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录_模板

合集下载

动作描写教学实录

动作描写教学实录

“拉”、“洗”、“跑”。
面加上恰当的修饰语,就会使文章更富于表现力。抓住情态,恰当修
生 2:天啊!要迟到了。我〔蹬〕开被子,〔跳〕下床来,〔拉〕 饰,这就是动作描写的第三个诀窍。〔板书:恰当修饰〕
过衬衣,〔套〕上鞋子,几步〔窜〕进洗手间,〔抽〕出牙刷,涂上牙
片段描写: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
好题借鉴:《爱抢镜头的——》、《书迷——》、 《贪吃鬼——》、 然纸上。
《捣蛋鬼——》、《搞笑大王》、《权力王》、《点子王》、《女汉子》、
生 2:读片段描写“娘娘腔”谢善武
《喜剧大王》……
师:他写得怎么样?
师:可以把我们学过的外貌、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结合起来写;
生:他写得很形象。通过描写谢善武生气时的动作,写出了他那
生 4:像〔蜜蜂〕一样跳起了那优美的“8”字舞。
形象地写出了小嘎子如猴子一样的敏捷,为文章添加了色彩。
师:这段话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师:还记得我们跳绳竞赛时的情景吗?
生:比方、排比。
生:记得。
师:用上了这些修辞手法是不是为这段动作描写增添了几分亮丽
片段填空:跳长绳竞赛时,陈老师一声清脆的哨音划破了天空的欢
不露一点儿破绽。——《人物描写一组》里《小嘎子和胖墩儿竞赛摔跤》 一样上蹿下跳,像〔 〕一样左右跳动,像〔 〕一样往返疾飞……
师:请快速默读这段文字,说说“塌”等这些动词写出了小胖墩的
师:想一想,该怎么填?我们来看一看现场,看看参赛者们各自
什么特点?那小嘎子又有什么特点?从哪些词看出来的?写小嘎子时

第7页共8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像女孩子一样掩面哭泣,边哭边诉,还摇几下身子的“娘娘腔”形象。 生:他不仅抓住了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还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优秀模板6套)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优秀模板6套)

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优秀模板6套)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1课文解说:本文是篇介绍地理知识的科学小品,属说明文。

它科学介绍了死海的特点和形成过程,全文重新至尾围绕死海的“死”与“不死”展开说明,先说死海的“死”――未有鱼虾、水草,寸草不生,再说死海的“不死”――人不会被淹死,且能开发利用,出现生机,最后又说到死海的“死”――终将干涸,重心说“不死”与标题呼应。

标题“死海不死”既是文章的内容概括,又是文章的结构线索。

本文采用多种说明方法,把科学知识与奇异的现象,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进行介绍,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融为一体。

素质教育目标:1、学习本文引用神话传说和数字说明的方法2、了解死海的特点及形成原因。

教学重心:体会说明文中语言准确平实的特点教学难点:1、引用神话传说的作用2、关于新颖、巧妙的标题的理解教学用具: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大家喜欢游泳吗?(喜欢的同学是因为你总能浮在水面,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不喜欢的同学那是因为你一下去就沉到河里去了,你说,那哪敢游泳啊。

)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游泳的神奇地方,人在水里它能和陆地上同样,可以蹲着站着,可以盘腿而坐,也可以迈开八字步状如鸭行,更有趣的是在水中还能跑步,玩累了,把两手一张在水面上仰天一躺,象一叶扁舟顺利漂荡,宛如睡在凉席上,实在舒服。

你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地方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科学小品――死海不死。

2、复习提问①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客观事物或道理进行介绍或解说的一种文体,它可分为哪两种?(事物说明文或道理说明文)②阅读说明文首先要弄清说明的对象,最重要的是抓住说明对象的什么?(抓住说明对象的特点)③说明文中由现象到本质,由结果到原因这都属于什么说明顺序?(逻辑顺序)④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几种?(九种)3、正音(出示小黑板)游弋(yì)谕(yù)告安然无恙(yàng)执迷不悟(wù)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速读全文,说文章大意。

《比尾巴》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5套)

《比尾巴》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5套)

《比尾巴》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5套)《比尾巴》课堂教学实录套1师: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热闹,小动物们正在进行一场“比尾巴”的活动,比赛的结果怎样呢,你们想知道吗?生:想。

师:学习了课文《比尾巴》我们就知道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比尾巴。

师: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检查一下大家的生字读得怎么样,请同学们“开火车读”。

