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程】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解

合集下载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碑文解释初学书法的,甚至是学了很多年书法的人,大多数都读过、临过唐代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帖。

谈起欧体的书法风格大家都能说出一二,如果深究一下此碑的碑文究竟讲的是什么内容,知道人恐怕不多了。

其实,学习中国书法不是单纯的学写字,同时还要兼修一些古代文学知识,要在读帖、临帖的同时读懂碑帖的文辞内容,这样才会逐渐积累自己的文学知识,辅助提高自己书法水平和文学修养。

这一讲,把《九成宫醴泉铭》的碑文译成白话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九成宫醴泉铭》也称《九成宫碑》,碑文文辞内容魏征撰写,书法欧阳询。

魏征,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人,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任命他为左丞,官至二品。

公元633年(贞观六年)魏征撰写《九成宫》文,由欧阳询书写刻石成碑,立于九成宫内。

九成宫遗址在今陕西省麟游县城西约五里,隋朝时称“仁寿宫”,唐太宗李世民执政后耗巨资修繕,修复后改名为“九成宫”。

贞观六年初夏,李世民到九成宫避暑,在九成宫附近发现泉水,饮后回味甘甜,遂赐名此泉为“醴泉”,并命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写刻石以记之。

故此,此文命名为:“九成宫醴泉铭。

”在此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大唐皇帝唐太宗李世民是如何勤俭理政的。

释文如下(上行黑体字是原文,下行是释文):秘书监检校侍中钜鹿郡公臣魏徵奉敕撰秘书监、捡校侍中巨鹿郡魏征奉皇帝之命撰写此文。

维贞观六年孟夏之月,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此则随之仁寿宫也。

贞观六年(公元633年)四月,皇帝来仁寿宫避暑,此地是隋朝建造的“仁寿宫”。

冠山抗殿,绝壑为池,跨水架楹,分岩耸阙,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

在险峻的山顶建造了雄伟的宫殿,拦截山谷成为湖泊,跨水架桥,高耸的宫阙分布于山岩之间,高阁环山而建,长廊环绕四周,楼宇连绵起伏,台榭参差错落。

视则迢递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璧交映,金碧相晖,照灼云霞,蔽亏日月。

观其移山回涧,穷泰极侈,以人从欲,良足深尤。

仰望山巅,足有千寻(1寻8尺)之高,俯视险峻的谷底,深千仞(1仞即1寻)不止。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逐字解读 简介——《九成宫醴泉铭》,作者魏徵(580—643),字⽞成,魏州曲城(今河北省巨⿅县)⼈,青年时曾为道⼠,后参加隋末李密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起义失败后,投奔唐⾼祖李渊。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魏徵成为重要辅⾂,以直谏知名,官⾄左光禄⼤夫,封郑国公,拜太⼦⼤师,卒溢⽂贞。

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九成宫醴泉铭》书写者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省长沙市。

另据史料记载欧阳询祖籍⼭东,祖辈在湖南做官后居住湖南。

)⼈。

仕隋为⼤常博⼠,唐太宗时官太⼦率更令、弘⽂馆学⼠,封渤海男。

他是著名的书法家,尤⼯于楷书,《宣和书谱》称:“询⼯书为翰墨之冠”,所书《醴泉铭》为其代表作之⼀。

后⼈亦称他为欧阳率更。

《九成宫醴泉铭》,贞观六年(632)四⽉刻,碑⽂⼆⼗四⾏,⾏四⼗九字,额阳⽂篆“九成宫醴泉铭”六字。

在陕西麟游。

传世宋拓尚多,以明驸马李琪藏北宋拓本为最早,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所写书法,浑厚沉劲,意态饱满,写撇、捺常⽤圆笔,显得圆融流畅,写弯钩⽤转法,曲圆较长,适成全字有⼒的⽀撑,这些表现了溶⾪于楷的特点。

《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天下第⼀铭”。

铭⽂与碑⽂分别出⾃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和以直⾔谏君⽽闻名的宰相魏征之⼿,加之当朝皇帝李世民是中国封建社会数以百计帝王中⼀位较英明的君主,特别是”贞观之治”被公认为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撰⽂铭记,因此《九成宫醴泉铭》碑也被誉为”三绝”碑。

其碑布⽩疏朗,结体化长为⽅,点画⽐较淳厚,⽤笔稳健含蓄。

原碑⽴于陕西省麟游县博物馆。

唐贞观五年,太宗皇帝命令修复隋⽂帝之仁寿宫,改名九成宫。

第⼆年,太宗帝避暑来到九成宫,在游览宫中台观时,偶然发现有⼀清泉。

太宗帝万分欣喜,便令魏征撰⽂,欧阳询书写⽽⽴⼀⽯碑。

这便是”九成宫醴泉铭”。

碑载:贞观七年四⽉唐太宗到此,”历览台观,闲步西城之阴,踌躇⾼阁之下,俯察厥⼟,微觉有润,因⽽以杖导之,有泉随⽽涌出。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课堂PPT)

