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装配设计工艺规范
简述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

简述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装配工艺是将零部件或组件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法组装成产品的过程。
在进行装配工艺设计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工艺原则,下面将对装配的一般工艺原则进行简要描述。
1. 简化原则装配工艺应尽量简化,即降低装配工艺的复杂性和难度,提高装配的效率。
这需要考虑使用标准化、系列化的零部件和组件,减少装配的工序和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和装配质量。
2. 合理性原则装配工艺应设计合理,保障装配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要充分考虑零部件的相互作用、尺寸配合、结构合理性等因素,合理安排装配的次序和工序,确保装配过程中不会出现错误或故障。
3. 经济性原则装配工艺要具备经济性,即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成本和资源的消耗。
这需要优化装配工艺方案,减少设备、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4. 操作性原则装配工艺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性,方便操作人员进行装配作业。
要考虑操作的舒适性、便捷性和安全性,避免出现繁琐、疲劳和危险的操作步骤,提高操作的效率和质量。
5. 灵活性原则装配工艺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产品的装配需求。
要考虑不同时期、不同批次和不同型号产品的装配要求,为产品的定制化和多样化提供支持,提高企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6. 可维护性原则装配工艺应具备一定的可维护性,方便零部件的更换和维修。
要设计合理的装配结构和连接方式,方便后续的维修、检修和升级,降低维护成本和维护周期。
7. 可测试性原则装配工艺应具备一定的可测试性,方便对产品进行检测和测试。
要合理安排装配过程中的测试环节,提供必要的测试工具和测试设备,确保产品的质量和性能。
参考文献:1. 《机械装配工艺学概论》,徐茂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17年2. 《产品装配工艺技术》,刘成伟,中国纺织出版社,2018年3. 《装配工艺与技术》,吴山时,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年4. 《现代装配工艺》,董洪辉,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年5. 《工业装配工艺技术基础》,赵智仁,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年。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规范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规范电子产品总装工艺规范整机装配就是将机柜、设备、组件以及零、部件按预定的设计要求装配在机箱、车厢、平台,再用导线将它们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它是电子产品生产中一个重要的工艺过程。
1整机装配的顺序和基本要求图1整机结构树状图1.1整机装配的基本顺序电子设备的整机装配有多道工序,这些工序的完成顺序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设备的装配质量、生产效率和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电子设备整机装配的基本顺序是: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装后焊、先里后外、先平后高,上道工序不得影响下道工序。
1.2整机装配的基本要求电子设备的整机装配是把半成品装配成合格产品的过程。
对整机装配的基本要求如下:1)整机装配前,对组成整机的有关零部件或组件必须经过调试、检验,不合格的零部件或组件不允许投入生产线。
检验合格的装配件必须保持清洁。
2)装配时要按照整机的结构情形,应用合理的安装工艺,用经济、高效、先进的装配技术,使产品到达预期的效果,满足产品在功能、技术目标和经济目标等方面的要求。
3)严格遵循整机装配的顺序要求,注意前后工序的衔接。
4)装配过程中,不得损伤元器件和零部件,避免碰伤机壳、元器件和零部件的外表涂敷层,不得破损整机的绝缘性。
包管安装件的方向、位置、极性的精确,包管产品的电机能稳定,并有充足的机械强度和稳定度。
