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主要内容随着医学的发展,对疾病的认识亦不断完善与提高,有一些过去所谓的少见病,其发病率已明显升高或已成为常见病。
对临床医师而言,也经历了很多疾病由不认识到认识,由缺乏诊疗经验到积累丰富经验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医师是"在共识和(或)指南的指导下"逐步成长和提高的。
随着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发展,很多疾病的诊治共识和(或)指南不断颁布或更新,这对指导医师的临床工作十分重要!一、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idine alkaloid-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PA-HSOS)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产生的背景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曾命名为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liver,HVOD),是一种以肝窦内皮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的疾病,临床表现与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急性黄疸性肝炎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相似,因而容易误诊。
近年来该病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有较大进展,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即便如此,目前临床医师对该病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①很多临床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依然缺乏对该病的认识,因而误诊率很高;②诊断该病后缺乏治疗经验,致使病死率仍然较高。
HSOS病因较多,但国内外明显不同。
制订本共识共检索300余篇以英文发表的HSOS相关文献,发现欧美等西方国家HSOS绝大多数发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预处理之后,与大剂量化学治疗药物预处理等因素有关;其次也有实体瘤化学治疗、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的HSOS报道,而我国鲜有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CT-HSOS)的报道。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
(2017年,南京)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17(033)009
【总页数】11页(P1627-1637)
【作者】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5
【相关文献】
1.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 [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2.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 [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
3.43例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J], 徐楠;李江;谢琴秀
4.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J], 刘文成;李琰;常冰
5.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研究进展 [J], 诸葛宇征;王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解读

医学新知余姦2019年第29卷第】期・17・•指南解读•《毗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解读张玮诸葛宇征[关键词】肝窦阻塞综合征;眦咯t物碱;共识意见;解读doi:10.3969/j.issn.1004-5511.2019.01.006【中图分类号】K5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004-5511(2019)01-017-04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ni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以肝血窦、肝小静脉和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进而形成微血栓,引起肝内淤血、肝功能损伤和急件门静脉高压为特点的一种肝脏血管性疾病1]0其病因国内外显著不同,国外大多发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rn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预处理后,而国内则多因服用含毗咯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PA)的植物如土三七而导致该病。
病因的不同决定了患病群体的不同,其在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面均不完全相同。
尽管欧美近年来在多版肝脏血管病指南中对HSOS的诊治均有描述.但为对国内HSOS的诊治做出更好的指导,结合我国患者特点.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于2017年颁布了《毗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年,南京)》‘。
