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液型铜绿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合集下载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的研究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药物敏感性测定报告时限的研究
作者单位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 3 0 0 1 4 0 )
本 研究 1 1 1株 P A来源于 2 0 1 2年 I ~ 6月 我
院各临 床科 室送 检 痰 标 本 分 离 株 。去 除 重 复 分 离
菌 株后 获得 黏 液 型 3 5株 和 非 黏 液 型 多 重 耐 药 7 6
2 结 果
株, 黏 液 型菌株 经 3次 传 代稳 定 表 达 黏 液 型 入选 , 每 株 菌药敏 结果 符合 “ 对 在抗 菌谱 范 围 内的三类 及 三类 以上抗 菌 药物 不敏 感 ( 包 括 耐药 和 中介 ) ” 即判 定 为多重 耐药 菌 。
反 映细菌 真实 药 敏 情 况 至关 重 要 。尽 管 临床 上 黏
液 型 的分 离率 远低 于非 黏液 型 , 但是 黏液 型菌 株多
分离 于慢 性 、 持续 性 感 染 患 者 , 患 者 多具 备 抗 生 素
1 . 4
药敏 实验
纸 片法 测 定 1 5种 抗 生 素 药 物 敏 感 试 验 , 按 照
菌2 4 h药敏 结 果不 能准确 反 映细 菌体 外 药敏 情 况 , 应 延 长至 4 8 h报告 药敏 结果 。 关 键词 铜 绿假 单胞 菌 ; 黏液型; 药物敏 感性 测 定
中 图 分 类 号 R 4 4 6 . 5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献编号 1 0 0 6 一 ( 2 0 1 5 ) 0 3 - 2 1 8 - 0 3
指导 临床 选用 抗生 素重 要依 据 , 药 敏报 告 能否 正确
培 南 ME M、 环 丙 沙星 C I P 、 左 氧 氟沙 星 L V X、 多 黏 菌素 B P OL、 复方新诺 明 S X T、 哌 拉西 林 P I P 、 哌

三种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形态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三种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形态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三种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菌落形态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作者:廖忠张倩容来源:《中外医学研究》2013年第02期【摘要】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菌落形态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6月-2012年6月从临床各科室送检的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进行体外15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

结果:208株铜绿假单胞菌中,光滑型菌落占68.8%,黏液型菌落占19.7%,大肠杆菌型菌落占11.5%,其中以黏液型菌落耐药率较高;铜绿假单胞菌对抗感染药物的耐药率以亚胺培南、美罗培南、阿米卡星、多粘菌素、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旋氧氟沙星为最低,以头孢唑啉、氨苄西林/舒巴坦、复方磺胺的耐药率最高,且存在多重耐药。

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单一及多重耐药性,特别是黏液型菌落的耐药率较高,应加强预防措施,以降低其感染率。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菌落形态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0030-03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是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致病菌之一,也是引起医院感染的一种重要的条件致病菌[1]。

随着广谱抗菌药物、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以及介入性医疗操作的开展,该菌已成为医院感染与机会感染的主要病原菌[2]。

因此,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菌落形态分布及对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耐药性监测,对临床预防感染和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笔者对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临床标本分离的20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菌落形态分布及耐药现状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菌株来源选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的痰、分泌物、脓拭子、尿、血液等送检标本,从各种标本中共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208株;同一患者多次分离到的菌株不重复计入。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实验鉴定和病例回顾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实验鉴定和病例回顾分析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实验鉴定和病例回顾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在由各种原因所致的人体抵抗力低下时引起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烧伤感染等,亦可导致菌血症、心内膜炎、囊性纤维变性,该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占有较大的比例。

其临床表型分为黏液型及非黏液型。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ucoid pseudomonas aeruginosa,mPa)与非黏液型在生长特点、致病性及药物敏感方面均存在差异。

