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数学复习专题一 分类讨论与多解填空题
易错04 三角形全等问题的分类讨论中漏解从而产生易错(解析版)-2021学年八上期末提优训练

12020-2021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复习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易错04 三角形全等问题的分类讨论中漏解从而产生易错【典型例题】1.(2020·江西南昌市·八年级期中)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BC =12厘米,点D 为AB 上一点且BD =8厘米,点P 在线段BC 上以2厘米/秒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点向A 点运动.(1)用含t 的式子表示PC 的长为 ;(2)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当2t =时,三角形BPD 与三角形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 (3)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请求出点Q 的运动速度是多少时,能够使三角形BPD 与三角形CQP 全等?【答案】解:(1) 由题意得出:122BC BP t ==,122PC BC BP t -=-=,故答案为:()122cm t -(2)当2t =时,224BP CQ ==⨯=厘米,8BD =厘米.2又,12PC BC BP BC =-=厘米,1248PC ∴=-=厘米,PC BD ∴=,又AB AC =,B C ∴∠=∠,在BPD △和CQP 中,BD PC B C BP CQ =⎧⎪∠=∠⎨⎪=⎩,()BPD CQP SAS ∴≌;③P Q v v ≠,BP CQ ∴≠,又,BPD CPQ B C ∠=∠≌,6cm,8cm BP PC CQ BD ∴====,∴点P ,点Q 运动的时间6322PB t ===秒, 83Q CQ V t ∴==厘米/秒. 即点Q 的运动速度是83厘米/秒时,能够使三角形BPD 与三角形CQP 全等. 【点睛】本题考查了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的应用,注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有SAS ,ASA ,AAS ,SSS ,题目比较好,但是有一定的难度.【专题训练】一、填空题1.(2020·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八年级期中)在Rt△ABC中,∠C=90°,AC=15cm,BC=8cm,AX⊥AC于A,P、Q两点分别在边AC和射线AX上移动.当PQ=AB,AP=_____时,△ABC和△APQ全等.34 【答案】8cm 或15cm解:①当P 运动到AP =BC 时,如图1所示:在Rt △ABC 和Rt △QP A 中,AB QPBC PA =⎧⎨=⎩,∴Rt △ABC ≌Rt △QP A (HL ),即AP =B =8cm ;②当P 运动到与C 点重合时,如图2所示:在Rt △ABC 和Rt △PQA 中,5AB PQ AC PA=⎧⎨=⎩, ∴Rt △ABC ≌Rt △PQA (HL ),即AP =AC =15cm .综上所述,AP 的长度是8cm 或15cm .故答案为:8cm 或15cm .【点睛】本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性质,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是解题的关键,注意分类讨论,以免漏解. 2.(2020·四川成都市·天府四中七年级期中)如图,ABC ∆中,90,6,8ACB ACcm BC cm ∠=︒==,点P 从点A 出发沿A C -路径向终点C 运动.点Q 从B 点出发沿B C A --路径向终点A 运动.点P 和Q 分别以每秒1cm 和3cm 的运动速度同时开始运动,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另一点也停止运动,在某时刻,分别过P 和Q 作PE l ⊥于,E QF l ⊥于F .则点P 运动时间为_______________时,PEC ∆与QFC ∆全等.【答案】如图1所示:PEC∆与QFC∆全等,PC QC,683∴-=-t t,解得:1t=;如图2所示:点P与点Q重合,PEC与QFC∆全等,638∴-=-t t,解得:72t=;故答案为:1或7 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准确分析计算是解题的关键.3.(2020·宁波市曙光中学九年级月考)如图,已知点(44)A-,,一个以A为顶点的45︒角绕点A旋转,角的两边分别交x轴正半轴,y轴负半轴于E、F,连接EF.当△AEF直角三角形时,点E的坐标是________.67 【答案】(8)0,或(40),①如图所示:90AFE ︒∠=,∴90AFD OFE ︒∠+∠=,∵90OFE OEF ︒∠+∠=,∴AFD OEF ∠=∠,∵90AFE ︒∠=,45EAF ︒∠=,∴45AEF EAF ︒∠==∠,∴AF EF =,在△ADF 和FOE 中,ADE FOEAFD OEF AF EF∠=∠⎧⎪∠=∠⎨⎪=⎩∴△ADF ≌△FDE ,8∴4FO AD ==,8OE DF OD FO ==+=,∴(40)E ,. ②当90AEF ︒∠=时,同①的方法有:8OF =,4OE =,∴(40)E ,, 综上所述,满足条件的点E 坐标为(8,0)或(4,0)故答案为:(8,0)或(4,0)【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性质和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注意直角三角形按角分类讨论分三种情况,不要漏解. 4.(2020·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 中,AB =AC =12,BC =8,D 为 AB 的中点,点 P 在线段 BC 上以每秒2 个单位的速度由 B 点向 C 点运动,同时,点 Q 在线段 CA 上以每秒 x 个单位的速度由C 点向 A 点运动.当△BPD 与以 C 、Q 、P 为顶点的三角形全等时,x 的值为_____.【答案】2 或 3解:设经过 t 秒后,使△BPD 与△CQP 全等.∵AB =AC =12,点 D 为 AB 的中点.∴BD =6.∵∠ABC =∠ACB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必须 BD =CP 或 BP =CP .9即 6=8﹣2t 或 2t =8﹣2t .1t =1,2t =2.当t =1 时,BP =CQ =2,2÷1=2.当t =2 时,BD =CQ =6,6÷2=3.即点 Q 的运动速度是 2 或 3,故答案为:2 或 3.【点评】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的应用,关键是能根据题意得出方程.5.(2020·铜陵市第二中学)如图,5AB cm =,4AC BD cm ==,60CAB DBA ∠=∠=︒.点E 沿线段AB 由点A 向点B 运动,点F 沿线段BD 由点B 向点D 运动,E 、F 同两点时出发,它们的运动时间记为t 秒.已知点E 的运动速度是1cm s ,如果顶点是A 、C 、E 的三角形与顶点是B 、E 、F 的三角形全等,那么点F 的运动速度为______cm s .【答案】1或85解:根据题意,∵60CAB DBA ∠=∠=︒,当AE =BF ,AC =BE 时,△ACE ≌△BEF ,∵AE =t ,5BE t =-,AC =4,∴54t -=,∴1t =,∴BF=AE=1,∴点F的运动速度为1cm s;当AE=BE,AC=BF时,△ACE≌△BFE,∴1155222 AE BE AB===⨯=,∴52 t=;∴点F的速度为:584/25cm s ÷=;综合上述,点F的运动速度为1或85cm s.【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点的运动问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注意运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行解题.6.(2020·全国八年级单元测试)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中,AB=12厘米,BC=8厘米,CD=14厘米,∠B=∠C,点E 为线段AB的中点.如果点P在线段BC上以3厘米秒的速度由B点向C点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CD上由C点向D点运动.当点Q的运动速度为_____厘米/秒时,能够使△BPE与以C、P、Q三点所构成的三角形全等.【答案】3或9 2解:设点P运动的时间为t秒,则BP=3t,CP=8﹣3t,∵∵B=∵C,10∵∵当BE=CP=6,BP=CQ时,∵BPE与∵CQP全等,此时,6=8﹣3t,解得t=2 3,∵BP=CQ=2,此时,点Q的运动速度为2÷23=3厘米/秒;∵当BE=CQ=6,BP=CP时,∵BPE与∵CQP全等,此时,3t=8﹣3t,解得t=4 3,∵点Q的运动速度为6÷43=92厘米/秒;故答案为3或9 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计算能力.7.(2020·河南商丘市·八年级期中)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B(3,2),点P在坐标平面内,以A、O、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OB全等(点P与B不重合),写出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________________.【答案】(3,-2)或(1,2)或(1,-2)如图:11符合条件的点P有3个,(3,-2)或(1,2)或(1,-2)故答案为:(3,-2)或(1,2)或(1,-2).【点睛】本题考查坐标与图形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知识,是重要考点,难度较易,掌握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8.(2020·广西玉林市·八年级期中)已知点A,B的坐标分别为(2,2),(2,4),O是原点,以A,B,P为顶点的三角形与△ABO全等,写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_______________.【答案】(4,0)(0,6)(4,6)解:如图,符合条件的点P的坐标有三种情况,分别是:(4,0)、(0,6)、(4,6),故答案为:(4,0)、(0,6)、(4,6).1213【点睛】本题考查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坐标系的综合运用,根据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画出全等三角形后写出顶点坐标是解题关键. 9.