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全面版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ppt课件全面版
• 生平经历:25岁中进士,登甲科——被任 命当官——升官——因遭小人排挤降职— —遭宰相卢杞陷害,被遣往叛军处劝降— —不幸被叛军所害享年76岁。
颜真卿书法作品欣赏
在中国书法史上 占有特殊地位, 唯一能和大书法 家王羲之互相抗 衡,先后辉映的, 就是颜真卿了。 他的书法,以楷 书为多而兼有行 草。用楷书所写 之碑,端正劲美, 气势雄厚。他生 于楷书流行之际, 与王羲之之典型 相对,导开书法 新风气。
欧阳询作品欣赏
颜体
• 颜真卿(709-785),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 安)人,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 字清臣。是中唐时期的书法创新代表人物
• 颜真卿他的书迹作品众多,据说流传下来 的有130多种。为后人重视的楷书有楷书 《多宝塔》、《东方画赞碑》、《麻姑仙 坛记》、《郭家庙碑》、《颜勤礼碑》 等。
• (5)无足:不值得
• 2、 翻译:
• (1)或径行平原大野。
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 询:
打开 (4)发:
各种(6) 诸:
•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 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代表作:《千字文》、《洛神赋》、《汲黯传》、 《胆巴碑》、《归去来兮辞》
赵孟頫书法作品欣赏
一、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
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
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
[kān]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
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第3部分 第2类 惠敏机智、机智断案(共4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第3部分 第2类 惠敏机智、机智断案(共43张PPT)

陈襄自己率领同僚属下很严肃、虔诚地向钟祈祷。等祭祀完 后,他让人用帷幕把钟围住,又暗地里使人把墨涂在钟上。 过了好久,带着嫌疑犯来,逐一让他们把手伸到帷幕里去摸 钟,手拿出来后加以检验,上面都有墨。只有一个人手上无 墨,审问他,他就承认了自己是盗贼。原来他是害怕钟发出 声音没有敢去摸。这其实也是古已有之的办法,见于小说上。
使……劳累)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 敢进 3.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弦高怎样的精神品质? 聪明机警,热爱国家,无私奉献。
(三)元方智答
颖川太守髡陈仲弓①,客有问元方:“府君何如?”元方
曰:“高明之.君也。”“足.下家君何如?”曰:“忠臣孝子 也。”客曰:“《易》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
A.狱.久不决/小大之狱. B.去.其桎梏/乃记之而去. C.食.讫/设酒杀鸡作食. D.犹古良.吏/良.多趣味
【解析】(案件)(B.打开/离开;C.吃/食物;D.好的/很)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 狱百余事 3.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欧阳公哪些可贵的品质? 体恤百姓,机智多谋,遇事冷静,当机立断。
【译文】颖川太守把陈仲弓判了髡刑。有位客人问陈仲弓的 儿子元方说:“太守这个人怎么样?”元方说:“是个高尚、 明智的人。”又问:“您父亲怎么样?”元方说:“是个忠 臣孝子。”客人说:“《易经》上说:‘两个人同一条心, 就像一把钢刀,锋利的刀刃能斩断金属;同一个心思的话, 它的气味像兰花一样芳香。’那么,怎么会有高尚明智的人 惩罚忠臣孝子的事呢?”
(四)陈述古祠钟 [宋]沈 括
陈述古密直①知建州浦城县日,有人失物,捕得莫知的为 盗者。述古乃绐之曰:“某庙有一钟,能辨盗至.灵。”使人 迎置.后阁祠②之。引.群囚立钟前,自陈.不为盗者摸之则无声, 为盗者摸之则有声。述古自率同职祷钟甚肃。祭讫,以帷围 之,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出乃 验其手皆有墨。唯有一囚无墨,讯之,遂承为盗。盖恐钟有 声不敢摸也。此亦古之法,出于小说。 (选自《梦溪笔谈》)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优秀课件(共95张PPT)

