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分析
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少见CT表现:环形强化

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的少见CT表现:环形强化刘瑛;叶枫;屈东;吴宁【期刊名称】《癌症进展》【年(卷),期】2006(4)2【摘要】目的分析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的CT表现,认识其较为少见的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组织学证实的淋巴瘤侵犯腹部和(或)盆腔淋巴结在增强CT呈环形强化的影像特点,观察受累淋巴结的解剖分布、大小、形态及密度.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例,霍奇金淋巴瘤(HL)2例.结果呈环形强化的淋巴结依次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n=8),髂血管周围(n=8),腹腔(n=6)及肠系膜(n=3).环形强化淋巴结的短径2~10cm(平均4.2cm).9例淋巴结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5例淋巴结孤立或孤立为主.13例同时有其他均匀强化的淋巴结,仅1例淋巴结全部为环形强化.11例强化环的形态规则、厚度基本一致,3例不规则、薄厚不一.13例强化环的密度高于肌肉,1例等于肌肉.11例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均匀,低于肌肉;3例内部密度不均,低于与等于肌肉密度区并存.结论淋巴瘤侵犯腹部和盆腔淋巴结呈环形强化时主要分布在肾门上、下部腹膜后区、髂血管周围、腹腔及肠系膜,常与均匀强化的淋巴结并存,以完全融合或融合为主,强化环形态规则且密度多高于肌肉,中心低密度区的密度多均匀且低于肌肉.【总页数】6页(P131-135,162)【作者】刘瑛;叶枫;屈东;吴宁【作者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100021;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北京,1000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3.4;R814.43【相关文献】1.恶性淋巴瘤累及腹腔、腹膜后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强化表现特征 [J], 李媛;杨志刚;闵鹏秋;郭应坤;余建群2.小儿腹部Burkitt淋巴瘤结外侵犯的MSCT表现 [J], 霍爱华;彭芸;路娣;程华;于彤;宋蕾;刘玥;温洋;孙国强3.酷似淋巴瘤的少年腹部淋巴结结核CT表现--附4例报道 [J], 卢木发;赵云龙;雷红卫4.腹部与盆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的CT表现 [J], 杨爱国;郭宏秀5.恶性淋巴瘤累及腹部淋巴结CT表现分析 [J], 张慧宇;杨志浩;高剑波;杨学华;周志刚;郭华;岳松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

多层螺旋 CT双期增强扫描对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诊断价值彭徐辉【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乳腺癌及早期淋巴结转移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37例乳腺肿瘤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机平扫和增强扫描检查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观察乳腺癌淋巴结大小与转移及其内部结构关系。
结果清扫淋巴结总数为61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33枚,非转移性淋巴结28枚。
MSCT与病理学检查结果相一致,但是MSCT扫描淋巴结大小无法单独作为评估是否发生转移指标。
淋巴结门结构与是否发生转移相关,淋巴结门结构厚度不均可作为预测是否发生转移的独立指标。
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速度快,分辨率高,能获得精确的乳腺癌患者扫描图像,有利于淋巴结转移的检出,为临床治疗乳腺癌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ultislice spiral CT in the diagnosis of breast cancer and early lymph nodemetastasis.Methods 37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s wereanalyzed,including 21 cases of breast cancer,16 cases of benignlesions,received multi-slice spiral CT plain scan and enhanced scan to check whether the incidenc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omparedwith pathological results,and to observe the size and metastasis of lymph node in breast cancer and its internal structural relationship.Results Lymph node dissection were 61 medals,including 33 metastatic lymph nodes,28 non-metastatic lymph nodes.MSCT and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consistent,but MSCT scan size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to stand a-lone as evaluation index.Hilum of lymph node structure and metastasisrelated,lymph node independent index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door thickness and did not predict metastasis.Conclusion Multi-slice spiral CT scanning speed,high resolution,scan-ning i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an obtain precise image,facilitate the detection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and it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期刊名称】《实用癌症杂志》【年(卷),期】2016(000)002【总页数】3页(P277-279)【关键词】多层螺旋CT;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作者】彭徐辉【作者单位】617000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9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乳腺癌发病率逐步上升且逐渐趋于年轻化。
多层螺旋CT薄层观察颈部淋巴结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价值

