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危害与职业病防治

合集下载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劳动条件下,长期接触或者暴露于某种有害物质或者特定工作环境中,导致工人得的与工作相关的疾病。

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职业病的危害以及预防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害1. 呼吸系统疾病:长期吸入有害粉尘、气体或者烟雾会导致职业性哮喘、尘肺病等疾病。

2. 皮肤病: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者特定工作环境,如化学品、有毒物质等,容易引起职业性皮肤病,如接触性皮炎、职业性湿疹等。

3. 肌肉骨骼疾病:长期进行重体力劳动或者姿式不良的工作,容易引起职业性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等疾病。

4. 神经系统疾病:长期接触有害物质或者特定工作环境,如有机溶剂、重金属等,会导致职业性神经病变,如中毒性周围神经病、职业性中毒性脑病等。

5. 职业性肿瘤:长期接触有致癌物质,如石棉、苯等,会增加得职业性肿瘤的风险。

二、职业病的预防措施1. 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估: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体系,对工作场所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评估可能存在的危害因素。

2. 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措施:通过改进工艺、设备和工作环境,减少或者消除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排放,如使用密封设备、通风设备等。

3. 个体防护措施:为从事高风险工作的劳动者提供个体防护用品,如呼吸器、防护手套、防护服等,降低职业病的发生风险。

4. 健康教育与培训:加强职业病预防知识的宣传和培训,提高劳动者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5. 定期体检与监测:组织劳动者定期进行职业健康体检,及时发现职业病的早期症状,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干预。

6. 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制度,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和管理。

7. 加强监督与执法:建立健全的职业病防治监督与执法机制,加强对工作场所的监督检查,确保职业病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

8. 职业病防治科研与技术支持:加强职业病防治科研与技术支持,推动职业病防治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培训课件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培训课件

危害因素检测,确保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03
实施效果
通过有效的识别和评估,该企业及时发现并控制了职业病危害因素,显
著降低了职业病的发生率,提高了员工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
某企业职业病防治措施实施案例
案例概述
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面临严重的尘肺病危害,企业采取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工艺 改进、通风除尘、个体防护等,有效控制了尘肺病的发生。
案例概述
管理措施
某企业重视员工的个人防护用品使用 与管理,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培训和 监督检查等措施,确保员工正确使用 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职业病发 生风险。
该企业制定了个人防护用品使用管理 规定,明确各类防护用品的使用范围 、更换周期和维护要求。同时,定期 开展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个 人防护用品的重视程度和正确使用意 识。企业还建立了监督检查机制,对 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进行定期检 查和评估。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职业病防治工作进行具体规定和细化。
地方职业病防治规划
地方政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职业病防治规划,明确防治目标和措施。
行业标准与规范
要点一
《职业卫生标准汇编》
收录了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包括各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限 值、检测方法等。
要点二
行业协会制定的职业病防治指南
针对特定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职业病防治指南,指导 企业开展职业病防治工作。
02 职业病危害识别与评估
Hale Waihona Puke 危害识别方法0102
03
现场调查法
通过实地考察和调查,了 解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 职业病危害因素。
经验法
根据行业经验和历史案例 ,识别可能存在的职业病 危害因素。
检测法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

职业病危害及防治措施

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一公局企字[2006]164号一、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从业人员(包括长期职工、短期职工、农民工)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的规定,制定本防治管理措施。

二、职业病是指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或生活环境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的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三、各用人单位应当为从业人员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采取措施保障从业人员获得职业卫生保护,并按照局有关劳动保护防护用品标准给从业人员配备相应的个人劳动保护防护用品。

四、各用人单位应加强对职业病防治的管理,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

五、公路施工企业易发生的职业病及其防治:1.中暑的症状及防治(1)主要症状中暑先兆: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晕、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有升高。

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脏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

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热衰竭三种。

热射病是指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患者意识清楚,体温一般正常。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感高或正常。

