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合集下载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解

怎样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你怎么看待艺术?这句话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生活中到处充满着艺术。

懂艺术的人能够看懂艺术,但是毕竟真正懂艺术的人并不多。

有些人说艺术这种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的人说艺术源于生活,他们对于艺术的看法都是我认可的,那如何解释他们的观点呢?
回答一:艺术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东西,就拿一幅画来说,同样的一个场景几个不同的人表达出来就是不一样,因为他们的生活不一样看到的内容肯定有差别,然而艺术更多的是侵入个人的情感表达,经过艺术的加工和处理,所以表达出来的画面和艺术效果自然不一样,但是真正的艺术往往比你所直观看到的内容要丰富的多!同一艺术品有人喜欢有人看着没感觉,这也说明欣赏者的认识也是来源生活的认识的深浅角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会有不同的感觉!真正的艺术肯定来源生活,并且高于生活!
回答二:艺术源于生活我个人是认可的。

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都是有感而发或是基于生活中的某些原型的,就算是画家画那种十分富有想象力的画,画里面的主体也还是来源于生活中的某种东西。

所以,艺术来源于生活我是认可的。

艺术高于生活,我不太同意,我觉得艺术与生活他们两个就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没有地位之分,可能我这样会比较俗气吧。

我也是个搞艺术的,但我始终认为艺术与生活相辅相成,无地位高低之分。

艺术就是这样的,不论多么美的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经过艺术家的演绎,艺术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爱好并学习艺术的人,你们需要感受生活中美,并且将它们进行演绎。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这是家喻户晓的名言。

艺术设计与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互为关系。

首先,它提供了人日常生活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人的日常生活是生活方式具体的形式和内容,它既是社会的,又是个人的。

经过设计的艺术化的物质基础,从碗、杯、餐具到沙发、卧具乃至整个生活环境,艺术设计使其处于美的和艺术化的层面上,从在则使生活具备了艺术文化的意义艺术设计不仅创建了一个美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创建和设计艺术设计是人为自己生活的艺术化而设计出的一种创造性方法。

设计来源于生活、超脱于生活主要体现在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和形式性、实用性和艺术性、技术性和文化性。

产品的功能性、实用性、技术性是根据生活的基本需求而做出的初级设计,设计从初级上升为高级的时候就是产品的形式性、艺术性、文化性。

这两个看上去对立的方面实际上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也就是所谓的对立统一的。

设计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就需要从文化的传统中找到创造的依据。

文化就是生活。

设计创造本不存在的具体器物,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并在体现这种精神因素的同时以具体的器物存在设定人们的日常行为,从而引起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设计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他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自然、生活给设计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而设计尽情地表现自然,表现生活,并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生活来源自然。

生活是千姿百态的,自然是变化无穷的,因此,设计也是丰富多彩的。

生活是设计的基础,为设计提供源泉与素材;设计是生活的需要,为生活带来方便与情趣,创造出符合人类生理、心理需求的环境。

艺术的形成是需要选择、需要取舍的,而不是纯粹地照搬自然。

比如说沙子里面有金子,但沙子并非全是金子,要想获取金子必须经过提炼才能获得,而不是把沙子全部收藏起来。

如果把金子比做艺术的话,那么沙子就是自然。

设计可以从视觉上美化生活。

设计可以提高生活的品位。

设计可以让工具升级减轻劳动力。

设计可以为行动带来方便。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与生活,它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但是,近年来,一些美术作品内容空乏,流于形式化、概念化;美术家颠倒美术创作规律,认为美术创作是机械地反映自然界的事物或者是表现自我的一种形式。

鉴于此,有必要再认识美术创作的规律,从而使当代美术青年在当今浮华的年代更好地把握这种规律,促使美术向更好的趋势发展。

“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大自然赋予了人类的一切,也激发了人类的灵感和创作激情,人们从自然界中得到很多启示。

