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
挖掘历史资源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

挖掘历史资源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之我见加强中学生生命教育,归根结底就是要求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具有崇高的思想道德品质。
加强生命教育单单依靠“专门”课程来完成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其它学科相互渗透、积极引导、大力灌输才有可能完成。
中学历史课的教学应该把它作为提高学生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来落实,也就是要加强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一、挖掘教材资源渗透生命教育历史上许多事件都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内涵,例如长征就是人类历史上一段特殊的生命旅程。
长征是对生命意义最严肃的一场拷问,也是对生命的物质能量与精神能量的一次伟大发现,并且为后人树立了一个仰望生命高峰的界碑,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长征都是一部生命的史诗。
为了纪念2020年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我组织学生开展了“感动长征”图片展和课件制作,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之后在全班开展了“什么是长征精神,我们应该怎样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的演讲比赛。
通过这些活动,师生一起更深刻地理解了这部史诗丰富的生命内涵。
古今中外有许多历史人物舍生取义实现了生命的最高价值,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好素材。
上《辛亥革命》一课,讲到徐锡麟,我深情地说:“他临刑前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
今日得此,死且不憾矣!’34年的生命历程,果真不值得留恋吗?”使同学们觉得,失去的不是一个姓名、一个象征,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
讲秋瑾,我更是禁不住含泪而述:“号称‘鉴湖女侠’的秋瑾,临刑前只‘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那时她的心中难道只惦记着满目疮痍的国家,就没有闪现过一对儿女明亮的双眸吗?”把秋瑾从女侠拉回到一个普通母亲的角色,让人忍不住辛酸落泪,革命烈士人性的光辉也更加动人心魄。
像这样的情境,容易以情动情、以情燃情,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受到强烈的震撼,具有极大的感染力。
因此,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要理性,要彰显生命关怀,要强调珍爱生命,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自身生命的自我保护,更有利于形成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原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观现状及原因分析摘要:近年来大学生无视生命、伤害生命的现象在高校中不断出现并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应引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哈尔滨市多所高校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分析得知,部分学生并未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为有针对性的进行生命观教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生命观;现状;原因分析近年来,发生在高校大学生中自杀、杀他和伤人等事件屡见不鲜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成为一个社会化问题。
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群体,少数学生的生命意识如此淡薄,失范的生命行为给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痛的同时也给社会造成及其恶劣的影響。
2012年12月,笔者对哈尔滨多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重点访谈。
问卷调查的对象在外语、法律、计算机、软件工作、会计等专业在校大学生随机抽取,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68份,有效回收率为94.67%,其中男生273份,占48.06%;女生295份,占51.94%。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不同层次、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大学生生命观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为寻找高校生命教育的可行性对策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大学生生命观的现状(一)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状况生命认知是个体对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的整体认识。
通过调查分析得出,大部分的当代大学生能够认识到生命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体,基本上能够意识到生命观对个体的重要性,做到珍惜生命。
但是大学生虽然有珍惜生命的强烈意识,实际上对保护生命的技能相对缺乏。
调查中发现,“对生存常识、逃生技能的掌握”,大学生了解的程度及其有限,90.14%的大学生只是略懂点生存常识及逃生技能。
对死亡的认识,4.67%的大学生不能正视死亡,害怕死亡。
甚至6.16%的大学生在题目“您有没有考虑过生命总有一天会消逝?”中回答“没有”。
不可否认,这部分大学生对死亡认识的偏差有社会因素、文化因素、家庭因素的影响,但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应该使大学生正确看待死亡教育。
浅析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

