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艺术——南京博物馆青花瓷调研报告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

南京博物院考察报告篇一: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调研时间: XX 年 5 月 2 日调研地点: 南京市中山东路 321 号调研学生: 岳天宁调研对象: 南京市博物馆调研目的: 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调研,对一些场馆的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增加关于陶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简介: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
馆内珍藏有40余万件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商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隋唐宋元明清的金银器、玉器、瓷器以及历朝历代的手工业制品,无一不展示出历史文化的进步。
陶艺馆与瓷器馆相邻,位于艺术馆一楼。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既是一部艺术史,又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是我们认识古社会生动形象的风俗画卷。
内容: 陶艺馆——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100件陶器珍品。
如猪形陶罐、陶豆等就是当时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馆中的汉代陶佣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唐代舞佣、动物佣、唐三彩充分的反映出了盛唐高度发达的经济。
瓷器馆——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42万件文物中,瓷器藏品占了一半,达20多万件。
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官窑传世品,明清瓷器陈列馆展出了近600件精选展品,展品年代从明朝洪武到清朝宣统,展品品种包括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十余种精品,其中既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釉上红彩残盘,也有弥足珍贵受古玩界追捧的珐琅彩小碗,陈列的时代主线明确,陈列的展品品种丰富,让人觉得琳琅满目,流连忘返。
与陶瓷艺术课程相关的明清瓷器馆是我此次观赏研究的重点,观看之后对于以下几件陶瓷甚是感兴趣。
特此去查看了有关它们的详细资料。
在瓷器中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现存的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
南京博物馆考察报告

南京博物馆考察报告篇一: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调研时间: 2012 年 5 月 2 日调研地点: 南京市中山东路321 号调研学生: 岳天宁调研对象: 南京市博物馆调研目的: 通过对博物馆的参观调研,对一些场馆的观察,并对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增加关于陶瓷艺术等方面的知识.简介: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
馆内珍藏有40余万件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商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隋唐宋元明清的金银器、玉器、瓷器以及历朝历代的手工业制品,无一不展示出历史文化的进步。
陶艺馆与瓷器馆相邻,位于艺术馆一楼。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既是一部艺术史,又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是我们认识古社会生动形象的风俗画卷。
内容: 陶艺馆——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100件陶器珍品。
如猪形陶罐、陶豆等就是当时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馆中的汉代陶佣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唐代舞佣、动物佣、唐三彩充分的反映出了盛唐高度发达的经济。
瓷器馆——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42万件文物中,瓷器藏品占了一半,达20多万件。
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官窑传世品,明清瓷器陈列馆展出了近600件精选展品,展品年代从明朝洪武到清朝宣统,展品品种包括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十余种精品,其中既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釉上红彩残盘,也有弥足珍贵受古玩界追捧的珐琅彩小碗,陈列的时代主线明确,陈列的展品品种丰富,让人觉得琳琅满目,流连忘返。
与陶瓷艺术课程相关的明清瓷器馆是我此次观赏研究的重点,观看之后对于以下几件陶瓷甚是感兴趣。
特此去查看了有关它们的详细资料。
