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的故事及死因
关于嵇康的传说

关于嵇康的传说嵇康生于公元224年,祖先本姓为奚,后改为嵇,其父名为嵇昭,曾官至督军粮治书侍御史,有一兄长名为嵇喜,志在用仕。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嵇康的传说,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嵇康的传说据说古琴曲《孤馆遇神》和《广陵散》为嵇康所传,但其来历却一直是个千古之迷。
陕西潼关隋朝皇家大墓中出土文物中有葛洪遗书,对《广陵散》的出处有说法。
“纪年曰: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
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
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
后河上公丈人者登山悟道,授徒升仙,仙道始播焉。
有嵇康者,师黄老,尚玄学,精于笛,妙于琴,善音律,好仙神。
是年尝游天台,观东海日出,赏仙山胜景,访太公故地,瞻仙祖遗踪,见安期先生石屋尚在,河上公坐痕犹存。
至女巫之墓,墓与屋相连,人与鬼同居,乃叹曰:“阴阳两界,实一墙之隔耳”。
遂夜宿仙台,见月光泻泻,清风徐徐,碧波荡荡,仙岛渺渺,天台巍巍,星汉迢迢。
赞曰:大美不言,真人间仙境也!忽闻谷中琴声幽幽,玄乐绵绵。
寻声觅去,至一茅舍。
屏息静听,恐乱仙音也。
曲终,一清丽女子开门曰:“先生光临寒舍,不胜荣幸。
请入内稍坐”。
康喜遇知音,欣然入室。
备茶对坐,方知是谷中女巫。
虽人鬼殊途,竟一见如故,彻夜长谈。
或论天地自然生死轮回之法,或证诗词音律琴棋书画之妙。
谈至兴浓,康曰“敢问神女所弹何曲?”神巫曰:“情之所至,信手而弹耳,无名之曲”。
康请教再三,始授之,今《孤馆遇神》是也。
神巫曰:“见先生爱琴,吾另有《广陵散》相赠。
此乃天籁之音,曲中丈夫也,不可轻传”。
康问“何人所为?”对曰:“广陵子是也。
昔与聂政山中习琴,形同骨肉也”。
康恍然大悟,恭请神女赐之,习至天明方散。
康毕生独爱此二曲,必择雅静高岗之地,风清月朗之时,深衣鹤氅,盥手焚香,方才弹之。
虽有达官贵人求教,概不相传。
及康将刑东市,三千太学生“请以为师”,终不得许。
康刑前索琴而扶。
嵇康之死(与山巨源绝交书)

嵇康之死(与山巨源绝交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黑暗的日子之一,居然还有太阳。
嵇康身戴木枷,被一群兵丁,从大狱押到刑场。
刑场在洛阳东市,路途不近。
嵇康一路上神情木然而缥缈,他想起了一生中好些奇异的遭遇。
他想起,他也曾像阮籍一样,上山找过孙登大师,并且跟随大师不短的时间。
大师平日几乎不讲话,直到嵇康临别,才深深一叹:“你性情刚烈而才貌出众,能避免祸事吗?”他又想起,早年曾在洛水之西游学,有一天夜宿华阳,独个儿在住所弹琴。
夜半时分,突然有客人来访,自称是古人,与嵇康共谈音律。
谈着谈着来了兴致,向嵇康要过琴去,弹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绝伦。
弹完便把这个曲子传授给了嵇康,并且反复叮嘱,千万不要再传给别人了。
这个人飘然而去,没有留下姓名。
嵇康想到这里,满耳满脑都是《广陵散》的旋律。
他遵照那个神秘来客的叮嘱,没有向任何人传授过。
一个叫袁孝尼的人不知从哪儿打听到嵇康会演奏这个曲子,多次请求传授,他也没有答应。
刑场已经不远,难道,这个曲子就永远地断绝了?--想到这里,他微微有点慌神。
突然,嵇康听到,前面有喧闹声,而且闹声越来越响。
原来,有三千名太学生正拥挤在刑场边上请愿。
要求朝廷赦免嵇康,让嵇康担任太学的导师。
显然,太学生们想以这样一个请愿向朝廷提示嵇康的社会声誉和学术地位,但这些年轻人哪里知道,他们这种聚集三千人的行为已构成一种政治示威,司马昭怎么会退让呢?嵇康望了望黑压压的年轻学子,有点感动。
孤傲了一辈子的他,因仅有的几个朋友而死的他,把诚恳的目光投向四周。
一个官员冲过人群来到刑场高台上宣布:宫廷旨意,维护原判。