现对我院分离的一株mPa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此为临床诊疗提供一些帮助。

实验室鉴定一、研究对象临床微生物室分离的一株mPa,药敏试验同时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K-B法)和肉汤稀释法(MIC法),作对照比较。

二、试剂和仪器深圳迪尔DL-96细菌测定系统及其提供的NE鉴定板条,普通公司的MH肉汤和MH琼脂平板,英国OXOID公司生产的药敏纸片,质控菌株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大肠埃希菌ATCC25922、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购自湖北省临检中心。

三、方法1.菌株鉴定及药敏试验取病患留取的晨痰做涂片和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含万古巧克力平板(三区划线),痰涂片一张行革兰氏染色,一张行萋-尼抗酸染色。

镜检为合格痰(上皮细胞25个/LP),未发现抗酸阳性杆菌。

平板在35℃、C02孵箱培养24h后观察,均长出水滴样菌落,在血平板的第三区,水滴样菌落>5个,半定量判定为4+,具有临床意义。

取巧克力平板上水滴样菌落分纯,第二天做氧化酶试验:阳性。

刮取黏液型菌落接种于营养肉汤,35℃孵育5h后,调节菌液浓度至0.5麦氏单位,按照试验要求接种迪尔公司提供的NE板条;无菌棉拭子蘸取MIC法多余的药敏液接种MH平板,贴药敏纸片。

35℃孵育48h判读结果。

2.结果48h后,利用迪尔DL-96细菌测定系统判读为铜绿假单胞菌(P:99.58),两种方式的药敏结果如下(以2017年更新的CLSI为判读标准):3.比较发现哌拉西林、头孢他啶的药敏结果不相符,美罗培南的K-B抑菌圈直径过大(标准菌株ATCC27853对美罗培南的抑菌圈直径为27~33mm)。

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藻酸盐的研究进展
3 当 前 的 研 究 进 展 目前 。 针对细菌藻酸盐方 面的研究来 防治生 物膜病的研
首 。在临床上 , 铜绿 假单 胞菌 抗生 素耐 药现 象十分 普遍 , 所 涉及的耐药机制纷繁复杂 。近 十几 年的研究 发现 , 临床上那 些难治性铜 绿假单胞 菌感染 的病 灶 中大都 存在 着铜绿 假单 胞菌生物膜 , 而这种生物膜感染 一旦建立 则极难根 治 J 。细 菌生物 膜 (if , F 是 指 细菌 吸附 于惰 性 物体 如生 物 医 b i B ) ol ms 学材料或机体粘膜表面后 , 泌多糖 基质将 细菌体 克隆聚集 分 缠绕其 中形成的膜样 物【 引。生物 膜的 形成 和发展 大致 经历 了粘附期 、 殖期 、 长 期 、 熟 期 、 散 期 几 个 阶段 或 时 种 生 成 播 期 。成熟的铜 绿假 单胞 菌 生 物膜 呈蘑 菇 样 或塔 形 结构 。 生物膜内水分 可达 重量 的 9 % , 菌仅 占总体 积 的 l % ~ 7 细 0
藻酸盐 聚集 为有一定厚 度 、 具有三维空 间结 构的生物膜。 1 藻 酸 盐 的 组 成 藻酸盐是一种 阴离子 的粘 性多糖 复合 物 , 应用 很 广泛 , 如 : 为胶 化剂和粘 连剂用 于食 品、 织 、 作 纺 印刷 和制药业 ; 作
为填补剂 、 粘合剂 、 伤敷料等 , 烧 用于牙科 、 骨科 、 烧伤等 医疗 领域 。藻酸盐可分为海藻藻酸盐 (ew e li t) s eda n e 和细菌藻 a ga 酸盐 (at i a i t) bc r l n e 。海藻藻酸盐 主要从 巨藻 、 ea g a 掌状 海藻 、 泡状藻等海藻 中提取 , 细菌藻酸盐 主要 由粘液型铜 绿假单胞 菌和 固氮菌分泌产生 。这两种藻 酸盐 成分相 似 , 是 由 D一 都 甘露糖醛酸和 L一古洛糖 醛 酸两 种单糖 成 分构 成。所 不同 的是 , 细菌藻酸盐是一种 乙酰化 的线性 多糖 , C C 在 2 3羟基 上 被不 同程度地乙酰化 , 乙酰化 的程 度随着菌株 和生长条 件的 不同而改变。这些多糖 以多聚古洛糖醛 酸、 多聚甘露糖醛 酸 及混合多 聚物 三 种形 式 以不 同 的 比例 存 在 于 藻酸 盐 分 子 中【 。藻酸盐是铜绿假单 胞 菌生物 膜胞外 多 聚基质 的 主要 成分之一 , 其表达的调节 与 muA基 因相关 。muA基 因编 c c 码的内膜 蛋 白 MuA具 有抗 铜 绿假 单 胞 菌 因子一 c ( a U 编码 ) 由 l g 的作用 , l 可直接作 用于 藻酸盐合 成基 因 A a D的启动子而使得藻酸盐合成增加 , l g 同时又使 另一个调节 基 因 a R转录上 调 而间接 使 藻酸盐 合成 增 加。muA基 因 l g c 突变 导致 MuA蛋 白结构变 化 , c 失去 了抗 的作用 , 从而 造成 藻酸盐大量合成 。根据是否大量 产生藻酸盐 , 绿假单 铜 胞菌分为粘液型与非粘液型两种表型 。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一种耐受力很强的细菌。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类和动植物体内都有可能成为病原菌,引起多种感染疾病,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

