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教案.托物寄情

合集下载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市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省赛课金奖教案

托物寄情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理解诗词中的“托物寄情”现象;2.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3.提高学生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和理解“托物寄情”现象的含义和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导入:通过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引发学生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2.讲授:讲解“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以及一些典型的例子;3.讨论:提供一些“托物寄情”的诗句,让学生进行解读和讨论;4.练习: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展示给全班。

五、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对刻画美丽自然景色的诗句,如“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让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并引发对于情感表达的思考。

2.讲授(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托物寄情”的概念,即通过描绘事物的形象,抒发内心的情感。

并且讲解一些典型的表达方式,如以景物喻情感、以物为比拟等。

3.讨论(20分钟)教师提供一些著名的“托物寄情”诗句,如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等,让学生阅读并解读其中的情感表达。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引导他们观察、思考和理解。

4.练习(20分钟)要求学生自己构思一个“托物寄情”的诗句,并进行展示。

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启发,如通过给予物体动作、感官或行为等使其更生动、具体。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和练习环节的表现,评价他们对于“托物寄情”的理解程度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的提升情况。

七、板书设计托物寄情- 描述事物,抒发情感- 表达方式- 以景物喻情感- 以物为比拟八、教学反思“托物寄情”作为一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也在现代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了解了“托物寄情”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对于情感表达的能力。

通过参与讨论和自主创作,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对于诗词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案

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2、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意”;3、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教学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图像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节(总第12节)1、导入: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先于众花报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加芬芳。

因此古人常把她作为坚强品格和高贵气节的象征。

梅花以其“铁骨冰心,高风亮节”的形象,鼓励着人们自强不息。

兰(高洁):以它那朴素、清香的品格赢得文人对其青睐、更有很多画家通过画兰花表达自己高雅的性情、崇高的志向与骨气。

(比喻人品“清高”)。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竹子坦诚无私,朴实无华,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宁折不弯,以虚心文雅的特征、高风亮节的品格为人们所称颂,其内涵已形成中华民族品格、禀赋和美学精神的象征。

另外,竹子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形千奇百态;它四季常青,姿态优美,独具韵味,情趣盎然。

也能给人一种无限舒适和惬意的感受,所以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菊(傲霜)清雅高洁,花形优美,色彩绚丽,自古以来被视为高风亮节、清雅洁身的象征,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直是文人雅士所向往的那种无拘无束、不受尘世沾污的世外桃源的生活。

“梅兰竹菊”四君子,他们有着共同的风流傲骨,或清瘦冷清,或悠然不群,如同人们心中的世外桃源,未曾到达,心驰神往。

3-3托物寄情教案

3-3托物寄情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2、情感目标: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3、技能目标: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了解分析类似的美术现象的方法,学会举一反三。

教学重点、难点:“透过现象看本质”,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

教学策略: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能力。

教师把需要讲解的内容适当安排在讨论过程中。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多媒体、投影仪学具准备:作业纸、笔教学程序:一、导入教师背诵几首梅兰竹菊的古诗,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

菊傲霜。

梅傲雪(可以引用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兰高洁(比喻人品“清高”)。

提问2:“四君子”题材除了在绘画中较多运用,在其他美术门类中有运用吗?如果有的话,它们是否也被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情感意义呢?可见它们都是有象征含义的,明确主题,托物寄情。

二、新授(1).出示王冕的题画诗。

观赏图片:《墨梅图》。

(解释: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2).提问: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这样画?王冕这样称赞梅花具有什么样的特殊含义?(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3)讲解关于中国画画梅的用笔,以及画面构图.(王冕的梅花继承扬无咎一路,用笔精练,墨色清淡。

其勾花点蕊,极为自然,似于有意无意之中)2.图片欣赏:《墨兰图》。

托物寄情 教案- 美术鉴赏

托物寄情 教案- 美术鉴赏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美术家表达深层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隐晦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机制;学会在具体形象的基础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画面提供的相关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义;理解个性自我与视觉图式之间的关系;养成深入观察和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视觉中的隐喻手法,文字内容和视觉形象的关系,传统图式与个人情感的关系。

教学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策略:主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从较为明显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借助画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了解用视觉形象来隐晦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

课前准备:相关的多媒体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程序:一、导入(1)大家知道这些是什么植物吗?梅、兰、竹、菊。

(2)中国传统绘画特别喜爱表现梅、兰、竹、菊,为什么呢?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有关,古人喜爱以梅、兰、竹、菊来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

