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二节《奇妙的彩虹》。
详细内容包括: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七种颜色、彩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观察、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彩虹现象,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彩虹形成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彩虹的七种颜色的认识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虹教具、多媒体课件、彩色笔、白纸等。
学具:水彩笔、白纸、透明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出示彩虹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彩虹的七种颜色。
(2)邀请学生分享在生活中见到彩虹的经历。
2. 例题讲解(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彩虹的形成过程,讲解彩虹形成原理。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彩虹的七种颜色,并举例说明彩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白纸和彩色笔,指导学生画出彩虹。
(2)学生互相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分享创作心得。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3. 彩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彩虹画,并描述彩虹的形成原理。
2. 拓展延伸: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与家长分享。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对彩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生活中的观察和发现,鼓励他们提出问题,激发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
同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关注其他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如水池中的鱼、玻璃球等,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学生对彩虹的观察和分享经历。
2. 例题讲解中,彩虹形成原理的讲解及彩虹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作业设计中的拓展延伸,观察生活中其他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现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二节《奇妙的彩虹》。
主要内容围绕彩虹的形成、彩虹的七种颜色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彩虹现象展开。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成因,知道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形成的。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生活中彩虹现象的能力,提高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
3. 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彩虹的成因。
教学重点:掌握彩虹的七种颜色,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挂图、水杯、镜子、白纸、彩色笔、放大镜。
2. 学具:水彩笔、白纸、镜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彩虹的颜色。
(2)邀请幼儿分享在生活中见到过的彩虹现象。
2. 例题讲解(1)讲解彩虹的成因: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2)演示实验:用镜子反射阳光,使阳光经过水杯中的水滴,形成彩虹。
3. 随堂练习(1)请幼儿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彩虹。
(2)用放大镜观察彩虹的颜色。
4. 老师点评幼儿作品,强调彩虹的颜色顺序。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成因2. 彩虹的七种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3. 生活中的彩虹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一天中见到的彩虹现象。
2. 答案:例如:雨后的天空出现彩虹、喷泉中的彩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彩虹的成因和颜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观察和记录彩虹现象时,部分幼儿表达不够详细。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课后继续观察生活中的彩虹现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分享,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同时,引导幼儿尝试用其他物品(如:光盘、透明塑料瓶等)制作彩虹,激发幼儿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幼儿对彩虹现象的观察和分享。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教案教案概述主题:奇妙的彩虹年龄:大班幼儿(4-5岁)学科:科学目标: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颜色组成,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认识彩虹的颜色组成。
观察和实践彩虹的形成过程。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准备彩虹实验材料:水槽或透明容器水白色纸板手电筒或阳光镜子彩虹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源彩虹相关绘本故事书教学步骤引入:向幼儿展示彩虹的图片或视频,引发他们对彩虹的兴趣和好奇心。
与幼儿一起观察天空中的彩虹(如果有机会)或观察彩虹的图片,让他们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探究彩虹的形成原理:向幼儿解释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是太阳光经过雨滴折射和反射后形成的。
通过展示彩虹的示意图或使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折射和反射的概念。
进行彩虹实验:准备水槽或透明容器,倒入适量的水。
在容器的一侧放置一块白色纸板作为反射板。
将手电筒或阳光照射到水槽的一侧,使光线射入水中。
幼儿观察水槽的另一侧是否出现彩虹,并描述彩虹的颜色和形状。
可以使用镜子调整光线的角度,观察彩虹的变化。
讨论和总结:与幼儿一起讨论彩虹的形成过程和颜色组成。
引导幼儿回答以下问题: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彩虹的颜色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颜色?幼儿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拓展活动:读绘本故事书《彩虹的秘密》或其他相关的彩虹故事,加深幼儿对彩虹的理解和兴趣。
让幼儿用彩色纸或彩色笔绘制自己心目中的彩虹,并展示给其他同学。
教学评估• 观察幼儿在实验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 听取幼儿的回答和观察描述,评估他们对彩虹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 继续探索光的特性和光的折射、反射现象。
• 进一步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和其他天气现象。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彩虹》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奇妙的彩虹》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知道彩虹的颜色。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探索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知道彩虹的颜色。
