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表现与分析(精)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影像表现

02
淋巴瘤:淋巴 结肿大,淋巴 结内可见高密 度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4
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内可见 高密度影
06
淋巴结反应性增 生: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内可见低 密度影
影像表现与治疗方案的选择
影像表现:淋巴结肿大、脾肿 大、肝肿大等
治疗方案:化疗、放疗、免疫 疗法等
影像表现与治疗方案的关系: 影像表现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淋巴结肿大:淋巴结体 积增大,形态不规则
淋巴结中心坏死:淋巴 结中心出现坏死区,呈
低密度影
淋巴结周围水肿:淋巴 结周围组织出现水肿,
呈高密度影
淋巴结内血管增生:淋 巴结内血管增生,呈高
密度影
淋巴结内钙化:淋巴结 内出现钙化,呈高密度
影
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增生: 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增生,
呈高密度影
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的关系
淋巴结肿大:影像表现 可见淋巴结肿大,临床 症状表现为颈部、腋下、 腹股沟等部位淋巴结肿
大。
肝脾肿大:影像表现 可见肝脾肿大,临床 症状表现为肝脾肿大、
腹胀、腹痛等。
皮肤病变:影像表现 可见皮肤病变,临床 症状表现为皮肤红斑、
皮疹、瘙痒等。
神经系统病变:影像 表现可见神经系统病 变,临床症状表现为 头痛、头晕、癫痫等。
演讲人
目录
01. 概述 02. 影像表现特点 03. 影像表现诊断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定义
01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是一种淋巴 细胞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 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肝肿大 等。
02
巨淋巴细胞增生症的病因尚不 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 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有关。
03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
结果局限型5例,包括胸部2例、腹膜后3例,弥漫型2例。
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
2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血管影。
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结论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7-02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先报道而得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岁。
5例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2例出现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肿瘤相关症状。
6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要求确定。
扫描参数120kv,20-160mas,层厚间隔7mm。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优维显300,行动脉期和延迟期双期扫描。
2 结果2.1 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2.1.1 局限型cd 5例局限型cd,3例位于纵隔、肺门区,2例位于腹膜后。
1例术中于主病灶周围发现3个直径6cm。
肿瘤内部密度多数较均匀,部分内部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分叉状,2例内部可见小条状低密度影,腹膜后肿块周围间隙内可见索条影或絮状密度增高影。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

腹部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及MRI表现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摘要】目的:分析腹部Castleman病(CD)的CT及MR影像学特征,以期提高对本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对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部CD患者的CT及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有透明血管型(9例)和浆细胞型(1例);所有肿块边界清楚,形态规则,以椭圆形和或豌豆形居多.局灶肿块型9例,CT平扫均为等密度,3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明显强化,实质期5例病灶进一步持续性强化;4例强化稍退出;3例肿块周围可见扩张扭曲血管影.多发结节型1例,CT平扫呈均匀等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轻中度强化,实质期进一步强化.