助学资料
《吕氏春秋》是在秦 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 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 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 统一中国前夕。此书以儒 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 论为基础,以名、法、墨、 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 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 为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 的智慧之光。
伯牙、锺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 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 也流传于民间。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这个注释告诉了我们什么? ◇ 牛在角斗时会出现多种情况。 ◇ 戴嵩画的斗牛其实并没有错。 你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凡事要仔细观察 尽信书不如无书
用自己的话讲讲《书戴嵩画牛》的故事。
◎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展开 想象。
怎么做
怎么说
怎么想
◎ 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
板书设计
杜处士 尤所爱 戴嵩画作《牛》“耕当问奴,
交代表现了伯牙对锺子
期无比的敬重和深情的怀 念,同时也表现了两人之 间山高水长的深厚的友情。
课文结构
伯牙:鼓 锺子期:听
伯 牙
志在太山
巍巍乎若太山
鼓 琴
志在流水
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 伯牙:不复鼓
知音难得 情谊深厚
课文主题
《伯牙鼓琴》通过伯牙鼓琴,锺子期听琴的 故事的记叙,表达了两人山高水长的深情厚谊。
苏轼(1037—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 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其代表作有《题西 林壁》《水调歌头·明月 几时有》等。
课文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艺术无处不在。艺术犹 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无时无刻不焕发出夺目的光 彩。它可以是一首曲、一幅画……今天,让我们在 高山流水中细品知音佳话,在《斗牛图》中感悟艺 术来源于生活的道理。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6张PPT)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专题七  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6张PPT)
(节选自《墨子·墨子后语》,有删改) 【注释】①擗(pǐ):同“敝”,困,疲劳。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 )(3分) A. 多言有益乎/自以为大有所益 B. 日夜恒鸣/有时见日 C. 然而不听/其人舍然大喜 D. 多言何益/亚夫乃传言开壁门
2. 请用两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 今 观 晨 鸡/时 夜 而 鸣/天 下 振 动。
3. 根据你的理解,本文所倡导的治国之道是什么? (3分) ___治__国__之__道__:__爱__民__安__民__,__体__恤__百__姓__疾__苦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多言何益(8分) 子禽曰:“多言有益乎?”墨子曰:“虾蟆、蛙、蝇, 日夜恒鸣,口干舌擗①,然而不听。今观晨鸡时夜而鸣 天下振动。多言何益?唯其言之时也。”
(节选自丘迟《丘司空集》,有删改) 【注释】①故国之旗鼓:因为陈伯之原是梁的江州 刺史,后来投魏,这封信是丘迟劝他临阵归降而作。 ②畴日:昔日。③怆悢(liàng):悲伤。④规:打 算。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C )(3分) A. 见故国之旗鼓/见贤思齐焉 B. 感生平于畴日/百里奚举于市 C. 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 D. 人之情也/介胄之士不拜
(节选自《汉书·霍光传》,有删改) 【注释】①突:烟囱。②上行:上席。③乡(xiàng) 使:先前假使。乡同“向”,一向,先前;使,假使, 假如。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 (3分) A. 客有过主人者/鲁肃过寻阳 B. 傍有积薪/双兔傍地走 C. 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使人称谢 D. 终亡火患/河曲智叟亡以应

课外文言文训练三ppt课件.ppt

课外文言文训练三ppt课件.ppt

3.王朗救与不救他人的理由,十而分要简抛单弃,被救救人之是人因是为因船为上还有
; 。
空余的地方可以让求救者上船
。(用自己的语言回答)(4分)
4.强“盗世在追以杀此求定救华者、害王怕自之己优被劣牵”累,你认为华歆“优”在:
一诺千金 ,破坏 机体内 环境的 相对稳 定性, 且在一 定部位 生长繁 殖,引 起不同 程度的 病理生 理过程
注:①石,重量单位,一石为120斤。②关:同“弯”, 指拉满弓。中关,指弓只拉了一半的弧度。
1. 解释下列句中红色词(4分) 1)齐宣王好射( 喜爱 )2)左右皆试引之( 拉 )
2. 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3分)
A. 这不是大王所能够使用的吗?
B. C. D. 3.
除了大王还有谁能用这张弓? 难道大王不能使用这张弓吗? 齐宣王好射,悦 大莫臣非都只说有“大此王不能下够九正石确”使,用原?因是人弓_之也__谓 。__己__能__用_强______。
公何好学? 您为什么(这样)喜欢学习呢?
3.“故借此遮目耳”中的“此”是必指携书一本,观玩不辍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4.从选文看,人们敬重曹练亭的原因是 ⑴ 对百姓仁厚,
⑵ 心胸开阔
(4分)
华歆、王朗俱乘舟避难,有一人欲依附①,歆则难之。朗曰:“幸 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 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 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 此定华、王之优劣。
【注释】①依附:投靠。
1.解释下列红色的词语。(2分)
俱乘舟避难( 全,都 )
2.以下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六上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件

六上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件

再读课文,结合注释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想着高山 时弹琴,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 高山。”不一会儿,伯牙又想到流水,锺子期说: “弹得好呀,就像那浩浩荡荡的流水。”锺子期 死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他认为世 上再也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探究质疑
他可能会这样夸赞这幅画: 这幅画是我生平最喜爱的一幅作品。 他可能会这样爱惜这幅画: 每天随身携带着这幅画,不时拿出来欣赏。 他还可能会……
牧童又是怎样评价这幅画的?他的理由 是什么?由此可见牧童有着怎样的精神?
观点:谬矣! 理由: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
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精神品质:善于观察、敢于质疑向权威。
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三遍,把字音读准 确,课文读流利,注意把握好停顿。
➢ 在课文里划出停顿,跟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 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 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 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艺术创作离不开细心观察,强调了艺术 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习。
课外拓展
在我国现代画家中,不 少人以画动物而闻名,如: 齐白石画虾,徐悲鸿画马, 李苦禅画鹰,张大千画虎, 黄 胄 画 驴 …… 他 们 画 的 动 物 栩栩如生,深受人们的喜爱。
《下山虎》张大千
齐白石:1863-1957。现代杰 出画家,书法家,篆刻家。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 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 的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课外文言(言志类)课件