难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彩虹的现象。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彩虹图片、实验材料(水、透明塑料袋、彩笔)、彩虹歌曲CD。
2. 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活动室。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彩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彩虹的颜色,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探究彩虹的形成原理:教师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彩虹是如何出现的。
3. 实验观察: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彩虹的现象,让幼儿亲身体验彩虹的奇妙。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实验结果,让幼儿知道彩虹的颜色及形成原理。
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力,画出自己心中的彩虹。
5. 结束活动:教师播放彩虹歌曲,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本次活动。
五、教学反思: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对彩虹的形成原理及颜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锻炼。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实验操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家园共育:教师与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本次活动内容,鼓励家长在家中与孩子一起进行彩虹主题的探究活动,如观察彩虹、制作彩虹手工等。
2. 环境创设:教师在活动室环境中布置彩虹主题墙饰,让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断加深对彩虹的认识。
七、教学评价:1. 幼儿评价: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评价幼儿对彩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同伴评价:鼓励幼儿互相评价,培养幼儿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八、教学建议:1. 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教师应给予不同的指导,帮助每个幼儿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第三节《奇妙的彩虹》。
内容主要包括: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色彩组成、生活中的彩虹现象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彩虹是由阳光和雨滴共同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对色彩的敏感度,能够识别并命名彩虹的七种颜色。
3. 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提高观察和思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色彩组成。
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掌握彩虹的形成过程和色彩组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挂图、阳光和雨滴实验器材、彩色笔、画纸等。
2. 学具:画笔、画纸、水彩颜料、调色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描述彩虹的外观特征。
(2)邀请幼儿分享在生活中见到彩虹的经历,激发幼儿对彩虹的兴趣。
2. 例题讲解(1)通过阳光和雨滴实验,让幼儿直观地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
(2)讲解彩虹的色彩组成,引导幼儿认识并命名彩虹的七种颜色。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用水彩颜料在调色板上调出彩虹的七种颜色。
(2)组织幼儿进行“找彩虹”的游戏,巩固对彩虹颜色的认识。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强调彩虹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礼物。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阳光 + 雨滴 = 彩虹2. 彩虹的色彩组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彩虹要求: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出彩虹,并标注出七种颜色。
答案:见附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掌握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色彩组成。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观察和思考,避免机械记忆。
2. 拓展延伸:(1)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观察大自然中的彩虹现象。
(2)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长共同探讨彩虹的奥秘。
(3)开展关于彩虹的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第三节《奇妙的彩虹》。
主要内容围绕彩虹的形成、彩虹的颜色以及与生活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彩虹的成因,知道彩虹是由太阳光经过水滴折射形成的自然现象。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彩虹色彩变化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激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彩虹的成因、彩虹的颜色。
难点:彩虹颜色变化的原因、彩虹与生活的联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虹挂图、水滴模型、太阳光模型、彩色笔、白纸。
学具:水彩颜料、画纸、画笔、调色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彩虹,并提出问题:“彩虹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颜色?它是怎么形成的?”让幼儿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 例题讲解(1)教师用太阳光模型和水滴模型进行演示,讲解彩虹的成因。
(2)通过演示,让幼儿观察彩虹颜色变化,引导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
3. 随堂练习(1)教师发放白纸和彩色笔,让幼儿动手画出彩虹。
(2)让幼儿观察自己画的彩虹,并与同伴交流讨论彩虹颜色的变化。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成因:太阳光→ 水滴→ 折射→ 彩虹2. 彩虹的颜色:红、橙、黄、绿、蓝、靛、紫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你心中的彩虹,并与家人分享彩虹的成因和颜色。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中的表现,观察他们对彩虹成因和颜色的掌握程度,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
2. 拓展延伸:(1)组织户外活动,观察真实的彩虹,让幼儿亲身体验彩虹的美丽。
(2)开展家庭作业,让幼儿与家人共同探讨彩虹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环节中问题的设置;2. 例题讲解中对彩虹成因的演示;3. 随堂练习中幼儿动手画彩虹的指导;5. 作业设计中与家人的分享环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中观察力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彩虹》教案

