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实验过程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方案解析一、实验名称: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实验器材:光聚座(支架)、凸透镜、纸屏、蜡烛、火柴等实验步骤:1、把点燃的蜡烛、凸透镜、纸屏放在光聚座上,使它们在一条直线上,调整中心高度大体相同。
2、调节凸透镜与纸屏的距离,能在纸屏上看到蜡烛的像。
3、改变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观察像的变化。
4、研究:对比每次成像后蜡烛与透镜的距离变化,像的大小变化,像的位置的变化。
实验现象:在纸屏上看到一个倒立的蜡烛的实像。
实验结论:(1)利用凸透镜形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2)当凸透镜距蜡烛远时,形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像;(3)当凸透镜距蜡烛近时,形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像。
二、实验名称: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模、橡皮筋、火柴(棉球)、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1、把纸筒去掉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把一根火柴棍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
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2、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实验现象:1、声波通过纸筒传到橡皮膜上,引起振动,带动着火柴棍跳动起来。
2、橡皮膜破了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动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我们听到声音是因为鼓膜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名称: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目的:体验嗅觉和味觉的相互影响实验器材:眼罩、苹果、橙子等实验步骤:1、蒙上眼睛,品尝苹果的味道。
2、嗅橙子的同时吃苹果,感受苹果的味道。
3、两次吃苹果时,味觉有什么不同?实验现象:第一次吃苹果味道甜甜的,第二次吃苹果味道比第一次淡。
实验结论:嗅觉器官指的主要是鼻子,而味觉器官主要指的是舌头,当嗅橙子与吃苹果同时进行时,从人体感觉上来讲嗅觉就会影响到味觉。
四、实验名称: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实验目的:感受不同部位的皮肤对刺激的敏感度。
实验器材:眼罩、棉棒等。
六年级科学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观察小水滴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1. 拿出显微镜,然后调整反光镜对准光源。
2. 拿一个空白切片,沾一滴水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这时,我看到有很多黑点,还有一个个小气泡。
7. 我观察到了一个小水泡,旁边有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水滴里的原来有这么多我们看不见的形状各异的微生物。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速度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细菌的繁殖速度:细菌在适宜条件下进行分裂,过20分钟后就能分裂一次。
一个分裂成两个,再过20分钟二个分裂成四个, 一个细菌24小时后可分裂成272个也就是40多万亿亿个。
如果按10亿个细菌重一毫克来计算,那么一个细菌经24小时后形成的菌体重将达到4千多吨。
实验结论:霉的繁殖速度快的惊人。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 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不同的霉实验过程、观察到得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面包上的霉会是很小的。
二、实验:1. 调整好显微镜。
2. 沾发霉的面包放到切片上。
3. 拿起切片,放到载物台上,准备观察。
4. 闭上一只眼,观察切片。
5. 扭动调焦手轮,反复调试,直到图像清晰。
然后再转动目镜,可以继续放大图像,让我看的更清楚。
6. 我观察到了一个像牙签一样的条纹,周围还有绒毛。
“牙签”旁边还有一个类似黑色小绒球的东西。
实验结论:原来显微镜能看得这么清楚,霉有不同的形状和颜色。
指导教师: 评定等级:六年级 班 第__实验小组 实验时间:2009年 月 日实验名称:观察细胞实验过程、观察到的现象或测量结果:一、猜想:1、细胞一定是很奇特的;2、细胞一定都很小很小。
六年级科学实验记录

一、实验名称:土壤渗出性实验
二、实验目的:通过该实验可以了解土壤的渗出特性和渗出性的比较,为防洪、防涝和增水提供科学依据。
三、试验材料:研究用土壤样本、容器、凝胶、滤纸等。
四、实验步骤:
1.将研究用土壤样本装入容器,填满滤纸,容器口处放上凝胶,然
后放入室温下;
2.在温度恒定的情况下,每隔一段时间收集凝胶上的渗出液,采用
渗出物重量法,得出每一次收集的渗出量;
3.按照随机取样原则,从所有容器中取出相同数量的样本,晾出水
分后,计算渗出物的比重与原土壤中的比重;
4.将所有样本中的渗出物进行比较研究,得出不同土壤样本的渗出
特性,记录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论:
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不同土壤的渗出性各不相同,山地土壤渗出
性强于平原土壤,同一地区不同层深的土壤渗出性也是有所区别的。
六、总结:
本次实验对学生了解和熟悉土壤渗出特性,以及土壤普查、评价和利
用的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土壤科学素养,同时也对防洪、防涝和增水
