟 淋 巴结 病 理 活 检 : 应 性 淋 巴结 04 行 反 巨大 淋 巴结 增 生 症 , 称 血 管 滤 泡 性 淋 巴结增 又 增 生。B超 示 巨脾 。2 0 年 在北京 肿 瘤 医院检 查 腹 生 , 巴样错 构 瘤 等 , 少 见 的 淋 巴结 病 , 非肿 瘤 05 淋 是 为 股 沟淋 巴结肿 大 明显 , B超 示 : 0mm 0mm。再 性免 疫增 生性 疾病 , 因 可 能与病 毒 感 染有关 , 6 x6 病 尤其 次行 腹股 沟 淋 巴结 病理 活检 仍 示 : 应 性 淋 巴结 增 反 生 。2 0 0 6年 出现 肾 功损 害 及 痛 风 症 状 。 2 0 0 7年 1 月体 检示 : 量 腹 水 。 同年 8月 , 胀 乏 力 症 状 明 少 腹 显, 胃镜 示 : 道 静 脉 曲 张 。既 往 有 大 量 饮 酒 史 , 食 1 斤/ 0余 年 。体 检 : 6 6℃ , 0次/ n R 1 dX2 T3 . P8 mi, 7 次/ n B 2 / 0mmHg 颈部 、 mi, P 1 8 7 , 双腋 窝 、 腹 股 沟 双 可触及 浅 表 淋 巴结 肿 大 , 韧 、 触 痛 、 清 、 粘 质 无 界 无 连 , 面光 滑 , 动 尚可 。心肺 无 阳性 体 征发 现 。腹 表 活

病例随访-纵隔巨淋巴增生症

病例随访-纵隔巨淋巴增生症
中胸腔镜探查见:右上后纵隔见4个囊实性肿瘤,从上
往下依次分别为8cmX6cmX5cm,4cmX3cmX2cm, 3cmX2cmX2cm,6cmX5cmX4cm大小。均凸向右 侧胸腔,压迫右上肺,基底均较宽,与胸顶、后胸 壁、右侧纵隔及胸骨右侧分界不清,最高位巨大肿 物与右上肺稍粘连,与右锁骨下动静脉粘连明显; 最低位巨大肿物基底部深入胸骨右侧,面积约
第四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 小结
第五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纵隔定义
指左右侧胸膜腔之间的部分,前为胸骨,后 为胸椎,上接颈部,下止膈 肌。
第五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 纵隔病变为起源于纵隔和或累及纵隔内结构的 病变,可分为肿瘤性疾病和非肿瘤性疾病
• 在 纵隔肿瘤中,除血管瘤、纤维瘤、淋巴瘤、黄 色瘤和迷走组织在纵隔内形成的肿瘤可以在纵隔的任 何部位发生外,其它肿瘤的好发部位常有一定的规律 性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病例3男性,69岁,反复咳嗽、咳痰半年,宁德市医院查CT提示“前
纵区占位,考虑胸腺瘤可能性大;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第十九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第二十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一:三点 十六分。
• 又称为巨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病理分为 Hv型即透明血管型、PC型即浆细胞型、过渡混合型。
• 青壮年发病为多。最好发于胸部,表现为生长缓慢的孤立性淋巴结肿大,确诊需要有 病理学依据。典型影像学表现为纵隔、肺门或腹腔孤立性肿块,CT平扫呈软组织密度 肿块,边缘多清晰锐利,呈中等密度,多数密度均匀,MR平扫T1WI呈等信号, T2WI呈均匀高信号,有时肿块内或其周围空间扭曲扩张的 流空血管影;增强扫 描强化均匀、明显,几乎与胸主动脉同步,延迟呈持续中度强化,可有液化、 坏死,约5%-10%的病例可有分枝状或斑点状钙化,散在或呈簇状分布于病灶 中央区。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的病理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10例胸内cd患者,局限型9例,多中心型1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术中存在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全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60个月,术后无再发原始症状,1例术后3月发现颈部腋下复发cd,经放射治疗一次后无复发,余9例预后良好。