(2020·江西省宜春实验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在△ABC 中,点A 的坐标为(0,1),点B 的坐标为(0,4),点C 的坐标为(4,3),点D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且不与C 点重合,若ABD △与△ABC 全等,则点D 的坐标是_________.【答案】(4,2)或(4,2)-或(4,3)-解:当D 点与C 点关于y 轴对称时,△ABD 与△ABC 全等,此时D 点坐标为∵-4∵3∵;当点D 与点C 关于AB 的垂直平分线对称时,△ABD 与△ABC 全等,此时D 点坐标为∵4∵2∵;点D 点与∵4∵2∵关于y 轴对称时,△ABD 与△ABC 全等,此时D 点坐标为∵-4∵2∵;综上所述,D 点坐标为∵-4∵3∵∵∵4∵2∵∵∵-4∵2∵.故答案为:∵-4∵3∵∵∵4∵2∵∵∵-4∵2∵.【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熟练掌握全等三角形的5种判定方法.也考查了坐标与图形性质.10.(2020·广州市第五中学八年级期中)如图,CA⊥AB,垂足为点A,AB=8cm,AC=4cm,射线BM⊥AB,垂足为点B,一动点E从A点出发,以2cm/秒的速度沿射线AN运动,点D为射线BM上一动点,随着E点运动而运动,且始终保持ED=CB,当点E运动_________秒时,点B、D、E组成的三角形与点A、B、C组成的三角形全等.【答案】0或2或6或8△≌BDE,解:①当E在线段AB上,AB=BE时,ACB这时E在A点未动,因此时间为0秒;△≌BED,②当点E在线段AB上,AC=BE时,ACB∵AC=4cm,∴BE=4cm,∴AE=AB-BE=8-4=4cm,∴点E的运动时间为4÷2=2(秒);△≌BED,③当E在BN上,AC=BE时,ACB∵AC=4cm,∴BE=4cm,∴AE=AB+BE=8+4=12cm,∴点E的运动时间为12÷2=6(秒);14△≌BDE,④当E在BN上,AB=BE时,ACB∵AB=8cm,∴BE=8cm,∴AE=AB+BE=8+8=16cm,∴点E的运动时间为16÷2=8(秒),综上所述,当点E运动0或2或6或8秒时,点B、D、E组成的三角形与点A、B、C组成的三角形全等.故答案为:0或2或6或8.【点睛】本题考查了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解题的关键是熟练的掌握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二、解答题11.(2020·兴化市乐吾实验学校八年级月考)如图(1),AB=4cm,AC⊥AB,BD⊥AB,AC=BD=3cm.点P在线段AB上以1cm/s的速度由点A向点B运动,同时,点Q在线段BD上由点B向点D运动.它们运动的时间为t(s).Array(1)若点Q的运动速度与点P的运动速度相等,当t=1时,△ACP与△BPQ是否全等,并判断此时线段PC和线段PQ的位置关系,请分别说明理由;(2)如图(2),将图(1)中的“AC⊥AB,BD⊥AB”为改“∠CAB=∠DBA=60°”,其他条件不变.设点Q的运动速度为xcm/s,是否存在实数x,使得△ACP与△BPQ全等?若存在,求出相应的x、t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答案】1516解:(1)当1t =时,1AP BQ ==,3BP AC ==,又90A B ∠=∠=︒,在ACP ∆和BPQ ∆中,AP BQA B AC BP=⎧⎪∠=∠⎨⎪=⎩()ACP BPQ SAS ∴∆≅∆.ACP BPQ ∴∠=∠,90APC BPQ APC ACP ∴∠+∠=∠+∠=︒.90CPQ ∴∠=︒,即线段PC 与线段PQ 垂直.(2)①若ACP BPC ∆≅∆,则AC BP =,AP BQ =,则34tt xt =-⎧⎨=⎩,解得:11t x =⎧⎨=⎩;②若ACP BQP ∆≅∆,则AC BQ =,AP BP =,则34xtt t=⎧⎨=-⎩,解得:232 tx=⎧⎪⎨=⎪⎩;综上所述,存在11tx=⎧⎨=⎩或232tx=⎧⎪⎨=⎪⎩使得ACP∆与BPQ∆全等.【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两边及其夹角分别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在解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12.(2020·长春市第九十七中学校八年级期中)如图,AE与BD相交于点C,AC=EC,BC=DC,AB=4cm,点P从点A出发,沿A→B→A方向以3cm/s的速度运动,点Q从点D出发,沿D→E方向以1cm/s的速度运动,P、Q两点同时出发.当点P到达点A时,P、Q两点同时停止运动.设点P的运动时间为t(s).(1)求证:AB//DE.(2)写出线段AP的长(用含t的式子表示).(3)连结PQ,当线段PQ经过点C时,求t的值.【答案】(1)证明:在ABC 和EDC中,1718 AC ECACB ECD BC DC=⎧⎪∠=∠⎨⎪=⎩, ∵ABC ∵EDC (SAS ),∵∵A =∵E ,AB =DE =4∵AB //DE .(2)解:当0≤t ≤43时,AP =3tcm ; 当43<t ≤83时,BP =(3t ﹣4)cm ,则AP =4﹣(3t ﹣4)=(8﹣3t )cm ;综上所述,线段AP 的长为3tcm 或(8﹣3t )cm ;(3)解:由(1)得:∵A =∵E ,ED =AB =4cm ,在ACP 和ECQ 中,A EAC CE ACP ECO∠=∠⎧⎪=⎨⎪∠=∠⎩, ∵ACP ∵ECQ (ASA ),∵AP =EQ ,当0≤t ≤43时,3t =4﹣t ,解得:t =1; 当43<t ≤83时,8﹣3t =4﹣t ,解得:t =2;19综上所述,当线段PQ 经过点C 时,t 的值为1s 或2s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以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等知识;证明三角形全等是解题的关键,属于中考常考题型.13.(2020·湖南长沙市·八年级月考)如图,已知△ABC 中,20cm AB AC ==,16cm BC =,点D 为AB 的中点.(1)如果点P 在线段BC 上以6cm /s 的速度由B 点向C 点运动,同时点Q 在线段CA 上由C 向A 点运动. ①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相等,经过1秒后,BPD △与CQP 是否全等,请说明理由;②若点Q 的运动速度与点P 的运动速度不相等,当点Q 的运动速度为多少时,能够使BPD △与CQP 全等? (2)若点Q 以②中的运动速度从点C 出发,点P 以原来的运动速度从点B 同时出发,都逆时针沿△ABC 三边运动,求经过多长时间点P 与点Q 第一次在△ABC 的哪条边上相遇?【答案】(1)①因为t =1(秒),所以BP =CQ =6(厘米)∵AB =20,D 为AB 中点,20∴BD =10(厘米)又∵PC =BC −BP =16−6=10(厘米)∴PC =BD ,∵AB =AC ,∴∠B =∠C ,在△BPD 与△CQP 中,BP CQ B C PC BD =⎧⎪∠=∠⎨⎪=⎩,∴△BPD ≌△CQP (SAS ),②因为V P ≠V Q ,所以BP ≠CQ ,又因为∠B =∠C ,要使△BPD 与△CQP 全等,只能BP =CP =8,即△BPD ≌△CPQ , 故CQ =BD =10.所以点P 、Q 的运动时间t =84663BP ==(秒), 此时V Q =1043CQ t ==7.5(厘米/秒); (2)因为V Q >V P ,只能是点Q 追上点P ,即点Q 比点P 多走AB +AC 的路程, 设经过x 秒后P 与Q 第一次相遇,依题意得152x=6x+2×20,解得x=803(秒)此时P运动了803×6=160(厘米)又因为△ABC的周长为56厘米,160=56×2+48,所以点P、Q在AB边上相遇,即经过了803秒,点P与点Q第一次在AB边上相遇.【点睛】此题考查了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运用,解题的根据是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和性质.21。
2012年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专题讲座——分类讨论

中考数学思想方法专题讲座——分类讨论在数学中,当被研究的问题存在多种情况,不能一概而论时,就需要按照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分类讨论,从而得出各种情况下的结论,这种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叫分类讨论思想,它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在研究问题时,要认真审题,思考全面,根据其数量差异或位置差异进行分类,注意分类应不重不漏,从而得到完美答案.一、分类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分类应按同一标准进行; 2、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 3、分类应当不重复,不遗漏。
二、分类讨论的主要因素:1、题设本身为分类定义;2、部分性质、公式在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结论;3、部分定义、定理、公式和法则本身有范围或条件限制;4、题目的条件或结论不唯一时;5、含参数(字母系数)时,须根据参数(字母系数)的不同取值范围进行讨论;6、推理过程中,未知量的值,图形的位置或形状不确定。
三、分类类讨论的步骤:1、确定分类对象;2、进行合理分类;3、逐类讨论,分级进行;4、归纳并作出结论。
四、分类讨论的几种类型:类型一、与数与式有关的分类讨论热点1.在实数中带有绝对值号,二次根式的化简中,应注意讨论绝对值号内的数、被开方数中的字母的正负性,()()a aaa a≥==-⎧⎪⎨⎪⎩例1. =+==||,则5,3||若2baba。
分析:因b b2=||,故原题可转化为绝对值的问题进行讨论。
解:∵3||=a;∴x= ,∵b b2=||=5;∴x= ,,8|53|||时,5,3当=+=+==baba,2|5-3|||时,5-,3当==+==baba,2|53-|||时,5,3-当=+=+==baba,8|5-3-|||时,5-,3-当==+==baba故应填。
小结:二次根式的化简往往可转化为与绝对值相关的问题。
而去绝对值时一般要根据绝对值的概念进行分类讨论。
