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学案1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

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1学案新人教版选修4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第1课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一、追求礼乐的一生1.孔子一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什么?传承礼乐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2.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时代:(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

“礼崩乐坏”;(2)“周礼尽在鲁”影响:(1)孔子提出“礼”的思想,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2)提出“仁”的思想,反对暴政。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3.孔子的一生主要有哪些重要活动?(1)学习礼乐(15岁)(2)收徒讲学(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3)从政生涯(51岁)官:中督宰,司寇;政治主张:加强,削弱抑制结果:从政失败(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5)晚年整理文化典籍,献身文化★孔子一生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

试述其主要活动二、孔子为什么要开创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有哪些?儒家思想对古代中国有何影响?1、孔子开创儒家思想的原因:①背景:春秋时期是的时期,充满的矛盾。

违背行为司空见惯。

表现为: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目的:孔子决心恢复,传承和改善。

2、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礼、仁、中庸A.礼,是政治概念....①礼的地位:是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②礼的含义:③关于礼的做法:克己复礼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④评价:积极:有利于建立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消极:维护奴隶制的规范等级制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体现其思想保守的一面。

B.仁,属于伦理概念....①仁的地位:②仁的含义:③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④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仁爱有等级。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1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5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学案1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1. 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

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

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4.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

5. 挖掘人物亮点,储备写作素材.1。

积累基础知识,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培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挖掘人物亮点,学习一材多用,储备写作素材,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自读、研读相结合,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1.了解新闻评论的基本写作特点。

2. 理解并感悟工匠精神.3.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掌握其论证方法、论证思路。

一、掌握新闻评论文体知识:1.概念:新闻评论是媒体或作者对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方法,就事论理,就实论虚,有着鲜明针对性和指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评述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简而言之,新闻评论是对有价值的新闻事实和社会现象发表意见以指导实践的一种文体.2.特点:(1)与其他评论一样,有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和准确性;(2)在有限的篇幅中,主要靠独特的见解吸引读者;(3)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4)主要面向广大群众.3.撰写方法(1)要读懂材料.了解有关背景,熟悉主要事件及相关情节,把握精神实质。

(2)要评在点上。

点评的篇幅要小,一定要选好角度提炼观点,做到一语中的,目标集中、准确,不可分散,切忌什么都想评。

(3)要评得有理。

好的点评应该做到以礼以法阐释,导向鲜明,事理清晰,鞭辟入里,以理服人,发人深省.(4)要评得生动。

点评要讲究艺术性,言简意赅,干净利索,力求新颖、鲜明、生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4.新闻评论的主要表现方法(1)夹叙夹议:对一件事发表看法的文章,它既要写事又要写看法,所以,夹叙夹议就成为主要的表现手法.(2)亦理亦情:论述文体,在对事件作出理性评判和分析时,并不排斥动之以情的作用.5.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

第二单元第1课身边的数字设备教案+学案苏科版三上信息科技

第二单元第1课身边的数字设备教案+学案苏科版三上信息科技
2.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知识点一:数字设备的发展趋势
-了解当前数字设备的发展趋势,如5G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
-探究数字设备发展趋势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知识点二:数字设备的选购与维护
-学习如何选购适合自己的数字设备,关注设备的性能、价格和售后服务。
-掌握数字设备的基本维护方法,如防尘、防潮、防病毒等。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数字设备知识的掌握情况。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数字设备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答案:正确使用和维护数字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几点:
1.遵循设备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设备。
2.定期清理设备,保持设备清洁,如使用干净的布擦拭屏幕和外壳。
3.避免设备受到撞击或摔落,使用保护套或保护壳保护设备。
4.定期更新设备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以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
5.注意网络安全,不随意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不下载不明来源的文件。
答案: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包括输入、处理、存储和输出。输入是指将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如通过键盘输入文字。处理是指计算机对输入的数据进行运算和操作。存储是指计算机将处理结果存储在内存或硬盘中。输出是指计算机将处理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输出,如通过显示器显示图片和文字。
题型三:请说明如何正确使用和维护数字设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学案一、研究目标- 理解并掌握《第二单元》中的语文知识和技能。

- 培养阅读和写作的能力,提高表达能力。

- 学会欣赏和理解《第二单元》中的文学作品。

二、教学重点-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短语。

-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写作练。

三、教学内容- 课文《第二单元》的阅读和讨论。

- 生字词和短语的研究和应用。

- 写作练: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感想或故事。

四、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和分享对课文的理解。

- 集体朗读,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 写作练,让学生通过书写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预:让学生提前阅读《第二单元》的课文,标记生字词和不理解的短语。

2. 分组讨论:学生按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集体朗读:安排学生轮流朗读课文,帮助他们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4. 生字词研究:教师引导学生研究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词义解释和示范运用。

