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哲学解析
技术现代性与社会技术创新——关于技术现代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期
中立性 ” 特征 , 即技 术 的无 主体性 , 为技 认 技术现代性是一种对技术选择 的价值取 向,是指 调 了技 术 的 “ 对 技术现 术在任 何地 方 、 任何 时 间都能发 挥其 相 同的功 能 。 国 美 括 和总结 。对 于技 术现代 性 问题 的争论 成 为 当今技 术 学者芬 柏格 认 为技术 “ 中立性 ” 这个 概念 通常 至少 意味
【 中图分类号】 F2 . 14 3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7—6620 ) —060 63 81(080 02-3 4
The Te hn c l o r t nd The I o a i n f S ca Te h l g c i a M de niy a nn v to o o i l c no o y
弟 膏
四
nclmoen yi u i d ri s e a t s
.
K y wod : eh i l dri ;teinvtn o oi eh o g ;ar et no h ooh e rs tcnc e t h n oao fsc lt n l a mo n y i a c o y e ci n p i sp y l f o l
哲 学领域 的一 个焦 点 问题 , 如何选 择技 术 的现代 性 、 进 着 四种 观 点 :( )技 术 中立性 仅是 工具 手段 中立性 的 “1
而反思技 术 现代性 过程 中 的价值伦 理 问题不 仅 关 系到
年 si t no.t s ia aro ig n e ui e ic ar t sf e rc imlyb tu oa e og I gf nttegz d v a gh d eile mcrt ies og auo c c ly ' i i t cni a a t t a t lD ot 。el n pt o o r l h s nc h n l n l c an h y e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创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创新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阐述了世界、人类和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对于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极为重要。
现代科技创新是当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对推动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并探讨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中国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阐述了世界、人类和认识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内在联系,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蕴含着先进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针,为我们指导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武器。
二、现代科技创新的特点现代科技创新是信息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的时代所必需的产物,它在全球范围内推动着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
现代科技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发展速度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化,现代科技创新不断涌现,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二)创新领域广泛。
现代科技创新的领域涵盖了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空间技术等多个领域。
(三)协同创新成为趋势。
随着科技的交叉和融合,人们越来越发现,单一领域的创新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协同创新成为一种趋势。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现代科技创新则是将世界认识与改造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现代科技创新紧密结合,相互促进。
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对现代科技创新的作用有以下三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为现代科技创新提供了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核心,阐述了物质、意识、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技术创新的哲学思考

义价值观。在人与 自然的关 系中,在主体 与 客体的关系中 , 只有当客体 的存在 、性质及
运动与主体本性 、目的和需要相一致 、 相适 合才有意义。 近代以来 ,话方世界不断强 化 的人 与 自然对立 的思想致使人们 认为: 人 与 自然 的关 系仅仅是 主体和客 体之 间的改造 与被改造关 系 , 而不是部分与整体 的关系 。 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 , 人在改造和征服 自 然的过程中 , 发展了 “ 经济主义— —消费主 义——享乐 主义 ” ,实行一种 “ 反 自然 ”的 社会——经济一 消费生活 ; 同时也发展 了 科学主义思想 。 从而发展 了损坏 自然环境 的
方向是大规模的 “ 粗放型”生产。以便获得 规模经济效益,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副作用, 严重地损坏了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 环境 。因此 , 人类必须改 变原来 的大规模生 产、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的技术模式。 4 . 风险性 。一项重大创新 出现之后 , 往 往会有一系列后 续的创新紧跟其后 。 形成创
的复杂网络构成的非线性系统, 因而使技术 创新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 。
