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单元 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咏雪》 教案

态度。《咏雪》一文并末对谢家儿女的答案加任何
评价,但作者的意图一望而知,这也是本文叙事的 笔记
一大特点;二是语言简练。首句短短十五个字,涵
盖的内容却相当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全都
了解本文的写作 技巧。
说到了。
咏雪
交代背景: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点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咏雪: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撒盐空中(笑)
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聪明过人,爱好文 学。在诸王中颇为出色,十分得到看重。13 岁 时,受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 规,袭封临川王,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 备受礼遇。历任左仆射、江州刺史。刘义庆 15 岁一路来平步青云,其中任秘书监一职,掌管 国家的图书著作,有机会接触与博览皇家典籍, 对《世说新语》的编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7 岁升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以前的副宰相), 位极人臣。但此一时期,其堂弟宋文帝和刘义 康的“主相之争”日益激烈。 因此刘义庆也惧 有不测之祸,29 岁便乞求外调,解除左仆射一 职。
(考题)
兄女:柳絮因风起(乐)
补充 谢无弈之女 王凝之之妻
身份之贵 (侧面衬托)
学生做笔记。 给学生直观的感
欣道 赏韫 赞才 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
一起学习同样选自这本书的《咏雪》。
作 者 展 示 预习结果 展示(分小 组展示预 习效果,其 他同学可 以作补充, 老师视学 生的预习 情况也可 以作补充)
刘义庆(403 年~444 年),字季伯,汉族, 学生做笔记。 原籍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口(今 江苏省镇江市) 。南朝宋宗室,文学家。宋 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
主题归纳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

教案: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世说新语》二则执教对象•七年级学生(初一)•班级规模:约40人执教者•李老师教材分析《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时期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集,记载了东晋至南朝宋期间士族阶层的言行故事。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世说新语》二则分别为“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这两篇文章不仅语言精炼、情节生动,而且富含哲理,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及道德观念。

通过学习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对智慧和品格的追求,同时也能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年龄特点:初一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早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兴趣。

•知识基础:学生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字阅读能力和初步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但对于古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是对于一些生僻字词和古代习俗的认识较为欠缺。

•兴趣偏好:此年龄段的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是有趣味性和教育意义的小故事。

他们对于历史人物及其事迹有浓厚的兴趣。

•学习需求:学生需要进一步提高古文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同时还需要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认同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掌握课文中的生词、难句,如“俄而”、“差可拟”等词汇的意思;o能够流畅地朗读全文,并理解每句话的大意;o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o在教师引导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以增进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o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o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激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o学习文中人物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o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

教学重难点•重点o理解并掌握两篇选文的主要内容及思想内涵;o分析文章中所体现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世说新语>二则》是“亲情单元”中的文言文篇目。

这两篇文言文分别从长辈对晚辈的尊重鼓励,和晚辈对长辈的维护两个角度出发,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风貌。

这与本单元“亲情”的主题相呼应。

本课课文选自《世说新语》一书,此书从多方面反应当时的社会生活。

除高尚廉洁的品德外,编者犹为赞许深沉豁达的胸怀雅量、机智敏捷的言语应对,所以本课所选两则都是表现少年儿童聪慧方正的正面形象,侧面体现了当时士人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和意志追求。

二、学情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感悟能力,接触过简单的诗文,也有过朗读练习,接受过一定朗读指导。

但本课是学生自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的文言文课文,学过程中要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和生疏感,所以要“言”“文”兼顾,既要把握文言知识,又要将其作为文章来深入赏析。

三、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利用注释读懂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讲述两则故事。

2.学生能够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通过比较其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进行赏析。

3.学生能够通过圈画谢太傅的行为动作分析谢太傅的人物形象,结合本单元的“亲情”主题评价谢太傅。

四、教学重点利用注释读懂大意,通过比较本体与喻体的特点赏析比喻句。

五、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行为分析人物形象及内心,关注文本内部的角色,也关注文本作者(编者)的写作(编写)意图。

六、教学过程(一)介绍《世说新语》。

1.阅读《世说新语》中“中朝小儿”故事,初步了解《世说新语》。

中朝①有小儿,父病,行乞药②。

主人问病,曰:“患疟也。

”主人曰:“尊侯③明德④君子,何以病疟⑤?”答曰:“来病⑥君子,所以为疟耳!”注释:①中朝:西晋,晋帝室南渡后称渡江前的西晋为中朝。

②乞药:求医问药。

乞:求取。

③尊侯:尊称对方的父亲。

④明德:光明的德行。

⑤因为当时俗传行疟的是疟鬼,形体极小,不敢侵犯巨人或君子,所以主人这样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部编版)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世说新语〉二则》教案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咏雪》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本文,并试着背诵。