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十分重要。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主要包括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形态学观察是最为简单直观的方法,通过观察细菌在琼脂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来初步鉴定。

铜绿假单胞菌在琼脂培养基上形成典型的青绿色凝块状菌落,通常呈金黄色至淡黄色,具有辛辣气味。

除了形态学观察外,生理生化特性检测也是菌种鉴定的重要方法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利用氧化物作为唯一氧化剂和膜脂组成特殊等。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溶血素、胞外聚合物酶、脂肪酶等多种外源酶,可以降解寡糖、脂质等物质。

分子生物学方法也成为现代菌种鉴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技术,可以对靶基因进行测序分析,比如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16S rRNA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同时又有足够的变异性,能够帮助界定种和属的分类关系。

在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菌种鉴定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1. 选择合适的菌落:铜绿假单胞菌菌落为青绿色,有金黄色至淡黄色的边缘。

需避免选择其他青绿假单胞菌属菌种带来的干扰。

2. 确认生理生化特性:对于一些特殊的生理生化特性,如氧化物利用情况、酶产生等,可以通过专门的生化试验进行验证。

3. 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如果需要进一步确定菌种的归属,可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16S rRNA序列分析,加深对菌种的认识。

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鉴定是一项重要且复杂的工作,需要结合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只有准确鉴定出铜绿假单胞菌的菌种,才能更好地开展相关的医学、环境等研究工作,为防治相关感染病害提供科学依据。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而言,其致病性更强。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原理,从而帮助发展新型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的一些进展。

1. 黏附和侵入机制铜绿假单胞菌能通过鞭毛、胞外多聚物等因子在宿主上黏附并侵入细胞,其侵入机制与凝冻酶、胞外蛋白酶等多种分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此外,它还能通过细菌表面上的外膜囊泡(OMVs)向宿主释放大量的毒力因子。

2. 毒力因子的分泌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外毒素,如细菌溶解素、外膜蛋白酶等来造成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其中,热变性蛋白酶(Elastase)是其主要的外毒素之一,它可破坏宿主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组织坏死和细胞死亡。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菌体聚集形成的粘稠物质,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研究发现,生物膜中的菌体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复杂的群体结构,增加了抗药性和致病性。