三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哲学反思 1 . 传统技术创新观的缺陷。传统的技术 刨新观是一种单一的经济发展观, 它以追求 利润最大化为目标, 它将经济价值作为一切 经济活动的唯一评价标准, 一切经济活动都 围绕经济价值而展开。在以利润极大化为目
发展而盲是匮乏的。 技术创新的主要 目的和
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 强化 了城乡二 元经济社会结构。技术创新不仅促进 了经济 增长 ,同时也加剧了增长 的不平衡。这种马 太效应使得技术经济和社会结构愈加失衡 。 技术创 新能力相 对较低 的地 区在 国家 和地 区创新体系中被边缘化 , 引发了教育 、 就业 、 社会资源分 配不公等社会问题 。 并且这种代 内的不公平鸿沟还将延续到代 际之 间。 2 者 学反思 。 从哲学认识论 的角度分析 , 传统 技术创新 观实 际上是一 个严重 背离客 观事实的错误观念 , 它是以西方哲 学中占据 主导地位的一种哲学观念—— 笛卡儿 的 “ 主 客二分 ”为理论依 据。所谓 “ 主客二分 ” , 是指始于笛卡儿 “ 心物二元论 ”的一种思 维 方式 。“ 主客二 分”思维方式强调人 的主体 地位 、凸现人的主体性,发展了人类 中心 主
技术创新的社会形成理论哲学探讨

1 ST 中的相对主义 SI
由于 ST 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借鉴 了科学 知识 SI 社会学 的方法和理论 , 因而 , 必然在不同的层面表现出 很强的相对主义倾向。这种相对主义不仅是科学知识 社会学得以立论的认识论基础 , 同时也是技术 的社会 形成理论的主要依托和核 心思想… 。但是 , 相对 主义
研究领域 , 也可能扩展 出去 , 用与其他 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域 , 适 但是
该商品能否满足这种需要或是解决这种问题是商品的
消费者或使用者最为关心 的。对需要和问题的解决取 决不存在一切领域 的同一 的方法。ST 是对 于技术 SI 但是决 不局限于 决于该商品的效用程度 , 即该种商 品在多大程度上能 创新 的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 和研究 ,
摘 要 有学者借鉴 SK ST理论的强纲领和核心概念, 出了对技术创新的一种新的社会学分析的理论构架—— S及 S 提
S' ( 术创 新的社会 形成) 由于 ST 的基本 出发点是建 立在对技 术创新 的认识上 , ST 技 I 。 SI 从认 识论 着手 开始 对技术创 新 的 本质和研究方 法提 出质疑 , 因而 ST 本 身就具有很 强的哲 学意味 , 当对 ST SI 应 S I中存 在 的哲 学问题加 以探 讨 。这 些哲 学
维普资讯
奎旦 , 葛勇义: 技术创新的 社会形成理论哲学探讨
★
★
技术创 新 的社会形成 理论哲学探 讨
李可庆 葛勇义 ,
(. 1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05 10 5
2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 . 辽宁 沈 阳 100 104)
是一个活动和过程 , 这是不容否认 的事实 。这个过程
浅析技术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机制

程 , 就 要 求 创 新 企 业 内 部 的 各 个 部 门 要 密 切 配 合 , 新 这 创
企业 的外 部 环 境 密 切 配合 , 共 同促 成 技 术 创 新 活 动 。 来
二 、 术创 新 的机 制 分 析 技 通 过 上 文 对技 术 创 新 的 特 征 分 析 , 以发 现 技 术 创 新 可
在 当 前世 界经 济 进 人 “ 识 经 济 ” 知 的时 代 , 术 创 新 已 技
经成 为 推 动科 学 技 术 进 步 的 一种 重 要 形 式 , 对 增 强 企 业 它
会效益 , 比如 促 进 社 会 经 济 增 长 方 式 的转 变 , 高 人 民 生 提
活水平等。
( ) 险性 三 风
售 等 问题 , 且 涉及 到 企 业 外 部 的 市场 环 境 与 社 会 条 件 等 而
因 素 。34可 以看 出 , E2 o 3 技术 创 新 活 动 就 是 一个 复 杂 的 系 统工
技 术创 新 不 但 是 一 个 技 术 经 济 学 上 的 概 念 , 是 一 个 还 技 术哲 学 上 的概 念 。从 技 术 哲 学 的 角 度 进 行 分 析 , 术 创 技 新 是指 “ 作为 创 新 主 体 的 企 业 在 创 新 环 境 条 件 下 通 过 一 定 的 中介 而 使 创新 客体 转 换 形 态 , 现 市 场 价 值 的一 种 实 践 实 活 动 。包 括 新设 想 的 产 生 、 究 、 发 商 业 化 到 扩 散 等 一 研 开 系列 活 动 。 l 这 个 定 义把 技 术 创 新 作 为 一个 过 程 表 达 得 ,1 ,]
因 而 技 术 创 新 具 有 高 度 的 不确 定 性 。2 业 在 技 术 创 新 过 l企 ]
哲学视野下的技术创新研究

【 关键词 】 : 技术创新 ; 理论 演进 ; 哲学分析
创 新 的概 念 和 内涵 有 引导、 激励 、 调整企业技 术创新的作 用, 而不规范不确定和实施不 “ 创新” 一词起 源于西方文化 , 韦伯斯特词典对创 新的定义有 力的制度 , 对技 术创新的提升反 而具有破坏作用。 在后一种情况下,
从社会 学的角度 出发 , 我 国学者冯鹏志认为技 术创新是 由创新
主 体 即 企业 所启 动 和 实践 的 , 以成功 的 市场 开拓 和 提 高 市场 竞争 力
到的时候, 抓住时机 , 实现创新。第三 , 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普遍联 系
和永恒发展的 , 因此创新也是普遍联 系和永恒发展的。
畴, 一个 国家乃至一个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发展 , 必须 同时进行技 术
经济 学理论 , 所以各位经济学家在对于技术创新这个经济现 象进行 创新和制度创新 , 并使二者步入 良性循环轨道。 否则 , 单有技术创新 研 究时, 就必然会或 多或 少地运 用西方经济学原理 , 形成 了各有特
色的技 术创 新 理论 。
没有制度创新 , 就会使技术创新 出现“ 闭锁 ” 效应; 单有制度创新 没 有技术创新 , 则会使制度创新 最终成为“ 无米之炊” 。
四、 唯 物 辩证 法 指导 新是企业 家抓住 市场潜在 的盈利 机会, 重新组合 生产条件 、 要 素和组织, 从而建立效能更强 、 效率更 高和生产费用更低的生产经营 系统的活动过程 。 目前技 术创新管理 学研 究成 果 主要 有 两 个 类 别 : 一 是 从 理 论 的 角度 进 行 研 究 , 如 技 术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的影响深远,从改变个体生活方式到塑造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探究自然世界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强调事物的动态性、矛盾性和普遍,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
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中,呈现出客观规律性和普遍性。
