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诊断和治疗

合集下载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摘要】目的探讨巨淋巴结增生症cd的ct表现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并将ct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其ct表现特点。

结果局限型5例,包括胸部2例、腹膜后3例,弥漫型2例。

局限型cd病理分型均为透明血管型,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肿块,内部可见斑点状、分叉状钙化及灶状或条状低密度区,增强后肿块中度至明显强化。

2例肿瘤周围见丰富的血管影。

弥漫型病理分型均为浆细胞型,表现多发淋巴结肿大,密度均匀,增强后轻度强化。

结论局限型cd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尤其是肿瘤内部的钙化及增强ct表现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弥漫型cd的ct表现缺乏特征性。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26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8-4327-02巨淋巴结增生症又名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且原因不明的良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由castleman等于1954年首先报道而得名。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院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7例cd患者资料,男2例,女5例;年龄22-65岁,平均37.5岁。

5例经体检发现,无明显症状;2例出现乏力、颈部淋巴结肿大,无肿瘤相关症状。

6例接受手术治疗,1例行颈部淋巴结活检。

1.2 方法采用西门子64层螺旋ct扫描仪,取仰卧位,扫描范围根据扫描要求确定。

扫描参数120kv,20-160mas,层厚间隔7mm。

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肘静脉团注对比剂优维显300,行动脉期和延迟期双期扫描。

2 结果2.1 临床分型及病理分型2.1.1 局限型cd 5例局限型cd,3例位于纵隔、肺门区,2例位于腹膜后。

1例术中于主病灶周围发现3个直径6cm。

肿瘤内部密度多数较均匀,部分内部伴有钙化,呈斑点状、条状、分叉状,2例内部可见小条状低密度影,腹膜后肿块周围间隙内可见索条影或絮状密度增高影。

淋巴结肿大的ct诊断标准

淋巴结肿大的ct诊断标准

淋巴结肿大的ct诊断标准淋巴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许多疾病的首要受累部位。

通过影像学诊断淋巴结肿大,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病变的性质和范围,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正常状态下淋巴结的体积是比较小的,在ct的检查过程当中是很难表现出来,除非淋巴结增大的情况下,ct的过程当中就可以明显的表现,并且对于淋巴结的大小,位置情况可以进行清楚的判断,所以要根据疾病的具体状况来确定才能通过ct表现出来。

一般以1.5cm作为淋巴结增大与否的界限,如有许多较小的淋巴结密集也应考虑为异常。

①单发淋巴结肿大,多见于透明血管型,平扫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期周围尚可见多数斑点状高密度影城弧形环绕,此为血管丰富的表现,可能为透明血管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特征性表现。

②多发淋巴结肿大或融合,多见于浆细胞型,浆细胞型呈现轻度强化。

CT表现缺乏特异性。

③继发性改变,如胸、腹水和肝、脾肿大等。

影像相关诊断标准:(1)大小:淋巴结肿大的大小诊断标准是正常淋巴结短径一般不超过1厘米。

例如,在放射影像学检查中,如果发现颈部淋巴结的短径超过1厘米,通常被认为是肿大的,需要进一步的评估和诊断。

(2)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或肾形,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3)密度:正常淋巴结在CT或MRI上呈现均匀的低密度,而在超声检查中呈现均匀的等回声。

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不均匀的高密度或低密度区域。

(4)强化特点:在增强CT或MRI检查中,正常淋巴结的强化程度较低且均匀。

而肿大的淋巴结可能呈现不均匀的强化或异常的强化模式。

(5)周围组织改变: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伴随着周围组织的改变,如炎症、肿瘤浸润等,可导致周围组织密度增高、形态改变等。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

外科治疗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10例【摘要】目的:回顾分析胸内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的病理特点、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2006-2011年收治的10例胸内cd患者,局限型9例,多中心型1例,均行手术治疗。

结果:术中存在出血、低血压等并发症,全组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60个月,术后无再发原始症状,1例术后3月发现颈部腋下复发cd,经放射治疗一次后无复发,余9例预后良好。

