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

晋朝的政治制度及其衰落原因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权,它的统治时间虽然只有不到一百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晋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里,晋朝的政治制度发生了很多变化,衰落的原因也是复杂而多方面的。
一、晋朝政治制度的演变晋朝建立之初,政治制度较为简单,主要是以郡县制和州郡制为主,官员主要由世族和豪门掌控。
但是由于世族势力过于强大,朝野上下都对此感到不满,晋武帝为了减弱世族势力,推行了以功绩为主的选官制度,建立了举贤任用的制度,大大削弱了世族的权力。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僚制度逐渐形成,官员的选举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前期的选官制度相对简单,主要是以功绩和品行为主的评定制度,但这种制度会导致官吏腐败。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晋朝官僚制度采取了举贤任用以及门阀制度,官员必须通过学术考试来获取官职,同时官员也需要遵守严格的约束和规章制度,以确保政府权力的公正和廉洁。
这种官僚制度也使得晋朝实现了政治制度上的标准化管理,各地的州、县、乡等政治机构也建立了相应的官吏管理系统。
在这种制度的保障下,晋朝的政治制度逐渐成熟,民间的经济和文化活动也逐渐兴起。
二、晋朝的衰落原因1.军阀割据、国家分裂自晋元帝时期起,中央控制力逐渐削弱,各地的军阀逐渐崛起,相互之间争夺政治和经济利益,致使国家逐渐分裂,政治格局越发复杂。
随着长度不等的战争的不断打击,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繁荣步伐减缓。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晋朝国力的衰落。
2.外族侵略当时中亚和蒙古草原上的突厥人通过牵制中原朝政,逐步进入并占领了当时中国北方地区。
晋朝为了保护自身安全,不得不采取割据政策,其结果导致人民的疾苦加剧,国家经济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3.君主个人能力不足晋朝建立之初,君主的能力很强,但在后期先后出现了孙皓、司马昱、司马奕等昏庸君主,“刀策后主”晋惠帝更是因为对权力的敛贪而引发了群龙无首、内乱不断的局面,这些君主的个人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晋朝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

西晋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启示作者:胡箫南胡阿祥来源:《唯实》2018年第07期从公元265年十二月到316年十一月,是中国历史系列中的西晋王朝。
西晋既是中国历史上道德形象最差、社会风气最坏的王朝之一,又是历时52年就结束的一个悲惨的王朝。
西晋王朝的兴衰成败,留给我们今人的是深刻的历史教训与丰富的治国启示。
我们先说西晋王朝如何道德形象差、社会风气坏。
西晋的王公大臣,是以奢侈、浪费、残忍著称于史的。
比如王恺和石崇斗富,王恺拿着皇帝送的两尺高的珊瑚树到石崇家炫耀,石崇不屑一顾,随手拿起铁如意将它打得粉碎,然后让奴婢取出六七株色彩鲜艳、高达三四尺的珊瑚树,请王恺随便挑,弄得王恺目瞪口呆。
石崇喜欢摆酒宴,酒宴上又总让家养的美女劝酒,客人若不干杯,就杀劝酒的美女。
有一次,王敦故意不饮,石崇竟然连杀三女。
王公大臣们如此,那么皇帝怎样呢?西晋主要的两任皇帝是司马炎、司马衷。
开国皇帝司马炎是荒淫无度的典型,他的后宫佳丽竟然超过3万人。
面对3万佳丽,司马炎无法选择,每晚就坐着羊车,随它拉到哪家是哪家。
盼着有个出头之日的可怜的佳丽们,为了得到皇帝的一夜宠幸,就在路上抛洒羊爱舔的盐巴,门口插着羊爱吃的竹叶。
等到家家户户都这么做了,羊也不知去哪家为好。
接替司马炎的皇帝司马衷更是个白痴。
他听见蛤蟆叫,问左右这是为官叫还是为私叫;手下报告天下灾荒,百姓大批饿死,他发出了千古一问:“何不食肉糜?”意思就是没有饭吃,干吗不吃煮成肉糜啊?帝王将相如此,西晋的社会风气当然也不会好到哪里。
西晋社会流行着金钱崇拜风、生活奢侈风、任人唯亲风、阿谀奉承风、趋炎附势风、清谈虚浮风。
以金钱崇拜风为例,当时有位鲁褒写了篇奇文《钱神论》,讽刺世人把钱当神崇拜,文中说道:“钱之为体,有乾有坤。
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亲爱如兄,字曰‘孔方’。