刑场上一片山呼海啸。
但是,大家的目光都注视着已经押上高台的嵇康。
身材伟岸的嵇康抬起头来,眯着眼睛看了看太阳,便对身旁的官员说:“行刑的时间还没到,我弹一个曲子吧。
”不等官员回答,便对在旁送行的哥哥嵇喜说:“哥哥,请把我的琴取来。
”琴很快取来了,在刑场高台上安放妥当。
嵇康坐在琴前,对3000名太学生和围观的民众说:“请让我再弹一遍《广陵散》。
【历史故事】嵇康的故事:遗世独立的嵇康

【历史故事】嵇康的故事:遗世独立的嵇康嵇康生活在政治黑暗、社会动荡的魏晋时期,那时,有学识的人经常遭到迫害,在面对一次又一次劫难后,他们反而更傲然于世,视继承正统儒学者为虚伪之人,并与之格格不入。
嵇康就是那个时代名士代表之一。
他为人直率真诚,极端厌恶所谓的“君子”,他认为诵读就是鬼话,经书就是垃圾,而仁义也散发着腐烂的臭气。
嵇康不愿意做官,因为做官必须要学习那些被他视为垃圾的经书,他说自己看一眼经书眼睛就会坏,学一下礼仪背就会驼,穿上礼服筋骨就会扭转,谈起礼仪牙齿就会烂掉。
但他不想像当时不满社会的隐士一样隐居在山林之中,也不想像好朋友阮籍一样靠着喝酒和写文章来排遣苦闷。
他选择了一样别人想都想不到的事情来做,那就是在自己居住的村子外的大树下打铁,靠这个来自娱自乐。
像嵇康这样的名士,干着打铁这样低贱的活,自然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有一个叫吕安的人很钦佩嵇康,吕安也是一个毫不虚伪,活得相当真诚的人,他和嵇康来往,不是为了名利,他可以在想念嵇康的时候,独自驾着马车,日夜不停歇地行走千里,只是为了和嵇康见上一面。
但像吕安这样的人还是太少了,大多数人只是因为嵇康是相当有名的人,而特地去结交他,好以此而出名,其中就有一个叫钟会的人。
钟会是一个年轻的贵族公子,他有一些才能,特别能说会道,因此得到当时掌握朝政大权的司马昭的宠爱。
钟会想在嵇康这样的大名士前露露脸,于是有一天,他带着大批随从,坐着马车来拜访嵇康。
当时嵇康正在树下专心地打铁,瞥见钟会带着一大批衣着华丽的人来到自己面前,什么也没说,连看也不看钟会一眼,只管低头干活。
钟会等了很久,看见嵇康旁若无人的样子,觉得很没有面子,只得离开,但他心里面对嵇康充满了怨恨。
后来司马昭杀了皇帝,他为了得到大家的支持,需要一些有名的人为他来说话。
他想到了嵇康,于是派和嵇康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出面拉拢。
山涛推荐嵇康去做官,嵇康得到消息后,十分生气,他拒绝司马昭给的官职,同时与山涛断绝了交往。
嵇康的生平是怎样

嵇康的生平是怎样嵇康,一曲《广陵散》弹响他的名声,是魏晋一位大学者,向往追求自然,传世名篇更不在少数。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嵇康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嵇康的生平简介嵇康,生于公元223年,字叔夜,死于公元262年,享年40岁。
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兼具诗人的同时他也是个有思想,有作品的思想家和音乐家。
在他年幼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了他和他的母亲和哥哥。
据他人形容嵇康还是一位身材伟岸,英俊潇洒的大美男,有人还以为他是神仙,由此可见,他定是一个风姿绰约的不凡之人。
嵇康信奉老庄的思想,他更是老庄思想的践行者。
他追求自然,隐居于上林之中,更令人咋舌的是他堂堂一个大学者竟然开始在树下打铁,这实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他远离官场的尔虞我诈,远离权贵享受当下的生活,他的朋友山涛给他推荐官职,他气恼朋友不理解他心中所向,写了份绝交书,从此与他绝交。
他过于耿直的个性其实也并不适合在官场,有一次朝中权贵司马昭的手下钟会声势浩大的来找嵇康,嵇康忙着打铁无暇理会,钟会遭到无视,很是气愤,在后来一次嵇康为友申冤的时候,钟会借此机会陷害嵇康,嵇康下狱,在临刑前,上千的学生在刑场请求饶恕嵇康,由此可见嵇康的号召力,他的人格感染力。