5. 写作练:根据课文内容和个人感受,让学生自由创作一篇文章。

6. 作品分享:学生可以选择读出自己的作品,与同学们分享并互相欣赏。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们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也为他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思考。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增强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七、附录- 课文《第二单元》- 生字词和短语列表- 学生写作作品集。

七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

七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一、单元主题与目标本单元以“友谊”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友谊的真谛,学会与朋友相处,培养珍惜友谊的情感。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掌握相关的字词和语法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能够理解并欣赏课文中关于友谊的描写和表达,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

3、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思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4、通过写作练习,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对友谊的看法和感受。

二、教材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多篇经典的文学作品,如《陈太丘与友期行》《论语十二章》等。

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友谊的重要性和多样性。

《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讲述陈太丘与朋友约定出行的故事,展现了守信和尊重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古人对友谊的理解和追求。

《论语十二章》中的部分章节也涉及到了与朋友相处的原则和方法,如“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诚信在友谊中的关键作用。

此外,还有现代文作品,如《我的朋友》等,从更贴近学生生活的角度描绘了友谊的模样。

三、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和用法,如“期”“信”“愠”等。

(2)理解课文中关于友谊的深刻内涵,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来把握主题。

2、难点(1)对于古代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尤其是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

(2)如何将课文中所学的友谊观念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正确的交友观。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字词、语法知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关于友谊的话题,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3、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提高语感。

4、情景教学法创设与友谊相关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验和理解友谊。

五、学习方法指导1、预习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2、笔记做好课堂笔记,记录重点知识和自己的思考。

3、复习课后及时复习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4、阅读拓展阅读相关的课外书籍,拓宽视野,加深对友谊的理解。

三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

三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

三年级第二单元导学案一、单元主题本单元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二、单元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认识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能够仿照课文进行简单的写作练习。

三、教材分析本单元选编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昆虫备忘录》四篇课文。

《古诗三首》分别描写了春日的美景、初夏的西湖风光以及秋天夜晚的景色,让学生感受不同季节的美。

《燕子》一文描绘了活泼可爱的燕子,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荷花》描写了荷花的美丽姿态和作者的独特感受。

《昆虫备忘录》则介绍了几种昆虫的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和表达的生动。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2、难点(1)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能够运用所学方法进行观察和写作。

(2)体会作者在观察中所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字词、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体会作者的情感。

4、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事物,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发现能力。

六、教学过程(一)《古诗三首》1、导入通过展示春天、夏天、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的诗句,引出新课。

2、初读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词。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3、学习生字词(1)教师讲解生字的读音、写法和意思。

(2)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4、理解诗意(1)小组合作,讨论每首诗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的情感。

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精选7篇)

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精选7篇)

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精选7篇)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精选7篇)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参加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

敲定一个主题班会,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小学语文第二单元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含义。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天涯海角、川流不息、疾驶、好梦成真、阻隔、邀请”这些词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将‘走’得更快更远”的含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早上你是怎么来学校的?生汇报。

师:那么你知道你的爸爸妈妈出门时乘坐了什么交通工具吗?生汇报。

哦,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对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人们远行靠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远行靠什么》。

2、“远行”是什么意思呢?2、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听听人类交通工具发展史呢?二、播放课件,听课文的录音三、读课文听了这篇*后,你都听懂了什么?(生汇报)同学们想不想自己来读一读呢?四、默读课文可以默读课文,也可以大声自由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笔将自己不认识的或不熟悉的词做上记号,多读几遍,并且用心记一记。

生汇报字词的学习情况。

可以讲识字方法,也可以给生字组词。

五、再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六、作业1、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抄写两遍。

2、课下搜集有关交通工具发展史的资料。

一、边听录音,一边观看图片。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远行靠什么》这篇*。

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

你们想不想听听别人朗读这篇课文?好吧,那就认真听!请同学们告诉我,我们在听朗读时该注意些什么。

2、播放光盘上的录音朗读,学生认真倾听。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案

5 古诗三首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牧童、蓑衣、鸡笼、莲蓬”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默写《牧童》。

3.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预习导航】一、名人资料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好稼轩。

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

有《稼轩长短句》,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

二、借助拼音读准诗句,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清平乐.剥.莲蓬亡赖蓑衣媚.收篙.停棹.茅檐.翁媪.三、读诗,感受诗情画意。

1.《牧童》一诗,让我们领略到了牧童那简单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牛相伴,与自然为友,好不惬意,好不悠闲。

2.《舟过安仁》一诗,浅显易懂,却充满了孩子们纯真的生活情趣,我们读后仿佛看到两个孩子在江上嬉戏,玩耍,在那里奇思妙想,开创自己的游戏。

3.《清平乐·村居》一诗,从农家田园生活入手,茅屋、青草、溪水,无不充满了田园的平静与安详,接下来描写了一家五口人不同的情态动作,进而一幅生动立体的农园劳动生活就跃然于纸上,使读者感到清新自然。

