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讲义:§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合集下载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2022-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选择

第一单元第1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师用书)一、学习目标本节课教学目标为: -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历史演变过程; -掌握四大朝代及其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 - 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形成和演变的重要意义。

二、知识梳理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演变过程。

最初的政治制度是部落联盟制度,后来发展为封建制度。

封建制度时期,出现了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以及皇帝、宰相、吏部、礼部、兵部和刑部等中央行政机构。

2. 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夏朝政治制度:国王统治。

夏朝最大的问题就是君权过重,导致纣王发生暴政,最终灭亡。

•商朝政治制度:天子统治。

商朝的政治制度比夏朝更加完善,具有王朝的特点。

•周朝政治制度:封建制度。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和郡县制度。

官制、军制、礼制、刑法、典章都由周天子制定。

•秦朝政治制度:集权制度。

秦朝实行严密的中央官制,确立并实行郡县制,完善了法律制度和文字制度。

3.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时期。

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是中国文明及其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独特遗产。

三、思考题•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历史演变过程?有哪些基本特点?•四大朝代的政治制度各有哪些不同之处?•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演变对现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建设有何启示?四、课堂练习选择题1.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夏朝以国王为中心 B. 商朝以天子为中心 C. 周朝实行封建制度 D. 秦朝实行君主专制制度2.关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以下哪个顺序排列是正确的? A.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两汉三国 B.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 C. 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元明清 D.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唐宋元明清简答题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哪个朝代的政治制度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什么?2.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进步和创新?请举例说明。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678人教PPT课件

高中历史必修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1678人教PPT课件
三、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制度的成熟
四、明清君主专制加强
中央集权制度的鼎盛和衰落
鼎革固天启, 运兴非人谋。 ——唐·徐浩 《谒禹庙》
大禹陵(位于浙江省会稽山)
夏商西周
朝代 夏 商 西周
起止时间
B.C.2070— B.C.1600 B.C.1600— B.C.1046 B.C.1046— B.C.771
其礼
分使 ;贵
夏 商
乐贱 使有
西 周 政
上等 下,
治 制 度
和各
同安
宗法制与分封制与礼乐制的关系:
• 分封制从国家政治角度建立等级制度。 • 宗法制从家族血缘纽带的角度巩固等级制度。 • 礼乐制从生活礼仪和准则方面维护等级制度。 • 三者互为表里,相互结合,共同维护等级制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太丁之子

太甲…
商 西
王位世袭具体传给那些人呢?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王位即可传子也可传弟。
治 制

注意:王位世袭制存在缺陷,众多的事实表 明,极易发生“弟”、“子”争相代立的王 位之争,导致王朝内部混乱王权衰落。
主页
结束
2.夏商的行政管理制度
(1)王权:最高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
治 制

怎么“分”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之后怎么样
加强、开发、扩大
主页
结束
特点:
普天之下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缺陷:
没有解决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
莫非王土 天子 国土 诸侯 采邑 ﹝卿﹞大夫



夏 商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精编版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精编版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精编版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历史(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引导】1.关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关注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的历程,并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梳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与分封制的关系: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规定: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以下依次类推);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

5、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知识讲解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知识讲解

(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编稿:张爱华责编:陈敏考点提示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知识清单知识梳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秦始皇采用皇帝称号,创立了一套皇帝制度。

基本内涵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皇权成为封建国家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虚职。

“九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3、地方官僚机构:废分封,立郡县郡: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设郡守、郡尉、郡监,分别负责政务、军务、监察。

县:郡的下级行政机构,设县令、县尉、县丞,分别负责政务、军事和治安、司法。

县下设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意义: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从而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知识经纬早期政治制度秦朝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型官僚机构示意图要点精析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分封制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通过建立子国的方式来扩大和巩固周天子的统治。

主要内容:分封即封邦建国,意思是周王把国都附近的地区划为王畿,由周王直接统治;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建立诸侯国。