(2)防治措施:①技术措施:合理设计施工工艺过程,隔绝热源,合理布置和疏散热源,加强通风。

②保健措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创造一个合理、舒适、凉爽的休息环境,保证高温作业人员有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加强营养,供应合适的清凉饮料;加强个人防护;加强职业健康监护,禁止有高温作业禁忌症的作业者从事高温作业。

职业病危害预防、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预防、防护措施

职业病危害预防、防护措施本文是关于职业病危害预防和防护措施的介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特制定本措施。

职业病是指企业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则是指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障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本文提出了以下防治方针:职业病的防治工作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为施工现场作业人员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施工现场作业人员获得职业卫生保护。

根据施工现场的具体情况,本文确定了本项目的职业危害为四大类:1、生产性粉尘的危害;2、焊接作业产生的金属烟雾危害;3、生产性躁声和局部震动危害;4、高温作业危害。

对于这些危害,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防护措施。

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包括在确定的职业危害作业场所的醒目位置,设置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标志;在进行石材切割加工、建筑物拆除等有大量粉尘作业时,应配备行之有效的降尘设施和设备,对施工地点和施工机械进行降尘;在封闭的作业场所进行施工作业时,要采取强制性通风措施,配备行之有效的通风设备,进行通风,并派专人进行巡视;对从事高危职业危害作业的人员,工作时间应严格加以控制,并有针对性的急救措施。

个人防护措施则包括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呼吸器、防护眼镜、防护手套等,以及对劳动者进行相关的职业卫生培训,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总之,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护措施,旨在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实现职业健康安全目标。

加强对施工作业人员的职业病危害教育,提高他们对职业病危害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并掌握职业病防治的方法。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

职业病危害与预防引言概述:职业病是指在特定的职业环境中,由于长期接触或暴露于有害物质、有害环境或特殊工作条件下,导致工人身体或心理健康受到损害的疾病。

职业病危害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对工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了保护工人的权益和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预防措施。

一、职业病的危害1.1 职业病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危害职业病可以引发各种疾病,如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职业性中毒等。

这些疾病会导致工人的身体健康受到损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后果,如肺功能障碍、肝肾损伤等。

1.2 职业病对工人心理健康的危害长期暴露在有害环境中或面对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会导致工人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工作倦怠等。

这些心理问题不仅会影响工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1.3 职业病对社会的危害职业病不仅对工人个人造成危害,也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职业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需要大量的医疗资源和社会资源,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此外,职业病还可能导致工人的劳动能力下降,影响生产力和经济发展。

二、职业病的预防措施2.1 加强职业病危害监测与评估建立健全的职业病危害监测和评估体系,对各类工作岗位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估,及时发现和控制危害源,减少工人接触有害物质和环境的机会。

2.2 强化职业病防护设施建设在工作场所设置有效的防护设施,如通风设备、防护屏障等,减少工人接触有害物质的机会。

同时,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保护工人的身体健康。

2.3 加强职业病宣传教育通过开展职业病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工人对职业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向工人普及职业病的知识和预防方法,引导工人主动采取措施保护自身健康。

三、职业病预防的重点领域3.1 尘肺病的预防加强对尘肺病危害的监测和评估,控制尘肺病的危害源。

提供有效的防护设施和个人防护用品,如防尘口罩和防护眼镜。

加强工人的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对尘肺病的认识。

3.2 职业性皮肤病的预防加强对职业性皮肤病的危害评估,控制有害物质对皮肤的接触。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培训PPT课件ppt

