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

合集下载

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

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

李清照作品中的清新婉约与离别之愁作者:齐海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8期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著名女词人,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女作家之一。

作为婉约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融合在诗歌创作之中,词人的理想与李清照性格的豪情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个性,带有婉中见直、柔中见刚的特点。

本文从李清照的生平与诗词作品角度,分析了李清照的思想、情感及生活,从而更深刻地阐释李清照独特的文学风格。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生平文学思想豪情引言长久以来,诸多作家都推崇李清照为婉约词派,那曲“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还有“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都会让人把李清照想象成为一天到晚以泪洗面、悲悲凄凄、个性软弱不堪一柔弱的闺房里的小女子。

李清照的创作确实使人感受到清爽婉约与“儿女情长”的阅读体验,含蓄的思念、绵长思绪时常环绕于其作品当中,堪称婉约流派的杰出大家。

然而她的词还兼有直率、练达的开阔情怀与坚强、豪迈的个性,这些词绵长婉约又不纤巧柔弱,实际还有着潜藏的豪杰气魄。

能理解为,她用女性的视角来感受、体味生活以及当前局势,用特别敏锐的触角以及沧桑体悟把相思情绪、家国之思、生活感慨融会贯通在创作当中,众多杰出的作品都表达了她个性以及思维里面可以称之为“俯视巾帼,压倒须眉”的开放豪迈的气节。

[1]诗人沈培植曾经评论:“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

”(《菌阁琐语》)以下笔者根据她的个性等角度说明其词作里面的婉约之中显现豪迈的特色。

李清照把女性之阴柔美,作家之理想美以及个性之阳刚美融汇成一个整体,构成自身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婉约里可见直率,柔美中可见阳刚。

此篇从她的词作含义、内心感受等角度解析她独具特色的创作风格。

一、清新婉约里的豪放率真从明朝将词定义成婉约、豪放派以来,后来的研究者多用这套说辞来解构词作,研究者认为李清照可称为婉约派的杰出人物。

李清照

李清照
才华横溢的婉约派女词人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字 易安,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 (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 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 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 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 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李清照画像
赵明诚进入仕途,虽有了独立的经济来源,但
夫妇二人仍然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且立下了“穷 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赵家藏书虽然 相当丰富,可是对于李清照、赵明诚来说,却远远 不够。于是他们便通过亲友故旧,想方设法,把朝 廷馆阁收藏的罕见珍本秘籍借来“尽力传写,浸觉 有味,不能自已”。遇有名人书画,三代奇器,更 不惜“脱衣市易”。新婚后的生活,虽然清贫,但 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可惜好 景不长,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把李家卷了进去。 李清照画像
这时传有密论列赵明诚者,有所谓“颁金”之语, 李清照被迫以所有铜器等物追随帝踪,希图投进 朝廷。颠沛流离中,所余文物又散失大半。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
图书文物散失殆尽造成的巨大痛苦,颠沛流离的
逃亡生活给予的无情折磨,使李清照陷入伤痛百 般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再嫁张汝舟。 张汝舟早就觊觎她的珍贵收藏。当婚后发现李清
为游戏文字,却语涉时事。借谈论博弈之事,引用大量有
关战马的典故和历史上抗恶杀敌的威武雄壮之举,热情地 赞扬了像桓温、谢安等忠臣良将的智勇,暗讽南宋统治者 不识良才、 不思抗金的庸碌无能,寄寓对收复失地的愿 望,抒发了个人“烈士暮年”的感慨。
在金华期间,李清照还曾作《武陵春》

李清照个人简历.doc

李清照个人简历.doc

李清照个人简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多么优美的诗句,想了解一下著名词人李清照吗?一起来看看我整理的“李清照个人简历”,欢迎阅读,供您参考。

李清照个人简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最著名的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事迹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深受当日文坛宗匠苏轼所赏识,常以文章相往来。