5)小型机大批量生产的产品,其整机装配在流水线上按工位进行。
每一个工位除按工艺要求操作外,要求工位的操作人员熟悉安装要求和熟练掌握安装技术,包管产品的安装质量,严厉执行自检、互检与专职调试检查的“三检”原则。
装配中每一个阶段的工作完成后都应进行检查,分段把好质量关,从而进步产品的率。
2整机装配中的流水线2.1流水线与流水节拍装配流水线就是把一部整机的装连、调试等工作划分成若干简单操作,每一个装配工人完成指定操作。
在划分时要注意到每人操作所用的时间应相等,这个时间称为流水的节拍。
装配的设备在流水线上挪动的体式格局有好多种。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流程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流程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是指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对装配工艺进行细致的规划和设计。
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产品的装配质量和效率,并提供操作指导和问题解决方法。
下面是装配工艺规程设计的一般流程:1. 产品分析:对待装配的产品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产品结构、功能和性能要求。
通过了解产品的特点和需求,为后续的工艺设计提供基础。
2. 工艺流程设计:根据产品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设计出详细的装配工艺流程。
将产品分解为若干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确定每个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的装配顺序和方法。
可以使用流程图、文字描述或其他方式表达工艺流程。
3. 工艺参数确定:根据产品材料、尺寸、性能等要求,确定每个装配单元或零部件的工艺参数,包括装配工具、设备、工艺文件和检验方法。
确保装配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能满足产品质量要求。
4. 工装设计:根据装配工艺流程和参数,设计相应的工装和夹具。
工装和夹具的设计要考虑到产品的特点和装配过程中的工艺需求,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5. 装配工艺文件编制:根据工艺流程和参数,编制相应的装配工艺文件,包括装配指导书、作业指导书、故障排除手册等。
工艺文件要简明清晰,易于操作和理解。
6. 工艺验证:对设计好的装配工艺进行验证,以确保其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可以通过样品试装、装配实践和质量评估等方式进行验证。
根据验证结果,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7. 工艺培训:对装配工艺的操作人员进行培训,使其熟悉工艺流程和要求。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工艺文件解读、装配操作技巧、问题解决方法等。
8. 工艺改进:根据装配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和反馈信息,不断改进装配工艺。
通过经验总结和问题解决,提高装配效率和质量。
装配工艺规程设计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特点、工艺要求和实际情况。
在设计过程中,要与相关部门和人员充分沟通和协作,确保装配工艺规程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还要密切关注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提升装配工艺的水平和能力。
9. 工艺优化:在装配工艺规程设计完成后,还可以进行工艺优化的工作。
装配工艺的编制规范

装配工艺的编制规范一、产品装配概述装配是整个机械制造过程的后期工作。
机器设备的各种零部件只有经过正确的装配,才能完成符合要求的产品。
怎样将零件装配成产品,零件精度与产品精度的关系,以及达到装配精度的方法,是装配工艺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装配的概念装配是把不同的零件、部(组)件按设计要求组合成一个可以操作的整体的过程。
零件是构成及其(或产品)的最小单元。
将若干个零件结合在一起组成及其的一部分,称为部件。
直接进入产品装配的部件成为组件。
任何产品都是由许多零件、组件和部件组成。
根据规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零件结合成组件和部件,并进一步将零件、组件和部件结合成产品的过程称为装配。
前者称为部件装配;后者称为总装配。