职业病危害与防治培训PPT课件ppt

确保员工了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高防护
效果。
定期更换和保养个人防护用品
03
对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定期更换和保养,确保其有效性。
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
1 2
制定职业健康检查计划
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和员工需求,制定职业健康检 查计划。
开展职业健康检查
按照计划对员工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包括体格检 查、实验室检查等。
预防职业病的发生:职业病防治培训可以帮助员工了解职业 病危害的来源、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职业病的发 生率。通过提高员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企业可以 减少因职业病导致的员工缺勤和医疗费用支出。
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员工健康是企业生产效率的保障。通过职业病防治培训, 企业可以提高员工的健康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因职业病 导致的生产损失。一个健康的员工队伍能够为企业带来更 高的生产效益和竞争力。
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职业病防治培训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可以应对监管部门的检查和评估。 通过提供充分的培训记录和证明,企业可以证明自身已经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从 而顺利通过监管部门的检查。
04
CATALOGUE
职业病防治措施
建立职业卫生管理制度
制定职业卫生管理规定
明确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和义务,建立职业病防治工作机制。
成功防治职业病的案例分享
某化工企业通过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通风排气措施,有效降低有害气体对员工的危 害,显著减少呼吸系统职业病的发生。
一家机械加工厂采用低噪音设备和隔音措施,有效降低噪音对员工的危害,保护员 工的听力健康。
一家电子制造企业通过提供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对员工的个人防 护,减少手部职业病的发生。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

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防治什么是职业危害因素?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职业生产过程中,能够影响工人身体健康,引起职业病或不适的因素。

职业危害因素包括化学因素、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等,具体如下:1.化学因素:有害化学物质包括有毒、致癌、致畸形、致变异等物质。

例如:化学品、重金属、毒气等。

2.物理因素:主要有噪声、震动、辐射、高温、低温、高压、电离等。

3.生物因素:各种微生物、昆虫、病菌、致病因子、病毒等。

4.粉尘和纤维:包括矽尘、石棉、化纤等,可以引起尘肺病、职业性皮肤病等。

职业病的危害健康是人类生命最重要的财富,而职业病对工人身体健康的威胁不可小觑。

根据《中国职业病防治法》的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职业病都在7万例以上,工人残疾率和死亡率也较高。

职业病不仅伤害了工人的身体健康,还会产生影响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后遗症,给工人及其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

也给企业带来了工业生产的不稳定和不可预估的风险。

职业病的防治措施职业病防治是确保工人身体健康的一项重要措施。

国家及企业应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职业病的防治。

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根据现有职业危害因素的种类和本行业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研究,及时更新职业病危害因素清单,并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实验室及现场检测,控制职业病的发生和风险。

2.职业卫生管理: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职业健康档案。

严格操作规范,实施工程防护、人身防护等措施。

督促工人每天佩戴防护设备,减少工业危害。

3.健康体检:企业应该按照国家标准对工人进行职业卫生体检,依据检查结果,对可能出现的职业病危害就行预警、或者提出有效的职业卫生防护建议,及早发现和治疗职业病。

4.职业健康教育:要加强职业健康教育,提高工人对职业卫生的认识和逐步了解职业病的相关知识,让工人自觉地保护自己的健康,培养工人自觉抵御职业危害因素的意识和能力。

总结职业病防治已经成为了人类生产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针对现有的职业病种类和本行业实际情况,通过对职业危害因素的实验室及现场检测、规范操作以及督促工人佩戴防护措施等方法来预防职业病的发生,对减少工业危害和维持工人的身体健康有着重要意义。

职业病危害防治综合措施

职业病危害防治综合措施

职业危害防治措施为了避免、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员工(劳动者)旳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有关行政法规旳规定,结合我司旳实际状况,特制定职业病防治措施规定。

一、职业危害因素、职业病1、职业危害因素,是指在生产劳动或者其她职业活动中存在旳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旳物理性、化学性、生物性多种有害因素旳总称。

本公司重要职业危害来自露天作业环境中旳紫外线照射和寒冷天气对人体旳伤害,人孔内旳有毒、有害气体等。

二、职业病危害种类及防治措施结合公司经营和施工现场旳具体状况拟定我司旳职业危害为四类:1、高温作业危害:长期旳高温作业可引起人体水电解质紊乱,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人体虚脱,昏迷甚至休克,易导致意外事故。