课外文言(言志类)课件

曹操
床头捉刀人
1、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 认为 ) 2、使崔季珪代( 代替

3、帝自捉刀立床头( 握 )
4、魏王何如( 怎样

5、然床头捉刀人 ( 但是 )
6、魏武闻之( 代词,指这

句话
二、翻译句子
1曹、魏操武将将要见接匈见奴匈使奴①使,臣自,以认形陋为,自不己足的雄相远貌国丑。陋,不足以威震远国。
说理言志类文言文也是初中阶段常考的一种文言类型,它不 仅仅考查文言字词和句子理解,还有对人生道理的启发。所以在 学习说理言志类文言文的时候,同学们要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 身进行思考。
2 授之以渔
本章重难点
一、了解借事说理类文言文考查重点:

1、解释实词; 2、比较虚词用法; 3、翻译句子; 4、概括托物言志所托事物的特征;

3、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
) 4、皇后何为若是(

5、岂过魏征(
) 6、安敢不贺(

二、翻译句子
1、岂过魏徵,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2、妾幸得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一、1、定要 2、触犯 3、穿戴 4.这样 5、难道 6、怎么 二、1、难道有超过魏徵的吗?经常在朝廷上同我争辩,使我难堪不痛 快。2、我有幸能在后宫充数,怎敢不为您祝贺呢?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说理言志类)
重难点
1
知识点及要求
2
写作手法及赏析
3
字词句理解
4
主旨情感领悟
1 瀚海寻珠
猜猜我是谁?
黄牛
牦牛
这是什 么牛?
牧童指瑕
四川境内有个姓杜的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作品有几 百件。 有一幅戴嵩画的牛,他尤其喜爱,用美玉做轴,用锦布做囊把它 卷起来带在身边。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 手大笑说:“这画的是斗牛。牛在斗角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 应该夹在两条后腿中间,如今却画成牛摇摆着尾巴斗角,真是荒 谬啊!”杜处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

第9讲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幻灯片18张)

第9讲课外文言文阅读课件(幻灯片18张)