结论:cd的确诊依靠病理活检,ct对于术前诊断有积极意义。

胸内局限型cd经彻底手术治疗可获痊愈,术中存在发生各种并发症可能;少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尚可,大部分因伴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诊断;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3-02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于1956年由castleman b. 等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无痛性淋巴结瘤样增生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病变[1]。

临床cd可分为局灶型及多中心型两种,组织学分型以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为主。

cd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胸内cd,尤其是纵隔cd是临床最常见类型之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06年-2011年共收治胸内cd10例,其中左肺叶间裂cd1例,纵隔cd9例,均行手术治疗。

现就其临床治疗及疗效结合文献报道做分析讨论。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发病年龄20-48(36.2±10.45)岁。

包括局灶型9例,多中心型1例。

术前均行胸部ct、肺功能、纤支镜、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1.2 临床表现活动后咳嗽胸闷1例,反复胸水1例,乏力余3例均为体检发现。

1.3 辅助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提示左肺下叶肺门区肿块1例,右后纵隔肿块3例,右前纵隔肿块1例。

Castleman病治疗

Castleman病治疗

Castleman病治疗Castleman病,又称纵隔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罕见的淋巴体系疾病,其特征是淋巴结的进行性肿大和病理形态特异性。

目前,对于Castleman病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手术切除是Castleman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对于患有局灶性Castleman病的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完全去除淋巴结病灶,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存率。

但对于多中心型Castleman病,手术切除则不太可行,因为多中心型的淋巴结增生往往累及到多个淋巴结和其他器官,手术切除风险较大。

化疗是治疗Castleman病的另一种常用方法。

化疗可以通过抑制异常增生的淋巴细胞分裂和增殖,达到减轻症状、缩小淋巴结肿大和控制病情的目的。

一些化疗药物,如顺铂、长春花碱和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常被用于治疗Castleman病。

然而,由于Castleman病是一种罕见病,临床研究较少,因此对于化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评估仍面临很多挑战。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治疗方法,针对Castleman病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免疫治疗主要通过激活或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反应,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近年来,抗CD20抗体和免疫调节药物等的应用在Castleman病的治疗中逐渐引起重视。

例如,利妥昔单抗是一种抗CD20抗体,可以选择性地杀死CD20阳性的B淋巴细胞,被广泛应用于多种B 细胞淋巴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中。

由于Castleman病中淋巴细胞也是B细胞的一种,因此利妥昔单抗也被尝试用于Castleman病的治疗,取得了一些积极的临床疗效。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Castleman病的治疗还可以辅助使用其他方法,例如放疗和靶向治疗。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辐射杀死肿瘤细胞,起到控制病情的作用。

靶向治疗则是通过针对Castleman病相关的特定信号通路介导的分子进行干预,达到抑制病变细胞生长的目的。

巨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

发病部位

任何年龄、任何有淋巴结的存在的组织都可发 病,成人多见。该病多位于胸内,特别是纵膈 区域,其中单中心型CD占60%~70%,好发部 位包括右上纵隔、右后纵隔、左上纵隔、左肺 门、右肺门、右肺上叶等。颈部及腹部次之, 其他部位并不多见。
发病率

现今为止国际上共报道500余例,国外最大例 数为85例,国内最大例数为43例。目前报道中 最常见的类型是由Castleman等人于1956年描 述的单发型CD ,而多发型则相对少见。

脂膜炎的全称是寒冷性脂肪组织炎,是血管炎 的一种。症状一般只出现在腿上。人体皮肤着 凉后,会引起血管收缩,致使表皮血流不畅, 脆弱的脂肪细胞会发生变化,很有可能患上脂 肪组织炎。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 以小肠被茧状包裹 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 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包膜内粘连性肠 梗阻和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群、腹腔茧状包 裹症等。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特殊 类型的肠梗阻。
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坏死和囊性变少见,巨大 病灶(>5 cm)中央可发生纤维化,40%的患者有子 病灶,病灶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且边缘模糊。5%~10% 患者存在钙化灶,呈分支状和斑点状中央分布。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并持续强化。 MRI:肿块信号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 号。肿块内或周围的扭曲扩张流空血管影为疾病典型 表现。

