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基因表达的影响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基因表达的影响
2021,42(13):1584-1588.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7月第42卷第13期 IntJLabMed,July2021,Vol.42,No.13
· 1585 ·
sionofexoU gene. Keywords:pseudomonasaeruginosa; type Ⅲ secretionsystems; exoS; exoU; azithromycin
1.2 抗菌药物药敏试验 通过 K-B 法测定 PA 对10 种抗菌药物 的 耐 药 率。 药 敏 纸 片:头 孢 他 啶、头 孢 吡
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 米 卡 星、庆 大 霉 素、哌 拉
西林、哌拉西 林/他 唑 巴 坦、亚 胺 培 南、美 罗 培 南 均 为
英国 Oxoid公 司 产 品。MH 培 养 基 由 重 庆 庞 通 医 疗 器械有限公司提供。
sionofexou mRNAinpseudomonasaeruginosaexospositivestrainstreated withdifferentconcentrationsof
azithromycin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blankcontrol.Conclusion TheprevalenceratesofisolatescarryingexoUislowerinthepseudomonasaeruginosaclinicalisolates,buttheresisitancerateishigher.
· 1584 ·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年7月第42卷第13期 IntJLabMed,July2021,Vol.42,No.13
·论 著·
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exoS和exoU 基因表达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毒性蛋白ExoU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毒性蛋白ExoU的研究进展

铜绿 假单胞菌毒性蛋 白 E x o U 的研 究 进 展
鞠 晓红 , 李 正花 , 马 爱新 , 李 瑶
摘 要 : 铜 绿假 单 胞 菌 是 一 种 重 要 的条 件 致 病 菌 , 有 多种 毒 力 因 子 , 其 中 Ⅲ型 分 泌 系 统 ( T 3 S S ) 在 其 引起 的 急 性 感 染 中 发 挥 至 关 重 要 的作 用 , 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 致 病 的 重 要 因素 。T 3 S S主 要 通 过 靶 向输 送 4种 效 应 蛋 白( E x o S 、 E x o T、 E x o u 和 E x o Y) 对 宿 主 细 胞 发 挥 毒 性 作 用 。其 中 E x o U 是 最 具 破 坏 性 的 蛋 白, 与 感 染 的发 生 、 预 后 及 治 疗 密切 相 关 。本 文 主 要 将 近 年 来 与毒 性 蛋 白 E x o U 有 关 的研 究进 展 做 一 简 要 综述 , 旨在 为 铜 绿 假 单 胞 菌感 染 的 控 制 及 治 疗 提 供 参 考 。
Ab s t r a c t : Ps e u do mo na s a e r u gi n o s a i s a n i mp or t a nt c ond i t i o ne d pa t ho ge n wi t h t h e m ul t i t u de of v i r u l e n c e f a c t o r s . Am on g
t h e m ,t h e t y p eⅢ s e c r e t i o n s y s t e m ( T3 S S )wh i c h i s t h e mo s t i mp o r t a n t p a t h o g e n i c f a c t o r s p l a y s a c r u c i a l r o l e i n t h e a c u t e i n —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系统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分泌系统及其毒力因子研究进展

韩美娟1,2 1. 河北北方学院药学院,2.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学部,【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或获得性耐药。

究PA分泌系统毒力因子的致病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其引起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中图分类号】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Secretion System and Virulence Factor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外膜中的促胰液素复合物组成。