从前为了义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
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3分)
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思路点拨】第13题翻译句子,第(1)句抓关键词“乡”(通“向”,从 前)和“受”(接受),第(2)句抓关键词“闻”(听说)和“当”(应当), 理解准确,再串句通顺即可。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思路点拨】第10题,D项中“谓”后面有“曰”,就表明是说话,译为
“告知”“对……说”。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节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 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③景公,景公未之行④而赐之廪 丘,其不知丘⑤也亦甚矣。”令弟子趣⑥驾,辞而行。
(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 ④未之行:没有采用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盍各言尔志(助词,无义)
( A )(2分)
B.衣轻裘(名词活用为动词,穿)
C.敝之而无憾(弄坏,使……破旧) D.无施劳(功劳)
【思路点拨】第10题考查实词释义。“盍各言尔志”中“尔”是代词“你” 的意思。
11.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B ) (2分)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 事耳。
(三)时间词之前往往断开
• 时间词主要有少顷、少时、未几、俄顷、 俄而、已而、既而、忽、忽然等。
1、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 尺一下。
2、其夫呓语/既而儿醒
(四)关联词之前往往断开
• 关联词主要有故、由是、是故、是以、然 则、然、然而等。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首先要阅读全文,理解文意, 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
• (一)对话、引文的标志后断开 1、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 富贵。
(二)句首语气词之前断开,句末语气 词之后往往断开
句首语气词主要有呜呼、噫、嗟乎、 夫、若夫、盖等
句末语气词主要有也、乎、哉、矣、 耳、焉、邪、耶、与等。 • 1、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2、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 有闻。
实践演练
4、组词联想法
文言文中多为单音词,解释词语含义时, 我们可以先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组词) ,再着眼语境联想,根据上下文推断。
示例:“曹刿请见” (《曹刿论战》)拜见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明察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2008 年中考)效法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5、成语求义法
借助成语来推断词语含义。成语源于 古代典籍,其中保留了不少的文言词语 的特殊用法。如“不期而遇”中的“期 ”。推断实词含义时,如果能够恰当地 借助我们已经理解的成语,问题可能就 化难为易。 示例一:“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2009年中考)(不速之客,不请自来) 邀请 示例二:“皆足取祸也”(2011年中考) (咎由自取,自取其辱) 招致
1、力求字字落实,特别是一些实词, 应注意是不是准确翻译出来了。 2、要注意特殊句式,要按现代汉语的 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翻译句子的一般步骤: 1、首先给每个文言词语找出对应的现代 汉语词语,单音节词往往可以用双音节 词对译。 2、再推敲疑难的字句,联想一些重点 词语在课内是否出现过,若有课内 出现过的词语则与课文中的例子一 一比较,找到用法相同的语句确定 其意思。
翻译句子的注意事项:
1、专有名词(年号、人名、地名、官名、 物名、书名、国名)可不译,习惯用语可 按现在的说法翻译。(留) 2、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 出来。(增 、补) 3、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刪) 4、调整句序,一定要注意特殊句式(主谓 倒装、宾语前臵、状语后臵等)的翻译。 (调)
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体 会。
《张溥好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 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 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示例一: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2008年)
先帝称之曰能 (《出师表》)
示例二: “奏欲臵酒延众侍从”(2009年)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桃花源记》) 示例三:“赵且伐魏”(2013年) “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互文见义法:
指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 臵上的词语往往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 反。这样通过已知的词义、词性分析, 就可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义、词性。 示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捕蛇者说》) “殚”与“竭”相对,根据“竭”(竭尽) 可推断出“殚”也可作“尽,竭尽”讲。 成语“殚精竭虑”也是此种用法。 怨天尤人
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作 者写作意图。
《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臣 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面 ?” 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 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 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 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 《战国策》)
1、注意文章标题,体现文章主旨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人有从学者,遇①不肯教,而云 “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 遍而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 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 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 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读书能否浅尝辄止,为什么?
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6、语法分析法 : 借用语法,注意活用
常见的词类活用: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名词等 示例:1.以敝大众 (2013年中考) 使……劳苦(贫困) 2.吾妻之美我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以……为美
3.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
4.吾与汝毕力平险 《愚公移山》
考点二:断句
考点一:解释文言词语
实词中常考的主要有一词多义、词类活 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等。
应考策略:
致力于课内,实践于课外——以内 养外; 联系学过的知识,推及到陌生的 语境——从已知到未知。
1、温故迁移法
课内学过,学会迁移:先回忆温习我们课内学习过 的文言实词的几种意思,再迁移套用到具体语境 中,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 确答案。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 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 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 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 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 个孩子?
2、注意人物描写,从中体会人物形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 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 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臵 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 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 焉。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曹冲是怎样的一 个孩子?
3、通假寻义法 : (因声寻义法)
在本义和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试 着找通假关系,从而解释出符合语境的 意思。通假字往往声音相同或相近
示例: (1)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 “要”与“邀”同音通假,推断“要”的意思是 “邀请”。 (2)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 通“俱”,全,都。
◆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3、注意记叙中的议论,从议论句中理解 作者写作意图。
《南辕北辙》 :有人于太行之北面而持其驾,告 臣曰:“我欲之楚。”臣日:“君之楚,奚为北 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 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 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 善,而离楚愈远耳。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选自《战国策》)
内容理解之思想内容 1.谨记启示应准确把握原文主旨,扣住 中心回答,切忌牵强附会,主观臆断。 2.很多课外文段,无论是寓言还是人物 传记,往往文末有一两句议论或抒情 的句子,而这些句子往往就是文章的 点睛之笔,故事的寓意或文章的中心 往往蕴含其中。
内容理解之评析文章人物
1.人物形象的理解要结合人物在文 中所做的事,所说的话,所具有的 心理,旁人的感受以及最后的结果 等方面。 2.归纳分析某一方面的内容,关键 要分清说话的人物,抓住描述的对 象,着眼于评价的重点,理清事情 的因果。
中考课外文言文 复习
1. 2014年课外文言文不再作为附加题 呈现,而作为必考题。 2.第二小题翻译题将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3.考查题型及分值(共9分) (1)词语解释题。 (2分) (2)断句∕翻译选择题。(3分) (3)人物及内容等评价题(4分) 4.命题新动向 选材主要有两类:人物类和寓意类。
◆成语“南辕北辙”现在用来比喻。
4、注意把握具有因果关系的关键语句,在对比中 体会。
《张溥好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抄, 抄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 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 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 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 《明史•张溥传》 )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五)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断开
1、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六)对偶句之间、排比句之间断开
•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七)找名词(代词,辨主宾,主语前、 宾语后断开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考点二:翻译选择题
选择判断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以直译为主
文言文翻译口决
(增删替补留)
考点三:内容理解(评析文章 人物及文章思想内容)
解决这类题的步骤及方法: 步骤:先浏览题目再读课文: 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 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 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 文言短文的大致意思。 方法: 第一,引用原文(或原文的翻译) 第二,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