科技创新的进程往往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同时,它也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不断拓展人类的生产力。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同时,社会需求和市场压力又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拓展了人类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科技创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科技创新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种统一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写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中,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思想。
在哲学创新方面,恩格斯的自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不再认为自然界是由上帝或神灵支配的,而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
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

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创新方法是指在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或改进现有产品等方面采用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和技术。
TRIZ(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理论是一种创新方法,它通过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解决方案。
TRIZ理论是由苏联科学家G.S. Altshuller在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的,它基于对全球创新案例的研究,总结出了一套创新方法和原则。
TRIZ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通过识别和解决困扰创新的矛盾,从而找到新的解决方案。
它认为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问题解决过程,通过把问题转化为一个物理矛盾,再通过方法和工具来解决这个矛盾,从而得到创新的解决方案。
TRIZ理论提供了许多创新方法和工具,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的解决方案。
其中最著名的是矛盾矩阵和40个发明原则。
矛盾矩阵是TRIZ理论的核心工具之一,它通过将问题的矛盾因素分析成一系列参数,从而帮助人们找到解决方案。
矛盾矩阵的使用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但它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工具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40个发明原则是TRIZ理论的另一个核心工具,它是通过对全球创新案例的研究总结出的一套普适的发明原则。
这些原则可以用来指导人们在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解决方案时的思考和行动。
创新方法和TRIZ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们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和行业,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开发新产品和改进现有产品。
许多著名的创新案例都采用了创新方法和TRIZ理论,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和经验。
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学习和应用创新方法和TRIZ理论,人们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并最终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创新目标。
总之,创新方法与TRIZ理论为人们解决问题和发展创新解决方案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和工具。
它们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解决问题,还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的哲学解析摘要: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已开展多年,主要在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已形成了相关理论体系。
随着发展与研究的深入,产生了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理论的需要。
运用哲学辩证的唯物观及历史观研究技术创新,能更好的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把握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和方法,实现技术创新的科学化。
关键词:技术创新哲学本质辩证唯物观自熊彼得在《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
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层出不穷并逐渐深入。
我国对技术创新理论的研究相对较晚,且多从经济学、政策学、管理学角度来研究技术创新。
侧重于阐述技术创新与经济效益、体制改革、企业管理之间关系及相互影响。
上述研究成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1】但是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发展及其在社会发展中日渐重要的作用,从哲学角度深化技术创新研究已成为必要,本文主要从哲学基本理论的角度解析技术创新的哲学内涵。
1、技术创新中主体与客体技术创新主体是指具有创新动力和创新能力的从事技术创新活动的个人或组织;技术创新客体是指进入技术创新主体活动范围并由技术创新主体活动所指向、所作用的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
【2】技术创新既是创新主体对创新客体的特征、本质丑其规律加以认识并内化为主体本质力量的过程,又是创新主体的这种本质力量加以剥象化、客观化,使创新客体的形式改变成为适合主体需要的新客体的过程。
