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圣才】

合集下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样板戏及其评价)【圣才出品】

第12章“样板戏”及其评价12.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如何看待江青对“样板戏”的作用普遍认为,“样板戏”的主要构成是京剧现代戏,它是在周恩来等领导人的直接关怀下,由广大文艺工作者创造的成果。

江青的介入是后来的事,她出于政治目的,掠夺了这些成果,并塞进自己的私货,因此,应当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和江青的干预区别开来。

虽然这种看法有它的道理,却忽略了京剧现代戏产生的文化语境,并带有因人论事之嫌。

1.“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表12-1 “无产阶级文学艺术”提出的文化语境2.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表12-2 江青对样板戏所做的修改3.对“样板戏”的评价(1)“样板戏”和它的前身都是国家意识形态的载体。

江青的作用在于使其更加观念化、纯粹化,自然也会渗透她个人的美学倾向,不过,从本质上说,“样板戏”和它的前身是大同而小异。

这“异”,反映了左翼文艺激进派和稳健派之间的不同。

何况江青介入京剧现代戏的移植、改编从1960年代初就开始了。

因此,把“样板戏”及其前身一刀两段、截然对立的观点是难以说服人的。

(2)江青的活动不但在戏内,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主要在戏外。

“样板戏”成为政治工具,为她提高自己的政治身价,打击政治敌手,推行其激进主义的文艺观念,实行文化“一体化”服务。

从这个角度看,本章开头引述的王元化的观点是有道理的。

但在历史已翻过那荒唐一页的今天,指出这一点是必要的,却不能把它作为对“样板戏”评价的主要依据;应当把江青的戏内活动和戏外活动区别开来,就文本本身进行评价。

考点二:专业工作者和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江青介入只是“样板戏”制作的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是广大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和观众的影响。

1.观众对“样板戏”的影响(1)剧场效果决定戏剧的命运。

舞台艺术和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不同。

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创作者和接受者的交流以作品为中介,而舞台艺术的编导和演员必须与作品一道和观众面对面地交流;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通过文字和声像使其物化、固定化。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圣才出品】

第4章老舍创作的视点与“京味”一、填空题1.老舍《四世同堂》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惶惑》;《偷生》;《饥荒》【解析】《四世同堂》是一部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经典名著,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

小说分为三部发表:第一部《惶惑》连载于《扫荡报》1944年11月10日至1945年9月2日,第二部《偷生》在1946年11月由晨光出版公司出版,第三部《饥荒》在1950年5月连载于《小说》第4卷第1至第6期。

2.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______”。

【答案】人民艺术家【解析】老舍一生共写了约计800余万字的作品,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

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

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二、名词解释1.《茶馆》答:《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话剧作品。

它以茶馆作为社会缩影,向人们展示了从清末到抗战胜利后的50年间,北京的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的不同命运,通过王利发、秦仲、常四爷等一群向往美好生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无路可走的悲剧证明三个朝代的黑暗、腐败和残酷,从而完成“葬送三个时代”的任务,暗示只有投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才有前途的主题。

剧作具有独特的艺术构思,结构严谨细密;语言幽默,兼具悲喜剧的风格。

这是老舍戏剧中反响最大的一部,成为后来戏剧创作的典范。

2.《骆驼祥子》答:《骆驼祥子》是老舍的长篇小说。

它以20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向人们展示军阀混战、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生活于痛苦深渊中的图景。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赵树理的评价问题与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0章 赵树理的评价问题与

10.1 复习笔记一、“赵树理方向”是怎样构建出来的(一)赵树理的概况赵树理因《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

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他又发表了《李有才板话》《孟祥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小说。

(二)“赵树理方向”的构建过程1.对赵树理早期创作的评价对赵树理这个时期创作的评价并不一致,例如有人认为《小二黑结婚》不过是“低级通俗故事”,是“海派”。

而左翼文学界的代表人物郭沫若、茅盾、周扬、陈荒煤等都给予了热情的赞扬。

他们的赞扬有共同点,都集中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上,都肯定了这三篇小说的内容和通俗化的艺术形式。

2.“赵树理方向”形成(1)当时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的周扬认为赵树理是“一位具有新颖独创的大众风格的人民艺术,其作品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创作上实践的一个胜利。

”赵树理的创作越来越受到解放区文艺界的重视。

(2)1947年7、8月间的文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作为我们的旗帜”。

当时边区文联负责人陈荒煤在总结发言中说:“他的创作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

”在此前后出版了好几种评论赵树理创(3)第一次“文代会”前后,赵树理的创作不仅收入展示解放区文学实绩的“中国人民文艺丛书”中,还和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一起作为“1942年以前就已有重要作品出世的作家”在《新文艺选集》中设有专辑。

