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三百首》有感_心得体会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精选20篇)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精选20篇)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精选2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篇1《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作者,不仅有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还有一些不知名的,他们虽然名声不显,但他们的作品亦有其可借鉴之处,值得一阅!因为这写诗作都是经过了时间考验而未被淘汰的,我一向认为,时间是最好的评判家!《唐诗三百首》中有像杜甫的《望岳》,王维的《渭川田家》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李白的《蜀道难》这一类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让人仿若置身其中,仰躺于山水之间;也有像王维的《送别》,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样的送别诗,让人感佩于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从李白的一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我体味到深切的悲意凄凉,然后是释然的洒脱;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让我深深动容,我仿佛看到一个背影,在逆着光的地方叹息,便也体味到了远离故乡的寒冷;李白清平调三首之一中写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又让我浑身一松,仿佛一个人仰望天空,呼吸都变的芬芳。
然而,现代社会迅速发展,许多中华文化被取代甚至被遗弃,对外来事物的狂热追求使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忘记了中国的古文化,忘记了唐诗,他们宁愿生活在虚拟的世界,追逐一些索然无味的事物。
曾有一则新闻报导:近六成的人认为中国人崇洋媚外。
面对这个结果,我不禁震惊,难道中国文化的内涵不及外国文化吗?并非如此,相反,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那些人之所以崇尚外国文化是因为他们没有了解中国文化的精粹。
试问,如果每个中国人能够多读一首唐诗,多一份对诗歌的热爱,又如何会出现如今的局面。
如今的唐诗不再只是诗,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
唐诗三百首读书感悟(精选5篇)

唐诗三百首读书感悟(精选5篇)唐诗三百首读书感悟精选篇1选了很多关于唐诗的作品,出于种种的原因,最终还是选取了自我最熟悉的这部作品,也就是《唐诗三百首》。
在我们国家,我想就应没几个人不明白它,也就是说它已经成了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又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
在唐代三百余年的历史中,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著名诗人,比如我们从小学时就比较熟悉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还有著名的边塞诗人王维等。
当然此外也有很多相对不出名的诗人,就是所有的这些诗人,使得我们历史上的唐朝成为诗的鼎盛时期,也有了这天人人称道的唐诗。
从小我们就明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在一进入校园就接触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杜甫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等,相信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以前的我还以为《唐诗三百首》真的只有三百首,其实并非如此。
《唐诗三百首》一书的命名,是沿袭“诗三百”的说法,有着要继承《诗经》传统的含义。
它一共分为8卷,入选诗篇按诗体分为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六类,乐府诗附于个体之后。
说三百首,其实只是个概数,实际上书中一共收录了310篇诗作,原本是为了儿童开蒙而选编的一个“家塾课本”,因为针对的对象是理解潜力较弱的少儿,因此该书借鉴了《千家诗》易于背诵的特点,因此不一样年龄阶段的人都能理解。
我想这也是它能在人群中广泛传播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来,唐诗之所以魅力经久不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除了它具有的简单易懂的特点以外,还与它向人们展示出来的那个极其繁荣昌盛的社会背景,它自身语言也意蕴无穷,有时还会使人充满期望与力量等原因有关。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昌明,外交发达,这些都为唐诗的发展带给了很好的条件。
唐朝的统治者们酷爱诗歌,也常鼓励别人进行创作。
诗歌在唐代的科举考试中尤为重要,那时实行了以诗取士的政策,这样一来就使诗歌和功名利禄紧紧地联系在一齐。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35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35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篇1唐诗的魅力就在于每一次阅读《唐诗三百首》都是不一样的收获,同样的东西,不一样的时间,不一样的地点,不一样的经历得到的感触也不一样。
这让我再次想起苏轼写的'一首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让我想起莎士比亚说的一句话“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经历不一样,导致了我们在处理问题时的思维不一样,这也导致了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
我依稀记得小时候学会的第一首唐诗《咏鹅》,美妙的旋律一直萦绕在耳旁,就像发生在昨日一样,唯美恬静的景色让我至今难忘。