本组4例行MRI 扫描,平扫T1WI上低信号影,T2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影;动态增强扫描局灶肿块型病灶(3例)均明显且持续强化,肿块周围均可见完整包膜;多发结节型病灶(1例)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及MRI动态增强多期扫描对腹部CD具有重要诊断价值.【期刊名称】《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年(卷),期】2018(024)006【总页数】5页(P490-494)【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腹部;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作者】杨泽锋;钟建平;张盛箭;周良平;彭卫军【作者单位】诸暨市人民医院放射科;诸暨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R445.3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以良性淋巴组织增生为特点的病变,纵隔和颈部较为多见,腹部较为罕见,临床上易误诊为其他富血供占位[1-4]。
本组分析1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例,总结其CT及MRI特征,以期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方法1.一般资料收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7月~2017年5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astleman病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男性2例,年龄19~59岁,平均36岁。
腹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诊断——2020年读片窗(6)

安徽医学Anhui Medical Journal第41卷第6期2020年6月738•继续医学教育•腹腔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 诊断—2020年读片窗(6)王龙胜[关键词]腹腔;巨淋巴结增生症,良性;CT 诊断doi : 10. 3969/j. issn. 1000 - 0399. 2020. 06.0391病史摘要患者,女性,65岁。
左上腹部及上腹部疼痛1年余。
1年 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上腹及上腹部疼痛,有压痛,程度一般,呈压迫样疼痛,无反跳痛,伴头晕眼花,程度一般,疼痛程 度逐渐加重。
病程中,患者无明显发热,大便正常,小便较多,无尿频尿急尿痛,近期体质量无明显改变。
体检:体温36.3T,脉搏69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4/64 mmHg ,神清,精神可,颈软,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上腹部及左上腹有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无压痛及反跳痛,左肾区有叩击痛,双下肢不肿。
2 CT 检查CT 平扫示中下腹腔内见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大小约42 mmx45 mm,测其CT 值约46 HU,增强后,可见明显均匀性强化,包膜可见强化,动脉期106 HU,门静脉期145 HU,静脉期105 HU 。
见图1~4。
图1 CT 平扫 图2 CT 增强动脉期图3 CT 增强门静脉期 图4 CT 增强静脉期3术中所见及术后病理诊断行腹腔镜探查+腹腔肿物切除术:探查见腹腔、盆腔无腹水,无转移灶,肝脏质地正常,胆囊、脾脏正常,肠道及肠系膜未见转移灶,肠系膜根部见1个肿块,肿块大小约3 cm X 3 cm,与肠系膜血管紧密联系。
病理诊断:(肠系膜根部)巨淋巴结增生 症(透明血管型)。
4讨论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 病(Casdeman disease,CD )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症,是一种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少 见疾病,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免疫调节缺陷、病毒 感染有关。
颈部淋巴结的影像解剖及常见病变的影像表现

水样年华
颈部境界及重要解剖标志
? 上界: 下颌骨下 缘、下颌角、乳突 尖、枕骨上项线、 枕外隆突连线
? 下界: 胸骨上切 迹、胸锁关节、锁 骨、肩峰、第 7颈椎 棘突连线
概述
? 颈部淋巴结引流丰富,头颈部不同的原发肿瘤 好发淋巴结转移,熟悉颈部淋巴结的分区及不同 原发肿瘤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对临床诊断及 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下) 斜方肌前缘 斜方肌前缘
斜方肌前缘(上)、前锯肌前 1cm (下)
胸锁乳突肌内面、颈阔 肌、 腮腺、二 腹肌后腹
胸锁乳突肌内面、颈阔 肌、 腮腺、二 腹肌后腹
颈内动脉内缘、 斜角肌 颈内动脉内缘、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内面
颈总动脉内缘、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内面(上)、胸 锁乳突肌外缘(下)
? 各种影像学检查在诊断头颈部肿瘤颈淋巴结转 移和解剖结构判断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中 CT和 磁共振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有较高的敏感性 和准确率已成为术前诊断的主要方法。