4. 毒力调控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复杂的毒力调控系统,如系统共同调控因子(virulence-associated gene regulators,VgrG)、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因子等,这些调控因子能够调节菌体的致病性和适应性,使得该菌种在宿主体内能够更好地存活和繁殖。

5.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这是其致病机制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菌种的耐药性主要与多重耐药泵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突变和水平转移等机制,使得其耐药基因能够迅速传播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随着各项研究的进行,对该菌种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将不断深化,科学家们将不断寻找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菌种感染的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

生物被膜(Biofilm,BF)是细菌为适应自然环境,在生长过程中附着于固体表面而形成的特殊存在形式,是由多细菌组成的膜状结构,而并非单一细菌的膜成分。

细菌生物被膜的生存方式不仅可以保护其中的细菌抵抗临床抗生素和工业设施中杀菌剂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对抗人体的免疫清除作用,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从而导致严重的临床问题。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医院内感染最常见的细菌之一,其生物被膜形成常给临床治疗带来许多困难。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1 生物被膜的形成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包括3个方面:①浮游细菌粘附到表面形成单细胞层;②细菌通过群落生长或聚集形成微菌落,进而形成蘑菇状结构;③细菌分泌细胞外多聚物,形成基质,细菌深埋于基质内,成为成熟的生物被膜。

细菌生物被膜结构坚实稳定,不易受到破坏,是细菌为了适应环境、维持自身发展所发生的形态变化。

2 藻酸盐对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会在活体内产生藻酸盐,而且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住院的病人的体内也检测到藻酸盐抗体的存在。

这些多糖藻酸盐结构主要成分是甘露糖醛酸和古洛糖醛酸。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可以分成粘液型及非黏液型两种表型,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可借助其表面分泌的藻酸盐,而粘附于异物表面。

Sauer K 等在流动的介质中建立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模型,发现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塔状或蘑菇状,非黏液型菌株的生物被膜为薄膜状[1]。