被分封的诸侯王,接受周王的册封和礼器,对周王承担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

同时,诸侯王在自己国内实行再分封,最终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受封诸侯的权利:受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如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特点:层层分封,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

衰落:由于诸侯王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所以到西周后期,王权开始衰落,分封制遭到破坏。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件
在中国传统文献中,“封建”即“封邦建国”,指的是分封制
而在日常生活中,“封建”则成为思想保守,拘于传统的代名词。
2.秦朝——清朝(鸦片战争前):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朝代 秦朝
主要政治制度和措施 建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两汉
三公九卿制、内外朝制度;郡国并行制、推恩令
隋唐 宋朝
元朝 明朝 清朝
三省六部制;节度使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力提升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 秦汉在制度上是先后承袭的。《史记》《汉书》凡是讲到各种汉朝
制度,从经济政治以至文化学术,必首标汉袭秦制,如“汉因循秦制而未改”。
● “汉承秦制”之说由来已久,似乎已定论。然而考察秦汉时期的史实,这
一论点与具体事实多有出入,不能不使人产生疑窦。
积极: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把读书、考试和做官联系起来,有 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把选拔 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 了中央集权。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消极: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
• 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 秦朝至清朝(鸦片战争前)的国家政治制度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能 力 提 升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国家政治制度
朝代
夏朝
西周
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主要内容及特点
公天下→家天下;传贤→传子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3.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组织大型工程、抵御外敌等。 4.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

教师版讲义古代的政治制度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历史(Ⅰ)§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引导】1.关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关注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的历程,并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梳理】§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与分封制的关系: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规定: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以下依次类推);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

5、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doc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doc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制规定,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从而形成了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评价)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同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

2、宗法制:(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涵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周礼:为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

礼乐制度就是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结婚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不同等级的贵族要行不同的礼仪。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归纳: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第1讲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王老师)

第1讲 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制(王老师)

1.权力中心——皇帝制度
(1)创立: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
过五帝”,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权势和地位,就把传说中三
皇、五帝的称号合二为一,采用“ 皇帝”称号。 (2)特征
皇帝 独尊
皇权 至上
皇位 世袭
创制与“皇帝”有关的一系列专用称号,如皇帝自 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 “皇帝”成为我国君主专制社会最高统治者的专有 称谓
丞相之下设立“九卿”,分掌国家和皇家的各项行政事务,是
高考二轮复习 专题一 古代灿烂文明下的中国与西方-----中国古代政治
已考视角 王位继承--多元化继承方式
7【2019全国1卷.24】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
的,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 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 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 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 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集行政 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具有_至__高__无__上__的 地位
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自称“始皇帝”, 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2.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1)内容: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和 御史大夫 ,史称“三 公”。左、右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主管 军事 ;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传 达皇帝诏令,并负责 监察 百官。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
(三)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2) 3)
4) 5)
严格的等级制度
(四)早期政治制度的影响
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1)封建社会中的皇族分封。 (2)中国姓氏有很多源于西周的封国,如宋、鲁、郑、陈等。 (3)中国的地名简称很多源于西周时期的诸侯国国名,如山东省简 称鲁、山西简称晋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Ⅰ)§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复习引导】1.关注奴隶社会的分封制与宗法制。

2.关注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春秋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强化于明清的历程,并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3.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和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构成了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起来。

历经汉魏、隋唐至宋元,皇帝与宰相之间的权势此消彼长,中央与地方争权斗争接连不断,最终皇权不断强化,中央集权逐渐得到巩固。

到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国体与政体、官僚政治与行政管理以至文化教育传统,无不与此有着密切的关系。

【知识梳理】§1.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一)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与分封制的关系:①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②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2、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3、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的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宗法制的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4、规定:①周王称为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为小宗(以下依次类推);②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王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兄弟)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君臣上下级)关系。