楷书、欧阳询《九成宫》(课堂PPT)
楷书
1
▪ 一、楷书简介 四大楷书家
▪ 二、楷书基本技法 1.执笔方法;2.坐姿和立姿 ;3.运笔方法
▪ 三、欧阳询《九成宫》书写练习 1.基本笔画笔法分析; 2.偏旁部首分析 ;3.结构分析
2
一、楷书简介
▪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楷”便是楷模、 法式的意思,即是标准字体。它在汉末经 魏晋南北朝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到唐代 完成了楷书的定型。
▪ 精通音乐,善鉴定古器物,其诗清邃奇逸,书画尤为擅 名,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 响最广。传世书迹较多,《洛神赋》、《道德经》、 《胆巴碑》、《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 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24
▪ 《道德经》
25
▪ 《洛神赋》
26
▪ 《胆巴碑》
然十分稳固,无欹斜倾侧之感,而得寓险于正之趣。主要作
品还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邕禅师塔铭》、《虞恭
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梦奠帖》等。
4
▪ 《九成宫醴泉铭》
5
▪ 《化度寺邕禅师塔铭》
6
《 虞 恭 公 温 彦 博 碑 》
7
▪ 《皇甫诞碑》
8
▪ 《梦奠帖》
9
2、颜真卿(709-785)
▪ 还有执笔的松紧问题。执得太紧,手太用劲就会颤抖且手 指疼痛。执得太松,一点力也不用,笔就会掉下来。对于 初学者来说,从未拿过毛笔,心理比较紧张,因此可适当 放松些。当然,写字不是不用力,古人说“力在笔尖”, 是要将力量通过执笔的手传递到笔尖上,不能停留在手臂 或手指上。写字用的是巧力而不是死力。巧力来自久练, 这就像骑自行车一样,会骑了,习惯成自然,并不感觉到 自己在用力。写毛笔字如果感觉不到自己在用力,运笔自 如了,也就过了执笔关了。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

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欧阳询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用笔解析▲《九成宫醴泉铭》拓本《九成宫醴泉铭》,唐代贞观六年立于陕西九成宫醴泉铭原碑宫。

碑高2.7米,厚0.27米,上宽0.87米,下宽0.93米,碑料为石灰石。

碑身、碑首连成一体,碑座已破损,碑首有六龙盘绕,碑身阳面碑额刻“九成宫醴泉铭”六个大字,阳文篆书。

正文24行,满行50字。

楷书。

碑文由魏徵撰写,欧阳询正书。

该书作笔力劲健,点画虽然瘦硬,但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

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式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

字形采用长方形态势,字句、行距都较大,章法显得宽松而清晰。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用笔方整,且能于方整中见险绝,字画的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稳健。

其字形偏修长,行笔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划末重收,笔至划尾便稳稳提起。

整体碑文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划都成为后世模范,是欧阳询晚年代表之作,故后人学习楷书往往以此碑作为范本。

▲《九成宫醴泉铭》拓本局部《九成宫醴泉铭》的用笔特点:1、用笔存魏碑笔意。

点画朵成三角形,转折之处多用顿挫,方折劲健,方肩硬朗。

方中带圆,方圆融合,仪态秀润。

2、笔画粗细匀称,运笔沉稳。

不像颜真卿、柳公权的楷书,笔画的粗细对比明显,但每一笔中却有蕴涵着变化,而非刻板单调。

横画布排严整;竖笔多取背势;撇弯捺直;并多有腰细竖和腰细撇,瘦劲挺秀。

3、用笔又多沉稳内敛。

横竖起收多用藏护之法;出锋处锋尾较短,锋芒内敛;出钩多顿挫后平推笔锋作小平钩,不作长钩;有些撇或竖收笔回锋似钩,笔势凝练;右抛钩借用隶书“雁尾”之法。

4、多用点画置换,变化灵动,饶有趣味。

有的取汉隶笔法,以横竖代点,朴厚凝重;借魏碑笔势,以短撇代点,方劲有力;有的参行书笔意,以点代横竖,活泼灵巧。

《九成宫》讲义

《九成宫》讲义

第三讲欧阳询《九成宫碑》第二章楷书鉴赏方法:了解作者作者的学养、功力、审美取向、以及性格各方面的信息,都会反映在作品中,正所谓“书如其人”。

从根本上来说,好的作品跟人是相通的,人的学养、内心世界,会有一个外化,有一个物化,通过书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所以了解作者的家庭背景、性格、学养等才能真正走进他的作品世界。