3.赵树理获得殊荣的根据(1)反映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阶级斗争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村的巨大变化。

(2)民间语言和民族形式。

(3)农民的立场和革命的功利主义。

这些评价和赵树理的具体创作既有吻合的一面,又有差异的一面。

(三)赵树理对农民当家作主过程的描写赵树理不但以兴奋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当家作主的历史必然性,而且以冷静的态度揭示了这一历程的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

这种艰巨性、复杂性、曲折性有以下三个原因:1.地主阶级的残酷和狡诈地主阶级有一套完整的对付农民的办法。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第2版)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

第20章 王安忆与女性写作20.1 复习笔记一、女性写作:对一种文学现象的整体描述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女性文学”概念“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有一大批女性作家积极参与创作,出现了女性文学的第一次高潮。

创作实绩带动了理论、批评的展开,出现了女性文学研究的专著,在这些著作中,“女性文学”确立的是一种性别标准,建立在女性作家和男性作家天然的生物学意义的差别之上,而较少关注作家的创作与性别、社会、文化的复杂关系。

2.“女性主义文学”“女性主义文学”摒弃了女性研究的基于生物性别的自然主义立场,认为“女性”是由一系列的文化规则所塑造的社会角色。

因而女性文学是指那些有自觉的女性主义立场,用话语颠覆性别歧视,争取男女平等的文学。

在这种理论框架中的女性文学,关心的是自身性别的社会处境、作家对女性经验的反省与文化反思、女性立场和主体地位。

3.“女性写作”“女性写作”的概念是法国女性主义评论家埃莱娜·西苏提出来的,强调女性身体与写作之间的关系,它的理论前提建立在生理区别的女性本质上,因为和社会性别理论所阐述的文化构成矛盾而遭到质疑和批评。

在中国批评界,“女性写作”背离了它的理论背景和理论资源,在强调女性写作独特性的基础之上,关注女性写作的文化语境,全方位地考察女性身份在创作中的复杂关系,以及作家生平背景等对写作的深刻影响。

相对于“女性文学”的多义性、“女性主义文学”浓厚的理论色彩,“女性写作”日益被广泛地采用,它在坚持一种性别和文化立场的同时极富包容性,提醒着这一种性别立场,提供了一种阅读和阐释女性作品的方法,同时又避开了许多纠缠不清的理论话题,避开了女性主义政治理论代替文本阐释的方式,把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阐释空间。

二、女性写作的三次高潮批评界普遍认为,20世纪中国女性写作出现过三次高潮。

1.“五四”新文学革命时期伴随着“个性解放”“民主自由”的启蒙主义号召,大批女作家用写作的方式参加到民族解放的进程中来。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第7章张爱玲的《传奇》与“张爱玲热”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奇》的评析
1.概况
(1)《传奇》的内容
《传奇》是张爱玲第一个短篇小说集,初版收有她发表于1943、1944年的《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茉莉香片》《花凋》《封锁》等小说10篇,1947年出版增订本时又加入《鸿鸾禧》《红玫瑰与白玫瑰》《桂花蒸·阿小悲秋》等5篇。

(2)张爱玲的身世背景
张爱玲的祖父是清末著名的大臣张佩纶,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父亲是遗少式的人物,母亲是一个果敢的新式女性。

张爱玲自小就接受了两种不同文化的熏陶。

2.评价
表7-1 《传奇》评价
3.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表7-2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考点二: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表7-3 张爱玲的艺术“创新”与“袭旧”
考点三:张爱玲的接受史与“张爱玲热”
1.对张爱玲的研究
表7-4 对张爱玲的研究。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章节题库(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圣才出品】

第16章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一、填空题贾平凹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是______。

【答案】《秦腔》【解析】贾平凹的长篇小说《秦腔》于2008年10月25日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小说内容主要以发生在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为主,全文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

二、名词解释《废都》答:《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小说。

贾平凹在《废都》中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

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是小说中着墨最多的。

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

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

《废都》也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三、简答题分析《废都》中性描写的意义和缺憾。

答:(1)《废都》中性描写的意义①透露出过渡期知识分子精神的迷茫庄之蝶代表了一类文化闲人,可以理解为普通的知识分子,他生活在古老的西京,西京是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历史传统的都市,然而,在现代文明冲击之下,《废都》所代表的意蕴就是文化之废都。