在最终弹毕一首《广陵散》就被行刑。
嵇康怎么死的嵇康一生放荡不羁追求自由,不重名利,终日放浪形骸,与志同道合者游历于山水间,很是逍遥自在。
确切的说是他的死是因为得罪了小人。
嵇康隐居乡下,但是才名早已名满天下,经常有很多名人会来拜访他。
当时担任校尉的钟会慕名来拜见嵇康,他声势浩大的到了嵇康家门口,自认为以自己的身份地位去看望一个平民百姓,嵇康应该是受宠若惊,会来接见自己。
没想到此时正在打铁的嵇康根本无暇理会钟会,愣是让钟会干巴巴的等着,没过多久便气呼呼地走了。
自此后钟会便记下了这个仇。
有一次,嵇康的好友被人诬告说是不孝,嵇康为其辩护,没想到也被司马昭关了起来,而这个钟会正是司马昭的下属,他小肚鸡肠还记着之前的仇,就在司马昭耳边吹风,污蔑嵇康,导致后来司马昭要杀嵇康。
嵇康为什么被陷害

嵇康为什么被陷害嵇康是“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当时玄学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还是有名的美男子。
然而他的结局是悲惨的,被人陷害处死。
你知道他为什么会被陷害吗?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嵇康被陷害的原因吧。
嵇康被陷害的原因《晋书》记载嵇康是位“身长八尺,美词义,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的美男。
据说当时见过他的人都赞叹“潇洒而严正,爽朗而俊拔”,不仅仅这样,还有人说他像松树间沙沙做响的风声,高远而舒缓悠长。
“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以至嵇康有时进山采药,樵夫都以为遇见仙人。
嵇康的好友山涛也说:“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据说即使在嵇康被害二十年后,其子嵇绍入洛阳,有人对官居要职的王戎(曾为竹林七贤之一)说:“我今天在集市上看见嵇康的儿子嵇绍了,高俊挺拔如鹤立鸡群。
”王戎说:“您还没见过他的父亲呢!”可见昔日嵇康的气度不凡,俊美到何种地步,令当时多少男子嫉妒和艳羡。
物极必反。
若女人太美被视为红颜祸水,殊不知男人若是长得太够帅气也未必不是一场灾难。
女人美了往往不自主地去迷惑男人,男人美了则通常先自己迷惑。
简言之,女人善利用资本,男人常被资本利用。
嵇康的悲剧就是不仅有风神俊秀的外表,还拥有极高内涵和修养,文学、音乐等等皆造诣颇深。
如此就难免骄傲,如此就难免被资本利用。
嵇康“大隐隐于市”,鄙视权贵,朋友山涛好意向司马昭举荐嵇康,嵇康不喜反怒,“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
”嵇康写了一封公开信——《与山巨源绝交书》,宣布与山涛绝交。
硬是要和好友向秀在大树打铁过日子。
嵇康仅仅是这样不给山涛面子也罢了,他两次对钟会的态度,终于把大祸惹上了身。
让孙登多年前说的话一语成谶。
“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士孙登,遂与之游。
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大书法家钟繇的儿子、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当时对嵇康的才华和容貌既艳羡又嫉妒,排场很大地来拜会嵇康,“乘肥衣轻,宾从如云”,本想在嵇康面前显显摆,谁知道嵇康依旧只顾和向秀叮叮当当地打铁,视钟会为透明物。
嵇康的有趣小故事

嵇康的有趣小故事嵇康,字文靖,生活在东晋时期,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文学家、音乐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才华横溢和独特的思想见长,在当时享有盛名。
然而,他的一生却饱受波折和悲剧的困扰。
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探索嵇康的有趣小故事。
