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一种能够吸附、存储和释放氢气的材料。

由于氢气是一种清洁、高能量密度的能源源,因此研究和开发高效、安全、可靠的储氢材料对于实现氢能源经济至关重要。

以下是储氢材料研究的一些最新进展。

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储氢材料是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

MOFs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团簇)与有机配体构成的晶状材料。

它们具有大的表面积和可调、高度可控的孔隙结构,这使得它们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储存氢气。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通过改变MOFs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可以进一步提高其储氢性能。

例如,将不同的金属离子引入MOFs,并调整配体的取代基,可以改变材料的吸附容量和吸附条件。

此外,研究人员还尝试利用功能化MOFs,如在其表面引入催化剂,以提高氢气的解吸速度和反应活性。

除了MOFs,碳基材料也是另一个研究热点。

碳基材料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使其成为理想的储氢材料。

碳纳米管、石墨烯和活性炭等碳基材料都已被广泛研究用于储氢。

石墨烯具有高表面积和高导电性,可以增加吸附氢气的能力,并提高储氢速度。

碳纳米管则可以通过改变结构和直径来调节其吸附容量。

此外,不同的活性炭材料具有不同的微孔结构和吸附能力,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和优化。

还有一类被广泛研究的储氢材料是金属氢化物。

金属氢化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储氢容量,是一种高效的储氢材料。

然而,金属氢化物的储氢速率通常较低,且吸附和解吸氢气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已经开始将金属氢化物与其他材料进行复合。

例如,金属氢化物与MOFs或碳纳米管复合可以提高储氢速率和降低操作温度和压力。

此外,添加催化剂如铂、钯或镍等也可以增加金属氢化物与氢气之间的反应速率。

除了上述材料,还有一些其他新颖的储氢材料被研究出来。

例如,储氢容量较高的两性离子材料和金属有机骨架材料,以及结合常规材料如钠、镁和铝等金属的储氢合金材料。

这些新颖材料的研究为高效、可持续、低成本的储氢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日益紧迫,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而储氢材料作为氢能利用的关键环节,其性能的提升和技术的突破对于氢能的大规模应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通过对不同类型储氢材料的性能特点、应用领域以及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氢能领域的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将首先介绍储氢材料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然后从物理储氢材料、化学储氢材料和复合储氢材料三个方面,分别阐述各类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进展。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储氢材料的性能评价指标,如储氢密度、吸放氢动力学、循环稳定性等,并探讨影响这些性能指标的关键因素。

本文将展望储氢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推动氢能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二、储氢材料的分类储氢材料,作为能量储存和转换的重要媒介,在氢能源的应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根据其储氢机制和材料特性,储氢材料大致可分为物理吸附储氢材料、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储氢材料以及纳米储氢材料等几大类。

物理吸附储氢材料:这类材料主要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储存氢气,如活性炭、碳纳米管、石墨烯等。

这些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吸附性能,能够有效地吸附并储存氢气。

然而,其储氢密度相对较低,且受温度和压力影响较大。

化学氢化物储氢材料:这类材料通过化学反应将氢气转化为氢化物来储存氢,如金属氢化物(如NaAlHMgH2等)和氨硼烷等。

这类材料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但储氢和释氢过程通常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可能伴随有副反应的发生。

金属有机骨架储氢材料:金属有机骨架(MOFs)是一种新型的多孔材料,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以及可调的孔径和化学性质。

MOFs材料通过物理吸附或化学吸附的方式储存氢气,具有较高的储氢密度和良好的可逆性。

纳米储氢材料:纳米储氢材料主要包括纳米金属颗粒、纳米碳材料等。

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寻找新型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人民的共同关注点。

其中,氢能源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能源形式,备受关注。

然而,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一直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难点之一。

传统的气体和液态氢储存方式在储存密度、安全性和可靠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近年来,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氢储存方法。