当我每一次拿起这本书来阅读的时候,我的思绪飘过万水千山,穿过唐宋明清,穿过天南地北,穿过沧海桑田,来到诗的世界。
那简单的一花一草在诗人的眼里被赋予了新的人格情绪,我们在一草一木中欣赏着诗人描写的美丽画面。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我们幻想着那时美丽的深情画卷,那传颂千年的古诗,有雨恨云愁,有草木有情,有缠绵悱恻,有思绪万千,有风花雪月……诗人赋予诗格外的情怀,无论什么,我们都能从中看到一丝的东西,我们能看到处处美丽的景色,也能看到格外有趣的灵魂。
读唐诗三百首,文字短小精悍,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去幻想,常读,常思,我们看到的得到的也不一样。
我们知道有时我们阅读很多时候都记不清有多少的文字在我们脑海中显现,但这短小的文字却能让我们记忆深刻。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篇2英国的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宋代的苏轼也曾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诗吧。
就比如唐代孟郊的《游子吟》,读了这首诗,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诗人的母亲一边辛劳地为儿子缝制衣服一边思念远游的儿子的场景呈现在我的眼前。
读了这首诗,我更能体会母爱的伟大,妈妈对我的点点滴滴渐渐浮现在脑海里。
母爱是伟大的,诗中的母亲是那样的'爱着自己的儿子,我的妈妈有何尝不是呢?妈妈怀胎十月生下我,把最好的都留给我,这首诗又一次唤起了我对妈妈的感激!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精选21篇)

唐诗读书心得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精选21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书心得好好地作记录了。
你想知道读书心得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精选2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唐诗读书心得1在遥远的古代,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于是写下一首首思乡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读到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等等,都包含着作者对家乡的眷念之情。
那些游子独自在他乡漂泊,每天都思念着家乡和亲人。
夜晚,抬头仰望那明月,就会思念起家乡。
在寂静的船内,看着那遥远的海岸,禁不住眼泪哗哗,想起了曾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事。
换做是我们,在这种时候,含着泪与父母和家乡告别,心里将会是多么寂静,会多么难受,会多么思念、想念家人……心里那种说不出的感受。
就像《泊船瓜洲》,诗人王安石仅借明月来衬托出他对家乡的眷念,家和目的地一江之隔,在这么遥远的路途中,他希望明月照着他回到家乡;《秋思》,诗人张籍想写信给家人,因为心事重重,表达的感情太多太多,不知写什么好;《长相思》,诗人纳兰性德,将人们在寒烈的冷风之下,思念起故乡,睡不着觉。
从这些诗中,我读到了一个道理:这些远离故土的游子,总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们十分热爱自己的家乡,寸草不移!唐诗读书心得2从小在老师的引导下,我爱上在浩瀚的书海中畅游。
读散文,看小说,赏宋词。
然而,我最爱不释手的还是那本《唐诗三百首》。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才真正领略到她的魅力。
我常常感受每首诗真挚的情感。
每当看到妈妈为我操劳时,我就会想到“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小学毕业了,同学们要分别了,我会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期待与他们重逢。
阅读《唐诗三百首》,我发现领略诗人的诗句也是一种享受。
我学会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
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一拿起它,我也可以化身王维,享受一会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幽。
唐诗三百首优秀的读后感(通用5篇)

唐诗三百首优秀的〔通用5篇〕唐诗三百首优秀的〔通用5篇〕唐诗优秀的1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我最近喜欢上唐诗,诗的美感,诗的韵律让我印象深入。
有人说,你想要去理解唐朝的历史,你就得去读唐诗;你假设想理解唐朝当时社会,你就得去读唐诗;你想去理解唐朝人的精神相貌,你得去读唐诗;你想要去理解诗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读他的诗,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
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开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鬼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他们都留下许许多多经典的诗作。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出的唐朝读书人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
而你想理解盛唐的精神相貌,你就要读李白的诗,他的诗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艺术。
读杜甫的诗,你就能理解唐朝的历史和社会民生。
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中表达的是自己人生写照,比方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
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这些诗让我们更加理解诗人,理解唐朝社会很好的史料。
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给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我喜欢唐诗。
