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管理_第9讲-社区共管
社区共管意义

社区共管的意义(1)自然保护区管理项目中实施的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参与保护方案的决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共同管理自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其目的在于通过帮助社区合理利用资源丛而达到生态保护的目的[9]。
(2)与传统自然保护区的封闭式管理模式相比,社区共管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参与性、互利性等特征。
对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新的共管体系及对策和建议,使当地社区对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同保护区的保护目标统一和协调起来,使社区自然资源今后的发展变化直接地处于保护区的监测之下,从而促进自然保护区和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0]。
(3)在一些经济不发达且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社区共管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通过共管达到进一步强化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考虑到地方经济的发展,寻找可以改进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并加以扶持的途径[12]。
一方面是使社区在发展中能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保护区资源的破坏另一则是方面帮助社区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水平,减小由于生态保护给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和约束,使社区能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11]。
参与式社区生态保护是目前国际国内普遍推行的生态保护模式,它对于区域生态保护和社区经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9]王芳.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10]谭丹犁. 宝兴蜂桶寨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成效评价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11]陈伟.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的研究[J]. 林业勘察设计,1996,02:54-57.[12]A.Z.M.Manzoor Rashid,Donna Craig,Michael I.Jeffery,Niaz Ahmed Khan. Forest protected area governance in Bangladesh:a focus on the legal and policy framework[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04:345-35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汇报(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情况汇报(1)文档XX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尊敬的各位领导:社区共管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好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镇托洛顶自然村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XX 年度启动的社区共管示范村之一,该村位于保护区南部,海拔2700米,距**镇约公里,距维西县城约80公里,属保护区周边社区,根据20XX年调查数据,该村目前有35户村民,155人,全村有93个劳动力,18个在读学生,集体林300亩,耕地面积132亩,人均有粮308公斤,人均纯收入1125元,大小牲畜共622头。
主要农作物有玉米、小麦、土豆、荞类、青稞、燕麦、豆类。
一、项目实施情况滇西北社区保护地项目维西县**镇托落顶社区保护地项目,起止时间是20XX年3月至20XX年2月28日。
项目包括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发放宣传挂历,举办社区共管、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技术和农业技术培训,推广科学养蜂和种植中药材技术,同时,村民在保护区的引导和动员下,充分发挥村民在项目中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参与项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定了独具特色的资源管理计划和资源共管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帮助社区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促进了发展,使社区从单纯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承受者变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共同利益者,同时增加了他们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了解,增强了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村民的生产生活质量,全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民显现出了良好的精神面貌,劳动技能得到了提升,增强了家乡自豪感,进一步树立了自信心,同时激发了村民更加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怀,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资源保护与管理工作中。
项目具体实施情况如下:前期工作开展情况3月21日至22日完成PRA参与式评估,召开村民大会,成立社区保护地管理委员会;向香格里拉滇金丝猴保护协会提交了《托落顶社区PRA调查报告》,4月27日修订村规民约,制定社区保护地管理办法;同时与县林业局协商,取得社区保护地授权协议。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

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一、引言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而划定的特定区域,具有重要的生态、科学和社会价值。
然而,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和资源无法有效地管理和保护自然保护区,需要社区参与机制的建立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包括框架制定、参与主体和合作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二、框架制定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过程中,制定社区参与的框架是一个重要的首要任务。
社区参与的框架包括明确的目标、参与层级和具体的参与程序等内容。
明确的目标能够使社区参与者明确自己的参与价值和目标,并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与层级需要考虑到社区的特点和资源,并充分听取社区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
具体的参与程序应该简单明了,并且提供社区居民参与的多种方式,使得社区参与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
三、参与主体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社区参与机制需要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角色和职责。
首先是政府部门,其承担着保护区管理和监督的责任,并对社区参与者提供支持和指导。
其次是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其负责具体的保护区内的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需要和社区保持密切的沟通和合作。
再次是社区居民,其是保护区建设中最重要的参与主体,需要积极参与保护区的管理和保护,包括宣传教育、监督管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工作。
最后是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机构,其能为社区提供专业的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并与政府部门和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构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