梅:孤傲超拔,坚贞自守。

兰:幽谷自适,不取媚于人。

竹:有气节、虚心。

菊:不屈不挠,甘于寂寞。

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二、新授1.借助传统情感符号抒情:《墨梅图》。

(1)提问:你能看出《墨梅图》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吗?要正确解读作品,我们要先来读画,大家看画面上都有什么构成元素?解释中国文人画的特点:诗、书、画、印相结合,各种构成要素相辅相成,共同体现画家审美观与强化作品主题。

(结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说明他与元朝统治者的不合作。

)题画诗是如何强化主题的呢?在大家齐读一遍题画诗。

提问一位同学,作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达、不沽名钓誉、只追求美好人格。

(2)这种感情有什么特点?抒发了美术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较消极。

(3)提问:作品有什么艺术特色?以语言暗示主题,诗书画印相结合,以水墨小写意作画,细笔长线。

(与其它作品比较。

)2、赋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国》(1)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体现作者希望全国人民奋起抗争的强烈爱国情感。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高中美术第三课 托物寄情 教学设计教案

第三课托物寄情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方式,并能够独立通过这些隐晦的图式发掘艺术家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从而学会解读作品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并形成搜索背景材料的意识、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2学情分析1、学情分析:由于高中阶段学生的社会意识以及生活经验的局限,可能对本课的主题理解的不够深入,所以在教学中手段要尽量多样化,在课前,让学生去查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或者故事拿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

2、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学会尊重不同的生活方式、个性、信仰及见解。

3、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引导学生分析作品和查资料,董得用一些作品产生的背景与作品形式之间的联系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让学生理解本课教学的主要思路。

在欣赏过作品程中,使学生对一些重要的作品有一种更深的体会。

3重点难点美术作品是如何表现艺术家的个人情感的,以及这些隐晦的表达方式与视觉形象的关系。

养成结合艺术家的生平进行欣赏的习惯。

4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由青少年较熟知的“花语”入手问题:母亲节、教师节、情人节等节日该送什么花?各代表什么?总结:“花语”代表了人的心声,表达出了送花人的感情,从而引出美术家表达感情的方式———托物寄情活动2【讲授】《托物寄情》———美术作品与艺术家人生经历的关系(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动植物形象具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

如“四君子”题材在美术绘画中被大量运用,成了一种通用图式。

提问:谁知道是哪“四君子”?为什么称他们为“君子”?学生答:教师总结:“四君子”就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

为什么它们能博得文人雅士的喜爱呢?那是因为它们虽然只是植物,但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梅(傲雪、高洁、坚强)它那“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的性格,显示了不畏严寒、独步早春的可贵精神,一种在严酷的环境条件下坚守信念的顽强精神。

人们便把它作为刚强意志倍加赞赏。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托物寄情》教学设计(通用11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托物寄情》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托物寄情》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熟知中国画托物寄情的特点并且能够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描述、分析、评价等,认识美术作品与生活以及艺术家之间的关系,从而理解托物寄情,提高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并且增强热爱生活的意识,感悟美术作品所渗透的情感,从而陶冶情操,提高美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美术作品中所表现的艺术家的个人情感。

难点:美术作品中渗透出的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激趣导入朗诵赞扬植物的诗词。

请学生回忆朗诵: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展示王冕《墨梅图》并总结古人运用绘画的方式传情达意,揭示课题《托物寄情》。

环节二:描述分析1、提出问题: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四君子”?为什么称它们为“君子”?学生思考回答:梅、兰、竹、菊。

教师总结:四君子为梅、兰、竹、菊,每一个植物各自秉性,却别具君子之风。

2、出示《墨梅图》,提出问题:作品给你什么感觉?表现了画家什么情感?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表现了梅花凌寒傲骨的特点,传达了画家孤芳自赏的性格。

接着展示《墨梅图》上的题诗“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并且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画家传达的情感是怎样的?学生回答:表现了孤傲的性格。

教师总结:对异族统治不满而独钟于梅花心志。

追问:画家为什么要画成“墨梅”?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水墨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王冕是借用传统的表现方法,但在这里又赋予了新的含义:“不要人夸好颜色”,看重的是梅花的高尚品格。