2、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意,对不理解的地方敢于提问。

3、了解“咏絮之才”这个典故的由来,学习古人的智慧。

4、积累古诗中的咏雪名句。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篇古文,并能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的意思,积累咏雪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两个人对雪的比喻妙在哪里,文中的谢太傅为什么更欣赏侄女谢道韫的回答,谢道韫因何得名“咏絮之才”。

教学过程:一、介绍人物,创设情境。

1、课件依次出示:谢安、谢道韫、王羲之的图片,师作如下介绍:谢安,东晋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当朝宰相,世称谢太傅、谢公。

他自幼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在同权臣桓温的周旋与斗争中,谢安表现出了超人的胆识与气度,成了稳定大局的顶梁柱,群臣的主心骨。

公元371年,桓温废除了皇帝司马奕,另立简文帝司马昱,公元373年二月,当桓温闻讯简文帝并没有如他指望的那样,禅位给他,气急败坏;亲率大军,杀气腾腾地回兵京师,向谢安,王坦之问罪,并欲趁机扫平京城,改朝换代。

眼见朝廷上下,人心惶惶,新帝司马曜也不得不下诏让吏部尚书谢安和侍中王坦之到新亭迎接桓温。

当时,文武百官纷纷跪拜在道路两旁,甚至连抬头看一眼威风凛凛从眼前经过的桓温的勇气都没有,这里面也包括那些有地位有名望的朝廷重臣。

与谢安同来的王坦之早已是惊慌失色,汗流浃背,紧张地连手版都拿倒了。

在这惶恐的一群人中,只有两个人不改自然容颜,一个是来者不善的桓温,一个是镇定安闲的谢安。

在习习拂面的寒风中,谢安走上台阶,在席上就坐。

他并不看桓温布置在四周,围得像铁桶似的卫兵,而是先作了一首咏浩浩洪流的《洛生咏》,然后才平静从容地说:“我听说诸侯有道,就会命守卫之士在四方防御邻国的入侵。

明公入朝,会见诸位大臣,哪用得着在墙壁后布置人马呢?”老道的桓温没料到昔日在自己府中做司马的谢安在这种关头依旧不改其旷达风度和自若本色,一下子被他镇住了,于是赶忙赔笑说:“正因为不得已才这样做呀!”嚣张气焰被打下去后,他连忙传令撤走兵士,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又摆酒设馔,与谢安两人“欢笑移日”,在这欢笑声中,朝廷总算度过了一场虚惊。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8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8《世说新语》二则教课目的1.认识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先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敬他人的美德。

2.阅读简易文言文,累积常有的文言词语。

能借助说明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教课重难点1.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课方法1.朗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必定难度,要在充足朗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谈论法与点拨法相联合。

文本是叙事性的,但此中又包括着可谈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色。

我依据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办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谈论,沟通见解,如《咏雪》中,你以为哪个比喻更好?3.延长阅读法。

如时间略有充裕,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课过程咏雪一、导入激趣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忍不住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 要起来颂扬小孩子 /小孩子那渺小的身躯里 /含着伟大的灵魂, /有着无量的机智。

”是啊,我国古代文件记录中就有许很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小孩,他们的故事流传到现在。

你知道哪些对于聪颖小孩的故事呢?学生叙述自己准备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慧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好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

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慧人的故事,但不要限制于故事自己,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材更聪慧。

今日让我们再跟从先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学生齐读讲解①中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增补《世说新语》的有关简介。

多媒体显示:《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

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医生的言谈、行事,许多的反应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民风。

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 )教科书”。

全书有8 卷,分品德、语言、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 门。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的第二单元围绕亲情来展开描写,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

例如《秋天的怀念》歌颂了伟大无私的母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愧疚、悔恨之情;《散步》彰显了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散文诗二首》描绘了孩童的天真以及孩童与母亲温馨的场景;《世说新语》体现出古时少年儿童的聪慧以及良好的家风。

在学习本单元时,要求继续重视朗读,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和节奏的变化;在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经过第一单元课文的学习,学生对于朗读水平有一定的提高,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要继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注意朗读的语气和节奏。

本单元是关于亲情的文章,在教学时除了体会文章的情感,还应当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对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3.积累具有文言色彩的谦辞敬辞,在交际中恰当使用,增强文化底蕴四、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2.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和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和方正五、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培养文言语感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视频等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自古英雄出少年,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出现过许多令人佩服、令人称赞的少年儿童。