浅析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1807)浅析学生不珍惜生命的原因中学生自杀,这是一个让人倍感沉重的话题。
然而,近些年来,网上时不时传来这种令人悲痛的事件。
在我们为那些过早凋零的花样年华而扼腕叹息的同时,又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们的深刻思考。
这些正处于人生黄金季节的中学生,本应该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可他们为什么会做出如此过激的举动,一点也不珍惜自己的鲜活生命呢?一是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存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思想越来越开放越激进,对生命的敬畏之心越来越淡摸,从而使个别人很容易走上生命的极端。
而中学生辨别能力和抗挫能力较弱,当受到各种各样压力时,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模仿走上一条让人意想不到的自我伤害之路。
二是应试教育的影响。
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大,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开始厌烦作业,害怕考试。
再加上家长的逼迫,老师的漠视,同学的冷眼,让他们每天焦躁、无趣、严重厌学。
生活的枯燥单调,学习上的难有作为,也容易使个别学生因看不到希望而出现一些不良行为。
三是中国式父母的焦虑。
很多家长从小就给孩子规划了许多完美的理想。
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各种各样的辅导班,把孩子的时间塞的满满。
再加上别人家孩子的优秀,自己家孩子的平凡,会让孩子每天都生活在暴风骤雨之下。
家长过重的爱和生活的枯燥无味也会把孩子逼上极端。
四是感情的羁绊。
随着单亲家庭的增多和学生早恋现象的普遍,一部分学生当被家庭的不关心或早恋对象的不认同时,会脾气暴躁,反应迟钝,引起焦虑甚至抑郁,从而为引起对方的关注,萌发轻生的思想。
五是网络游戏或梦幻小说的影响。
由于电子产品和穿越小说的侵蚀,一些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发生偏差,认为生命是有轮回的,一次生命的结束就意味着另一次生命的开始;或者说就像游戏中一样,生命结束了只要加点血就可以重新复活。
于是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就容易冲动,做出不计后果的事。
六是青少年心理特点的局限。
现在的中学生大多很自我,总认为自己已经长大,遇到事情时,爱面子,任性,好冲动,自制能力又差,易情绪化。
嗯大学生不尊重和珍惜生命的看法

大学生不尊重和珍惜生命的看法大学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坚力量,新时代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又要具备积极向上的生命观。
近年来,大学生不尊重生命、不珍惜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大学生生命观的养成存在问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分析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帮助大学生养成积极的生命观。
一、关于大学生生命观的基本理解大学生生命观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和生命信念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二、大学生生命观存在的问题大学生生命观积极与否关系着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
总体上看,大学生大多拥有积极的生命观,但部分大学生生命观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命认知不全面大学生尚未深入认识世界,对世界的认知是不全面的,生命认知也是不全面的。
(二)生命情感不浓厚大学生生命情感不浓厚表现为不热爱生命、不尊重生命。
一方面,他们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部分大学生存在危害个人身体健康的行为,比如熬夜、滥用药物、不运动等,还有少数大学生出现自残自杀的行为。
另一方面,不尊重他人生命或者其他生命。
少数大学生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伤害同学,伤害动物、植物。
(三)生命意志不强烈大学生生命意志不强烈表现在:有些大学生选择放弃来逃避困难,在面对困境或极端条件时,缺少坚持精神和活下去的渴望,轻易地放弃自己。
(四)生命信念不坚定大学生生命信念不坚定主要表现在:第一,有些大学生面对挫折无法解决时,缺乏自信心和责任心;第二,在复杂的物质世界中,缺乏生存技能和自我保护能力;第三,部分大学生人生规划不清晰,对未来很迷茫,缺少生命责任。
三、大学生生命观存在问题的原因(一)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生命观存在消极影响首先,经济环境的变迁使大学生生命观功利化。
其次,西方消极文化的冲击使大学生生命观空虚化。
最后,大众传媒快速发展使大学生生命观极端化。
当今时代,网络媒体多如牛毛,价值导向也是多元的。
(二)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发挥不足学校教育的关键作用发挥不足。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在当今社会大学生也许就像人们嘴里说的那样:不值钱了。
但是,在大多数人心里,大学生依旧是有文化有道德的人,因为这种想法从未改变,所以当一件件让人惊愕的事情出现时,我们才如此的悲痛。
二十一世纪的我们需要不断进步,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更加注重社会教育,大学教育也是我们不断努力的一部分。
然而,我们的努力并不会让历史重写,发生的悲哀依旧存在。
也许你已经麻木,但我要固执的对你说。
2010年10月21日,深夜,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至郭杜十字路口时再次撞伤行人,逃家,逸时被附近群众抓获。
后被公安机关释放。
2010年10月23 ,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2011年1月11日,西安市检察院以故意杀人罪对药家鑫提起了公诉。
2011年3月23日,该案件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院开审。
2011年4月在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并处赔偿被害人家属经济损失45498.5元。