防治措施(1)改善工作条件,配备防护设施、设备,加强生产场合通风设备及散热。

(2)加强个人防护,避免高温工作环境,尽量远离高热源,避开或减少热辐射;(3)制定合理旳劳动休息制度,减少高温时段作业,增长工间休息次数,尽量避开高温时段进行室外高温作业,为员工提供阴凉旳休息地方(4)应有足够清洁旳饮用水,供应防暑降温凉爽饮料、降温品和补充营养: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同步要注意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

(5)准备毛巾、风油精、藿香正气水以及仁丹等防暑降温用品,要制定合理旳膳食制度,膳食中要补充蛋白质和热量。

(6)作业人员如有高温禁忌症要及时报告,班组长对有高温禁忌症旳员工不要安排其从事高温作业(7)留意气象预报发出旳炎热天气警告2、有毒物品旳危害:生产过程中常接触到多种有机溶剂,如防水施工中常常接触到苯、甲苯、二甲苯、苯乙烯,喷漆作用常常接触到苯、苯系物外还可接触到醋酸乙酯、氨类、甲苯二氰酸等,这些有机溶剂旳沸点低、极易挥发,在使用过程中挥发到空气中旳浓度可以达到很高,极易发生急性中毒和中毒死亡事故。

防治措施(1)控制与消除有毒物质,用无毒或低毒物质替代有毒或高毒物质;改革生产工艺、生产设备,尽量将手工操作变为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和遥控化操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陽梗陽煤業有限公司ZHONGYANGGENGYANGMEIYEYOUXIANGONGSI 职业病危害与职业病讲义职业危害与职业病定义:职业病危害是指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

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因素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它职业有害因素。

职业病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

特点:病因明确,其病因就是职业病危害因素,是人为的,如果这些因素得到消除或控制,就可以防止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所接触的危害因素(病因)通常是可以检测的,只有接触量超过一定限度,才能使人得职业病。

在接触同样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工人中,常常有一定人数发病,很少只出现个别病人。

大部分的职业病目前无特效药或治疗方法,早期发现,较易恢复,发现越晚,疗效越差。

职业危害的来源第一类:生产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化学因素:它是引起职业病最为多见的职业性有害因素,包括生产性毒物(如铅、汞、砷、酚、有机农药等)和生产型粉尘(如砂尘、煤尘、石棉尘、金属粉尘、有机性粉尘等)。

物理因素:包括不良气象条件(如高低温、高湿、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如紫外线、红外线、高频波、微波、激光等)。

生物因素:主要是某些微生物或寄生虫,如炭疽杆菌、森林脑炎病毒等。

第二类: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如劳动时间过长,劳动休息制度不健全等;劳动强度过大或作业的安排与劳动者的生理状态不适应;长期处于某种不良体位,或长时间单调、重复动作;个别器官或系统过度紧张等。

第三类:与生产技术设施不良有关的有害因素生产厂所设计不符合卫生标准和要求(如厂房狭小、车间布置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卫生技术设施(如通风、照明等);缺乏防尘、病毒、防暑降温等设备或设备不完善;其他的安全防护和个人防护用品不足或有缺陷等。

职业病防治的方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途径:除少数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以直接作用于皮肤、粘膜和眼睛,引起灼伤、过敏外,大部分职业病危害因必须进入人体,才能对健康产生危害。

主要通过三个途径进入人体:从呼吸道进入:以气体、蒸气、气溶胶(粉尘、烟、雾)等状态存在于生产环境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都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

经呼吸道进入的职业病危害因素,通过肺泡直接进入血循环,毒作用大,发生毒作用快,这也是职业病危害因素进入人体的最常见、最危险的途径,如各种粉尘、CO、苯蒸气等。

从皮肤进入: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气态和液态)能通过完整的皮肤进入人体,当患有皮肤病等原因造成皮肤损伤时,毒物更易通过受损皮肤进入。