唐诗优秀的2 一阵阵秋风吹去,如同岁月,一去不返。
从古至今,我们的前辈给我们就下了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我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诵读本就是其中之一。
每首古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几行字,却蕴涵着许多的道理,它那简洁又生动的语言,诉说了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那是我国古代的历史,那是我们中国的成长足迹。
其中让我印象深入的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这些诗我们从小念到大。
小时候我们不懂它的意思、意境,要说是懂,那也是似懂非懂。
如今再读,虽然还是那短短几行文字,但是它教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启示。
读唐诗三百首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读唐诗三百首心得体会范文五篇读唐诗三百首心得体会范文1《唐诗三百首》是我的启蒙读物之一。
幼时不懂内涵,只觉得平平仄仄的声韵念起来好听,父母慢慢教,诗倒也背了几首。
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到“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到“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唐诗之美已经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之中,并不只因为其朗朗上口的读音,更因为年少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已经将这浅显的话语转化成了一幅幅动人的场景,古人的一言一行,景物的美不胜收,已然令懵懂的孩儿心生向往。
殊不知,在这抑扬顿挫的声韵里,一个新世界也就此打开。
一路奔跑着成为少年,读过的书渐渐多了,走过的路也渐渐远了,这时翻读《唐诗三百首》也渐渐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唐诗是多样的,诗意存在于大千世界之间:长烟落日,黄河远去,羌笛声声呜咽,诉说着塞外没有春意的凄苦;明月照松,空山新雨,江南流水四季自是一番姹紫嫣红;机中织锦,碧纱如烟,泫然欲泣的女子在月夜思念远行的夫君;楼前雨露,长安城里,五陵年少胯下的白马发出欢乐的嘶鸣千百年前的画面就这样经过一首首唐诗浮此刻我眼前,按照遥远的文字指点,自我竟然也能完成最豪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不曾想过,年少懵懂的自我,竟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同翻卷、与沧海齐阴晴。
唐诗让我认知了自我,更让我领悟到了万物有灵,天地之美。
手中的诗篇泛黄,少年的青涩逐渐褪去,一路与诗歌相伴而行的青葱岁月,我又获知了许许多多。
提起唐朝的诗人,怎样也绕可是李白杜甫等人。
而仔细品读,你会发现动人的不仅仅是词句,还有诗歌背后的情感与品格。
李白,他一生不以功名显露,以布衣之身藐视权贵,肆无忌惮地嘲笑等级秩序,批判腐败的政治现象。
为此他曾发出内心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既为屈死的贤士仗义抗争,也表达了对朝廷的失望和蔑视。
然而诗人的乐观精神又足以使他超越和战胜忧患意识。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5篇

《唐诗》读书心得《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5篇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那么如何写心得体会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1在这个快乐的暑假中,我读了一本好书。
暑假刚开头我的妈妈就给了我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是《唐诗三百首》这本书的封面是暗黄色的,上面画着很多的古代人的画像。
这本书很厚一共有601页,在这601页里面都是著名的诗人写的诗词。
妈妈说:“这是姐姐看的诗词,是奶奶送给姐姐的。
”听完之后更加对这本书尤为喜爱和好奇。
听说姐姐也是非常喜欢读这本书,更是对这本书呵护有加。
到底是多么好的一本书呢?能让姐姐这么的喜欢呢?带着好奇心我翻开了书本。
我耐心的翻阅着,看了很多诗词,真的是越看越有兴趣,慢慢的忘记了时间,也慢慢的体会到了为什么姐姐那么喜欢这本书了。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一首诗《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孤琴候萝径。
书中解释:夕阳西下,诗人在耐心的等候朋友,抱琴独自伫立。
读了一首又一首的诗词,还有很多让我影响深刻的诗词、人物。
比如: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赏析中介绍:此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表达对戍边战士的同情。
从此诗中我看出了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对于伟大的战士,都是有很高敬意!我还读了很多很多的诗,就不一一列举了。
读完就要铭记于心。
诗的句子?谁写的?是什么意思?这些都是我们身为学生在读课文时必须牢牢记住的!读的越多,学的越多。
并且要做到“学而时习之。
”在这个暑假中,我最大的骄傲就是读了这本书;最高兴的就是学了不少东西。
我亲爱的小伙伴们你们读了什么有趣的书呢?《唐诗三百首》读书心得2我接触到的第一首唐诗是罗的《咏鹅》,用十几个字生动地表达了鹅的情态。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15篇)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精选15篇)唐诗三百首读后感1“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浪花冲刷走了许许多多古老的文化,唐诗却如磐石般沉淀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清代蘅塘退士选编的《唐诗三百首》收集了唐诗中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每每诵读,都加深了我对诗歌、对古人、对历史的感悟。
读诗要有三品,品色、品温、品韵。
