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合集下载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阅读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我用残损的手掌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我用残损的手掌》

边疆地区的荒凉
诗人描绘了边疆地区的荒 凉景象,反映了中国地域 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历史背景的穿插
抗日战争的艰辛
诗中穿插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故事和人物,展现了战争给中国人民 带来的苦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诗人描述了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取得的胜利,表达了对新中国 的向往和期望。
“文化大革命”的反思
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对当时社会的反映与批判
要点一
反映当时社会的苦难和黑暗
诗人通过描述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当时社会中人民遭 受的苦难和不公,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
要点二
批判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诗人通过描写手掌的残损,暗示了日本侵略者对中国 人民的摧残和伤害,表达了对侵略者的强烈批判。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借鉴
珍惜和平与稳定
以手掌的残损与土地的被侵略相 对应,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
采用象征手法,使诗歌寓意深刻 ,富有哲理
语言风格
运用现代白话文,使诗歌通俗易懂,贴近人民 融入古典诗词的韵味,使诗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采用意象派手法,使诗歌形象生动,富有诗意
03
作品中的文化元素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01
02
03
儒家思想的影响
作品体现了儒家强调的坚 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以及对于国家和人民的 深切关注和责任感。
影响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感人的艺术魅力,影响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学 史上的经典之作。
02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表达对祖国命运的深 切关注
激发爱国热情,表现 抗击侵略的决心
通过手掌的残损与土 地的被侵略,象征祖 国的伤痛和悲愤
艺术特色
运用通感修辞,将视觉形象转化 为触觉感知,使诗歌更具感官冲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戴望舒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

下面一起随语文网小编一起来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吧。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的开头两行起着统摄全诗的作用。

可以想见,在阴暗潮湿的土牢中是不可能有什么地图的,因此,有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就只能是在心理场中展开的超现实的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诗人运用了象征义,放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不仅写实,它还是一种意象。

戴望舒几次谈到过中国的疆土,就如一张树叶,可惜缺了一块,希望有一天能看到一张完整的树叶。

如今他以《残损的手掌》为题,显然以这手掌比喻他对祖国的思念,也直指他死里逃生的心声。

残损一词,饱含血泪,既有自己深受摧残的痛苦,也有对日寇暴行的憎恨;既有对亿万同胞惨遭屠戮的同情,又有对苦难祖国命运的深沉思考正是这一切,转化为一种不能自已的内驱力,使诗人强忍肉体与心灵的创痛,写出了这首传业佳作。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中是血和泥,灰烬,血和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

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手掌将诗人引到了他的家乡,这里的景色曾是那么美丽迷人。

作者写到了家乡的春天、繁花、嫩柳、荇藻、水,调动了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经验,如同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家乡。

这各种感觉经验的综合与联通,使诗人的幻觉世界立体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也强烈地感受到一种深沉的爱国之思与切肤的沦亡之痛。

充溢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思乡之情,与作者身陷囹圄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手掌由北向南,抚过大片国土。

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南海,每到一处,作者都突出了该地区的特征性事物:雪峰、水夹泥沙、新生的禾草、蓬蒿、荔枝花,等等,是多种感觉器官对国土现状的感受,也是对沦陷区人民苦难生活的暗示,是诗人在囹圄中向祖国母亲的抒怀。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

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朗诵稿摘要: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1.诗歌背景2.作者简介二、诗歌内容分析1.我用残损的手掌2.摸索这广大的土地3.这一角已变成灰烬4.那一角只是血和泥5.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三、诗歌主题与意义1.反映战争对人类的破坏2.强调家乡情怀与民族精神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1.情感把握2.语速控制3.声音变化与表现力正文:《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描绘战争残酷,表达作者对家乡深沉眷恋之情的诗歌。

作者通过具象的描绘,反映出战争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以及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摧残。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我用残损的手掌》是现代著名诗人洛夫于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一首诗。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国家饱受战乱之苦,人民流离失所。

这首诗是作者以自身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对家乡深厚感情的作品。

二、诗歌内容分析诗中,作者以“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广大的土地”,表现出在战争环境下,人们的生活遭受巨大破坏,曾经熟悉的家乡变得面目全非。

接下来的几句描述了一幅战争废墟的景象,表达了战争带给人们的恐惧与无助。

在诗的结尾,作者将目光转向“这一片湖”,渴望找到家乡的影子,抒发出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三、诗歌主题与意义《我用残损的手掌》以战争为背景,反映了战争对人类的破坏。

诗中强调了对家乡的眷恋和民族精神,唤起了人们在战争年代对和平与家园的渴望。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民族意识,传递出对战争的控诉和对家乡的深情。

四、诗歌朗诵技巧与建议在朗诵这首诗时,首先要把握住诗歌的情感,通过对战争、家乡等主题的理解,传递出作者的感慨与哀伤。

其次,要注意语速的控制,适时调整语速以表现诗歌的节奏感。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灰烬
对 比
解放区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 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 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 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 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 向往。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统 领 句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对祖国诚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象征祖国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惨状无比痛心。 活,像蝼蛄 一样死。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春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太阳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主题思想和分析
主题思想
在诗中,作者面对现实,把个人的不 幸同国家的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 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 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同时,借助于诗的 想象,表达了对“辽远一角”的解放区的 向往。
我用这残损的手掌,

饱尝艰难困苦,“残损的手掌”既是
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饱含着对祖国诚 象征祖国
挚的爱和深深的 哀痛
我 用 残 损 的 手 掌
摸 索 这 广 大 的 土 地
沦陷区
对 比
解放区
灰烬
表达了对侵略者
血和泥 无比的痛恨,对
像牲口一样 祖国支离破碎的 活,像蝼蛄 惨状无比痛心。
一样死。
太阳
表达了作者对