究竟是何原因让他在生命面前如此冷漠?是人类本就冷血还是大学生对生命意义意识的缺失。
也许你每日上网,天天看到这样的新闻,这里大学生自杀了,那儿的校园里发生了暴力事件。
这些都折射出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日趋明显的现实。
生命意识缺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异常心理现象。
因而,处于生命意识缺失危机中的大学生是特殊的心理弱势群体。
在这种时刻我们应该对他作认真的思考。
其实,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漠视生命、否定生命、暴虐生命、游戏生命、丧失生命成就感。
(1)漠视生命,主要体现在在生命面前的冷漠,打架斗殴、殴打致死、酒驾伤人。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2)否定生命,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
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
浅析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精选教育文档

浅析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精选教育文档浅析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我们已经进入经济和技术都高度发达的时代,危机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物。
无论是自然灾害还是人祸,其影响的广度、持续的久度、危害的烈度都大大的超过以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还是秉承着危及生命的事件只会出现在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络上,根本不会降临在自己身上的态度。
生活在“象牙塔”里大学生更是抱有此种侥幸想法。
校园事故发生的频率居高不下,就是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最有力的印证。
研究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表现,分析其原因,找到解决的途径成为一项紧迫的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生命危机意识是指人类在主观上有意识地关注或警惕不利于生命自身或危及生命自身事态的一种主体自觉。
大学生生命危机意识淡薄主要是在思想上、心理上、行为上表现出生命危机意识缺失的现象。
(一)生命危机警觉程度不高危机是什么,大学生普遍不知。
思想上对即将到来危机或情况的变化缺乏敏锐感觉,甚至当危机潜伏在身边仍浑然不觉[1]。
生命危机警觉程度不高的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最为突出――来自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调查。
2015年5月15日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大一女生校外留宿意外死亡警方:一氧化碳中毒”。
大学生对身边的危机和潜在的危机做不到心中有数,意外身亡因其自己根本就不会想存在着伤害自己的危机。
当危机发生时警惕性也不高,即使是在已经出现异样的情况下,依然大意,所以类似这样的事件比比皆是,令人痛惜。
(二)生命危机防范意识薄弱大学生的生命危机防范意识普遍比较薄弱。
心理上没有预先做好应付攻击或避免伤害的各种准备。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到陌生的公共场所会自觉的观察周围的环境、会主动注意有可能出现的危机的人不超过21%,能够清楚安全出口、消防通道等设施的人更是屈指可数。
在使用各种聊天软件之后,大学生失联、大学生被残杀、大学生吸毒、大学生失身等事件频繁发生,不仅给大学生带来抹之不去的伤害甚至带来生命的危机。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趋势成因及对策分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趋势成因及教育对策摘要:当前,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时有发生,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趋势日益凸显,这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是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出现了偏差以及目前我国对大学生生命教育缺失现状。
应当采取提高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启动全方位生命教育体系、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等有效途径改善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状况。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据中国卫生协会资料显示,自杀在中国成为位列第五的死亡原因,而在15岁至34岁的青少年中,自杀已成为第一死因。
“每年至少约有25万人死于自杀,至少有约100万人自杀未遂。
这些自杀事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近些年针对高校大学生、硕士、博士生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将生命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已刻不容缓。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漠趋势成因1、生命意识淡漠源于当代大学生生命观出现偏差一些在校大学生在遭遇就学、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种种“简单”的挫折后,常常萌生轻生的念头。
青少年自杀的原因很多,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原因,但究其根本,是生命观出了问题。
(1)日趋物质化的社会意识对当代大学生的传统个体价值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市场经济条件下,物质财富的最大化成了社会主流意识追求的最大目标,人们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生命的漠视、冷漠的态度也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使他们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甚至在这种冲击中迷失了方向,拥有的只是生命感知的日渐麻木,生命情感的日益僵化和干涸,生命意志的日益消沉和生命价值的失落。
