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输教学设计(二)
《公输》两课时教案设计

《公输》两课时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公输》的基本内容,分析其主要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增强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观点,善于倾听、勇于表达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理解《公输》的主要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
2.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1.分析《公输》中的逻辑关系,理解其论证过程。
2.理解并运用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教材《公输》2.多媒体教学设备3.教学课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2.介绍《公输》的作者墨子,简要介绍墨子的生平及学派。
(二)阅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理解生字词、词义。
(三)分析课文结构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
(四)分析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1.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课文中的论点、论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五)课堂小结2.布置作业: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
(二)深入分析课文内容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三)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从《公输》中汲取智慧,联系实际生活。
2.学生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公输》中的观点解决问题。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2.深入阅读《墨子》其他篇章,了解墨子的思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使学生理解了《公输》的主要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公输》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公输》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公输》这篇文章;(2)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3)了解公输班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2)学会如何提炼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进行有效的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科技的敬仰之情;(2)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追求;(3)培养学生勤奋学习、勇于探究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基本内容及其结构;2. 文章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3. 公输班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特殊句式的理解;2. 公输班发明创造成就的深度解读;3.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公输班的成就;3. 运用讨论互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公输班及其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提炼中心思想。
4. 案例分析:详细介绍公输班的发明创造成就,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在我国古代科技史上的地位。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为学生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2. 学生掌握文章重点字词和句式结构的情况;3. 学生对公输班及其成就的了解程度;4. 学生运用文章论证方法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5. 学生课堂参与度及合作探讨的精神。
七、教学准备2. 相关资料:公输班的发明创造成就的图片、文献等;3. 教学PPT;4. 练习题及答案。
《公输》教学设计

《公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理解墨子的劝说艺术,分析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体会墨子“非攻”思想的内涵,理解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战争是残酷的,它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阻止战争的文章——《公输》,看看墨子是如何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来阻止一场战争的。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墨子(约前 468—前 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等,反映了小生产者反对兼并战争,要求改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愿望。
《墨子》一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3、小组合作,交流疑难词句,教师答疑解惑。
(四)再读课文,理清情节1、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主要讲述了墨子止楚攻宋的故事。
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便从鲁国出发,经过十天十夜的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郢,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先后说服了公输盘和楚王,最终成功阻止了楚国攻打宋国。