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强……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

晋朝是怎么灭亡的晋朝(266—420年)晋朝分西晋和东晋。
一共经历了154年。
下面店铺给大家说说晋朝是怎么灭亡的,供大家阅读!晋朝是怎么灭亡的由于长期的内乱后国力渐弱、加之统治者的对外民族压迫致使本就风雨飘摇的晋王朝摇摇欲坠、后匈奴贵族刘渊之子刘聪攻破洛阳。
俘虏怀帝。
西晋灭亡。
北方战乱、十六国突生!光熙元年(306年)东海王司马越毒死惠帝,司马炽即位,改元永嘉,司马越为太傅辅政,政局为司马越把持。
在此期间,匈奴等少数民族也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其中刘渊已经自称汉帝,但是晋朝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
永嘉五年(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
四月王衍遣军队在护送司马越灵柩回到东海封国时,与镇东大石勒的二万军队于苦县(河南鹿邑)宁平城(河南省郸城县东宁平乡)作战,石勒(后来的后赵老大!)纵骑围而射之,将士十余万人相践如山,全被歼灭,石勒焚烧司马越的灵枢。
王衍被擒时,劝石勒建国称帝,以求苟活,但仍被石勒活埋,临死叹息:“向若不祖尚浮虚,戮力以匡天下,犹可不至今日﹗”西晋最后一支主要兵力被消灭,已无可战之兵。
而东晋这个政权颇有特殊性。
一切外来政权,想站稳脚跟,必须和当地贵族打成一片,这个是很多政治家都懂得的道理。
司马睿能当上皇帝,王导的贡献相当大,所以就有“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由于王家功劳很大,所以王家的宗族受到了很大的礼遇,尤其是王敦。
后来这个王敦作乱,好在没有成功。
但是权臣问题,成为东晋很大的问题,有许多大臣,都是兼八州刺史。
也就是东晋所有州的刺史。
还有什么丞相、大、司隶校尉、录事尚书这种有实权的大官,往往都是一个人。
所以,接下来又出现了祖约、桓玄等等叛乱,桓玄还曾经短暂灭亡了东晋。
再后来就是刘裕,最终灭亡了东晋。
谢家也曾经当过权臣,不过还算老实。
这样,就出现了,南朝无论谁当皇帝,王谢两家都得吃香,否则你这个皇帝也当不踏实。
这种情况到了隋朝才有所好转,到了唐太宗时期,几次重修家谱,才最终使得王谢两家衰落。
西晋王朝兴亡启示录

在我国历史上,有一个家族和他建立的政权对历史和社会产生过重要影响,这就是司马氏及其建立的晋王朝。
司马氏先后建立了西晋和东晋两个政权。
西晋建立于265年,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百余年的分裂局面。
但十年之后(291年),爆发“八王之乱”,接着永嘉之乱、五胡内迁,流民起义,全国陷入大混乱,316年,西晋灭亡。
西晋共51年,是一个短命的王朝。
在西晋王朝建立过程中,司马懿是奠基者。
他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曹魏大权,中经司马师、司马昭的苦心经营,到晋武帝司马炎代魏建晋,再到最后一个皇帝晋愍帝司马邺被毒死,西晋灭亡。
西晋的兴和衰与司马家族紧密相连,从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政治斗争。
研究西晋的兴亡过程,可以深刻、形象地理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一兴亡周期律,从西晋的兴衰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低调展才华司马懿赢得曹操信任在中国历史上,王朝的更迭有多种形式,如,有的王朝是经过急风暴雨般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的;也有以和平的方式--禅代,后者将前者赶下台。
所谓禅代,实则宫廷政变,乍看是和平交接,却是经过了激烈的政治博弈,赢家稳操胜券,败者体面下台而已。
司马氏取代曹魏,就是经历了激烈的政治斗争才打败政敌的。
其历程可谓惊心动魄,血雨腥风。
司马氏是河内温县远近闻名的大族,世代为官,司马懿的祖父辈,三代(钧、儁、防)均为两千石以上的高官,可谓高门望族,远近闻名,属于士族阶层。
司马家族有一定的文化传承。
“伏膺儒教”,其家风受礼教影响较深。
司马防对子女教育要求严格,把家庭当作模拟朝廷,“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
司马氏显赫的家世与宦官之后的曹操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虽然司马家族中有的人与曹操关系不错,但从内心深处而言,司马氏家族不少人是看不起曹操的。