分区
?Som等从影像学角度提出 Som分区法(1999)。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组 (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RTOG)2003 年从放射治疗角度提出新的分区准则 (RTOG分 区)。
病例二
男性,20岁,近期消瘦、乏力,发现颈部包块一周
肺结核伴颈部 淋巴结结核
淋巴结结核
? V、V区常见,多继发于肺结核
? CT表现: √ Ⅰ型:肉芽肿型,表现为密度均匀淋巴结肿大,增 强轻度均匀强化,境界较清晰。
√ Ⅱ型:干酪样坏死型,肿大淋巴结中心可见低密度 坏死区,增强呈环形强化,淋巴结周围境界较清。
[深度剖析]“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
![[深度剖析]“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https://img.taocdn.com/s3/m/023191f4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6.png)
[深度剖析]“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建议收藏)巨淋巴结增生症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此病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首先报道。
主要的临床类型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
单中心型多局限于单个淋巴结发病,多中心型典型表现为全身多发淋巴结增大。
【病因】本病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近年的研究多表明本病的起源是由于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的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及浆细胞的过度增生与病毒感染有关,人疱疹病毒8(HHV8)感染、白介素6(IL-6)的过度产生是该病发病的关键。
少数的病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展有关。
也有研究发现CD可能与某些疾病相关,如HIV 病毒感染、POEMS综合征、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
【病理】分为三型,分别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
1.透明血管型淋巴结滤泡增生和滤泡间小血管增生及透明样变,部分小淋巴细胞围绕生发中心呈环层状排列(似洋葱皮样结构),90%的单中心型CD是透明血管型。
2.浆细胞型以病变淋巴结内滤泡扩大并伴有成片的浆细胞为特征,血管增生不及透明血管型。
3.混合型表现为淋巴结被膜明显增厚,淋巴滤泡增多,部分滤泡活跃,见毛细血管穿入,滤泡外套层小淋巴细胞呈同心圆状排列,滤泡间见多量浆细胞、小淋巴细胞及小血管增生明显。
【临床】临床上可分为局灶型Castleman病(LCD)又称为单中心型和多中心型Castleman病(MCD)单中心型CD好发于青年,LCD多无明显症状。
LCD诊断标准:①单一部位淋巴结肿大;②特征性病理学改变并除外可能的原发病;③多无全身症状,无贫血、无ESR加快等异常(浆细胞型除外);④肿物切除可长期存活。
MCD发病高峰为50〜60岁,病理主要表现为浆细胞型或混合型。
患者有多部位淋巴结肿大,有多系统受累,50%患者可出现贫血、消痩等全身症状。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方法: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对其临床资料以及CT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患者顺利完成手术,肿物全部切除,病理检查结果显示为巨大淋巴结增生症,透明血管型。
结论:对于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必须要根据病理组织活检的结果来进行诊断,具有特征性的CT增强表现,确诊后进行手术切除,透明血管型CT增强可以确定诊断结果。
关键词:腹膜;巨淋巴结增生症;CT表现Castleman病(CD)属原因未明的反应性淋巴结病之一,临床较为少见[1],病理特征为明显的淋巴滤泡、血管及浆细胞呈不同程度的增生,临床上以深部或浅表淋巴结显著肿大为特点,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状和(或)多系统损害,多数病例手术切除肿大的淋巴结后,效果良好[2]。
CD的病因未明,本次实验选择2017年10月本院腹膜后巨淋巴结增生症的患者1例进行研究讨论,以便于为今后该病的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患者,女,50岁,因“左侧腹部疼痛半年”就诊。
实验室检查:CA724:18.05U/mlH(0-6.9)余肿瘤标记物(-)彩超:左肾右后方脊柱旁探及实质低回声包块,大小约54mmX32mm,似有包膜;CDFI:其内可见多个粗大血流信号;PW引出动静脉频谱,PS:38.4cm/s,RI:0.26。
手术治疗,游离输尿管及左侧肾脏下极,充分游离包块后,以结扎钉、止血夹夹闭并离断包块滋养动脉、静脉,完整切除腹膜后包块,再次探查包块周围组织,见腰大肌前方一2×1cm大小肿大淋巴结,游离后切除,置入标本袋,将包块及肿大淋巴结置入标本袋,取出标本送检。