母亲王氏系出名门,高祖王景图、曾祖王赞,都荣登进士,祖父王准受封为汉国公,父亲王圭在宋神宗熙宁时为中书省平章事,元丰时为尚书左仆射,都是执掌国家枢要的丞相,受封为歧国公。

善文学《宋史·李格非传》误称李清照母亲王氏为懿恪公王拱辰孙女。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诸城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李清照生平简介

李清照生平简介

[资料]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生平简介李清照(公元1084年,约1151年)号易安居士,南宋着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de)一位女才子.李清照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父李格非为当时着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通晓音律,长于诗词,工散文,能书画,才华出众.她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丈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做太学生时一月只能回家两次,出仕后也常外出,李清照(de)离情别绪便化作这些词句.她早期生活优裕,与丈夫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de)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靖康乱发之后,1129年,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孤身流落,流离南方,境遇孤苦,在杭州度过残年.大约在1151年到1156年间,李清照孤伶地离开人世.杰出女词人——李清照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de)女词人.她(de)艺术成就在历代为数不多(de)女词人中是首屈一指(de).后人曾以她(de)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来称赞她是词家一大宗.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很有成就(de)作家,但最擅长(de)还是词.她(de)词作,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她(de)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李清照(de)一生以南宋高宗建炎元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她(de)词作也随着她生活(de)变化而变化.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主要是对大自然(de)描绘,对真挚爱情(de)抒发,清新明丽,意境优美.后期多悲叹自己(de)身世和失去(de)幸福,又面临着民族(de)灾难,悼亡思乡,沉郁感伤.然不论是清丽明快亦或沉重忧虑,她(de)词总是以朴实自然(de)语言、抑扬顿挫(de)音律、至情感性(de)感情代代流传着,带给人美(de)感染、带给人至高(de)艺术氛围,带给人难以忘怀(de)共鸣.崭露头角李清照出生于北宋神宗年间(de)一个士大夫家庭里.父亲李格非中过进士,是个有名(de)学者,母亲王氏,也善于作诗词写文章.在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这些饱学多才(de)文人墨客往往饮酒赋诗,议论纵横.少年时期(de)李清照,受家庭浓郁(de)文学空气(de)影响,对吟诗作词也产生了极大(de)兴趣.一日傍晚,薄暮冥冥,细雨纷纷,远山似黛,浓云如墨,李清照独居闺房,透过重重竹帘,只见屋外洁白(de)梨花飘然落地,稀疏(de)竹影摇曳多姿,她突然生发出一种寂寞情绪,为了排遣心中(de)清冷,李清照握管填词,作浣溪沙一首.作完后,她轻拨瑶琴,开口吟唱起来.此时,客厅内正高朋满座,宾客们一听到这美妙(de)乐曲,立时停住谈笑,侧耳细听:小院闲窗春色深,垂帘未卷影沈沈,倚楼无语理瑶琴.远岫出云催薄暮,细风吹雨弄轻阴,梨花欲谢恐难禁.宾客听罢,频频赞叹,其词精美,其音妙绝,真是珠润声圆,惊心动魄.其中有个叫晁补之这首浣溪沙可是令爱所作”李格非笑道: “小女信口胡诌,(de)客人问李清照父亲李格非:“何足道哉.”晁补之惊喜地说:“信口一唱,即成佳作,宇字清新奇拔,真了不起呀.”李格非见客人赞叹不绝,一时高兴,拿出李清照平时写(de)一些诗词,故意说这是女儿不知从何处找来学习(de),请朋友们指出优劣.客人们看罢,又无不啧啧称赞,尤其是其中一首如梦令,更是让人惊叹,那上面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好一个“绿肥红瘦”,立意清新,妙不可言.