生:(读词语卡片。

)师:火车开得非常顺利,你们的声音吸引来了六个小伙伴,我们看他们是谁。

(出示猴子图片)生:猴子。

师:你说得很正确,要是再说得完整一些就更好了。

你能再来说一下吗?生:这是一只猴子。

师:非常好。

(出示兔子图片)谁能说这是谁?生:这是一只小兔子。

师:很正确,这是一只怎样的兔子呢?生:这是一只白白的小兔子。

师:你说得真棒。

(出示松鼠图片)谁能说这是谁?生:这是一只小松鼠正在吃东西。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谁能比他说得还好呢?生:这是一只身子红红、尾巴长长的小松鼠正在吃松子。

师:你说得棒极了。

请同学们为他鼓掌。

(出示公鸡图片)谁能说这是谁?生:这是一只公鸡。

生: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

生:这是一只漂亮的公鸡在找东西吃。

师:说得很棒。

(出示鸭子、孔雀的图片)谁会说它们是谁?生:它们是鸭子和孔雀。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

这六个小伙伴就是参加比尾巴活动的选手,他们分成几组进行比赛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生:(看全文课件)分成两组进行比赛。

师:我们先来学习第一组比赛,也就是课文的一、二小节。

(屏幕出示一、二小节的课文内容)请同学们自己把这两个小节读一下,可以看书,也可以看屏幕。

生:读课文。

师:读得还不够熟练的同学请举手。

生:(读得不熟练的举手)师:下面请四人小组比赛,看谁读得最正确最流利。

生:(比赛读)师:谁能来读读这两个小节。

师:谁能来评价一下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很正确。

生:他读得很棒。

师:我觉得他读得最棒的地方就是读好了问句。

请看1、2、3句最后是个问号,这是三个问句,虽然咱们第一次是学习问句,但是咱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问句,比如说:“今天中午你吃饭了吗?”谁能再来说一个问句。

《选举风波》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_模板

《选举风波》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_模板

《选举风波》教学案例及课堂实录_模板点击浏览该文件一.教学目标:1、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精练性、音乐性的特点。

2、感知诗歌内容,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

3、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4、掌握诗歌中使用的修辞手法,理解其作用。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和教学目标2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四.课时安排:二课时五.教学设想:以朗读帮助理解,在熟读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积累的生物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音乐美,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再品析语言,了解这首诗的主要手法,理解其作用。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朗读诗歌,整体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本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的形式介绍科学知识,我们来探讨一下,到底介绍了哪些知识?二、检查预习:a) 检查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读音和含义。

b) 检查朗读情况。

三、老师朗诵,要求学生注意音节的停顿,语调的变化。

四、学生朗读诗歌,探讨问题:a) 诗歌主要写什么,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b)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哪几节?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诗的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c) 人们认识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中,化石起着什么样的作用?d) 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好在哪里。

五、抽学生朗读,教师作适当指导。

六、组织学生探讨问题,明确答案。

a) 这首诗主要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b) 诗歌的主体部分是3—6节。

具体抒写遐思的内容。

化石重现了一个逝去万载的令人神往而奇幻的生物进化世界。

c) 化石起到了保存物种生命信息的作用。

七、布置作业:a) 抄写课后词语。

b) 朗读诗歌。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诗歌,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了解诗歌的主要手法,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教学步骤:一、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诗的第一节连用了四个反问句,有什么作用?诗行中提到的几个“最早的生物”依次是指什么?(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2、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3、请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一下化石所重现的逝去万载的世界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可以用生物课上或课外所获得的有关知识进行补充)二、再读诗歌,品味语言:1、诗歌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作用。

《陈情表》教学实录模板

《陈情表》教学实录模板

《陈情表》教学实录模板《陈情表》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实词、虚词、古汉语句式;2、鉴赏*融情于事的表达和形象精粹的语言;3 、深入体会*凄切婉转的陈情技巧。

【教学重点】重要的古汉语语词知识【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李密祖孙间真挚深厚的感情【教读方法】*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传世名作,宜采取多种方法反复诵读;对难于理解的段落,可以采取研究性学习策略,提供相关研究资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在自学和讨论中获取新知。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数】3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文中生字词音义问题;2、初步了解所表达的主要内容,理清*的思路;3、温习第一册第四单元的几篇*,体会烛之武、邹忌、触龙的劝说技巧,并和同学讨论李密陈情的婉曲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熟悉课文,掌握古汉语语词知识,理清课文思路。

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有很多传统的美德,譬如勤劳、善良等,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便是“孝”了。

千百年来,人们常以忠则《出师》,孝则《陈情》相提并论。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传诵千古的绝妙好文,它陈情恳切,言辞婉转;它情理兼备,诚款感人;它缘情挥洒,流畅自然,这就是晋代文学家李密的名作《陈情表》,(投影《出师表——李密》,二、文题解说陈:陈述;情:事实、情理;表:即奏表,又称表文,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