装配是产品制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
为了使产品达到规定的技术要求,装配不仅是指零、部件的结合过程,还应包括调整、检验、试验、油漆和包装等工作。
三、装配方法及顺序11、装配方法: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精度的具体装配方法有:互换法、选配法、修配法和调整法四种。
⑴、为了保证产品精度,根据公司目前生产具体情况,装配方法可从修配法和调整法做起,逐步扩展到互换法和选配法装配。
⑵、工艺人员要经常深入生产一线,了解一线工人的工作情况,虚心学习请教生产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和意见,从中找出更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装配工艺和装配方法。
2、划分装配单元:零件合件不可拆卸装配单元分五级组件可拆卸部件单独功能总成机器3、确定装配顺序:⑴装配前工件要先安排预处理,如倒角、去毛刺、清洗、涂漆等。
⑵装配时应先下后上,先内后外,先难后易,先重(大)后轻(小),先精密后一般, 以保证装配顺利进行。
2⑶还应考虑位于基准件同一方位的装配工作和使用同一工艺装备的工作要尽量集中进行。
⑷易燃、易爆等有危险性的工作,尽量放在最后进行。
⑸根据本公司生产情况,最终达到发运状态。
四、装配程度:1、根据生产《一级计划》及分工,结合生产条件编制装配工艺。
2、装配工艺含盖制定检验标准。
简述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简述装配工艺规程的内容
装配工艺规程是指针对某种制造产品,制订的、包括各种操作工艺、质量控制、安全保障等方面的书面规定文件。
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装配工艺流程:包括从下料、机加工、配件加工、清洗、喷漆、电气线路连接、调试等所有的装配工序,按照顺序详细列出。
2.质量控制标准:通过设置装配中的关键节点、质量关键点、工序要点等,保证产品的装配质量,规定物料与零部件的质量标准和检验合格标准。
3.安全措施:制订应对安全隐患的预防和应急措施,规定安全操作步骤、注意事项、防护措施和应急保障等。
4.装配工具与检测设备:清单式地列出所需的专门工具、通用工具、检测设备和检测标准,以及大型设备、机械装备等配备情况,保证装配的效果和质量。
5.装配生产能力和记录:制订装配工艺流程所需的人员、物料、设备、工位、工时和产出等指标,同时要求对装配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进行记录和归档,为后续的工艺改进和质量保障提供数据依据。
总之,装配工艺规程是化繁为简,规范及标准化企业的制造流程。
制定和执行严谨的装配工艺规程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必要前提和重要手段。
整机装配工艺设计规范流程

整机装配工艺设计规范流程1.项目准备阶段:在整机装配工艺设计之前,需要进行项目准备,包括项目目标、工艺设计的要求和约束等的明确。
2.整机设计与工装设计:在整机装配工艺设计之前,需要完成整机的设计和工装设计。
整机设计包括整机的构造、尺寸、功能等方面的设计。
工装设计是为了提高装配的效率,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在装配过程中提供必要的辅助设备和工艺。
3.工艺流程设计:根据整机的设计和工装设计,制定整机装配工艺的流程。
工艺流程要从整体上考虑装配的合理性、工艺的合理性和质量的保证,合理安排各个工序的先后顺序。
4.工序分解:将整机装配过程分解成一系列可以操作的工序。
每个工序包括一系列的操作步骤和所需工装设备。
在工序分解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人机工程学原则,合理安排工人的工作动作,减少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
5.工具设备准备:根据工艺流程和工序分解的结果,准备所需的工具设备。
确保工具设备的完好性和质量,并根据需要进行校准和维护。
6.操作规程编写:针对每个工序,编写详细的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应包括所需的工装设备、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和质量控制要求等。
7.工艺验证:进行工艺验证,验证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可以通过模拟装配、实物装配和试运行等方式进行验证。
8.工艺优化:根据工艺验证结果,对工艺流程和操作规程进行优化。
优化的目标包括提高装配的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质量和提高工人的工作环境等。
9.安全规范:制定安全规范,确保整机装配过程中的工作安全。
安全规范应包括工作环境、工艺设备和操作过程等方面的安全要求。
10.文件管理:建立装配工艺的文件管理系统,确保工艺设计文档和操作规程的及时更新和维护。