1.2检查方法使用单层螺旋CT进行扫描,横断位,电压120kv,电流100-150mAs,层距和层厚5mm,指导患者仰卧位,屏气,两手抱头,用高压注射器,注入对比剂碘海醇1.5ml/kg,速度3.0ml/s,完成全腹动脉和门静脉的扫描,由经验丰富的阅片医生至少两名进行分析探讨,记录大小、形态以及位置等。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对照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及临床病理对照孙琪;谢道海【期刊名称】《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年(卷),期】2015(0)4【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CT feature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Methods The CT features of 12 cases with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proved by pathology were analyzed and correlated with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ll cases were performed pre-and post-contrast enhancement CT before surgeries.Results9 cases with localized lesions were classified as localized Castleman disease. 8 cases showed circular or the ellipse single nodule or mass with smooth edge, while another lesion was lobulated. Among the 9 cases localized lesions, 5 cases had calciifcations, 1 case showed high density in center of the lesion. In enhanced CT scans of the 9 localized cases, 1 case showed moderate intensive, and 8 cases were intensiifed obviously with continuous intensive in the venous phase. 6 cases of lesions showed bulky circuity blood supply arteries. 1 case of retroperitoneal lesion revealed progressive and uneven strengthening. There were 3 cases of multicenter lesions, including 1 case involved multiple lymph nodes in the whole body, two lungs, abdominal cavity and systemic skeleton, and all the lymph nodes revealed moderate –strong enhancement in the enhanced scan.Conclusion There are distinctive imaging ifndings in the cases of typical 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andCT scan is valuable in the diagnoses. But the diagnosis of untypical cases is depended on pathological diagnosis.%目的:研究巨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 hyperplasia, GLNH)的CT影像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表现与分析
【摘要】目的:提高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的认识水平,探讨GLNH 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
方法:通过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的病例分析,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进行讨论。
结果:GLNH是一种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良性疾病,其组织形态上可分为透明血管型和浆细胞型两类,前者相对多见,常表现为纵隔病变,后者好发于肠系膜和腹膜后淋巴结。
增强后有不同程度增强, 透明血管型呈中等或明显强化,浆细胞型为轻度强化。
结论:GLNH具有特征性CT表现,CT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在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提示Castleman病的诊断。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影像学;X线;CT;MRI
巨淋巴结增生症(GLNH)是一种少见病,病因尚不明确,患者多无症状,为异源性的罕见的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亦称为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
GLNH 于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发现,故又称其为Castleman病。
现报告1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GLNH,结合文献资料[1,2]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讨论。
1 病例报告
患者马某,男,48岁。
因颈部肿块1个月入院,无明显不适。
CT示:左上颈部胸锁乳突肌内缘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大小约3 cm×4 cm,边缘光滑,增强后明显强化,CT值约158 Hu,肿块内见无强化区,病灶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