市场转型时期的中国,西方现代文明与传统的历史文化存在巨大的冲突矛盾。

人生活在文化的分裂与矛盾中,传统的价值观受到质疑与挑战,人无法确定自己的位置。

庄之蝶为代表的一类现代知识分子,是社会普遍价值的主体代表。

他们无法摆脱传统历史所赋予的家国意识,又身在一个完全具备现代性的当代社会。

社会的巨大变革,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他们自身价值遭到一定的否定,于是,他们成为当代社会中一群焦灼和彷徨的群体。

《废都》性描写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即过渡时期部分知识分子的精神的另类写照。

②透过欲望去反思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废都》却是更注重从人性角度去剖析情欲、性欲,是将性爱、性行为等生理机能升华为现代人在文明异化中得以挣脱厄运的拯救方式。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第2章关于郭沫若的“两极阅读"现象
2.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表2-1 如何消除经典阅读中的历史隔膜
考点二: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表2-2 读《女神》要“知人论诗”
考点三:郭沫若研究概况
表2-3 郭沫若研究概况
2.2 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一、填空题
《女神》是郭沫若在______创作的诗集。

【答案】五四时期
【解析】《女神》是郭沫若在五四时期创作的诗集,是中国现代白话新诗的奠基作。

它强烈体现了五四时代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及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热切追求自由解放和光明新生的精神,是一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二、简答题
谈谈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

[中山大学2010年研]
答:五四与郭沫若的诗歌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
(1)五四为郭沫若的诗歌提供了有利的时代背景
“五四”文学革命在创作实践上是以新诗的创作为突破口,而新诗运动则从诗形式上的解放入手。

①五四时期的诗歌理论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新诗运动提出了“作诗如作文”的主张,其包括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打破诗的格律,换以“自然的音节”;二是以白话写诗,实现语言形式与思维方式两个方面的散文化。

②五四时期的创作实际
新诗主要发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评论》《学灯》《觉悟》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上。

第一批白话诗人如胡适、刘半农、周作人、沈尹默、俞平伯等都。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沈从文与京派文学)【圣才出品】

第6章沈从文与“京派”文学
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京派”的特征
1.“京派”的概况
(1)定义:通常所谓“京派”,是指1930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2)“京派”和“海派”之争
①1930年代初,上海与北京两个城市作家之间发生了一场论争,当时双方互相攻击的主要人物是北京的沈从文和上海的苏汶,后来又加进了鲁迅等人。

其实所谓“京”“海”之争,多少也有文人的意气和派性在里边。

②有些论者认为当年的“京”“海”之争,看似偶然,却从根本上反映了1930年代的文学格局,是“乡土”与“都市”两种文化背景的对峙在文学中的体现。

2.“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表6-1 “京派”作家群的共性
3.“京派”作家的代表
表6-2 “京派”作家的代表
考点二:沈从文的“角色认知”及其两个文学世界
1.沈从文的文学理念
(1)沈从文既反对将文学纳入商业的或政治的功利圈,也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他有自己的文学理想,也看重文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2)沈从文相信文学的功能不止于社会道德的观照,更在于能使读者“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示,对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

在沈从文看来,所谓“生命的明悟”,“明白人生各种形式”,“激发生命离开一个动物人生观”,正是文学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2.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表6-3 沈从文的文学世界
考点三:《边城》细读
1.《边城》的艺术特点
表6-4 《边城》的艺术特点
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表6-5 沈从文的文学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章贾平凹与作家的文化关怀
16.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坛上的“独行侠”
1.关于贾平凹的评价概况
(1)一直以来,关于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在文坛的定位一直比较尴尬。

(2)1980年代不属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1990年代既不属于“新写实”,也不属于“先锋派”,既不属于主流现实主义作家,又不属于新锐的西方现代派,有人据此称他为文坛上的“独行侠”。

2.贾平凹的创作特性
表16-1 贾平凹的创作特性
3.贾平凹的创作追求
表16-2 贾平凹的创作追求
4.用“悟道”来解释贾平凹
(1)相比于儒家、释家,贾平凹的人格理想、艺术精神更亲近于道家,以个人对宇宙人生的体验和感应,追求一种“悟道”的大境界。

(2)他一直都在追求着,逼真得达到抽象,抽象得归于逼真,穷极了人情物理,但又不可言说:“囫囵囵地使你感到了天地自然充盈饱和的人情的东西,美的东西。


考点二:写出历史的脉动与文化的蜕变
1.贾平凹与“唯美主义”
表16-3 贾平凹与“唯美主义”
2.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分析
表16-4 对贾平凹长篇小说的分析
3.贾平凹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的作家
(1)贾平凹是具有强烈的文化关怀的作家。

他的作品在描写乡村社会历史变迁时,总是格外关注伦理道德观念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的精神困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