你都知道谁,请说一说。

预设:王冕学画、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补充《世说新语》孔融让梨、小时了了等)(二)作者简介(了解刘义庆的生平)提示:文言文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三)学习活动一:纷纷大雪中感受古人的生活雅趣1.听朗读录音,划分节奏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处理好停连,试着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3.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力求生动有趣预设: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谢太傅一家围坐火炉旁,讨论屋外纷纷飘落的白雪像什么,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关于学生小组讨论,我觉得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们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交流。但在引导与启发环节,我发现自己提问的开放性程度还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尝试提出更多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尽量让学生自己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以提高他们的自我反思能力。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于某些知识点的掌握仍不够扎实。因此,我考虑在课后加强个别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部编版)语文上册第2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世说新语》的背景知识,了解魏晋时期的文人风貌。
(2)阅读理解两则故事,掌握文章主旨和寓意。
(3)学习生字词,提高词汇量和阅读水平。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活动。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人的智慧与品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举例:《咏雪》通过描写雪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赞美。
2.教学难点
(1)古汉语词汇、句式的运用:对于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运用,学生往往难以掌握。教师应采取有效方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举例: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与古汉语的句子结构,使学生理解宾语前置、省略句等句式特点。
(2)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学生往往难以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的深入分析,需要教师引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世说新语》的基本概念。它是一部记录魏晋时期文人言行的著作,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它对于了解古代文化和提升文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 文言文阅读:正确朗读《咏雪》原文,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和主旨。
- 词语理解: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关键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并能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 句子翻译:能够准确翻译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理解其深层含义。
- 写作手法分析:识别并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7. 课后习题解答:针对课后习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8. 创作实践:布置与《咏雪》相关的创作实践作业,如写一篇以“雪”为主题的短文,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咏雪》一文的内容和寓意,感受古人的智慧与情感。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8课《世说新语》二则之一《咏雪》教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咏雪》原文阅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文言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旨。
2. 词语解释:讲解文章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谢安”、“内集”、“儿女”等,帮助学生理解句子含义。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咏雪》的基本内容。这篇文章通过生动的比喻描绘了雪的景象,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美的感悟。这种感悟是古代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比喻来描绘雪的。
五、教学反思
今天在教授《咏雪》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在授课过程中,我尽量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文言文中的难点,比如通过比较雪与撒盐的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教学方法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我感觉还可以进一步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说新语>二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世说新语>二则》是七上第二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根据单元提示“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抒写了亲人之间真挚动人的感情”,可见,本课可从亲情角度进行挖掘。

“预习”中说:“《世说新语》中记录了东汉、魏晋时期一些儿童的智慧故事,本课所选的就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两则。

预习课文时,注意感受古代儿童的聪慧机敏和良好的家庭教养。

”因此,设计此课,可重点体会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其背后家庭教养的重要。

但作为文言文,又属笔记小说,与本单元前几篇的散文和散文诗在解读方式上应有不同,设计可力求新意,最好有一以贯之的线,能将两则故事串联起来,设计中应以活动探究为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思维。

可选取《世说新语》中“新语”二字为切入点,从两则故事中寻找“新语”,或展现故事内容之新,或体会人物风骨之新,给学生留出很大的思维空间。

另外,由于故事短小,可以两则故事为核心,另外选择几个同类故事构成拓展性群文阅读,深入理解《世说新语》在亲情表现方面的独特之处,并进一步体会魏晋之风。

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揣摩两则故事的内容之新。

2.探究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之新。

3.联系拓展文本,初步了解魏晋时期人物风骨。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探究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教学难点:感受“新语”的魅力。

教学过程(一)背景导入同学们一定喜欢听故事,那么你喜欢听什么样的故事?有这样一本奇书,它的故事都很短,却很有意思,里面有很多最新鲜的故事,最有个性的人物,不信,老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名字叫“割席分座”,看看是否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你。

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中锄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宁依旧挥锄,视之如同瓦石一样,华歆却拣起来给扔了。

俩人还曾坐在一张席上读书,有人乘华车经过门前,管宁读书如故,华歆却丢下书,出去观望。

管宁就把席子割开,和华歆分席而坐,并对华歆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怎么样,故事很有趣吧,人物是不是很有个性?这本很有意思的书叫什么名字?《世说新语》。

我们来了解一下。

屏幕:《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轶事。

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等,共三十六类,每类收有若干则,全书共一千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特性。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则故事分别出自《言语》篇和《方正》篇,这节课我们就通过几个小孩子的言行探究“新”“语”二字,走进魏晋时期儿童的精神世界。

(二)活动一:读中探“新”故事1:《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故事2:《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任务1:运用多种朗读方式,体会故事的味道。