【练习】 1. 化简:①︱x︳=②=2. 已知│x│= 4,│y│=12,且xy<0,则xy= .【点评】由xy<0知x,y异与应分x>0,y<0,及x<0,y>0两类.3.若||3,||2,,( )a b a b a b==>+=且则A.5或-1 B.-5或1; C.5或1 D.-5或-14.在数轴上,到-2的点的距离为3的点表示的数是.热点2:与函数及图象有关的分类讨论一次函数的增减性(k有正负之分):【例1】已知直线y=kx+3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为2,则k的值等于.【例2】若一次函数当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是-1≤x≤3时,函数y的范围为-2≤y≤6,•则此函数的解析式为.0,0,k y xk y xy kx b⎧⎪⎨⎪⎩=+时随的增大而增大时随的增大而减小热点3:不等式中的分类讨论在根据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不等式时,当遇到含字母系数的一元一次不等式时,要根据系数的正负性,决定不等号的方向变化,此时需要讨论其正负性;在分式的值大于零或小于零时计算分式中某字母的取值范围,也要讨论分子分母的正负性,以此建立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例1】不等式mx >n (m 、n 是常数且m ≠0)的解是 .思路分析:x 前的系数m 的正负性不确定,故要对其讨论,再依据不等式基本性质求x 的取值.【例2】已知分式4-x 2x -3的值为负数,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思路分析:欲求x 的取值范围,需要建立关于x 的不等式(组),由“两数相除,异号得负”知4-x 与2x -3异号,因此得⎩⎪⎨⎪⎧ 4-x >02x -3<0或⎩⎪⎨⎪⎧ 4-x <02x -3>0.分别解这两个不等式组即可.【练习】1.关于x 的一元一次不等式(2m +3)x >2m +3的解是 .解析:分2m +3>0和2m +3<0两种情况讨论.2.若分式2x +3x -1的值大于零,则x 的取值范围是 . 3.解不等式 (a +1)x >a 2-1.热点4:涉及问题中待定参数的变化范围的分类讨论。
2019年中考数学复习讲义:专题(一)有理数与数轴的数形结合

专题一 有理数与数轴的数形结合要点归纳1.像2,31,0.25,π,30%等这样大于零的数叫做________;像-20,-32,-0.25,-30%等这样在正数前面加上负“-”的数叫做________.2.用正、负数可以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若一个相反意义的量中一个“意义”规定用“+”表示,则另一个“意义”必定用“_______”表示.3.有理数按性质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整数和_______统称为有理数.4.我们把规定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直线叫数轴,这条直线上的任意数轴一个点表示一个数,原点左边的数都是______数,原点右边的数都是______数,在实际问题中,一个单位长度可表示一定的数量,如1米,1千米,400千克等.5.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之间的关系:所有的______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典例讲解经典再现一、正、负数的识别及应用例1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0.007,-200,53,-45,0.666…,-9,20.5,0,-32 【思路点拨】由正、负数的定义进行判断.解:整数:+0.007,53,0.666…,20.5;负数:-200,-45,-9,-32. 【方法规律】正数前面可以加“+”号,也可以不加“+”号;负数前面的“-”号不可以省略.判断一个数是不是负数,要看它是不是在正数的前面加“-”号,而不是看它是不是带有“-”号,特别注意 ,“-a ”不一定是负数,如-(-5)数不是负数.例2 课桌的高度比标准高度高2cm 记作+2cm ,那么比标准高度低3cm 记作什么?现有5 张课桌,小明测量了它们的高度,记录如下:+1cm ,0cm ,-1cm ,+3cm ,-1.5cm .若规定课桌的高度与标准高度相差最多不能超过2cm ,问上述5张课桌有几张合格?【思路点拨】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可以分别用“+”、“-”数来表示,与标准高相差2cm ,是指可以高2cm ,也可以低2cm .解:比标准高度低3cm 记作-3cm ,这5张课桌中,合格的有:比标准高度:+1cm 、0cm 、-1cm 、-1.5cm ,共4张.【方法规律】如果超过标准高度记为“+”,那么不是(或低于)标准高度记为“-”,在判断几张桌子合格的问题中,我们不管超过还是低于标准高度,不看数前面的“+”、“-”号,只看符号后面数是否小于或等于0.二、有理数的相关概念(1)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的统称;(2)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的统称;(3)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的统称;(4)有理数包括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例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正有理数和负有理数统称为有理数B .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C .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D .非正整数就是指零、负整数和所有分数【思路点拨】A 选项中,有理数应包括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B 选项中也漏掉了0;D 选项中,非正整数是指负整数和0.解:C三、有理数的分类例4 把下列各数填在相应的横线上.-25,3.14,48,-32,-0.40,0,+34,-3.5,1,41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数:整数:有理数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负有理数:零:正有理数:有理数【思路点拨】此题考察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式,注意0是整数.解:(1)⎪⎩⎪⎨⎧-+---41,5.3,34,40.0,32,14.31,0,48,25:分数:整数有理数 (2)⎪⎪⎩⎪⎪⎨⎧----+5.3,40.0,32,25041,1,34,48,14.3负有理数:零:正有理数:有理数 【方法规律】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时,必须按照同一标准,不能将两种分类方式混在一起,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都是分数.例5 下面四个结论中,正确的结论是( )A .两个不同的整数之间必有一个正分数B .两个不同的整数之间必有一个整数C .两个不同的整数之间必有一个有理数D .两个不同的整数之间必有一个负数【思路点拨】对于A ,如果是两个负整数,那么中间就没有正分数;对于B ,如果是两个连续的整数,中间就再没有整数;对于D ,如果两个整数是正整数,中间就没有负数;只有C ,不论是怎样的两个不同的整数,中间必有有理数,如2和3中间有25,-2,-3之间有-25. 解:选C【方法规律】如果一个说法(结论)不正确,可举反例说明.四、数轴上的点和数例6 指出下面数轴上A 、B 、C 、D 、O 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思路点拨】数的性质A 点、B 点在原点的左侧,表示的是负数;C 点、D 点在原点的右侧,表示的数是整数,0点在原点;其次,还要确定每个点到原点的距离.解:点A 表示-5,点B 表示-1,点C 表示2,点D 表示5,点O 表示0.【方法规律】本题一个单位长度表示2,而不是1,容易看错,确定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数,一定性质,二定距离.例7 数轴上表示到3的点的距离是5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思维点拨】数轴上与表示3的点相距5个单位长度的点有两个,一个表示3的点的右侧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另一个表示3的点的左侧且相距5个单位长度.解:8或-2【方法规律】距离是一个长度,在数轴上表示与某个点的距离为a (a >0)的点时,用分类讨论思想时要考虑在这个点左侧且距此点a 个单位长度有一个点;在这个点右侧且距此点a 个单位长度也有一个点.五、画数轴画数轴时,一定要体现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画数轴的步骤可归纳为:一画、二定、三选、四统一、五标数,即画直线、定原点、选取正方向,统一单位长度,确定要表示的数的对应点的位置.例8 如图,数轴上有A 、B 、C 、D 、E 、F 六个点,每两个相邻的点的距离相等,那么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表示原点的数在C 、D 之间B .有三个点表示的数是负数C .这六个数中没有表示整数的点D .C 点与原点最接近【思维点拨】A 点到F 点的距离是436,且相邻的点之间的距离相等,所以每两个相邻点间距离为427÷5=2027,原点在C 、D 之间,213>413,因此原点靠近D 点,A 、B 、C 三点表示的数是负数,B 点表示的数是分数.解:D拓展研究一、正、负数应用在一些实际生产和生活的问题中,并没有出现常见的意义相反的量,而是把其中某一个量规定为“0”这个量作为正、负数的界限,解决问题时,要按题目的要求正确理解整数、负数所代表的实际的量的真正意义,把实际的量进行转化.例1 图中这个游戏叫做(井底之蛙),一个人或几个人玩,每人投一次骰子(可以是一粒或二粒),按点数井底之蛙开始往上爬,爬到哪一格,就按那一格的数字再往上升或往下降,只有升到井上或回到井底,才轮到第二个人.例如,投得3,往上爬三格,得“+1”,再升一格,又得“-4”,降四格回到井底,于是轮到第二个人投骰子.现在轮到你投骰子,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如果你投到哪些数,就可以把青蛙送到井上,不再坐井观天.【思路点拨】读懂题意,将每个数按题意上升或下降这些格,看是否送到井上,是否仍回井底. 解:投到8~12时,可以把青蛙送到井上;投到1~7时,青蛙回到井底.【方法规律】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二、有理数分类中0的位置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是唯一的中性数.例2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分数; ②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③一个整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④一个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A .1个B .2个C .3个D .4个【思路点拨】一个有理数可能是正数、负数或0,整数也包括零,其中①④是正确的. 解:B【方法规律】在有关有理数概念的考察中,0最容易被忽视,要防止“一个有理数非正即负”和“一个整数非正即负”的错误出现.三、利用正、负数探究数字的排列规律例3 观察下列依次排列的两列数,它们的排列有什么规律?你能说出这两列数的第48个数,第101个数,第2019个数分别是什么吗?(1)-1,21,-3,41,-5,61,-7,81,…; (2)21,0,-21,0,21,0,-21,0,…. 【思路点拨】(1)这列数从数的性质看正、负交替出现,再考虑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2)这列数是0、21交替出现,再考虑性质符号的变化规律. 