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林蛙的养殖技术

林蛙的养殖技术林蛙我们对其都不陌生,有润肺养阴、健脑益智的功效,是集药用、食用、保健为一体的蛙种。
由于其本身的药用功效,遭受到大量的捕捉,导致它的数量愈发稀少,而市场对于其需求又极为庞大,所以很多的人开始人工养殖林蛙,那么林蛙该如何养殖呢?一起来看看吧。
1、搭建养殖场地林蛙喜欢没有强烈光照、湿润凉爽的环境中生活,对于养殖环境无特别的要求,可利用一闲散空地搭建养殖场地。
最好是地势较高、有清洁水源、排水方便的地区,也可利用河水、井水和自来水。
在搭建时用没有薄膜、网片或者修剪墙将养殖场地围成防逃网,高度在1.5米左右,还要做好防鸟网,顶部要做好遮阴避阳措施,场地中可适当的种植一些树木或植物进行遮阴保湿。
这样一个适宜林蛙的生存环境就搭建好了,在养殖场地中可挖掘几个小面积的池塘,供林蛙产卵和孵化之用,池面的水位在30-40cm即可。
2、饲料管理在蝌蚪孵化后,经过50天的左右后即可变为幼蛙上岸,这时幼蛙主要以小虫类为食,所以这时的饲料主要是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到了温度适宜的时期,林蛙机会自行捕食。
将虫类均匀撒在养殖场地的四周地面,要另外生长快速,必须提供的充足的饲料,现在饲养一般使用黄粉虫和蝇蛆,而购买会增加养殖成本,一般养殖户会自行培育。
黄粉虫可用稻壳、米糠配,蝇蛆可用动物血加入玉米或稻壳,装入容器放置在室外,2-3天后即可繁殖出大量的蝇蛆,这种方法方便快捷,而且数量大。
3、养殖管理在每年四月时在养殖池中投放足够的蛙卵,在孵化后后要注意养殖密度,每平米建议不超过2000尾,在蛙卵孵化期,要注意水质的清新,及时换水。
要注意卫生环境,及时对孵化池消毒,如果消毒使用的是石灰粉或其他药剂,要在10天后等毒性消除后,在开始孵化,以免毒性正常蛙卵死亡。
在幼蛙变态后,及时将其引入养殖场地中饲养。
在饲养时哟注意温度和湿度,高温时及时增加湿度,来到达降温的效果,将湿度保持在70%以上,才能使林蛙能正常的呼吸,在养殖场地可安装喷灌设施,方便增湿。
林蛙管理注意事项

林蛙管理注意事项
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又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封沟养蛙实际上是半人工养蛙,从蝌蚪收集、孵化到幼蛙上山,可借助人工辅助措施,有利于提高幼蛙存活率。
待幼蛙进入山林后自由取食,则完全是一种自然生长过程。
本文以封沟养蛙为例,试举7 个方面应该注意的问题,让农户少走一些弯路,尽可能提高幼蛙成活率,使其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孵化池蓄水要充足,严防干涸春旱时,水源得不到保证,要将孵化池中间挖一深坑,使整个孵化池呈”漏斗”状,水少时蝌蚪可躲进深水坑,不至于因干涸而死亡,遇春旱时要每天巡视一遍孵化池,及时补水。
2 注意放养密度蝌蚪初孵出时,每平方米水面宜不超过4000 只,不宜过密,如果密度过大可随时往其它池中疏散转移,以后随蝌蚪日龄增大,每平方米水面放养数量应逐渐减少。
3 预防天敌进入林中之前,蝌蚪的天敌主要是禽、蛇、鼠,禽类以野鸭为主,这个时期应看护好孵化池,将池边蛇、鼠洞堵塞,并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消灭蛇、鼠,驱赶野鸭。
4 病害防治红腿病是林蛙的主要病害。
如果发现幼蛙患有红腿病时,将染病林蛙捞出,单放进一个池中,将池水配制成5%的高锰酸钾水溶
液浸泡24 小时,然后再放入正常池中。
5 选择适宜的上山路径幼蛙上山时,尽量使幼蛙避开陡坡或石壁,要人工辅助幼蛙转移至缓坡处上山。
如果幼蛙上山道路不畅,群集一处,一是易招引天敌;二是难觅食物,会造成幼蛙大量死亡。
6 适当补充饲料幼蛙初上山时,密度过大,林中自然生长的昆虫不够众多幼蛙采食,可在幼蛙较密集处,投放一定量的低龄黄粉虫,补充野。
中国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要点