本文将介绍纳米材料在储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一、氢能源储存问题氢能源具有高效、清洁、环保等多种优点,是未来燃料的主要候选者之一。

然而,氢能源的储存和运输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传统的气体和液态氢储存方式存在容器体积大、储存密度低、易燃等诸多问题,因此被认为不是可持续的氢储存方法。

而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则是目前可行的氢储存方案之一。

二、纳米材料储氢原理纳米材料储存氢气的原理主要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在物理吸附中,氢分子在纳米材料表面被吸附;而在化学吸附中,氢分子与纳米材料中的原子强烈相互作用,形成氢化物。

纳米材料的储氢密度与其表面积有关。

表面积越大,储氢量就越大。

因此,采用纳米材料作为储氢材料可以增加储氢密度,在保持储氢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高效的储氢。

三、纳米材料在储氢中的应用研究1.金属有机骨架储氢金属有机骨架是一种由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体组成的三维网状结构。

研究发现,金属有机骨架具有良好的储氢性能。

例如,Mg(OH)-BTB(BTB为2,3,6,7,10,11-三苯基二氮并[1,2-b:4,5-b']二嘧啶的缩写)材料具有较高的氢吸附容量和吸附热,是一种理想的氢储存材料。

2.纳米孔道材料储氢生物学家正在对许多纳米孔道材料开展深入研究。

目前,已开发出许多独特的纳米孔道材料,例如碳纤维、氧化锆等。

这些材料具有很高的表面积和孔体积,因此可以容纳大量的氢分子。

研究发现,一些材料,如MIL-101材料,可实现高达5.5 wt%的氢储存容量。

完整版储氢材料

完整版储氢材料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班级:*********姓名: ********学号:*********课程老师:**教授日期: ********储氢材料研究进展[1]能源和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全球能源供应的日趋紧缺, 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 已有的能源和资源正在以越来越快的速度消耗。

面对化石燃料能源枯竭的严重挑战, 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力量和资金转向新能源的开发。

在新的能源领域中, 洁净无污染的氢能利用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 己引起工业界的热切关注。

氢的规模制备是氢能应用的基础, 氢的规模储运是氢能应用的关键,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应用的主要途径和最佳表现形式, 三方面只有有机结合才能使氢能迅速走向实用化。

但是, 由于氢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 密度很小, 仅为空气的1 /14, 故氢的储存就成了氢能系统的关键技术。

1 储氢方式[3]氢气的存储有3种方式:液态、高压气态和固态储氢[4] ,它们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而利用储氢材料与氢气发生物理或化学作用将氢气存储于固体材料中的固态储氢方式,能有效克服气、液两种存储方式的不足,且储氢体积密度大、安全度高、运输方便、操作容易,特别适合于对体积要求较严格的场合,如在燃料电池汽车上的使用。

固态储氢材料主要有:金属氢化物、配位氢化物和多孔吸附材料等,其中金属氢化物储氢[2]的研究已有30 多年,而后两种的研究较晚。

金属氢化物储氢材料主要有稀土系、Laves 相系、镁系和钛系等;配位氢化物是由碱金属(如Li、Na、K)或碱土金属(如Mg、Ca)与第ⅢA元素(如B、Al)或非金属元素(如N)形成的;多孔吸附材料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如碳纳米管[5]、BN 纳米管、硫化物纳米管、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和活性炭等。

然而,传统的金属氢化物因密度大而限制了它们的实际应用。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许多由轻元素组成的配位氢化物或复杂氢化物被广泛研究,像铝氢化物体系、硼氢化物体系和氨基2亚氨基体系等。

基于纳米技术的储氢材料研究和应用

基于纳米技术的储氢材料研究和应用

基于纳米技术的储氢材料研究和应用随着能源消耗的加速和环保意识的抬头,储氢技术已经成为了重要的节能环保技术之一。

然而,当前还没有一种较为完美的储氢材料方式出现,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这一难题。