解:(1)这列数的排列规律是:对于第n 个数,n 为奇数时,此数是-n ,n 为偶数时,此数是n 1,因此,第48个数为481,第101个数为-101,第2019个数为-2019. (2)这列数的排列规律是:21,0,-21,0,…,从前往后奇数位上数是21或-21,偶数位上是0,位数除4余1的是21,位数除4余3的是-21,所以,第48个数是0,第101个数是21,第2019个数是-21. 【方法规律】从数的性质和除性质外的数的大小两方面寻找规律.四、有理数分类中小数的划分例4 下列各数中,哪些是有理数,哪些不是有理数?722,-3.0 ,-31,0.121121112…,0.676767…,π,-π,0.4. 【思路点拨】722,-31是分数,-3.0 ,0.676767…是循环小数,可以化为分数,0.4是有限小数,也可以化为分数,所以都是有理数.0.121121112…,π,-π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不能化为分数,所以不是有理数.解:有理数:722,-3.0 ,-31,0.676767…,0.4; 不是有理数:0.121121112…,π,-π.【方法规律】小数有三类: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和无限不循环小数,其中有限小数与无限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故都是有理数,无限不循环小数不是有理数,分数可化为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五、数轴上的数形结合例5 如图,数轴上有A 、B 、C 三个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将B 点在数轴上移动3个单位长度后,所表示的数是什么?(2)怎样在数轴上移点C ,使移动后的C 点(不与B 点重合)与A 点的距离等于B 点与A 点的距离?此时C 点表示的数是什么?【思维点拨】(1)B 点在数轴的移动可向正方向,也可向负方向,有两个结果;(2)A 、B 两点间的距离是2,C 点向左移动,可在A 点左边,也可在A 点右边距离为2,但A 点右边距离为2的点与B 点重合,应排除.解:(1)-5或1(2)将C 点向左移动9个单位长度,此时C 点表示的数是-6.【方法规律】到数轴上某点的距离为a (a >0)的点有两个,在该点左、右两边各有一个点.六、数轴的实际应用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确定好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将实际问题在数轴上表示出来,再根据要求求解.例5 某人从A 地向东走10米到达B 地,然后向西走4米到达C 地,又向东走7米到达D 地,问此人现在在A 地的哪个方向?距A 地多远?【思路点拨】本题可借助数轴来解决,按照此人行走的方向和距离找出他三次行走后的位置.解:设A 地是原点,向东为正方向,以1米为一个单位长度,由图可知D 在A 地的正东方向,距A 地13米.【方法规律】本题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根据已知条件画出一条数轴,在数轴上讲三次运动过程表示出来,便能顺利解决问题.实战演练A 链接中考1.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如果用-551表示,那么下列中国历史文化名人的出生年代表示为:①司马迁出生于公元前145年:__________;②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_______.2.林艳在东西向的路上,先向东走30米,又向西走30米,她一共走了______米,她最后的位置是在_________.3.已知在数轴上有A、B两点,点A、B之间的距离为1,点A与原点的距离为3,那么点B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4.数轴上的点A、B位置如图所示,则线段AB的长度为_______.5.点A为数轴上距原点距离4个单位长度的点,A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6.下列各组量具有相反意义的是()A.收入3000元与增加5000元 B.向东走5km与向南走3.5kmC.温度上升12℃与水位下降 D.七(5)班在比赛中胜3场与负3场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①小数都是有理数;②存在最小的自然数;③-0.001是分数,也是有理数A.0个 B.1个 C.2个 D.3个8.如图,数轴上的点A表示的数可能是()A.2.4 B.-2.4 C.-1.6 D.-1.49.点A在数轴上表示-2的点所在的位置,当点A沿数轴移动5个单位长度到达点B时,点B表示的有理数是()A.3 B.-7 C.3或-7 D.无法确定B 冲刺中考1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个数有()①0℃表示没有温度;②0是最小的整数;③0是偶数,也是自然数;④不带负号的数都是整数;⑤带负号的数不一定是负数A.0个 B.1个 C.2个 D.3个1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正整数一定是自然数 B.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C.一个有理数不是整数就是分数 D.任何有理数都可以表示为分数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规定了原点、正方向的直线是数轴 B.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非正数C.有理数如11000-在数轴上无法表示 D.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在数轴上找到13. 一次月考中,新欣所在班级平均分为95分,把高出平均分的部分记作正数,新欣105分,记为____,兰慧记-12分,她实际得分为分.14.下列四个判断中,错误的是( )A.存在着最小的自然数 B.存在最小的正有理数C.不存在最大的正有理数 D.不存在最大的负有理数15. -a 一定是( )A.正数 B.负数 C.正数或负数 D.正数或零或负数16.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数轴上原点右边的点表示的数是正数 B.数轴上原点及原点左边的点表示的数是非正数C.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 D.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17.已知数轴上的点A到原点的距离为2个单位长度,那么数轴上到点A的距离是3个单位长度的点所表示的数是( )A.5 B.±5 C.±1 D.±1或±518.若b为正数,利用“<“号连接a,a-b,a+b为____.19.写出5个数(不能重复),同时满足下列三个条件:①其中三个数是非正数;②其中三个数非负数;③五个数都是有理数,这五个数可以是.20.数轴上点A表示3,点B表示-4.5,点C表示-2,则点A和点B中,距离点C较远的点是___ _.21.点A在数轴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且位于原点的右侧,若将点A向左移动4个单位长度,此时点A 所表示的数是____,若点B表示的数是点A开始时所表示的数的相反数,作同样的移动以后,点B所表示的数是____.22.点A、B、C、D、E在数轴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其中,B、C、E分别为相邻整数点的中点,请回答下列问题:(1)点A、B、C、D、E各表示什么数?(2)点A、B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点B、E之间的距离是多少?(3)现在把数轴的原点取在点C处,其余都不变,那么点A、B、C、D、E又分别表示什么数?23.观察下列各数12345,,,,23456---,…(1)写出第10个数;(2)写出第2019个数.24.检修组乘汽车,沿公路检修线路,约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某天自A地出发,到收工时,行走记录为(单位:千米):+8,-9,+4,+7,-2,-10,+18,-3,+7,+5(1)收工时在A地的哪边?距A地多少千米?(2)若每千米耗油0.4升,问从A地出发到收工时,共耗油多少升?25.如图,数轴上A、B两点对应的有理数都是整数,若A、B对应的有理数a、b满足b- 2a=5,那么请指出数轴上原点的位置.C决战中考26.将111111,,,,,,23456---…按一定规律排列如下:第1行 1第2行12-13第3行14-1516-第4行1718-19110-第5行111112-113114-115则第20行从左到右第10个数是 .27.在数轴任取一条长度为201913个单位长度的线段,则此线段在数轴上最多能盖住的整数点个数为( )A. 2019B.2019C.2019D.201928.小明家、学校、邮局、图书馆坐标落在一条东西走向的大街上,依次记为A、B、C、D,学校位于小明家西150米,邮局位于小明家东100米,图书馆位于小明家西400米.(1)用数轴表示A、B、C、D的位置(建议以小明家为原点);(2)一天,小明从家里先去邮局寄信后,以每分钟50米的速度往图书馆方向走了约8分钟,试问这时小明约在什么位置?距图书馆和学校各约多少米?29.如图,一条笔直的流水线上,依次有5个卡通人,它们站立的位置在数轴上依次用点M1、M2、M3、M4、M5表示.(1)点M2和M5所表示的有理数是什么?(2)点M1和M4之间的距离为多少?(3)怎样将点M3移动,使它先到达M2,再到达M5,请说明;(4)若原点是一休息游乐所,那么5个卡通人到游乐所休息的总路程为多少?2019-2020学年数学中考模拟试卷一、选择题1.如图,在宽为20m ,长为32m 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宽的道路(图中阴影部分),余下的部分种上草坪.要使草坪的面积为2540m , 求道路的宽.如果设小路宽为x ,根据题意,所列方程正确的是( )A .(20-x )(32-x )=540B .(20-x )(32-x )=100C .(20+x )(32+x )=540D .(20+x )(32-x )=5402.16的算术平方根是( ) A .4B .﹣4C .2D .±23.在Rt ABC 中,90,C B α∠=∠=o,若BC m =,则AB 的长为( ) A.cos mαB.cos m αgC.sin m αgD.tan m αg4.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所示,则这个几何体是( )A. B. C. D.5.如图,已知四边形ABCO 的边AO 在x 轴上,//,BC AO AB AO ⊥,过点C 的双曲线()0ky k x=≠交OB 于D ,且:1:2OD DB =,若OBC ∆的面积等于3,则k 的值等于( )A .2B .34C .65D .2456.如图,点,D E 分别在ABC ∆的,AB AC 边上,下列条件:①AED B ∠=∠;②AE DE AB BC=;③,AD AEAC AB =其中能使ADE ∆与ACB ∆相似的是( )A .①②B .②C .①③D .②③7.