转移 1 1例 , 双侧转 移 1例 。转 移 淋 巴结 分 布 为 Ⅱ区 2例 , Ⅲ 区 7例 , 区 5例 , 区 3例 , 区和 咽后 组各 2例 。转移 淋 Ⅳ V Ⅵ 巴结 边缘 清 晰 1 0例 , 缘模 糊 2例 ; 强 后 1 边 增 1例 表 现 明 显 不 均匀 强化 , 中 4例呈 血 管样 强化 、 其 1例呈 中度 强化 。
p t o o i a x mi a in we e a ay e er s e t ey h e a ii ewe n sz ,l c t n o m,e h n e c n iin o a h l g c l e a n t r n l z d r to p c i l .T e r l t t b t e ie o a i ,f r o v vy o n a c o dt f o
24 结 节 性 甲 状 腺 增 生 C 特 点 . T
但边 缘光 滑 者更 常见 。 数 目。 淋 巴引 流 区多个 淋 巴结 ( ⑥ 在 成 簇状 ) 增大 , 淋巴结短径 ≥4ml 就应考虑淋 巴结转移。⑦增 i, l 强特 点 。 呈 明显 不均 匀强 化 。 淋 巴结 囊性 变 . 内见 明显 多 如 壁
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与MRI影像特征

髓外造血组织增生的CT与MRI影像特征髓外造血组织增生(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EMH)为造血系统良性病变,是某些血液疾病特别是贫血性疾病的并发症。
EMH主要见于肝、脾和淋巴结,而发生在椎管内、脊柱旁、纵隔或胸壁等部位较为少见,易误诊为肿瘤性病变。
笔者拟对5例病理学确诊EMH的CT和MRI影像特征进行分析。
旨在加深对EMH的认识,提高影像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XX年1月1日至20XX年12月31日经病理确诊的5例EMH。
男3例,女2例;年龄16~34岁,平均岁。
全部病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为慢性贫血性疾病患者。
5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其中,3/5例行MRI 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
检查方法采用GE HiSpeed单排螺旋CT或GE Light-Speed 64 VCT XT机,以螺旋扫描方式行胸部或胸椎平扫加增强扫描检查,条件为管电压120kV,管电流设置为自动mA,其中GE LightSpeed 64 VCT XT机的机架转速/r,探测器宽度×32mm,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mm。
增强检查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前静脉注入碘普罗胺(300mgI/ml),总量按/kg体重计算,流率3ml/s,注入对比剂后50~60s 行增强扫描检查。
在后处理工作站对图像进行冠状位和矢状位重建。
检查高场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仰卧采用德国Siemens公司MAGNETOM位,体部相控阵线圈。
常规SE序列横断面、矢状位T1和T2扫描,层厚4mm,矩阵512×512。
平扫后行Gd-DTPA增强检查,剂量按/kg体重计算,以2ml/s的速率手工推注对比剂,注射完毕后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扫描。
及MRI图像分析在PACS的阅片终端,由3位高年资医生对上述病例的CT和MRI图像进行分析,并达成一致意见,分析研究其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的影像特点。
食管癌CT表现

食管癌CT表现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恶性肿瘤,多为鳞状细胞癌(约95%),少数为腺癌。
多层螺旋CT表现目前,多层螺旋CT是临床上无创性的检出和评估食管癌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它不仅能够清晰的显示肿瘤的位置、形态、大小、密度、轮廓及血供情况,还能够准确地了解肿瘤与周围血管及器官的关系,能够评估淋巴结是否存在转移。
(1)食管分段:临床上食管的解剖分段分为四段,颈段为食管镜距门齿15~20cm,CT图像显示自环咽肌水平至胸骨柄颈静脉切迹水平;胸上段为距门齿20~25cm,自胸骨柄颈静脉切迹水平至奇静脉弓水平;胸中段为距门齿25~30cm,自奇静脉弓水平至下肺静脉水平;胸下段为距门齿30~40cm,自下肺静脉水平至下段食管括约肌水平。
(2)食管癌的基本CT征象1)食管壁增厚:肿瘤沿食管壁浸润性生长造成食管壁增厚,主要是肿瘤浸润食管壁深层所致。
增厚的食管壁可为局限性,也可为环周增厚。
平扫肿瘤的密度与正常食管壁相近,肿瘤较大时,可出现坏死,增强扫描实性成分中度或明显强化。
2)腔内肿块:肿瘤可向食管腔内生长,形成突向腔内肿块。
肿块可以为孤立性肿块,也可以为增厚食管壁向管腔内突出的一部分。
肿块表面不光滑,可呈分叶状或菜花状,表面可伴有溃疡。
3)管腔狭窄:表现为食管壁增厚基础上的管腔狭窄,多呈非对称性偏心性狭窄,伴环周不对称性食管壁增厚。
矢状位可较好的显示管腔狭窄的程度。
4)黏膜皱襞的改变:表现为黏膜皱襞的中断、破坏,增强后多呈较明显强化。
5)食管纤维膜受侵改变:CT能够显示食管纤维膜的特征,进一步提示肿瘤有无外侵。
肿瘤未侵及食管纤维膜时,纤维膜多光滑。
肿瘤向深层浸润至食管纤维膜,CT表现主要为食管外膜面模糊;肿瘤呈结节状突入周围脂肪间隙;肿瘤与邻近器官间隙脂肪间隙消失。
螺旋CT扫描多平面重建可以多角度显示肿瘤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观察肿瘤与周围器官的接触范围,为肿瘤外侵的判定提供更多的信息。
(3)邻近器官受侵的CT诊断:食管癌可侵犯的组织、器官包括气管、支气管、主动脉等大血管、心包、椎前筋膜等。
CT诊断Castleman病1例