晁补之反复吟咏着这首小词,末了回头对李格非说:“这首词,问得极有情,答得似无意,字少意多,含蓄曲折,必出自名家高手,敢问这词是哪位老前辈所作,”这一说,倒把李清照一家三口逗乐了.宾客们也在这一家人(de)笑声中突然顿悟:李家出人才了,日后必然名扬海内,成为词坛首屈一指(de)人.李清照和赵明诚赵明诚是宰相(de)儿子.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中国历史文坛上(de)同志爱人,人称赵、李“夫妇擅朋友胜场”.李清照少女时,词名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据琅娘记卷中引外传,赵明诚小时,一日做梦,在梦中朗诵一首诗,醒来只记得三句话:“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百思不得其解,就向父亲讨教.他(de)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吾儿要得一能文词妇也.”明诚大惑不解.他父亲说:“‘言与司合’,是‘词’字,安上已脱,是‘女’字,‘芝芙草拔是‘之夫’ 二字.合起来就是‘词女之夫’.”虽说是传说,但也表明李清照在当时(de)气之大,赵家父子对这位女词人(de)倾慕之情.1107年,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故居,过上了十年乡居生活.他们将书房称作“归来堂”,易安室”.明诚致力于搜集金石书画,李清照协助他整理校勘,他们孜孜不倦,把内室命名为“夜以继日地工作,常以“尽一烛为率”.十年之间,所收金石书画、文物古籍,竞达十余屋之多.其中包括北宋书法家蔡襄所写(de)进谢御赐诗卷、南唐徐铉所写(de)小篆千字文真迹.除治金石之学外,夫妇二人在归来堂上饮茶逗趣,相从赋诗.时常于饭后,他们一边在归来堂上烹茶小憩,—边玩一种游戏,规则是一人说一史事,另一人要说出此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说对者就先饮茶,充满了文人雅兴.同甘共苦夫妻情1107年3月,赵明诚在朝廷担任宰相职务(de)父亲突然病逝了,这时,奸恶(de)宰相蔡京便暗下杀机,污蔑赵明诚父亲对皇室不忠.昏庸(de)徽宗听信谗言,立即追回了他对赵明诚父亲(de)各种赠官和所加称号,赵明诚兄弟三人,也因为“父罪”而统统免职.在蔡京(de)迫害下,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妻二人只好回到家乡青州去住.由于官场(de)倾轧,连累李清照也遭此不幸.赵明诚内心深感不安,一天,他说:“看来我们夫妻两个要在此白头到老了.”李清照笑道:“你以为我是羡慕荣华富贵(de)人吗我才不是呢咱们(de)日子是清苦一点,可是苦中也有甜.我们应该像桂花那样:悄悄躲在绿叶丛中,暗淡清黄,甘为寂寞.从今后我们应该更加努力地整理古籍,研究金石,吟诗作词,以慰生平.赵明诚若有所思地点点头,过了一会又叹道:“不做官,无薪俸,坐吃山空,纵然粗茶淡饭:也难长期维持,收藏书画碑帖,更是不易.” 李清照说:“财源枯竭,更应当一切从俭.我想,从今日起,咱吃(de)饭菜,可减去肉类;穿(de)衣服,可减去贵重(de)绸绢.我头上戴(de)翡翠、明珠、(金钗、银簪等等,统统可以去掉.咱家中(de)涂金器具,贵重摆设,刺绣之类,也可以变卖典当,一句话,除了碑帖、书画、百家书史,全都可以变卖.”赵明诚听罢,深为感动:“贤妻所言,正合我意,翠难相随,情同手足,真是千金难买呀.天下知己,你我而已.”后来,在李清照(de)协助下,赵明诚终于完成了他(de)鸿篇巨着金石录两千卷.作词祭亡夫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南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徽宗、钦宗被俘北去,康王赵构即位,史称“靖康之耻”.李清照夫妇先后南下,在混乱(de)局势中,赵明诚接任了湖州太守,但在赴任途中,不幸得病,死于建康(今南京).这年,李清照46岁.丈夫(de)去世,使李清照悲痛欲绝.秋风萧瑟,愁云笼罩,李清照独自守在窗前,感到无限悲哀和孤寂.这天黄昏时刻,天上又落下一场潇潇秋雨,那梧桐树(de)大叶子土,不时滴滴嗒嗒地滴下晶莹(de)水珠,在悲痛中(de)李清照看来,简直是天地间都在替她叹息哭泣,那液落(de)分明;巨一串串伤苦(de)泪珠.痛定之余:长歌当哭,李清照怀着对赵明诚(de)无限深切之情,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用寻常(de)语言和委婉曲折(de)语调,自然动人地抒写出她孤独(de)处境和凄凉(de)心情,凄风苦雨(de)秋日黄昏,词人心中怅然若失,到处寻觅感情(de)寄托和精神(de)慰藉,但眼前(de)景物——晚风中(de)孤雁,满地憔悴(de)黄花,雨帘笼罩(de)梧桐,构成了触目生愁(de)凄冷画面,更加深了这位伟大词人(de)悲苦感,她心中巨大(de)痛苦和复杂(de)人间况味,使她陷入了愁愁愁(de)境地,然而,回顾往昔,面对今朝,遥想明天,一个愁字怎说得出她心头之情,苦难(de)后半生。