如图,四边形AOBC 和四边形CDEF 都是正方形,边OA 在x 轴上,边OB 在y 轴上,点D 在边CB 上,反比例函数8y x=,在第二象限的图像经过点E ,则正方形AOBC 与正方形CDEF 的面积之差为( )A.6B.8C.10D.128.在质地和颜色都相同的三张卡片的正面分别写有-2,-1,1,将三张卡片背面朝上洗匀,从中抽出一张,并记为x ,然后从余下的两张中再抽出一张,记为y ,则点(x ,y )在直线y=-x-1上的概率为( ) A.12B.13C.23D.19.下列各式中不能用公式法分解因式的是 A .x 2-6x+9B .-x 2+y 2C .x 2+2x+4D .-x 2+2xy-y 210.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四边形OABC 是菱形,点C 的坐标为(4,0),60AOC ∠=︒,垂直于x 轴的直线l 从y 轴出发,沿x 轴正方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向右平移,设直线l 与菱形OABC 的两边分别交于点M ,N(点M 在点N 的上方),若OMN ∆的面积为S ,直线l 的运动时间为t 秒(04)t ≤≤,则能大致反映S 与t 的函数关系的图象是( )A. B.C. D.11.如图,△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C=BC=a,以斜边AB上的点O为圆心的圆分别与AC、BC相切于点E、F,与AB分别相交于点G、H,且EH的延长线与CB的延长线交于点D,则CD的长为()A .2212a-B .212a+C .2aD .124a⎛⎫-⎪⎝⎭12.将两个等腰Rt△ADE、Rt△ABC如图放置在一起,其中∠DAE=∠ABC=90°.点E在AB上,AC与DE 交于点H,连接BH、CE,且∠BCE=15°,下列结论:①AC垂直平分DE;②△CDE为等边三角形;③tan∠BCD=ABBE;④EBCEHC33SS=;正确的个数是()A.1B.2C.3D.4二、填空题13.如图,已知tanα=12,如果F(4,y)是射线OA上的点,那么F点的坐标是______.14.抛物线y=(2x﹣1)2+t与x轴的两个交点之间的距离为4,则t的值是_____.15.世界文化遗产长城总长约为6700000m,将6700000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应为_____.16.如图,在反比例函数y=2x(x>0)的图象上,有点P1,P2,P3,P4,它们的横坐标依次为1,2,3,4.分别过这些点作x轴与y轴的垂线,图中所构成的阴影部分的面积从左到右依次为S1,S2,S3,则S1+S2+S3=___________.17.方程21=1x-的根是____.18.以下四个命题:①每一条对角线都平分一组对角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②当m >0时,y =﹣mx+1与y =x两个函数都是y 随着x 的增大而减小. ③甲、乙两射击运动员分别射击10次,他们射击成绩的方差分别为S 2甲=4,S 2乙=9,这个过程中乙发挥比甲更稳定.④在一个不透明的袋子中装有标号为1,2,3,4的四个完全相同的小球,从袋中随机摸取一个然后放回,再从袋中随机地摸取一个,则两次取到的小球标号的和等于4的概率为18. 其中正确的命题是_____(只需填正确命题的序号) 三、解答题19.一服装经销商计划购进某品牌的A 型、B 型、C 型三款服装共60套,每款服装至少要购进8套,且恰好用完购服装款61000元.设购进A 型服装x 套,B 型服装y 套,三款服装的进价和预售价如下表: 服装型号 A 型 B 型 C 型 进价(元/套) 900 1200 1100 预售价(元/套)120016001300(1)如果所购进的A 型服装与B 型服装的费用不超过39000元,购进B 型服装与C 型服装的费用不超过34000元,那么购进三款服装各多少套?(2)假设所购进服装全部售出,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该服装经销商在购进这批服装过程中需另外支出各种费用共1500元.①求出预估利润P (元)与x (套)的函数关系式;(注:预估利润P =预售总额﹣购服装款﹣各种费用) ②求出预估利润的最大值,并写出此时购进三款服装各多少套.20.已知:△AOB 和△COD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OB =∠COD =90°,AO =4,CO =2,接连接AD ,BC 、点H 为BC 中点,连接OH . (1)如图1所示,求证:OH =12AD 且OH ⊥AD ; (2)将△COD 绕点O 旋转到图2所示位置时,线段OH 与AD 又有怎样的关系,证明你的结论; (3)请直接写出线段OH 的取值范围.21.已知锐角△ABC ,∠ABC =45°,AD ⊥BC 于D ,BE ⊥AC 于E ,交AD 于F . (1)求证:△BDF ≌△ADC ;(2)若BD =4,DC =3,求线段BE 的长度.22.“扬州漆器”名扬天下,某网店专门销售某种品牌的漆器笔筒,成本为30元/件,每天销售y(件)与销售单价x(元)之间存在一次函数关系,如图所示.(1)求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2)如果规定每天漆器笔筒的销售量不低于260件,当销售单价为多少元时,每天获取的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3)该网店店主热心公益事业,决定从每天的销售利润中捐出150元给希望工程,为了保证捐款后每天剩余利润不低于3490元,试确定该漆器笔筒销售单价的范围.23.为了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某校团委组织了一次“环保知识”考试,考题共10题考试结束后,学校团委随机抽查部分考生的考卷,对考生答题情况进行分析统计,发现所抽查的考卷中答对题量最少为6题,并且绘制了如下两幅不完整的统计图.请根据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解答以下问题:(1)“答对10题”所对应扇形的心角为_____;(2)通过计算补全条形统计图;(3)若该校共有2000名学生参加这次“环保知识”考试,请你估计该校答对不少于8题的学生人数.24.(1)△ABC和△CDE是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1,其中∠ACB=∠DCE=90°,连结AD、BE,求证:△ACD≌△BCE.(2)△ABC和△CDE是两个含30°的直角三角形,其中∠ACB=∠DCE=90°,∠CAB=∠CDE=30°,CD <AC,△CDE从边CD与AC重合开始绕点C逆时针旋转一定角度α(0°<α<180°);①如图2,DE与BC交于点F,与AB交于点G,连结AD,若四边形ADEC为平行四边形,求BGAG的值;②若AB=10,DE=8,连结BD、BE,当以点B、D、E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求BE的长.25.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中途因故停车一段时间,之后以原速维续行驶到达目的地B,此时乙车同时到达目的地A,如图,是甲、乙两车离各自出发地的路程y(km)与时间x (h)的函数图象.(1)甲车的速度是km/h,a的值为;(2)求甲车在整个过程中,y与x的函数关系式;(3)直接写出甲、乙两车在途中相遇时x的值.【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A C A C B C B B C A B D二、填空题13.(4,2)14.-1615.7×10716.3 217.x=±2.18.①三、解答题19.(1)购进A型服装30套,B型服装10套,则C型服装为20套;(2)①P=500x+500;②最大值为17500元,此时购进A型服装34套,B型服装18套,C型服装8套.【解析】【分析】(1)首先设购进A型服装x套,B型服装y套,则C型服装为(60-x-y)套;根据题意可得()()900120039000120011006034000900120011006061000x y y x y x y x y ⎧+≤⎪+--≤⎨⎪++--⎩①②=③,求解不等式组即可求得答案; (2)①根据由预估利润P=预售总额-购机款-各种费用,即可求得利润P (元)与x (套)的函数关系式为:P=1200x+1600y+1300(60-x-y )-61000-1500,整理即可求得答案;②根据题意列出不等式组:8250811038x x x ≥⎧⎪-≥⎨⎪-≥⎩,解此不等式组求得x 的取值范围,然后根据①中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即可答案. 【详解】解:(1)设购进A 型服装x 套,B 型服装y 套,则C 型服装为(60﹣x ﹣y )套;由题意,得()()900120039000120011006034000900120011006061000x y y x y x y x y ⎧+≤⎪+--≤⎨⎪++--⎩①②=③,整理得:3413011320250x y y x y x +≤⎧⎪-≤-⎨⎪-⎩=,∴可得不等式组:()()3425013025011320x x x x ⎧+-≤⎪⎨--≤-⎪⎩,解得:x =30,y =10,∴购进A 型服装30套,B 型服装10套,则C 型服装为20套;(2)①由题意,得P =1200x+1600y+1300(60﹣x ﹣y )﹣61000﹣1500, 整理得:P =500x+500,∴利润P (元)与x (套)的函数关系式为:P =500x+500; ②由(1)得:y =2x ﹣50,∴购进C 型服装套数为:60﹣x ﹣y =110﹣3x ,根据题意列不等式组,得:8250811038x x x ≥⎧⎪-≥⎨⎪-≥⎩,解得29≤x≤34,∴x 范围为29≤x≤34,且x 为整数. ∵P 是x 的一次函数,k =500>0, ∴P 随x 的增大而增大.∴当x 取最大值34时,P 有最大值,最大值为17500元. 此时购进A 型服装34套,B 型服装18套,C 型服装8套. 【点睛】此题考查了一次函数与不等式组的实际应用问题.此题难度较大,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表,理解题意,求得不等式组与一次函数,然后根据函数的性质求解,注意函数思想的应用.20.(1)见解析;(2)结论:OH=12AD,OH⊥AD.理由见解析;(3)1≤OH≤3.【解析】【分析】(1)只要证明△AOD≌△BOC,即可解决问题;(2)延长HO交AD于K.延长OH到M,使得HM=OH,连接BM,CM.。
中考专题复习数学思想方法

3.映射模型(结构型);如图,直线l是一条河,P,Q两地相距8千米, P,Q两地到l的距离分别为2千米,5千米,欲在l上的某点M处修建一个 水泵站,向P,Q两地供水,现有如下四种铺设方案,图中实线表示铺设 的管道,则铺设的管道最短的是()
(2)数形结合思想
由数想形
1.如图
6,直线 l
:
y
2 3
x
3与直线
y
a
(
a
为常数)的交点在第四象限,则
a 可能在(
)
A.1 a 2
B. 2 a 0
见形C思. 数3 a 2 D. 10 a 4
2.有如图所示的两种广告牌,其中图是由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的,
图是一个矩形,从图形上确定这两个广告牌面积的大小关系,并将这种
【特别提醒】 1.分类中的每一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2.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 3.分类讨论应逐级进行,做到不重、不漏. 4.最后必须归纳小结,综合得出结论.
