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补充注释(儒林外史)
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案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小说欣赏

第7课《儒林外史》匡超人学习重点1.记:掌握本文的字音、字形、词语及《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
2.读:品读课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匡超人这一人物形象的。
3.练: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4.写: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片段,刻画一个人物形象。
一、诵记名言警句《儒林外史》中的名言警句1.清官难断家务事。
2.医家有割股之心。
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4.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
5.读书好,耕田好,学习便好;创业难,守城难,知难不难。
6.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
7.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二、了解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官宦家庭。
他的父亲为人清正耿直,不以功名为重,对吴敬梓有着深刻影响,吴敬梓自幼聪颖异常,20岁时中秀才。
父亲死后,因其不善经营,家产挥霍俱尽。
后又屡试不第。
33岁,他移家南京,开始了卖文生涯。
36岁时,安徽巡抚荐以应博学鸿词科,以病不赴。
40岁后生活陷入窘境,靠友人接济度日。
由富转贫的生活经历使其饱尝世态炎凉,对现实有较清醒的认识。
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
2.相关链接《儒林外史》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批判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
选文中的匡超人在马二先生的训导下,逐渐热衷功名,并且到京城攀高结贵,停妻再娶,作者通过一系列的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是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追求名利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儒林外史》从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开始,第十六回“大柳庄孝子事亲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匡秀才重游旧地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加上节选的第二十回“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集中叙述了匡超人的生平行事。
匡超人修订

艺术成就
1、独特的结构——“虽云长篇,颇同短制”
小说结构上与通常的长篇小说以中心人物、中 心事件来结构的方式不同,它 以连缀的故事、相互衔 接的人物 ,既独立又 前后呼应地结成艺术整体,奠 定了我国讽刺小说的基石。
2、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辛辣的讽刺
作者因久阅文坛,对文人的心态自然非常熟稔, 一旦发为讽刺,不但穷形尽相,往往还剔骨见髓,使 有疾者霍然汗出。他的观察点是:人物、冲突。
十三岁时移居南京,在秦淮水亭,历时十余
年时间,创造出不朽之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的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安徽省全椒县 人,清代小说家
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具有儒家正统 思想的知识分子,对吴敬梓的思想有一定影响。吴敬 梓不善于治理家业,又喜欢慷慨资助别人,与朋友歌 吟豪饮。父亲死后不几年家产便变卖殆尽。他二十三 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 人。家业荡尽,功名又无希望,被族人视为败家子, 于是迁居南京,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生活相当贫 困。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 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广泛的交游,长 期同官僚、政客、名士之流的周旋,使他对官场的腐 败,儒林的堕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匡匡超超人人的无形耻象行的为塑造为自己解开脱辩