李清照个人编辑

李清照个人编辑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在她的词作中,真挚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她将“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风格发展到了顶峰,以致赢得了婉约派词人“宗主”的地位,成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时,她词作中的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词人有较大影响。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李清照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女作家,其作品中所体现的爱国思想,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

被誉为“词国皇后”,曾“词压江南,文盖塞北”。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生平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说郛》第四十六卷引《瑞桂堂暇录》称她“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朱彧《萍洲可谈》别本卷中称扬她的“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关于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李清照生平

关于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李清照生平

关于李清照的生平资料李清照生平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

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家世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

此诗笔势纵横地评议兴废,总结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兴败盛衰的历史教训,借嘲讽唐明皇,告诫宋朝统治者“夏商有鉴当深戒,简策汗青今具在”。

一个初涉世事的少女,对国家社稷能表达出如此深刻的关注和忧虑,不能不令世人刮目。

因此,宋代周的《清波杂志》认为,这两首和诗“以妇人而厕众作,非深有思致者能之乎?”明代陈宏绪的《寒夜录》评此两诗:“奇气横溢,尝鼎一脔,已知为驼峰、麟脯矣。

”琴瑟和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

浅析李清照词的对比手法〔内容提要〕:李清照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难得的女作家,女词人,尤其长于词。

且她是一位在词作中较多地使用对比手法的词作家。

对比是清照词创作的一大特色。

有往昔的幸福生活与今之凄凉孤独生活的对比;有闲愁、相思之愁与颠沛流离的浓愁的对比;有婉约风格与豪放风格的对比等。

利用这些对比手法使有限的篇幅蕴涵更广阔的生活画面,更能寄寓和寄托自己更丰富的更为复杂的内心感情波澜,表达一种“今不如昔”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李清照词对比手法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今属山东人),她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母亲王氏亦能文。

她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著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

”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

”在灿若繁星的作家群中,李清照是一颗闪烁着奇异光彩的明星。

她的词有很高的造诣,她善于运用通俗的语言铺陈极其工巧、细腻的画面,婉约深细,而又意境深远,被称为宋词婉约之宗。

尤其是她词中的对比手法,使有限的篇幅蕴涵更广阔的生活画面,寄寓自己更丰富更复杂的感情波澜,融入了家国兴亡的深悲巨痛和叹国破家亡、感时伤世的愁苦,并以此表达一种“今不如昔”的情感。

对比是两种事物之间的相比较,是诗词中最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在古代的作品中并不少见,使用对比手法的也大有人在。