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不同名称,刘勰《文心雕龙》:“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三、课文诵读教师范读,指导学生通过正确地诵读方法感受*真挚感人的情感;诵读指导: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全体学生高声自由朗读全文,教师要求:1、注意某些字的读音:鲜、期、强、洗、有、更等;2、请学生谈*情感特点。

四、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表”的文体特征,提问:1、是谁陈情?学生回答后,投影:李密( 224 - 287 ),西晋犍为武阳人,又名虔,字令伯。

少时师事著名 1学者谯周,以学问*著名于世。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4套)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4套)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4套)《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实录1本文以简短的篇幅刻画了四位名作家的形象,表现了他们的思想性格特点。

写人物怎样抓住肖像特点,如何做到声态并作,从表情写到内心,如何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本文都是典范之作。

因此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是:1、知道应抓住人物思想性格特点进行描写。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讨论、分析、揣摩,通过比较作者对几个人物的不同写法,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写作技巧。

注重对学生进行独立分析、思辩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并通过练习增强学生对本文学习重心的理解运用。

在引导学生分析有关四位大作家的肖像、语言、行动描写的语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后,运用在记叙、描写中插入议论抒情的写法对莫泊桑进行肖像描写;让学生发挥想像假如此时四位大作家正在谈论着文学方面的事情,恰巧就在此时,莫泊桑来了,根据四位作家的性格特点,他们会用什么样的表情、语言和动作来迎接莫泊桑的到来。

当学生通过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的时候,就已经逐步理解并掌握了本文的学习重心。

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我感觉是朗读这一环节做得不够,应当把朗读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不是集中在某一时段《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教学实录2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群像的描写方法。

2.学习抓住人物特点的写人方法。

3.掌握记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

二、自学课文1.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福楼拜和朋友们的关系如何?他们在辩论什么?他们的活动对你有何启发?三、学习研讨1.人物描写采用了哪些方法?文中是如何进行具体的描写?划出相关的描写性语句。

完成表格填空。

描写方法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肖像语言行动性格2.屠格涅夫为何对福楼拜有一种很强烈并且很深厚的爱?3.文中人物群描写有何特点?各人描写有没有雷同?4.短短一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作者是如何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为何只选屠、都、左三个人写?写谁写得至多?写人物语言,有没有具体展开谈话的内容?写三个人时按照什么顺序7 .5.读读课后练习三,从文中找出人物描写得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

《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3套)《邓稼先》课堂教学实录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从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心】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心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和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学生对于第二部分的探讨可以得到初步的理解,有着“巨大贡献”的邓稼先性格沉稳内敛,未有张扬丰功伟绩的内心需求;他长期扎根于艰苦的科研环境中,也未有被宣传的客观条件。

从而,教师指导学生思考下一环节探讨问题:既然邓稼先未有张扬功绩的内心需求,也未有被宣传功绩的客观条件,那么他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呢?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从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虎门销烟》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6套)

《虎门销烟》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6套)

《虎门销烟》教学实录(优秀模板16套)《虎门销烟》教学实录1《虎门销烟》教学深思这堂课的成功的地方就在于,我是一直充满激情的去上课的,孩子们的朗读也颇有水准,整堂课的氛围一直不错,对于文本细节的理解也比较到位。

《虎门销烟》是一篇历史题材的文章。

历史事件离学生们的生活比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我的设计理念是通过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回到当时的场景中,让学生能够深切感受当时的情景,这样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假设孩子们和广州老百姓一起,作为销烟的见证者,一起观看销烟,效果不错,达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的。

但还是有些遗憾产生的。

我想,如果未有前期铺垫,学生们是不会很快入境,但是,大量的铺垫的话,30分钟又远远不够。

最后我决定重心放在销烟时和销烟后去讲,前边两段选择回忆导入。

可这样一来,整篇文章便有些断开的感觉,衔接的不是很好,影响了文本的整体效果。

显得过渡不自然。

一堂课应当是一个整体。

课堂设计的每个环节之间应当是环环相扣,紧凑而一体。

这就需要有一个很好的过渡。

生涩的过渡会割裂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因此,过渡一定要自然,要做到水到渠成。

这样才能让课堂浑然一体,一气呵成。

另外我对课堂的预设不够。

孩子们回答问题时冷场了一下,虽然我用了一句话:“看,你激动的都说不出话来了。

”掩饰过去,但自己知道,孩子是因为理解的不到位才未有回答出来的。

每节课都是不可复制的。

课堂的生成性是很大的。

因此教案当中必须对教学设计和学生的表现做多种预设。

这样才能够保证遇到特殊情况或是偶发事件能够不慌不忙,沉着应对。

还有,我对学生的评价缺乏针对性。

课堂评价是教学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好的评价能让学生感受成功感,获得学习的自信心。