中国林蛙生态养殖技术要点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养殖场建设•种苗培育•饲料与营养•疾病防治•养殖管理•收获与加工•技术展望与市场前景目录养殖场建设01CATALOGUE选择远离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等污染源的地方,确保养殖用水不受污染。
远离污染源地理环境水源充足利用山区、林地等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林蛙的生态习性,提高养殖成功率。
选择靠近清洁水源的地方,保证林蛙饮水和生态养殖的需要。
03场址选择0201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养殖池,如水泥池、土池等。
养殖类型根据养殖规模和生产需要,设计合理的养殖池面积,确保林蛙有足够的活动空间。
养殖面积确保养殖用水清澈、无污染,符合林蛙生活习性要求。
水源和水质养殖池设计物理防逃建设防逃网、防逃墙等物理设施,防止林蛙逃逸。
化学防逃使用化学药物,使林蛙对养殖场产生依赖性,减少逃逸。
防逃设施建设种苗培育02CATALOGUE选择健康无病、体质健壮的成蛙作为种蛙,避免近亲繁殖。
亲蛙选择与培育亲蛙选择为种蛙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植被丰富等。
培育环境合理投喂饲料,如昆虫、蚯蚓、蝇蛆等,保持种蛙健康和活力。
饲养管理产卵场所选择安静、阴凉、湿润的地方作为产卵场所,产卵场所可采用人工洞穴或遮阴网等。
卵的收集与孵化及时收集蛙卵,避免天敌侵害,采用人工孵化或自然孵化等方法,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待蝌蚪孵化。
产卵孵化水质管理保持水质清洁,避免污染,定期更换水或采用循环水系统。
蝌蚪饲养为蝌蚪提供充足的饲料,如藻类、浮游动物等,促进蝌蚪生长。
疾病防治定期检查蝌蚪健康状况,及时防治疾病,采用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方法。
蝌蚪培育饲料与营养03CATALOGUE饲料种类与配比如蟋蟀、蚱蜢、蚯蚓等,富含蛋白质和脂肪,是中国林蛙的理想食物。
昆虫类鱼虾类乳鼠类配合饲料如小鱼、小虾等,含有丰富的必需氨基酸和矿物质,对林蛙的生长和发育有益。
如小白鼠、大白鼠等,是林蛙的天然食物之一,能够满足林蛙的生长发育需求。
怎样养好中国林蛙

在高温天气下,应增加通风换气次数,以降低养殖场内温度,保 持适宜的湿度。
防止潮湿
通风换气时应注意防止潮湿,避免空气中的水分凝结在墙壁和地 面,影响林蛙生长。
防止天敌侵害
封闭养殖场
为避免天敌进入养殖场, 应将养殖场殖场进行驱虫处 理,防止寄生虫对林蛙造 成危害。
饲养密度
根据养殖规模和环境条件合理调整饲 养密度,避免密度过大导致缺氧、营
养不良等问题。
饵料管理
合理安排饵料种类和投喂量,以促进 种蛙生长和繁殖。可投喂活饵料如蚯 蚓、黄粉虫等,也可添加适量的蛙类 配合饲料。
疾病防治
定期检查种蛙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 治疗疾病,防止疾病传播。
种蛙繁殖
01
03
繁殖季节
03 养殖环境
应选择安静、远离污染源和人类活动的地方,以 保证林蛙生长环境的安静和卫生。
养殖池设计
01 养殖池大小
根据养殖规模和林蛙生长需求设计养殖池大小, 一般以10-20平方米为宜。
02 养殖池深度
根据林蛙生长阶段和习性设计养殖池深度,一般 以1-1.5米为宜。
03 养殖池形状
养殖池形状以长方形或圆形为宜,有利于林蛙活 动和生长。
蝌蚪的营养需求。
人工饲料
使用专门为蝌蚪配制的饲料,确保 饲料营养均衡,避免使用劣质饲料 。
投喂管理
根据蝌蚪生长阶段和摄食习惯,合 理安排投喂时间和投喂量,避免过 量或不足。
04
成蛙养殖
成蛙养殖池管理
养殖池选址
选择安静、避风、向阳、近水源 的地方,利于成蛙生长和繁殖。
养殖池规格
养殖池大小适中,一般以20-30 平方米为宜,水深1-1.5米,保
体质健壮
林蛙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