嵇康年轻时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他擅长文学、音乐和书法,被誉为文艺三绝。
他的诗词优美而深邃,对当时文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文学方面的造诣,嵇康还对史学着迷,他热衷于研究历史文献,并尝试将历史与哲学相结合。
他的思想深邃而独特,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然而,尽管嵇康的才华备受赞赏,但他的一生却注定不平凡。
在嵇康的成年之初,因东晋政治动荡,他一度陷入困境,被迫流亡。
尽管如此,他仍然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态度,继续努力创作和思考。
他的作品在流亡中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赢得了更多人的赞赏。
终于,嵇康的才华被东晋朝廷所看中,他被任命为朝廷要职。
然而,嵇康在政治上并不妥协,他坚守自己的原则和信念,不畏权贵。
他曾公开向权臣谏言,对朝廷的腐败和不公进行了批评。
这种公正和坚持让嵇康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但也引来了强大的敌对势力。
嵇康的一生注定是悲剧的。
在权臣之间的政治斗争中,他成为了牺牲品。
嵇康被控以“参与叛乱”的罪名,并在绞刑台上成为残酷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他的死引起了广泛的愤慨和反抗,成为东晋政治势力斗争的转折点。
嵇康的悲剧人生告诉我们,才华和正义并不总能保护一个人免受困境和不公的伤害。
然而,嵇康所坚持的思想和信仰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追求真理和公正。
嵇康的有趣小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才华和坚持的文化人物遭受政治残酷的命运,同时也见证了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嵇康的故事提醒我们,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并且勇敢捍卫我们的信念和原则。
无论何时何地,正义和真理都是值得追求的。
嵇康用他的一生向后人传达了这个重要而永恒的价值观。
嵇康的故事介绍

嵇康的故事介绍嵇康,字叔夜。
汉族,谯国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人。
嵇康为竹林七贤之首,关于他有着怎样的故事经历?下面由为大家介绍嵇康的相关故事,希望能帮到你。
嵇康托孤故事他们常常在竹林里游荡,时而吟诗饮酒作对,时而弹琴唱歌舞蹈,试图寻找乱世中的宁静。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
当时的朝廷表面上是曹操的后代当皇帝,其实已经是司马昭把握大权,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让竹林七贤的山涛出来做官,因为司马昭的祖母是山涛的堂姑祖母,山涛不好拒绝,只好答应了。
后来山涛又来拉拢嵇康到朝廷中做官,嵇康很生气,认为当初的朋友算白交了,曾经的海誓山盟,如今随着山涛君你的一言一行已经化为泡影,你走吧,去追随那尘世的荣华富贵,让我一个人坚守我们的乐土,让我一个人做一个无依无靠的孤独隐士,你走吧,我不怪你,只是偶尔想起和你一起经历过的往事,会让我为之动容。
嵇康不但谴责了山涛,还批评了当时的司马集团,山涛知道嵇康为人正直,清高,对自己的责备也只是一种劝谏,他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然和嵇康保持着密切的往来,但是这件事却埋下了一个隐患,司马昭对嵇康的印象非常差。