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六年级下册科学《八颗行星》实验原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八颗行星》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
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大小各不相同。
通过模拟八颗行星的运转,可以了解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同时也可以探究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实验材料:
- 八个不同大小的球体(代表八颗行星)
- 一个固定支架(代表太阳)
- 细绳或线
- 标记笔
实验步骤:
1. 将八个不同大小的球体按照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比例,放置在一个固定支架周围,形成太阳系模型。
2. 用细绳或线将每个球体与固定支架连接起来,使得每个球体都可以绕着固定支架旋转。
3. 用标记笔在每个球体上标记它们的名字,并观察它们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和运动规律。
4. 尝试移动球体的位置,观察它们对其他球体的影响,并探究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如何影响它们的位置和运动的。
实验注意事项:
1. 球体的大小和距离要按照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大小比例来设置。
2. 细绳或线的长度要相等,以确保每个球体绕固定支架旋转的周期和速度相同。
3. 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细绳或线缠绕在一起或者球体滚落等意外情况的发生。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位置和运动规律,探究行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记录

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
2、苍蝇的眼:发现不是一个,网格状的分布着几千个小眼;
3、蝴蝶的鳞片:彩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4、蟋蟀的外壳:光滑的外壳上,还有许多“小刺”;
5、苍蝇的脚:脚的底端有“吸盘”,所以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立
观察到的现象:观察的小昆虫和肉眼大不相同,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到
而不用放大镜却看不清楚;
3、用放大镜观察照片:
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一只小鸟的照片,可以看到鸟的羽毛上的小绒羽,而
只用肉眼看,却不能发现;
4、用放大镜观察电脑、电视机的屏幕:
用10X的放大镜观察屏幕上的图像,发现图像都是由红、蓝、绿三种
色点组成的,单看屏幕的一块地方,根本就不是画面。
观察到的现象: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比肉眼看的清晰,原来不能看到的细微之处也能看清了
待改进
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学校
年级
六年级
实验者
时间
2012.02.28
实验名称
制作晶体
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
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
我的猜测:小颗粒的晶体形状和大颗粒的形状应该是相同的
步骤:
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
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
有较大差异。
步骤:1、比较放大镜与平板玻璃:放大镜的中间鼓,周围较薄,而平板
玻璃厚度均匀,没有放大功能;
2、在圆柱玻璃杯、烧杯、烧瓶中灌上清水,透过瓶体观察物体,
发现比直接观察看到的图像要大;
3、再次比较圆柱烧杯和烧瓶,我们发现,圆烧瓶比烧杯放大的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实验报告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实验名称:放大镜下的新发现实验器材、药品:放大镜、水、小字体的书、昆虫各种小晶体(盐、糖等)实验方法和步骤:1.认识放镜的构造,了解放大镜的应用。
2.用放大镜看书、报纸等(自己的发现)3.了解其它有方大功能的物体,水滴放大镜。
4.用放大镜观察昆虫,了解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5.用方、放大镜观察晶体。
(盐、白糖)实验结论:在放大镜下看到的物体比实际的大得多。
实验评价:日期:年月日年级:六年级实验者奇特的身体构造实验名称:奇特的身体构造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蝇子蟋蟀蝴蝶等动物的标本1套步骤:1.观察昆虫的触角:发现触角不是一根直的,而是一节一节的;2.苍蝇的眼:发现不是一个,网格状的分布着几千个小眼;3.蝴蝶的鳞片:彩色的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4.蟋蟀的外壳:光滑的外壳上,还有许多“小刺”;5.苍蝇的脚:脚的底端有“吸盘”,所以可以在天花板上倒立结论:我认为观察的小昆虫和肉眼大不相同,借助放大镜,可以观察到小动物的细微之处美丽的晶体实验名称:美丽的晶体实验器材:药品:食盐、白糖、碱面、味精、放大镜、实验方法和步骤1.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2.再用放大镜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味精。
实验结论: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它们都很有规则。