文件管理还包括文件的归档和备份,以及对历史文件的追溯和查阅。
整机装配工艺设计规范流程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过程,需要对整机设计和工装设计进行充分的考虑和研究,并进行工艺流程的设计、工序分解、操作规程编写等一系列工作。
通过严格按照规范流程进行装配,可以提高装配效率、确保质量和保证工人的安全。
装配的工艺原则

装配的工艺原则
装配的工艺原则是指在产品装配过程中应遵循的准则和规范,旨在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确保装配质量。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装配工艺原则:
1. 合理布局:根据生产工艺和装配流程,合理规划工作区域和设备布置,减少物料和人员的运输距离,提高装配效率。
2. 低强度优先:在设计和装配过程中,优先选择低强度工艺,避免过度使用高强度工艺,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操作难度。
3. 统一标准:制定统一的装配标准和规范,确保产品的装配过程具有一致性和可重复性,降低装配过程中的错误和差错率。
4. 分治原则:将装配过程划分为多个小步骤,并将整个装配过程分解为一系列可管理和控制的任务,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控制。
5. 工业化和自动化:引入现代化的生产工艺和装配设备,通过自动化和机械化的装配过程来提高装配效率、降低劳动力成本和人为错误。
6. 检测和质量控制:建立合适的检测控制点和质量检测体系,及时发现和纠正装配过程中的缺陷和问题,确保产品装配质量。
7. 持续改进:不断跟踪和评估装配过程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提高装配工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些装配工艺原则可以帮助企业提高装配效率、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从而实现生产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要求

六、整机(成品)外观检查
➢ 检查产品成品外观不应有污迹、脏印迹等不良现象; ➢ 检查产品成品外壳(表面)不应有脱漆、划花、毛刺等不良现象; ➢ 检查车缝客户铭牌无倾斜残缺、倒置、倾斜和翘曲现象; ➢ 检查电源键、功能按钮等无卡死、偏斜、手感不良现象; ➢ 检查旋钮、按键无卡死、手感不良现象; ➢ 检查机脚垫无磨损、掉落等不良现象; ➢ 检查面壳、背板丝印文字符号应清晰,无断划、缺陷、被遮挡等
➢ 个取别或特使殊用部专件用得(如辅IC助)错在工误拿具取。时应按《作业正指确导书》中得要求进行拿
二、物料拿取作业标准(2)
PCB基板组件拿取:
➢ PCB基板组装件如有用螺丝紧固得金属件如散热片、 支架等,拿取时应以这些金属件、支架受力部位;
➢ 如有辅助工具一定要严格按《作业指导书》中得要求 使用辅助工具拿取 ;
电子产品装配工艺要求
一、整机装配工艺要求(1)
➢ 严格按照作业指导书要求操作; ➢ 各种元器件、材料均应检验合格后方可进行安装,安装前应检查
其外观、表面有无划伤、损坏; ➢ 排线安装时注意排线方向、极性正确,安装位置要正,不歪斜; ➢ 安装过程中要注意元器件得安全要求,如安装静电敏感器件要注
意防静电; ➢ 部品在安装过程中不允许产生裂纹、凹陷、压伤和可能影响产
➢ 通常情况下PCB板上得元件或导线不能作为抓拿部位。
二、物料拿取作业标准(3)
外观装璜部件得拿取:
➢ 应避免划伤,操作者不允许戴戒指、手表或其她 金属硬物, 不允许留长指甲;
➢ 应带手套作业; ➢ 应妥善摆放,避免磕碰; ➢ 带有保护纸或薄膜得部件,要尽量保持保护材料
不致过早剥落,在完成必要得操作之后才将保护 材料剥下。
十一、不良作业举例1----螺丝不垂直攻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装配设计工艺规范1前言产品装配设计是产品制作的重要环节。
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关系到产品在装配、焊接、调试和检修过程中是否方便,而且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与电气性能,甚至影响到电路功能能否实现,因此,掌握产品装配设计工艺是十分重要的。
本标准就规范产品装配设计工艺,满足产品可制造性设计的要求,为设计人员提供产品装配设计工艺要求,为工艺人员审核产品装配可制造性提供工艺审核内容。
2名称解释2.1装配2.2对机器、仪器等的零部件进行必要的配合和联接,使成为成品的过程。
装配可分为部件装配和总(产品)装配二个阶段。
2.2.1部件装配根据一定的技术要求,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结合成一个装配单元,并完成局部功能组合体的过程。
2.2.2总(产品)装配根据一定的技术要求,将若干个零件和部件结合成为一个总体(产品),并完成一定功能组合体产品的过程。