而基于纳米技术的储氢材料研究和应用便是最具安全、稳定性和储氢含量的新型材料,下文将介绍其特点和应用前景。

一、纳米技术储氢材料简介一般来说,储氢的材料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压缩氢气储存方法、液态储氢方法及固态储氢方法。

而纳米技术储氢材料便属于以固态储氢为主的一种新型材料方式。

它采用了纳米晶和多孔材料的优势,可以特别有效地储存和释放氢气,拥有更大的储氢密度。

因此,纳米技术储氢材料的出现,将会极大地改变当前的储氢体系,推动未来产业的创新。

二、纳米技术储氢材料的特点纳米技术储氢材料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储氢量大与传统储氢方式相比,基于纳米技术的储氢材料储氢量较大,能够在相同体积和重量的情况下储存更多的氢气,为储氢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打下了基础。

2. 更加安全其特殊的纳米结构可以有效地降低氢气释放的压力和温度,提升储氢材料的安全性。

而固态储氢还可以避免液化和压缩气体对储存设备的污染和腐蚀问题,减轻了储氢周期负载的难度。

3. 操作简便纳米技术储氢材料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它可以使用相对简单和低成本的装置进行储氢,不需要过于复杂和昂贵的储氢设备。

这也为工业和民用储氢提供了更加便利和实用的选择。

三、纳米技术储氢材料的应用前景1. 汽车行业在当前汽车制造业中,探究替代燃料和减少尾气污染是一个长期的趋势。

而纳米技术储氢材料正是应用于这种新型能源的最有前景的储氢材料之一。

未来,用纳米技术储氢材料储制氢燃料的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无疑将有力促进整个汽车行业技术的升级和发展。

2. 能源存储行业能源存储是保障能源稳定性和优化能源利用的重要方向。

而纳米技术储氢材料的出现,则可以为能源存储提供具有成本优势和储量优势的替代方案。

未来,纳米技术储氢材料应用于储能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也必将得到广泛的开发和应用。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储氢材料是指能够有效地吸附和存储氢气的材料,是实现氢能源经济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目前,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日益迅速,主要集中在金属氢化物、碳基材料和有机多孔材料等几个方向上。

金属氢化物是当前最常用的储氢材料,其具有高储氢容量和可逆性的优点。

研究者们将重点放在改善金属氢化物的储氢动力学性能方面,包括催化剂的引入、微观结构和晶体形态的调控等。

另外,也有一些新型金属氢化物相如LiBH4、NaAlH4等被发现具有更高的储氢容量和较低的吸附解吸温度,为进一步提高金属氢化物的储氢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碳基材料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储氢材料。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能够容纳较多的氢气。

同时,碳纳米管、石墨烯氮化物和多壁碳纳米管等碳基材料也被广泛研究。

通过纳米材料的合成和结构调控,可以提高材料的储氢性能。

此外,研究者们还利用功能化改性碳基材料,如使用过渡金属氧化物、转金属等对其进行改性,提高其储氢性能。

有机多孔材料也是一种研究热点。

有机多孔材料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结构,可以通过吸附作用容纳大量的氢气。

目前,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和共轭有机多孔聚合物(CMP)是研究的主要方向。

MOF具有多元功能,通过合理选择金属和有机配体可以控制其孔隙结构和氢气吸附性能。

CMP是一种由共轭聚合物构成的大分子材料,通过调节共轭长度和交替共轭单元的数量可以改变其储氢性能。

除了上述主要的研究方向,还有一些其他新兴的储氢材料备受关注,如复合材料、离子交换树脂和化学氮化物等。

复合材料的结构多样性和优异的储氢性能使其成为研究热点。

离子交换树脂具有大的孔隙结构和高度大孔度表面积,能够吸附大量的氢气。

化学氮化物是一类新型储氢材料,具有高的储氢容量和可逆性,但需要进一步研究其可控合成和储氢动力学性能。

总之,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日益迅速,包括金属氢化物、碳基材料和有机多孔材料等多个方向。