2、文章围绕“墨子止楚攻宋”这一事件,是如何展开情节的?文章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依次写了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守、墨子成功阻止楚国攻宋这几个情节。
(五)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1、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公输》教学设计2(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公输》教学设计2(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公输》教学设计2(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引言:《公输》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
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能够治疗病痛的妙手医生公输盘的传奇事迹。
这个故事在语文教学中引起了很大的关注,因为它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医疗文化的重要性。
为此,本文介绍的是针对《公输》故事的语文教学设计,旨在提供教师教学实践参考。
一. 背景介绍本单元的背景是《公输》故事。
学生们将要了解这个传说,探究其中蕴含的道德和医疗文化,领会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性。
二.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学习《公输》故事,了解公输盘所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
2.鼓励学生思考,探索传统文化对今天社会的影响。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扩大学生的词汇量。
三. 教学内容与流程1.学前认知:教师通过介绍“医疗文化”等相关文化,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入门做好资源准备。
2.阅读:学生阅读故事《公输》,重点关注文化内涵、人物特征和医疗细节,通过阅读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3.讨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探讨其中蕴含的各种文化和道德内涵。
4.写作和表达: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或演讲,探讨传统文化在现代时代的价值。
(1)分析《公输》中的道德观念。
(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探寻传统文化在今天的价值。
(3)探究中华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四.评估评估将根据以下两种方式开展:1.提供一份评分表,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评估。
2.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估,整理记录学生参与讨论、阅读、讲述的情况。
思考与总结:本文介绍的教学设计,通过将传统文化中的故事教给学生,让学生们在阅读中探究传统文化和道德传承。
此外,通过课堂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这种以传统文化故事为载体的教学设计,将文化和道德内涵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之中,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的积累,还能够增强道德情操和文化自信心。
《公输》 教案5篇

《公输》教案5篇《公输》教案1设计理念:本课的创意在于文言文的演读活动。
这是一篇以对话描写为主的散文,形象含于语言之中,人物的语气表情等值得揣摩联想。
因此,要求学生认真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变化,通过对话内容与对话环境体味人物形象,进行表演式阅读活动。
教学步骤:一、教学铺垫。
1.介绍《战国策》导入。
2.讲述春秋战国故事,了解时代背景。
二、读课文。
采用分层朗读方法。
(一)将课文读准。
注意以下读音:械牒荆国麋鹿公输盘鱼鳖鼋鼍雉兔鲋鱼敝舆守圉(二)将课文读顺畅,把握重音和语气停顿。
注意以下句子: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②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③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
④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三)将课文读懂。
1.教师范读。
学生听记。
2.学生试读。
教师辨正。
3.学生再读课文与注释。
4.学生、教师对译、互译课文。
注意以下内容:①掌握词语意思子墨子九距之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吾义固不杀人然,胡不已乎吾知所以距子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②重点翻译下列句子夫子何命焉为?宋何罪之有?胡不已乎?胡不见我于王?此为何若人?必为有窃疾矣。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虽杀臣,不能绝也。
三、演读课文。
1.概括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
2.学生讲述课文故事。
要求不遗漏课文内容。
3.重点把握下面句子的语气:①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②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③王曰:“善哉。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④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4.读好下面的疑问句。
①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②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③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5.读出下面排比句子的特点。
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
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
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