2.2.3装配单元在装配过程中,以一个装配基准件为基础,可以独立组装达到规定的尺寸链与技术要求,作为进一步装配的独立组件、部件、总成或最终整机的一组构件。
2.2.4装配基准件在一组装配构件中,其装配尺寸链的共同基准面或线所在的构件。
2.3工艺劳动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半成品进行加工或处理后成为产品的方法和过程。
2.4装配层:在装配过程中,为了便于作业划分,对类似作业的装配阶段的划分,如总装层、部装层。
一个装配层,可以是一个装配单元,也可以是几个装配单元所组成。
3装配设计的一般原则装配设计在科研和生产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产品设计时,装配图是设计者把装配设计思路落实在文件上的具体表现,它表达产品或部件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传动路线、连接方式及零件的基本结构的图样。
因此,在装配设计时必须遵循以下一般原则:3.1尽可能保证有利于产品装配工艺的合理性、先进性。
3.2在保证设计的产品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力求产品结构继承系数和标准化系数最高。
3.3能正确表达产品的性能、装配、安装、检验和工作所必需达到的技术指标。
3.4最容易组织批量生产,工艺成本最低并便于使用和维修。
3.5能缩短新产品工艺准备周期,降低新产品生产成本。
4产品装配设工艺步骤计4.1设计准备:4.1.1根据产品的技术特征,选择装配方法。
设计时要关注产品装配的过程和顺序,而不是某一过程的具体加工参数。
4.1.2了解本企业的生产装配加工工艺路线,装配工艺流程,人员技术水平等,来设计产品装配图及提出装配技术要求。
4.1.3考虑装配过程的其他信息,主要包括工装、设备、工时等,这也是产品装配设计的重要依据,与装配流程形成统一的整体。
4.2装配单元设计的划分在装配图设计过程中,通常根据产品的设计结构进行分解,产品的装配步骤必须分层次、分单元进行。
整机的最终成型由多层装配关系来实现,即使是最简单的整机装配也至少存在2层或2层以上的装配关系。
分层次装配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4.2.1基础层:根据零件在部(组)件中的作用或部(组)件在整机中的作用,确认装配基础层。
如:部(组)件内的各零件为基础层。
机箱、电台、各印制电路板,各连接导线等类的部(组)件为整机装配的基础层。
4.2.2组件层:由零件、结合件、标准件和外购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最小设计单元。
4.2.3部件层:由组件和部分零件、标准件和外购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设计单元。
4.2.4总成层:由部件、组件和部分零件(含:结合件)、标准件和外购件组成的相对独立的装配单元,该部分可以完成整机的部分功能。
4.2.5总装层:将总成、部件、组件和部分零件按照技术要求装配在一起,形成最终产品。
4.3装配设计装配设计是按其表达的重点内容分别以部件、整件和整机的装配图形式来体现的,它们既有独立存在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的一面,一般来讲,选择表达方案时按以下的装配工艺思路进行:4.3.1装配视图选择以装配体的工作原理为线索,从装配干线入手,用主视图及其他基本视图来表达对部件功能起决定作用的主要装配干线,兼顾次要装配干线,再辅以其他视图表达基本视图中没有表达清楚的部分,最后达到把装配体的工作原理、装配关系等完整清晰地表达出来。
4.3.2装配方案表达为了保证装配体的质量,在设计装配体时,装配方案表达必须考虑装配体上装配结构的合理性,装配方案表达的工艺要求是:4.3.2.1装配体应尽量做到具有一定功能,并在不依赖其他装配体的情况下,就能单独进行调整或测试的相对独立体。
4.3.2.2装配体上应尽量采用标准件和外购件。
使装配工作量力求最小,并符合企业装配工序。
4.3.2.3装配体安装要满足先轻后重,先小后大、先铆后装,先装后焊、先里后外、先下后上、先平后高、易碎易损件后装,前道工序不得影响后道工序、后道工序不改变前道工序的安装要求。
4.3.2.4装配体的结构最好能用最简单、易行的常用方法来完成,装配体各零、部(组)件之间尽量保证能用最少的工具来快速装配和拆卸。
应尽量避免在装配时采用复杂的工艺装备。
4.3.2.5装配体的各另、部件装配,要不破坏相互功能和性能等,并要满足安装牢固可靠。
4.3.2.6装配体的装配精度要和零件精度相结合,结构装配要有可调节环节,以保证装配精度。
4.3.2.7结构装配应便于产品的调试、检验、安装和维修。
4.3.2.8装配体的弹性零件在装配过程中,不允许超过弹性限度的最大负荷,以防止产生永久性变形。
4.3.2.9装配体在装配图上体现时,除允许简化画出的情况外,都应尽量把装配工艺结构正确地反映出来。
5装配设计工艺基础根据我公司产品特点,本规程对产品中常用的另、部件(紧固件、连接器、连接导线和印制电路板等),提出装配设计工艺基本要求,使装配体达到设计目的和要求。