结论:cd的确诊依靠病理活检,ct对于术前诊断有积极意义。

胸内局限型cd经彻底手术治疗可获痊愈,术中存在发生各种并发症可能;少部分胸内多中心型cd手术治疗效果尚可,大部分因伴发其他脏器功能障碍预后不佳。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症;诊断;外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363-02巨淋巴结增生症(castleman’s disease,cd),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于1956年由castleman b. 等报道并命名,是一种临床少见的,以无痛性淋巴结瘤样增生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病变[1]。

临床cd可分为局灶型及多中心型两种,组织学分型以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为主。

cd可发生于全身淋巴组织的任何部位,胸内cd,尤其是纵隔cd是临床最常见类型之一。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2006年-2011年共收治胸内cd10例,其中左肺叶间裂cd1例,纵隔cd9例,均行手术治疗。

现就其临床治疗及疗效结合文献报道做分析讨论。

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10例发病年龄20-48(36.2±10.45)岁。

包括局灶型9例,多中心型1例。

术前均行胸部ct、肺功能、纤支镜、肿瘤标志物等检查。

1.2 临床表现活动后咳嗽胸闷1例,反复胸水1例,乏力余3例均为体检发现。

1.3 辅助检查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 tomography,ct)提示左肺下叶肺门区肿块1例,右后纵隔肿块3例,右前纵隔肿块1例。

巨大淋巴结增生

巨大淋巴结增生

本例术前都曾误诊,原因是对本病认识不 足,部分检查方法单一。良性巨淋巴结增 生的发病率很低,但并非罕见。因此,在 纵隔肿块病变中,特别是发生在一个无症 状的、异乎寻常的纵隔肿块的年轻病人时, 其鉴别诊断应该考虑到这种疾病,如果血 管造影、MRI出现上述特征性的表现,更提 示巨淋巴结增生的可能。
小结
尽管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病因、病理类型及 临床类型具有交叉性而显得较为复杂,但 本病局灶型仍有一些相对的影像学特征表 现:①病灶多为单发,常位于纵隔;②病 灶为富血管性的软组织实性占位病变,早 期明显强化,其动态变化与动脉相同,CT 值可升高60 HU;③ 病灶内斑点钙化;④ 病灶内极少伴有出血和坏死灶;⑤DSA显 示病灶有粗大的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MRI 显示典型的层状分布的供养血管断面影。
诊断和鉴别诊断
本病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最后确诊依赖活检。 术前往往误诊为其他疾病。 纵隔淋巴瘤以两侧纵隔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 常累及前纵隔胸骨后淋巴结,低至中轻度强化; 胸腺瘤主要位于前上纵隔,临床常出现重症肌无 力,良性胸腺瘤主要表现胸腺区边界光整的类圆 形肿块,侵袭性胸腺瘤形态不规则常侵犯纵隔脂 肪间隙、血管、心包及胸膜;
临床表现
患者发病年龄跨度大。9 个月~85岁均可发病, 但多见于健康年轻人。 70%的患者年纪 30以下 。 无性别差异,无家族史。 患者通常无症状,常因体检或在身体浅在部位触 及包块而被发现。Nordstrom 等认为透明血管型 仅3%的患者有症状;而浆细胞型 50% 可出现1 个或一个以上的全身症状,包括发热盗汗发育缓 慢血沉加快,白细胞增多,顽固性贫血,低蛋白 血症及高丙种球蛋白血症等免疫学方面的异常, 多见于20岁以下的患者。
浆细胞型较透明血管型明显少见。病理表 现以淋巴滤泡生发中心出现成片排列的成 熟的浆细胞为特征,部分浆细胞中有 Russell小体存在,缺乏或少量存在管壁玻 璃样的毛细血管。临床上以多中心型多见; 多中心型患者常伴有临床症状,咳嗽消瘦 发热乏力贫血高球蛋白血症以及腹痛腹泻 表浅淋巴结肿大,脾肿大血沉加快等。

巨淋巴结增生症

巨淋巴结增生症

发病部位

任何年龄、任何有淋巴结的存在的组织都可发 病,成人多见。该病多位于胸内,特别是纵膈 区域,其中单中心型CD占60%~70%,好发部 位包括右上纵隔、右后纵隔、左上纵隔、左肺 门、右肺门、右肺上叶等。颈部及腹部次之, 其他部位并不多见。
发病率