我们谈美术离不开美术作品,而美术作品的创作与现实生活和艺术家的创造、美术的语言是分不开的,只有现实生活才是创造美的作品的源泉。

而现实生活中的美可分很多,但主要是社会美和自然美,自然美在于自然物的本身的美,而社会美在于社会事物本身的美,人的美貌在于具有美貌的人的本身,人的美德在于人的善。

艺术来源于现实生活,但又不是现实生活的翻版,它是现实生活的升华。

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指自然环境,也包括社会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美,都是自然存在的,但艺术美是人为的,具有它的目的性与合乎规律性。

而客观规律的认识,并利用它来改造现实,创造第二现实,如:“填海、植树、改造沙漠、开山等”。

同样,人也可以认识美的规律,并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美。

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美,美的事物、美的人、物,但它们的美并不集中很分散,而这种美一经艺术家的改造,就使得这些事物的美得到集中体现。

当人们在生存的基本态度上开始检讨自我中心,检讨理性、检讨整个文化形态的缺陷时,现代主义艺术的自我中心性质当然就很难被容忍了。

到后现代阶段,艺术的精神气质变了,艺术开始一百八十度地转向接受社会、关心生活、深入生活、缩短艺术和现实的距离。

总之,艺术家只有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对生活进行观察、思考和体验,作品内容才不会空乏、概念化,才有吸引力、震撼力与生命力,才能产生杰出的艺术作品。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

生活是艺术的灵感之源,而艺术又赋予生活更多
的色彩和意义。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将生活中的琐事、情感、美好、痛苦等转化为作品,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力量。

生活中的点滴细节都可以成为艺术的素材。

一朵盛开的花、一杯香浓的咖啡、
一段深情的对话,都可以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灵感来源。

艺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将这些平凡的事物赋予了新的意义和价值,让人们重新审视生活的美好和意义。

艺术也是对生活的反思和表达。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对生活的感悟
和思考,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启发和思考。

生活中的困惑和痛苦也是艺术的灵感之源。

许多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在面对生
活中的挑战和磨难时创作的。

他们通过作品,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痛苦和迷茫,让人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感同身受,找到共鸣和安慰。

艺术不仅仅是为了艺术本身,更是为了生活。

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作品,让生
活更加丰富多彩,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艺术的美好和力量。

因此,艺术来源于生活,又超越了生活,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和启发。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如何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强调了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的互动关系。

艺术家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灵感,然后通过艺术作品来丰富和提升生活的质量。

同时,艺术也可以扮演着反思和启发的角色,帮助人们更深刻地理解和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艺术成为了文化和人类经验的重要一部分。

一、源于生活的理解“源于生活”是关于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它强调艺术家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来创作作品。

通过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和素材,艺术家能够创造出具有情感、文化和社会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可以触动观众的心灵,启发思考,并为文化和人类经验做出独特的贡献。

这种与生活的互动使得艺术成为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领域。

(一)观察和感受:艺术家是敏感的观察者和感知者。

他们会仔细观察周围的世界,从微小的细节到大自然的壮丽景象,都可能成为他们作品的灵感之源。

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景象和事件都可以触发艺术家的创作欲望。

(二)情感和经历:艺术常常是情感的表达方式。

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情感载体。

艺术家通过将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中,使观众能够共情和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

(三)反映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对艺术创作具有深刻的影响。

艺术家常常通过作品来反映和探讨社会问题、文化特点和历史事件。

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时代的印记,还可以引发观众的反思和讨论。

(四)探索自我和身份:生活中的个人经历和身份认同也是艺术作品的创作动力。

许多艺术家将自己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身份探索等融入作品中,以表达自我和传达独特的视角。