尤其是司马懿,他对曹操控制汉献帝,掌控朝政大权的行径十分不满,更瞧不起曹操的出身,“不欲失节屈从曹氏”。
但当时曹操势头正盛,在朝廷说一不二,为发展势力,他很需要得到司马氏这样有影响的家族的支持。
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

西晋走向衰落的历史事件
后宫争斗:西晋时期后宫妃嫔众多,各自争夺皇帝的宠幸和权力,导致宫廷政治混乱,甚至发生过一些血腥事件,如甄氏之乱等。
内外战乱:西晋时期,政治腐败严重,加上官僚贪污,军队弱化,国内出现了很多战乱,如八王之乱、五胡乱华等,同时也面临外族侵略,如匈奴、鲜卑、羌族等。
经济危机:西晋时期,由于战乱频繁,人口减少,土地荒芜,使得农业生产和商业贸易受到很大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萧条。
社会动荡:西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导致社会不稳定,士族、豪门、富商等阶层之间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断。
文化困境:西晋时期,文化失去了盛世的光辉,大量的著名文化名人先后逝世,使得文化水平大幅度下降,对于西晋未来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这些历史事件,加上其他因素,都导致了西晋的衰落和灭亡。
- 1 -。
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

西晋王朝由盛转衰的事件
西晋由盛转衰的事件当然是八王之乱。
其实西晋王朝的建立就是一种历史的反动。
秦汉王朝已经确立了商周王朝的封建制度不如郡县制度。
而司马家认为两汉的失败是没有施行封建制,因此强化了家族制和封建门阀制度,阶级固化严重。
结果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斗彻底毁了国家的稳定。
八王之乱是发生于中国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因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所引发。
这次动乱共历时十六年,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续三个月;第二阶段,从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历时七年。
其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八王。
西晋皇族中参与这场动乱的王不止八个,但八王为主要参与者,且《晋书》将八王汇为一列传,故史称这次动乱为“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当时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了西晋亡国以及近三百年的动乱,使之后的中原北方进入十六国(五胡乱华)时期。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

揭开西晋短命之谜,带你了解西晋的政治失衡与国家崩溃三国的分裂局面由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所结束,然而西晋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仅有国祚51年。
如果从司马炎平吴算起,则只有37年的全国性统一。
历来大家谈起西晋短命的原因,大都归结于致其元气大伤的“八王之乱”及其背后的西晋宗王分封制度。
诚然,八王之乱的爆发,使得西晋国家权力急速走向崩溃。
然而,在笔者看来,“八王之乱”却并不能看做西晋宗王分封制度的必然结果,更不能被视为西晋灭亡的根本原因。
田余庆先生关于西晋王朝,曾经有“这(西晋)不过是一个低层次的统一”的评语。
西晋自武帝司马炎驾崩之后,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从而带来的国家崩溃,也标志着魏晋以来重塑汉代国家统一模式的彻底失败,或许就是这种“低层次的统一”的一个最鲜活注脚。
同时,这也是西晋迅速灭亡的真正原因所在。
西晋短命的真正原因是政治平衡被迅速打破那么,西晋的政治平衡究竟是怎样被打破的呢?笔者就来和大家一起回顾一下这段西晋政治平衡被打破的历史,希望能借此以管窥西晋王朝短命的真正原因。
一、晋初的政治平衡,功臣与宗室的两强并立应该说,晋初的政治格局和司马昭时代几乎没有多大的区别。