解放区的无比 向往,因为她
驱逐阴暗, 是民族的希望。
带来苏生。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 全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全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以细腻的情感、独特的意象和优美的语言著称。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他的一首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强烈爱国情感的诗作。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这首诗写于 1942 年 7 月 3 日,当时诗人在香港参加抗日活动,被日军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就是他在狱中对祖国命运的深情思考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的表达。

诗歌开篇,诗人用“残损的手掌”去摸索祖国的土地,描绘了祖国大地在日寇铁蹄下的悲惨景象。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简单的两句,就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破坏。

接着,诗人通过对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水田、岭南荔枝花等地的描写,展现了祖国大地的满目疮痍。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这种今昔对比,更加深了读者对战争带来灾难的感受。

然而,在诗人的摸索中,他发现“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这里的“辽远的一角”,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是祖国的希望所在。

诗人用“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来形容对这一角的感受,充满了温柔和爱意,表达了他对解放区的向往和期待。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我用残损的手掌原文及赏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赏析:1941年12月15日,香港英国当局向日本侵略军投降。

日本占领香港后,大肆搜捕抗日分子。

1942年,戴望舒先生也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

在狱中,他受尽酷刑的折磨,但他并没有屈服。

在牢狱里他写了几首诗,《我用残损的手掌》便是其中之一,寄托了一位中国文人的铮铮铁骨。

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像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

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一、诗人内心深处的恨与爱诗人憎恨那沦陷区,“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土地支离破碎,国将不国。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嶂,/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用“锦嶂”来比喻百花争艳的美景,用“奇异”来形容柳枝的芳香,洋溢着喜爱、赞美之情,反衬出对祖国遭受到灾难的哀痛之情。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来是美丽的,可现在却是那么的孤单、残败,可见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的痛苦,一种对苦难中的祖国无法言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著名诗人戴望舒的一首代表性作品,诗中蕴含寓意深刻的意象以及诗人身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未来的担忧,以及对于身处苦难中的同胞的同情,字里行间,表达出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愿,透露出诗人对国家的赤子之心。

关键词: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中国人爱国情怀
(一)《我用残损的手掌》的写作背景
1941 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戴望舒在香港参加了抗日战争,同年,被日寇抓进监狱,遭受了非人的严刑拷打,诗人看到伤痕累累的身体,联想到正在遭受日寇侵略的祖国大好河山,心生爱怜与悲痛,欲心疼地抚摸惨遭蹂躏的祖国,低吟无法迸发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呐喊和抗战之声,于是诞生了具有深远、痛楚、博大等风格的《我用残损的手掌》这篇爱国力作。

(二)《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诗歌第一部分情感基调比较低沉,开篇“残损”一词便引人思考,为何手掌是残损的,是受了什么伤害吗,以及为何会受到这样的伤害,“残损”一词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为后半部分的情感的转变和升华埋下了伏笔。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视线由近及远,作者仅仅用了平常的“灰烬”、“血”和“泥”三个平常的意象,
便形象地描绘出了遭受苦难后的家园的悲惨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家园遭受灾难的悲痛之情以及对于侵略者深深的憎恨;“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该是”一次表达出作者对于家乡深深的怀念之情,家乡以前湖堤之上繁花如锦、嫩柳芬芳的美好与现在仅存“荇藻和水的微凉”以及灰烬、血和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更加深化了作者的痛与恨;“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新生的禾苗”、“那么细”、“那么软”表达出了作者对美好河山的爱怜之情,“......”,省略号虽然没有一个字,却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作用,现在却只有蓬蒿,令人痛惜。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荔枝花本是那么的美好,但是却“寂寞”而“憔悴”,“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海洋本应活跃着渔民们忙碌的身影,但却不见一叶扁舟,唯余一片苦水,暗示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无闲情赏花,无余力捕鱼,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民遭受苦难的悲痛与爱怜之
情。

诗歌第二部分情感变得明朗起来,作者“无形的手掌”掠过大地,沾染了血和灰,“只有那遥远的一角依然完整”,作者摸索到了“解放区”那遥远的一角,作者情绪陡然一变,变得激动和亢奋,因为那里“温暖、明朗、坚固而又蓬勃生春”,诗人感受到了他渴慕已久的“爱”和“希望”,就像“爱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般充满温暖与生机,作者将那遥远的一角誉为“太阳”和“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手掌中的力量”喻示着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不屈不挠,我们是外来侵略者无法侵犯的民族,终有一天,我们的民族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这两个比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会甘愿受敌人屈辱,将仇恨化为力量对日寇进行强烈地反击。

留下无比坚定的必胜之心,只有打败日本法西斯,我们才能有尊严地活着和死去,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

此句与祖国人民产生了共鸣,它道出了每个中国人的赤子爱国情怀。

(三)总结
这首诗虚实结合,运用对比手法是最大的特色,将美好的回忆与
支离破碎的现实进行对比,凸显对祖国的担忧,对人民的关心。

整首诗的基调由消极晦暗转向积极希望,表现了作者对于新中国光明前景的坚定信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祝愿,真挚的爱国爱民情感穿梭于全诗,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意象与诗人情绪的完美地融为一体,诗歌前半部分气氛深沉、低落,诗歌后半部分高亢、激动,情感起伏
波动,全诗荡气回肠,衬托出了诗人由担忧转变成对祖国取得胜利的信念之坚定,全诗将诗人与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系在一起吗,体现了诗人拳拳爱国爱民之心,令人动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