发病机制




1、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的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的过度增生(主要机制,为学术界大部认同) 2、与病毒感染有关 3、少数的病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展有关 4、人疱疹病毒 8 (human herpesvirus 8 ,HHV-8)可能 在C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5、与某些疾病相关,如 HIV 病毒感染、POEMS 综 合症、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皮肤巨淋巴结病性窦组织细胞增生症
” ¨H i ig ¨ … nsr wi lIml s r . f l lI
l Ii 川II i n
l 1 i】 I _ l | I[v
lra T ln i … e l l ig l
|ⅢI t l …
r h, 1 l …Ⅲl ‘ ¨ li h_ …【 r 1 l J I¨ , - l, I
I 章编号 1 l ) 文 l【 x1
f()) ( 8 3 2 7o X 0 0 X 2 )
th. 1 t E I t・ ll ^ l a k t i I B I. O f4 1 I:.l n o h Ⅲ ・’ 1 1 , r | I m 】 l | ¨ eig I M lh n j O
l 词Il 关键 淋巴}一 簦目 !I 一 。 痛 l 卸 胞增 :戍胜 } . I 图分娄 号 l I 3 中 { 3 7 4 『 标识 码 J A 文献
A c e f ut nH Ⅷ Ros -D o  ̄ n die e as o c a ai rlna s as
院 应肤刺 . 京 I 【4 I 北 o H ;2 E 0 市★ 人[ 鸵 。 .北 目 利 l 性蜜 胞增 疳 、 L{ 女. 4 7 I f l l 】 【 【 川 师 r杯 随 嘣 块 3, ^淋 巴十 】. 搜j [ I靠大学 凡 I E