但像李清照这样大量、密集地使用的却并不多,李清照将这种传统手法予以翻新,她将对比运用于全篇的艺术构思中。

在李清照的作品中,对比手法使有限的篇幅蕴涵更广阔的生活内容和画面,寄寓内容,大半是她个人的生活情趣和身世感伤。

她总是选择身边的人、事、景作为对比对象,用或空灵,或凝重的鲜活的笔触,由小见大,由外表见内心,由细节见一生。

分析一下她的词作,不难发现,她的词作中多方面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是我国南北宋之交的一位慕名女词人,自宋至今,称誉者不计其数。

自有文学史以来,李清照于文学史地位渐高:谢无量《中国大文学史》:“李格非女清照………亦以倚声有名。

”胡适《国语文学史》称:“李易安乃是宋代一个女文豪。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说:“李清照是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

”刘大杰则认为李清照“是中国古典文学史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中国文学发展史》)这些言词并非都是虑美,都是有其充分理由的。

笔者在些无意于争论李清照究竟应称“名家”还是“大家”,但称好为一流的女词人并不过分。

那么李清照究竟是怎样在词史上占一度之地,而且有那样崇高的地位呢?一个文学家于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最根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是看他(她)的作品。

文学不是思辨的科学,而是形象思维的“人学”,所发它最根本反映的还是人类的自身情感,心理的历程与变迁,以及与人密切相关的道德伦理,家教信仰等。

因此,评价文学作品是否人类精神产品中的精华,还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首先是作品对社会精神或人类情感的反映深度;其次是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个性;再次是对艺术技巧的开创或完善。

李清照于词史地位的确立,主要依凭于其作品(主要是词)。

她的词作可发说是天才,情感理想的三位一体。

在她的词作中,表现了人类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即女性情感世界,她发臻于完美的艺术技巧,充分展示了其个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而且以其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了一部女性情感历程的巨著。

本文拟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女性情感世界的完全展示与前代那些“应歌”填词的作家不一样,李清照只抒写属于她个人的独特性情和真实感受,这是易安词最显著的特征。

前代词作者,多是些“雌男儿”模写表现女性情感与生活的词作,故清人田同之于《西圃词说·诗之辨》中说唐宋词中有一奇特现象,即“男子而作周音”。

他们虽以写男女伤离惜别为特长,并有过不少名作,但也有些难免发生隔靴搔痒乃至“伪情”的情况。

再者,许多“雌男儿”为应歌笑欢娱之用,专写妓女娇揉卖弄的情态,其感情往往浅露轻浮,软弱无力,甚至于隐含着一种猥亵的心理。

即如“大得声称于世”⑴的柳永词,也时有“辞语尘下”;⑵的弱点。

而李清照的词,多发至于本人腑肝之诚,“满楮情至语”,把感性的生命部份发扬而光大了,故多有自然深挚之趣,没有“雌男儿”模仿女性的忸怩作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修养的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散文家,史载其母王氏也“善属文”。

良好的教育,优越的环境,加之以李清照天资聪慧,极富文学禀赋;又酷爱读书,博闻强记,形成了词人深厚的文学修养。

其父母对待儿女教育的态度非常开明,所以她从小养成开朗的性格,其天才也得以发挥。

王灼说她“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脆,逼近前辈”。

⑶我们可见的易安词中,大约是她少年时代所作的仅有《点绛唇》一首:蹴罢秋千,起来慷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俦门回首,却把青梅嗥。

此词意虽浅,却可见李清照少年才力,以及她未出嫁前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的一个侧面。