5、影响:①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二)理解分封制的基本内容1、形成与加强:①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实行分封制;②周武王弟周公旦(平定商朝旧贵族和武王兄弟叛乱),继续推行和扩大分封制。

2、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3、内容:①对象:将王畿之外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王族:封成王弟叔虞于晋;封武王弟康叔于卫;封召公奭于燕;封王室周章于吴※功臣:封功臣姜尚于齐※古代帝王的后代:封神农氏后代文叔于许;封颛顼后代熊绎于楚;封舜后代妫满于陈;封夏禹后代东楼公于杞;封殷商后代微子于宋。

(关注教材P5的“西周分封示意图”中同姓封国与异姓封国的数量差异)②诸侯国的义务:被分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③诸侯国的权利: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受封的诸侯在其领地,有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独立性④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4、意义:①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③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5、破坏与崩溃:①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②东周春秋时期,周天子大权旁落,只能控制都城附近地区,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礼乐制度:为了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西周还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称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三)本课要旨●西周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西周政治的稳定,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以及血缘关系所维系的宗法制,构成我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和特征。

§1.2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了解秦的统一1、东周建立与春秋争霸战争: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诸侯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进行战争1、历史条件①战国兼并战争:战国时期诸侯国进行改革与变法,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②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之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③人民需要: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渴望统一④秦国实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⑤秦王嬴政的个人才能:任用人才,采取正确策略(远交近攻)2、统一:①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②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XX4、疆域:北至长城,南到南海,东及东海,西达陇西(详见教材第8页“秦朝疆域图”;同时关注最北、最西、最南的三个郡)(二)了解皇帝制度的创立1、皇帝制度:皇帝称号的由来;皇帝制度的特点1、皇帝称号由来:初并天下,秦王嬴政把三皇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自称“始皇帝”2、皇帝的权力:①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由皇帝总揽②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③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3、皇帝制度的特点:①以皇位世袭显示了权力的不可转移②以皇权至上显示了地位的不可僭越③这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三)了解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较为完备的中央官制1、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2、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

①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②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③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但秦始皇并未任命太尉,而是自掌军权)3、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如宗正、廷尉等。

4、特点:①中央的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利方面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②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

(四)了解郡县制的建立和作用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陆续在新兼并地区设郡县;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2、建立: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X围推行郡县制(初为36郡,后增至四十余郡)3、郡县制与地方官僚机构:①郡:由中央政府直辖。

郡守是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②县:一郡之内分为若干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以万户人口为区别)③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免4、作用: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这套从中央到地方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五)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1、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

2、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郡县制,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六)本课要旨●秦始皇首创的皇帝制度,体现了皇位世袭和皇权至上。

●秦朝中央官制和郡县制的实行,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垂直管理体系,便于皇帝对中央和地方、中央对地方进行的统治。

§1.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了解唐朝的三省六部制1、三省体制⑴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渐形成三省体制⑵唐朝:中央的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

⑶特点: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皇权的独尊2、三省六部制: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3、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二)理解元朝的行省制度1、建立:元朝时,除XX、XX、XX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2、规定:①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②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③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教材第13页“元朝行省图”,关注宣政院辖地<XX>、琉球<XX,隶属江浙行省>、中书省<大都所在区域,即XX、XX、XX>)3、影响: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②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三)了解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1、察举制:①汉朝时期实行的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②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③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九品中正制: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九品即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即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②在该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真正有才学、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3、科举制:①形成与完善:隋朝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②评价: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科举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四)本课要旨●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通过削弱相权,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演变。

§1.4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了解明朝废丞相、设内阁1、废丞相⑴背景:①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②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丞相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乱③1380年,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⑵废除:1380年,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下令不许再立⑶影响:秦以来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2、设内阁⑴原因: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多⑵内阁制的确立与演变:①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但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大事由明太祖亲自主持②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随侍皇帝,开始参与XX事务决策,“内阁”由此出现③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主持阁务的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明神宗时期的X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⑶特点:①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