【3】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技术创新主体是能动性的因素,它设定目的性,建构技术创新客体;同时,技术创新客体又制约着技术创新主体,规定着可能性,也就是说,主体在建构客体时必须遵循客体的性质和规律。
技术创新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
【4】技术创新区别于技术发明,技术发明重在科学发现,它不蕴含着与社会相联系的层面。
而技术创新则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社会化过程、产业化过程和商业化过程。
【5】1988年联舍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科技政策概要》中就曾指出:“技术进步通常被看作是一个包括三种互相重叠又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综合过程。
第一个要素是技术发明,即有关新的或改进的技术设想,发明的重要来源是科学研究。
第二个要素是技术创新,它是指发明的首次商业化应用。
第三个要素是技术扩散,它是指创新随后被许多使用者采用。
对于技术创新主体的划分目前主要有四种类型,一元论的技术创新主体个体论、多元论的技术创新主体个体论、一元论的技术创新主体实体论、多元论的技术创新主体实体论。
葛勇义等提出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转向的观点,有助于认识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强调了主体间相互作用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6】笔者倾向于认为所有可能参与技术创新过程的主体都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由于创新主体需要把科技发现和技术发明潜在的经济价值变成直接的经济价值,因而要求参与的技术创新的主体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即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的知识基础和创新思维方法、从事创新性实践的积极性等。
【7】张妍等认为创新主体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他们既有逻辑推理的一面又有一定的心理定势,且创新主体所具有的能够充分利用和发展已有技术知识并创造新技术知识的能力一定程度上依赖企业的相关政策。
【8】2、技术创新发生发展的哲学依据2.1 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世界经济高速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力量逐渐显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技术创新创造经济效益的作用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受到重视。
马克思唯物辩证观的世界可知论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实现的基础。
技术创新的可能性是指,一方面,现代科学正以加速度向前发展,它为技术创新不断提供丰富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全球性技术创新活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有关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制度建设等要素组成日趋科学合理,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软硬环境支持。
充分认识技术创新的可能性内涵,其意义在于,有利于创新主体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克服技术创新中的科学迷信和“不可知论”思想,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技术创新的现实性是指企业在从事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应该紧密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根据企业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依据市场需求导向进行技术创新,既要避免超出企业现有能力的盲目贪大,好大喜功的“创新”活动,又要避免偏离导向的无效“创新”。
企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完美结合,任何一方的偏废,都将导致企业创新活动的失败,把握这一哲学范畴,将有利于培养企业正确的创新思维方式。
2.2 技术创新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技术创新的必然性在于,由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脚步是永不停息的,同时,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技术创新的偶然性在于,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按既定的计划和设想进行,有时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
【9】2.3技术创新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普遍的、科学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目的不只在于认识世界,更在于改造世界。
人们通常把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称作“实践转向”。
马克思实践哲学强调以实践活动作为世界观的支撑点,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历史发展出发去寻求人类解放道路。
【10】技术创新作为人类改造世界的一个途径,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萌发解决问题的新思维。
社会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列宁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
”遵循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1】这客观体现了技术创新的哲学普遍真理的运动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及否定与再否定规律。