作者用笔为自己作了一幅特殊格调的“肖像”。

从线条上看,可能有点稚嫩,但并不纤弱;从构图上看,虽是轻浅色勒,却以传神之笔略加点染,塑了一个纯洁、活泼、聪毅、多情的少女形象。

在封建社会里,要求女孩们“下面相逢,低头看顾”,⑷而作者虽则“和羞走”,却又“倚门回首”,假装“把青梅嗅”,更何况还“袜划金钗溜”,好一个“风魔相”。

也难怪后人评说“清照乃名门闺秀,少有诗名,亦不致不穿鞋而着袜行瞳;含羞迎笑,倚门回道,颇似市井妇女之行径,不类清照之为人。

”⑸并以此据列此词为存疑之作。

实际上这首词通过人物行动的描写,刻画了一位轻灵姿秀、活泼洒脱的少女形象,又揭示了她内心热爱生活的情愫和精神韵致。

这恰恰再现了作者少女时代不受封建礼教过多约束,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慧一些名门闺秀只知“学针凿,刀剪缝”的生活;同时又再现了她敢于传达自己的一首回忆少女生活的小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在这首小词中,作者运用浅淡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创造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优美意境,勾出一幅生机盎然的荷湖日暮图。

同时,我们又可看到一位活泼开朗、豪爽潇洒的少女飘然而来。

把这两首词中的少女形象一比较,不难看出许多共性,试问这还不何疑问?她──就是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充溢着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无忧无虑的李清照。

心绪激荡,任性豪逸的少女时代过去了,李清照于18岁时适赵明诚。

赵明诚也生于官宦也家,其父赵挺之曾官至徽宋朝宰相之位。

而他却自幼爱好金石书画,同是一个才华横溢、诗文俱佳的青年。

夫妻二人在艺术志趣与文学修养方面颇多一致,经常一起唱和诗词,一起整理古籍,共同搜集和研赏金石珍品,陶醉于艺术世界里,生活得十分幸福,真可谓“金石姻缘”。

明赵杰称其“佳人才子,千古绝唱”(《古今女史》)。

这既是夫妻,又是诗友、学友、知音的甜蜜生活,更增进了二人的文学涵养与夫妇情感,也使得每一次夫妻别离却给李清照的感情带来强烈的冲击。

她把这种感情上的体验,融进了词篇,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一词中,作者以活泼、清淅、浅俗的话言表现了一个少妇娇羞动人的姿容。

主席台及她新婚初期闲适、幸福的生活。

而当赵明诚受官远行后,词人满心的使是对爱人的罹与向往。

这种情感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绵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留情话”。

⑺在这首词中所有景物的描写都包含作者情思,“红藕”、“玉簟”“兰舟”、“雁字”、“月”、“花”都融进了作者的相思之情,离别之苦。

用话熨贴细,坦率深挚;表情热情、大方、毫无扭捏之态。

在此我们可见一个少妇在真挚地剖白内心、纯真而又无计排遗的爱情轲知其爱之深,思之切,愁之苦,情之痴,真可谓“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李清照婚后至南渡前这段时期,是其生活最为幸福美满的时候,夫妇同志,伉俪情深;也是其艺术创作的成熟期,无论慢词、小令均达到很同造诣。

其学识更为渊博,艺术技巧更加娴熟,已基本形成独具特色的“易安体”。

而词中所蕴藕的情感多于个人情感,独抒相思离愁及悠闲适的生活情趣。

靖康之变,李清照流亡江南,在短短几年间,夫亡家破,她所珍爱的金石书画珍品不多毁于兵之中,或失子流离之间,几乎丧失殆尽。

李清照从此失去了较为优裕的生活,以及志趣相投的伴侣、情感之寄托,然而她膝下又无儿女,其后半生过的是孤苦伶仃、孤独飘零的生活,最后于凄凉悲惨的境地中悄然去世。

这一段时期中,有几年(清康元年──建炎三年)是随夫处于不断流徙、客居异乡的生活。

外族的入侵,破坏了词人宁静安定的生活,不停的逃亡,不停地远离家园故土;社会的动荡,现实的压迫,让她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现在她的心境又是何种状况呢?这在《临江仙》一词中反映得最为明了:庭院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肓。