细菌形成蘑菇状结构后,大量分泌多聚物——菌细胞外基质包绕在蘑菇状结构之外,形成稳固的生物被膜。

基质主要由蛋白、多糖和核酸组成,其中藻酸盐是胞外基质多糖的主要成分之一。

基质多糖在细菌定植形成微菌落时已开始分泌,在蘑菇状结构形成后分泌才大量增加。

藻酸盐是粘液铜绿假单胞菌所分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在细菌对生物医学材料或机体腔道的粘附、生物被膜的形成以及抵抗机体免疫力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
• 炎症反应不太强烈,感染反复发作 • 抗生素治疗起始有效,以后常常失败 • 能形成被膜的主要微生物:
– 粘液型铜绿 – 表皮葡萄球菌 – 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被膜对治疗的影响
• 渗透性差,抗生素治疗效果不好
• 抗生素反复作用,细菌反复释放,此消彼 长,容易形成选择性耐药
(投射电镜)
方向群,刘又宁.亚胺培南联合罗红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作用[J];中国 抗生素杂志;2009,34(11):688-690.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抗酸染色)
生物被膜与慢性迁延性感染
• 由于被膜的低渗透性,导致被膜中细菌躲 避抗菌药物的攻击,并可逃避宿主免疫物 质与免疫细胞的攻击,由于被膜对局部长 期的反复炎症刺激,以及膜表面浮游菌的 不断释放,从而导致感染迁延不愈,称为 生物被膜相关感染(Biofilm-related infection) • 主要包括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 性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粘性性铜绿的肺部 感染)
• 临床意义
– 参与气道内生物膜形成,反复刺激免疫系统形成弥 漫性毛细支气管炎 – 治疗困难,与慢性迁延性感染直接相关
粗糙型
粘液型
粘液型铜绿的耐药性
诊断要点
• 基础疾病
– 囊性纤维化、肺纤维化、支气管扩张、COPD等 慢性结构型肺病
• 高危易感因素
– 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激素应用、放化疗、结 构性肺病、长期住院、大量广谱抗生素使用
4.成熟BF
5.播散
生物被膜结构示意图
体液 飘浮带 细胞簇 空腔
膜内பைடு நூலகம்道
Stoodley P, Sauer LK. Biofilms as complex differentiated communities. Annu Rev Microbiol, 2002, 57: 187 209.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
14圆环、15圆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应用
• • • • • • 对藻酸盐和表多糖合成的影响 对III型分泌系统的影响 对细菌参与粘附作用的表面结构的影响 对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 免疫调节作用(增强吞噬、减少炎性因子) 阿奇霉素降低痰液粘稠度,促进炎症产物的排 出 • 降低细菌生存能力,与其他抗生素联合应用呈 现协同效应(时间依赖性)
免疫调节作用(2)
• 减少炎性因子
– 抑制绿脓素——降低其氧化作用——减少绿脓 素对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CXCL-8)的刺激 – 抑制免疫细胞IL-8的产生,减轻组织损伤 – 抑制中性粒细胞氧爆发,减轻组织损伤 – 降低C-反应蛋白(CRP),减少免疫复合物的沉 积
降低痰液粘稠度
罗红霉素及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与亚胺配能的协同作用
阿奇霉素与喹诺酮类联用 对铜绿BF细菌的协同作用
(产金属酶)
联用 单用 联用 单用 对照 对照
对照
对细菌参与粘附作用 表面结构的影响
• 减少菌毛的数量,削弱细菌的粘附能力 • 抑制鞭毛蛋白合成,降低细菌的运动能力
• 减少脂多糖合成,降低细菌与被感染细胞 膜蛋白受体的结合能力,削弱细菌的粘附 能力 • 增加40.7Ku外膜蛋白数量提高药物的渗透
克拉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 粘附性的影响
(32-64μg/ml)
铜绿假单胞菌 正常形态
粘液型铜绿 镜下形态
铜绿菌落形态 粘液型——粗糙型
生物学特征与临床意义
• 生物学特征
– 菌体被大量粘液层包裹,对所有物质的渗透性均降 低; – 导致其对氧气摄入不足,糖类氧化能力不足; – 对营养物质摄取能力不足,生长缓慢; – 对抗生素渗透能力下降,表型为非特异性的多重耐 药
• 感染的临床特点
– 呼吸困难,喘憋,咳吐脓痰,反复发作,反复 入院
微生物学诊断要点
• 痰涂片