3、多媒体展示徐渭《墨葡萄图》提出问题:结合题款思考徐渭传达了什么情感?怎么传达的?学生小组交流探讨并回答:徐渭生活的困苦。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第三单元第三课《托物寄情》教案(1)
析讨论法、自主探究法、练习法、激励评价法。
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已接近于成熟状态,互联网的普及,使学生有很多机会接触各种视觉形象。同时要认识到学生虽然对看到的东西充满好奇感,喜欢探究问,有独特的见解,表达欲望较强烈,但由于美术素养方面的底子较薄,不能很好地去感知和思考生活中的视觉情感元素,教师要注意引导。
竹(虚心、劲节)比喻“气节”菊(傲霜)清雅洁身
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四君子”等一些植物有比较固定的情感象征意义,但也有些植物只有在某些艺术家的笔下才具有特殊的情感。
欣赏徐渭《墨葡萄图》朗读诗句
提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真是英雄失落托足无门,因此人们说这幅画画的不是水墨也不是葡萄,而是画家半生怨愤的老泪纵横。
教师讲解总结:历代画马的名家有很多,他们笔下的马虽形态迥异,但基本上描绘的都是宫廷,贵族家里驯养的宝马,从马脖上的缰绳可以看出这些马都摆脱不了被人驱使的命运,但徐悲鸿笔下的马都是 自由奔跑的。
4欣赏徐悲鸿其它几幅不同时期的作品。
5同样是动物的人格化,我们来欣赏朱耷笔下的动物,又传达出怎样的情感放映ppt
二、教学课题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是杜甫的两句诗,它是说因感慨时事看见花也会落泪,因痛恨离别看见鸟时也会使自己惊心。 中国古代的诗词中运用象征手法的现象特别多,把无生命的事物与人的感情结合起来,把动植物与人物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独特的象征手法。 这些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其实在绘画中也常常被运用。 在民间和画界,千百年来形成了许多借客观事物以求象征的意象。本课教材主要涉及美术与自我的关系,即艺术家个人经历造成的内心世界是如何在其美术作品中体现的。
引出课题:画中的马是有人格化的,具有象征意义,这也是本节所要学习的——托物寄情。

高中美术说课稿托物寄情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中美术说课稿托物寄情优秀说课稿范例

高中美术说课稿:《托物寄情》优秀说课稿模板范例好学教育:高中美术说课稿:《托物寄情》优秀说课稿模板范例一、说教材1、教学基本思路A、从具体的美术作品入手,借助课本上文字的提示,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画面的吨义,然后举一反三,用类似的思路来理解其他作品,最后进行总结提炼。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把直观感叐和思考、联想结合起来,能较为完整和充分地理解美术作品。

通过相兲的活动项目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B、教学材料分析 :教材所提供的图片可以大致分为三组:图1~图4是中国画,并且有题诗和画面的内容相印证。

王冕题《墨梅图》的诗是“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叧留清气满乾坤。

”徐渭题《墨葡萄图》的诗是“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乢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项圣谟《大树风号图》的题诗是“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落西山四海孤;短策且随时旦暮,不堪回首望菰蒲。

”叧要领会了诗的内容,画中形象的吨义不难理解。

郑思肖是宋元交接时期的人物,号“所南”,是怀恋南宋王朝的意思。

他的“标准品牌”是“无根兰”,也就是说画的兰花没有根和泥土,别人问:根和泥土到哪里去了?他回答说,被番人,指蒙元统治者,掳去了!所以他画的兰花,除了表示一种高洁的品格之外,还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项圣谟的《大树风号图》作二清顺治事年,1645,,明朝刚刚灭亡,作为“遗民”的项圣谟在画面上表达的是一种凄凉无奈的情绪。

第事组作品,包括两幅中国画和两幅油画,侧重二画面形象自身给人的心理感叐。

八大山人《安晚帖》上的题诗比较晦涩,但这条孤独的、翻着“白眼”的鱼本身就足以体现一种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情绪。

画中的诗是:“左右此何水,名之曰曲阿。

更求渊注处,料得晚霞多。

”好学教育 - 专业,权威,高效,分享 - 打造国内领先的终身教育平台!好学教育: 典出《世说新语•言语》:谢中郎,谢万,东晋谢安的弟弟,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物寓情>——“君子品格”写意花鸟画创作》教学设计教材:《托物寓情》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高中美术·中国书画》选修性必修课教材分析:本教材改变原来中国画、书法和篆刻分别成册的方式,将它们合体成为“中国书画”。

教科书引导学生通学习综合的、彼此关联的内容,掌握中国书画知识。

本节课从鉴赏中国书画名作到实践中国书画笔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中国书画艺术的了解,在学习和实践中弘扬中国文化。

课题:《托物寓情》——“君子品格”写意花鸟画创作课型:综合课课时:3课时授课人: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七中学李雪教学总目标:在教学中落实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及三维目标1、在图像识读与文化理解中体会文人画中“托物寄情”的表达手段和审美特质;2、在审美判断与美术表现中学习写意画的艺术特征,初步掌握写意画的表现方法;3、通过美术表现与创作实践充分激发学生大胆创新,用传统写意画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重点:1、写意花鸟画“托物寓情”的方法及了写意花鸟画的布局方式。