有人诬陷嵇康,在司马昭面前说坏话,司马昭就把嵇康抓来处死,临死前,嵇康把自己只有十岁的儿子托付给山涛,山涛边哭边答应,决定要守护这个孩子,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山涛果然是重情重义的汉子,他不怕司马昭把它当作和嵇康一起的人,把嵇康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照顾。
嵇康与千古绝唱广陵散的故事《广陵散》是中国汉族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是中国音乐历史上非常著名的鼓琴曲,嵇康在临死前弹奏这首曲子,让《广陵散》被人们所知道。
嵇康除了在文学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研究魏晋时期的资料,在音乐上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嵇康从小喜欢音乐,对音乐有特别的感应能力,在乐器演奏上有极高的天赋。
说嵇康在联系弹琴的时候几乎是无师自通。
嵇康对于琴和琴曲的嗜好,让人们对他产生了?a href='/aihao/zhongzhi/'target='_blank'>味蚊览龅?a href='/chuanshuo/' target='_blank'>传说。
世说新语中的嵇康

嵇康嵇康(224-263,一说223-262),字叔夜,汉族,三国时期魏国谯郡铚县(今安徽省濉溪县临涣镇)人。
著名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玄学家[1]。
正始末年与阮籍等竹林名士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
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曾娶曹操曾孙女,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后因得罪钟会,为其构陷,而被司马昭处死,年仅40岁。
德行(16)王戎云:“与稽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①。
”【注释】①嵇(jī)康:字叔夜,任魏朝中散大夫,世称稽中散,与阮籍等称竹林七贤,为人内心谨慎,而行为狂放,崇尚老庄哲学,借以反对司马氏的黑暗统治,后遭诬害,被司马昭处死。
【译文】王戎说:“和嵇康相处二十年,未曾看见过他有喜怒的表情。
”政事第三8嵇康被诛后,山公举康子绍为秘书丞。
绍咨公出处,公曰:「为君思之久矣。
天地四时,犹有消息,而况人乎?」98或问顾长康:「君筝赋何如嵇康琴赋?」顾曰:「不赏者,作后出相遗。
深识者,亦以高奇见贵。
」容止第十四5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
」山公曰:「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
」栖逸嵇康游于汲郡山中,遇道土孙登,遂与之游①。
康临去,登曰:“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注释】①“嵇康”句:孙登隐居汲郡北山上,嵇康入山采药时遇见他,和他交往了三年。
问他的意图,始终不肯回答。
山公将去选曹,欲举嵇康,康与书告绝①。
【注释】①“山公”句:“山涛,字巨源,曾任吏部郎(也就是选曹郎),主管官吏的选授等。
后来升任散骑常侍,就推荐同是竹林七贤的槛康代其原职,嵇康原与山涛是好友,但不愿做官,认为山涛并不了解自己,就写信与山涛告绝,这就是有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简傲钟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识穗康①;钟要于时贤俊之士,俱往寻康。
康方大树下锻,向子期为佐鼓排②。
康扬槌不辍,傍若无人,移时不交一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康(223—262)字叔夜,谯国人。