(1)读出趣味。

用讲故事的方式读出语调的抑扬顿挫。

(2)读出情味。

两则故事里的人物各有特色,读出其中不同的情感味道。

(3)读出意味。

把你觉得很耐人寻味的地方重读出来。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以读为主,这是文言文学习的法宝,也是单元训练的重点之一,注意语气语调重音节奏等,从不同层面读出故事的不同味道,先是趣味,这是吸引学生阅读的首要条件,其次是情味,故事中的人物各有特色,其情态情感自然有所不同,让学生揣摩不同人物表现出来的细微的情味,是较深一层的体味,而意味则是上升到理的层面,能够从故事中悟出道理,这也是学生学习两则故事要达成的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目标。

语文学习活动,最终指向的都是学生心灵的成长,因而这三层朗读的设计正是为了让学生逐渐碰触到故事的核心,由趣而情而理,符合学生思维认知的特点,这种有梯度的设计,也能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不断深入文本的成就感。

任务2:谈一谈你觉得故事新鲜在什么地方?预设:如第一个故事里谢太傅见飞雪而考子侄,家庭似学堂,此为一新;两个比喻一重一轻,这种对比中感受雪的特点,此为二新;谢太傅不直接点评,而是“大笑乐”,此为三新;元方七岁而言语有据,此为四新;元方以儿童身份指责大人之过,此为五新。

当然,学生还可挖掘其他角度,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在前面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梳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验到的三层味道已经让学生对故事有了逐渐深入的理解,而这个问题是让学生以分析归纳概括的阅读方法进一步体会“新语”之意,是思维的更高层次的活动。

活动二:赏中悟“语”故事的新鲜,是“为有源头活水来”,“活水”就是语言。

现在我们就来探究故事的语言,在不同角度的赏析中体悟作者如何以“语”表现“新”,以“语”塑造“形”。

任务1:完成下列表格,从句式、修辞、词语等角度体会两则故事的语言特点,理解人物言行风度之新。

预设:1.句式: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疑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感叹句:非人哉!2.修辞:比喻: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对偶: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词语:“欣然”“差可拟”“未若”“大笑乐”“去后乃至”“友人便怒”“入门不顾”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古代汉语更是如此。

让学生到文本中寻找能够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就是对文字的深入咀嚼,人物风度在品析中立现。

任务2: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儿童的智慧,且都能看出家庭教养,但在内容选择上各有侧重,你能概括出各自的特点吗?预设:第一个故事侧重体现家庭中集体聚会讲论文义之乐,表现了文学方面的审美情趣;第二个故事侧重体现为人修养之道,表明诚信的重要。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的设计是让学会体会个人的风采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从个人而家庭,寻找儿童成长背后的原因。

(三)活动三:“新语”之风“新”的背后是“语”,“语”的背后是人,是环境,“新语”的背后是魏晋时期的文化追求与价值取向,它集中体现了魏晋人物的风骨。

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在个体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群体的风格,从而还原那个时代的风度。

魏晋风度,究竟是什么?我们看一段补充材料。

屏幕: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

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

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魏晋风度》于是,在这样的时代,人内在的潜质与个性被不断地激发,文学与道德、哲学、美学共辉,清谈之风盛行,闲静超脱的追求被推崇,形成一种独特的魏晋风度。

儿童如此,家庭如此,社会亦如此,故有魏晋风度之说。

现在,我们再来看两个故事,进一步体会《世说新语》中“新语”二字的内涵和魅力。

屏幕:孔文举有二子,大者六岁,小者五岁.昼日父眠,小者床头盗酒饮之,大儿谓曰:’何以不拜?’答曰”偷,那得行礼!”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韪大踧踖。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之,语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

"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任务1:概括三则故事的内容,联系课文中的两则故事,说一说魏晋时期的儿童有哪些特点?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体现出一种魏晋风度?预设:人物个性鲜明,言行举止大胆不拘礼数,思维敏捷,真实率性。

屏幕:真实而率性,正是魏晋风度的构成部分。

——《魏晋风度》可见,在这些儿童的身上,我们的确看到了魏晋风度的影子,一个追求自由、崇尚清谈、标新立异、率性真实的时代。

任务2:魏晋已远,文字犹在。

今天,当我们感受独有的文字魅力时,可否让这种“新语”也走入我们现代的故事中?请同学们用你感受到的魏晋风格写写你的老师、同学、父母等,让“新语”迸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与文言文对话,犹与古人交谈,在历经时间洗礼的文字里,《世说新语》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符号,让我们在妙趣横生的儿童故事里感受到一种极有魅力的“新语”,摇曳在文学的土地上,自在而美好。

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搜集一些《世说新语》中的故事,让那遥远的魏晋之风吹进今日之你我的心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