其中促胰液素所包含的结构已知的膜嵌入C 端结构域和模块化的周质N 端结构域,又与聚集底物和连接内膜配置有关。

其独特的结构组成有利于PA 将结构化的效应蛋白经细胞周表1 I 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毒力因子毒力因子分类活性功能AprA 碱性蛋白酶[3]胞外酶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破坏已形成的嗜中性粒细胞加重宿主感染;切割宿主免疫补体C2和C3;降解细胞因子干扰素(INF )-λ和肿瘤坏死因子(TNF )- αHasAp [4] 铁卟啉化合物血红素获得蛋白获取建立感染的必需营养素-铁;血红素的获取和代谢对慢性和急性感染至关重要AprX 碱性胞外酶锌依赖性金属尚不明确蛋白酶[5]蛋白酶表2 Ⅱ型分泌系统分泌的毒力因子T2SS 亚型毒力因子分类活性功能Xcp 系统LasA 弹性蛋白酶(金属蛋白酶)[9]胞外酶β-裂解金属肽酶/丝氨酸蛋白酶切割甘氨酸-甘氨酸肽键;分解宿主细胞表面蛋白多糖,影响信号转导;增强LasB 弹性蛋白酶的裂解活性LasB 弹性蛋白酶[10]胞外酶M4热熔素肽酶家族/锌依赖性金属蛋白酶对宿主防御系统具有强降解性(例如表面活性蛋白a 和D 、补体和粘蛋白);降解宿主细胞组织蛋白(例如弹性蛋白和胶原蛋白);阻碍体内离子转运并损伤天然免疫系统,还可能释放利于细菌存活的营养素,在初始发病阶段发挥重要作用PlcH [11]胞外酶溶血性磷脂酶C 降解磷脂酰胆碱或鞘磷脂,破坏真核细胞结构,为细菌生长提供营养PlcN [12]胞外酶非溶血性磷脂酶C 降解磷脂酰丝氨酸和磷脂酰胆碱产生磷酸酯PlcB [13]胞外酶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酶C水解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破坏宿主细胞外膜和遗传物质完整性CbpD 几丁质结合蛋白[14]胞内酶裂解性多糖单加氧酶为细菌在血液中存活提供条件,其催化活性对毒力有实质贡献;影响先天免疫和后天免疫外毒素A (ToxA )[15]胞外酶ADP -核糖基转移酶参与宿主蛋白合成,突出细胞毒性作用;破坏宿主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损伤细胞组织PrpL[16]胞外酶赖氨酸特异性内肽酶(蛋白酶Ⅳ)降解纤溶酶原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成分;抑制成纤细胞、角质形成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生成;切割白细胞介素(IL -22),破坏先天防御屏障LipA [17] 胞外酶三酰基甘油酰水解酶通过静电作用与细菌外膜基质中的多糖海藻酸盐相互作用,促进生物膜的形成LipC[18]胞外酶脂肪酶促进细胞聚集,影响细菌生物膜的遗传特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黏液性生物膜的形成;可能还与细菌游动以及鼠李糖脂的形成有关PhoA [19] 胞外酶碱性磷酸酶去除核苷酸、蛋白质以及生物碱中的磷酸基团;在碱性条件下发挥出更强的作用PaAP [20]胞外酶氨肽酶满足细菌利用蛋白质作为营养供应的需求;与细菌外膜囊泡形成有关;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绿脓素(PCN )[21]次级代谢产物,三环吩嗪氧化-还原活性两性离子具有肠道吸收、血浆蛋白结合潜力和跨生物膜通透性;重要的氧化还原性毒力因子;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破坏免疫调节功能,增加细胞毒性Hxc 系统LapA 磷酸结合蛋白[22]胞外酶碱性磷酸酶在细菌生物膜的形成中至关重要Txc 系统CbpE [23]膜蛋白甲壳素结合蛋白与CbpD 具有部分同源性;与细菌的发育、黏附和信号转导有关;可当作碳源质分泌到宿主细胞的外环境,进而导致一系列的细胞损伤[7]。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而言,其致病性更强。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原理,从而帮助发展新型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的一些进展。

1. 黏附和侵入机制铜绿假单胞菌能通过鞭毛、胞外多聚物等因子在宿主上黏附并侵入细胞,其侵入机制与凝冻酶、胞外蛋白酶等多种分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此外,它还能通过细菌表面上的外膜囊泡(OMVs)向宿主释放大量的毒力因子。

2. 毒力因子的分泌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外毒素,如细菌溶解素、外膜蛋白酶等来造成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其中,热变性蛋白酶(Elastase)是其主要的外毒素之一,它可破坏宿主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组织坏死和细胞死亡。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菌体聚集形成的粘稠物质,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研究发现,生物膜中的菌体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复杂的群体结构,增加了抗药性和致病性。

4. 毒力调控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复杂的毒力调控系统,如系统共同调控因子(virulence-associated gene regulators,VgrG)、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因子等,这些调控因子能够调节菌体的致病性和适应性,使得该菌种在宿主体内能够更好地存活和繁殖。

5.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这是其致病机制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菌种的耐药性主要与多重耐药泵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突变和水平转移等机制,使得其耐药基因能够迅速传播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随着各项研究的进行,对该菌种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将不断深化,科学家们将不断寻找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菌种感染的方法。

43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基因的携带及其耐药性

43株临床铜绿假单胞菌exoS、exoU基因的携带及其耐药性
中国感 染控制杂志 2 1 0 0年 3月第 9卷第 2期
ChnJIfc o t l l i net nr C o Vo