幼儿园大班科学《奇妙的彩虹》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二节《奇妙的彩虹》。
详细内容包括: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颜色顺序、观察彩虹现象、了解彩虹与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彩虹的形成原理,能描述彩虹的颜色顺序。
2. 培养幼儿观察、发现、表达自然界中色彩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彩虹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彩虹的颜色顺序、观察彩虹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彩虹挂图、彩色笔、白纸、水盆、镜子、喷壶。
学具:水彩笔、白纸。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1)教师出示彩虹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彩虹的颜色。
(2)教师提问:“你们在哪里见过彩虹?彩虹是什么样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让幼儿了解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是太阳光通过水滴折射、反射、分解形成的。
(2)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让幼儿观察彩虹现象,引导幼儿说出彩虹的颜色顺序。
3.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发放白纸、水彩笔,让幼儿用水彩笔在白纸上画出自己见过的彩虹。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掌握彩虹的颜色顺序。
(1)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知道了彩虹的哪些秘密?”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奇妙的彩虹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颜色顺序3. 观察彩虹现象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小朋友们在课后观察雨后的天空,如果有彩虹出现,请用画笔记录下来,并描述彩虹的颜色顺序。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幼儿了解了彩虹的形成原理和颜色顺序,培养了幼儿观察、发现、表达自然界中色彩现象的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的色彩现象,如晚霞、火烧云等,激发幼儿对大自然色彩世界的探索兴趣。
同时,鼓励幼儿用画笔记录下这些美丽的色彩,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大班科学教材第四章《色彩的世界》中的第二节《奇妙的彩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彩虹的形成原理、彩虹的色彩顺序以及生活中的彩虹现象。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彩虹的形成原理,认识到大自然中色彩的奇妙。
2. 学会按照彩虹的色彩顺序进行排序,培养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彩虹的形成原理和色彩顺序。
2. 教学重点: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彩虹现象,并按照色彩顺序进行排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彩虹挂图、水彩颜料、画纸、透明水杯、镜子、白板。
2. 学具:画笔、颜料盘、调色板、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彩虹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彩虹的色彩,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彩虹吗?它是什么颜色的?它的颜色是怎么排列的?”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讲解彩虹的形成原理,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中的彩虹现象,并示范如何按照彩虹的色彩顺序进行排序。
3. 动手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水彩颜料和画笔,在画纸上画出彩虹,并按照色彩顺序进行排序。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发放练习纸,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巩固彩虹的色彩顺序。
六、板书设计1. 彩虹的形成原理2. 彩虹的色彩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3. 生活中的彩虹现象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一幅彩虹画,并标注出彩虹的色彩顺序。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高,动手操作能力强,但部分学生对彩虹的色彩顺序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彩虹现象,并与家人分享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操作、随堂练习等环节。
4. 作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奇妙的彩虹教案
大班科学活动奇妙的彩虹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适合幼儿园老师们上大班科学活动课,快来看看奇妙的彩虹教案吧。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彩虹这一自然现象,激发幼儿主动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
2、通过实现操作,探索彩虹形成的奥秘。
3、在感受彩虹美的过程中,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录像机、录像带《奇妙的彩虹》。
2、在活动区中投放试验用具: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若干。
3、活动前让幼儿通过看图书、问家长等多种途径收集有关彩虹的知识,并在活动区中投放有关彩虹的图片。
4、在晴朗有太阳的日子里进行活动。
活动过程:
一、通过让幼儿互相交流讨论,激发幼儿探索彩虹这一自然现象的兴趣。
请幼儿讲出在什么地方发现彩虹的?彩虹是什么样的?像什么?(请幼儿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讨论江处彩虹的颜色、形状以及看到的彩虹的感受)。
二、引导幼儿观看录像《奇妙的彩虹》,简单了解彩虹的形成。
老师也见过彩虹,还把它录了下来,请小朋友看为什么会出现彩虹?
看完录像后提问:彩虹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是什么形状的?像什么?
三、开展小实验:自制人工小彩虹,初步然所、发现彩虹形成的原因。
1、引导幼儿从已准备的种种材料(三棱镜、自来水软管、小水杯、水盆、平面镜等)中,任意选择材料,自由探索实验。
然后相互交流自己所发现的现象。
(幼儿操作时,教室可寻回了解幼儿的探索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
2、请发现小彩虹的幼儿演示、讲解自己发现的有趣现象。
(当幼儿讲解演示不够清楚时,教师可做必要的提
示和帮助。
)
实验一:正对太阳,从软管中喷出呈雾状的自来水,透过水雾,就可以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二:透过三棱镜观察太阳光折射的七种颜色。
实验三:把镜子房倒水盆里正对着太阳光,,就会发现彩虹现象。
实验四:背对着太阳站立,然后用嘴向空中喷出一口水雾,就会看到在那些水珠上面有一条小小的彩虹。
3、启发幼儿在实验成功后,互相那交换材料,试一试用另一种方法发现小彩虹。
4、组织讨论: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彩虹是漂浮在空中的小水滴,反射太阳光形成的。
)
四、引导幼儿欣赏故事《虹和霓》,初步了解虹与霓的区别,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
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述故事《虹和霓》
提问:1、雨过天晴,小喜鹊发现了什么?
2、彩虹上面有一道浅颜色的叫什么?(霓)虹和霓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小喜鹊的话还没讲完彩虹及不见了?(因为雨过后,天空有许多小水珠,他们让太阳一照就折射出七色光,太阳再晒一会儿,细微小水珠被蒸发掉,虹与霓
就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