本文对共识中有关PA-HSOS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内容进行解读.1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共识推荐:PA-HSOS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腹水、黄疸、肝大。
大多数患者在服用含PA 植物后1个月内发病出现临床症状。
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胀、肝区疼痛及纳差'腹胀腹痛可能与肝脏体积增大、肝包膜被牵拉有关。
肝窦阻塞综合征合并胰周积液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

-./肝窦阻塞综合征合并胰周积液误诊为急性胰腺炎1例报告陈佼舜,张浩翔,殷 涛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胰腺外科,武汉430000关键词:肝静脉闭塞性疾病;误诊;胰腺炎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772564)Hepaticveno-occlusivediseasecomplicatedwithperipancreaticeffusionmisdiagnosedasacutepancreatitis:AcasereportCHENJiaoshun,ZHANGHaoxiang,YINTao.(DepartmentofPancreaticSurgery,UnionHospital,TongjiMedicalCollege,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Wuhan430022,China)Correspondingauthor:YINTao,ytwhun@hust.edu.cn(ORCID:0000-0002-0594-8605)Keywords:HepaticVeno-OcclusiveDisease;DiagnosticErrors;PancreatitisResearchfunding:NationalNaturalScienceFoundationofChina(81772564)DOI:10.3969/j.issn.1001-5256.2022.10.026收稿日期:2022-02-14;录用日期:2022-03-25通信作者:殷涛,ytwuhan@hust.edu.cn 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sinusoidalobstruction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综合征,是一种以腹胀、肝肿大、难治性腹水、黄疸为临床特征的疾病[1]。
HSOS临床较为少见,多与误服含有吡咯双烷类生物碱(PA)如土三七等有关。
202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窦隙阻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

2022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肝窦隙阻塞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版)肝窦隙阻塞综合征(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SOS )也称肝静脉闭塞症(VenO-OCClUSiVe disease, VOD ),多发生于摄入某些毒性生物碱、高剂量放/化疗和器官移植的患者,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患者是SOS最主要的发病人群,SOS也是移植早期的重要合并症和死亡原因之一。
本共识在参考该领域国外指南/共识的基础上,纳入国内的主要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结合现时国情,为各移植单位SOS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性意见。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HSCT后SOS是指HSCT后早期发生的、预处理相关肝毒性导致的一类主要表现为黄疸、液体潴留、肝肿大等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重症患者病死率可高达80%o因患者特征、预处理方案、移植中心经验、诊断标准等差异,SOS发生率在不同研究中的差异较大。
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中位发生率为13.7%(0~62.3% ) o综合来看,自体HSCT ( auto-HSCT )后发生率为3.1%~8∙7% ,异基因HSCT( allo-HSCT )为8.9%~14.0%o儿童HSCT 患者发生率略高于成人。
国内广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报道allo-HSCT后SOS发生率为7.4%o近年来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总体有所下降,但某些药物(如CD33、CD22等单抗)的应用、增加强度预处理、二次移植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者发病风险。
二、发病机制SOS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目前认为预处理方案相关肝毒性为首要病因。
白消安(BU )、环磷酰胺(CTX )、全身放疗(TBI )等对窦隙内皮细胞(SEC )和肝细胞的毒性损伤是SOS发生的直接原因,肝小叶中心区域(肝腺泡3区)因缺乏谷胱甘肽(GSH )而更易发生损伤。
除预处理外,组织损伤产生的细胞因子、药物[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CNI )、造血生长因子、抗体药物等]、异源反应性T细胞、某些GSHS- 转移酶相关基因突变、内源微生物代谢物的迁移及造血植入等也可导致或加重SEC损伤。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伴有高病死率(30% ~ 69. 2% )[4]。肝活组织检查是诊断PA - 解[18 -19]。内皮细胞形态改变和ECM 降解使肝窦屏障破坏,红