四、合作方式合作是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社区参与机制的核心要素之一。
合作方式主要包括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合作、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与社区居民的合作以及社区居民与非政府组织和专业机构的合作。
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是基础,需要政府部门积极听取社区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到保护区的管理与决策中。
政府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的合作需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和权限,并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机制。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管理

02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概述
定义和概念
定义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是指当地社区居民与保护区管理机构共同参与保护区管理 的一种模式。
目的
通过社区居民的参与,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水平,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 的可持续发展。
共管模式的优势和特点
优势
社区居民的参与能够提高保护区的保护和管理效率,促进社 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04
社区共管的实施策略
宣传教育策略
总结词
提高社区居民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
通过开展环保知识讲座、制作宣传资料、组织实地考察等方式,向社区居民普及自然保护区的价值和 保护意义,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经济激励策略
总结词
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热情
VS
详细描述
设立社区共管基金,对积极参与自然保护 区管理和保护的居民给予经济奖励或补贴 ,如提供生态补偿、减免税收等,激发居 民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管理
$number {01}
目 录
• 引言 •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概述 • 社区共管的管理体系 • 社区共管的实施策略 • 社区共管的实践案例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背景介绍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 系统的关键区域,但保护区内及周边 社区居民的传统生计活动往往与保护 目标存在冲突。
问题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管理机制不健全、 资金投入不足、居民参与程度不均等。
未来发展方向与建议
完善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的社区共管管理制度, 明确各方职责和权利,提高管理 效率。
提高居民参与度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居民对 自然保护的意识,鼓励更多居民 参与到保护工作中。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开展 社区共管研究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开展社区共管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各地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传统的保护区管理方式往往是由政府或相关机构来统一管理,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自然保护区开始尝试将管理权交给当地的社区,实行共管模式。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也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开展了关于社区共管的研究工作。
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工布江达县,是中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长期以来,由于保护区的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导致了一些资源的恶化和游客过多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这片自然宝地,保护区管理部门开始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当地社区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工作中来。
为了更好地探讨社区共管的可行性和途径,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组织了一次专门的研究活动。
研究小组由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当地村民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组成,他们深入保护区内进行实地调研,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对保护区发展的期望和对共管模式的看法。
通过调研了解到,当地居民对于自己居住的环境非常重视,希望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保护区的管理中来,为保护好这片宝贵的自然资源出一份力。
在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对于社区共管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他们认为,社区共管模式可以更好地发挥当地居民的主体作用,增强保护区管理的针对性和社会参与性。
社区共管模式也可以更好地实现保护区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保护区的管理权不再局限于政府或机构,更多地由当地居民参与决策和实施,实现管理的更加科学和民主。
社区共管模式还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和经济发展,激发他们对保护区管理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在研究的基础上,努鲁儿虎山自然保护区制定了一系列推动社区共管的具体措施和计划。
保护区管理部门将加强与当地社区的沟通和协商,积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将他们的意愿纳入到保护区的发展规划中来。
云南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内涵的演变

维普资讯
第2 7卷 第 1 期 20 07年 2月 出版
林 业 经 济 问 题 (r be f r sr E o o c F y
V012 .7
No .1
Fe r r 20 7 b ua y 0
云 南 自然保 护 区社 区共 管 内涵 的演 变
杨 文 忠 ,靳 莉 ,赵 晓东
(.云南省林业科 学院 珍稀濒特 森林植物保护和繁 育重点 实验 室 ,昆明 600 ;2 1 524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
划院 营林分院 ,昆明 60" ;3 50 1 .云南省林业厅 野生动植物 与 自然保护 区管理 办公 室,昆明 602 ) 2 50 1
ma a e n n i dv ri r t cin i n a r vn e n g me ta d b o ie st p oe t n Yu n n P o i c . y o Ke r s n t r e e v ; C mmu i o Ma a e n ; c n oa in; e ov me t y wo d : au e r s r e o n t C - n g me t o n tt y o v le n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措施

晋升 为 自治 区级保 护 区 , 经扎赉 特旗 人 民政府批 准 ,
成 立 了“ 图牧吉 自然 保 护 区管 理处 ” 编 制 1 , 5人 , 完
内蒙古 自治 区图牧 吉 国家级 自然 保护 区地 处松 嫩平 原西侧 、 兴安盟 扎赉 特旗 境 内, 东与 黑龙江 省泰
成 了保护 区土 地确 权 , 同时制 定 了《 图牧 吉 自然保护
摘 要 : 针对图牧吉国家级 自 然保护区的保护管理现状和受胁状况, 提出了社区共管措施。
关键词 : 保护区 ; 区f 社 共管 ; 措施
中图分 类标识 码 : B
1 基本情 况 1 1 地理位 置与经 营范 围 .