1. 已知点P到圆的最大距离为11,最小距离为7,则此圆的半径为 多少? 2.(2015·攀枝花中考)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矩 形OABC中,A(10,0),C(0,4),D为OA的中点,P为BC边上一点.若△POD 为等腰三角形,则所有满足条件的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4)数学建模思想
1.函数模型(定义型);
10.一台印刷机每年印刷的书本数量 y(万册)与它
的使用时间 x(年)成反比例关系,当 x=2 时,y=20,
则 y 与 x 的函数图像大致是(
2022年春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突破训练(附答案)

2022年春苏科版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讨论》专题突破训练(附答案)一.选择题1.如图,△ABC中,直线l是边AB的垂直平分线,若直线l上存在点P,使得△P AC,△P AB均为等腰三角形,则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共有()A.1B.3C.5D.72.如图,已知Rt△ABC中,∠C=90°,∠A=30°,在直线BC上取一点P,使得△P AB 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A.1个B.2个C.3个D.4个3.如图,网格中的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称作格点,图中A、B在格点上,则图中满足△ABC 为等腰三角形的格点C的个数为()A.7B.8C.9D.104.若△ABC中刚好有∠B=2∠C,则称此三角形为“可爱三角形”,并且∠A称作“可爱角”.现有一个“可爱且等腰的三角形”,那么聪明同学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可爱角”应该是()A.45°或36°B.72°或36°C.45°或72°D.45°或36°或72°5.若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50度,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为()A.50°B.80°C.65°或50°D.50°或80°6.已知点O在直线AB上,点P在直线AB外,以OP为一边作等腰三角形POM,使第三个顶点M在直线AB上,则点M的个数为()A.2B.2或4C.3或4D.2或3或47.等腰△ABC的一边长为4,另外两边的长是关于x的方程x2﹣10x+m=0的两个实数根,则m的值是()A.24B.25C.26D.24或25二.填空题8.如图,在菱形ABCD中,AB=6,BD=9,M为对角线BD上一动点(M不与B和D重合),过点M作ME∥CD交BC于点E,连接AM,当△ADM为等腰三角形时,ME的长为.9.如图,在△ABC中,∠BAC=90°,点D是BC上一点,将△ABD沿AD翻折后得到△AED,边AE交射线BC于点F.若∠C=2∠B,且0°<∠BAD<60°,若翻折后得到的△DEF中有两个角相等,则∠BAD=.10.如图所示,在等腰△ABC中,AB=AC,∠B=50°,D为BC的中点,点E在AB上,∠AED=73°,若点P是等腰△ABC的腰AC上的一点,则当△EDP为等腰三角形时,∠EDP的度数是.11.两块全等的等腰直角三角形如图放置,∠A=90°,DE交AB于点P,E在斜边BC上移动,斜边EF交AC于点Q,BP=3,BC=10,当△BPE是等腰三角形时,则AQ 的长为.12.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则它的顶角为.三.解答题13.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2,∠B=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重合),连结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点E.(1)当∠BDA=115°时,∠BAD=;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填“大”或“小”).(2)当DC的长为多少时,△ABD与△DCE全等?请说明理由.(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也在改变,请判断当∠BDA等于多少度时,△ADE是等腰三角形.(直接写出结论,不说明理由.)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坐标原点为圆心的⊙O半径为3.(1)试判断点A(3,3)与⊙O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说明.(2)若直线y=x+b与⊙O相交,求b的取值范围.(3)若直线y=x+3与⊙O相交于点A,B.点P是x轴正半轴上的一个动点,以A,B,P三点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15.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Rt△ABC的斜边AB在x轴上,点C在y轴上,∠ACB=90°,OC、O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6x+8=0的两个根,且OC<OB.(1)求点A的坐标;(2)点D是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点D不与点A,B重合),过点D的直线l与y轴平行,直线l交边AC或边BC于点P,设点D的横坐标为t,线段DP的长为d,求d关于t的函数解析式;(3)在(2)的条件下,是否存在点D,使△ACD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你直接写出点D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16.如图,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A(2,0),点B(0,2),连接AB.动点P从点B出发,沿线段BO向O运动,到达O点后立即停止,速度为每秒个单位,设运动时间为t秒.(1)当点P运动到OB中点时,求此时AP的解析式;(2)在(1)的条件下,若第二象限内有一点Q(a,3),当S△ABQ=S△ABP时,求a的值;(3)如图2,当点P从B点出发运动时,同时有点M从A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的速度沿直线x=2向上运动,点P停止运动,点M也立即停止运动.过点P作PN⊥y轴交AB于点N.在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t,使得△AMN为等腰三角形?若存在,求出此时的t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17.如图,已知直线y=2x+9与y轴交于点A,与x轴交于点B,直线CD与x轴交于点D (6,0),与直线AB相交于点C(﹣3,n).(1)求直线CD的解析式;(2)点E为直线CD上任意一点,过点E作EF⊥x轴交直线AB于点F,作EG⊥y轴于点G,当EF=2EG时,设点E的横坐标为m,直接写出m的值;(3)连接CO,点M为x轴上一点,点N在线段CO上(不与点O重合).当∠CMN=45°,且△CMN为等腰三角形时,直接写出点M的横坐标.18.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A(﹣3,0),B(2,0),C为y轴正半轴上一点,且BC=4.(1)∠OBC=°;(2)如图2,点P从点A出发,沿射线AB方向运动,同时点Q在边BC上从点B向点C运动,在运动过程中:①若点P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运动时间为t秒,当△PQB是直角三角形时,求t的值;②若点P、Q的运动路程分别是a,b,当△PQB是等腰三角形时,求出a与b满足的数量关系.19.如图,CD是△ABC的高,CD=8,AD=4,BD=3,点P是BC边上的一个动点(与B、C不重合),PE⊥AB于点E,DF=DE,FQ⊥AB于点F,交AC于点Q,连接QE.(1)若点P是BC的中点,则QE=;(2)在点P的运动过程中,①EF+FQ的值为;②当点P运动到何处时,线段QE最小?最小值是多少?③当△AQE是等腰三角形时,求BE的长.20.如图,在Rt△ABC中,∠ACB=Rt∠,AC=8,AB=10,动点D从点A出发,沿线段AB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向B运动,过点D作DF⊥AB交BC所在的直线于点F,连结AF,CD.设点D运动时间为t秒.(1)BC的长为;(2)当t=2时,求△ADC的面积.(3)当△ABF是等腰三角形时,求t的值.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分三种情况:如图:当AP=AC时,以A为圆心,AC长为半径画圆,交直线l于点P1,P2,当CA=CP时,以C为圆心,CA长为半径画圆,交直线l于点P3,P4,当P A=PC时,作AC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l于点P5,∵直线l是边AB的垂直平分线,∴直线l上任意一点(与AB的交点除外)与AB构成的三角形均为等腰三角形,∴满足条件的点P的个数共有5个,故选:C.2.解:分三种情况,如图:∵∠ACB=90°,∠BAC=30°,∴∠ABC=90°﹣∠BAC=60°,当BA=BP时,以B为圆形,BA长为半径画圆,交直线BC于P1,P2两个点,∵BA=BP2,∠ABC=60°,∴△ABP2是等边三角形,∴AB=BP2=AP2,当AB=AP时,以A为圆形,AB长为半径画圆,交直线BC于P2,当P A=PB时,作AB的垂直平分线,交直线BC于P2,综上所述,在直线BC上取一点P,使得△P AB是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有2个,故选:B.3.