一、欧阳询生平(1)欧阳询生平(南朝)欧阳询,字信本,唐代潭州临湘( 今湖南长沙)人,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557-641年),终年85岁。

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皇帝因猜疑其父欧阳纥怀有二心拜其为左卫将军。

欧阳纥于是据广州起兵反叛,兵败被擒,举家上下仅欧阳询一人因逃匿而豁免。

此时欧阳询年仅13岁,此后两月,皇太后驾崩,大赦天下,欧阳询因此免死,逃过一劫。

从此也成为了孤儿,幸好被父亲生前好友江总收养。

长期寄宿在别人家,随养父20余年,长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2)欧阳询生平(隋朝)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欧阳询任太常博士。

14年后,宇文化及自称天子,欧阳询作为朝臣亦被他掳持。

一年后窦建德攻破聊城,欧阳询被东夏朝留用,授予太常卿一职。

(3)欧阳询生平(唐朝)两年后,秦王李世民大破窦建德于虎牢,平定河北,欧阳询又一次死里逃生,后来因为他在隋朝时与高祖李渊交情甚厚,所以被授予侍中一职,当时年已65岁。

在大唐盛世他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封渤海县南,故也称为“欧阳率更”。

二、欧阳询的书法成就欧阳询的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分别是南朝陈,隋和唐朝。

在隋朝,欧阳询的书法就已经非常出名,唐朝时期,更是炉火纯青。

楷书法度之严谨,笔力之险峻,世无所匹,被称之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楷书代表作有《九成宫碑》、《化度寺碑》等。

《九成宫碑》《化度寺碑》三、《九成宫碑》简介《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碑》,由魏征撰文,说的是贞观六年(632),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发现泉水,这泉水如美酒般甘淳,因此命名为“醴泉”。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

《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笔法教程及赏析马忠金,又名中金,字润之,号草青堂主人.爱书法、好文学、喜艺术、攻篆刻。

常读书明志,品茶陶情,泼墨怡性。

作品散见报端,曾多次获得全国性书法大赛大奖~现为山东泰安书法家协会会员~一、欧阳询生平二、九成宫的艺术风格三、《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四、《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2)五、《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3)六、《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4)七、《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5)八、如何将欧字写活九、《九成宫》临习指导(樊建峰)十、《九成宫》临习指导十一、欧阳询楷书浅说一、欧阳询生平欧阳询,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生,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卒(公元557-641年),终年84岁。

复姓欧阳,名询,字信本。

据《唐书?欧阳询》记载,他是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欧阳询一生经历了3个朝代。

少年及青年时期生活在南朝陈。

他出身贵族,聪明敏悟,勤奋好学,读了不少书。

他的父亲在33岁时因犯谋反罪被杀,欧阳询由于得到父亲好友江总的保护才幸免一死。

江总字写得很好(是一位书法家。

在他的教育指导下,欧阳询受到了良好的书法熏陶。

他天资聪颖,加上刻苦好学,当了掌管宗庙礼仪等事务的“太常博士”。

以后,他与后来成为唐朝开国皇帝的李渊交往密切。

李渊建唐时,欧阳询已年逾60,他深受李渊、李世民(即唐高祖、唐太宗)的器重,曾作过修改政令的“给事中”、掌握时辰的“率更令”和专门修编文章的“弘文馆学士”等官职。

作为—名学识渊博的学者,他主持编纂了长达100卷的著名类书——(艺文类聚),同时他还足唐朝初期著名的碑文撰写大家。

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所见到的欧阳询楷书(主要是碑刻)字迹,大约有十几种。

但其中确定为欧阳询真迹的,只有4种,其余10多种,根据有关专家考证,均为后人伪刻。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

图文并茂的欧阳询《九成宫》笔法解析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一、《九成宫醴泉铭》笔法分析(1)起笔规律分析:首先应在写点之前加上反向的空中发笔动作,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接着写点,受北碑影响,《九成宫》笔画起笔写点时也有“横画直下笔,直画横下笔”的特点,所以写横(提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陡,与水平线呈大于60度左右夹角(左尖横除外),竖(撇与之同)起笔时点的方向较平,与垂直线呈大于60度夹角(上尖撇除外)。

后面带笔和转笔步骤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

▲图1—横起笔角度▲图2—竖起笔角度行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行笔规律:中锋铺毫起笔三步完成后,紧接着中锋铺毫行笔,在行笔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笔锋指向与运笔方向正好相反,同时要求笔锋始终保持在笔画的中央,随着手腕的运动,笔杆可以倒向笔锋所指方向(不能往运笔方向也不能往笔画两边倒,否则会造成拖锋或偏锋),笔杆倾倒幅度越大,笔锋与纸面的摩擦力越大,笔毫克服阻力前进,写出的笔画自然就有力度美(见下图)。

