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1(第5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合集下载

初一生物教案之繁殖.doc

初一生物教案之繁殖.doc

初一生物教案之繁殖
一、导入:
提出问题: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到绿色开花植物是靠种子来繁殖的。

那么,你能举出不靠种子繁殖的例子吗?
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回答问题。

引入新课题:植物体依靠营养器官(根、茎、叶)进行的繁殖,称为营养繁殖。

二、讲授新课:
(一)用茎繁殖:
播放录像:介绍扦插、嫁接、压条的具体操作方法。

组织学生观看录像。

讲解三种营养繁殖的特点。

提出问题:你认为这种营养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点?
组织学生讨论。

总结:用营养繁殖可以保持植物体的优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组织培养:
讲解: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

即:任何一个植物细胞内都含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遗传信息。

在离体培养下,这些遗传信息可以表达出来,从而使植物细胞(或组织)产生出完整的植株。

总结:通过录像介绍让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了解,重点要求学生掌握营养繁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教材:初中生物教科书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繁殖的基本概念;2. 掌握动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3. 能够解释生物繁殖对物种的繁衍和进化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什么是繁殖?为什么生物需要进行繁殖?2. 动植物的不同繁殖方式:- 植物的无性繁殖:分株、地下茎、种子等- 动物的无性繁殖:分裂、孢子、萌发等- 植物的有性繁殖:花粉传播、授粉、受精、种子结实等- 动物的有性繁殖:内受精、外受精等3. 繁殖对物种的繁衍和进化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生物不同的繁殖方式,引发学生对繁殖的思考。

2. 讲解:逐一介绍生物的不同繁殖方式,强调每种繁殖方式的特点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举例具体生物在生活中的繁殖方式,让学生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4. 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繁殖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5. 总结:归纳总结生物繁殖的基本概念,并强调生物繁殖对物种繁衍和进化的作用。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展示生物繁殖的过程。

2. 讨论互动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实验教学法:组织学生进行简单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评估:1. 课堂小测:进行课后小测,测试学生对生物繁殖知识的掌握情况。

2. 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

3.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情况进行评价,给予建议和指导。

教学反思:1. 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设计

初中生物与繁殖教案设计
目标: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繁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掌握繁殖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
1. 生物的繁殖方式: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
2. 繁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雄性生殖器官和雌性生殖器官
3. 生物的繁殖过程:受精、胚胎发育、生殖器官的发育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繁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 掌握繁殖的基本知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物繁殖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繁殖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介绍生物的繁殖方式、繁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生物的繁殖过程等知识点。

3. 实验操作(20分钟):利用模型或实物让学生观察繁殖器官的结构,了解其功能。

4. 讨论交流(10分钟):组织学生讨论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优缺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繁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 总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物繁殖的重要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的繁殖方式和繁殖器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理解生物繁殖的原理和过程。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方式和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教案:生物繁殖新技术一、教学内容分析二、教学目标设定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讨论相关伦理和社会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重难点解析四、教学过程设计1.准备活动:呈现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试管婴儿吗?它是怎么产生的?-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对试管婴儿的了解程度。

2.导入环节:介绍试管婴儿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PPT或课件展示,介绍试管婴儿的原理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试管婴儿技术对人类生殖和家庭生活带来的影响。

3.学习活动:介绍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通过PPT或课件展示,介绍克隆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克隆技术对科学研究和社会发展的意义。

5.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相关伦理和社会问题。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生物繁殖新技术可能引发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讨论,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6.总结评价:总结教学内容,评价学生表现。

-向学生进行简要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给予鼓励。

五、教学资源准备2.学生讨论问题的纸张或白板:用于记录学生的讨论结果。

3.学习参考资料:提供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拓展的相关资料。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对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介绍是比较全面和系统的,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促进学生的深层次理解和思考能力。

在评价学生表现方面,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汇报和教师点评的方式,使学生在讨论的同时得到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教案:生物繁殖新技术一、教学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繁殖领域也迎来了许多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

这些新技术在提高繁殖效率、改善品种质量、解决生物繁殖难题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教案旨在介绍生物繁殖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领域的最新发展。

二、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生物繁殖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

2.掌握生物繁殖的关键技术和应用。

3.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生物繁殖的发展历程和技术特点2.生物繁殖的关键技术和应用3.生物繁殖新技术对农业生产的意义和影响四、教学方法:1.讲授相结合:通过讲授的方式介绍生物繁殖新技术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等内容。