在瓷器中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现存的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岁寒三友纹梅瓶高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
暑期社会实践_青花瓷

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传统文化,我们团队在暑期开展了一次以“青花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详细报道。
二、实践背景与目的1. 背景青花瓷,又称瓷都青花,是中国传统瓷器中的瑰宝。
它起源于唐代,成熟于元代,盛行于明清两代。
青花瓷以其精美的图案、独特的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瓷器文化的代表之一。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文化的多元化,青花瓷的传统工艺和历史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
2. 目的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参观陶瓷博物馆、走访民间艺人、体验制作过程等方式,让团队成员深入了解青花瓷的历史、文化、工艺,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同时提高团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实践过程1. 参观陶瓷博物馆为了全面了解青花瓷的历史和文化,我们首先来到了我国著名的景德镇陶瓷博物馆。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博物馆内的各个展厅,详细了解了青花瓷的起源、发展、制作工艺以及历代名家的代表作品。
通过参观,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青花瓷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
2. 走访民间艺人为了进一步了解青花瓷的制作工艺,我们来到了景德镇一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民间陶瓷作坊。
在这里,我们有幸见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艺人。
他亲自为我们演示了青花瓷的制作过程,从选料、制坯、绘画、烧制到成品,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
老艺人还向我们传授了一些制作技巧,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制作青花瓷的乐趣。
3. 体验制作过程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团队分组进行制作青花瓷的体验。
从制作坯体到绘制图案,每个环节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最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通过这次体验,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传统工艺的严谨和精细。
青花分析报告

青花分析报告概述本报告通过对青花的分析,对其历史背景、起源、特征及在艺术领域的价值进行全面的阐述,以期增进对青花的了解。
历史背景青花是指由中国宜兴和景德镇等地生产的青花瓷器。
青花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起源可以追溯到宋代。
青花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闻名,成为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起源青花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元代,但真正的发展和成熟却始于明代。
明代的青花瓷釉色深浅适中,青花的纹样以花卉、山水、人物和动物题材为主,笔触流畅、纹饰繁复。
清代的青花则更加细腻,纹饰更加精致,成为了青花制作的鼎盛时期。
特征青花瓷器的最大特征是釉底勾勒纹饰,即在釉下用蓝色颜料勾勒纹样,然后在高温下烧成,呈现出深邃而独特的青蓝色。
青花的纹样多样,既有花卉、鸟兽等自然风景,也有人物故事和传统文化题材。
青花的纹饰精细、细腻,给人以高雅、典雅的感觉。
艺术价值青花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价值。
首先,青花作为中国古代瓷器的代表,具有较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其次,青花瓷器因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成为了艺术品收藏界的热门。
不仅在中国,青花在国际艺术市场上也极受欢迎,拍卖价格屡创新高。
最后,青花瓷器在审美价值上具有独特魅力,其蓝白相间的色彩和精美的纹饰,赋予了作品深远的内涵和艺术韵味。
发展前景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艺术品的追求,青花的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
国内外的收藏者和投资者对青花瓷器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技术的发展,研发新工艺和创新设计,将进一步推动青花瓷器的发展。
