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小河与青草一年级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册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一年级上册语文《小河与青草》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音,学会9个生字,两根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重难点:1、认识15个生字,在四字格中正确书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水彩笔、头饰、宣传标语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看图导入,揭示课题1、引导看图,谈话导入(1)(多媒体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看图上都画了些什么?你最喜欢什么?结合学生回答板书“小河”“青草”(2)教学“青”“青”这个字读时要注意什么呀?(后鼻音)谁会读?(指名读,评议)你们还知道哪些词语中有“青”字?(3)揭示课题板书“与”多么可爱的小河、青草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河与青草》。

教学“与”:这个字的音节(yu)是什么音节?(整体认读音节)指名读题、评议,哪位小朋友愿意把课题读给大家听?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不丢字,不加字。

(2)用“一”画出要求会写的字,用“△”画出要求会认的字。

(3)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词bian dao ganxie an小河边看到感谢河岸jinjin baozhu xi ai chongzu紧紧抱住喜爱充足hunzhuo bi lu bilu fen ku浑浊碧绿碧绿水分干枯①请小朋友们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讨论一下哪些字音比较难读。

②你觉得哪些字难读。

指名讨论并领读③下面让我们开火车读词语,比比哪一列火车开得又快又稳。

④齐读词语(2)检查课文朗读①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②请六位同学分自然段读课文,其它同学注意听,听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③引导评价谁来说说,你觉得他们读得怎么样?三、精读训练,读中感悟学习第一自然段1、看一看多媒体出示图片请小朋友们看图,说说图上的小河和小草是什么样的.?同学们说得真好,课文中也是这样写的,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三篇)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教学反思(各三篇)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这篇课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我班学生对充满情趣的课文比较喜欢阅读,但对于小河与青草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以及他们谦虚谨慎的处世态度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得困难。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新课标教学要求,以及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3.通过朗读感受,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要求,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的难点。

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旨在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投入课文所设置的情境中。

二、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将设计三个步骤层层推进:首先是创设情境,由图片引出课题,读好课题,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湛、茵、澄”进行正音,对于“ 是你把握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句子,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这是学生难读的句子,我将引导学生读正确。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小河与青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小河与青草》教案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小河与青草》教案【篇二】一、教材简介本课是一则寓言,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

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虚心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特长。

二、教学目标学问和力量:学会“青”的正确书写,熟悉其他生字。

过程和方法:在主动乐观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情感和态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虚心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特长。

三、设计理念1、以学定教,激发自主学习的爱好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关注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信任同学,让同学使用学到的学问技能和方法来充分绽开自主学习,发挥老师“组织者”的功能。

2、低班级同学的定向力量尚处在较低的层次,他们的留意状态仍旧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易被直观、新异的刺激活动调动起来,激起学习的爱好。

3、读中品位,培育阅读理解的力量。

阅读理解力量是建立在感悟体验基础之上的,朗读是同学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环节。

教学中要做到以读为本,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形式多种多样。

力求让每个同学都参加进来。

四、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这节课,我们连续来学习《小河与青草》齐读课题2、把“与”换个词吗?(二)、精读课文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贴图出示:小河说说:()的小河在小河边贴上:青草说说:()的青草[将直观的小河、青草贴在黑板上,吸引了同学的留意力。

同时留意了同学语言力量的培育]2、出示课文第一小节(1)问:小草就一丛吗?课文中哪个词告知我们的?请同学起来贴图:长满青草(2)指导读:小伴侣,美吗?用美美的语气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用在小河边贴上许多小草的方式来让同学理解“长满”,奇妙自然,生动易懂。

]3、师:小河边为什么会长满青青的小草呢?我们来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

出示其次、三小节(第一次对话)(1)小草对小河说了句什么话?出示一杯清水:你们觉得这杯水怎么样?在杯底放上一张小鱼图片,请同学上台观看,问:你看到了什么?师:这就叫“一眼能看究竟”,老师送给大家一个词语:清亮见底自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和我们班孩子在大家面前上了一节课,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献丑了,表现不当之处,期待能得到您的指导与帮助
《小河与青草》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在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它们相互进行着欣赏,又相互进行着感谢,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简单的话语间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

下面我就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及关于体验教学的浅薄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索养,进而达到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结合我校的省陶研课题,我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带领学生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时而成为小河,时而成为青草,通过设置情景。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之一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之一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之一教学内容:苏教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一册中课文第13课《小河与青草》。

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有许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认识6个汉字。

理解生词。

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小河与小草谦虚谨慎,甘于奉献,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教材分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注重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

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给生字找朋友的游戏,既能巩固汉语拼音,又能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重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吸收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别是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

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配合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掌握字音,字形的同时十分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读有层次。

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讨论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

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入感知文章的内在美。

最后,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读有目标。

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

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

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读的方法,形式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较多读的方式。

比如,小组互相交流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有趣。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一、说教材《小河与青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这篇课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

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的好教材。

二、说学生一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记忆占主导,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生动直观的图画和鲜明的色彩,同时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孩子已经初步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具备了一定的拼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因此,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将会越来越凸显,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恰当地发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7个生字,读准字音,识记字形,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3、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和评价能力四、说教学重难点在这几个目标中,我把朗读课文,识字与写字作为本课的重难点,具体在于生字“青”的笔顺。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我将设计三个步骤层层推进:首先是由画图导入揭示课题。