《公输》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公输》第二课时教学方案设计公输第二课时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分析了第一部分,墨子见到公输盘的第一句话是绕了一个大圈子,用假设法请求他帮助自己杀人,从反面刺激公输盘,使他陷入自相矛盾中,公输盘表示“不悦”时墨子又愿“献十金”来激他,进一步让他迅速进入自己埋伏好的包围圈。
当公输盘对墨子表现了最大的愤怒和不满,并表示他“义不杀人”时墨子便“再拜”,对公输盘的“正义”表示敬佩和赞许,使他陷入墨子的重围,再也不能自拔,然后墨子突然一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从正面发动进攻,义正辞严地一一指斥了公输盘制造云梯助楚攻宋的“不智”“不仁”“不能”和“不知类”,使公输盘不知所措,理亏心虚,只有低头认输。
但是墨子深知,在当时情况下要彻底止楚攻宋,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公输盘而是楚王。
因此,他当机立断,抓住公输盘左右为难的矛盾心理,迫使他不得不应“诺”,从而带领墨子去见楚王,那么墨子是如何说服楚王的呢?今天我们接着往下学习。
(一)明确目标本节课力求完成素质教育目标2和3,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即第二回合的斗争。
(二)整体感知(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学生看注释,相互研究,教师指点难词、难句以后,指名学生口译。
(1)吾既已言之王矣:“既”的意思跟“已”相同,复用为的是加以强调。
(2)此为何若人:何若,若何,怎样,全句是“这算是怎样的人呢?”(3)必为有窃疾矣:窃疾,好偷的病,全句是“一定是有好偷的毛病”。
(4)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墨子的谦称,以……为,认为……是。
之,结构助词。
与,介词,跟。
此,指示代词。
这两句意思是:我认为大王派人攻打宋国,是跟那个有好偷窃的毛病的人一样的。
2.学生口译后,引导分析。
墨子用理折服楚王,这是他到楚国以后的第二个回合的战斗。
这一部分,墨子所用的策略都跟前一部分大体相同,但又同中有异,一切根据楚王的性格特点布置安排。
楚王是一个掠夺成性的奴隶主贵族,既贪财好利,又要维护大国君主的风度,墨子准确地抓住了他性格上的这一深刻矛盾,先提出一组假设句,接着发问:此为何若人?楚王只好认为那个人“必为有窃疾矣”。
语文教案《公输》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公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公输》;(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如词语解释、句式分析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运用思维导图、讲故事等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2)感受人物的品质和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挑战,培养勇于面对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公输》;(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3)掌握相关的语文知识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词语解释和句式分析;(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3)运用思维导图、讲故事等方法,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公输》的作者、背景等;(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究:(1)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各组汇报学习成果,展示思维导图、讲故事等;(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完善学习成果。
四、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公输》两遍;2. 完成课后练习题;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加强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作业完成评价:检查学生抄写课文和课后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公输》教学设计

《公输》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了解墨子及其非攻主张,理解文中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默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分析文中人物的论辩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
体会墨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而不辞辛劳的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分析墨子的论辩技巧,体会其机智善辩的形象。
2、教学难点理解墨子“非攻”思想的内涵。
学习本文通过对话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文言文的韵味,理解文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文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战争的视频或展示一些战争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战争的感受。
然后引出课题《公输》,并介绍墨子和他的“非攻”思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生字词的读音和句子的停顿。
3、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遇到不懂的字词,小组内互相讨论解决。
4、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重点检查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1、公输盘是一个怎样的人?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学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从公输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分析,如“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表现了他的虚伪。