2、写意花鸟笔墨技法与特点。

3、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与表现。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写意”及对写意花鸟画中人格象征的体会。

2、临习写意花鸟画时墨法与笔法的运用。

3、从自然物象感受“君子品格”,并用写意的形式表现出来。

教法:讲述法、提问法、演示示范法、讨论法、互评法等教学方法。

教具:1、学生用具:宣纸、毛笔、国画颜料等2、教师用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国画范例、纸笔教学过程:第1课时认识写意花鸟画及其中的“托物寓情”,了解创作基本知识及过程。

一、导入:创设情境,图像识读与问题结合导入1、提问: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听说过“雅集”吗?2、展示《杏园雅集图》,画面中都是些什么人?他们在做什么呢?(雅集——古代文人的聚会,他们在一起吟咏诗文、讨论学问、品鉴字画等。

)(今天,我们也利用我们的美术课来一次书画雅集,希望大家在这次雅集活动中愉悦的完成审美体验。

)二、传授新课:讲解与演示相结合(一)什么是写意1、展示一幅《宋人花鸟》提问:这幅画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是宋代工笔花鸟,工笔画的特点:画法细腻,线条严谨,真实再现,先勾线再染色。

展示朱耷从的《荷花水鸟图》提问:这幅画又给了我们怎样的视觉体验?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这就是我们中国的写意花鸟画。

写意画特点:笔墨奔放,造型洒脱,直接用笔蘸墨色完成。

提问:什么是写意呢?(还以朱耷的画为例,结合朱耷一生经历说明)以书法用笔的笔墨气韵和骨力,发胸中的情思和意蕴。

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与“写实”相对。

(强调“意”的表达)(二)写意画的人格象征1、文人画A.提问:谁知道中国传统绘画题材的“四君子”是什么?为什么称它们为“四君子”呢?梅、兰、竹、菊,因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人们赋予它们美好的品格,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人和文人字画中常见题材。

梅——傲雪,为有暗香——高洁、坚贞(墨梅图)兰——深谷幽香,淑慧淡雅——不争,清高(墨兰图)竹——中空外直,挺拔坚劲——不屈不挠,虛怀若谷《竹石图》菊——挺立秋风,不畏严寒——不趋炎势,物立独行(徐渭《菊花》)B.(继续探究)为什么会有为么多人来画四君?他们要表达什么呢?在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名词“文人画”(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观察和理解美术作品、美术现象及观念)。

“文人”在古代是知书能文的人,多借书画抒发胸中逸气,随兴而至。

通过观察四幅作品,学生总结文人画特点:诗情画意,借物寓情,重水墨轻艳丽。

高雅、轻逸。

用一个字来概括“雅”。

(二)写意花鸟画托物寓情的方法A.对比鉴赏《荷花双禽图》《锦石秋花图》,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对比分析、感知、评价完成审美判断。

三方面进行对比:立意、构图特点、笔法特点B.分小组讨论,并将结论写在作业纸上,大家分组发言,进行自评互评。

三、花鸟来创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过程(一)写意花鸟画的布局(结合多媒体图片)以徐渭的《墨葡萄图》为例,讲解写意花鸟画的布局。

以学生识读画面为主,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画面中三种布局要素的体现。

A.开合起、承、转、合,起结有东西,中间不空虚。

(起承转合是诗文结构的章法,“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事件结果的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结尾。

)B.虚实“虚”就是画面空白,“实”就是来上的素材,掌握好虚实就是要布好空白。

(中国写意画中的留白,是气的表现,使画面形成局势。

而中国画的空白表现的是更大的空间)C.疏密画面画材的排比,三角构图为佳。

中国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中有密,密中有疏)(二)写意花鸟画的素材组合方式A.展示郑板桥的兰、竹、石做为母题素材。

提问:如果让同学们来创作,你会怎样组合这些素材呢?B.展示三种不同组合方式的画,学生讨论并总结三种组合法则:·单独描绘·增殖(在单独描绘的基础上添加相近内容,注意主次、虚实)·联合(联合多个母题,辨清主次,巧妙构图)介绍郑板桥人物背景,让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讨论并理解为什么他会有这么多以兰竹石为主题的美术作品。

四、本课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写意花鸟的人格象征,感受到中国的“写意精神”。

初步了解了写意花鸟画的技法和创作的基本过程。

中国写意花鸟画不仅可以让我们描绘自然更能让我们去用画抒发我们的情感,这也让我们在不觉中陶冶了自已,提升了我们的审美能力。

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写意花鸟画的技法和创作,希望大家准备好绘画具。

五、板书设计第2课时写意花鸟画的临摹一、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共同认识了写意花鸟画以及写意花鸟画的技法表现。