林蛙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摘要:林蛙是一种独特的养殖对象,它们具有高纪律性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本文介绍了林蛙的养殖方法及注意事项,包括养殖环境的设定、饲养管理的要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通过良好的养殖技巧和科学的养殖管理,可以提高林蛙的生长率和繁殖成功率,进而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正文:一、养殖环境的设定林蛙生活在比较特殊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对养殖环境的设定是非常重要的。
1. 温度和湿度:林蛙对温湿度要求较高,合适的温度为25℃至28℃,合适的湿度为60%至80%。
在养殖场中,可以设置温湿度调节器来控制养殖环境,保持恒定的温湿度。
2. 照明:林蛙偏爱暗淡的环境,因此在养殖空间中使用柔和的照明设备,并控制照明时间为每天6到8小时。
3. 水质:林蛙喜欢清澈的水质,建议使用过滤装置进行水质净化,保持水质清洁并控制水深在10至15厘米之间。
4. 掩体和栖息地:林蛙需要有适合的栖息地,可以放置树枝、岩石等供其隐藏。
此外,也可以设置隔板来划分养殖区域,使它们有个人空间。
二、饲养管理的要点1. 饲料:林蛙以昆虫和蛋白质为主食,可使用蛆虫、果蚁和杂虫等为其提供养分。
在喂食过程中,可以将食物喷洒水分后再喂给林蛙,以增加食物的湿度。
2. 喂食时间和频率:林蛙喜欢在夜间捕食,因此最好在晚上喂食。
喂食的频率一般为每周3至4次,每次保持适量,避免饥饿或过饱。
3. 饮水供应:林蛙需要长时间的浸水,因此需要提供充足的饮水源。
可以准备适量的扁底容器,放置于栖息地中,并及时补充新鲜的水。
三、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1. 疾病防治:林蛙容易感染真菌病和细菌感染等疾病。
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并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
2. 繁殖问题:林蛙的繁殖较为困难,需要模拟它们自然的繁殖环境,例如: 提供合适的产卵场所和温暖湿润的孵化条件。
3. 与其他生物的共生:林蛙有时会受到其他生物的威胁,特别是食肉动物。
可以设置隔离网或屏障来保护林蛙,避免与其他生物的直接接触。
林蛙的饲养管理技术大全

林蛙的饲养管理技术大全林蛙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两栖动物,又是一种著名的滋补保健食品。
林蛙是食、药两用的珍贵蛙种,具有明显的润肺养阴、补肾益精、补脑益智等功能,是男女皆宜的保健品。
1.清池消毒蝌蚪池在放养之前,要严格做好清池消毒工作。
将蝌蚪池放干水,清整干净,清除杂草、垃圾、石块、池周附生物等,要防止蝌蚪逃跑及防池漏水。
消毒可使用10%的生石灰全池泼洒,杀死池水及池泥中的水生植物及鱼类、水蛇等。
消毒后需要15天时间,待生石灰药效散失后重新注入新水才能放养蝌蚪。
2.放养密度刚孵出蝌蚪,放养密度可大一些,每平方米水面入养2500尾左右,随着蝌蚪生长发育,个体增大,在孵化后的第10天、第20天、第30 天进行分级饲养,逐渐使饲养密度降至每平方米500~100尾。
以后的密度为:刚变态的幼蛙100只每平方米,幼蛙50只每平方米,成蛙20 只每平方米,种蛙1组(即4雌1雄)每平方米。
3.饲料和投喂刚开食的小蝌蚪先以卵胶膜为其提供营养,之后就会采食其它食物。
孵化后5天即投食豆饼,也可放玉米面、糠麸加工的混合饲料和少量动物性食品,如肉屑、鱼粉等。
每亩水面每天可投放1kg混合饲料,也要投喂少量蔬菜、各种野菜和切碎的青草,以池内不空缺饲料为度。
如果饲料不足,蝌蚪之间会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蝌蚪孵出后3天开始投喂饲料,等一周后每3天喂1次,以后逐渐增至每天投喂一次。
在蝌蚪生长初期动物性饲料比例应高一些,孵化后的20~30天,蝌蚪生长发育加快,食量不断增加,应注意增加投料次数,也可适当增加清饲料的用量。
各时期投喂的饲料量视蝌蚪的来食情况而定,要充分满足需要,应以采。
饲养林蛙蝌蚪应注意些什么?

饲养林蛙蝌蚪应注意些什么?