结论通过本报告,我们对青花的历史背景、起源、特征及其在艺术领域的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青花作为中国瓷器制作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青花瓷器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术,在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青花的发展前景广阔。
未来,我们可以期待青花在艺术市场上的更大表现和价值提升。
青花瓷研究报告

青花瓷研究报告
青花瓷是中国传统的陶瓷工艺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唐代。
在元代,青花瓷享有很高
的声誉,并成为中国与海外贸易的重要物品之一。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青花瓷
对中国文化和陶瓷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
青花瓷最大的特点是色彩单一,主要以蓝色为主,通常是在白色瓷器上使用蓝色颜料,通过自然气氛下自然烧制而成。
青花瓷采用了传统的手工技艺,在中国陶瓷产业中被视为
珍贵的文化遗产。
青花瓷的生产过程主要分为几个步骤。
首先是挑选原材料,通常使用粘土、石英、长
石和瓷石等,进行混合和研磨。
接下来是塑形和搓制,其次在瓷器上涂上蓝色颜料,等待
瓷器变干后进行首次烧制。
在首次烧制完成后,瓷器进行整修和润色,并进行第二次烧制,最后经过冷却、清洁、包装等步骤,最终成为一件精美的青花瓷作品。
青花瓷的美,受到了许多人的喜爱,不仅因为它独特的美学价值,还因为它的收藏价值。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收藏市场上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其价格也随着几百年的发展不断攀升。
青花瓷在现代的生产中仍然有其独特的地位和意义。
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使得
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使用了许多现代化的工具和材料,从而使得
青花瓷的生产难度得到了大大的降低,成为了更便于大众消费的文物产品。
综上所述,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已经成为了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
一种宝贵遗产。
旨在传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同时也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
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启示。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地区明代墓葬出土龙泉窑青瓷浅析

南京市博物馆:南京地区明代墓葬出土龙泉窑青瓷浅析宋代盛极一时的龙泉窑青瓷,经过元代至明代,有衰退之势,但在明代仍然继续烧造,特别是在明初,于全国制瓷业中还占有一定的地位,成书于洪武二十年的曹格《格古要论》载:“古龙泉窑,在今浙江处州府,龙泉窑,今日处器,青瓷。
”明人所谓“处州瓷”“处器”就是指龙泉青瓷。
宋元时期是龙泉窑烧造的高峰,而明代以后的龙泉窑青瓷,历来被看作是强弩之末。
现在学术界也通常认为:明代龙泉青瓷,胎体厚重,釉层凝重,与元代作品相比稍逊一筹,与轻盈灵秀的宋代梅子青、粉青瓷相比更有差距。
在这种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明代部分龙泉青瓷产品的高超烧造水平几乎没有被世人所重视。
龙泉窑是一个庞大的青瓷窑系,其产品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
南京地区明代墓葬中出土了一批龙泉窑青瓷,且大多集中在功臣、高官及其家族墓中,它们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型精。
这批明代龙泉窑青瓷的发现为我们研究龙泉窑在明代的发展提供了相关的实物资料。
过去学术界对龙泉窑青瓷的认识不够,同时也缺乏翔实可靠的明代龙泉窑窑址的发掘报告,使我们很难深入研究龙泉窑青瓷各方面的问题,而明代龙泉青瓷研究更是相对比较滞后。
2006年9月~2007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和龙泉青瓷博物馆联合对龙泉窑的枫洞岩窑址进行了科学的发掘,发掘面积达1600多平方米,揭露了明确的明代初年地层,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为我们研究明代龙泉青瓷提供了可靠的新素材[1]。
笔者通过将这次发掘的遗迹与南京地区明代墓葬出土的龙泉青瓷进行比较,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现将南京市博物馆历年来发掘出土的明代纪年墓龙泉青瓷作一简介,并对其中相关问题进行浅析。
一、出土龙泉窑青瓷简介1、薛显墓洪武二十年青釉瓷碗一件。
明洪武,高6.3厘米,口径16.4厘米,底径5.3厘米。
灰白胎,通体施青釉,釉色青黄,土浸较重,碗内底与底足无釉。
青花瓷文化调研报告

青花瓷文化调研报告青花瓷文化调研报告(一)一、引言青花瓷,作为中国陶瓷的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篇调研报告旨在深入探讨青花瓷的起源、发展以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二、青花瓷的起源青花瓷始于唐代晚期,盛行于元明清时期。