认真读一读,自己来体会。

【课堂探究】一、文中这些字难写难记,把这些字写下来,提醒一下大家吧!篙(gāo)棹(zhào )媪(ǎo)剥(牧(mù)蓑(suō)遮(zhē)醉(二、合作探究1.2.“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从后两句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3.“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诗中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你感到了什么?4.“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读这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5.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他又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三、背诵这三首诗词。

选一首诗词改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1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课标要求]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1.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

2.表现(1)经济上①农业: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逐步推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

②手工业:技术日益进步。

③商业:邯郸、临淄、宛、陶等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

(2)政治上①社会的发展要求逐步废除奴隶主贵族政治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

②世卿世禄、封邑制局面被打破。

(3)军事上:战争更加频繁,春秋以争霸战争为主,战国以兼并战争为主。

(4)文化上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民间办学兴盛,思想文化呈现出繁荣景象。

②法家学说成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深化探究]材料一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桓王只得派人去向鲁国求赙(助葬费用)。

以后周桓王还向鲁国求过车。

材料二郑庄公(前757—前701),名寐生,春秋时期郑国第三代国君,在位32年,曾平定其弟叔段叛乱。

继武公为周平王卿士,联合齐、鲁战败宋、卫,并灭许国,在中原形成霸主地位。

后因周桓王免其职而与周作战,击败周师,射伤周王。

材料三图一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图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牛尊思考归纳材料一、二、三所反映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并指出材料三与材料一、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时代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诸侯不尊天子,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2)内在联系:正是由于在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各诸侯国之间,诸侯国与周王室之间实力发展不平衡,所以才导致材料一、二中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的结果。

[重要概念]社会转型: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性质的变化,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封建社会逐渐确立。

具体表现为奴隶社会分封制和井田制的瓦解,地主阶级专政和地主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时期?(1)经济上,社会生产力有了相当的发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初步确立起来。

(2)政治上,通过政治改革,建立了地主阶级专政。

(3)思想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4)军事上,通过兼并战争,出现局部的统一。

(5)民族关系上,各族人民迁徙往来,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变革时期。

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和变法材料一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国语·齐语》材料二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

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为楚悼王立法,卑减大臣之威重,罢无能,废无用,损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

一楚国之俗……——《史记·蔡泽列传》思考(1)材料一中“相地而衰征”的内容及实质是什么?(2)材料二说的是哪一项改革措施?其目的是什么?(3)这三则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三次重要改革?这三次改革有何共同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时代特征?答案(1)内容: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

实质: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2)“平籴法”。

稳定小农经济,实现富国强兵。

(3)①改革:管仲改革、李悝变法、吴起变法。

②作用:促进各诸侯国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③特征: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增强,新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历史比较]管仲改革与李悝变法的主要不同点管仲改革: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目的是维护奴隶制。

李悝变法:改革既包含经济基础,又包含上层建筑,目的是维护并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特别提示]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局限于经济领域,而是对政治、经济等各方面进行改革,比春秋时期的改革更加全面,影响也更加深刻。

春秋时期的改革只是动摇了旧的制度,而战国时期的改革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1.不利形势(1)秦国偏居关中,政治、经济、文化比中原各国都要落后。

(2)初步改革成效不大。

2.有利条件(1)国君权力比较集中,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弱。

(2)法家学说受到秦国君臣民众的认同。

(3)民风质朴,尚武精神充斥。

3.历史机遇(1)长期扼制秦国发展的晋国分裂为魏、韩、赵三国,力量大大削弱。

(2)中原士人游说各国,追求建功立业,为秦招揽贤能、进行变法改革创造了可能性。

(3)秦孝公决心发愤图强,进行改革。

4.直接原因:商鞅来到秦国,受到秦孝公重用。

[深化探究]商鞅入秦材料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思考秦孝公为什么要颁布《求贤令》?结果如何?答案(1)原因:当时秦国力量弱小,东方各国都看不起秦国。

秦孝公想改变落后的面貌,通过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2)结果:吸引了各方有识之士来到秦国效力,商鞅正是在《求贤令》的感召下来到秦国的。

[重点精讲]为什么说战国时期的变法改革是地主阶级性质的?(1)从变法兴起的原因来看,变法是在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下进行的。

(2)从变法的目的来看,各国的变法都是为了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

(3)从变法的内容来看,各国的变法都着眼于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这就适应了新兴地主阶级的需要。

课堂小结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其根本性的变化是()A.社会经济的变化B.统治方式的变化C.社会性质的变化D.思想文化的变化答案 C解析A、B、D项只是社会性质变化的具体表现,C项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