HSOS 的金标准,目前该疾病的治疗以立即停止服用含PA 植 细胞外流进入狄氏间隙。随后SEC 坏死、脱落,并阻塞肝窦,形
物、对症支持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经颈静脉肝内门腔分流 成PA - HSOS。此外,已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scular endotheli
关键词: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病理过程; 吡咯生物碱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1001 - 5256 2021 04 - 0962 - 03
Research advanc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yrrolizidine alkaloid - induc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要因素,同时外源性给予GSH 可以起 要因素,包括分泌经典标志物α - 平滑肌肌动蛋白和TGFβ1。
到预防PA - HSOS 的作用[26]。
TGFβ1 是PA - HSOS 患者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
PA 除GSH 解毒途径外,PA 的氮氧化也常作为PA - HSOS 的一种解毒机制,因为PA - N - 氧化物的毒性明显较低,且会
!O"!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刘文成,李 琰,常 冰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沈阳110001
摘要:吡咯生物碱诱导的肝窦阻塞综合征主要原因为摄入了含吡咯生物碱的中草药或食品。 从药物因素、宿主因素、影响因素
三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吡咯生物碱及其代谢产物参与疾病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进展。 认为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的发 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部分患者预后较差,且发病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肝窦阻塞综合征患者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后死亡原因分析 凃晶晶

力由术前的(21. 67 ± 5. 15) mm Hg 下降至术后的(8. 17 ± 4. 98) mm Hg( t = 10. 318, P < 0. 05) 。 患者术前 TBil、DBil、D - 二聚体水平
均明显高于正常值,术后 5 d 上述指标较术前仍有明显升高( Z 值分别为 3. 823、3. 823、2. 756,P < 0. 05) ;术后 5 d Hb、PLT、肌酐水
2752
临床肝胆病杂志第 卷第 期 年 月 , , 36 12 2020 12 J Clin Hepatol Vol.36 No.12 Dec.2020
, , ing diseases high bilirubin and complications such as hepatic encephalopathy and renal dysfunction. Causes of death mainly include acute
平较术前呈下降趋势( t = 4. 949、t = 2. 147、Z = - 3. 125,P 值均 < 0. 05) 。 3 例患者术前即有肝性脑病,术后增至 10 例(50% ) 。 死
结论 亡原因包括急性肝衰竭、感染性休克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综合征。 HSOS 患者行 TIPS 术后死亡的可能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基础
关键词:肝静脉闭塞性疾病; 门体分流术, 经颈静脉肝内; 死亡原因 中图分类号:R5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 ) 1001 - 5256 2020 12 - 2751 - 05
Causes of death after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hunt in patients with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全文)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全文)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血窦、肝小静脉和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进而形成微血栓,引起肝内淤血、肝功能损伤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种肝脏血管性疾病[1,2,3,4]。
2002年,DeLeve等[5]基于实验和病理研究发现,建议以HSOS代替HVOD。
在近年发表的文献中上述两种名称均有使用。
因此,本共识认同HSOS和HVOD可以相互替换[6]。
HSOS/HVOD(以下简称HSOS)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常被误诊为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急性重型肝炎等疾病,影响对其及时诊断和治疗。
HSOS病因较多,但国内外明显不同。
欧美报道的HSOS 大多发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预处理后,国内报道以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PA)的植物居多,其中以土三七(或称菊三七)最多[7,8,9]。