(五)自然界的美:大自然是一个丰富的灵感来源。

生活中的自然景色、季节变化、动植物等都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素材。

自然的美丽和复杂性常常在绘画、摄影和雕塑等领域中得以表现。

(六)日常物品的赋予:艺术家常常通过将日常物品和材料重新赋予意义,创造出新的艺术品。

这种做法被称为"现成物"艺术,它将普通物品提升到艺术品的地位,引发观众对物品和生活的重新思考。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 出画家,书阿芝、借山吟馆主 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 曾任美术家协会主席等,1953 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 家”称号。齐白石画虾可说是 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 生,神韵充盈,用淡墨掷笔, 绘成躯体,浸润之色,更显虾 体晶莹剔透之感。以浓墨竖点 为睛,横写为脑,落墨成金, 笔笔传神。细笔写须、爪、大 螯,刚柔并济、凝练传神,显 示了画家高妙的书法功力。画 家写虾,来自生活,却超越生 活,大胆概括简化,更得传神 妙笔。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 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 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 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 --毛泽东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
现美的眼睛。"
艺术源于生活, 高于生活
七年级
含义: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 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 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 供者和原形,而作家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 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 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 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 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艺术来源于生活 而又高于生活。
梵高:荷兰的 印象派画家。 1853—1890。 代表作《星月 夜》《向日葵》 《咖啡馆夜市》 《邮递员鲁兰》 等。
《捣练图》唐代作品, 37厘米 145.3厘米 ,是一幅工笔重设 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是我国古代仕女 画的重要代表作。 原属圆明园收藏。1860年“火烧圆明园” 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的认识.当观众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一些视觉因素与精神内质也许会引发他某种心理感应,勾起某些个体生存经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对这件作品的喜好或共鸣在这里,艺术使人与人的不同的经验积累在视觉传达中得以沟通,并产生精神交流的奇迹和社会价值。

艺术创作者与欣赏其作品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能会产生相对的共鸣.前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糅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而后者只有拥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其作品中的微妙.当然某些为了迎合大多数观赏者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许不应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件商品或其它什么东西。

然而,任何时期的艺术都不可能是真空的艺术它必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的艺术。

所以作为艺术家在认真思考、真诚创作的同时是否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与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被这样的理论纠缠和迷惑:“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无庸置疑,可它一定要高于生活吗,真的只有艺术所创造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刺激性更值得信任吗,于是我说:生活应是第一位的,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

我的意思是说,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而且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

艺术不应该构成对生活的警示或抵抗,而它最多只是对生活的注释或误读.艺术不应自以为是.因为生活是在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并且转瞬即逝,它无法被复制被还原,它只归于我们内心,归于我们的经验。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流行音乐来说吧,很多歌都是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很多涉及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比如《好期盼》就很真的写出了这一代男人的现状况,同时之前很火的《蜗居》、《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都是根据现实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例如《裸婚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1.房价高。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个表述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着重强调精神对物质的能动作用,明白简捷,耳熟能详,经常见诸书藉、报纸、屏幕,走进学生课堂,因此,约定俗成地演化为人们对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整体把握。

艺术要求对社会生活撷取,整合,加工,提炼,融入艺术理念,达到真、善、形的和谐统一;要求发现和创造典型艺术形象,鲜活,独特。

这就是“高于”生活之所在。

社会生活本身并不是艺术,只有把社会生活当作素材、进入艺术创作才能成为艺术源泉。

但生活不是艺术唯一的源泉,艺术源泉还包括自然界,即人和人以外的表象;甚至有时艺术理念游离出去,在一定条件下扮演“源泉”的角色。

社会生活毕竟是艺术的主要来源,倘若单独表述为“艺术源于生活”也未尝不可。

如果把艺术源于生活和艺术高于生活连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把握,用图形显示,便是生活一条平形直线连着一座艺术山峰;生活虽为艺术源泉却须仰视艺术,相比之下处于低位,就打破了固有的平衡。

较为准确的提法应该是——“生活决定艺术,艺术高于生活”。

(生活和艺术呈两座山峰比肩的图形显示)“生活决定艺术”的表述直抵生活和艺术关系的本质,有力度有高度,而“艺术源于生活”的表述过于宽泛,虚弱,力度高度都不够;两者是级差概念。