它以青花为主要装饰特征,青花由青色颜料在白色釉下进行绘制,色彩鲜艳而浓郁,具有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青花绘制技法的发展得益于瓷器釉下彩绘技术的成熟,釉下彩绘技术的出现使得青花得以在瓷器上得以进行表现。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青花瓷的起源地有很多争议,部分学者认为它起源于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下,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它源于中国。
无论其起源如何,青花瓷在宋代达到了巅峰,成为瓷器生产中的重要品种,为后世所传承。
三、青花瓷的发展青花瓷在元明清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明代青花瓷器的造型多样,除了传统的瓶、罐、盘等器型外,还出现了很多新颖的创作,如游戏盘、笔洗等。
青花纹饰的题材也变得更加广泛,既有传统的花草鸟兽、山水人物等,也有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伊斯兰风格的纹饰。
清代是青花瓷的全盛时期,青花瓷器在技术、工艺和装饰等方面达到了一个高峰。
清代青花瓷器不仅造型雅致、工艺精湛,而且纹饰多样,题材内容丰富,不管是花卉、鸟兽、山水还是人物故事,都能以青花的形式展现出来,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青花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青花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巧,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代表之一,为后世的陶瓷制作提供了重要的艺术素材和技术参考。
其次,青花瓷的纹样和题材往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如花鸟、山水、兽脸等。
这些纹样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更使得青花瓷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
再次,青花瓷的传播与贸易促进了中国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历史上,青花瓷作为一种珍贵的商品,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等渠道远销海外,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

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调研时间: 2016 年 4 月调研地点: 南京市中山东路 321 号调研学生: 庄明康调研对象: 南京市博物馆简介: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的省级历史与艺术类博物馆。
馆内珍藏有40余万件代表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精品。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玉器、石器,商周青铜器,六朝青瓷器,隋唐宋元明清的金银器、玉器、瓷器以及历朝历代的手工业制品,无一不展示出历史文化的进步。
陶艺馆与瓷器馆相邻,位于艺术馆一楼。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既是一部艺术史,又是一部社会生活史,是我们认识古社会生动形象的风俗画卷。
内容: 陶艺馆——陶器馆展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明代的近100件陶器珍品。
如猪形陶罐、陶豆等就是当时古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馆中的汉代陶佣生动活泼,生活气息浓厚;唐代舞佣、动物佣、唐三彩充分的反映出了盛唐高度发达的经济。
瓷器馆——在南京博物院所藏的42万件文物中,瓷器藏品占了一半,达20多万件。
大多为明清时代的官窑传世品,明清瓷器陈列馆展出了近600件精选展品,展品年代从明朝洪武到清朝宣统,展品品种包括青花,五彩,釉里红等十余种精品,其中既有迄今发现最早的釉上红彩残盘,也有弥足珍贵受古玩界追捧的珐琅彩小碗,陈列的时代主线明确,陈列的展品品种丰富,让人觉得琳琅满目,流连忘返。
与陶瓷艺术课程相关的明清瓷器馆是我此次观赏研究的重点,观看之后对于以下几件陶瓷甚是感兴趣。
特此去查看了有关它们的详细资料。
在瓷器中盛行于元明两朝的梅瓶,向来备受人们瞩目,而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两件梅瓶: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和“赏赐”梅瓶都是其中的珍品,前者是现存的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
岁寒三友纹梅瓶高41.7厘米,造型优美,器型完整无缺,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
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件梅瓶也不例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博物馆调研报告
摘要:青花瓷是中国的代表形象之一,尤其是明清时期的青花瓷更是到达了制造艺术工艺的顶峰。
明代青花瓷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
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
其中南京博物馆中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更是珍品中的珍品。
关键词:青花瓷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青花把莲纹瓷盘图案纹样
正文:为了更好的了解明清青花瓷的花纹图案材料的选用等特征。
