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1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学案(有答案)

高一历史学案班级姓名

第21.22课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及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1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和三大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情况。通过学习对知识加以概括归纳,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知识清单】

一、新中国的成立——前提

1.准备:

(1)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2)思想上:七届二中全会和《论人民民主专政》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

(3)准备:1949年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充分的准备。

2.开国大典:

3.政权特色:

4.意义

(1)

(2)

(3)

(4)

探究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一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二、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一部宪法三大制度)

(一)颁布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目的:

2.内容:确立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府组织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与义务,制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方针政策,并将过渡时期总路线写入宪法。

3.特点: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4.性质:。

5.意义:

探究二: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临时约法》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人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彭明《论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材料二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临时约法》的主要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上述《临时约法》内容的颁布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

(3)为什么《临时约法》成了一纸空文而1954年宪法却得到了贯彻执行?

6.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时间:1956年底。

标志:政治上,;经济上,。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确立:

2.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

1.形成基础:

2.发展历程:(1)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1954年宪法,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立这一制度。

3.指导思想是

4.主要形式是。

5.意义:(1)

(2)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的民族

制度

1.基本内容:)

2:法律依据

3.实践:

4.意义:(1)

(2)

材料一见上图

材料二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制是一种多中心的复合共和制:(1)是关于自治、非集权、多样性的宪制安排。制定一部有严格修改程序的宪法,在全国政府与各构成单位(州、省、邦)之间分割国家权力;各构成单位人民有自治或自组织权。 (3)

绝大多数联邦国家的构成单位都有自己的宪法,规定自己的政府组织形式。……

1787年宪法规定:……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每个州的法官都应受其约束,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材料三

(1)据材料二指出秦王朝是如何加强对地方有效管理的?与材料一的政治制度相比,这种管理方式有何特点?(4分)

(2)据材料三指出,美国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方式与材料二有何异同?(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民族分布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的实施有何积极作用?(4分

(4)据材料及所学知识,你认为中美两国在管理地方的方式上有何共同之处?(2分

三、“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破坏

1. “文革”发生的原因

(1)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党和国家面临复辟的危险。

(2)林彪、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

(3)外部原因:国际形势恶化,中国的周边局势严峻。

(4)“文革”发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表现

(1)

(2)

(3)

(4)。

四、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背景:

2.成就

(1)首要环节:

(2)政治体制改革

(3)法制建设

(4)依法治国

五、基层民主选举

1.必要性:

2.法律依据

3.实践

4.意义

探究四:民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成果,也是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近110年时间里,……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近代前期,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为建立民主政治进行了哪些斗争和探索?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期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不断呈现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以上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青年评论家俞可平所说,中国是采取“增量民主”的办法,“增量民主”表征为渐进的积量变为部分的质变……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不是抽象的复制西方资本阶级民主。”——《中国新闻网》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有何重大创新?

(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巩固检测】

1.20世纪中叶毛泽东宣告“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下列各项与这一结论相符的是:

A.抗战胜利洗雪中国百年国耻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中国近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另一部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据此可知,这两部宪法都体现了:

A.人民主权思想

B.三权分立理论

C.卢梭社会契约论

D.向社会主义过渡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对于自治区域的作用,不包括:

A.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行使自治权

B.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C.消除民族差别,实现民族融合

D.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

4.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6人中有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5.1954年12月,毛泽东在一次党内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政协仍有存在的必要,但是我们不能把政协搞成国家权力机关。此话的主要背景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B.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D.中共八大召开

6.为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区域自治提供法律依据的是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④《行政复议法》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请判断,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现的是()A.1954年,王援朝的父亲参加了人大代表选举

B.1982年,王援朝的父亲因在“文革”中公民权利遭到损失,国家给予赔偿

C.1985年,王援朝的舅舅从台湾直接坐飞机回来探亲

D.2019年,王援朝被村民民主选举选为村长

8.2019年的“两会”期间,选举法的修改受到热议。2019年,农民从拥有“1/8投票权”

发展到拥有“1/4投票权”,如今则将进入与城市居民“同票同权”的新时代。新时期,表明中国农村基层民主获得突破性发展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法》实施B.“依法治国”被写入宪法

C.《行政诉讼法》的颁布D.《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

9.根据何顿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我们像葵花》中有这样的一个组镜头:男主人公冯建军的养父冯清明在下雨天收衣服时,不小心用晾衣杆碰破了家中挂着的毛主席画像,随后即被无端关押十多年。在看到这组镜头时,作为对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你认为对此应怎样解释才正确①作为小说和影视作品的内容,这一段内容纯属虚构,毫无根据。②根据这样的情节来判断,这一组镜头反映的社会背景应该是在“文革”开始后不久③艺术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这反映了当时我国法制建设遭到破坏的情形④冯清明破坏毛主席画像的事实,表明当时中国的确存在大量的反革命分子

A.②③B.①④C.②④ D. ①②③④

10.香港《大公报》在2019年3月18日说:“从1988年黄顺兴代表投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史以来的第一张反对票,到如今一些决议表决中出现的500多张反对票和100多张弃权票,20年间人大代表们用选票表达意愿的能力日趋提高,民众的声音越来越响亮。”这段材料表明了中国政治建设()

A.民主政治观念的萌发B.依法治国的实践效果明显

C.民主权利的扩大D.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

1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强调,大学生“村官”是党政机关培养和储备来自工农一线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新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B.加强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D.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21、22课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及曲折发展答案

探究一:(1)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

(2)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

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

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确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探究二:(1)《临时约法》的特点: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加

以法典化,体现了资产阶级的民主精神。意义:它在国家根本

大法的形式,宣告了各民族人民一律平等,公民享有自由权利,

对废除封建等级制度,有重要的意义。

(2)1954年宪法的进步性: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实现了

民族平等的原则方法

3)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妥协,以及帝国主义、封

建势力的破坏,政权被篡夺了,而新中国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巩固了政权,54年宪法得以顺利实施。

探究三: (1)管理方式:在地方实行郡县制。(1分)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

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2分)

(2)同:都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1分)异:秦朝,地方绝对服从中央,没有自主权;美国,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2分)

(3)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分)作用:实现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3分)

(4)共同之处:一方面,地方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另一方面,地方的自治权力必须符合国家的宪法.(2分)

探究四:(1)原因: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探索: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中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3)特点:民主政治不断完善和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体制改革并举;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既借鉴吸取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又坚持独立自主道路。创新:颁布《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扩大基层民主。

(4)认识:新中国成立是民主政治实现的必要前提;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主政治建设必须符合本国国情;民主政治建设不是一帆风顺的;民主政治建设与经济建设必须相适应。

【达标检测】:1.B 2.A 3.C 4.B 5.C 6.A 7.CDADA

【自主学习】

要求:结合所学,写出要点并熟记,准备课上提问。

1、阅读课本p91页的内容,概括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哪些准备?

(《共同纲领》的性质)新中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

2、概括1954年宪法颁布的目的、宪法的特点、性质、意义?

3、阅读课本p92-93页内容,思考: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其主要职

能是什么?地位和意义如何?

4、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什么?概述其形成原因?有何特点?指导思想及意义?

5、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是什么?法律依据是什么?概述其实施情况及作用?

6、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概括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