实验评价:日期:年月日制作晶体实验名称:制作晶体实验器材:放大镜2只、食盐20克、白糖20克、碱面20克、味精20克、滴管4支、玻璃片4片、100ml烧杯4只我的猜测:小颗粒的晶体形状和大颗粒的形状应该是相同的步骤:1.将四只烧杯中分别放入50ml的清水,2.分别加入食盐、白糖、味精、碱面,搅拌,使其溶化3.分别用滴管汲取它们的饱和溶液,滴在玻璃片上,让水分自然蒸发4.用放大镜观察玻璃片上晶体的形状观察到的现象:这四种晶体的几何形状是不同的结论:我认为不同物质的晶体颗粒的形状是不同的,同种物质的大小颗粒,晶体的形状是相同的做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名称:做个简易显微镜实验器材、药品:放大镜、纸筒、胶带、小刀、实验方法和步骤:1.找两个大小一样但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一个横切面与放大镜差不多大小的有底纸筒。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实验一:用放大镜观察晶体实验目的:了解白糖、食盐等晶体的形状如何实验器材: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玻璃片、放大镜实验原理:在放大镜下能更清晰地看到晶体的形状。
实验步骤:1、用放大镜观察白糖,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2、用放大镜观察碱面、味精,并把看到的内容记录下来。
3、制作一些较浓的溶液,滴在玻璃片上,待水分自然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留下的痕迹,看看又是什么样的。
4、整理实验材料。
实验现象:在放大镜下看到的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像雪花,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
实验结果:每种晶体的形状都很规则。
实验二: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类型:分组实验实验目的:(1)了解洋葱表皮细胞的制作方法(2)学习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结构,培养学生探究生物结构的秘密实验器材: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滴管、培养皿实验步骤:1、用小刀将洋葱切开,2、先取下一小片,用小刀在内表皮上画井字,用镊子把中间的表皮取下,轻放在滴了碘酒的载玻片上,用盖玻片从右向左滑动放在切片上,再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备用。
3、右手握住显微镜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4、对光: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3、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
5、观察: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
6、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调节按钮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右眼看图,右手画出细胞形状图7、填好实验报告册,得出结论;8、分组整理实验器材。
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
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的。
细胞是有生命的,它会生长、繁殖、变化、衰老和死亡。
生物体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就是在它生长、繁殖、变化的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引起的。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洋葱、小刀、镊子、显微镜、载玻片、碘酒、吸水纸、滴管、培养皿)实验步骤:1、右手握住显微镜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1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一、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二、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三、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形状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三张32开的白纸、两个木块、数个垫圈。
实验目的:拱形的物体比平面的物体承重力大。
实验步骤:1、用一张32开的白纸,两个大小相同的木块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平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2、再用另一张32开白纸搭一个相距10厘米的拱形桥,看看能放多少垫圈。
3、用最后一张白纸折成波浪形,搭在相距10厘米的两个木块上,看看此时最多能放多少垫圈。
4、比一比哪种桥上放的垫圈多。
实验结果:波浪形桥上放的垫圈最多。
实验结论:无数个拱形叠加在一起承受的重力最大。
四、实验名称:建筑物的结构与力的关系。
实验材料:小木棒(或小塑料棒)6根、橡皮筋4根。
实验目的:证明三角形形状的物体最稳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活动、制作实验1: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第一课细胞)实验目的:1、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3、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各有什么不同。
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放大镜等。