同时,也能体现一个教师的教学机智与随机应变的能力。

评价语注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表现,做到细、准、精。

要做到因材施评。

只要有了针对性,评价的百般化自然就有了。

总之,这堂课结束了,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吸取教训,发扬长处,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修养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实录_模板“光的直线传播”课堂教学实录天津市仁和中学赵树珍【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光的传播”。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播放动画:一人走进一间漆黑的屋子,接着把灯打开,紧接着又进来一人将他的眼睛蒙上。

)师:如果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我们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生:不能看见物体,因为夜晚没有光,我们什么也看不见。

师:站在明亮的屋子里,将眼睛蒙上,你能看见物体吗?为什么?生:仍然什么也看不见,因为将眼睛蒙上就是看不见物体。

(其他同学在思考,教师用鼓励的眼神望着同学。

)师:想一想,谁能进一步解释一下?生:是不是没有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里?(同学们露出茅塞顿开的神色,教师露出满意的微笑,点点头。

)师:他说的对不对?生齐答:对。

师:实际上我们的周围就是一个充满五颜六色的光的世界,阳光使我们的世界绚丽多彩,光使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同学们一定都想知道光的奥秘吧!从本章开始,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光的世界。

二、教学目标(投影显示)1.知道什么是光源。

2.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的现象。

3.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4.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三、预习指导(投影显示预习内容)1.________________叫光源。

光源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光在________________是________________传播的。

3.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光线。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___。

5.解释影子、日食、月食的形成原因。

(通过图片的直观展示,说明光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阅读课文并完成预习题,有问题请在书中作出标记。

遇到问题同学们可以一起讨论。

(此时教师全场巡视,检查同学们的完成情况,将具体的问题记录下来。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哪些有关光的知识?生: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可以叫光源。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也可以叫光源。

生:光源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光源,一种是人造光源。

师:很好,可是,光是如何传播的呢?生:小学自然常识中曾经学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在生活中,你们见过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能否举例说明?生:见过,比如电影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直的……生:在有雾的天气里,可以看到从汽车头射出的光束是直的……生:现在有的建筑物上打的光束也可以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既然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我们怎样才能形象地表示光的传播呢?生:用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师:谁能上来示范画光线?(生举手示意,生在黑板正确画出点光源发出的光线,师微笑着点头表示肯定。

)师:同学们注意,光是真实存在的,光线是人们用来表示光的传播路线的一种方法。

因此画光线时必须用箭头标明光的传播方向。

生:太阳发出的光也可以这样画吗?师:太阳离我们很远,它发出的光可看成是平行光线;手电筒、探照灯射出的光线也可看成是平行光线。

(教师示范画出平行光线)生:光在哪里是沿直线传播的?生:光是否总是沿直线传播呢?生:光沿直线传播需要什么条件?师:好,接下来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同学们就要注意观察、实验,深入探讨、自主探索和总结物理规律。

要想确切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同学们必须自己去探究。

(各组学生选用已准备好的小激光、水、玻璃、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三球仪等器材进行实验。

各组选择的不同,实验的步骤不同,探究的问题不同,遇到的问题也不同,气氛异常活跃。

此时教师要适当地向学生指导和点拨。

)(教师把小组实验中探究的共同问题投影在屏幕上)师:通过实验,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1:光可以在空气、水、玻璃等介质中传播。

生2:光在这些介质中都是沿直线传播。

生3:光在透明的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4:这说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还有其他观点吗?生5: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

师:(质疑)光在同种介质一定沿直线传播吗?(同学们显示出疑惑、求知的神态。

)四、教师点拨师: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它周围的大气并不均匀,请看从大气层外射向地面的阳光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利用微机动画演示早晨太阳光线的偏转)生1:通过动画演示,我看到光在疏密不均匀的空气中,不能沿直线传播。

生2:早晨,当太阳在地平线以下时,我们就看见了它。

生3:这是因为不均匀的大气使光线变弯了。

生4:光在同种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生5: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在同种且均匀的介质中。

生6:应该说,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分析总结得很好,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这就是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你们是不是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新的理解?全体生:是。

师:请同学们在书中“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下面用红色铅笔画线引起注意,并且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下画重点符号。