93 ・

论 著 .
4 3株 临床 铜 绿 假 单 胞 菌 e o 、x U 基 因 的 携 带 及 其 耐 药 性 x S eo
董晨 晓 宋诗铎 王 , , 悦 门 昆 ,
301 ; 0 2 12天津医科大学第二 医院, 天津 301) 0 2 1
( 1天津 医科 大学第二 医院感染性疾病研 究所 , 天津
[ 摘 要] 目的 研究 4 3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 Ⅲ型分泌 系统毒素基 因 eo 、x U携带情况 以及细菌 的耐 x Seo 药性 。方法 采用 聚合酶链反应 ( C 法检测毒素基因的分布 , - P R) K B纸片扩散法检测细菌 的耐药 性。结果 4 3株
Ea h P.a r gi o a io a ec n a n d e t e x S o x U g n ,e o n x U wa a b r d b 7 8 . 5 )a d 6 c e u n s s l t o t i e ih re o re o e e x S a de o sh r o e y3 ( 6 0 n ( . 5 )io a e e p c i ey 1 9 3 s l t s r s e t l .Re it n a e fe o h r o rn o a e o 9 k n so n i c o il g n swe e v ssa tr t so x U- a b u ig i lt s t id fa t s mir b a e t r a h g e h n e o - a b u i g io a e ,a d t e e we esg i c n i e e c n r ssa c o c fa i i ,cp o l x cn i h r t a x S h r o r s lt s n h r r i n f a t f r n e i e it n e t e t zd me i r f a i n i d f o a d lv f x cn b t e x U-a d e o - a b u i g i l ts ( n e o l a i ewe n e o o n x S h r o r s a e P< ( 0 ) n o ) 5 .Co cu in e U a b u ig io a e r . n l so xo h r o rn lt sa e s f rls h n e S h r o rn s lt s n x U- a b u i g io a e p e r h g r g r ss a c . a e s t a xo a b u i g io a e ,a d e o h r o rn s lt s a p a ih d u - e it n e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

细菌生物被膜的生存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其中的细菌抵抗临床抗生素和工业设施中杀菌剂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抗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生物被膜形成常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包括3个方面:①浮游细菌粘附到表面形成单细胞层;②细菌通过群落生长或聚集形成微菌落,进而形成蘑菇状结构;③细菌分泌细胞外多聚物,形成基质,细菌深埋于基质内,成为成熟的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结构坚实稳定,不易受到破坏,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维持自身发展所发生的形态变化。

2 藻酸盐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会在活体内产生藻酸盐,而且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住院的病人的体内也检测到藻酸盐抗体的存在。

这些多糖藻酸盐结构主要成分是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分成粘液型及非黏液型两种表型,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借助其表面分泌的藻酸盐,而粘附于异物表面。

Sauer K 等在流动的介质中建立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发现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塔状或蘑菇状,非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薄膜状[1]。

细菌形成蘑菇状结构后,大量分泌多聚物——菌细胞外基质包绕在蘑菇状结构之外,形成稳固的生物被膜。

基质主要由蛋白、多糖和核酸组成,其中藻酸盐是胞外基质多糖的主要成分之一。

基质多糖在细菌定植形成微菌落时已开始分泌,在蘑菇状结构形成后分泌才大量增加。

藻酸盐是粘液铜绿假单胞菌所分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腔道的粘附、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抵抗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研究进展孟菲;黎书长;杨武宁;刘伟;银慧慧;韦晓洁;姜源明;赵武;覃振华【摘要】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a which can form biofilm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biology mechanism of biofilm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includ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dhesion,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sl and Pel,alginate participated in the biofilm maturation,and quorum sensing systems regulate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the drug target on biofilm.The bacterial biofilms protected the bacteria from un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rough research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its resistance molecular mechanisms,we could adjust or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biofilm-associated factors,optimize th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能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阴性菌,作者综述了PA生物膜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包括菌体黏附、胞外多糖Psl和Pel、藻朊酸盐等参与细菌生物膜成熟的过程及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因子表达,从而调控细菌形成生物膜应对不良环境.此外还概括了将生物膜作为靶点开发的药物等生物膜相关的研究进展.生物膜是菌体逃避有害刺激的护盾,研究其结构、形成及致病机理,了解PA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或调控生物膜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优化PA的抗感染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43)011【总页数】6页(P2976-2981)【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群体感应系统【作者】孟菲;黎书长;杨武宁;刘伟;银慧慧;韦晓洁;姜源明;赵武;覃振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宁 530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兽药监察所,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药监察所,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致病菌。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o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escape
degradation of immune cells.
Research T3SS could help
to
clarify the pathogenesis of P5P“dD聍lo行口5
nPr“gi玎05“,and more importantly,to provide new ideal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nd drug development. Keywords:PsP“do,村。村ns nPr“g z艴05d;TSSS;pathogenesis;T3SS
CF)患者,是其致死的重要原因。在机械性气道损 伤、免疫抑制或患有艾滋病、肿瘤的患者常常引起急 性肺炎。目前已知,Ⅲ型分泌系统(typeⅢsecre—
tion
system,T3SS)是造成真核细胞损伤的决定性
毒力因素,它是一针管样结构,能够直接将效应蛋白 输入宿主细胞,并受到多系统复杂而精细的调控。 本文将近几年来有关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 相关研究做一简要综述,以期为铜绿假单胞菌的治 疗策略提供新思路。