身长七尺八寸,风姿杰出,举止爽朗,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博通。
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七贤中的山涛(后面会提)说∶“嵇康个性如孤松一样独立于世;喝醉时,巍峨地像即要崩塌的玉山。
”另一位王戎也说∶“认识稽康二十年,从没看过他有什么欢喜快乐的样子。
”稽康严肃,也像松柏一样固执、刚健。
伪世里,不低头的草是注定要被割的。
有一次嵇康游于山中,碰到一个道士,名叫孙登(不是那个吴国太子孙登),两人结伴同行。
临别之时,孙登说∶“君才则高矣,保身之道不足。
”稽康隐居后,锻铁以自给,虽然不说人坏话,但光是“不理会”这些权贵,就足以得罪他们了。
最可怕的一次,就是惹火了钟会。
钟会拜访嵇康,把排场弄得很大;嵇康正在打铁(据说打铁是他的兴趣),不以为然且态度极冷漠,连头都没抬起来。
钟会觉得自讨没趣,起身要走,嵇康说∶“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说:“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七贤中的山涛想要辞官,上面要他举荐贤能人士代替,山涛就把嵇康给端了出来。
嵇康听说,洋洋洒洒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主张人各有志,时空的转变,与个人志趣的差异,都将造成人生抉择的不同。
穷困、显达并不会影响生命的价值,重要的是循顺天赋的性情,各遂其志。
嵇康举了三国时代的两个例子:华歆不强劝管宁为卿相,诸葛亮不逼徐庶入蜀,这都是真正相知的朋友。
又影射司马氏“非汤武而薄周孔”,说他不屑在这样虚伪乱搞的政权下面作官。
他还要教养两个小孩,女儿十三岁,儿子八岁,但愿守着陋巷,教养子孙,时常见见亲友聊天,陈述平生,喝酒一杯,弹琴一曲,也就全了今生志愿。
这也是《与司马昭绝交书》。
司马昭当然也看到《与司马昭绝交书》,加上眼前红人钟会挑拨,新仇旧恨一起发作,当然要找个理由整整嵇康。
正好嵇康有个好朋友,名叫吕安,是个“志量开阔,有拔俗气”的人;吕安却有不安好心的哥哥吕巽,看上弟弟的妻子,与她私通。
嵇康原本也把吕巽当朋友,十分失望,又写了封绝交书给吕巽。
吕安戴了绿帽子,气得不得了,想要举发哥哥,嵇康又劝吕安不要发作,保身重要。
不料吕巽这家伙竟然先下手为强,诬告弟弟吕安“不孝”!嵇康挺身而出,写了《与吕长悌绝交书》(巽字长悌),並为好友辩护;司马昭、钟会大喜,不但马上把吕安逮补下狱,又随便在吕安写给嵇康信里挑个毛病,也把嵇康打入大牢!在狱中的嵇康面对着无端的迫害,心中不平,写了一首《幽愤诗》,坚持自己的理想,谴责压迫者与他们走狗的作恶多端。
嵇康入狱,全洛阳城为之哗然,竟然有三千名太学生上书请愿,甚至有人愿意陪狱!这三千太学生的请愿,被司马昭与钟会解读成“嵇康有巨大的影响力,腐败人心”,当场决定:处死嵇康。
临刑前,嵇康对十岁的儿子嵇绍说:“只要山涛在,他就会照顾你的。
”(绝交归绝交,嵇康还是很看重山涛的)嵇康优雅从容,索琴弹曲《广陵散》,曲毕,感慨《广陵散》即将从此湮灭,场面悲壮,举国大恸。
嵇康是硬脖子的隐居派,虽然被司马昭害死,也算是死得有美感了。
附加补充:当时竹林七贤饮酒作乐时,服用一种名为寒食散的中药,据说会异常痛苦、全身发烧又发冷等不适症状,也可算是中国吸毒者的先驱了吧^^嵇康爱琴如命嵇康游洛阳时,一天夜晚在华阳亭弹琴,突然有位客人来到嵇康的身边,和他谈论起音律来了,且谈得很投机。
过没多久,这位不知名的客人并向嵇康借琴弹了一曲,是为“广陵散”。
因为这首曲子的声调非常绝妙,很动听;吸引着嵇康,所以嵇康请求把这首曲子传授给他。
这位客人要嵇康答应他不把这首曲子传给其他人,才肯教他。
客人在教完后要离去时,并没有留下姓名,所以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位神秘的客人是谁。
一天,嵇康兴致来了,拿着琴去造访山涛。
山涛很高兴的拿酒请他喝,两个人谈得很是契合。
山涛喝酒喝得多了,想把嵇康的琴给毁了,认为有希望让嵇康去作官。