病理诊断:GLNH。
2 讨论
2.1 发病与病因 GLNH自1954年发现以来,截至1991年的资料,共有230余例报道[3,4]。
关于GLNH的病因尚存在两种不同的学说。
第一种认为本病表现为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与慢性抗体刺激有关,可能为病毒感染所致。
第二种理论则认为透明血管型是一种淋巴组织的进行性生长紊乱,而浆细胞型的发生与IL?6调节障碍有关。
2.2 临床表现 GLNH中透明血管型最为常见,约占发病率的76%~91%,而浆细胞型则较少见。
GLNH按其临床、影像学表现及其预后亦分为2型:局限型和弥漫型。
局限型表现为孤立淋巴结或纵隔内某一组淋巴结受累。
弥漫型表现为一组以上的淋巴结受累或影像学发现胸外淋巴结受累,此型可累及肺部。
局限型临床多无症状,为体检或常规胸片偶尔发现,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30岁~40岁之间,女性约4倍于男性,95%以上为透明血管型,手术多可切除,预后良好。
弥漫型通常有临床症状与体征,包括发热、乏力、贫血、表浅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血沉加快、多克隆性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和骨髓浆细胞病等,可见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为40岁~50岁之间,女性约2倍于男性,绝大多数为浆细胞型,手术切除困难,以放疗及激素疗法为主,预后较差。
2.3 影像表现
2.3.1 局限型GLNH的影像学表现 GLNH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的淋巴结,沿全身淋巴链分布,但最好发于纵隔、肺门和腹膜后区域。
约60%~70%发生于胸部,沿胸内淋巴链分布,最常见于中纵隔和肺门,其次为前纵隔和后纵隔。
约20%发生于腹部,以腹膜后最常见。
病灶的大小差异较大,X线胸片可显示肿块的部位和形态,但对明确诊断缺乏特异性,常表现为单发边缘清楚的球形或分叶状肿块,类似于胸腺瘤、淋巴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的表现,位于中纵隔和肺门者可致邻
近气管受压移位。
CT平扫病变表现为肺门、纵隔旁或腹膜后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密度影,边界多清楚锐利,呈中等密度,多数密度均匀;CT增强扫描示病变强化明显,强化程度几乎与胸腹部主动脉同步,延迟持续中度强化。
王仁贵等[7]报道9例胸部巨淋巴结增生病例,CT增强于静脉团注造影剂后早期病灶即明显强化,CT值高达114 Hu~196 Hu,平均133 Hu,与主动脉强化程度相当,延迟扫描仍持续强化,CT值70 Hu~122 Hu,平均92 Hu。
局限型GLNH高强化机制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增生和周边较多粗大的滋养动脉所致。
CT强化的程度还与注射造影剂的方式、注射速率和剂量有关。
增强CT可显示病灶内或周围粗大的滋养血管影,胸部多来自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和肋间动脉的分支,腹部多来自腹主动脉分支。
局限型浆细胞型GLNH由于血管成分较少,一般强化程度不如透明血管型,呈轻中度强化,缺乏GLNH特征性,术前难以明确诊断。
文献报道钙化可见于5%~10%的病例,且仅见于局限型透明血管型。
CT图像上钙化呈典型的分支状或斑点状影,散在或簇状分布于病变中央区。
王仁贵等行病理对照发现此型钙化为病灶内增生的小血管主干及其分支的退变、玻璃样变和钙化所致,在形态学上类似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钙化影,认为病灶内分支状钙化是透明血管型GLNH的特征性表现。
局限型GLNH的另一个特征是瘤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尽管部分病例呈不均匀性强化,但瘤灶内的低密度影并非坏死灶。
王仁贵等[7]报道2例病灶内可见裂隙样低密度,但镜下病理未见坏死区,作者认为可能与增生的小血管透明样变性和纤维化有关,而Uzunlar等则认为病灶中央低密度区是由血管内皮细胞过度增生使血管闭塞,对比剂不能进入所致。
李洪林等[5]2例中有1例瘤灶内低密度区为胶冻状物质,为少见表现。
局限型GLNH多数仅累及单个淋巴结,但部分病例可累及1组淋巴结。
McAdams等报道40%的胸部局限型CD病灶边缘不规则并可见子灶,手术发现病灶与周围结构粘连明显,完全切除较困难。
王仁贵等[7]报道2例主灶周围多个子灶,但CT扫描仅显示为边缘不规则或模糊。
李洪林等[5]报道1例主灶周围有卫星病灶,病理证实为慢性淋巴结炎。
对此种局限型GLNH应提高认识,结合其临床和明显强化的特征,术前应考虑到此病的可能性。
MRI检查对GLNH的诊断同样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3,6]。
SE序列T1WI肿块呈等信号,T2WI呈均匀性高信号。
肿块内或其周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血管影为其典型表现。
蒋亚平等[6]曾对6例GLNH 患者行MR动态增强,发现肿块的增强方式与CT基本相同。
MRI的缺点是显示特征性的钙化不如CT,但其多方位成像对病变定位及显示其毗邻关系较CT优越。
鉴别诊断:局限型GLNH 95%以上是透明血管型,CT或MRI表现为富血管性病变,故应与以下病变相鉴别。
纵隔内及腹膜后异位化学感受器瘤:与局限型GLNH较难区分,它同样有丰富的扩张扭曲血管,但其常常沿着主动脉生长,而GLNH则按淋巴链分布。
副神经肿瘤:如嗜铬细胞瘤,无论发生在胸内还是腹膜后,常与大血管毗邻,病变易坏死囊变,虽然有强化,但密度或信号常不均匀,且临床上有异常波动的恶性高血压表现,而局限型GLNH一般无囊变坏死改变。
总之,局限型透明血管型GLNH的特征有:单发较大的纵隔、肺门或腹膜后软组织肿块;肿块呈显著均匀或不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