现今为止国际上共报道500余例,国外最大例 数为85例,国内最大例数为43例。目前报道中 最常见的类型是由Castleman等人于1956年描 述的单发型CD ,而多发型则相对少见。

脂膜炎的全称是寒冷性脂肪组织炎,是血管炎 的一种。症状一般只出现在腿上。人体皮肤着 凉后,会引起血管收缩,致使表皮血流不畅, 脆弱的脂肪细胞会发生变化,很有可能患上脂 肪组织炎。

腹茧症(abdominal cocoon) 以小肠被茧状包裹 在一层异常的纤维膜内为其特征,故又名先天 性小肠禁锢症小肠茧状包裹症包膜内粘连性肠 梗阻和小肠节段性纤维包裹症群、腹腔茧状包 裹症等。本病为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特殊 类型的肠梗阻。
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

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坏死和囊性变少见,巨大 病灶(>5 cm)中央可发生纤维化,40%的患者有子 病灶,病灶易与周围组织粘连且边缘模糊。5%~10% 患者存在钙化灶,呈分支状和斑点状中央分布。CT 增强:动脉期强化程度近似主动脉,并持续强化。 MRI:肿块信号均匀,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 号。肿块内或周围的扭曲扩张流空血管影为疾病典型 表现。

发病机制




1、免疫调节缺陷导致的淋巴结中B淋巴细胞及浆细 胞的过度增生(主要机制,为学术界大部认同) 2、与病毒感染有关 3、少数的病例与卡波西肉瘤的发展有关 4、人疱疹病毒 8 (human herpesvirus 8 ,HHV-8)可能 在CD的发病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5、与某些疾病相关,如 HIV 病毒感染、POEMS 综 合症、淀粉样变性、肾功能不全、淋巴瘤等。

面颈部Castleman病4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面颈部Castleman病4例临床诊断与治疗

面颈部Castleman病4例临床诊断与治疗【关键词】面颈部Castleman病Castleman 病属原因不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