毒物经皮肤途径进入人体往往容易被疏忽,并且通过皮肤进入的毒物不经肝脏解毒而直接进入血循环,易损害健康。

因而,毒物经皮肤进入人体是发生职业中毒的重要原因,能经皮肤进入人体的毒物有苯胺、二甲基甲酰胺、有机磷等。

从消化道进入:在生产过程中,职业病危害因素一般不易经消化道进入人体,主要是由于发生意外或因不注意卫生毒物经污染的手、衣物、食品而食入,哺乳期妇女可经乳液把毒物传给婴儿引起中毒,如蓄电池厂的工人不注意个人卫生易造成铅中毒。

职业病的分类:我国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4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目录》,将10类共115中职业病列入法定职业病,包括:1、尘肺13种;2、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3、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4、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5、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6、职业性皮肤病8种;7、职业性眼病3种;8、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9、职业性肿瘤8种;10、其它职业病5种。

界定法定职业病的4个基本条件:1、在职业活动中产生;2、接触职业危害因素;3、列入国家职业病范围;4、与劳动用工行为相联系。

职业病预防原则与基本措施:职业病的预防遵循三级预防原则,即:一级预防,从根本上着手使劳动者尽可能不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或控制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水平在卫生标准允许限度内。

二级预防,对作业工人实施健康监护、早期发现职业损害,及时处理、有效治疗、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三级预防,对已患职业病的患者积极治疗,促进健康。

三级预防的关系是:突出一级预防,加强二级预防,做好三级预防。

落实三级预防的基本措施有:1、实施劳动卫生监督,包括预防性和经常性卫生监督,以及事故性处理。

新建、扩建、改建工程项目的卫生防护设施“三同时”验收是其重要的内容。

2、降低有害因素浓(强)度。

常见的卫生技术措施有从工艺上改进、防止有害因素逸散,推广运用低毒,无毒的材料或技术,配置个人防护用品、通风防尘等。

3、职业性健康筛检。

已成为常规的措施有就业职业性体检,定期职业性体检和离退休职业性定检。

生产性粉尘与尘肺病生产性粉尘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生产性粉尘来源于固体物质的机构加工、物质蒸汽冷凝、物质的不完全燃烧等。

在我国分布较广,而且对职业人群健康影响较大的生产性粉尘主要有:矽尘、煤尘、石棉尘。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

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

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粉尘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取决于其化学成分和浓度。

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愈高,对人体危害愈大。

同一种粉尘,浓度愈高,对人体危害愈严重;另外粉尘对人体的危害还与其被粉碎的程度即分散度有关,粒径较小和颗粒愈多,分散度愈高,在空气中浮游的时间愈长,被人体吸入的机会就愈多,其危害也就愈大。

患尘肺病早期可无临床症状,部分患者有胸闷、咳嗽、咳痰,随上述症状加重并有气紧气喘、呼吸困难、晚期可并发肺气肿及肺心病。

在尘肺治疗上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主要采取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控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

目前,国外已将重点转移到尘肺的预防上,主要措施有配置除尘设备,加强个人防护,接尘岗位职工定期到防保机构检查。

预防尘肺的主要措施:尘肺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关键在于防尘。

防尘工作做好了,劳动环境中的粉尘浓度就会大幅度下降,达到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就基本上可以防止尘肺的发生。

防尘的主要措施可归纳为“宣、革、水、密、风、护、管、查”几个字,其意如下:1、宣,做好宣传教育,使防尘工作成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2、革,生产工艺技术革新,是消除尘肺的根本措施。

具体又包括改干式作业为湿式作业,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密闭化、自动化等。

3、湿,湿式作业。

4、密,把生产性粉尘的发生源密闭起来。

5、风,利用通风达到除尘的目的。

6、护,采取个人防护措施和增强体质。

7、管,加强技术管理、建立必要的防尘制度。

8、查,对接尘职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对作业环境的粉尘浓度定期进行测定以及督促检查。