你的感受如何 (他是什么样的人)
你独自住不方
对
不顾夫人肯 便 做的兴头, 否,执意送 再来接你上任
虚伪 狡诈
待 夫人下乡 我去之后,你
家
日食从何而来
人
的
态 度
戏文上说的蔡 隐瞒婚史, 状元招赘牛相
再结夫妻 府,传为佳话,
道德败坏 无耻卑鄙
这又何妨。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儒林外史 匡超人

16回
第16回:回到家乡乐清县,匡超人见 人作躬打揖,甚是知书达礼。整日杀 猪磨豆腐,帮助久病在床的老父亲出 恭,念书至四更鼓。作品中运用大量 的细节描写,突出匡超人是个顶极孝 子和酷爱读书之人。因他的知书达礼 和勤奋苦读,受到知县的提拔,中了 相公。
17回
第17回:因知县提拔中了相公,却因知县 遇事,将会祸及于匡超人,于是,他只得 躲回杭州,旧地重游。客舍中遇到景兰江, 景兰江不喜欢马二先生的时文(功名), 在一次众人饮酒之时,景兰江问道:‚众 位先生所讲中进士,是为名?是为利?‛ 众人道:‚是为名。‛景又说道:‚可知 道赵爷虽不曾中进士,外面诗选上刻着他 的诗几十处,行遍天下,哪个不晓得有个 赵雪斋先生?只怕比进士还享名多着呢。‛ 匡超人听得,才知道天下还有这一种道 理。——除了马二先生说的功名富贵之外, 还有士林秀才们的附庸风雅之趣。
自此,严监生的病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诸亲六眷都来 问候。五个侄子穿梭的过来陪郎中弄药。到中秋已后,医家 都不下药了。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病重得一连 三天不能说话。晚间挤了一屋子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严 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大侄子上前问道: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他就把头摇了 两三摇。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 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 狠狠的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奶妈抱着哥子插口道: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他听了这话, 两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赵氏慌忙揩揩眼泪,走 近上前道:“爷,别人都说的不相干,只有我晓得你的意思! 你是为那盏灯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 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众人看严监 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严监生》
《匡超人》

你的感受如何 (他是什么样的人)
对待 儒林 旧友 的态 度
潘三入 狱,恕 不探望
虚 伪
怕承担 赏罚不 明之虞
势
利
你的感受如何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为自己开脱辩解 (他是什么样的人)
恬 不 知 耻 自 夸
误用“先儒 ”,酿成 笑 话,不以为 耻
谓“先儒”者 ,乃先生之谓 也
恬不知耻
课文把握
课文节选部分,主要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来表现匡超人的性格特征? 不想教习考取,要回本省地方取结。匡超人 没奈何,含着一包眼泪,只得别过了辛小姐, 回浙江来。
你的感受如何 为自己开脱辩 匡超人的无耻行为 匡超人形象的塑造 (他是什么样的人) 解
对 待 家 人 的 态 度
你独自住不方 不顾夫人肯 便 做的兴头, 否,执意送 再来接你上任 夫人下乡 我去之后,你 日食从何而来
虚伪
狡诈
戏文上说的蔡 隐瞒婚史, 状元招赘牛相 再结夫妻 府,传为佳话, 这又何妨。
《儒林外史》的内容及主题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也是最 具有鲜明批判色彩的社会问题小说。
全书共55回,实写清朝,背景却放在明 朝,它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 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内容,描绘了 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 种丑恶现象。
中国
:
• 在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几种经典性著作中,《儒林外 史》是最受冷落的一种,以至鲁迅要为之抱不平:“ 《儒林外史》作者的手段何尝在罗贯中下,然而留学 生漫天塞地以来,这部书就好象不永久,也不伟大了 。伟大也要有人懂。”(《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 《丰收》序》) 所著有《文木山房集》,《诗说》若干卷;又仿 唐人小说为《儒林外史》,穷极文士情态,争传写之 。(程晋芳《吴敬梓传》) 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 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 讽:于是说部中始有足称讽刺之书。(鲁迅《中国小 说史略》)
《儒林外史》第15回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写明清社会儒学文化的经典小说,而其中第15回中的匡超人形象孝顺的表现更是深刻地展现了孝道精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估这一主题,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一、匡超人形象的初步介绍匡超是《儒林外史》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在小说中展现了许多传统儒家思想和价值观。
在第15回中,匡超的孝顺之举堪称经典,对孝道精神做出了深刻阐释,这也是我们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点。
二、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外在表现在第15回中,我们可以看到匡超孝顺父母的情节,例如他供养父母、孝敬父母等行为。
这种孝顺的外在表现,体现了他对家庭的责任和尊重,也展现了传统孝道在他身上的体现。
三、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除了外在的孝顺行为,我们还需要深入挖掘匡超内心的孝道情感。
他的内在孝道情感可能受到了何种影响?他是如何从内心深处体现孝道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匡超人形象孝顺的内在涵义。
四、对《儒林外史》中匡超形象的评价和启示在我们将对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反思。
孝道的重要性以及传统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都可以从匡超形象中得到一些启示。
通过这样的深度和广度探讨,《儒林外史》第15回中匡超人形象的孝顺表现将被充分展现,我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为你带来对这一主题更深入的理解和启发。
明清社会是一个崇尚儒学文化的社会,孝道精神在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背景下,匡超这个人物形象的孝顺表现更是令人深思。
匡超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他对孝道的理解和实践,不仅体现了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更是对儒家思想和价值观的生动诠释。
通过对匡超形象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评价这一主题。
我们需要对匡超形象进行更深入的介绍。
他是一个家中的长子,在父母去世后,他悉心照料年迈的祖母,十分尊敬她,不离不弃。
这种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展现了他对孝道精神的理解和实践。
吴敬梓《儒林外史》15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吴敬梓《儒林外史》15第十五回葬神仙马秀才送丧思父母匡童生尽孝话说马二先生在丁仙祠正要跪下求签,后面一人叫一声,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回头一看,那人象个神仙,慌忙上前施礼道:“学生不知先生到此,有失迎接。
但与先生素昧平生,何以便知学生姓马?”那人道:“‘天下何人不识君,?先生既遇着老夫,不必求签了,且同到敝寓谈谈。
”马二先生道:“尊寓在那里?”那人指道:“就在此处不远。
”当下携了马二先生的手,走出丁仙祠,却是一条平坦大路,一块石头也没有,未及一刻功夫,已到了伍相国庙门口。
马二先生心里疑惑:“原来有这近路!我方寸走错了。
”又疑惑:“恐是神仙缩地腾云之法也不可知。
”来到庙门口,那人道:“这便是敝寓,请进去坐。
”那知这伍相国殿后有极大的地方,又有花园,园里有五间大楼,四面窗子望江望湖。
那人就住在这楼上,邀马二先生上楼,施礼坐下。
那人四个长随,齐齐整整,都穿着绸缎衣服,每人脚下一双新靴,上来小心献茶。
那人吩咐备饭,一齐应诺下去了。
马二先生举眼一看,楼中间接着一张匹纸,上写冰盘大的二十八个大字一首绝句诗道:南渡年来此地游,而今不比旧风流。
湖光山色浑无赖,挥手清吟过十洲。
后面一行写“天台洪憨仙题”。
马二先生看过《纲鉴》,知道南渡是宋高宗的事,屈诣一算,已是三百多年,而今还在,一定是个神仙无疑。
因问道:“这佳作是老先生的?”那仙人道:“憨仙便是贱号。
偶尔遣兴之作,颇不足观。
先生若爱看待句,前时在此,有同抚台、藩台及诸位当事在湖上唱和的一卷诗取来请教。
”便拿出一个手卷来。