这与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下崇尚个体奉献,重精神、轻物质的伦理价值观相背离,一些大学生在两种观念的冲击中失去心灵归属感, 最终导致心理防线崩溃,为轻生埋下了祸患。
(2)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认同的冲突使当代大学生出现思想困惑。
社会存在证明,社会价值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伦理基础。
由于青年大学生伦理价值观正处于形成时期,带有很强的理想化色彩,过分追求社会对个人的认同。
而理想和现实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需要他们去调整,建立属于自己的认识世界。
探析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探微 (2)

探析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探微摘要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涉及到教育体系、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多个因素。
本文将从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课程设置、社会环境塑造以及家庭教育等方面,对我国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进行深入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教育、教育体制改革、学校课程设置、社会环境、家庭教育1. 引言当前社会,青少年面临着诸多生命教育问题,如自杀、网络暴力和健康问题等。
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也与社会稳定和发展息息相关。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至关重要。
2. 教育体制改革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在教育体制改革中,探索建立全面发展的、适应青少年成长需求的教育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需要完善学校教育资源配置,增加生命教育相关教师的数量和质量。
其次,要从根本上调整学校教育考试评价机制,减少对分数的过度追求,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为他们提供更多时间和空间去关注、体验和学习生命教育。
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积极向上、关注生命的校园氛围。
3. 学校课程设置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学校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的核心环节,也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
当前,我国学校课程设置中往往偏重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了生命教育的培养。
因此,应加大对生命教育课程的开发力度,引入多元化的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自身生命的本质和价值。
同时,学校应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参与,加深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体验。
4. 社会环境塑造与青少年生命教育社会环境的塑造对青少年生命教育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社会应加强对青少年生命教育的宣传和倡导,提高社会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其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不良信息的过滤和排查,保护青少年免受各种有害信息的侵害。
此外,社会组织和媒体等应当发挥积极作用,加强生命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传播,帮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命问题。
5. 家庭教育与青少年生命教育家庭是青少年生命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生命观念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知识考古学视角审视我国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摘要: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从知识考古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轻视生命只是袒露于外的一种社会现象,若从根源上加以追溯就会发现,这一现象受社会传统文化影响较深,同时隐含了对生命教育的呐喊。
要想遏止这种现象,就需要正确处理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重视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关键词;知识考古学学生轻视生命伊丽莎白?卢卡斯曾说过:“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
”[1]现实中,有人由于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出现的变故而选择结束生命。
当自杀的群体由成人蔓延到学生,从大学生蔓延到小学生,自杀对象的迁移以及低龄化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觉。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历时3年多,对全国13个省份的约1.5万名学生作了调查,于2007年公布了一份《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结果触目惊心:20.4%的中学生曾考虑过自杀,6.5%的中学生甚至为自杀做过计划[2]。
此外,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调查”作了专门介绍。
根据搜集到的2013年全年中小学生79例自杀案例发现,从学生自杀意愿来看,大多数学生自杀是由压力陡增所导致的意志崩溃引起的[3]。