接着,指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最后,指导学生书写。

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设计:第一板块:画图导入,揭示课题。

本课教学开始我是以画图来导入的,首先在黑板上简单地画了小河的图片,然后让学生说说在黑板上看到了什么,学生都知道画的是小河,然后引导学生说()的小河,学生都各抒己见,这个时候教学本课第一个生字“河”,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学习。

接着,我又在黑板上画下几株小草,然后学习生字“草”,引导学生为“草”字编字谜。

最后,引导学生说()的小草,学生会说碧绿的小草,这个时候告诉学生由于小草生长在小河边,得到了河水的滋润,所以长得特别绿,那么特别绿的小草我们还可以叫做“青青的小草”,教学生字“青”及其笔顺。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范文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范文

When your heart is tired, take a rest.精品模板 助您成功!(页眉可删)《小河与青草》说课稿范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

《小河与青草》是国标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的一篇深受儿童喜爱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这篇课文融情于理,字里行间洋溢着童真童趣,很适合一年级孩子阅读,但文中蕴含的深意学生在理解方面可能存在一定得艰难,因此我认为理解对话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只识不写。

理解本课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练读、讨论、评价、欣赏、表演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朗读能力、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朗读感受,让学生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长处。

同时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其中1、2两个目标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而理解对话的寓意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我打算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指导书写3个生字。

为此我营造三个层面的读,使学生的朗读水平螺旋上升。

首先示图揭题,引导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特别是先后鼻音的字。

接着引导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最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给时间他们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

在学习字词、指导书写上,我准备以点带面,重点分析“青”的书写,强调第五笔是“竖”,上下结构的字要上紧下松。

2023年小学语文第一册《小河与青草》说课稿2篇

2023年小学语文第一册《小河与青草》说课稿2篇

2023年小学语文第一册《小河与青草》说课稿2篇《小河与青草》说课稿1一、说教材《小河与青草》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小河与青草的一段对话,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虚心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特长。

二、说教学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自然界有很多事物相互依存的道理,从中领悟做人要虚心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特长。

复习巩固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相识6个汉字。

理解生词。

三、说教学重难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小河与小草虚心谨慎,甘于奉献,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华蜜美妙。

四、说教学流程设计本篇课文的教学,我注意了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三个维度。

为了培育学生的学问技能,我在教学中设计了给生字找挚友的嬉戏,既能巩固汉语拼音,又能复习本课要求学会的生字,力求在玩中学,玩中巩固,寓教于乐。

在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中,首先,我注意了以读为本,读为主线,在读中积累,读中感悟。

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与汲取不单靠理性的分析来解决问题,特殊是抽象思维实力还处于起步阶段的低年级儿童更是如此。

可以利用汉字的形、声、义协作的方式,通过反复的诵读在驾驭字音,字形的同时非常便捷的了解课文的意思,并感受它的形式美和内在美。

读有层次。

初读时,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并在小组探讨中读一读,讲一讲自己最想读的句子。

然后,通过学生看图,逐段反复诵读,深化感知文章的内在美。

最终,学生分角色表演,让情感体验得到升华。

读有目标。

在每一次朗读的过程中,我都以对话形式给学生提出明确的目标,让学生读有所依。

如:我在初读时,向学生提出了:把你们最想读的句子读一读,并向小组的同学讲一讲。

让学生在读中有一个情感体验过程,找到自己喜爱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

读的方法,形式多。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纳了较多读的方式。

比如,小组相互沟通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方式,让学生读的轻松,读得好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小河与青草一年级说课稿
语文小河与青草一年级说课稿
《小河与青草》说课稿
各位专家、老师,大家好!
今天能有机会和我们班孩子在大家面前上了一节课,我感到非常荣幸。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献丑了,表现不当之处,期待能得到您的指导与帮助《小河与青草》是一年级上册的最后一篇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在小河与青草的对话中,我们知道它们相互进行着欣赏,又相互进行着感谢,从中可以感知自然界万物相互依存的道理,同时领悟到做人要谦虚谨慎,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简单的话语间传递着和谐、美好的情感,可以让孩子们受到很好的熏陶。

下面我就说说这堂课的设计理念及关于体验教学的浅薄思考。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从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出发,强调学生在阅读下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认为阅读活动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的主体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创造,在体验中提高语文索养,进而达到建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目的。

结合我校的省陶研课题,我从体验式教学策略研究的角度出发,设计了课堂教学流程,带领学生走进小河与青草的世界,时而成为小河,时而成为青草,通过设置情景、实验再现,唤起学生的经验、体验,而种种体验又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在一遍遍朗读中不断升华、内化。

一、强化诵读,让体验在生本对话中生成.
为了让朗读更有层级性,我引导学生先达意,后表情,先读出语言的意思,再读出对话要表达的情感。

在教学之初,我就告诉学生一个小秘诀:读故事的时候,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作是故事中的人物,读小草说的话时,你就把自己当成小草,读小河说的话时,你可以把自己当成小河。