CT诊断Castleman病1例
解福友;邱晓晖;章辉庆
【期刊名称】《蚌埠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37)4
【摘要】@@ 良性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Castleman病或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病,是一种少见的原因不明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病理上以淋巴样滤泡增生为特征.2010年5月,我科诊断1例Castleman病患者,现作报道.
【总页数】2页(P495-496)
【作者】解福友;邱晓晖;章辉庆
【作者单位】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36000;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36000;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影像中心,23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3.4
【相关文献】
1.Castleman病的多层螺旋CT诊断 [J], 王骋;朱严严;张赟
2.Castleman病的CT诊断 [J], 唐恭贺
3.纵隔局限性透明血管型Castleman病MSCT诊断价值 [J], 伏平友;袁建华;武国华;戚元刚
4.局灶性castleman病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J], 聂丹;郭亮;吴玉锦
5.胸外Castleman病的CT诊断 [J], 吴娟;何海青;徐新建;郑柯;朱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腹膜后淋巴结病变影像

病灶多孤立、散在分布,少数平扫融合呈块状。 增强扫描多呈均匀强化,少数坏死范围较大
的病灶可出现环状强化,但强化环较厚且厚薄不 均匀、其内无强化的液化坏死区多呈不规则斑 片状。 发现原发肿瘤病灶。 可同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的征象。
腹部淋巴结结核
腹部淋巴结结核临床上较为少见,但它是腹内脏器结 核中最易受累部位之一。 55%的腹部淋巴结结核不伴有腹部器官病变。 感染途径有血行播散和非血行播散,以后者常见。 非血行播散腹部结核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 淋巴结结核易累及肠系膜、网膜、胰周区域以及腰3 平面以上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较多。
CT表现
1.淋巴瘤一般为椭圆形,也可以是圆形或融合成团块状; 2.少数可见坏死,大多边界清楚; 3.腹部恶性淋巴瘤在邻近血管时,肿大淋巴结对周围血 管不是侵蚀浸润或破坏,而是包埋或沿着血管串珠状 排列,或轻度推移血管,血管似漂浮于这些融合成片的 淋巴结中,称之为血管漂浮征或包埋征。 4.腹部与盆腔多区域同时受累,范围较转移性淋巴结广 泛,不遵循淋巴引流途径,可以作为腹部转移性淋巴结 与淋巴瘤的一个重要鉴别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恶性淋巴瘤:血管漂浮征
巨淋巴结增生症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
增生,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良性淋巴结增生 病,最早于 1956 年由 Castle-man 等报 道,故又称Castleman 病。
病理学表现:
病灶内正常淋巴结的淋巴窦 大部分消失,可见多发增生性淋巴滤泡散 布呈“同心圆”状结构,淋巴滤泡内小血 管增生,部分可见血管“玻璃”样变性; 滤泡间隙明显扩大,可见少量浆细胞浸润。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将其分为两型: 即 透明细胞型和浆细胞型,前者约占80% ~ 90% 而后者仅占 10% 。 按病变范围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两种。 纵隔、颈部、腹膜后及双肺均可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与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巨淋巴结增生症多层螺旋ct的影像学特点,探讨多层螺旋ct对该病的诊断价值,以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8例巨淋巴结增生症病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
结果 8例均为单发局灶型,且均为透明血管型,发病部位1例为颈部,5例为胸部纵隔,2例为腹部主动脉旁,增强后均呈明显持续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程度略有下降。
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影像诊断有较高价值。
【关键词】巨淋巴结增生;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74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399-02
巨淋巴结增生症即castleman病,是一种少见的病因不明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7年1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巨淋巴结增生症病例的多层螺旋ct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例病例中,男性2例,女性6例,年龄21-52岁,平均31.5岁。
临床表现1例有颈部无痛性肿块,1例有干咳、胸痛,其余6例无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仅1例有血红细胞沉降率增快,其余7例患者相关实验室检查均为阴性。
采用toshibaaquilion64层螺旋ct扫描机,所有患者均行常规扫
描及增强扫描。
常规扫描和增强扫描均采用2mm探测器7mm层厚。
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自肘、正中静脉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90-120ml,速率为3.0-4.0ml/s,采用自动示踪、手动触发技术行三期增强扫描,颈胸腹部位不同三期扫描时间略有调整。