马二先生放开一看,都是各当事的亲笔,一递一首,都是七言律诗,咏的西湖上的景,图书新鲜,着实赞了一回,收递过去。
捧上饭来,一大盘稀烂的羊肉,一盘糟鸭,一大碗火腿虾圆杂脍,又是一碗清汤,虽是便饭,却也这般热闹。
马二先生腹中尚饱,因不好辜负了仙人的意思,又尽力的吃了一餐,撤下家伙去。
洪憨仙道:“先生久享大名,书坊敦请不歇,今日日甚闲暇到这祠里来求签,”马二先生道,“不瞒老先生说,晚学今年在嘉兴选了一部文章,送了几十金,却为一个朋友的事垫用去了。
《儒林外史》:匡超人,一个好人的堕落史

《儒林外史》:匡超⼈,⼀个好⼈的堕落史《儒林外史》这部号称代表了中国古代讽刺⽂学最⾼峰的⼩说,可以说是写尽了古代⽂⼈的千姿百态。
书中,有不问世事的隐⼠,也有追名逐利的⼩⼈,他们或⼀⽣正直善良,或⼀世虚情假意。
但还有⼀个⼈,他少年成名,仕途顺遂,⼀⽣遇贵⼈⽆数。
他是⼈⼈欣赏的好⼉郎,同时,也是⼈⼈唾骂的坏胚⼦。
这个⼈就是匡超⼈,⼀个集⼤善与⼤恶于⼀⾝的⽭盾统⼀体。
很多⼈对《儒林外史》的认识都来⾃于“范进中举”,对匡超⼈并没有太多印象。
但事实上,匡超⼈在整部作品中不仅所占篇幅重⼤,⽽且地位相当重要,可以说匡超⼈这个⼈设所代表的不⽌是他本⼈,他还代表了⼀个时代的发展与落寞。
1.好⼈匡超⼈匡超⼈是⼀个好⼈,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他具备了好⼈的全部特征。
⾸先,他出⾝贫寒,却孝⼼感⼈匡超⼈的⽗母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没知识,没头脑,更没有钱。
到了匡超⼈这⼀代,经济状况⾮但没有改观,反⽽⽐以前更加穷困潦倒。
匡超⼈今已⼆⼗⼆岁,因为家穷,⾄今尚未娶妻,这在当时绝对是⼤龄剩男了。
不仅如此,匡超⼈的教育程度也不⾼,只上过⼏年学就辍学了,连个童⽣都算不上。
为了减轻家⾥的负担,匡超⼈跟着⼀个卖柴的客⼈来到了省城,在柴⾏⾥做会计。
谁知客⼈折了本,就打发匡超⼈离开了。
但回家的路途遥远,⾃⼰⼜两⼿空空,没有办法,匡超⼈只得四处流浪,以拆字这种下等的职业勉强活命。
幸好遇到马⼆先⽣,见他可怜,资助了⼀些银两和棉⾐,匡超⼈才得以顺利返家。
匡超⼈在外地时,从⼀同乡处得知⽗亲中风瘫痪,悲愤不已,痛恨⾃⼰⽆能,不能回去伺候⽗亲,禽兽不如。
好不容易回到了家⾥,匡超⼈都没来得及休息,就跑到⽗亲跟前,磕头问安。
当晚就在⽗亲⾝边睡下,⽇夜伺候⽗亲起居,就连⼤⼩便都亲⼒亲为。
为了让⽗亲舒舒服服地出恭,匡超⼈直接让⽗亲横躺在床上,中间放⼀⽡盆,⾃⼰跪在地上,两肩托着⽗亲的双腿,⼀点也不嫌弃⽗亲出恭时的⽓味难闻。
不仅如此,⽗亲出恭后的⽡盆,也是匡超⼈拿出去清洗。
原创1:第6课《儒林外史》——匡超人

匡超人这个典型人物,他的变质堕落不仅是他个人的悲 剧,而且更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作品虽然以描写被否定人物为主要任务,但在讽刺 对象中也包着许多正面因素,所讽刺的对象有的并非一 开始就是无恶不做的坏蛋,而是科举制度造就了他们的 性格,有一个由好而坏的发展变化过程。在更深的层次 上揭露了科举制度对人的灵魂的腐蚀,使人陷入罪恶的 深渊。匡超人就是一个典型。
另外,作者还将与科举制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各 式各样人物的众生相展现在读者眼前。如汤县令为自己 的仕途着想,对说情人回教师父施以酷刑,终于激起
民愤,闹到按察院,汤知县仍然“大摇大摆地出堂发 落”。
《儒林外史》展示了一幅18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 画卷,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为描写对象, 深刻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功名利禄观念,进而否定了汉 唐以来封建士人传统的人生道路,并且通过这种批判 也揭示了当时的官僚制度、人伦关系以及用古代道德 规范来扭转颓败世风的幻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也必将 破灭。
请求帮助的时候,他干脆用一套官话挡驾,充分表现 了他的虚伪和势利。当蒋书办对此提出质疑时,他的 语言更暴露出他一幅虚伪丑陋、忘恩负义的嘴脸。
从匡超人停妻再娶的事情上来看,匡超人本已有 妻室,但当李给谏问起,他却因自己的丈人地位低, 惟恐被人小瞧,所以回答没有。不料李给谏却把外甥 女嫁给他,他也有过踌躇,但攀龙附凤的诱惑吸引着 他,最终还是答应下来,过了几个月神仙般的日子, 全把在家受苦的糟糠之妻忘在了脑后,可谓败德丧行。
吴敬梓从小受家庭影响,读了很多书,想走科 举做官的道路。早年中过秀才,29岁那年还到滁州 参加乡试,但他受了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对
程朱理学给予鄙视,对八股文不感兴趣,喜欢在诗词 曲赋小说上下工夫,思想行为与封建统治者的要求产 生了深刻的矛盾。滁州乡试落第以后,看着许多鹦鹉 学舌的鄙儒一个个高中,而像他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 却反被斥逐,心中越发气愤。自此,他与统治者的距 离越来越远,对社会现实也日益不满,特别是对八股 取士,恨如仇敌。大约从36岁以后至49岁以前,他写 成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