1954年由Castleman首先报道,是一种介于良、恶性之间的不典型淋巴结增生症[1]。

有必要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

我院自2000—2007 年收治4例Castleman病患者,现分析报道如下:1 病例举隅1.1 例1 男,47 岁。

无意中发现右颌下区无痛性肿块一周,无不适。

人院查体:右领下区有一约3.0cm×2.0cm× 2.5cm肿块,圆形,中等硬度,边界清楚,活动度稍差,行肿物及颌下腺切除。

病理诊断:右颌下Castleman病。

1.2 例2 男,43 岁。

左颌下无痛性肿块1年余,日渐增大,无不适,抗炎治疗无效。

人院查体;颏下有一4 .0cm×3.0cm×2.5cm肿物.园形,边界界清,移动度稍差,质中等,触压无疼痛。

行肿物摘除,病理诊断:左颌下Castleman 病。

1.3 例3 男,35岁。

双侧颈部多个无痛性肿块2年余,逐年增大。

人院查体:双侧颈部膨隆,可触及多个肿大的淋巴结,约 3.5cm×3.5cm×3.0cm至0.5 cm×0.4 cm×0.3 cm,无痛、界清可活动。

行淋巴结切除活检,病理诊断:颈部Castleman病,确诊后行双侧颈部肿大淋巴结切除术。

1.4 例4 女,63岁。

右侧颌下区无疼性肿物五年余,逐年增大,抗炎无效。

人院查体:左颌下区,有一约 6.5cm×5.5cm× 4.5肿块,表面呈结节状,质中等,界清清,活动差。

双合诊肿物位于颌下腺外表面。

行肿物及颌下腺切除。

病理诊断:左颌巨大性淋巴组织下增生。

2 讨论2.1 Castleman病的临床特点Castleman病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巨大淋巴结增生症、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结、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等名称。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诊断分析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CT诊断分析
及全身化疗。
示右上纵隔增宽 , 边缘光整呈弧行 , 突向右侧肺野 , 与纵 隔相交 呈钝 角。胸部 C 扫( 1 : T平 图 )均可见右侧前纵隔旁软组织肿块
图 2 例 l 者 动 脉 期 增 强 患 片 , 物 明显 强 化 , 缘 更 清 肿 边
晰。C T值 +8 u 3H
图 3 例 4腹 部 平 扫 , 膜 后 腹 可 见 多 个 肿 大 淋 巴 结 聚集 成 团 , 缘清晰 , 边 推挤 胰 腺 向前 移 位
是一种慢性 淋巴组 织增 殖性疾 病 ]其 主要病 理特 点为淋 巴 。, 组织 和小血管肿瘤 样 良性 增生 , 至今 较为 罕见 , 临床 上常诊 断
困难 。我 院 于 20 02年 3月 至 20 07年 3 收 治 该 病 4例 , 以 肿 月 均
续强化。两肺 门不大 , 两肺野 内未见 异常密度影 。手术探 查示
例 1女 , . 年龄 3 ; 2 女 , 龄 4 ; 3 男 , 7岁 例 . 年 6岁 例 . 年龄 2 0 岁 。3 例患者均于数月前无 明显诱 因 出现胸 闷不适 , 进行 性加 重, 无呼吸 困难 , 咳嗽 、 无 咳痰及发 热病 史。体检 : 胸廓无畸 形 ,
胸 壁 静 脉 无 怒 张 , 管 左 移 , 、 无 异 常 发 现 。 胸 部 x线 片 显 气 心 肺
的 纵 隔 多见 (0 ~7 % )其 次 为 颈 部 (0 ~1 % )腹 部 ( % 6% 0 , 1% 4 、 5

床类型 中的 多 中心 型多 数 与该 型 相对 应 。C D起 病形 式 多样 化, 多数以肿块压迫症状 而就诊 。( ) 据临床 表现 临 床上根 2根 据 淋巴结累及的数 目和位置分为局灶 型和弥漫 型( 中心型 ) 多 。 局灶 型好发 于中青年 (0 0岁 )女性多 与男性 。表现 为淋 巴 2 ~5 , 结肿大及 由其 引起 的压 迫症状 , 最常 侵犯纵 隔淋 巴结 , 次是 其 颈部 , 后腹膜 、 窝及 盆腔等 部位 的淋 巴结 也可被 侵。多 中心 腋

胸内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外科治疗

胸内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外科治疗

特 点、 手术过程及手术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患者全部接受开胸手术 , 均顺利出院, 手术时间 2~ 6
h 术 中 出血 20~ 2 0 , 后 住 院 时 间 l , 0 5 0mL 术 0~ 1 , 后 无 复 发 。 结论 胸 内 L D 为少 见病 , 前容 易误 4d 术 C 术