目前,国外有关HSOS的诊治共识指南有2013年英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HSCT后HVOD(HSOS)诊断和处理指南[10],以及2015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HSOS/HVOD现状和展望立场声明[11]。
此外,在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和胃肠病学会肝脏血管疾病指南[12]、2011年意大利肝病学会肝脏血管疾病推荐意见[13]和2016年欧洲肝病学会肝脏血管性疾病指南[14]中,均有提及HSOS诊治的内容,但国内尚无相关共识。
近些年来,国内报道的因服用含PA植物罹患HSOS病例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导致预后不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意见(最全版)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又称肝小静脉闭塞病(hepatic veno-occlusive disease,HVOD),是由各种原因导致的肝血窦、肝小静脉和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水肿、坏死、脱落进而形成微血栓,引起肝内淤血、肝功能损伤和门静脉高压的一种肝脏血管性疾病[1,2,3,4]。
2002年,DeLeve等[5]基于实验和病理研究发现,建议以HSOS代替HVOD。
在近年发表的文献中上述两种名称均有使用。
因此,本共识认同HSOS和HVOD可以相互替换[6]。
HSOS/HVOD(以下简称HSOS)临床表现为腹胀、肝区疼痛、腹水、黄疸、肝脏肿大等,常被误诊为巴德-吉亚利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失代偿期肝硬化或急性重型肝炎等疾病,影响对其及时诊断和治疗。
HSOS病因较多,但国内外明显不同。
欧美报道的HSOS 大多发生在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预处理后,国内报道以服用含吡咯生物碱(pyrrolidine alkaloid,PA)的植物居多,其中以土三七(或称菊三七)最多[7,8,9]。
目前,国外有关HSOS的诊治共识指南有2013年英国血液及骨髓移植学会HSCT后HVOD(HSOS)诊断和处理指南[10],以及2015年欧洲骨髓移植协作组HSOS/HVOD现状和展望立场声明[11]。
此外,在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和胃肠病学会肝脏血管疾病指南[12]、2011年意大利肝病学会肝脏血管疾病推荐意见[13]和2016年欧洲肝病学会肝脏血管性疾病指南[14]中,均有提及HSOS诊治的内容,但国内尚无相关共识。
近些年来,国内报道的因服用含PA植物罹患HSOS病例数量呈现上升趋势,其中相当一部分患者没有得到及时诊断和恰当的治疗,导致预后不佳。
为此,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肝胆疾病协作组于2016年7月讨论决定,基于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制订我国吡咯生物碱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pyrrolidine alkaloid-related 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PA-HSOS)的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经1年起草,其间1次在武汉、2次在南京组织专家对共识草案反复讨论修改,最终定稿。
本共识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系统对循证医学证据的质量(表1)和推荐意见的级别(表2)进行评估。
在形成推荐意见时,不仅考虑到证据的质量,还要权衡干预的利弊与负担、患者意愿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以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推荐措施的公平性与可实施性等。
表1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系统的证据质量及其定义表2推荐分级的评估、制订和评价系统的推荐强度等级一、历史、病因和流行病学HSOS首先于1953年由牙买加医师Hill等[15]报道,作者分析患者病理改变后认为该病是由于肝内毛细血管阻塞所致,随着疾病的进展最终发展成淤血性肝纤维化,推测病因可能是营养不良或摄入蛋白质少,故称为浆液性肝病(serous hepatosis)。
1年后,同为牙买加的医师Bras等[16]报道了5例儿童因食用狗舌草而导致肝大、腹水、黄疸等急性门静脉高压表现的临床病例,并发现了与Hill等[15]研究相同的病理改变,遂采用"HVOD"对该病进行命名,此后HVOD被世界各地医师广为接受。
1999年,DeLeve等[17]用野百合碱给大鼠灌胃后发现,该病肝损伤的最早期表现是肝窦内皮细胞损伤、脱落(红细胞进入狄氏间隙),后续才出现一系列继发性损伤。
鉴于这些发现,DeLeve等[5]于2002年提出以"HSOS"替代HVOD作为该病的诊断名称。
我国中草药一直被广泛使用。
一些含PA的植物,如菊科的土三七、千里光,豆科的猪屎豆,紫草科的天芥菜等,因同样具有止血、止痛等功效,容易与主要产自云南的五加科三七(亦称参三七)相混淆,服用后可能导致严重的HSOS。
其中以土三七最常见,五加科三七不含PA,不会引起HSOS。
通过检索300余篇以英文发表的HSOS相关文献,发现西方国家的HSOS患者绝大多数发生在HSCT后,与大剂量化学治疗药物预处理等因素有关;其次也有实体瘤化学治疗、肝移植术后应用免疫抑制剂相关的HSOS报道。
我国鲜有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相关肝窦阻塞综合征(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 HSCT-HSOS)的报道。
国内以PA-HSOS为主,其中因服用土三七导致的HSOS占50.0%~88.6%[7,8,18,19,20,21,22]。
推荐意见:①我国HSOS以PA-HSOS为主,PA-HSOS病因以服用土三七最常见;证据等级为A级,推荐强度为1级。
二、病理和发病机制PA-HSOS动物模型的病理改变研究较为详细,而人体病理资料较少。