实验步骤:(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2)将洋葱切开,掰下一块嫩的鳞叶,用小刀在洋葱鳞叶片内壁划一个“井”字,用镊子取下“井”中洋葱内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3)用盖玻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如水不足,可沿盖玻片边缘滴加;若水分过多,可用吸水纸吸掉;(4)从盖玻片的一边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在盖玻片的另一边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5)洋葱表皮玻片标本做成可进行观察。
趣味制作1 制作细胞模型(第一课细胞)制作材料:一包无色明胶一个长方形或圆盒子,各种颜色的橡皮泥或塑料泡沫。
制作方法:1、把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细胞的样子画在纸上。
2、明胶溶解在温水中,再把它倒进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里(模拟植物细胞)或一个圆形盒子里(模拟动物细胞)。
3、用橡皮泥把或塑料泡沫模拟某种植物或动物细胞中的结构,在明胶凝固之前把它插在明胶中。
实验2、摆的秘密具体实验方法: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实验材料:细线、钩码、铁架台、秒表。
(材料可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而定,如螺丝帽、小铁锁等,在研究摆的快慢是否与摆锤轻重有关时,可以在摆锤上加减橡皮泥即可)实验过程:实验一: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摆幅大小、摆绳长短不变)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量3次,以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4. 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锤的重量再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5. 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实验二:改变摆幅大小的实验(摆锤重量、摆绳长短不变)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量3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4. 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幅再增加。
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实验三: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摆锤重量、摆幅大小不变)1.做好一个摆。
2.利用秒表测量摆10秒摆动了几次,并记录。
(测量3次。
)3.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绳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4. 在不改变其他条件的情况下,将摆绳在缩短一半,然后,测量新摆摆动十秒摆动几次,并进行记录。
(测量3次)5.比较测量数据,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讨论结果。
实验结论:摆摆动快慢与摆线长短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无关。
摆线越长,摆动越慢;摆线越短,摆动越快。
注意事项:每个实验步骤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2 制作小鸟摆制作材料:铁丝60厘米、吹塑纸、纸盒(香皂包装盒或药盒)、塑料套管、大螺母、大钉子(做轴)。
制作步骤:1.离铁丝一端5厘米处弯一个环,能套在轴上自由活动,铁丝另一端拴上大螺母。
2.把纸盒底部剪去一部分,顶部开一个口,能让摆自由摆动。
在纸盒两侧壁适当位置钻两个轴孔。
3.把摆放入盒内,轴从轴孔插入,调整好摆的位置,用塑料管套定位。
4.用吹塑纸做一个小鸟,用浆糊粘在铁丝顶端。
5.组装,如图示。
游戏方法:用手使摆前后摆动,调整使各部分摩擦最小,能连续摆动30~50次。
实验3:摩擦生热小实验(第七课钻木取火)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认识到摩擦生热,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方法一:实验材料:木板、手钻。
实验步骤:1.一名同学用双手将木板固定住。
2.另一名同学双手持手钻在木板上钻动。
3.一段时间后,用手摸钻头的温度。
实验现象:手钻工作时,钻头会很热。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注意事项:钻头经过一段时间的摩擦会很热,注意不要烫伤。
方法二:实验步骤两手互相摩擦,体会手的感觉。
实验现象:会感觉到手很热。
实验现象: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方法三:实验材料:砂纸、铁条实验步骤:1、用砂纸包住铁条。
2、反复快速摩擦一段时间。
3、用手摸铁条。
实验现象:用手摸铁条,会感觉到铁条很热。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方法四:实验材料:火柴实验步骤:在黑板上摩擦火柴头。
实验现象:火柴会燃烧起来。
实验结论:摩擦产生热量,机械能转化为热能。
注意事项:使用火柴时,注意不要烧伤。
实验4、通电的线圈电磁铁制作方法:把导线按照同一个方向缠绕在大铁钉上,接通电路就可以了。
第二、三圈线绕在第一圈上,最后一圈从倒数第二圈里穿过去,这样线圈不易松散。
电磁铁有以下特性:电磁铁也有磁性,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电磁铁的磁力有大小;电磁铁的磁极会改变。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大头针实验过程:1、在铁钉上缠绕一定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不同数量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2、在同一个铁钉上,先后缠绕不同圈数的漆包线,然后串联相同节数的电池,分别观察吸起大头针的数量。
实验现象及结论:串联电池数量多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针多,说明它的磁力大;电磁铁的磁极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实验器材:电池、导线、铁钉、磁针实验过程:1、给电磁铁通电后,让其一端与指南针接近,找出电磁铁的两极。