T3SS的调控
铜绿假单胞菌T3SS的表达与环境条件密切相 关,其中与宿主细胞接触和低钙浓度是诱导其相关 基因表达的两个重要条件。代谢压力、DNA损伤、 高钙等不利环境则抑制T3SS的表达。针对不同环 境做出不同反应不仅有利于细菌节省能源,而且适 时表达T3SS有利于减少抗体产生,逃避宿主免疫 系统攻击。铜绿假单胞菌接受环境信号后T3Ss表 达的调控主要表现在蛋白质的调控和T3SS装置的 装配调控两方面。至于其接受环境信号后T3Ss如 何启动,目前还不十分清楚。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Zoonoses 83 DOI:10 3969/cjz.j.issn.1002—2694.2015.01.018
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鞠晓红,李瑶,王月华,冯宪敏

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能引起各种急慢性感染。其中最重要的毒力
但是鞭毛系统种系发生学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生物来 源中不具有编码T3SS的基因簇,提示物种间可能 存在基因的水平转移。铜绿假单胞菌的T3SS是否 来自于环境的选择压力目前还不清楚。在出现现代 抗菌药物治疗之前,CF患者一旦感染铜绿假单胞 菌则几乎不能长期存活的研究结果11],提示人体内
作者单位:吉林医药学院病原教研室,吉林 Email:liin838@1 26.com
日jcbmum 图l铜绿假单胞酉T3SS的结构
Fig.1 Structure Of the PseHdomon口s口er“gfnosn T3SS
到目前为止,铜绿假单胞菌T3SS
分泌的效应(毒性)蛋白质有4种:Exos、ExoT、Ex— oU和ExoY。4种效应蛋白几乎不同时表达在同一 株细菌中,同一株铜绿假单胞菌也不同时携带ExoS 和ExoU基因,推测两者可能占据相同的染色体位 点,因而不能共存。7j。 ExoS和ExoT具有双重酶活性,即氨基端Rho 因子一GTP酶活化蛋白(GAP)和羧基端的ADP核 糖基转移酶(ADPRT)活性,二者氨基酸序列76% 相同,编码基因同源性高达80%。ExoS是由453个 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由分泌域、分子伴侣结合域、 膜定位域、GAP结合域和ADPRT结合域组成。 ExoT由457个氨基酸组成,结构上与ExoS相似。 二者能抑制宿主细胞的吞噬作用、破坏肌动蛋白细 胞骨架重排、抑制细胞分裂和导致细胞凋亡。 ExoU是由687个氨基酸组成的具有磷脂酶 A2活性的磷脂酶,是4种毒性蛋白中毒性最强的一 种,其活性依赖于142位的苏氨酸和344位的精氨 酸残基,分别由分泌域、分子伴侣结合域、Patatin样 结构域和膜定位域组成。ExoY是378个氨基酸组 成的一种腺苷酸环化酶,由分泌域和两个ATP结 合域组成,可以提高血管内皮细胞的cAMP水平从 而增加血管的渗透性。
mem—
brane,IM)部分的内层环由PscJ组成,跨越外膜
(outer
membrane,OM)和肽聚糖部分的外环由外
膜蛋白家族的PscC组成。12~14个分泌素亚单位 组成同源多聚体形成横跨外膜的直径20 nm的孔 道并突出于周质中,针管装结构锚定在基础小体外 环部分。其他蛋白,如PscN,是一种ATP酶,为铜 绿假单胞菌的分泌系统提供能量,并受脂蛋白PscJ 的调控;PscP可能是指示针管长度的分子标尺,但 确切功能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T3SS注射器是由PscF蛋白以螺旋形式聚合 装配而成的突出于菌细胞表面的中空管状结构,长
度60~120 nm,直径6~10 nm,内部有专门输送分
泌蛋白的狭窄中心孔道,孔道从底部的环状结构一 直延伸到针管的顶端。T3SS注射器的主要功能是 将效应蛋白从基础小体输送至转位器装置,同时充 当与宿主细胞接触的感受器。中心孔道非常小,折
T3SS的分子伴侣
T3SS的分子伴侣是一些
小分子量的细菌胞质内酸性蛋白质,在T3SS的装 配和运作中发挥作用。依据分子伴侣辅助对象的不 同,将铜绿假单胞 of
acute
and chronic infections.
()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of virulence factors is the type III secretion
to
causes
system(T3SS)that translocate effector proteins from the bacterium into the host ceUs host cells,and
3.2
tein);Ⅱ类分子伴侣辅助装配针筒样结构;Ⅲ类分 子伴侣辅助效应蛋白。分子伴侣在菌细胞内与相应 蛋白特异性结合,维持蛋白的稳定性、阻止蛋白的不 恰当聚合或分泌、提高分泌前及分泌时的稳定性,但 分子伴侣本身不向菌细胞外分泌。构成针管样结构 的PscF蛋白只有以单体形式存在才能维持螺旋样 结构,而单体结构的维持依赖于胞质内分子伴侣 PscE和PscG,三者以1:1:l的比例结合,分子伴 侣屏蔽了PscF蛋白的聚合位点,阻止亚基彼此聚 合。转位器蛋白PopB和PopD的分子伴侣是 PcrH,效应蛋白ExoS和ExoT分享共同的分子伴 侣spcS,Exou的分子伴侣是Spcu,ExoY尚未发 现分子伴侣。
2.4
2.1
分泌装置或针管状复合体
铜绿假单胞菌的
分泌装置由一个基础小体(basal body)和一个针管 状结构(needle—like structure),或称之为T3SS注 射装置(i njectisome)装配而成。基础小体是横跨菌 细胞内外膜的的双层环状结构,中间由杆蛋白(rod proteins)连接而成,主要作用是将细菌胞质内的效 应蛋白输送至针管状结构。跨越内膜(inner
132013,
万方数据
84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叠的蛋白要经过伸展后才能从中通过。
2.2
Spa家族包括肠炎沙门菌的SPI一1和志贺菌属;Ssa— Esc家族包括肠炎沙门菌SPI一2和肠致病性大肠埃 希菌(EPEC)及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不 同家族具有功能上的相似性而非序列相似。依据功 能不同分4部分,分别是分泌装置(secretion