2.“画野分民乱井田,百王礼乐散寒烟。

”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A.生产力的发展B.争霸战争频繁C.思想文化繁荣D.社会动荡变革答案 D解析材料中“乱井田”说明井田制遭到破坏,“礼乐散寒烟”说明奴隶社会的礼乐崩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特征是动荡变革。

3.魏文侯变法与管仲改革的相同点是()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B.废除了井田制C.破坏了井田制D.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答案 C解析A项管仲改革没有涉及;B项关于井田制的表述不准确;D项表述不正确。

4.电视剧《大秦帝国》备受观众好评,秦孝公成为众多网友热议的对象。

当初,导致秦孝公发愤图强进行改革的直接原因是()A.经济、政治、文化落后B.法家学说的推动C.诸侯国会盟,拒邀秦国D.晋国分裂,士人游说答案 C解析A、B、C、D四项都是秦国改革的因素,A项是不利因素,B、D两项是有利因素,C项被秦孝公视为耻辱,因而发愤图强,进行变法,这是直接原因。

5.阅读下列图片:图一春秋战国图二春秋战国时期时期的铁制农具贵族使用的牛形酒容器图三战国嵌错赏功宴乐壶及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各反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图三反映了战国时期社会的突出特点是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这一形势的?答案(1)图一反映出生产力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图二反映出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铁制农具和牛耕技术的出现和逐步推广,推动了农业发展,农业发展推动了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图二也是社会存在——牛耕技术在文化领域的一种反映。

(2)战争是战国时代的显著特点。

“战胜强立”是战国历史发展的主线,秦国利用商鞅变法改革。

[基础达标]1.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齐国大夫田成子杀死齐简公,自立为相。

其后人田和取代姜氏正式成为国君,这反映出()A.春秋时期分封制已遭到破坏B.齐国已确立了新的社会制度C.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D.齐国率先废除了旧有的制度答案 A解析公元前481年是春秋末期,旧的分封制遭到破坏,不但诸侯不再听命于周王,而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诸侯国内部也出现了士大夫夺权的现象,故选A。

2.观察下图,下列相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齐桓公与管仲画像砖A.齐桓公曾任用管仲为相推行改革B.管仲改革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潮流C.管仲改革帮助齐桓公成就了霸业D.管仲改革是一场封建性质的改革答案 D解析管仲在改革中虽然承认了私田主人对私田占有的合法性,但他没有以明确的法律条文承认土地私有制,其改革仍然是奴隶制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3.根据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经济状况的了解,X处应填()A.铁器牛耕的使用B.“相地而衰征”的实行C.各诸侯国的变法D.宗法分封制解体答案 A解析根据所学,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为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和兴修水利提供便利条件,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与之相伴,出现了封建生产关系和封建剥削方式,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基础)走向瓦解。

本题X处应选A项“铁器牛耕的使用”。

4.战国初年,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为相,推行变法。

李悝的变法主张“食有劳而禄有功”,据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悝变法()A.从法律上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使魏国成为战国时代最强大的诸侯国C.为新兴地主阶级掌权创造了条件D.对其他诸侯国的变法起到了促进作用答案 C解析“食有劳而禄有功”,意即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

该做法有利于打破世卿世禄制,为新兴地主阶级参与和控制政权创造了条件。

5.商鞅进入秦国给秦孝公讲述治国策略,秦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你认为商鞅说的哪一点最能引起秦孝公的注意()A.大王:治理国家,就要实行仁政,体恤人民,靠武力和强硬不行,要以德服人B.大王:你要治理天下,就要学习古代圣人尧、舜、禹的仁义之道C.大王:治理天下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D.大王:治理国家就要推行富国强兵的改革,明法度达到“以刑去刑”答案 D解析秦孝公鉴于秦国政治、经济、文化的落后,决心发愤图强,进行变法。

主张法治和富国强兵的法家思想最能适应其需要,因此,D项符合题意。

[能力提升]6.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西方的古希腊和东方的中国,都曾创造出辉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诞生了推动历史前进的伟大人物,梭伦和商鞅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顺应历史潮流,发动了影响后世的改革和变法——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

请完成:(1)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前,雅典和中国的社会阶级结构有什么新的变化?(2)阶级结构的变化对改革和变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梭伦改革前,产生了工商业奴隶主阶级;商鞅变法前产生了封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

(2)工商业奴隶主要求分享政权,直接推动了改革。

封建地主阶级要求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建立地主阶级的政权,为此进行变法。

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夫范、中行氏不恤庶难,而欲擅晋国,今其子孙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作祭品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材料二管子曰:“……今铁官之数(办法)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若其事立;行服连轺辇者(制造车马的手工业者)必有一斤、一锯、一锥、一凿,若其事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