m l n v m hl … h y
l h ”L … n I州 “ I
tmp lv H ¨ t fl Ⅲ c…… y h, ( ¨l d I
… iP… I
. nd l l l lit  ̄, ml : l …I… l HI 【 r 川 n lL v I _ … v h L J
维普资讯
临l 肤十 塾量 L I3 2 i 6巷 J nI m ¨I h m {7~ Jn l n 丌 n 2 ) n2 ¨ R 3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双排螺旋CT诊断(8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双排螺旋CT诊断(8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王新 宇 王晓玲
(1.乐平 市 中 医 院放 射 科 江 西 乐 平 350000 2.牡 丹 江 医 学院 附属 二 院放 射 科 黑龙 江 牡 丹 江 157000)
— 381.
4 李 为民,邢 健.纤维性骨皮质 缺损影像学诊断 [J].牡丹江 医学 院学报 ,2009,26(3):26—27.
5 徐德永 ,曹来宾 ,宫尚君 ,等.5O例纤维性 骨皮质缺 损 x线 分析 [J].中华放射学 杂志 ,2005,25(3):133—136.
6 固文学 ,段承祥 ,张瑞 鑫 ,等.骨 的非骨化性 纤维瘤 30例 x线诊 断 [J].中 华放 射 学 杂 志 ,1984,18(3):205—208.
7 Besty M ,Kupersmith LM ,Sprin eld DS.Metaphyscal fibrous defects
[J].J Am Acad Orthop Surg,2004,12(2):89—95.
收稿 日期 :2010—07—26
局 灶型 巨淋 巴结增 生症 的双 排螺 旋 CT诊 断 (8例 报告 并 文献复 习 )
干骺端纤 维性缺损 的影像学诊 断价值 (1)确定发 生部 位 :好发于股骨远端内后侧 ,其次为胫 骨近端 、股骨近端及肱 骨近端 。本组 20例 与文献” 报道大致 相同 ,提示本病 可能 与肌腱 、韧带的附着有关 。然 而,并不是所 有的 FCD均发生 于肌腱与韧带的附着 点 ,所 以 ,有关病 因学与 发生学均 有待 进 一 步 的 研 究 。 本 组 FCD 多 发 生 于 长 骨 干 骺 部 的 骨 皮 质 内,极少数位于骨骺 边缘 。(2)显 示病 灶的形 态与 局部 :病 灶呈圆形或椭 圆形 ,长径均 与长 骨一 致。病 灶最 大径 线为 0.3—3.Ocm,平 均 1.5cm。边缘多清晰、锐利并可见硬 化边。 病灶内表现为均匀 的低密度 ,均无钙化影 。全部病灶周围均 未见骨膜反应及软组织肿胀 。与文献 0 报道 基本相符 ,故 这些特点可作 为诊断本病 的依据 。(3)FCD的 CT表现 :文 献报道不多 ,仅见个案报告 。本组 7例共 l0个病灶作 了 CT 检查 ,经 与 x线平片 比较 ,笔者认 为 CT检查 可避免组 织影 像的重叠 ,对病变的定位非常 明确 ,可详 细 了解 病灶是 否位 于骨皮质内 ,是 向皮质 内凹陷还是 向髓 腔内膨 突,病灶 边缘 有无硬化 ,病灶 内部密度是 否均匀 ,骨皮质是否连续 ,有无膨 胀性及周围软组织是否肿胀 ,有无骨膜 反应 等。总之 ,CT不 但避开了影像解剖重叠 ,还具有更高的分辨率而较平片更有 价值 。(4)MRI表 现 :清 晰均 质 的低 信号 强 度。在 治愈 期 中,骨髓结构的正常表现增加 ,出现与黄髓相 同的信 号强度 , 且总是开始于骨干侧可能与其内细胞成分较多有关 ,压脂序 列其信号强度 与骨髓 比较变化不明显 ,周围硬化边 与骨皮质 相似 ,含铁血素 T1WI及 T2WI均 为低信号 H J。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T1加权像呈中等或略低信号(信号多较均匀)
T2加权像呈中、高信号(信号多数不均匀) 病灶内部或邻近可见流空信号血管影为特点
增强MRI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MRI表现
•MRI表现——增强检查明显强化
前纵隔见一均质的软组织肿块,肿块呈浅分叶状,边缘光整,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楚,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Castleman氏病CD)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淋
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56 年由 Castleman 首次报道并命名,又叫以 下名称: 淋巴结错构瘤 血管性淋巴样错构瘤 良性巨淋巴瘤 血管滤泡性纵隔淋巴结增殖症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发生于淋巴结存在的任何部位,最常发生于 胸部(70%),其次是颈部(14%)、腹部 (12%)、腋部(4%)。 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甚至婴幼儿,但多发于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有研究认为:增强病灶中间低密度是由于 毛细血管玻璃样变、纤维化或其内皮细胞
过度增生致血管狭窄、闭塞,使对比剂进入
延迟或不能进入; 还有学者研究病理证实病灶中间的低密度 或低信号区为纤维组织及玻璃样变性的血 管结构所致,并不是缺血坏死。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HHV-8 (人类疱疹病毒-8 )与 CD 的发病有相关关系。 有研究显示,在 14 例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淋巴 结标本中均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而在 17 例未合并 HIV 感染的 MCD 患者中,亦有相当比例 ( 7 /17)检出了 HHV-8 的基因序列。 HHV-8感染与 CD相关的可能机制为: 病毒编码 IL-6 类似物,继而刺激 B 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同时诱导血管内 皮生长 因 子 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形成。而 B 细胞增殖后 ,可进一步增加 IL-6 的表达,促进疾病发展。