政 府 和环保 部 门 的 积极 推 动 下 , 立 图 牧 吉 自然保 建 护 区 , 兴安 盟 城 乡 建 设 环境 保 护 局 管 理 ; 9 8年 归 19
13 3 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_.
一
是保 护 区仅 有核 心 区的土地 使用证 , 冲 区 、 缓
10 , 4 d 平均 风速为 3 5 s . m/ 。保护 区 的地带 性 土壤为
栗钙 土 , 被为 针茅 草原 、 植 山杏 —— 针 茅 草 原 ; 部 局 有黑 钙土 、 甸土 、 草 沼泽 土 、 土 等非 地带性 土 壤 , 盐 植 被 为湿生 草 甸、 柳 灌 丛 草 甸 、 河 湿生 草 甸 , 苇 草甸 芦 等。 保 护 区及 其周 围地 区水 资源 十 分丰 富 。二龙涛
图牧 吉保 护 区分布 有 国家一 级 保护 鸟类 1 , 3种
国家二级保 护鸟类 4 7种 , 别是 世 界珍 禽—— 大 鸨 特
种 的数量较 多 , 年在 此繁 殖 的数量 在 1 0 以上 , 每 0对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协议书(2篇)

自然保护区社区共管协议书甲方(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社区):____________________鉴于甲方负责管理和保护_________自然保护区,乙方位于该保护区周边,双方为了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协作与共管,共同维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特订立本协议。
一、协议目的1.1 保障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维护生物多样性;1.2 促进社区可持续发展,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1.3 加强自然保护区与社区的沟通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二、共管内容2.1 甲方负责:(1)制定自然保护区管理规划,明确保护区的范围、功能分区、保护目标等;(2)开展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监测和科研工作;(3)加强保护区内的巡护管理,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4)为社区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协助社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2.2 乙方负责:(1)尊重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法规,遵守保护区管理规定;(2)协助甲方开展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3)加强社区内部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4)积极参与保护区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5)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确保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共管措施3.1 双方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定期召开共管会议,研究解决共管过程中的问题;3.2甲方定期向乙方通报保护区管理情况,乙方应及时向甲方反馈社区生态环境保护情况;3.3双方共同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的认识和支持;3.4 甲方协助乙方开展社区生态环境保护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援助;3.5 双方共同开展保护区的科研和监测工作,共享科研成果。
四、违约责任4.1 任何一方违反本协议的约定,应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4.2由于一方违约导致协议无法履行,另一方有权解除本协议,并要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及要求 (1) 建立共管委员会的基本要求
① 吸收政府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 ② 参加与否应自愿; ③ 可操作性; ④ 以保护区的保护目标和社区发展的目标为基
18
二、 社 区 共 管 的 步 骤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共管监测 评估和推广
19
(一)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的工作主要是:
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并确定项目的总体目标; 建立项目的管理和实施组织机构; 确定项目的实施地点; 设计项目的框架程序和基本原则。
20
(一)准备阶段
(1)建立领导小组的基本原则 (2)领导小组的组成人员 (3)领导小组的建立程序 (4)召开第一次领导小组会议 (5)为试点社区制定自然资源管理提纲 (6)试点社区选择的程序 (7)试点社区的选择标准
8
2、提供激励机制
(1) 直接提供资金; (2) 提供贷款; (3) 提供公共设施建设的物资; (4) 帮助建设公共设施; (5) 提供工具及设备; (6) 提供社区教育的资助; (7) 提供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等;(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旅游)
9
在共管项目中还可以采取鼓励的方法:
(1) 提供信息服务; (2) 进行技术培训,提供就业的机会; (3) 组织一些协调活动;改善部门间关系; (4) 帮助社区从事一些发展项目; (5) 尊重社区的居民,同他们讨论一些问题; (6) 帮助他们进行一些自我认识性的活动等等。
社区共管,是指让社区居民参与保护方案的决 策、实施和评估,并与保护区形成共同管理自 然资源的管理模式。
5
二、社区共管的特点
(1) 开发性 (2) 参与性 (3) 互利性 (4) 地域性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龙首山自然保护区旅游)
6
三、社区共管的原则
对于中国GEF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自然 保护区管理项目,有4个条件可作为共管的基本原则。 即
3、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2002. 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3
思考题
1、社区共管的原则? 2、社区共管在自然保
护区管理中的作用? 3、保护区与社区间存在哪些冲突?如何保证
社区共管项目的可持续开展?