铜绿假单胞菌T3SS的起源 在进化上,T3Ss与鞭毛系统具有共同的祖先,
T3SS是一套结构和功能相对保守的复杂大分 子装置,各种病原菌的T3SS在电子显微镜下具有 相似结构。铜绿假单胞菌的T3SS首次发现于1996 年,但直到2005年才确切地观察到其结构,是由多 种蛋白组成的一个类似针管样的复杂跨膜复合体 (图1[5J)。目前已知T3SS包括5个主要家族:Ysc 家族、Inv—Mxi—Spa家族、动物病原菌Ssa—Esc家族 和两个不同的植物病原菌Hrp家族。耶尔森菌属 的Yop系统、杀鲑气单胞菌的Asc系统、铜绿假单 胞菌的Psc系统是Ysc家族的典型代表;Inv—Mxi—
因子是Ⅲ型分泌系统,主动向宿主细胞靶向输送效应蛋白,引起宿主细胞的病理交化,并逃避免疫细胞的降解。研究Ⅲ型分 泌系统不仅有助于明确铜绿假单胞茵的致病机制,更重要的是为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Ⅲ型分泌系统;致病机制;T3SS抑制剂 中图分类号:R378.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694(2015)01一0083—05
tip
ratus)或针管状复合体(needle complex)、转位器装
置(translocator apparatus)、被分泌毒素或效应蛋 白(effector proteins)和分子伴侣(chaperons)。
protein),可能起到一个平台作用,连
接针管样结构到PopB/PopD上、促进PopB/PopD 在宿主细胞膜上转运孔道的装配。转位器主要作用 是将效应蛋白从针管样结构通过宿主细胞膜输送人 宿主细胞浆中。在未与宿主细胞接触、没有效应蛋 白分泌的情况下,T3SS处于封闭状态或仅向周围 环境释放少量的效应蛋白,但不足以引起细胞中毒。 当与宿主细胞紧密接触后,T3SS注射装置激活,进 而形成插入到宿主细胞膜的功能性的转位孑L道,向 宿主细胞靶向输入毒性蛋白。T3Ss的转运相当高 效,只有不足0.1%的效应蛋白逃脱进入细胞外环 境‘6I。 2.3效应蛋白
nnd
Dr“g CoZZPgP,‘,iZi”132013,(、^i”n)
Abstract:PsP“domD粗dsⅡPr“gi”osn
can cause a
is
an
important conditioned pathogen with

Variety
of virulence factors in the clinic.
万方数据
l期
鞠晓红等:铜绿假单胞茵Ⅲ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