解:如图所示:分三种情况:①以A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则圆弧经过的格点C1,C2,C3即为点C的位置;②以B为圆心,AB长为半径画弧,则圆弧经过的格点C3,C4,C5,C6,C7,C8即为点C的位置;③作AB的垂直平分线,垂直平分线没有经过格点;∴△ABC为等腰三角形的格点C的个数为:8,故选:B.4.解:①设三角形底角为α,顶角为2α,则α+α+2α=180°,解得:α=45°,②设三角形的底角为2α,顶角为α,则2α+2α+α=180°,解得:α=36°,∴2α=72°,∴三角形的“可爱角”应该是45°或72°,故选:C.5.解:①50°是底角,则顶角为:180°﹣50°×2=80°;②50°为顶角;所以顶角的度数为50°或80°.故选:D.6.解:如图1中,当∠POB≠90°或∠POB≠60°时,满足条件的点M有2个,如图2中,当∠POB=60°时,满足条件的点M有2个.如图3中,当∠POB=90°时,满足条件的点M有2个.故选:B.7.解:方程x2﹣10x+m=0的有两个实数根,则Δ=100﹣4m≥0,得m≤25,当底边长为4时,另两边相等时,x1+x2=10,∴另两边的长都是为5,则m=x1x2=25;当腰长为4时,另两边中至少有一个是4,则4一定是方程x2﹣10x+m=0的根,代入得:16﹣40+m=0解得m=24.∴m的值为24或25.故选:D.二.填空题8.解:以菱形ABCD的对角线BD所在直线为x轴,以A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四边形ABCD是菱形,∴AB=BC=CD=AD=6,AC⊥BD,OB=OD=BD=,OA=OC=AC,∴OA===,∴A(0,),D(,0),∴B(﹣,0),∵点M在y轴上,∴设M(m,0),∴AM2=m2+()2=m2+,AD2=62=36,DM2=(﹣m)2,∵ME∥CD,∴∠BME=∠BDC,∠BEM=∠BCD,∴△BME∽△BDC,分三种情况:当AM=AD时,点M与点B重合,不符合题意;当MA=MD时,如图:∵MA2=MD2,∴m2+=(﹣m)2,∴m=,∴M(,0),∵B(﹣,0),∴BM=﹣(﹣)=5,∵△BME∽△BDC,∴=,∴=,∴ME=,当DA=DM时,如图:∵DA2=DM2,∴(﹣m)2=36,∴m=(舍去)或m=﹣,∴M(﹣,0),∵B(﹣,0),∴BM=﹣﹣(﹣)=3,∵△BME∽△BDC,∴=,∴=,∴ME=2,综上所述:ME的长为:或2,故答案为:或2.9.解:∵∠BAC=90°,∵∠C=2∠B,∴∠C=60°,∠B=30°,设∠BAD=x,∴∠ADB=180°﹣∠B﹣∠BAD=150°﹣x,∠ADC=∠B+∠BAD=30°+x,由折叠得:∠B=∠E=30°,∠BAD=∠DAE=x,∠ADB=∠ADE=150°﹣x,∴∠EDF=∠ADE﹣∠ADC=(150°﹣x)﹣(30°+x)=120°﹣2x,∵∠BAC=90°,∠BAD=∠DAE=x,∴∠EAC=∠BAC﹣∠BAE=90°﹣2x,∴∠AFC=180°﹣∠EAC﹣∠C=180°﹣(90°﹣2x)﹣60°=30°+2x,∴∠AFC=∠DFE=30°+2x,分三种情况:当∠EDF=∠DFE,120°﹣2x=30°+2x,∴x=22.5°,∴∠BAD=22.5°,当∠EDF=∠E,120°﹣2x=30°,∴x=45°,∴∠BAD=45°,当∠DFE=∠E,30°+2x=30°,∴x=0°,∵0°<∠BAD<60°,∴x=0°(舍去),综上所述:∠BAD为22.5°或45°,故答案为:22.5°或45°.10.解:∵AB=AC,∠B=50°,∠AED=73°,∵当△DEP是以DE为腰的等腰三角形,①当点P在P1位置时,∵AB=AC,D为BC的中点,∴∠BAD=∠CAD,过D作DG⊥AB于G,DH⊥AC于H,∴DG=DH,在Rt△DEG与Rt△DP1H中,DE=DP1,DG=DH,∴Rt△DEG≌Rt△DP1H(HL),∴∠AP1D=∠AED=73°,∵∠BAC=180°−50°−50°=80°,∴∠EDP1=134°,②当点P在P2位置时,同理证得Rt△DEG≌Rt△DPH(HL),∴∠EDG=∠P2DH,∴∠EDP2=∠GDH=180°−80°=100°,综上∠EDP的度数为134°或或100°.故答案为:134°或100°.11.解:如图,当BP=BE=3时,∵△ABC和△D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10,∴AB=AC=5,∠B=∠C=∠DEF=45°,CE=10﹣3,∵∠DEC是△BEP的外角,∴∠DEF+∠QEC=∠B+∠BPE,∴∠BPE=∠QEC,∴△BPE∽△CQE,∴,∴,∴CQ=10﹣3,∴AQ=AC﹣CQ=5﹣(10﹣3)=8﹣10,当BE=PE时,如图,∵△ABC和△D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10,∴AB=AC=5,∠B=∠C=∠DEF=45°,∵BE=PE,∴∠B=∠BPE=45°,∴∠BEP=180°﹣45°﹣45°=90°,∴∠PEC=90°,∠QEC=45°,∴△BEP和△EQ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P=3,∴BE=PE=3,∴EC=BC﹣BE=10﹣3=7,∴EQ=QC=,∴AQ=AC﹣CQ=5﹣=,当PB=PE时,如图,∵△ABC和△DEF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C=10,∴AB=AC=5,∠B=∠C=∠DEF=45°,∵PB=PE,∴∠B=∠PEB=45°,∴∠QEC=180°﹣45°﹣45°=90°,∴△BEP和△EQC都是等腰直角三角形,∵BP=3,∴BE=BP=×3=6,∴CE=BC﹣BE=10﹣6=4,∴QC=CE=4,∴AQ=AC﹣CQ=5﹣4=,综上所述,AQ的长为8﹣10或或,故答案为:8﹣10或或.12.解:当40°角为顶角时,则顶角为40°,当40°角为底角时,则顶角为180°﹣40°﹣40°=100°,故答案为:40°或100°.三.解答题13.解:(1)∵∠B=40°,∠BDA=115°,∴∠BAD=180°﹣∠B﹣∠BDA=180°﹣115°﹣40°=25°,由图形可知,∠BDA逐渐变小,故答案为:25°;小;(2)当DC=2时,△ABD≌△DCE,理由如下:∵AB=2,∴AB=DC,∵AB=AC,∴∠C=∠B=40°,∴∠DEC+∠EDC=140°,∵∠ADE=40°,∴∠ADB+∠EDC=140°,∴∠ADB=∠DEC,在△ABD和△DCE中,,∴△ABD≌△DCE(AAS);(3)当∠BDA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是等腰三角形,当DA=DE时,∠DAE=∠DEA=70°,∴∠BDA=∠DAE+∠C=70°+40°=110°;当AD=AE时,∠AED=∠ADE=40°,∴∠DAE=100°,此时,点D与点B重合,不合题意;当EA=ED时,∠EAD=∠ADE=40°,∴∠BDA=∠DAE+∠C=40°+40°=80°,综上所述,当∠BDA的度数为110°或80°时,△ADE是等腰三角形.14.解:(1)∵A(3,3),∴OA=3,∵3>3,∴点A在⊙O外;(2)如图,当直线y=x+b与⊙O相切于点C时,连接OC,则OC=3,∵∠CBO=45°,∴OB=3,∴直线y=x+b与⊙O相交时,﹣3<b<3;(3)∵直线y=x+3与⊙O相交于点A,B.∴A(0,3),B(﹣3,0),∴AB=3,当BA=BP=3时,∴P1(﹣3+3,0),P2(﹣3﹣3,0),当AB=AP时,∵AO⊥x轴,∴BO=OP,∴P3(3,0),当PB=P A时,点P与O重合,∴P4(0,0),∴点P的坐标为(﹣3+3,0)或(﹣3﹣3,0)或(3,0)或(0,0).15.解:(1)解方程x2﹣6x+8=0,可得x1=2,x2=4,∵OC、OB的长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x2﹣6x+8=0的两个根,且OC<OB,∴OC=2,OB=4,∵∠ACB=90°,∴∠ACO+∠BCO=∠ACO+∠CAO=90°,∴∠CAO=∠BCO,又∵∠AOC=∠BOC=90°,∴△AOC∽△COB,∴,即,解得AO=1,∴A(﹣1,0);(2)由(1)可知C(0,2),B(4,0),A(﹣1,0),设直线AC解析式为y=kx+b,∴,解得,∴直线AC的解析式为y=2x+2,同理可求得直线BC解析式为y=﹣x+2,当点D在线段OA上时,即﹣1<t≤0时,则点P在直线AC上,∴P点坐标为(t,2t+2),∴d=2t+2;当点D在线段OB上时,即0<t<4时,则点P在直线BC上,∴P点坐标为,∴d=﹣t+2;综上可知d关于t的函数关系式为d=;(3)存在.由勾股定理得,AC==,当AC=AD=,点D在点A的右侧时,D点的坐标为(﹣1,0),当CA=CD时,∵CO⊥AD,∴OD=OA=1,∴D点的坐标为(1,0),当DA=DC时,如图,OD=DA﹣OA=DC﹣1,在Rt△COD中,DC2=OD2+OC2,即DC2=(DC﹣1)2+22,解得,DC=,∴OD=﹣1=,∴D点的坐标为(,0),综上所述,△ACD为等腰三角形时,D点的坐标为(﹣1,0)或(1,0)或(,0).16.解:(1)∵B(0,2),∴OB的中点为(0,),当点P运动到OB中点时,P(0,),设直线AP的函数解析式为y=kx+,将A(2,0)代入y=kx+得,2k+=0,∴k=﹣,∴直线AP的函数解析式为y=﹣x+;(2)由点A(2,0),B(0,2)可知,直线AB的解析式为y=﹣x+2,∵S△ABQ=S△ABP,∴直线PQ∥AB,∴直线PQ的解析式为y=﹣x+,当y=3时,∴﹣,解得x=1﹣,∴a=1﹣;(3)当AN=MN时,设PN交直线x=2于H,则AM=2AH,∴t=2(2﹣t),解得t=,当AN=AM时,∵OA=2,OB=2,∴AB=4,∴∠ABO=30°,∵BP=t,∴BN=2t,∴2t+t+4,解得t=,当MN=AM时,∵∠MAN=30°,∴AN=t,∴2t+=4,解得t=8﹣4,综上:t=或或8﹣4.17.解:(1)∵点C(﹣3,n)在直线y=2x+9上,∴n=2×(﹣3)+9=3,∴C(﹣3,3),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kx+b,∵C(﹣3,3),D(6,0),∴,解得:,∴直线CD的解析式为y=x+2;(2)如图1,设点E的横坐标为m,∵点E在直线CD上,EF⊥x轴交直线AB于点F,EG⊥y轴于点G,∴E(m,m+2),F(m,2m+9),G(0,m+2),∴EF=|(2m+9)﹣(m+2)|=|m+7|,EG=|m|,∵EF=2EG,∴|m+7|=|m|,∴m=﹣或﹣21;(3)如图2,∵∠CMN=45°,且△CMN为等腰三角形,∴CN=MN或CM=MN或CN=CM,①当CN=MN时,则∠MCN=∠CMN=45°,∵C(﹣3,3),∴∠COM=45°,∴∠CMO=90°,即CM⊥x轴,∴M1(﹣3,0),即点M的横坐标为﹣3;②当CM2=M2N2时,则∠M2CN2=∠M2N2C=67.5°,∵∠OM2N2=∠M2N2C﹣∠COM2=67.5°﹣45°=22.5°,∴∠CM2O=∠CM2N2+∠OM2N2=45°+22.5°=67.5°,∴∠M2CN2=∠CM2O,∴OM2=OC=3,∴M2(﹣3,0),即点M的横坐标为﹣3;③当CN=CM时,∠CMN=∠CNM=45°,∴∠MCN=90°,此时,点N必与点O重合,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点M的横坐标为﹣3或﹣3.18.