大鼠模型的病理改变包括:最先出现肝血窦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受损,而后肝血窦堵塞的表现逐渐明显,内皮细胞损伤,窦壁破坏;其中,肝腺泡Ⅲ区血窦淤血、肝板结构破坏、肝细胞坏死、小叶间静脉内皮细胞损伤,以及管壁肿胀最为显著[17,23。
造模第6天,一些大鼠肝脏病变恢复接近正常,另一些大鼠肝细胞受损改善,但血窦内、窦周和小叶间静脉内仍有大量胶原蛋白沉积。
人PA-HSOS的病理改变与大鼠模型表现高度相似:典型表现为以肝腺泡Ⅲ区为主的肝窦内皮细胞肿胀、损伤、脱落,肝窦显著扩张充血;肝细胞不同程度的肿胀、坏死,红细胞渗入狄氏间隙,肝内小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无纤维化表现或可见汇管区轻度纤维增生[8,24,25,26,27。
图1吡咯生物碱诱导大鼠肝窦阻塞综合征(造模后3 d)的病理特征为靠近中央静脉的肝腺泡Ⅲ区血窦淤血,肝板结构破坏,肝细胞凝固性坏死和中央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管壁肿胀(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消化内科惠赠) 苏木精-伊红染色高倍放大图2土三七导致人肝窦阻塞综合征(发病后7 d)的病理特征为以肝腺泡Ⅲ区为主的肝窦显著扩张、充血,肝细胞不同程度的肿胀、坏死,红细胞渗入狄氏间隙,肝内小静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病理科惠赠) 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倍放大目前,对于PA-HSOS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PA属于双环氨基醇衍生物,可分为饱和型和不饱和型,其中饱和型无明显毒性或具有低毒性,不饱和型则具有极强的肝毒性。
此外,部分种类PA还可导致肺损伤引起肺动脉高压[28,29,30]。
不饱和型PA进入肝脏后,在细胞色素P450酶(CYP3A)的催化下,生成有反应活性的中间代谢物脱氢吡咯,再被水解为脱氢倒千里光裂碱(6,7-dihydro-7-hydroxy-1-hydroxymethyl-5H pyrrolizidine,DHR),易与蛋白质结合形成吡咯蛋白加合物(pyrrole protein adducts,PPAs),从而损伤肝窦内皮细胞[31]。
CYP3A的基因多态性、诱导剂和抑制剂均会影响PA的细胞毒性[30]。
肝窦内皮细胞谷胱甘肽耗竭在PA-HSO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32]。
野百合碱、脱氢吡咯和DHR对体外培养的肝窦内皮细胞均具有毒性作用,机制是下调谷胱甘肽和形成PPAs[33,34]。
动物模型中肝窦内皮细胞谷胱甘肽的降低与内皮细胞死亡相关,经门静脉补充谷胱甘肽具有预防作用[35]。
PA-HSOS以肝腺泡Ⅲ区病变为主,可能与该区富含CYP3A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而谷胱甘肽水平较低相关。
另外,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9和MMP-2表达上调[36,37],一氧化氮减少[38],以及凝血相关信号通路激活[32]等也参与PA-HSOS的发生。
Li 等[39]采用蛋白质组学的方法发现,在早期PA-HSOS大鼠体内有48种蛋白质水平改变,其中氨基甲酰磷酸合成酶1(carbamyl phosphate synthetase 1,CPS1)和ATP5β与发病有密切关系,具体机制有待阐明。
Harb等[40]的研究表明,骨髓来源的祖细胞能够替代肝窦和中央静脉内皮细胞从而修复损伤,而野百合碱能够抑制骨髓和循环中的内皮祖细胞。
由此可见,PA-HSOS的发病机制应包括两方面:①PA对肝窦和中央静脉内皮细胞的直接损伤;②PA对骨髓祖细胞损伤从而阻止内皮细胞修复[41]。
推荐意见:②肝脏是PA损伤的主要靶器官,此外,部分种类PA还会导致肺动脉高压;证据等级为A级,推荐强度为1级。
③肝腺泡Ⅲ区肝窦内皮细胞肿胀、损伤、脱落,肝窦显著扩张、充血,是急性PA-HSOS的典型病理改变;证据等级为A级,推荐强度为1级。
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PA-HSOS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胀、肝区疼痛、纳差、乏力、腹水、黄疸、肝大等[42]。
患者多数在服用含PA植物后1个月内发病,也可经过较长时间后出现临床症状。
体格检查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巩膜黄染、肝区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阳性,严重者合并胸腔积液和下肢水肿。
一些重度或治疗无效、病情进行性加重的患者可以并发感染(以呼吸系统为主)和(或)肝肾功能衰竭,并可导致死亡。
慢性期患者可缺少部分典型表现,或仅表现为顽固性腹水和门静脉高压相关并发症。
大多数患者的血常规没有明显异常,合并感染时有白细胞计数升高,病情严重患者可表现为血小板计数进行性降低。
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血清TBil升高,范围多在17.1~85.5 μmol/L,还可有ALT、AST和(或)ALP、GGT的升高,少部分重度患者或并发门静脉血栓导致肝功能恶化时,血清胆红素显著升高[42]。
凝血功能大都正常或仅有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的轻度延长,但D-二聚体升高较常见。
腹水性质符合典型的门静脉高压性腹水表现,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血清白蛋白与同日内测的腹水白蛋白之间的差值)>11 g/L。
有文献报道,PA-HSOS患者外周血均能检测到一定浓度的PPAs,对临床诊断患者是否服用含PA的植物或药物的特异性强。
检测方法:采集250 μL血清,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定量检测。
以脱氢野百合碱与谷胱甘肽反应合成的吡咯-谷胱甘肽复合物7,9-二谷胱甘酰DHR建立标准曲线,所测得浓度是所有PPAs释放的吡咯基团的浓度[3,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