于2012年5月2号,实地南京博物馆瓷器馆考察明清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
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
钴料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
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
明朝时期的青花瓷器反映了与外域、外族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纹饰多见各种缠枝或折枝花果、龙凤、海水等。
胎质较以前细腻致密。
釉质肥润,多见橘皮纹。
明初的青花器所用青料以国产料为主,也不排除有少量进口料。
青花发色有的淡蓝,有的泛灰。
前者有一部分有晕散现象。
纹饰布局仍有元代多层装饰的遗风,题材也变化不大,但许多细节已有变化。
明代青花瓷造型轻巧秀丽、古朴典雅、线条柔和、圆润,有质朴、庄重的美感。
清代青花瓷的造型前期古拙、丰满、敦厚;中期精巧、秀丽、端正;晚期呆板、稚拙、笨重。
顺治青花瓷器胎体厚重,胎色较白,釉厚而不匀,缩釉普遍。
釉色微青,器物口沿喜饰一圈酱釉,造型古朴。
①
南京博物馆中藏有清代青花缠枝花卉纹香炉,青花把莲纹瓷盘. 青花四季花卉纹瓷碗,青花山水人物纹笔筒,青花龙纹瓜棱形瓷盖罐,青花山水人物纹敞口尊和明朝青花把莲纹瓷盘,青花婴戏纹瓷碗,宣德缠枝莲纹盘,永乐一束莲等精美的青花瓷。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南京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花萧何追韩信梅瓶②:器高48cm、口径5.5cm、腹径28.5cm、底径16.5cm。
,元末明初文物。
由江西景德镇窑烧造。
胎质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腹部以较大的篇幅描绘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中国历史故事。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整器瓷胎质地洁白细密,青花呈色稳定,白釉纯净,青花系用进口苏泥勃青料。
无盖,小口,口沿平厚,颈短而细,平肩,肩以下收敛,胫部瘦长,近底部外撇,平底。
整器造型端庄挺秀,腹部绘制“萧何月下追韩信”历史故事。
并以松、竹、梅、芭蕉、山石为背景,形象生动地展开了一幅历史画卷。
画面之外配有五组纹饰带,整个梅瓶装饰繁缛,布局疏密有致,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通体所绘青花纹饰层次多样,其中上、下分别绘饰西番莲、杂宝、变形莲瓣纹、垂珠纹等很好地为腹部主体纹饰---萧何月下追韩信而服务,使整个器物浑然一体而主题鲜明突出。
瓶中所绘人物生动的神情尤其精彩:萧何策马狂奔时的焦虑、韩信河边观望的踌躇不定、老艄公持浆而立的期待,都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空白处则衬以苍松、梅竹、芭蕉、山石等补充显得错落有致。
整件器物造型端庄、稳重、纹饰宜人漂亮,胎质洁白致密,青花发色苍翠浓艳,用料浓淡相宜,发色明丽,富有层次感,加之遒劲的拓抹绘瓷笔法,使画面有丹青之妙,给人以爱不失手之感。
堪称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
纵观整器的文化内涵,梅瓶的主体内容定格在“韩信”和“萧何”的形象上。
韩信头束发髻、身着长袍、手持马缰,徘徊在河岸边,望着波涛滚滚的河水思绪万千、犹豫不决,若登船渡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也将随波而去;若勒马回头,虽有大将之才也无施展之处,是
去是留,难做决定。
他的马似乎也明白了主人的心意,低着头,无精打采地溜达着。
再看河中,一叶轻舟缓缓飘来,向岸边靠拢,船头伫立着一位艄公,他手持木桨,在月光下打量着岸上的渡客,心里可能正在嘀咕着:“都三更半夜了,这位客官到底过不过河呢?”画面的另一边,萧何头戴的冠冕因急行而略显歪斜,须髯逆风飞扬。
他深知,在楚汉战争的重要关头,只有留住韩信这位足智多谋的贤才,才能完成兴邦大业。
整幅画面将萧何求贤若渴、策马狂奔、心急如焚的焦虑;韩信壮志未酬、犹豫不决的愁凝;艄公疑惑不解又满怀期望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另外我个人比较喜欢清代青花把莲纹瓷盘③。
盘口外撇圆唇,平底矮圈足,通体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青。
口沿内外双线青花弦纹,盘内青花双圈饰缠枝西番莲纹,外壁四周饰缠枝西番纹。
足部削足露胎。
有淡黄色护胎釉。
足内籇书“大清道光年制”,青花发色淡雅,有层次。
“一把莲”因寓意清廉、高洁成为明青花瓷的主流纹饰,深受人们的喜爱。
盘芯的把莲束越来越粗、越来越密,多了几分写实,少了几分飘逸;外壁也不再绘缠枝莲纹,代之以圆点纹和枝豆纹,而且盘芯和盘壁的留白面积也较元明时期大为减少。
总而言之,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鼎盛又走向衰落的时期。
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一个高峰,以制作精美著称;从明晚期开始,青花绘画逐步吸收了一些中国画绘画技法的元素。
清康熙时以“五彩青花”使青花瓷发展到了巅峰;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最终无法延续康熙朝的盛势。
总的说来,这一时期的官窑器制作严谨、精致;民窑器则随意、洒脱,画面写意性强;用料烧纸讲究,可以说代表着这一时期中国的光辉形象。
①《现代快报》 2010年03月26日作者:程晓中(南京博物院瓷器专家)
②《国宝档案》2011年0906期
③《常德日报》2012年04月28日作者:王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