嵇康不答应说道: 我把所有的祖业都卖掉而买这张琴,又向尚书令要求河轮玉佩来裁成琴徽,再变卖我的玉廉,来买丝绒作成琴衣,如果要说这张琴的价值的话,我想比晋国的武库还值钱。
你如果把琴给摔毁了,那我也只好去死了。
可见嵇康爱琴胜过于他的生命。
难怪后来当他被害受刑时,一点也没惧怕了。
浅淡魏晋时期音乐中的浪漫主义嵇康生于魏晋之时,是典型的乱世。
从正始元年(公元240年)开始,二十多年间,在魏国,司马氏集团与曹氏集团为政权展开了激烈的争斗,最后司马氏得胜,曹氏集团中人几乎被杀绝。
嵇康因名重当世,又是魏武帝(曹操)孙子沛王曹林的女婿,自然在被疑忌之列。
在司马家政治集团坐大后,他决心以不合作主义,弃官归隐,逃入山林,与竹林七贤相与邀游,过着一种悠然自得的名士生活。
袁颜伯《竹林七贤传》云:嵇叔夜尝采药山泽,遇之于山,冬以被发自覆,夏则编草为裳,弹一弦琴,而五声和。
正因嵇康这种愤世嫉俗的表现,使他在音乐创作与演奏上才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嵇康是一位集作曲、音乐理论、古琴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全才。
嵇康创作的《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蔡文姬之父)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历来受到琴家的推崇。
隋炀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
嵇康还以论辩的形式,层层深入地阐明他的音乐美学观点,他与丝竹结下不解之缘,精于笛,妙于琴,还善于音律。
就嵇康音乐思想的整体特征而言,他一方面是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将音乐当作名教工具的儒家音乐观,力求在音乐审美中,肯定人的主体地位而不是对名教的依附;另一方面他将思辨集中在对音乐审美规律特殊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上,并从中提出一些至今仍具有相当理论价值的音乐美学观念。
其论点打破西汉以来经学陈腐沉闷的气氛,在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
表面上嵇康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实质上,其本性是极为刚烈。
嵇康曾经贫穷,和向秀(竹林七贤之一)在大树下打铁。
司马昭的心腹魏将钟会来看他,(嵇)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蔑视权贵之高贵心态,跃然纸上。
于是,在司马昭当政后,钟会便不断地说嵇康的坏话。
司马昭从嵇康好友吕安的身上,发起冤狱,罗织到嵇康,诬嵇康以「言论放荡,害时乱敎」的罪名,将嵇康下狱并处以死刑。
问斩的消息传开,群情激奋,大学生三千人联名上书,为他请命,许多人甚至愿意随他入狱。
然而,这些救援嵇康的行动,加速了嵇康的死亡。
这样一个拒不合作而又广有影响的人物,不杀,司马昭寝食难安?嵇康在行刑前,看了看太阳,估计行刑前还有时间,他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这种气概,这种在知自己必死时的镇定,千年之后,仍令人敬佩不已。
行刑时刻到了,号角齐鸣,三通鼓响,一代名士,终究难逃权臣魔掌,走完人生的最后旅程,年仅四十一岁,留下《广陵》绝响,千古遗憾,蒙上一层悲剧性的浪漫色彩。
人们常常据此认为嵇康是儒家学说的反对者和传统礼教的叛逆者。
其实说他叛逆也好,说他反传统也罢,都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背景。
当时,王肃等人为了迎合司马氏集团的政治需要而大肆诬造汤武周孔之言。
而这个意义上的「汤武周孔」,实际是司马氏集团用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的遮羞布,与历史上的汤武周孔绝不是一回事。