5.1紧固件装配设计用紧固件连接是在产品中广泛采用的一种连接方法,它连接可靠,拆装方便,标准化程度高,有多种结构方式,可以满足各种工作要求,因此,正确使用紧固件对装配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5.1.1紧固件装配工艺要求:5.1.1.1装配体上的紧固件尽量选用标准件5.1.1.2在同一装配体上,紧固件的种类、形状、尺寸、材料和热处理的方法等不易选用过多。
而且使用的各种金属紧固件均要进行表面处理。
5.1.1.3对有震动要求的装配体,必须要注意防松装置的设计。
可以采用弹簧垫圈、止动漆,止动片等方法来处理。
5.1.1.4紧固件应布置在被连接体刚度最大的部位。
5.1.1.5装配体要保证紧固件有足够的安装和拆卸空间。
5.1.1.6对有电气绝缘要求的装配体,要满足该装配体的最小的电气绝缘距离(如:印制电路板上紧固件的安装孔与铜箔线的距离)5.1.1.7紧固件螺纹连接紧固后,螺纹尾端外露长度一般不得小于1.5螺距,更不应影响到别的装配件,连接有效长度一般不得小于3螺距。
5.1.1.8紧固件不要直接来固定连接导线,要通过接线端子来过渡。
5.1.1.9对非金属材料制成的零部件,装配时不允许直接安装弹簧垫圈,而应加垫非金属材料垫圈或金属材料垫圈等方法固定。
5.1.1.10采用沉头螺钉和内六角螺钉作为紧固件时,在设计时,要考虑其顶部与被紧固件表面保持平齐,并允许稍低于被紧固件表面。
5.1.1.11固定装配体物件(如印制电路板等)的六角铜柱(或支撑件),设计时要考虑它们螺纹孔深度,其螺纹深度距离要≤螺丝攻有效螺纹距离。
5.2连接器装配设计连接器又称接插件,它连接可靠,拆装方便,标准化程度高,有多种结构方式,可以满足各种工作要求,广泛地应用于电子产品当中,使得电子产品的生产、维修效率得以极大提高。
由于大量采用插拔式连接,其装配连接的可靠性、接触点的大小对于产品的质量来说就越来越重要,因此,正确使用连接器对装配设计是十分重要的。
5.2.1连接器的基本结构5.2.1.1接触件它是连接器完成电连接功能的核心零件,一般由阳极接触件和阴极接触件组成接触对,通过阴、阳接触件的插合完成电连接。
阳极接触件为刚性零件,其形状为圆柱形(圆插针)、方柱形(方插针)或扁平形(插片)。
阳极接触件一般由黄铜、磷青铜制成。
阴极接触件即插孔,它是接触对的关键零件,依靠弹性结构在于插针插合时发生弹性变形而产生弹性力与阳性接触件形成紧密接触,完成连接。
插孔的结构种类很多,有圆筒型(劈槽、缩口)、音叉型、悬臂梁型(纵向开槽)、折叠型(纵向开槽,“9”形)、盒形(方插孔)以及双面面线簧插孔等。
5.2.1.2绝缘体绝缘体也常称为基座或安装板,它的作用是使接触件按所需要的位置和间距排列,并保证接触件之间和接触件与外壳之间的绝缘性能。
良好的绝缘电阻、耐电压性能以及易加工性是选择绝缘材料加工成绝缘体的基本要求。
5.2.1.3壳体连接器的外罩,它为内装的绝缘安装板和插针提供机械保护,并提供插头和插座插合时的对准,进而将连接器固定到设备上。
5.2.1.4附件附件分结构附件和安装附件。
结构附件如卡圈、定位键、定位销、导向销、连接环、电缆夹、密封圈及密封垫等。
安装附件如螺钉、螺母、螺杆及弹簧圈等。
附件大都有标准件和通用件。
5.2.2连接器装配设计工艺要求:5.2.2.1在同一装配体上,连接器的种类、形状、尺寸等要有所区别,在结构上应确保不同用途连接器不能互用或有明显的对应标志,尽量不要多数量地使用同一种类(包括插针数相同)的连接器,对实在需要的,可以用连接器上的导线颜色或线号来区别。
5.2.2.2连接器上选用的电缆导线间的最大绝缘层厚度应与接触件的间距匹配,电缆线芯应与接触件接线端匹配,当在接触件间跨、并线时,应考虑多股线芯绞合后的直径,且禁止在接触件压接孔间进行跨、并线处理。
5.2.2.3连接器有防转装置(防转键等)的,应考虑装配体上安装方向,以便插头能快速与插座上的防转装置对准。
5.2.2.4对于使用螺纹式圆型(如航空插头)、锁定式矩形、推拉式矩形(圆型)、羊角式等的连接器要在装配体上考虑插、拔安装操作空间。
5.2.2.5连接器在装配体连接后,其连接器上的导线应有合理的松弛部分。
不应出现单根或多根导线紧梆现象。
5.2.2.6对导线上带有磁环的连接器,要考虑磁环的重量是否在运输过程中,经震动后移位或脱落,而影响连接器的电接触。
5.2.2.7在装配体上的电连接器,其处于分离状态时,应分别装上保护帽或者采取其它防尘措施。
5.3连接导线装配设计电子产品有许多连线,它们担负着产品内部各装配体之间的电路连接,以及装配体与外部之间的各种连接。
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并且使整机布线美观,又便于装配、查线,正确的连接导线装配设计(选用安装导线,合理的设计布线方法,采用可靠的连接工艺),是保证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5.3.1常见安装导线常用安装导线一般由导体和绝缘类组成,导体一般是纯铜线,也有镀锌,镀锡,镀银的铜线;绝缘体除绝缘功能外,还应保护导线不受外界的环境腐蚀(如抗霉菌,盐雾,防潮,耐高温等)以及增强整个导线的机械强度,绝缘材料一般有塑料类(聚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聚四氟乙烯以及新型聚酰亚胺等)、橡胶、纤维类(绵,化纤,玻璃丝编织带等)和涂料聚酯,聚乙烯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