新一轮的技术创新总是以先前的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并在实践中积累知识,这是技术创新的量变过程,仅当既有的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会有新一轮技术创新的出现,这便产生了质变。
对于既有的知识,创新主体须有批判精神,否定的认识,但不是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体现和巩固了既有的知识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之。
正如夏保华所说,技术创新不仅有社会文化的继承性,更有社会文化的创新性。
只有把技术创新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才能真正把握技术创新的实践方向。
【12】2.4 技术创新的系统论马克思指出,技术发明是一种社会过程,“如果有一部批判的工艺史,就会证明,十八世纪的任何发明,很少是属于某一个人的。
【13】技术创新同样不能仅仅依靠一个个人、或是一个企业,或是社会的一个单方面,而是需要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社会各层面分工合作。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技术创新的决定力量,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如何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则有赖于企业(内因)和社会(外因)的共同努力,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良好氛围,积聚不断创新的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政府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和服务功能,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的相关政策及社会的创新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鼓励创新,同时影响着企业间的协作。
同时,美国经济学家克莱因(s.J.Kline)和罗森堡(N.Rosenberg)就明确指出创新不是一个线性过程,而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非线性过程。
在他们提出的技术创新的“链环——回路模型”中,科学知识已不再是创新的起点,科学、技术与经济以互动的方式贯穿于整个创新过程之中。
【14】技术创新得以顺利实现不仅需要科学知识,同时需要技术发展水平与经济方面的支撑。
3、技术创新社会价值的历史改变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技术创新是单纯的经济学概念,其存在的目的是创造经济价值。
这种单一的追求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观一直主导着技术创新的发展方向,短期来说的确有利于经济的增长,但长期来看不利于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
【15】这个由经济导向转变为经济-生态导向的技术创新价值观的过程,体现了唯物辩证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唯物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16】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虽然的确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相伴而生的是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辩证看待问题,然后针对社会客观需要改进观念,提出技术创新应适应于社会内在因素及需求的观点,再到当今的生态进化哲学,技术创新应该顺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达到市场价值与环境价值的双实现。
【17】结语自从熊彼得提出创新理念之后,对创新及技术创新的研究一直不断深入。
相对于经济学、管理学、政策学角度,对技术创新的哲学角度研究还相对欠缺。
但哲学是普遍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哲学角度认识技术创新,可以更好地把握技术创新的内在规律。
技术创新是应运社会发展、科学进步而产生的,有其发生的可能性及必然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创新主体应该具备相应的创新能力,从实践出发,把握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1】李兆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的反思,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11(4)。
【2】夏保华,论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
【3】陈其荣,技术创新的哲学视野,复旦学报,2000,1(1)。
【4】夏保华,论作为哲学范畴的“技术创新”,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1)。
【5】李兆友,过程论视野中的技术创新研究,东北大学学报,2006,8(5)。
【6】葛勇义,瞿琳琳,于丹,技术创新中的主体间性问题,科学管理研究,2006,24(2)。
【7】张文树,关于哲学视域下的技术创新,太原大学学报,2006,8(1)。
【8】张妍,李兆友,哲学视野中的技术机会,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09,26(6)。
【9】肖信华,技术创新的哲学理性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0,17(7)。
【10】夏保华,技术哲学研究的定位及关键,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21(4)。
【11】恩格斯,于光远等编译,《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
【12】夏保华,技术创新的社会文化本质与方向,科学学研究,2006,24(2)。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354,417-418。
【14】S.J.Kline and N Rosenberg:“An overview of innovation”,in ndon and N.Rosenberg(eds).The positive sunm stralegy,Humessing Thchnology for Economics Growth,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lemy Press [M] 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