步行胸部增 强C , T 因动脉期肿物有 明 而浆细胞 型 C T表现无特征性 。我院 分 离 时问 较长 的病 人 , 能 掉 以轻心 , 不 一
显 强化 , 而在术前诊断为 L D( C 见图 1; 体检 发现 的 3例 患 者 , 后 病 理 报 告 均 定要 对 出血 有 个 充 分 认 识 。 于 预 计 出 ) 术 对
・4 6 ・ 5
Mo e at a Me i n , pi 00 V 1 2 N . dr P c cl d i A r 1 , o. , o4 nr i ce l 2 2
胸 内局灶型 巨淋 巴结增 生症 的外科 治疗
金 成 华 , 韦羽 沈
【 摘要】 目的
探讨胸 内局灶型 cs e n病 ( C 的手术治疗特 点。 方法 对 4例胸内 L D的诊 治经过 、 at ma l L D) c 临床
巨淋巴结增 生症又称 C se n病 其 余 3例 未输 血 。术 后 住 院 时 间 1 at ma l O~ 于透明血管型, 因血供极其丰富, 术中出
( D) 最 早 由 csl n等 Ⅲ于 1 5 C , at ma e 9 6年 1 , 后 病理 报 告 3例 为 透 明血 管 型 , 血 在 所 难 免 , 国 内有 报 告 术 中 出血 达 4d 术
首 次 正 式报 告 。 病 最 常 发 生部 位 是 胸 1 为 浆细 胞 型 ( 图 2 , 后 随访 至 5 0 0, 见 其 出血 不可 轻 视 。近 年 该 例 见 ) 术 00 mL 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灶型
青年,中位年龄约20岁。 90%透明血管型,10%浆细胞型。 单个无痛性肿大淋巴结,缓慢生长。 临床症状:无症状或长期低热、乏力、消瘦 手术切除后,症状消除,不易复发。
局灶型影像表现
• 可发生于全身各部位淋巴结。 • 分布于淋巴链。 • 好发于纵膈、肺门、颈部、腹膜后。 • 胸片:可以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单发边缘清晰,球形 或分叶状肿块。缺乏特异性,似胸腺瘤。
• 局灶型CD大部分密度均匀,内少有出血、液化及坏死 (有丰富血供)。大部分强化均匀,不均匀的低密度影并 非坏死灶。 • CT可见典型的分支状或斑点状钙化,散在或簇状分布于 病变中央。(血管退变)
MRI
• • • • SE序列,T1WI等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 肿块内或周围有扭曲扩张的流空血管为典型表现。 增强方式,与CT相同。 MRI无法显示CD特征性钙化,但显示毗邻关系优于CT
多中心型
• 较局灶型少见。中位年龄57岁,男:女=1:2。 • 多组淋巴结肿大,并全身症状(发热),肝脾肿大。 • 累及全身多个系统:肾病综合症,淀粉样变,重症肌无力, 干燥综合症。。。 • 浆细胞型为主,手术切除困难,侵袭性,并易发感染。 • 预后差
MCD,CT表现
• 纵膈、肺门及腹膜后多组淋巴结肿大,直径小于LCD,1--6cm。 • 如为透明血管型:与LCD表现类似。 • 如为浆细胞型:轻---中度强化,与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 及淋巴结结核难以鉴。
发病机制
• • • • • 病因不明: 三种观点 ①淋巴引流区一般性炎症或不明原因的特殊炎症 ②淋巴结错构瘤 ③淋巴细胞的间变性肿瘤
病因研究新进展
• • • • 1.病毒感染:EBV,HHV-8与MCD 2.L-6 3.血管增生,VEGF。 4.其他机制。
治疗
• • • • • • 1.外科手术。 2.放疗。 3.化疗:淋巴瘤方案,CHOP。。。 4.免疫调节治疗:激素,干扰素,全反式维甲酸 5.抗病毒治疗。 6.单克隆抗体治疗,L-6R单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鉴别诊断
• 局灶型:90%透明血管型,应于多血管型病变鉴别。 • 1.异位化学感受器瘤:增强方式类似,但分布沿主动脉。 CD沿淋巴链。 • 2.副神经肿瘤:嗜铬细胞瘤,常有囊变,或坏死,及临床 表现。 • 3.炎性假瘤及血管性肿瘤与无钙化的castleman病难以鉴 别。
• 弥漫型:与淋巴瘤、淋巴转移、淋巴结核难以鉴别,必要 时穿刺活检。
Castleman disease 巨淋巴结增生症诊断和治疗
• 1956年有Castleman正式报道。 • 又称 • 巨大淋巴结增生、淋巴结错构瘤、良性巨淋巴瘤、血管滤 泡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组织肿瘤样增生
分型
• 临床:局灶型(LCD)和多中心型(MCD) • 病理: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及混合型 • 透明细胞型:淋巴滤泡增多,生发消失及毛细血管数量增 加。 • 浆细胞型:滤泡明显增生,中心大量核分裂相和组织细胞, 滤泡间大量成熟或不成熟的浆细胞。
LCD,CT表现
• 肺门、纵膈旁、腹膜后:圆形、类圆形或分叶状软组织肿 块,等密度,边缘多清晰、锐利,多数密度均匀。 • 增强:大部分强化明显且均匀,几乎与胸、腹主动脉同步, 延时中度强化。。
• 明显强化的机制为透明血管型病灶内丰富的毛细血管增生 和周边较多粗大的滋养动脉所致。 • 滋养动脉:胸部多来自支气管动脉、内乳动脉和肋间动脉。 腹部多来自腹主动脉分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