这样读故事,会感觉特别有趣,还容易把故事读懂。

这就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角色置换来走进文本,不仅要理解语言意思,更要体会内心情感,实现生本对话。

比如,在第一次对话中,小草说小河的水真清啊,一眼能看到底。

这里首先要让孩子理解河水清的程度,让学生做做小草,想想能看到些什么,调动学生的经验储备,知道河水确确实实
清啊,清到一眼能看到底。

接着我又问,河水这么清,这是小河的优点。

小草在说小河的优点,这就叫做学生会说夸奖,我就顺水推舟请小草来夸夸小河吧。

运用角色置换,孩子不知不觉已经走进课文,把自己当做小草,体验了河水的清澈,懂得了字面意思,加之夸奖是每个孩子都有的经历,要朗读出夸奖的感觉,读好这句话要表达的情感,也不是很困难。

作为对话的读书,不应该将文本纯粹看成是一种定格的甚至是僵化的东西,而应该将它们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阅读它们时,应该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验其中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与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心灵交会、情感交流,让书真正活起来。

二、创设情境让体验在生境对话中生成
在语文教育看来,文本形式的教科书固然是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仅仅局限于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这不仅因为文本是符合性的、比较理性化的,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感性生活、认知水平或人生经验的短缺,造成沟通的困难。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是让学生体验真切的基本手段。

特别是针对我们一年级的孩子,他们还处在感性思维占主导地位的阶段,想象能力丰富,只要有吸引他们的情景设置,他们是很容易走进情景,并迸发出学习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运用了多媒体设备,呈现给学生图片和音频,创造了一个多元而贴切的情景。

课文插图的反复利用,认识了弯弯的小河、河岸的泥土、青青的小草、柔嫩的草芽,尽力把课堂装点成课文中的童话世界。

但我也不局限学生的想象力。

在试课的时候,我曾把一张河水的照片呈现在PPT上,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可让学生想象河底会有什么的时候,学生除了石头就什么也回答不出了。

看来体验性课堂还应该培养学生调动过往经历的能力。

在引导朗读中,我也不忘创设情景,哪株小草来夸夸小河呢? 小草,你长得碧绿碧绿是谁的功劳啊?你有什么话要对小河说?哪株小草想来谢谢小河的? 每每朗读,学生的情绪总是比较高,参与意识也比较强,仿佛积累的经验和情感不得不外露。

学生在朗读它们时,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感受人物的心情,进而走进作品。

精心创设的情景,总能吸引孩子的好奇心,激活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学生的想象,从而得到感受和体验,使学生自己与自己的生活积累间的对话交流,激
起了心中的共鸣,情景更为交流提供了平台。

三、引入互动,让体验在生生对话中生成。

互动使每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使同伴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共享,进而丰富学生个体的情感和认识。

互动体验的内容是特别针对课文内容而设置的,可能是之前学生没有体验过的,或不曾注意过的。

教参上有一个内容,需要理解小草为小河的清澈而付出的努力,由此来更加深刻地体验小河对青草的感谢,但学生并不能理解小草长期坚持紧紧抱住所花费的力气。

为此,课前我带领学生来到一棵大树边进行体验,请一位学生紧紧抱住一棵大树,学生细细的胳膊和大树粗壮的树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反复强调要抱得紧紧的,手臂、身体和大树间不能有空隙,体验的学生累得直叫唤,傍边的同学更是看在眼中。

之后,我让全班的同学都体验一次紧紧抱住,学生间边讨论起要紧紧抱住一样东西可不是件容易事。

这为课堂上理解小草就是用这样细小的像头发丝这样的根须紧紧地抱住泥土,那它该花多大的力气呀! 而做好准备,更为表达出小河对小草的真诚感谢做好铺垫。

在教学第5自然段的时候,我让学生化身为小草,体验一次青草从种子到发芽到长大的过程,其间,多媒体播放的流水的声音就像小河在自己脚边流淌,这种感受真切而新奇,而我则用小草要发芽了,赶快喝水吧!(作咕咚、咕咚喝水状)。

小草,你想得高些吗?赶快喝水吧!小草,水里有很多营养,赶快喝水!你想比别的小草长得绿吗?赶快喝水!小草快长吧! 来一次一次地让学生体验小草在喝水。

有了这样真实的体验,学生一下就明白,小草的生长离不开水分,而小河就在小草旁边,你想喝就喝,想喝多少就喝多少,小河给的水分够用而且用不完,这就叫做充足的水分。

为了让孩子明白课文中的故事其实也时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更本着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想法,课堂教学最后我还加入了一个联系学习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环节,让学生学着小河与青草对话的样子,来夸夸同学的优点,或就同学的帮助进行感谢。

在这样的互动中,学生尝试着将新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我想体验式课堂的魅力,它来源于生活实践,目的是指导大家更好地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我看来,教学生能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

这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人人都参与表演,人
人是演员。

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强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一基本理念。

学生在体验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快乐。

这既符合儿童好动的特点,又增加了学习的情趣,营造了活泼欢快的教学气氛。

这样的学习,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愉快的体验,是一种享受。

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