柳梢梅萼渐分明。

春归种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

谁怜憔悴更雕零,试灯无意思,踏雪莫心情。

本词写出了她客居他乡的落寞心情。

庭院深闲,江南地湿多雾,无耐只得把窗儿也关上,柳树、梅花已发枝芽,春归时令好,人却老;时移境迁,到此人地生熟,再也没有与爱人吟风弄月的心情,就连元宵放灯的盛景也无兴致去观赏,更不用说去体味冬日踏雪了。

整首词不着一“愁”字,却始终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愁,这是种“栩栩然,荒荒然,幽然、悄然、无端的愁”。

⑺这首词情调低沉,作者心境之郁抑可想而知。

而建炎三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于任上,李清照从此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她为丈夫所作祭之中,曾有如下几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诚自堕,怜杞女之悲深。

自此后她完全陷入“衰愁凄苦”的境遇,直到去。

流落江湖的女词人在这忧患余生中发出了低沉凄婉的声音,而这正是她饱经忧患的后半生的灵魂绝唱,真如诗人赵翼所言:“时代不辜诗人辜,话到沧桑句便工”。

这一期便产生了李清照的杰作《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晓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得黑?恬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被称为千古佳作,佳世绝唱。

整首词便是作者晚年凄凉、愁苦境况的艺术写照:在凄风苦雨的秋日黄昏,乍暖还寒的时节,晚来的寒风、雁儿南来,黄花憔悴,都深深融动了词人满情愁绪。

归来堂上烹茶猜书的日子,繁花压枝,把玩书画的春晚……都一去不复返了。

故土的论、爱人的病去,以及世人无聊的诽谤,都是积郁在心头的创痕。

笼罩着她的是无尽的寂寞凄凉。

“怎一个愁字了得”,“愁”词眼,在此处可不是以前“无端的愁”,而是刻骨铭心的痛,渗入心腑的衰愁、悲愁。

王国维《宋元戏曲考》言:“写情则沁人心脾,写景则在人耳目,述事则如其口出是也。

”在此所见的是孤寂凄惶、郁郁寡欢的李清照,我们似乎已见她最后悲惨的结局总之,李清照的全部词作,构成了一部描述个人性性变化,展示心灵历史的宏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系统。

傅庚生评《声声慢》“此等心情,惟女儿能有之,此等笔墨,惟女儿能出之”。

(《中国文学观赏举隅》)作者为闺阁中人,以词自传,展示了一个女性的丰富情感也正在于此。

男性词中所描述的女性形象,多表现的是她的某一心理细微侧面,生活中的一鳞丰爪面已,零乱而不集中,形象没有系统性,更难说有什么发展变化的个性,就是同是女性词人(或诗人)也难与李清照相颉顽。

即如“才华约绝代”的上官婉儿,其作品多为应制之作,实不足道也;留有诗集的薜涛,虽然也是才华出众,作品清丽隽永,却始终难脱风尘气;花蕊夫人的《宫词》数十首,然心境平淡无奇,而毫无婉转曲折之意;与李清照同代的魏夫人、朱淑贞,前者词作流传其甚少,后者则仿于悲怨,还是陈廷焯的评价较为公允:“宋女人能诗词者不少,易安为冠,次则朱淑真,次则魏夫人也。

”⑼二、艺术风格的独特性自明以来论词以婉约、豪放为限,张南湖云:“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

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和轩称首。

”(王士祯《花草蒙拾》转引)明宋征壁评易安词“其词妍婉《四库提要》也说李清照抗“抗轶周柳”,都指出了李清照词风格婉约的特点。

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

然而同是婉约,易安词的个性化色彩更为明显和突出。

柔美是婉约派的共同特点,但不同作家有不同的表现。

柳永多发露线俚,市民意识千足;周邦彦浑厚典雅,文人色彩浓厚;秦观细赋婉丽,而“格力失之弱”。

⑽李清照则扬长避短,把女性的柔情美,诗人的理想美和性格的阳刚美融为一体,形成自已独特的艺术个性:婉中见直,柔中有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