(教师微笑点头,师生鼓掌,教学难点突破,目标达到。

)(播放雷鸣闪电动画)师:打雷时闪电和雷声实际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听到雷声还是先看到闪电?生:先看到闪电。

师:(质疑)这说明了什么?生: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

生:光的速度到底有多大呢?师:(释疑)光的传播速度很大,测定光的传播速度是非常困难的。

第一个测量光速的科学家是伽利略,但遗憾的是他失败了。

后来经过几代[1] [2] 下一页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测出的结果一次比一次精确,现在公认光在真空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生:这3×108m/s的速度能有多大呢?师:光在1秒内传播的距离相当于绕地球7周半;光从月球传播到地球只需1.3秒。

五、探究训练(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和现象,启发学生思维,在变化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去探索。

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师:(演示手影)请看,这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光学现象,谁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释一下?(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生:光在均匀介质沿直线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光不能达到的区域便形成了影子。

师:同学们都在路灯下走过,(动画演示一个人在路灯下走过时的情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看谁能发现。

生: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

师:谁能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为什么人的影子会发生长短变化呢?(学生回答,老师鼓励,微机辅助演示释疑。

)师:能否根据影子的形成,说明汽车的前灯为什么安装在车的下部?(提示:夜间行车,灯光照射的路面一片光亮,表明路面是平坦的;如果有黑影,说明路面是坎坷不平的。

)生:(释疑)由作图可知,对于同样高的障碍物,如果光线从较高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比较短;光线从较低的地方射向障碍物,其影子长一些,这样有助于司机看清前面路面的凹凸情况,所以汽车的前灯要安装在车头的下部。

师:回答得非常好!老师还知道同学们最爱看动画片,请看《宝莲灯》片段中发生了什么自然现象。

(播放)生:月食。

师:(质疑)你相信月亮确实被天狗吃了吗?用微机动画模拟演示日食、月食的成因。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生1:月球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的光被月亮挡住,地球表面上某些地区短时间看不到太阳就出现日食。

生2:地球运行到月球与太阳的中间并成一直线时,太阳光被地球挡住,不能射到月球上,月球上出现阴影,就是月食。

师:光的直线传播在实际生活中还有什么应用?谁能再举例说明?生:检查排直队,打靶瞄准时。

生:什么是激光准直?(教师用微机模拟利用激光准直来凿隧[1] [2] 下一页第四节汽化之蒸发[师]同学们,现在老师手指上蘸了些酒精,我在黑板上写下个“水”字,请同学们猜猜看,酒精会如何变化呢?[生]黑板上的酒精会变少,直至消失。

[师]减少的酒精跑哪儿去了?[生]由液体变为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那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师]同学们还能否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生]湿毛巾放在室外晾干;刚拖完地后,地面是湿的,慢慢就干了等等。

[师]同学们都举的很好。

类似于酒精、水这种在液体表面上慢慢发生的物态变化,物理上专门定义了一个名称——蒸发。

2.定义:发生在液体表面的平和的汽化现象叫蒸发。

[师]由定义我们知道,蒸发是一种汽化现象。

那么汽化时,还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给每个同学发一个酒精棉球,同学们把它涂抹在手背上,感受一下,说说有什么感觉?[生]手背上被涂抹的地方感觉到凉凉的。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把酒精棉球裹在液体泡上,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了。

[师]说明什么问题?[生]汽化(蒸发)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

[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例子啊?[生]夏天,从游泳池上岸之后,觉得特别凉爽,因为被风一吹,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人体的热量,所以觉得凉爽。

再比如,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容易着凉感冒,是由于水在蒸发过程中吸收人体热量所引起的。

[师]好,联系我们举的一些例子,各小组(前后左右4人为一组)能否归纳一下,蒸发具有那些特点?[生]3.蒸发的特点:(1)发生在液体表面(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3)汽化进行的缓慢(4)需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师]刚才同学们总结的很好。

下面老师要请教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同学都寄宿,平时你们怎么晾衣服的?[生]通常把衣服晾在太阳能照射得到又通风的地方。

[师]还有吗?晾衣服的时候是不是团成一团,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就行了?为什么?[生]还要把衣服摊开来晒。

只有这样,衣服才会干的快。

[师]哦,用物理的话说,也就是衣服上的水蒸发的快。

联系这个生活实例,同学们能否说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了?[生]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加快/减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通速度(2)(加大/减小)液体的表面积(3)(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师]同学们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生]比如,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办法:(1)将粮食摊开放在阳光下照射[1] [2] 下一页升华和凝华【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了解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3.学会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重点: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策略:通过实验探索、观察思考和实例分析来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难点: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而学生易误认为需要通过液态这一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