成年人,研究显示 透明血管型多发生于男
性患者,平均年龄在 40 岁;浆细胞型平均年 龄在 65 岁。 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具有血供丰富特点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目前认为 IL-6 是与 CD 发病最为密切相关的细胞因子
研究表明,CD发病与白细胞介素 ( interleukin,IL) -6 或
T2WI上在肿块边缘可见流空的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C~E:可见肿块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显著强化,延迟后持
续强化,病灶边缘可见增粗的供血血管影(白色箭头所示);F:病灶和同层面主动脉的时间信号曲线,两者强化方式相 同
圆形、边缘光滑、密度均匀肿块影
肺内型:很少见,可与肺门淋巴结增大共存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CT表现:纵隔和/或肺门类圆形或不规则实质性 肿块,少数可见钙化。
显示位于支气管分支处的特征更直观。
增强扫描特点是明显强化(>100Hu)
血管造影:其供血动脉为扭曲纵隔或支气管动脉
静脉期肿物呈致密均匀染色。
血管成分少而有大量浆细胞浸润。
* 混合型,兼顾二者,较少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分型
• 临床分型:
根据肿大淋巴结分布和器官受累的情况:
* 局灶型——往往仅累及单个淋巴结区域,相
关症状较轻,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 多中心型——累及多个淋巴结区域,有较为
明显的系统性症状,预后较单中心型病例差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表现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也有研究表明炎症、 免疫功能异常、EB 病 毒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与 CD 的发病有关。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病理分型
• 病理分型:
* 透明血管型,占80~90%,临床常多无症状,
呈局灶型,发病高峰40 ~ 50岁,为 以淋巴滤 泡、小血管增生及透明变性为主。 * 浆细胞型, 占10~20%,部分伴有全身症状, 临床多为多中心型,发病高峰为 60 ~ 70 岁,
相关多肽 ( 例如 HHV-8 基因组编码的一段 IL-6 类似物) 有明确关系。
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研究人员就已发现 CD患者血清标
本和淋巴结标本中 IL-6 表达上调。 更深入的机制研究表明,CD 患者存在 IL-6 受体的多态性, 且血清中可溶性 IL-6 受体表达上调。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发病机制
Case-base-review :CT表现
增强前后CT值变化
CT值:平扫
41.5Hu 117.8Hu
增强 79.0Hu
增强扫描前后,肿块CT值升高了76.3Hu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肺门型者具有位于支气管分叉处的特点: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 CT表现:明显强化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CT表现:
多中心型:
平扫多为稍低密度影。
增强呈轻—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均匀强化,原
因是肿瘤以淋巴滤泡增生为主,仅有少许毛细血
管增生。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影像学表现
MRI表现:
局灶型: T1 WI 等信号,T2WI 高信号; 增强扫描强化特点与 CT 相仿,病灶内及周围可 见增粗、迂曲的供血血管。
多中心型——MRI表现缺乏明显特征
表现为一组或多组肿大淋巴结,信号较均匀; 增强呈轻至中度均匀强化。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70%以上发生在胸内,沿淋巴链分布为特点 根据其发生部位分为: 纵 隔 型(最多见)
肺门 型(次之)
肺内 型(最少见)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胸内CD
• 影像学表现:
X线表现:为检出该病的基本方法,但无特异性 纵隔型:向一侧肺内突出的半圆形或分叶(多 个融合)边缘光滑、密度均匀纵隔肿块 肺门型:肺门处、靠近叶裂或支气管分支处类
临床表现: 局灶型常以无痛性淋巴结肿大就诊,以纵
隔、腋下、颈部等处好发,腹部发病较少。
多中心型多表现为分散的肿大淋巴结,常
伴发全身症状如发热、贫血、消瘦、肝脾
肿大等。
巨具有特征性 平扫多境界清楚,密度均匀 部分病灶中央可见钙化 部分较大病灶可呈混杂密度影,中心可因纤 维瘢痕或囊变而呈低密度或囊性改变 病灶周围可伴子灶; 增强扫描动脉期显著强化,囊变或坏死部分不强 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 病灶内较少出 现坏死或囊变这与肿瘤丰富的血供有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