学生轻视甚至否定生命这一现象如今如此猖獗,并不仅仅是个体单纯的心理脆弱或一时冲动,必定有其深厚的文化历史原因,需要我们进行深层次挖掘。
一、知识考古学的概念辨析知识考古学,即用考古学的方法对人类知识的历史进行再梳理,以追寻那些遗落在历史之外,如今又归于沉寂的踪迹。
它认为,我们如今的知识包含了对过去历史的积淀,要想弄清现在知识的真面目,我们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考察与挖掘,分辨它在以往不同时期的踪迹,推断过去文化的演变历程[4]。
在此,学生轻视生命这种现象被作为一个“事件”来考察,通过对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进行深层挖掘,找出这一“事件”背后所掩盖的历史文化痕迹。
二、知识考古学视角下的解读学生轻视生命主要指学生身上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轻视和否定生命的现象。
1.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外露是探寻其文化根源的线索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科学。
拿研究对象――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来说,它被人们关注,不仅是因为它对教育事业带来了消极影响,更重要的是它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在过去文化积淀的基础上产生的。
知识考古学认为,历史是社会文化的积累史,它留给人们些许遗迹,人们只能通过对此进行分析来还原当时的情形[5]。
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不可能凭空出现,必定有其产生的根源,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深层次挖掘它产生的根源,以便找出当前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症结所在。
2.传统的社会文化是这一现象存在的文化根基(1)对死亡的避谈心理以及生死轮回观是这一现象的内隐力量我国传统文化忌讳谈“死亡”这个话题,认为谈论死亡很不吉利,以至于对类似“死”的谐音也很忌讳。
在一个人人避谈“死”的环境里,人们或认为年轻的学生距离死亡太遥远,或觉得此话题太过于沉重,以至于成人们对于孩子们关于死亡的回答也是遮遮掩掩。
我国传统文化由于深受宗教的影响,包含着浓厚的轮回转世观念,即人有前世、今生、来世,生命是周而复始的轮回。
这些在中国奇幻文化或影视作品中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人死了,鬼魂离体,走黄泉路,喝孟婆汤,过奈何桥,伴着一声孩子的啼哭声,完成了由死亡到新生。
(2)文学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对生命的轻视是这一现象的推动力人是一个双重生命体的存在,既有肉体生命也有价值生命,倘若论起两种生命体孰为“源”时,肉体生命当然是源,人们只有保护好个体的自然生命,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价值生命。
我国传统文化充斥着重视价值生命而漠视肉体生命的思想。
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一些文学作品,都蕴含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这在铸就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也隐含了生命的存在只在于彰显它的社会意义。
比如: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写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教材中也有很多为了保护集体财产而舍弃自己生命的例子,这些事迹颂扬的都是人的美好品质,但回过头来审视会发现,我们一直颂扬的事迹中包含了一个重要信息:即人的生命竟不如一棵树苗或羊珍贵,生命是那样无足轻重。
尽管这种品质非常难能可贵,但是,若把这种品质不加区分、不分场合和年龄灌输给孩子们,让他们把一些与生命不等值的东西(甚至其价值远远小于生命的价值)看得比生命还珍贵,会影响他们的生命观念。
孩子们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价值判断:即生命比一切都重要,它具有唯一性和不可代替性,消失了是不会再来一次的,要懂得珍爱一切生命。
(3)学校教育对生命诉求的本末倒置是这一现象的催化剂文化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和继承了相应社会的文化。
由于受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对生命两个维度的关注存在失衡现象。
孙利天说过:“意义只对活着的人们显现”,“如果生命不再存在,对人而言的一切价值都不复存在”[6]。
学校教育一直以来都偏重于向学生们灌输价值生命的意义,即如何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体的价值生命,而对于个体本身自然生命的意义以及如何保护生命本身则涉及的相对较少。
教育对生命两个维度强调程度的不同,致使学生们不懂得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进而拿生命当作儿戏,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所产生的后果需要我们深刻反省。
(4)社会环境的无形压力是这一现象的“温床”我国优质教育资源、入学机会等分布不均衡,不同行业收入水平以及受社会尊重程度存在巨大的差距,这使得学生拼尽全力去争取高分,以取得通向“成功”的“敲门砖”,学生们的压力可想而知。
广州市某中学曾对七百多名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79%的学生有学习和人际交往焦虑,12.8%的学生有孤独倾向[2]。
《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学生自杀成因来看,学生自杀主要是由压力引起的[7]。
爱因斯坦说:“负担过重,必然会导致肤浅,负担过重,必然导致对更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
”学生长期面对压力,会逐渐内心麻木、机械呆板、未老先衰、暮气沉沉,看不到生活的乐趣,怎么能够希冀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与希望呢?三、遏止学生轻视生命现象的对策1.厘清文化、教育与人的关系传统文化是学生轻视生命这一现象滋生的土壤,不当的教育又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催化剂。
因此,厘清“文化、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显得非常必要。