▲收笔规律分析:可借鉴楷书入门教材介绍的相应方法,如下:(一)藏锋收笔:弹、挑、折、转中锋行笔到末尾,收笔第一步是笔锋反弹提起(越是弹性小的笔或按笔幅度大的情况,越要反弹提起),因为象横、垂露竖或短竖以及反捺的收笔需要较轻的笔触才能圆满完成收笔。

所以反弹提起是圆满收笔的关键一步。

这里我用一个“弹”字概括反弹提起这一步。

第二步“挑”概括的是笔锋上挑(对横而言)或笔锋左挑(对竖而言),这一步的目的是同第三步“折”配合形成棱角,以强调笔画的造型效果。

注意:挑时要用一分笔轻挑,不可用很重的笔触。

第三步“折”概括的是笔锋在“挑”之后折笔(方向与起笔点的方向保持平行)向右下形成方角,与下一步圆转形成的圆弧收笔构成方圆对比。

注意:这一步依然要用一分笔轻折。

第四步“转”概括的是圆转回收,完成“折”后,手腕带动毛笔,使笔锋轻松一转,从下方轻轻收回,整个笔画到此圆满结束。

欧阳询九成宫竖弯钩的写法

欧阳询九成宫竖弯钩的写法

欧阳询九成宫竖弯钩的写法
欧阳询九成宫竖弯钩是楷书中的一种常见笔画结构,指的是横拖钩与竖折钩相结合的书写方式。

其写法如下:
1. 首先,先书写一个横折钩,即向右下方拉出一条弯曲的横线,线条朝向右上方上折,形成一个弯曲的“钩”形。

2. 接着,在横折钩的右边方向,从上往下书写一条直线,即竖起一笔。

3. 在竖起的笔画顶部,向左上方书写一条向上弯曲的小弧线,将竖起的笔画与原来的横折钩连接起来。

4. 最后,将小弧线继续向右侧延伸,与原来的横折钩的断点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钩形。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书写出欧阳询九成宫竖弯钩的基本结构。

在实际书写中,为了保持起笔与落笔的连续性,可根据需要进行适当调整笔画的角度和长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程】欧阳询《九成宫》欧体楷书基本笔画讲解
书法篆刻教学 2009-09-22 22:04:50 阅读420 评论4 字号:大
中小订阅
主讲教师:杨文博
【编者按】
朋友们:
书法是汉字的艺术,基本笔画又是学习书法的最初的途径。

先我部开设基本笔画专题,由我部书法教师演示并讲解书法的基本笔画,敬请关注。

【教师寄语】
朋友们:欧楷是许多人喜爱的一种楷书书体,素有“唐楷之冠”的美称。

历代书法家从欧楷入手而成大家者比比皆是,可见欧楷的书法地位。

为了方便同学们课下的学习和满足书画爱好者的要求,今天我将在本网陆续发布欧楷的基本笔画教学内容,供同学们、朋友们参考,也请朋友们多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切磋书法技艺。

写得不到之处还请书画同仁批评指正。

(杨老师会陆续把讲解的内容发布上来,现仅发布部分基本笔法的演示稿件)
1、点
点画不要按照相关教材上讲的,如有的教材说“逆入、右行、提笔、回锋、收笔”,这样的方法不是写字,而是在画字。

一个点就有这么麻烦的写法,已经吓退了很多书法爱好者。

其实这个点就一笔写成,露锋入笔,按笔下行,边走边提,左侧饱满的肚是用毛笔带出来的。

当然这里无法用更清晰的问题阐述清楚。

注意:要有三个角一个肚。

左点:露锋入笔,按笔下行,提笔下顿,回锋。

有时候根据字的需要,收笔可以出峰。

最上面的角相对锐利一些。

2、横
短横:露锋入笔,按笔右行、提笔下按、回锋。

注意要有三个棱
角写出来。

中横:露锋切笔入笔,下按后顺势右行,提笔下按、回锋。


似于一个四边形。

长横:一种是露锋入笔、一种是藏锋入笔。

需要注意中间最细,起笔处较中间粗,收笔最粗。

区别于颜体,收笔不要出现疙瘩,很自
然的收笔。

要匀称平滑,这是欧体的特征。

其实在欧阳询的书写中,横画是没有向上拱的趋势,而是直接平直的。

这样处理一是为了降低难度,二是为了符合现在书写艺术的需要。

当然两种写法都不为错,如果严格来讲,还是按照欧阳询写法为好。

3、竖
竖画:垂露竖、悬针竖。

两者的区别就在与结尾,悬针竖结尾注意要稍稍按笔后再提起,垂露竖也一样,只是垂露竖收笔较快而以。

短竖的写法和长竖基本一致,只是起笔后,稍向左倾。

4、撇
5、捺
6、挑
7、钩
8、折
实用文案标准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