水中有丰富的氧气是养好仔蝌蚪的关键,因此,既要注意培肥池水,又要使水质不污染变质。
一般的做法是:在每100立方米池水中每1-2周投入25--50千克的畜粪或将无毒草类压入塘泥中沤肥,使池水成为黄绿色的肥水,在闷热的晚上采取相应的增氧措施。
在培肥池水的基础上,适当人工投饵,增加动物性蛋白饵料,提高水温,则可加速蝌蚪的生长发育与变态。
1.授饵的基本要求
(1)饵料必须新鲜、清洁。
草料要用漂白粉消毒(每立方米水放50-l00克漂白粉,在水中浸泡草料半小时);动物性饵料应清洗干净,腐烂、变质的均不能饲喂,以免蝌蚪患肠胃炎和污染承体。
(2)饵料应多样亿。
因各种饵料的营养成分及其含量不同,蝌蚪对不同饵料的喜好也不同。
经常更换饵料可使蝌蚪增加食欲,提高饵料利用率,得到较全面的营养。
长期吃单一饵料的蝌蚪,不仅生长发育不良,且易患病。
(3)投饵要根据外界环境条件、蝌蚪生育期及健康状况做相应改变。
有雷阵雨时要少投或不投;早晨蝌蚪浮头时或有个别死亡现象时,要控制投饵。
2.授饵的方式
(1)饵料台授饵。
在蝌蚪池中设立若干个饵料台,其规格和数量决定于池面积及养殖密度等因素。
将人工饵料捣碎浸泡,然后放入饵料台。
1。
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

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林蛙又称雪蛤,集药用、食补、美容功能于一体,富含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经济附加值较高。
本期小只特介绍一组林蛙养殖技术和注意事项,希望为林蛙养殖户提供帮助。
选种采卵选种目前养蛙主要以种卵为主,以种蛙为辅,大都采于野生,一是自捕(采),二是收购。
春季采集种卵,省时、省力、费用低,是目前养殖户普遍采取的方法,在天然水泡,沼泽水甸子等静水区用撮网捞取卵团,捞捕时间原则上越早越好。
产出不久的卵团体积小,卵团弹性大,不易散开,运输方便。
林蛙产卵高峰期一般在早晨5~8点,因此捞取蛙卵最佳时间应在上午6~11点。
目前尚无种蛙的选择标准,根据林蛙的生长周期和近几年的实践经验,种蛙应选择3~4龄的,体质健壮、体重在50克左右,体色标准即黑褐色比较好。
春采种卵林蛙一般在每年4月初至4月中旬出河,4月中旬到4月末,水温在10℃~11℃时便开始产卵,因此春季采集种蛙应抓紧时间,到河流、沼泽或野外自然泡子中捕捉。
秋采种蛙每年9月中旬到10月中旬是林蛙下山入河时间,在此期间可捕到大量的种蛙。
捕捉种蛙应以网捕、手捉和瓮子捕捉等方法,严禁用药捕、电击等方法捕捉。
收购通过购买种卵、种蛙补充自捕量的不足,也是许多养殖户解决种源的一条重要途径。
春季收购种蛙时应注意掌握好雌蛙排卵时间,准备翌年产卵,且须掌握好回捕时间和方法。
运输种卵运输工具可用水桶,远距离运输或产出时间较长的蛙卵应在桶内撒少量的水,避免卵团互相粘连。
在运输种蛙时不需要装水运输,无论何种方法取得的种蛙,都要避免损伤,种蛙须用麻袋或篓筐装,绝不能用线绳、铁丝等穿眼、鼻孔及上下额。
长途运输时要用笼筐盛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林蛙养殖作为新出现的水产类养殖项目,目前在一些地方已经成为产业,由于林蛙养殖需要场地的限制,而且林蛙养殖技术也要不断的学习和成熟,下面是林蛙养殖技术的七个要点。
中国林蛙俗称哈士蟆,主广东北,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我国**药用经济蛙种,雌蛙输卵管干制成的哈士蟆油是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润肺养阴、补肾益精、健脑益智等功效。
中国林蛙的自然资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日趋枯竭,近年来中国林蛙的人工养殖在其主产地东北已初具规模,并且正向着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一、蛙场选址:
可在房前屋后,院子选择平整的地面做养蛙场,附近有地下水、河水、池水,土质黑土、黄土均可。
二、蝌蚪池的修建:
在蛙场中选择一处地势平整,容易排水的地方建蝌蚪池。
首先将要建蝌蚪池地方的地面用土垫高15-20厘米,以便抬高地面利于排水,然后将池的四周用土堆成土坝,土坝高度在30厘米左右,再将池中及土坝上的小石子等杂物拣干净,以防弄坏塑料布,将两层或三层比较结实
的塑料布铺到蝌蚪池上,将塑料布的四边用土压实,在塑料布上面放水,水深20-30厘米,这样蝌蚪池就建成了。
当然,蝌蚪池的宽度**好不要超过2米。
这样利于将池中脏水换掉。
面积的大小要根据引进种蛙的数量而定。
一般100对种蛙有10-15平方的蝌蚪池即可。
三、蝌蚪期的喂养:
蝌蚪孵出后,首先吃包卵的卵膜,卵膜吃7-10天,吃完后再开始吃饵料,一般将7份玉米面和3份豆粉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煮熟后呈稍干状喂蝌蚪即可。
喂的时候将饵料直接投放到水中即可。
四、幼蛙及成蛙的喂养:
蝌蚪经过50天左右的喂养就变成幼蛙,登陆上岸,变成幼蛙以后就要吃小虫,蚊蝇、黄粉虫、蝇蛆等。
只要温度适宜,小蛙就开始活动捕虫,每天用小黄粉虫或蛆虫饲喂,喂时将虫直接撒在蛙场四周的地面上。
实际养殖中,一般采用繁育黄粉虫或蝇蛆来喂养幼蛙及成蛙,黄粉虫用麦麸子繁养(饲养方法极简便,详见技术资料),蝇蛆可用1份猪、牛、羊血(任意一种)兑40-50份水加入少量麦麸子或玉米面放到室外的缸、盆、水泥池、土池中,3-5天自然产出大量的蛆,这种方法简便快捷,来得快,数量大。
幼蛙养殖饵料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l、饵料要能够活动,能被中国林蛙发现;
2、饵料个体不可以过大,尤其是幼蛙养殖所需的饵料,一方面要小,另一方面要软;
3、饵料的成本要低,获得要比较方便;
4、饵料的品种要有变化,不能长期给中国林蛙投喂一种单一营养成分的饵料。
依据季节温度的变化和中国林蛙各个发育时期的生理特点,在
5、
6、10月一般选用黄粉虫做主干饵料,在
7、
8、9月一般选用蝇蛆做主干饵料,每天早晚各投喂一次饵料。
五、幼蛙及成蛙养殖圈的搭建:
养殖蝌蚪时期可以让蝌蚪在太阳光下直接饲养,当蝌蚪变态成幼蛙以后就要让幼蛙在遮阳保湿的环境下生长,这样就必须为其搭建养殖圈,首先可以用竹杆或竹片,铁筋搭建高度1.8米的拱棚,拱棚上面用遮阳网罩住,遮阳网四周底边用土埋压,在拱棚下修建幼蛙及成蛙养殖圈,修建蛙圈可以修一个大的养殖圈也可以修建数个养殖圈,在规划好养殖圈的大小后,沿每个养殖圈的四周每隔1米-2米埋一根木桩,木桩高出地面1米,埋入地下20-30厘米,然后用塑料布将所有木桩围成一个圈形,塑料布底边埋入土中,上边用1米-2米长的木板卷起用钉子钉到木桩的顶端,使塑料布垂直于地面,塑料布的上边沿在木板的作用下与地面保持平行,与木桩成直角以防蛙逃跑。
蝌蚪池可以建在幼蛙及成
蛙养殖圈中,这样,蝌蚪变成幼蛙上岸后直接可以投喂而不需再换地方,省时省力,只是养殖蝌蚪时不要在拱棚上罩遮阳网,等到蝌蚪变成幼蛙时再罩上遮阳网。
保湿就是在晴天每天往养殖场内的地面上喷一到二次水。
六、延长生长时间:
早春利用塑料提高水温,提早孵化蝌蚪,促进早变态进入陆地生活,早春气温低也可先将网棚盖上塑料布,促使蛙提前捕食,晚秋盖塑料布延长幼蛙捕食时间。
这样可使林蛙提前达到商品蛙规格。
七、越冬管理:
林蛙在气温低于10摄氏度时就开始冬眠,不吃东西,减少活动。
1、南方地区养殖可以采用地面上盖上一尺到二尺厚的杂草、稻草,让林蛙在杂草、稻草下面直接越冬的方法。
2、窖内越冬:窖宽2米,深2米,四壁用砖石水泥等砌成,窖底为土层,窖盖覆土保温,留有通气孔道,地面放入石块落叶等隐避物。
每平方米大约贮小蛙3000只,大蛙700只。
要经常喷水。
3、室内越冬池越冬:在室内修建水泥池,面积因地制宜,池深1米,水深70-80厘米。
需经常换水,防止缺氧,水池上边盖上窗纱等防逃网。
4、焊接镀锌板水池越冬:有移动方便,控制温度方便,换水方便的特点,可放置在空房的炕上,天冷时烧一下炕,或在池下方放一电暖器控制温度,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