解:(1)在Rt△COB中,∠COB=90°,OB=2,BC=4,∴∠BOC=30°,∴∠OBC=90°﹣∠BOC=60°,故答案为:60;(2)①由题意,得AP=2t,BQ=t,∵A(﹣3,0),B(2,0),∴AB=5,∴PB=5﹣2t,∵∠OBC=60°≠90°∴只有∠PQB=90°和∠QPB=90°两种情况,当∠PQB=90°时,∵∠OBC=60°,∴∠BPQ=30°,∴BQ=BP,即t=(5﹣2t),解得:t=;当∠QPB=90°时,∵∠OBC=60°,∴∠BQP=30°,∴PB=BQ,即5﹣2t=t,解得:t=2;综上所述,当t=或t=2时,△PQB是直角三角形;②如图:当a<5时,∵AP=a,BQ=b,∴BP=5﹣a,∵△PQB是等腰三角形,∠OBC=60°,∴△PQB是等边三角形,∴b=5﹣a,即a+b=5;如图3:当a>5时,∵AP=a,BQ=b,∴BP=a﹣5,∵△PQB是等腰三角形,∠QBP=120°,∴BP=BQ,即a﹣5=b,∴a﹣b=5,综上所述:当△PQB是等腰三角形时,a与b满足的数量关系为:a+b=5或a﹣b=5.19.解:(1)如图1,设DG=a,∵CD⊥AB,PE⊥AB,QF⊥AB,∴QF∥CD∥EF,∵DE=DF,∴EG=QG,∴DG是△EFQ的中位线,∴QF=2a,∵tan∠BAC==,即=,∴AF=a,DF=DE=4﹣a,∵BD=3,∴BE=3﹣(4﹣a)=a﹣1,∵PE∥CD,BP=PC,∴BE=ED,∴a﹣1=4﹣a,∴a=,∴FQ=2a=5,EF=2(4﹣a)=8﹣2a=8﹣5=3,∴EQ==;故答案:;(2)①如图2,过点Q作QH⊥CD于H,∵FQ⊥AB,CD⊥AB,∴∠QFD=∠FDH=∠QHD=90°,∴四边形FDHQ为矩形,∴DF=QH=DE,FQ=DH,∵tan∠ACD====,∴CH=2QH=EF,∴EF+FQ=DH+CH=8:故答案为:8;②由①得:EF+FQ=8,设EF=x,则FQ=8﹣x,∴EQ===,当x=4时,EQ取最小值为=4,此时,DE=DF=2,∴BE=3﹣2=1,∵PE∥CD,∴==,Rt△BDC中,由勾股定理得:BC==,∴PB=,当PB=时,线段QE最小,最小值是4;③设DE=m,BE=3﹣m,DF=m(0≤m≤3),∴AE=4+m,AF=4﹣m,FQ=8﹣2m,AC===4,AQ=(4﹣m),当△AEQ为等腰三角形时,存在以下三种情况:i)AQ=AE,则4+m=(4﹣m),解得:m=6﹣2,∴BE=3﹣(6﹣2)=2﹣3;ii)AQ=QE,∵QF⊥AE,∴AF=EF,∴4﹣m=2m,∴m=,∴BE=3﹣=;iii)AE=EQ,则4+m=,7m2﹣40m+48=0,解得:m1=4(舍),m2=,∴BE=3﹣=;综上所述,BE的长为2﹣3或或.20.解:(1)在Rt△ABC中,∠ACB=90°,AC=8,AB=10,由勾股定理得:BC===6,故答案为:6;(2)如图1,过点C作CH⊥AB于H,S△ABC=AC•BC=AB•CH,则×8×6=×10×CH,解得:CH=,当t=2时,AD=2×2=4,则S△ADC=×4×=;(3)当F A=FB时,DF⊥AB,∴AD=AB=×10=5,∴t=5÷2=;当AF=AB=10时,∠ACB=90°,则BF=2BC=12,∴AB•DF=BF•AC,即×10×DF=×12×8,解得:DF=,由勾股定理得:AD===,∴t=÷2=;当BF=AB=10时,∵BF=10,BC=6,∴CF=BF﹣BC=10﹣6=4,由勾股定理得:AF===4,∵BF=BA,FD⊥AB,AC⊥BF,∴DF=AC=8,∴AD===4,∴t=4÷2=2;综上所述,△ABF是等腰三角形时,t的值为或或2.。
中考数学专题函数图象选择题的几种解法

专题复习一一.专题复习 1. 探索型问题 2. 开放型问题 二. 常见的问题的类型:1. 条件探索型——结论明确,而需探索发现使结论成立的条件的题目。
2. 结论探索型——给定条件,但无明确结论或结论不惟一。
3. 存在探索型——在一定条件下,需探索发现某种数学关系是否存在。
4. 规律探索型——发现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与不变性的题目。
三. 常用的解题切入点:1. 利用特殊值(特殊点、特殊数量、特殊线段、特殊位置)进行归纳、概括,从而得出规律。
2. 反演推理:根据假设进行推理,看推导出矛盾的结果还是能与已知条件一致。
3. 分类讨论:当命题的题设和结论不惟一确定时,则需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分门别类地加以讨论求解,将不同结论综合归纳得出正确结论。
以上四种常见解题方法在本周的练习提纲中均有体现,同学们在解完本练习后,可细细对照参考答案,用心体会。
一. 填空题(每空4分,共48分)1. 请你写出:(1)一个比-1大的负数:____________;(2)一个二次三项式:____________。
2. 请你写出:(1)经过点(0,2)的一条直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过点(0,2)的一条抛物线的解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果菱形的面积不变,它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是x 和y ,那么y 是x 的____________函数。
(填写函数名称)4. 如图,△ADE 和△ABC 有公共顶点A ,∠1=∠2,请你添加一个条件:___________,使△ADE ∽△ABC 。
ABCE D215. 有一列数:1,2,3,4,5,6,……,当按顺序从第2个数数到第6个数时,共数了_______个数;当按顺序从第m 个数数到第n 个数(n m >)时,共数了_______个数。
6. 请你在“2,-3,4,-5,6”中任意挑选4个数,添加“+,-,×,÷”和括号进行运算,使其计算结果为24,这个算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4年九年级中考数学总复习课件:专题一+多解填空题

体验1 (2023·会昌县模拟)在矩形 中, , ,点 在 上,且 ,点 是矩形 边上的一个动点,连接 .若 与矩形 的边构成 的角,则 _ ___________.
,4或
体验2 (2023· 余江区一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 , 轴,点 在直线 上, ,点 是 轴上一动点.若 ,则点 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5 (2023· 寻乌县一模)如图,在矩形 中, , ,点 是 的中点,点 是 边上一动点.将 沿 折叠,点 的对应点为点 ,当射线 经过矩形 一边的中点时(不含点 ), 的长为_ _________.
1,3或
点拨 分三种情况:射线 经过 边的中点,射线 经过 边的中点,射线 经过 边的中点,然后根据矩形的性质、折叠的性质,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即可得到结论.
, 或
体验3 (2023· 鄱阳县二模)在 中, , , , 是 的中点, 是 上的动点.若点 到 的一边的距离为2,则 的长为_ ___________.
, 或
类型二 等腰、直角三角形中的多解
满分技法: 一、等腰三角形中的多解 1.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角不确定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分别讨论该角是顶角还是底角.
2.等腰三角形的腰和底不确定 (1)有一个动点的等腰三角形
2020年九年级数学中考复习——常用数学思想方法之【分类讨论思想】

2.几何类:几何有各种图形的位置关系,未明确对应关系的全等或相似的可能对应情 况等.
3.综合类:代数与几何类分类情况的综合运用.
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需要根据研究对象性质的差异,分各种不同情况予以考查.这 种分类思考的方法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解题策略.
分类是按照数学对象的相同点和差异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想 方法,掌握分类的方法,领会其实质,对于加深基础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解决 问题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正确的分类必须是周全的,既不重复、也不遗漏.
e
故答案为:5;
m
1 2
m s;
11. 24或 6 或 8
解:已知三角形的周长为 3 e 4 e m 12, 设另一个与它相似的三角形的周长为 x,
2 与 3 是对应边时, 两三角形相似,
m 2,
12 3
解得 m h; 与 4 是对应边时,
两三角形相似,
12
m
2,
4
解得 m ;
2 与 5 是对应边时,
A. 34
B. 30
C. 30 或 34
D. 30 或 36
【解】: 当 m 4 时, t h, 、b 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4 e m 12, m h 不符合;
同理, m 4 时,不符合题意; 当 m 时, 、b 是关于 x 的一元二次方程 2
12 e s e 2 m 0 的两根, 12 e s e 2 m 0 的两根,
m
1 2
e 3 与坐标轴分别交于点 A、B,与直线
m
交于点 C,
线段 OA 上的点 Q 以每秒 1 个长度单位的速度从点 O 出发向点 A 作匀速运动,运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