2、墨子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如何劝说公输盘和楚王放弃攻宋的?学生分角色朗读墨子与公输盘、墨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墨子的论辩技巧。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墨子的论辩思路,如先用“义不杀少而杀众”的道理使公输盘理屈词穷,再用“模拟攻守”的方法让楚王明白攻宋是不明智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输教学设计(二)教学目的1.揣摩人物语气,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掌握部分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文言句式的用法。
3.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理解人物智勇兼备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语汇,掌握文言句式用法。
2.了解墨子的反侵略思想,理解人物性格特点。
3.学习在说理中运用排比句式,加强语言气势,增强说服力的说理方式。
教学方法1.诵读法。
(解说:诵读应作为学日本文的主要教学手段。
可以范读、领读、跟读,可以默读、朗读,可以自读、齐读、分角色读。
做到读熟读懂。
)2.质疑法。
(解说: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自学的能力。
)3讨论法。
(解说: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积极参与并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合情合理的结论。
)4.练习法。
(解说:傅全文重要知识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习题,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媒体设计1、利用录音机,将范读磁带放给学生听,帮助学生纠正朗读中的错误。
2、利用投影仪,将预先准备的习题或问题显示出来,提供给学生练习或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同学们,你们是否听人讲过战斗的故事呢?是否在影视节目中见过大大小小的战争场面呢?是否体会到某些不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呢?相信答案是肯定的。
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一个人会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战争的发生呢?历史上的确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公输》就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
(板书:“公输’).(解说:连续提问,唤起学生对有关战争信息的回忆和思考,转而引导学生思维在奔课文主题,诱发学习兴趣。
)二、研习课文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扫清语音障碍。
一边播放范读磁带,一边挂出提前准备好的上面有下列语句的小黑板。
指导学生揣摩语气语意(句后括号中的内容供参考)。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而为?”(疑问语气,有恭敬请教之意。
)于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祈使语气,有蓄意提出无理要求之意。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祈使语气,有进一步激恼对方之意。
)公输盘曰:“‘吾义因不杀人。
(陈述语气,有羞恼、义正辞严之意。
)予合子曰:“然,胡不已乎?”(疑问语气,有质问、责备、催促之意。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美。
”(陈述语气,既有断然拒绝,又有狡猾推托之意。
)公输盘曰:“诺。
”(陈述语气,有无可奈何之意。
)_引导学生进行一番探讨之后,要求学生一边自行默读课文,一边揣摩对话的语气、语意。
最后分角色朗读课文,一边朗读,一边纠正,力求该准。
(解说:阅读由人物对话组成的文章,必须认真揣摩语气、语意,做到理解到位、朗读到位,这样才有助于理解人物的语气神态,甚至心理变化人物性格和文章内容。
)(2)内容与形式总理。
通过朗读、揣摩、思考,同学们已经大致明白了文章的意思。
此时,教师可一边提问,一边组织讨论,一边提示、点拨。
问题①: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谁?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点拨:墨子和公输盘、楚王。
主要人物是墨子。
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阻止楚国攻打来国。
问题②:请抓住一个“见”字,讨论全文由几部分组成。
讨论、明确并形成如下板书。
(板书图)(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首先要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而后注意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人物特点,理解墨子反侵略的思想。
师生共同活动,启发学生思考,教师点拨。
1)研读第五一12段。
问题①:文中哪一句交代了事件的起因?点拨: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问题②:文中交待墨子匆匆行程的几个动词是什么?反映了墨子怎样的心态和精神?点拨:几个动词是“闻”“起”“行”“至”。
这一连串的动词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宋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
问题③:墨子见到公输盘,就请他帮助自己去杀人,而且进一步说可以‘“献金”,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点拨:真正的意图在于步步激怒公输盘,逼使他说出“吾义固不杀人”一类的话来。
因为墨子料到公输盘虽然在积极准备血腥的战争,但表面上必然会装出坚持正义的样子。
公输盘果然中计。
问题④:墨子抓住公输盘“吾义固不杀人”一语,怎样驳斥了他的“义”?点拨:首先义正辞严地指出‘来何罪之有”,而后指责攻来的不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同时批评攻来的不仁,因为来本无罪。
结论:公输盘的“义”是“不杀少而杀众”,是更大的不义。
问题⑤:“知而不争,不可谓忠。
争而不得,不可谓强”是在指责公输盘的不义吗?点拨:不是,是为了防止公输盘以种种理由搪塞推托责任。
问题6:“公输盘服”,此时公输盘真的服了吗?他取消了攻来的计划了吗?点拨:没有真服,只是默认了攻来的“不义”。
他没有取消攻来计划,只是狡猾地将责任推给了楚王。
问题③:问题没有真正解决,墨子善罢甘休了吗?从文中哪一句可以看出来?点拨:没有善罢甘休。