首先,文化与人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人创造了文化,又成长于所创造的文化当中。
文化的创造和形成过程充斥着人的意志和思想,也必然诞生有利于当时人类生存的文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已有的文化可能不仅不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
这种起制约或阻碍作用的陈腐文化在塑造人的过程中必定会伴生不良现象,也必定要被摒弃。
其次,教育与文化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教育是人类传递文化、选择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文化制约着教育内容的选择,一定社会的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该社会的文化。
最后,由于人是未特定化、未完成性的物种,因此人必须通过受教育使自身得到发展。
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它在于成全人的发展。
因此,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最终都应该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让人成为自己。
2.开展生命教育,促使学生珍惜生命生命教育的思想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这一思想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多年来,生命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诸多推广。
美国的生命教育起初是以死亡教育的形式出现的,美国的死亡教育名为谈死,实则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以正确的态度保持生命、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生命教育不但教会青少年学生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更在于使其理解生命的完整意义;它不但告诫青少年学生要关注自己的生命,更要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
我国生命的教育于20世纪末才开始起步,历经十几年的发展,有所成效,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生命教育理论还不够完善,教育主管部门对生命教育缺乏重视,学校开展生命教育缺乏指导,以及出现了生命教育“去道德化”和道德教育“去生命化”等现象与问题[8]。
我国上至教育主管部门,下至各级各类学校,再到家庭都应该重视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使其有正确的生死观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开展生命化教育,对学生多些人文关怀生命化教育是从生命的视角来诠释教育。
它认为教育是源于生命发展的需要,遵循生命的特性,不断地为生命的成长创造条件,促进生命的完善,提升生命的价值。
生命化教育在我国开展十多年来,已经让一批批学生和教师受益。
张文质先生认为:我们的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珍爱的话,这个教育就是有问题的。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培植每一个人对生命的敏感。
他认为教育最大的失职莫过于对生命的漠视[9]。
据媒体报道,近些年,某些高校让学生签订《学生管理与学生自律协议书》。
协议书明确提出:“对于自杀、自伤引起的后果,学生本人自己承担责任。
”众所周知,很多内外部的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否定生命现象的发生,学校不可能对学生的任何举动都负责任,然而学校做出这样的规定,难免会让人觉得其只会用冷冰冰的协议来推卸责任,看不到任何人文关怀。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说,如果真从保护学生角度出发,学校首要考虑的应该是完善学校的管理,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着手[10]。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教育是一门慢的艺术,它给予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学生对知识的热情、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
当教育大步向前进时,我们该放慢步伐,多回头去关注那些因跟不上步伐而随之渐渐远去和模糊的背影,来扶他们一把。
综上所述,学生轻视生命的现象体现了文化、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隐含着对生命教育的呼唤。
任何“别人”生命的缺失都是我们自己的缺失,我们渴望有一天那些正在消逝的生命或已经消逝的生命,不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统计学上的数字或符号而存在,而是能够引起大家的关注,让更多的生命绽放本该属于它的光彩。
参考文献[1] W.B.Gould.弗兰克尔:与人生[M].常晓玲,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 山西新闻网.学生健康问题牵动人心[EB/OL].http:///sxjjrb/sanban/203234.html,2007-05-30/2014-05-10.[3] 南方日报.“关爱生命”班会组织学生参观殡仪馆学校“非常行动”引发争议[EB/OL].http:///w/2005-04-02/0818*******s.shtml,2005-04-02/2014-05-22.[4] 任永泽.福柯的考古学方法对教育研究的启示[J].教育导刊,2010(11).[5] 福柯.知识考古学[J].谢强,译.国外社会科学,1999(2).[6] 孙利天.死亡意识[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7]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8] 冯建军.走向道德的生命教育[J].教育研究,2014(6).[9] 张文质.生命化教育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南方日报.广东一高校要求新生签自杀免责书称类似温馨提示[EB/OL].http:///edu/2013-09/16/c_125391371.htm,2013-09-16/2014-05-25.【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