2、改变电池的正负极,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3、改变线圈的缠绕方向,看电磁铁的两极有没有变化。
实验现象及结论:电磁铁的两极会改变。
电池正负极方向改变或线圈缠绕方向改5:能量转化实验(第十课无处不在的能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体会到能量就在身边,能量无处不在,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一:实验材料:瘪了的乒乓球、水杯、热水。
实验步骤:1.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在水杯里。
2.往水杯里倒入热水,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过一段时间,瘪了的乒乓球慢慢地鼓起来了。
实验结论:用热水烫瘪了的乒乓球,乒乓球鼓起来了,这是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注意事项:在倒入热水的过程中,当心别被热水烫伤。
方法二:用手反复弯折一段铁条,铁条弯折处会变热。
这是在反复弯折铁条的过程中,机械能转化成了热能。
方法三:用塑料梳子在头上来回梳头,然后往碎纸屑里一放,会发现一些碎纸屑粘到了塑料梳子上。
这是机械能转化成了电能。
方法四:把润湿的橡皮塞塞在烧瓶上,把烧瓶浸在热水中,会发现橡皮塞被顶出。
这是因为瓶中的空气受热膨胀,把橡皮塞顶出。
这是热能转化成了机械能。
方法五:双手来回搓,会发现搓动的手心发热。
这是机械能(动能)转化成了热能实验6、风从哪里来实验名称:风的成因模拟实验实验器材:大可乐瓶、小刀、蜡烛、火柴、蚊香(或香烟)、胶带。
实验过程:1、把大可乐瓶底去掉,2、用小刀在可乐瓶筒底部上约6厘米处剪出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小孔。
3、在瓶子的开口处用胶带粘上一张小纸条。
4、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筒内,把点燃的香放在小孔口。
实验现象:点燃筒内蜡烛时,烟由瓶外流向瓶内;瓶口处的小纸条上下晃动;不点燃筒内蜡烛时,烟不流动,在门口上升。
实验结论:当点燃筒内蜡烛时,瓶内空气受热上升,空气压力变小;瓶外空气压力大,流进瓶内,带动了门口的烟,空气流动形成风。
实验7、降落伞实验一影响降落伞快慢的因素实验器材:做伞面的胶质桌布、丝巾、牛皮纸、塑料……,做悬挂的重物、橡皮泥、橡皮、玩具人…,线绳、剪刀。
实验过程:1、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两个伞面形状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保证伞绳长度相同,悬挂不同重量的重物,在相同的高度放飞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2、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两个伞面形状大小相同的降落伞,伞绳长度不同,悬挂相同重量的重物,在相同的高度放飞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3、用相同的材料制作两个伞面大小不同的降落伞,伞绳长度和悬挂物重量相同,在相同的高度放飞降落伞,观察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实验现象:悬吊物重量、绳长、绳子数量、伞面材料相同,伞面大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伞面大的降落伞下降得慢。
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相同,伞面材料相同,悬吊物重量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悬吊物重量轻的降落伞下降得慢。
悬吊物重量、伞面大小、绳长、绳子数量相同,伞面材料不同的两个降落伞从同一高度同时释放,伞面透气性差的降落伞下降速度慢。
实验结论:降落伞降落有快慢之分。
影响降落伞快慢的因素有:重物的重量、伞面的大小、伞面的材料等。
伞面越大,在空气中张开的面积就大,受到的空气阻力就越大,所以降落伞下降的就慢;悬吊物越重,受到的向下拉的力就越大,所以降落伞下降的就快;伞面透气性差的降落伞,受到的空气阻力大,所以降落伞下降的就慢。
注意事项:每种实验方法要反复多做几次,这样取得的数据才准确。
制作活动制作降落伞(第十四课降落伞)方法一:【制作材料】塑料薄膜、细绳、螺母、胶带、剪刀【制作步骤】1.将塑料薄膜剪成长30cm、宽20cm的长方形,作为伞包。
2.剪好长短相同的4根细绳作为伞绳。
3.将细绳分别用胶带固定在塑料薄膜的4个角上。
4.捏住伞面的中间,将4根绳捋直。
5.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6.将线理顺,伞包打开,一个降落伞即成。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剪刀伤手。
方法二:【制作材料】手绢、细绳、螺母、剪刀。
【制作步骤】1.剪好长短相同的4根细绳作为伞绳。
2.将细绳分别拴在手绢的4个角上。
3.捏住手绢的中间,将4根绳捋直。
4.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5.将线理顺,伞包打开,一个降落伞即成。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剪刀伤手。
方法三:【制作材料】一次性台布、细绳、螺母、胶带、剪刀。
【制作步骤】1.将一次性台布对折3次,用力挤压折缝。
2.用剪刀剪成八边形作为伞面。
3.剪好长短相同的8根细绳作为伞绳。
4.将细绳分别用胶带固定在台布的8个角上。
5.捏住伞面的中间,将8根线捋直。
6.将螺母拴在细绳的另一端。
7.将线理顺,伞包打开,一个降落伞即成。
【注意事项】制作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防止剪刀伤手。
实验8:探究风向与帆船帆面的关系(第十五课小帆船)实验材料:自制帆船、大脸盆、水、风管实验步骤:1、学生自己实验帆船的航行2、学生猜想如何调整帆面与风向的角度3、小组合作设计实验4、全班交流实验结论5、根据实验结论,画出教科书中图示的帆面注意事项:实验过程中,固定好船帆的角度,以免帆船的航向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