• 痰培养 • 药敏试验
粘液型铜绿痰涂片
粘液型铜绿痰培养
粘性铜绿药敏
要点:不能用MIC法,只能用扩散法; 必须是48小时读取结果
我院上半年粘液型铜绿耐药统计
抗生素 左氧 泰能 妥布 头孢他定 舒普森 吡肟 庆大 哌拉西林 环丙 氨曲南 丁卡 耐药率(%) 31.6 36.7 17.3 55.1 43.9 58.2 17.3 70.4 20.4 42.9 0
• 反复炎症刺激,容易导致感染局部正常结 构破坏,形成纤维瘢痕,血供不畅,最终 导致组织液中抗生素浓度不足
治疗手段新进展
• 大环内酯类14圆环、15圆环抗生素与敏感 抗生素的联合应用——主流 • 藻酸盐抗体与敏感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 氨溴索或N-乙酰-L半胱氨酸与敏感抗生素联 合应用 • 氨溴索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 • 藻酸盐裂解酶与敏感抗生素的联合应用
透明硅胶片粘附法
对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
群体感应系统(QS):细菌的“内分泌系统”产生的 信号因子不仅作用于自身,还作用于群体中其他个 体,使整个群体保持统一步调: • 铜绿QS系统调控着细菌各种毒力因子的产生和表 达——尤其是对III型分泌系统的调控
– rhl系统信号因子——C4-HSL(丁酰高丝氨酸内酯) – Las系统信号因子——3-O-C12-HSL(3-氧-十二烷基-高丝 氨酸内酯)
关于生物被膜
• 什么是生物被膜?
• 生物被膜形成与慢性迁延性感染 • 生物被膜形成对治疗的影响
什么是生物被膜?
• 生物被膜( Biofilm,BF)是由众多细菌分 泌多聚复合物基质将自身包绕,粘附于管 状物体内壁或被寄生生物的生理腔道壁, 形成的具有膜状结构的细菌群落
生物被膜的形成
1.附着 2.粘附 3.早期BF
• 具有减少痰液粘蛋白合成,降低痰液粘稠 度作用
• 其中阿奇霉素对痰液中粘蛋白合成的抑制 具有剂量相关性
联合应用呈现协同效应
• 降细菌生存能力
– 降低细菌蛋白合成能力 – 刺激细菌产生应激反应,消耗菌体内储存的能 源物质
• 与敏感抗生素联合应用呈现协同效应——具 有时间依赖性
亚胺培能与阿奇霉素联合药敏
阿奇霉素对喹诺酮类 渗透能力的促进
(试验设计)
阿奇霉素对喹诺酮类 渗透能力的促进
(32-64μg/ml)
对III型分泌系统的影响
• III型分泌系统与铜绿外毒素A、色素、毒性 酶类、表多糖 的分泌有关——细菌主要毒 力因子 • 14、15圆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能显著抑制 这些毒力因子的表达和分泌,减轻细菌对 组织细胞的破坏
对藻酸盐和表多糖合成的影响
• 14、15圆环大环内酯类能显著抑制粘液型 铜绿藻酸盐粘液质的合成
– 14圆环:克拉霉素 – 15圆环:阿奇霉素
• 16圆环大环内酯类无此作用
– 螺旋霉素
• 机制:抑制尿苷二磷酸-D-甘露糖脱氢酶 (藻酸盐合成的限速酶)
阿奇霉素与喹诺酮类联用 对铜绿藻酸盐合成的影响
卡唑乙醇显色-分光广度法测定
• rhl系统调控III型分泌系统,与粘附以及生物膜的形 成直接相关 • Las系统作用于人类免疫系统,诱导巨噬细胞和中性 粒细胞凋亡,诱导免疫细胞产生IL-8、IL-12,造成 炎性加种,组织损伤
对群体感应系统(QS)的影响
• 阿奇霉素对群体感应系统的作用:
– 作用于基因转录水平 – 2μg药物即可降低94% 的Las系统信号因子3-OC12-HSL的产生,降低72%的rhl系统 信号因子 C4-HSL的产生
• 克拉霉素与红霉素只能作用于Las系统 • 16圆环大环内酯类无此效应
免疫调节作用(1)
• 增强吞噬
– 抑制Las系统信号因子3-O-C12-HSL的产生,避免 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的凋亡,能显著增强其 吞噬能力
• 增强杀菌能力
– 阿奇霉素能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胞浆中自然 浓缩达血清浓度100多倍,远远高于细菌MIC
(不产金属酶)
说明阿奇霉素 可以提高亚胺 配能在亚抑菌 浓度下的抑菌 能力,二者联 用可降低亚胺 培能MIC 2个 滴度(4倍)
亚胺培南联合阿奇霉素 对生物被膜的影响
药物处理前的BF SEM ×4500
IMI处理后 SEM ×4500
IMI+AZT处理后 SEM ×4500
亚胺培南与阿齐霉素合用 对铜绿BF细菌的作用
内容目录
• • • • • 定义 生物学特征与临床意义 诊断要点 关于生物被膜 治疗手段新进展
定义: 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 粘液型铜绿是铜绿假单胞菌的一种生物变 异形态,表现为菌体周围粘液层形成,菌 落由原来的粗糙型转变成粘液型 • 与原菌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 生长缓慢 – 耐药性高 – 易形成生物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