2.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意义。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和介绍现代生物繁殖领域的一些新技术,引发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讲授:以讲授的方式介绍生物繁殖的发展历程、技术特点、关键技术和应用等内容。

3.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讲解并探讨生物繁殖新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

4.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总结展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展望生物繁殖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潜力。

六、教学评估:1.考查学生对生物繁殖新技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学生在思考和表达方面的能力。

3.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反馈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七、教学资源:1.教材:《生物繁殖新技术》等相关教材。

2.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3.案例资料:生物繁殖新技术在农业、畜牧业、规模养殖等方面的应用案例资料。

八、教学材料:1.生物繁殖新技术PPT课件。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

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教案标题: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生物繁殖的基本概念和传统方法。

2. 探讨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3. 分析生物繁殖新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引入话题,如“你知道什么是生物繁殖吗?有哪些传统的生物繁殖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生物繁殖的基本概念和传统方法:教师简要介绍生物繁殖的定义和常见的传统方法,如自然繁殖、人工授精、种植繁殖等。

2. 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教师详细介绍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如基因编辑、体外受精、克隆技术等。

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解释。

三、案例分析(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并分析生物繁殖新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案例,如医学、农业、环境保护等。

学生可以就技术的优势、挑战和伦理道德问题展开讨论。

四、探究实验(2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个简单的探究实验,如观察细菌的无性繁殖过程或模拟基因编辑实验。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五、思考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如“生物繁殖新技术对社会和环境有哪些影响?如何平衡技术发展和伦理道德考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六、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展示一些生物繁殖新技术的最新进展,引导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思考和拓展。

教案评估: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实验环节的积极程度。

2. 学生理解程度:通过学生对案例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回答来评估学生对生物繁殖新技术的理解。

3. 学生创造力:观察学生在实验环节的操作和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是否具有创造性。

教案拓展: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生物繁殖新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动物保护、食品生产等。

2. 学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实验,如基因编辑的实际操作或克隆动物的观察。

3. 学生可以撰写一份关于生物繁殖新技术的研究报告,包括技术原理、应用案例和伦理道德考量等方面的内容。

五年级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范文

五年级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范文

五年级下册《生物繁殖新技术》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的基本概念,掌握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教学难点:生物繁殖新技术的操作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生物繁殖新技术相关资料3.实验材料与工具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生物繁殖的过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生物繁殖知识。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生物是如何繁殖后代的吗?有哪些传统的繁殖方法?2.探索生物繁殖新技术展示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图片和视频,如克隆、试管婴儿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技术吗?它们有什么特别之处?3.学习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克隆技术为例,讲解其基本原理和操作过程。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克隆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4.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验,模拟克隆技术操作过程。

教师指导学生注意事项,确保实验安全顺利进行。

各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学习心得。

6.课后作业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分组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2.在实验操作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课后作业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意识。

2.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性和熟练程度。

3.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建议1.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生物繁殖新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2.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加强实验安全教育,确保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人身安全。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生物繁殖新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教案分享

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教案分享

优秀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动物的繁殖活动教案分享当今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科学知识也越来越重要。

在学校中,科学课程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四年级下册科学中,动物的繁殖活动是重要的知识点之一,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思维的锻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就四年级下册科学中优秀的动物繁殖教案进行分享,希望对大家学习、掌握动物的繁殖活动方面的知识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四年级下册科学内容中,小学生首次接触动物繁殖活动。

从教材的角度来看,学生在学习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包括:动物的性状和内在结构、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动物的生殖细胞和配子的特征、动物的生命历程等。

二、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1. 掌握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生殖细胞的特征和配子的结构。

2. 了解雌雄两性动物内部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3. 了解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两种繁殖方式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4. 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动物的性状和内部结构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动物的性状和内部结构,了解身体部位和器官的名称及功能。

2. 动物繁殖的基本过程教学重点:讲解动物的有性和无性繁殖的基本概念及特征,带领学生掌握动物的繁殖过程。

3.动物的生殖细胞和配子的特征教学重点:讲解动物的生殖细胞(精子和卵子)的特征,以及不同类型的配子的形成过程。

4. 雄雌两性动物内部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教学重点:通过教学图片和模型,展示雄性和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的构造和功能。

5. 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教学重点:介绍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特征和举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繁殖方式。

6. 动物的生命历程教学重点:介绍生命历程的概念,并结合教材中的动物的生命周期,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和不同阶段的表现特点。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授教学在必要的时候加入图示、实例、试验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