生产性噪声的危害与预防:职业性听力损伤,亦称职业性耳聋或职业性难听,属法定职业病之一。

一定强度的噪声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适,如耳鸣、耳痛、听力损伤。

据测定,超过115分贝的噪声还会造成耳聋。

使工作效率降低。

长时间接触超过85分贝以上噪声,会使人感到心烦意乱,感觉到吵闹,因而无法专心地工作,结果会导致工作效率降低。

损害人体机能如心血管。

噪声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噪声会加速心脏衰老,增加心肌梗塞发病率。

如长期接触噪声可使体内肾上腺分泌增加,从而使血压上升,引发心血管疾病。

噪声还可以引起如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精神障碍、内分泌紊乱甚至事故率升高。

高噪声的工作环境,可使人出现头晕、头痛、失眠、多梦、全身乏力、记忆力减退以及恐惧、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错乱。

噪声对视力的损害。

人们只知道噪声影响听力,其实噪声还影响视力。

试验表明:当噪声强度达到90分贝时,人的视觉细胞敏感性下降,识别弱光反应时间延长;噪声达到95分贝时,有40%的人瞳孔放大,视模糊;而噪声达到115分贝时,多数人的眼球对光亮度的适应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

所以长时间处于噪声环境中的人很容易发生眼疲劳、眼痛、眼花和视物流泪等眼损伤现象。

生产性噪声危害的发生和程度主要决定于噪声强度、接触噪声时间、噪声的频率及频谱特性、接触者的敏感性等因素,因而要预防其危害需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主要措施如下:1、改造声源、降低噪声。

通过技术革新,把发声物体改造为不发声或发小声的物体是根本措施。

2、对噪声传播途径采取措施降低噪声强度。

具体又可分为:把高噪声机器与低噪声机器分开布置;采用消声器或用消声、吸声、隔声材料阻隔声源。

3、加强个人防护。

最常用的方法是配戴耳塞、耳罩、防声帽。

4、定期进行健康监护体检,筛选出对噪声敏感者或早期听力损伤者,并采取相应措施。

如何保护听力:员工长期在噪声环境下工作,如果不重视听力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轻则感到耳朵“蔽”,重则成为“聋子”。

那么,怎样保护听力呢?首先,进行定期健康检查。

作为员工应主动配合体检工作。

根据检查的听力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其二,注意休息和加强营养。

下班后要睡好觉(特别是倒班工人),不要娱乐过度,这样有利于听力的恢复,同时在生活上要多吃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的食物。

其三,在现场工作时要按规定使用个体防护用品,如耳罩、耳塞等。

另外如有耳部及相关疾患,应积极治疗。

总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就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好听力。

公司职业安全管理基本制度:一、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保护公司员工的健康,对本企业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场所相关资料信息,及时准确的向上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申报。

二、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明确各岗位职业卫生管理责任制,切实抓好职业病防治工作,。

三、实施对员工上岗前、在岗期间,职业病前期预防教育培训活动,普及职业卫生知识,教育员工对职业病的预防措施,保证员工的人身健康安全。

四、建立职业病防治制度:每年对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人员进行健康体检,对已形成职业病的员工,及时安排治疗及调岗,并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及时治疗。

五、建立职业病危害识别、评价和控制的动态管理过程,改善从业人员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

严格按照相关要求配备卫生设备、设施、工具以及劳动防护用品,符合保护劳动者生理、心理健康的要求,实施防治结合,有效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六、加强对职业病的预防管理,对有职业病的作业场所实施强制性的管理,定期对作业场所进行现场检测及评价。

配备监测控制系统设施、报警措施和人员监护。

对所有存在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场所及设备设施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设置警示标志标识和警示语。

七、建立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从业人员操作行为。

有毒有害作业,岗位操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和了解本岗位作业中所涉及到的原材料、设备仪器等相应的安全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知识,明确本岗位必须具备的安全工作程序、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熟知必要的应急处理程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