4
第一节 社区共管概念
一、概念
共管泛指在某一具体项目或活动中参与的各方 在既定的目标下,以一定的形式共同参与计划、 实施及滥测和评估的整个过程。
11
4、加强发展和保护的联系
(1)把宣传与共管的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2)把帮助社区发展项目与建立社区保护体系结合起
来; (3)注意社区发展项目与保护区保护目标相协调; (4)做好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 (5)发挥共管领导小组和共管委员会的作用。
12
四、社区共管类型
对共管类型的划分,其主要目的是分析不 同类型共管的特征,以便在共管中根据这 些特征确定适合的共管方式。
13
表8-1 根据共管对象划分的主要共管类型
共管对象类型 共管者间的关系 共管目标
共管的方式 共管的时间
1.自然资源
2.基础实施
3.生产项目 4.文化教育 事业
相邻地域资源的 共同拥有或拥有 资源的相互依存 外部援助
地域相连行政隶 属关系
共同投资
利益相同
多重的,有 经济的、社 会的和生态 的 主要是社会 和经济的
主要是社会 效益
行政隶属关系外 主要是社会
部支援
效益
援助性的,协议 一般都很长 性的,共同开发 性的
协议性的,共同 可长可短 投入性的,行政 管理性的
共同投入性的 相对较短
协议性的,援助 一般较长 性的,行政管理 性
14
表8-2 根据共管参与者的组成进行划分的共管类型
共管参与者类型
共管者之间的关系类型
1
主要内容
第一节 社区共管的概念 第二节 社区共管的方法、步骤和措施 第三节 常用的社区共管研究及管理方法
2
参考书
1、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2002. GEF项目 社区共管论文集.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 2002. 自然保护区 社区共管指南.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15
五、社区共管的主要内容
(1) 确认和评估社区自然资源使用的机会和约束条件; (2) 制定社区自然资源管理计划(含乡规民约); (3) 设计和实施环境教育计划; (4) 制定土地使用计划与规则; (5)监督和评估社区发展及资源保护方案的效果。
16
六、社区共管的作用
(1) 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 ; (2) 帮助当地社区解决问题,促进其发展; (3) 给当地社区提供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
10
3、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
(1)加强与当地政府联系; (2)发挥领导小组成员的作用,使自己的利益与共管联系
在一起; (3)尽量把保护区、社区和当地政府的利益统一在一起; (4)尽快取得社区和社区居民对共管的认可; (5)要加强对社会的宣传, (6)协调好共管与当地政府现行政策之间的关系,避免矛
盾和冲突。
1.扩大参与性; 2.提供激励机制; 3.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 4.把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相
结合。
7
1、扩大参与性
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同县、乡有关领导进行有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及生 态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讨论。
(2) 同村民进行有关当地社区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专题 讨论。
(3) 同保护区周边的生产和商业单位人员进行访谈。 (4) 同保护区内从事保护工作的人员座谈。
作的机会。
17
第二节 社区共管的方法、步骤和措施
一、社区共管常用的方法
(1) 通过共建组织进行共管; (2) 通过提供信息、技术和服务等进行共管; (3) 通过协议进行共管; (4) 通过行政和政策手段进行共管; (5) 通过合资或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共管; (6) 通过生产或生活中的合作联系进行共管。
共管内容
1.双边共管
紧密型共管;半紧密型共管 商业性,行政管理性
2.多边共管
紧密型共管;半紧密型共管
商业性,行政管理性, 公益性
3.政府机构之间的共管 紧密型共管;半紧密型共管 行政管理性,公益性
4.政府与社区间的共管
5.社区与NGO组织间的共 管
6.社区、政府和NGO组织 间的共管
紧密型共管;半紧密型共管 行政管理性,公益性 半紧密型共管;非紧密型共管 公益性,商业性 半紧密型共管;非紧密型共管 公益性,商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