读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我们一起先看颜色:绿的酒,红的火炉,黑的天,白的雪,四种颜色呈现在眼前,能说不美吗?再看温度:酒本来是冷的,却被火炉加热了,虽说天快下雪,却让人感到一股暖意。
最后看韵律:新酒上的泡沫像绿色的小蚂蚁,小火炉上的火苗也在跳动,静中有动,整首诗仿佛有了生命。
唐诗的美还在于它的精。
现代文章、诗歌的篇幅较长,文字比较华丽、饱满。
古诗则不同,虽然大都只有二十多字,可是字字珠玑,所以读诗要细。
杜甫的《春夜喜雨》就是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诗,“潜入夜”“细无声”六个字让人感觉到春雨的君子风格,同时也感受到诗人的儒者风范。
为什么这么精简的文字却能深入人心呢?那是因为古人的诗也是源于生活,读诗也就是读生活,诗里有人生、有道理。
有“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惜时;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进取;有“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的相思;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壮别;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的重逢;有“江流石不转,遗恨失东吴”的惋惜……唐诗的美无以言表,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它是读诗人的心跳与呼吸,也是读诗人行走的步伐。
唐诗三百首读后感2从古至今,岁月的河流带走了许多文化,但唐诗却经久不息,直至今日。
现在这个先进的时代,依旧有无数人热爱唐诗,喜欢读唐诗。
“唐诗宋词元曲”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我认为,它们可以被称得上是“国宝”。
唐代诗人有各种不同风格派别,但无论哪一首,都充满韵味,可能是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也可能是粗狂豪迈的塞北风光,可能是想象,可能是感慨,可能是怀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读《唐诗三百首》有感,感谢您的阅读!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一)
张军
小时候听到这么一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诗代表了中国诗歌的最高成就,既是中国几千年文化千锤百炼的不朽硕果,更是愉悦我们精神世界的不可或缺的文化源泉。
唐诗对于现代人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上至鬓鬓老者,下到黄发孩提,基本都能达到耳熟能详的境界。
《唐诗三百首》有很多版本,但其内容都是包罗万象,尽涵人生百态,世间冷暖,品味一首首唐诗,我们彷佛进入了一个浩瀚无边的天地,不断领略着人生的真谛,我们本一贫如洗的精神世界不断接受着冲击,在洗礼中得到充实。
读《唐诗三百首》里的每一首诗,彷佛都是在阅读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从充满诗情画意的字里行间里我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朋友情、母子情、思乡情、爱国情以及郁郁不得志的无奈亦或是豪情壮志的抒怀。
下面摘录一些人们朗朗上口的语句回味一番。
——朋友情。
每每读到李白的《赠汪伦》,我的内心都会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那种天真自然,全无矫饰的朋友情谊所触及,朋友间的离别虽苦,但有了你依依不舍的送别,有了你"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劝慰,我一定会怀揣着这份深情厚意,昂首前行,虽有丝丝不舍,但内心不在茫然。
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明白: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朋友之情是多么难能可贵,而自己触手可及朋友是多么值得珍惜。
——母子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每每读到孟郊的《游子吟》时,我会自然而然地想起自己的母亲,都会为伟大的母爱所触及心灵,在妈妈给你打点的行装里,在妈妈给你的电话中,充满着妈妈多少揪心的泪、多少美好的祝福。
回想一下,我们从呱呱坠地到蹒跚学步,从茁壮成长到成家立业,哪一刻哪一时都离不开母亲的哺育、照料和叮嘱。
当我们生病时,她日日夜夜,精心守候,求医问药,忧心如焚;当我们犯错时,她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不厌其烦,深怕我们受到一丁点委屈。
随着我们不食不语,母亲也懒言少饭。
而我们的每一点小小的进步都会令母亲眉舒目展、喜形于色。
再想一想,
就算不懂事的我们顶撞过她、伤害过她,而母亲对我们的爱始终不变。
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要做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懂事的儿子回报母亲和所有亲人的大爱。
——思乡情。
中华民族是一个故土难离的民族,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句深得其精髓,远在他乡游子夜闻《折柳》这样充满离愁别绪的曲子,思乡思亲之情顿起,对故乡的眷恋之情充斥着整个春城,远方的他们在干嘛,还好么?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在外求学的学子,还是在外拼博的乡人,每当夜幕降临时,谁能不起故乡情,谁人不生思亲意!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地,他说不能遗忘的是对故土的那份眷恋之情。
——爱国情。
每每读到王昌龄《从军行》里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都会被这种勇往直前的爱国情怀所震撼,诗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我彷佛看见了一群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英雄群像,舍身忘我,一往无前。
联系当今社会,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国家周边充斥着各种不安与挑战,我们所有中华健儿都要怀揣着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和毅力,不折不挠,誓死捍卫国家主权领土的完整,敢与同霸权主义、破坏世界和平的行为作斗争。