所以,估计汤武周孔的在天有灵,也会和当时的嵇康一样愤怒!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被职业政客们所鼓吹所宣传的东西,往往就是被歪曲了的东西,至于往哪个方向上歪曲,则是由这些人的政治需要决定的。
而那些被歪曲了的东西,已经与其历史的原貌风马牛不相及了。
就此而言,真理不过是权贵们手中的玩物,而热爱真理和创造真理的人们则被无情地关在了门外,彻底与真理无缘。
明乎此,嵇康所谓每非汤、武而薄周孔的真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在魏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嵇康是一位在野的英雄人物。
就其本质而言,他是中国传统思想和儒家礼教的真正的忠臣。
他捍卫的是原汁原味的东西,而不是权者强加于人的桎梏。
他并不是从根本上反对传统的礼仪制度,只是坚决反对当时那种虚伪的礼教,激烈抨击那些以儒家信徒和礼法之士自命,却肆意篡改以营其私的小人。
这是其思想的实质和基本倾向。
嵇康不仅崇奉儒学,而且对现实社会十分关注。
《卜疑集》是他全面阐述自己政治观点和处世态度的代表作,其积极国事、献身济世的精神贯穿全篇。
他希望以自己的;箴言;对时局有所裨益,其对日益腐败的曹魏王朝真是忧心如焚。
当魏朝大权旁落时,他甚至想与残暴的司马氏兵戎相见,以武力扭转乾坤。
《三国志·王粲传》裴松之注引《世语》:「毌丘俭反,康有力,且欲起兵应之,以问山涛,涛曰:‘不可。
俭亦已败。
」嵇康身处风云变幻之际,睥睨和光同尘之流,虽因排俗取祸,却毫不畏惧。
他那些与司马氏根本不妥协的傲诞之举,足以说明他的人生信条和人生态度。
嵇康与舒伯特相比较,他们二人都是贫穷而又落魄的知识份子。
记得,在欧洲的古典主义音乐时期,海顿的学生莫扎特反出宫廷,选择自己创作音乐。
之后,在全欧洲便掀起了音乐家寻求自由的运动新高潮。
这一运动的实质便是工人阶级对于资本家剥削的不满所致。
而这种由阶级矛盾引发的向往自由的心态早在1700多年前中国的嵇康便已经产生。
同样是音乐家,却同样被排挤在社会在外层,舒伯特与嵇康的处境何其相似!但这也正是顺应了以人为根本,以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理念,舒伯特与嵇康的作品皆是为自我所作。
他们的音乐清纯、透亮,带有很强的真实性。
嵇康是魏晋朝音乐的象征,而他在临终前所弹奏的那曲《广陵散》则是嵇康本人的象征。
《广陵散》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它至少在汉代已经出观。
其内容向来说法不一,但一般的看法是它描写聂政刺韩王的故事。
战国时期铸剑工匠之子聂政,为报杀父之仇,向一个仙人学琴,历时十年,练成绝艺。
韩王召聂政进宫弹琴,聂政将刀藏入琴,当韩王聚精会神听琴时,拔出刀来刺死韩王,然后自杀。
这是一曲歌颂古代义士的悲歌,旋律激昂、慷慨,它是我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的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乐曲。
此曲不是嵇康所作,但嵇康喜欢弹奏此曲,又因临刑索弹《广陵散》,使这首古典琴曲名声大振,并随着他的被杀而变成绝响。
同是魏晋时期的文人潘岳还在他的《笙赋》中这样写:「辍《张女》之哀弹,流《广陵》之名散。
」继而在唐宋时期流行弹奏《广陵散》。
北宋《琴书·止息序》有对《广陵散》弹奏的描写:「其怨恨凄恻,即如幽冥鬼神之声。
邕邕容容,言语清冷。
及其怫郁慷慨,又亦隐隐轰轰,风雨亭亭,纷披灿烂,戈矛纵横。
」南宋文人楼钥也曾弹奏《广陵散》五十年,弹到激烈处,能达到潸然泪下的地步。
楼钥认为唐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即为《广陵散》而作,当代琴家李祥霆也在《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研究附录》中称《听颖师弹琴》所描写的音乐情绪大起大落,忽婉转,忽雄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