2. 探究法通过科学实验、观察、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厦门大学
生命科学导论 课程教案
第 5 讲 社会生物学与繁殖对策
主讲:陈小麟教授
教学目的
掌握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了解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掌握繁殖行为的社会生物学理论及其分析问题的方法; 了解社会生物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社会生物学基本理论,
学会用社会生物学基本理论综合分析某些社会行为。
课后思考与作业
1) 举例说明定型行为的特点。 2) 什么是印记学习(Imprinting)?
3) 配偶选择时,为什么通常都是雌性动物选择雄性动物?请用社会生物学理论解释之。
主要参考文献
1. 陈品健. 陈小麟.动物生物学,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6. 2. 陈品健, 陈小麟, 陈奕欣等. 动物生物学,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1. 3. 范志勤. 动物行为.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8. 4. 何大仁, 蔡厚才. 鱼类行为学, 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8. 5. 李振基, 陈小麟, 郑海雷等, 生态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6. 尚玉昌. 行为生态学,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7. 徐科. 神经生物学纲要,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8. Chapmen, JL & Reiss, MJ.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2n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9. Cronin, H. The ant and the peacock-altruism and sexual selection from Darwin to toda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0. Manuel CM. Ecology: 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0. 11. Mcfarland. The Oxford companion to animal behaviour.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12. Strickberger MW. Evolution (3rd). Boston: Jones and Bartlett Publisher, 2000. 13. Wilson, EO. Naturalist. USA: Island Press, 1994. 14. Wilson, EO. Sociobiology. US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0.
授课对象
理、工非生物类专业和文科类专业本科生一年级学生
授课时间
分别于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三学期开设
主要授课内容
动物行为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繁殖对策 掌握人类社会生物学的基本知识。
重点和难点
人类行为与动物行为相似性及本质区别
教学方式
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讲授(PPT)+VCD 片段播放。 播放影片片段内容:动物的性选择。
物学的疑难问题作出积极的贡献。
2.动物行为的基本概念
z 动物行为(anima1 behavior) [VCD 片段]
z 信号刺激(signal stimulus)
z 行为的引发机制(releasing mechanism,RM)
z 固定动作模式(fixed-action pattern)
3.定型行为(stereotypic behavior)
繁殖行为: 性行为(sexual behavior) 定义:异性之间,导致精子和卵子结合的一切行为都属于性行为的范畴。性行为是
动物最基本的本能行为。 双亲投资理论(parental investment theory): 动物的择偶标准: 性选择理论(theory of sexual selection) 育幼行为(brood behavior) 定义:
定义:具有固定动作模式的行为。
特点:
4.学习行为(learning behavior)及主要类型
定义:是动物由经验得来、发生适应性改变的行为。
特点:
5.动物社会及其维持机制
社会行为(sociasociobiology)
社会群体(society)
社会动物(social animal)的特征
通讯(commucation)
通讯的作用:1. 报警;2. 告知食物位置;3. 求偶和交配信号;4. 亲子联系等。
优势等级(dominance hierarchy)
利它行为(altruism)
亲缘选择理论(kin selection):一个基因如果有利于其亲属的存活或繁殖,那么,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该基因在基因库中的频率就会得到保留或增加。
请同学在看片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动物的求偶方式(通讯)包括哪几种? 通讯有何生物学意义? 行为能否作为动物物种的鉴别特征? 为什么鸭科鸟类的雄性个体羽色鲜艳,而雌性个体的羽色却较暗淡?
教学课时
2 学时。
教学内容
1.绪论
z 动物行为学(biology of animal behavior)定义:对动物行为进行生物学研究的
领域行为(territoriality):又称为护域行为、领域性,是指有关领域地的保卫行为。
领域(territory):动物在一段时间内,有选择地占领一定的空间范围,排斥其它同
种个体的进入。被占领的这一空间称为领域。
领域行为的生物学意义:
6.动物的繁殖对策
对策:指生物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特有的生活特征(包括行为),是生物适应 于特定环境所具有的一系列生物学特性的设计。
一门科学。
z 发展历史:1973 年,廷伯根(Tinbergen,N.)、劳伦兹(Lorenz,K.Z.)和符
瑞西(Frish,K.V.)三位行为学研究学者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行
为学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获得了蓬勃的发展。
z 现状:动物行为学已经成为生物学的一个活跃的分支学科,正在为解决一些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