司马炎在咸熙二年(256年)登上帝位,完成了魏晋禅代。
然而,以三十岁的年龄成为西晋开国之主的晋武帝,其政治经验却显得相当不足。
在此之前,司马炎谈不上有多少实际的政治历练,他甚至没有担任过任何关键性的官职,更没有出镇州郡和带兵征讨的军事履历。
司马炎登上帝位,完全是依靠“父祖余烈”,完成的一个摘桃子“仪式”。
司马炎本人的政治基础之薄弱,从他的晋世子之位,都是依靠贾充和裴秀等人的极力拥戴才获得并巩固这件事上也可见一斑。
另外,在司马氏家族内部,且不说司马孚、司马望作为其长辈,声望和资历都远在司马炎之上,更有齐王司马攸这样的有力竞争对手几乎一直在虎视眈眈。
咸宁元年(275年)八月,晋廷给出了一份配享太庙的功臣名单。
《晋书·武帝纪》:“以故太傅郑冲、太尉荀顗、司徒石苞、司空裴秀、骠骑将军王沈、安平献王孚等及太保何曾、司空贾充、太尉陈骞、中书监荀勖、平南将军羊祜、齐王攸等皆列于铭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西晋灭亡的原因及历史教训
——读《资治通鉴•晋纪》历史的悲剧总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大乱之后的王朝大都延续了“短命”的悲情色彩,西晋王朝便是既短命而亡的秦帝国之后,又一个“朝生夕死”的王朝,“冬,十一月,乙未,帝乘羊车,肉袒、衔璧、舆榇出东门降。
群臣号泣,攀车执帝手,帝亦悲不自胜。
”(1)晋愍帝留给我们的除了昏庸无能的斑斑劣迹可能就只有他而群臣们悲伤的背影。
而探究其灭亡的原因,却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的来说,原因有内部及外部两个方面。
西晋建于公元265年,乃曹魏权臣司马炎夺权篡位所创。
晋武帝前期,西晋南有孙吴之患,北有匈奴、鲜卑之危,司马炎或许是于形势所迫,尚能做到矜矜业业,勤于政事,选贤任能,勤俭节约,由此也带来了“太康之治”的繁盛局面。
然而,随着东吴的覆灭、国家的安定,后期的晋武帝一改节的俭朴素之风,好大喜功,在朝廷内外掀起一股奢华之风,自上而下遍及群臣。
“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
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赐恺。
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
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
”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恺惘然自失。
”(2)晋武帝帮助晋朝权富王凯与石崇斗富的经过便是最鲜明生动的表现。
更重要的是,晋武帝在最重要的立储之事上听信谗言,犯下致命的错误,立痴傻的司马衷为太子,由此埋下了西晋此后历代君主或昏庸无能或浮华奢侈的祸端。
由是观之,作为西晋的“第一任领导人”,晋武帝司马炎不仅没有以身作则,反而开不正之风之先河,而且在几次决定国家命运的大事决策中屡屡犯错,他的表现可能就已经注定了西晋短命而亡的悲剧命运。
“武皇既崩,山陵未干而难变继起”(3)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
上梁不正下梁歪,由晋武帝开创的奢华腐败之风并没有随着武帝的离世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
而沿用了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更是起了对波助澜的作用。
“初,(曹魏)群臣以吏部不能审复天下之士,故令郡国各置中正,州置大中正,皆取本土之人任朝廷官,德充才盛者为之,使铨次等级为九品,有言行修著则升之,道义亏缺则降之,吏部凭之以补授百官。
行之浸久,中正或非
其人,奸蔽日滋。
(尚书仆射)刘毅上书曰‘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公无考校之负,私无告诉之忌,用心百态,营求万端,廉让之风灭,争诉之俗成,臣窃为圣朝耻之!’”(4)曹魏时期,统治者为了取得士卒的拥护而实行九品中正法,由政府专职官员负责考察推荐地方人才,承认士族的做官特权,反对宦官与外戚干政,由此结束了两汉以来的宦官、外戚、士族三种势力争权斗势的局面,士族成为了最后的胜利者。
到了西晋,九品中正制维护士族利益的特点让出身于士族之家的司马炎不愿放弃,即使他知道九品中正有着很深的弊端。
说实话,九品中正选拔、考察、铨叙官员的办法未必不好,只要坚持公正公平的标准,确保严格的保障办法,就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然而,在腐败之风浸润已久的西晋帝国,即使原来尽善尽美的办法尚会蜕化变质,更何况本意弊端百出的九品中正法。