正是书中的教导,使我铭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细细品味《唐诗三百首》,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故事,都能使我们浮躁的心灵在安静与祥和中不断得到净化和升华。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二)
小时候,妈妈总是在我耳边唠叨,让我多读唐诗。
上了小学,老师更是常常叮嘱我们背唐诗。
他们的话我没太上心,每次都是随意的读读。
直到2010年寒假,我走进新华书店,从那琳琅满目的书架上,一种直觉让我拿起一本《唐诗三百首》,它触动了我的神经,竟让我爱不释手,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我忽然明白了老师、家长的良苦用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诗的魅力,唐诗真是古代诗歌艺术的顶峰啊!
《唐诗三百首》这本书收集的唐诗内容广泛,走进它,就仿佛走进了唐代的历史,勾起我许多联想,激起我无数共鸣。
有的诗是赞美山川田园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让我又一次身临其境,仿佛看到了"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景象。
祖
国的山山水水让我心潮澎湃,我想和"诗仙"对酒当歌,一同遨游。
有的诗写边塞将士的英勇气概,如卢纶的《塞下曲》和王昌龄的《出塞》又让我重温历史,回味大将军李广那富有传奇剑法的一生,领悟他英勇的气概。
有的诗记叙民间疾苦和人民愿望,抒发个人志向和奋斗精神。
陆游的《示儿》带给我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那时候的人们生活在战火硝烟之中,他们都希望中国早日统一,好过上幸福安宁的日子。
我们现在生活在和平年代,流血少,流汗应该多,要更懂得珍惜美好的生活。
想到今年发生的举世瞩目的汶川大地震,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华夏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伟大精神。
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肩负起历史的使命。
有的诗表达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如李白的《赠汪伦》让我感受到了李白和汪伦之间浓浓的深情厚谊。
我也禁不住,提笔写了一首送别我表弟昊楹的诗:"胡猛乘车将欲行,忽闻路边踏歌声。
杨柳梧桐高千尺,不及昊楹送我情。
"弟弟感动的说:"我也要读《唐诗三百首》,学做诗人。
"
《唐诗三百首》里,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能反映社会生活,启迪人们思考。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我的读书能力、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从李白那里,我懂得了浪漫主义风格的诗,他的诗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不愧为"诗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活泼生动,大多以田园风光、自然景物为内容。
以后我写文章,可以学习他们的写作手法。
还有杜牧,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他不仅诗文写得好,而且还精通行兵法,有政治才能,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小小的一本《唐诗三百首》伴我度过了整个寒假,我很喜欢它,它使我受益匪浅,我将反复诵读。
我诚挚的欢迎和我同龄的同学常常走进平桥区图书馆,读自己喜爱的书,交自己能够一生受用的朋友!
读《唐诗三百首》有感(三)
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尽管离现在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仍为我们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是闻名中外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的诗人,像满天星斗一样。
这些诗人所作的诗保存在《全唐诗》中。
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
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俗,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眼睛,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比如《锄禾》就写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教育我们要珍惜粮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唐代的古体诗,基本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绝句,一种叫做律诗。
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
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诗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
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
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呢!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
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呢!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发,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一件大事。
它把我国古典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但是近体诗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后还要漫漫品味这《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