中国画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要学习它就要更近进一步走近它,去体验写意花鸟画的那种用笔写意的韵味。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来画写意花鸟画。

二、讲授新课内容(一)工具材料的准备1、为学生展示一首诗“笔扫春秋诵古今,墨扬冬夏赋诗吟。

纸寻往事词间叹,砚阅前尘洒慧心。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朗诵)提问:请同学们品读一下这首诗,在这首诗中提到了哪些和中国书画相关的事物?(笔、墨、纸、砚)2、图片和实物展示书画工具,并讲解各种工具的用途。

文房四宝是中国独有的书画工具,是中国古人智慧的结晶。

有了这些工具才使得中华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3、墨法:墨分五色(焦、浓、重、淡、轻)教师示范,学生在纸上体验用笔调出墨的不同浓淡。

4、笔法:中锋、侧锋、逆锋、露锋等,教师示范,学生体验用笔。

注意:写意不等于随意的涂鸦,虽为随兴而为,却在章法之中。

(二)《朝霞》临习示范1、在临习前再次强调,写意画重在达意,学生们不必纠结与临稿之间的像与不像,重在体会笔墨韵味。

2、教师分别示范叶子和花的画法。

3、学生尝试临习。

4、展示并讲评,及时发现临习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

(三)组合素材练习在临习的时候,大家要注意观察范画,除了技法上的表现,还要注意我们上一节课讲到的布局和素材组合方法。

1、以微信短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录制好不同素材的分解局部画法(梅,兰,竹,菊等),学生在自己的电子工具中可以挑选适合自己的素材进行局部临习。

2、可以将局部进行组合,按照上节课的布局方式进行简单组合,也可以在画面增添一些素材。

(注意墨法和笔法的运用)3、展示并进行评价。

学生们互相交流自己的临习感受。

(包括作品进行布局、组合、墨色及笔法的运用,以及在临习过程中会不会有自己情感的表达)三、小结:我们的雅集活动在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下已经完成大半。

今天我们也一起探讨并练习了基本技法。

我们在技法练习中去一点点体会中国写意画的“以形写神”是如何体现的,大家也能通过笔墨去体会中华文化的深邃与悠远。

希望大家课后多熟悉笔墨,选好素材,初步构思一下你想在画中表达怎样的“君子品格”。

四、板书第3课时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一、导入:(视频导入、复习导入)播放一段水墨动画,在视频的播放画面中回顾布局、用笔与用墨,同时让学生快速进入水墨情境。

通常古人在雅集活动中都会兴之所致留一些字画,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

今天我们也要为我们的雅集活动留下一幅我们自己的作品。

二、讲授新课内容(一)写神传情达意。

1、提问:写意花鸟画的画面通常由哪些元素组成?它们在画面中起到什么作用?(诗、书、画、印)(展示之前的四君子写意作品《墨梅图》、《墨兰图》、《竹石图》、《菊》)2、学生以四个大组为单位,分小组讨论并整合意见,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分析诗、书、画、印在画面中的作用。

3、“写意精神”的传达。

引用白石老人的一句话“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中华的传统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品性,含蓄而内敛。

做事有度,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句处世名言。

我们在画写意的时候也一样要把握好似与不似的度。

(二)“君子品格”写意花鸟画的创作1、设计稿的创作与交流。

A、图片展示不同素材局部图片,学生选择自己擅长或感兴趣的素材,根据之前讲到的布局和素材组合进行草稿设计。

可以配合诗词、印章等元素。

B、交流设计稿,选取精彩的设计稿进行说明,运用了哪种布局方式,你要表达了什么?2、完成创作A.整理设计稿,修改后定稿。

B、根据自己的设计稿进行写意创作。

注意写意创作的中心:写意的精神,要有构思,有意境,体现“君子品格”。

D、作品展示与点评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自评,选出一幅作品进行展示(教师给出参考意见)最终选出四幅优秀作品做为本次雅集活动的珍藏作品。

三、小结:我们用了三堂课的时间进行了一次关于写意花鸟画的雅集。

我们了解到写意画中“君子品格”的体现。

学习了技法,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老师希望大家更多的是去体会我们中国的写意精神。

中国文化之所以不同于西方文化,关键就在与它的写意精神,有了这样的写意精神,中华文化才能世代传承。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让中华民族的这种特有的气质继续保持。

希望大家在这次雅集中有所收获,有所感悟。

四、知识拓展大家在课后查找资料,看一下除了写意花鸟画可以这样有诗词意境和人格的映射,中国画当中还有哪些绘画的品类可以这样表现呢?五、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