从“胡不见我于王”可以看出来。
从此处我们可以感觉到墨子的勇敢和果决。
(解说:设置以上7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文意,了解墨子步步紧逼,公输节节退守,最终服输的过程。
)2)研读第13~16段。
问题①:墨子见到楚王,先举了一个什么例子?目的是什么?点拨:‘今有人于此…邻有糟糠而欲窃之。
”目的是诱使楚王自然而然地说出“必为有窃疾矣”之类的话来。
问题②:墨子是怎样借楚王的推断说服楚王的?点拨:通过对比和类比。
首先拿楚国的土地、物产和来国的土地、物产比较,然后把“王吏攻宋”的行为与“有人”的行为进行类比,说明楚之攻来实在像患了偷窃一类的毛病,暗寓攻来不智,实无必要之意。
问题③:楚王是否承认墨子的道理?是否因之取消了攻来的计划?点拨:楚王承认墨子说的有理,这从“善哉”一语可以看出。
但并未因此取消攻宋的计划,反而把球又踢到了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云梯面前,而且态度坚决地表示“必取宋”。
(解说:设计以上3个问题,意在启发学生理解墨子说服楚王的过程。
)3.课堂训练。
(l)抄写生字看谁记得快,然后默写生字一遍,看谁不出错。
(2)完成课后练习一。
(解说:增加识字量,巩固基础知识。
)4.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学习这节课我们重点探讨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欣赏了墨子巧妙的语言艺术。
在这两场智斗过程中,墨子令公输盘“服”,令楚王称‘售”。
但是,楚王仍然要“必取来”,请同学们课下继续阅读下文,想想墨子是以怎样的方式彻底“打败”了楚国君臣,取得了这场斗争的全面胜利。
(解说:梳理前两个情节的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必要的铺垫。
)第二课时1.继续研读第17~22段。
问题①:楚王把攻宋的希望寄托在公输盘及其所研制的新式武器上面,那么,双方又进行了怎样的较量,结果怎样呢?点拨:公输盘以新式武器及巧妙战术与墨子进行较量,公输盘“九设”机变,墨子‘优距”,结果是“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国有余”。
问题②:“公输盘诎”说明了什么?点拨: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已告全面失败。
问题③:“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一句反映了公输盘怎样的心理状态?点拨:公输盘两战皆败,已然恼羞成怒,动了杀机。
问题④:在危险关头,墨子有什么表现?点拨:胸有成竹,镇定、沉着,以“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针锋相对问题⑤:墨子揭露了公输盘“不言”的内容,请问是什么?点拨:“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问题6:墨子是否彻底慑服了楚国君臣?为什么?点拨:是的。
墨子最后向楚王摊牌:自己的弟子已经协助宋国加强了防备,已持“守圉之器”而待“楚寇’”。
这就彻底打破了楚国君臣妄图依仗新式武器攻取来国的梦想,不得不取消攻宋的计划。
至此,墨子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达到了止楚攻来的目的。
问题7:体会全文,思考墨子止楚攻宋,是否仅靠锋利巧妙的言辞?点拨:不是,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靠墨子的技艺和宋国的战备。
由于有实力作后盾,墨子的话才更有力量,才更有取胜的把握。
2.欣赏品味。
本文是一篇以记言为主,趣味盎然的散文,它生动的对话、鲜明的人物形象均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1)抓住矛盾,步步深入。
攻来和反攻宋,是贯穿全文的矛盾。
文章记述这个矛盾的产生和发展是步步深入的。
起初墨子和公输盘辩论,谴责攻来“不义”,后来和楚王辩论,把攻来与患了“窃疾”相提并论,就更深入地揭露了攻来的侵略实质。
后来由辩论转到了攻守之术的实际较量,直到打破敌人的一切幻想,就比原来更深入了一步,就在这对矛盾不断发展、激化、解决的过程中,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越来越鲜明,令人感到真实生动。
(2)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如墨子千里迢迢跑到楚都见公输盘,人们满以为见面后墨子一定会劝阻公输盘攻宋,但墨子却邀请公输盘去杀人,出人意料地制造了一个悬念。
见到楚王也是如此,人们以为墨子会劝说楚王,但墨子却聊起了偷窃病。
又是一处悬念。
当人们读到“公输盘服”和楚王称“善”的时候,一定会想到问题解决了,但这两处各自均是波澜又起,悬念再生,令人不读不快。
这种一波三折,悬念迭生的写法产生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3)运用排比手法,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第一部分中的5个连续的”……不可谓……”在语势上像连发的炮弹一样有力,在内容上从不同角度对公输盘进行斥责,令其难以招架,无可推脱。
3.课堂训练。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解释下列字词在各句中的意思。
子公输子之意(先生)愿借子杀之(您)说公输盘不说(高兴)清说之(解释)见见公输盘(拜见)胡不见我于王(引见)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来(这样)然臣之弟子禽滑厘……(可是) (解说:训练()是为了培养学生辨析通假字的能力。
训练(2)是为了让学生区别同一字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会义。
)(3)完成课后练习三。
(解说:培养学生理解、掌握并翻译特殊文言句式的能力。
)(4)完成课后练习二。
(解说: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段落大意的能力。
)(5)阅读第1段,回答问题。
①本段只两句话,各叙述了什么内容?点拨:首句叙述墨子赴楚的原因,第2句叙述墨子赴楚的过程。
②本段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点拨:用语简洁而含义丰富。
尤其第2句,仅用4个动词‘“闻”“起”“行”“至”组成的3个短句就将“十日十夜”的长途跋涉交待得一清二楚,而且给人留下了十分广阔的联想空间,笔力实为不凡。
③联系全文思考,本段为什么略写?点拨:文章各部分的详略应税主题的需要而定。
本文是表现墨子怎样以自己大智大勇的精神止楚攻来的。
所以不能过多地渲染楚国的准备情况和墨子赴楚的详细经过,否则不仅会使行文显得雍肿,而且容易冲淡主题。
(解说:设计此题,一方面提示学生本段是全文很重要的铺垫,另一方面从语言和文章剪裁上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例。
)4.课堂小结。
(解说:这则板书首先抓住文中的3个“见”字提率3部分内容,接着以双方斗智斗技中的关键词句显示各段主要内容,而后归纳各段要点,最后显示结局并评析人物形象的特,点,便于学生借助板书,很快地回忆全文内容,形成整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