认识上了台阶从而选择更为准确的概念实属必然。

“生活决定艺术”除了具有“艺术源于生活”的一般意义,面对“艺术高于生活”表述的强势,使生活陡然具备了同样的强势地位;使艺术高于生活成为可能,并对其制约。

这是由生活对艺术的优势决定的:一,生活宽于艺术。

社会生活加上自然界,亦即人和人以外的表象构成了艺术的源泉,唯一的源泉。

这个源泉犹如浩瀚的宇宙广阔无边,艺术表现只是其中很小部分;犹如地球深处的宝藏,品种繁多,储量丰富,艺术表现只能开掘很小一角。

哪怕把古今中外的艺术总和扩充千倍万倍,写出一千部一万部《红楼梦》《罪与罚》《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等也永远不能、根本做不到使这个源泉枯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
于生活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浅谈“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艺术对于不同的人有着完全不同的意义,这一点是众所周知的,因为每个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社会价值的认识。

当观众面对一件艺术作品时,作品中的一些视觉因素与精神内质也许会引发他某种心理感应,勾起某些个体生存经验的记忆,从而产生对这件作品的喜好或共鸣在这里,艺术使人与人的不同的经验积累在视觉传达中得以沟通,并产生精神交流的奇迹和社会价值。

艺术创作者与欣赏其作品的人也许永远都不可能完全一致,但可能会产生相对的共鸣。

前者在创作过程中往往糅合了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认知,而后者只有拥有了相似的经验才能有机会真正理解其作品中的微妙。

当然某些为了迎合大多数观赏者而创作的作品,我们也许不应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品,充其量也只能是一件商品或其它什么东西。

然而,任何时期的艺术都不可能是真空的艺术它必定是特定时代、特定文化与社会条件下的艺术。

所以作为艺术家在认真思考、真诚创作的同时是否能抵御来自各方面的干预与影响,就显得尤其重要。

我曾经被这样的理论纠缠和迷惑:“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

“来源于生活”无庸置疑,可它一定要高于生活吗,真的只有艺术所创造的生活比现实的生活更丰富更有刺激性更值得信任吗,于是我说:生活应是第一位的,艺术不可能高于生活。

我的意思是说,生活给予我们的东西已经先于艺术给予了我们,而且艺术给予的不会比生活给予的更多。

艺术不应该构成对生活的警示或抵抗,而它最多只是对生活的注释或误读。

艺术不应自以为是。

因为生活是
在我们内心中最真实的体验,并且转瞬即逝,它无法被复制被还原,它只归于我们内心,归于我们的经验。

再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就拿我们大学生接触的最多的流行音乐来说吧,很多歌都是写的是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有很多涉及了现在的社会现实,比如《好期盼》就很真的写出了这一代男人的现状况,同时之前很火的《蜗居》、《奋斗》、《裸婚时代》等等都是根据现实基础所创作出来的,例如《裸婚时代》所反映的社会现实1.房价高.2.物价高.3.药价高.4.工资低5.生育难.等等等等这些影片之所以能取得那么高的票房也是因为它贴近生活,给人们以情感和心灵上的共鸣。

艺术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的,我还认为艺术是生活的提炼与进步,平凡的生活经过艺术的洗礼之后,就一一种容易让人接受和感动的形式出现了。

以上所说的并不是否定“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句话,我认为这里的“高”并非是姿态上的高,而是一种沉淀上的高度。

当然,如果艺术彻底的还原于生活,那么艺术也就消解了它自身的意义,并且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既然称其为“艺术”,那么它就必然要充溢着艺术的气息。

我们在创作过程中,在对我们的经验还原时,生活给予了我们什么,我们就应该去表达什么。

所谓的艺术观念或创作技巧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并且应该是建立在对生活和艺术两者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的,而这种理解是双重的,同时又是相通的。

虽然每个人的生活与创作方式不同,但只要持有相同的态度,就会彼此真诚相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