于是,九品中正制在乌烟瘴气的西晋王朝里渐渐地变味变质,成为了世家大族垄断权力的工具,形成了等级性的士族门阀制度。
西晋王朝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奇特现象。
担任大中正,小中正的官员一不受朝廷监察、考校,二不理会原定的取舍原则,任意行事,他们不是根据对象的德行,才干以及所适合从事的工作确定品级,而是看重门第忽视才德。
朝野上下由此成为了是非颠倒之地:有权者无能,能者却没有多少权力,国家权力的运转行使缓慢低效。
“谈者以虚荡为辩而贱名检,行身者以放浊为通而狭节信,进仕者以苟得为贵而鄙居正,当官者以望空为高而笑勤恪。
”(5)可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和逐渐发展过程中的“变质”使西晋的统治根基在人才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动摇。
中央的官制本已破败不堪,而地方上所采用的不合时宜的分封制更是起到了火上焦油的作用。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实行了分封制,大肆分封同姓王。
“汝南王亮,武帝时为大都督,督豫州诸军事,镇许昌;楚王玮,太康末,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将军;赵王伦,元康初迁征西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关中;齐王冏,是镇东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镇许昌;成都王颖;惠帝时为镇北大将军,镇邺;河间王颙,为平西将军,镇关中”。
(6)然而,分封制的设立不仅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造成了地方势力的膨胀。
诸侯王手握一方军政大权,坐镇四方,表面上拱卫了皇权,实际里却因为西晋王朝对地方监管法度制度的缺
失和王权内部的重重矛盾逐渐发展成为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造成极大的威胁,这也是后来“八王之乱”的根源。
八王之乱的出现,就像是催化剂,让本就已遥遥欲坠的西晋王朝不堪重负,轰然倒塌,社会矛盾顿时激化。
当西晋明白分封制埋下的恶果之时,却早已到了日薄西山之时,早已无力回天。
其实,西晋王朝的过早倾覆,也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
早在汉朝起,北方的少数民族就通过不断地侵扰劫掠和向内地迁徙不断地发展壮大,盘踞中原各地。
西晋之时,居于北方的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不不足,便努力通过对外入侵和迁徙来谋求生存和发展。
许多地方已然成为少数民族聚居地,人口超过了汉族,甚至出现了“关中八百万之余,率其少多,狄戎居半”(7)的现象西晋的统治因此受到严峻的冲击。
八王之乱爆发后,许多诸侯王为了扩充自己的实力,不惜“引狼入室”,雇佣匈奴、鲜卑等游牧民族的军队。
少数民族的入侵不仅带来了蛮夷之风,更由于其对汉人的大肆劫掠和屠杀,造成了中国社会长期的分裂混乱割据的局面,也就是后人所谓的“五胡乱华”。
纵观西晋兴亡的过程,不难发现,西晋从诞生到覆灭,犹如上山和下山。
究其原因,不外乎统治群体的昏庸失策、选官制度的变质失效、地方制度的无力失衡和外敌的侵扰劫掠。
我们发现,西晋王朝建立以后,并没有如一般新建王朝一样努力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反而把“民水君舟”的道理抛之脑后,极力推崇奢华腐败,贪图享乐,忽视民生,不觉中动摇了西晋本就不稳固的统治基础。
由是观之,一个王朝要想保证其统治地位的延续,必须要做到建立有效明智的集体决策团队,对内杜绝贪污腐败,严惩奢华不正之风,建立完善的官僚取士体制和地方检察制度,努力发展和保障民生,对外发展军事,发展积极外交、独立外交,这是无数王朝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注释:
(1)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十二》
(2)引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
(3)引自干宝《搜神记》
(4)引自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三武帝太康五年》
(5)引自干宝《搜神记》
(6)引自《中国通史••第五卷》(7)引自江统《迁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