检查结束后将图像薄层数据传送至virtrea2工作站进行图像重建。
2 结果
肿瘤发病部位、形态、大小及病理类型:本组病例发病部位1例为颈部,5例为胸部纵隔,2例为腹部主动脉旁。
本组病例均为单发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2.8-8.6cm。
所有病例均为透明血管型。
ct影像表现:平扫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未见分叶,边缘光整,密度比较均匀,ct值36-49hu,其中1例可见小条形钙化。
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动脉期ct值为103-148hu,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但强化程度有所下降,ct值为84-119hu,并且其中2例可见单独为肿瘤供血的动脉。
3 讨论
巨淋巴结增生症于1956年由castleman等人报道,因此以其名字命名,又称血管滤泡性淋巴组织增生、淋巴结错构瘤等,是一种非常少见的淋巴组织异常增生性疾病。
其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可能与炎症反应、病毒感染、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异常及细胞因子调节异常等因素有关[1]。
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巨淋巴结增生症可分为透明血管型、浆细胞型和混合型,透明血管型约占
80%-90%,浆细胞型约占10%,本组病例均为透明血管型。
根据临床病变范围巨淋巴结增生症可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局灶型多为透明血管型,常无临床症状,弥漫型以浆细胞型多见,本组病例均为局灶型。
巨淋巴结增生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淋巴结存在的部位,以胸部的纵隔多见(60%-70%),其后依次为颈部(10%-14%)、腹部(5%-10%)、腋部(2%-4%)等[2]。
本组病例中5例发病部位是在胸部纵隔,仅3例在其他部位,基本与文献报道符合。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点,而弥漫型则缺少影像学特点。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ct平扫多呈现为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界清晰锐利,多无分叶,密度比较均匀,很少发生坏死、出血或囊变,病灶内的钙化少见,发生率为5%-10%,而且只发生于透明血管型中,病变中央区域的斑点状或分枝状钙化被认为是其特征性表现[3-5]。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增强后有特征性的强化方式,表现为实性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与邻近的动脉相似,静脉期、延迟期持续明显强化,但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有轻度下降,偶可见单独为病灶供血的动脉。
本组病例的影像资料显示增强后的强化方式与文献报道一致,并且其中2例可见单独为肿瘤供血的动脉。
弥漫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常无明确的肿块,ct平扫多表现为一个或多个区域的多发的肿大淋巴结,增强检查亦缺乏特征性表现,多呈轻中度强化。
巨淋巴结增生症需要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异位嗜铬细胞瘤、淋巴结转移瘤等疾病鉴别。
淋巴结结核一般多发,
病灶中心常可见干酪样坏死区,增强后边缘强化,轻中度强化,伴有结核中毒症状,还可见肺内原发结核灶,而巨淋巴结增生症强化程度较高,没有结核中毒症状。
淋巴瘤为多发淋巴结肿大,常累及双侧淋巴结,轻中度强化,巨淋巴结增生症多为单侧发病,强化程度较高。
腹膜后神经源性肿瘤多伴有椎间孔增大。
异位嗜铬细胞瘤强化程度也比较高,但大多密度不均匀,可有坏死囊变。
淋巴结转移瘤常多发,增强呈环形强化。
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因为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所以比较容易与其他疾病鉴别,而弥漫型巨淋巴结增生症缺少特征性影像学表现,与淋巴瘤、淋巴结转移瘤鉴别困难,依赖病理检查确诊。
总之,多层螺旋ct检查对巨淋巴结增生症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对于局灶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可以做出确定性诊断,对于弥漫型巨淋巴结增生症即使不能确诊,也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意义的资料信息。
参考文献
[1] 张仪,李甘地,刘卫平,等.castleman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病理学杂志,2005,34(12):812-815.
[2] 姚迪东,石木兰,戴景蕊,等.腹膜后巨大淋巴结增生影像学所见[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3,27(7):546-548.
[3] mcadams hp,rosadode christenson m,fishback nf,et al.castleman disease of the thorax:radiologic features with clinical and histopathologic correlation[j].radiology,1998,
209(1):221-228.
[4] sadamoto y,abe y,higuchi k,et al.retroperitoneal castleman’s disease of the hyaline vascular type presenting arborizing calcification[j].intern m ed,1998,37(3):691-693.
[5] 王仁贵,那佳,宾怀有,等.局限性castleman病特征性钙化的ct表现和病理学对照[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