碳复合纳米材料储氢性能研究进展

碳复合纳米材料储氢性能研究进展

的储氢量 , 其储 氢质 量分数 分别 为 5 3 %, 6 7 %, 1 1 %。虽然结果喜人 , 但其他一些研究 者经 过多
次尝试却无法重现该结果 , 故对此提出质疑 , 不过 对 石墨 纳 米 纤 维 储 氢 性 能 的研 究 却 没 有 因此 停
止, 目前 测得 的储 氢 质 量 分数 在 1 %到 1 5 % 之 间 变化 卜‘ 。 ] , 导 致 这 些 变 化 的 主要 原 因 是 实 验 方 法、 样 品制备 和加 工条件 及测 试方 法 的差 异 ¨ 。 K i m等¨ 通过 化 学 还原 法 将 P t 纳 米粒 子 引 人石 墨纳 米 纤 维 中 , 研 究 了 质量 分数 为 1 . 3 % ~ 7 . 5 %的 P t 掺 杂量对 石 墨纳米 纤 维储 氢 性 能 的影
纳米 管 、 碳 纳米 纤维 及 活性炭 纤维分 别 加人 M g H
被认为是未来最有 发展前景的新型能源之一 , 但 现 阶段 在 氢能 的开 发和利 用方 面还 存在 3个 主要 问题 , 即氢 能 的制 取 、 储 存 运输 和应 用 … , 其 中 以 储存运输最为关键。 目 前研究 的储氢材料主要有 镁 基储 氢 材料 、 金属 有机 框架 材料 、 有机 化合 物材
料、 碳基 纳 米材 料等 , 其 中碳基 纳米 材料 可循 环使
中, 测试其脱氢性能 , 结果表明添加碳纳米纤维时
效果 最好 。通 过 添 加 碳 纳 米 纤 维 , Mg H:的 分 解
温度从 3 6 0℃降至 3 2 2℃, 而且 5 % 的碳纳米纤 维的添加还能提高 M g H 的分解速率 , 在3 0 0 o C 条件 下 完 全 分 解 只 需 2 0 m i n , 比未 添 加 时 少 用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5 总结与展望
氢的储存技术是开发利用氢能的关键性技术,如何有效地对氢进行储存,并且在使用时能够方便地释放出来,是该项技术研究的焦点。以上介绍的每一种储氢材料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制约其长足的发展。比如说,储氢合金虽是主要应用的储氢材料,但大多数储氢合金的自重大,寿命也是个问题,自重低的镁合金很难常温储放氢,大规模应用仍然有困难。碳纳米管储氢材料受到广泛关注,但基础研究不够,能否实用化还是个问题,目前的研究重点是提高室温、常压下氢的吸附量,在吸附机理、吸附剂的合成和吸附剂的净化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另一思路是制备新型的复合储氢材料,大部分储氢材料的性能都有加合的特点,而单一的储氢材料的性质也较多地为人们所认识。所以,复合储氢材料是未来储氢材料制备的一个走向。
有机物储氢的特点是:(1)储氢量大,苯和甲苯的理论储氢质量分数分别为7.19 %和6.18 %,比传统的金属氢化物、高压压缩的储氢量大得多;(2)储氢剂和氢载体的性质与汽油相似,储存、运输、维护保养安全方便,特别是储存设施的简便是传统储氢技术难以比拟的;(3)可多次循环使用,寿命长达20年;(4)加氢反应放出大量热可供利用。Touzani和Klvana等[16,17]系统地研究了MCH的脱氢反应,并对偶联于氢燃机上的脱氢反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瑞士在研究随车脱氢,为汽车提供燃料的技术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发工作[35,36]。Parmaliana等[18]利用商品化的载Pt蜂窝状催化剂研究了苯/环己烷的加氢和脱氢反应,250℃~350℃,常压下,加氢效果最好。Cacciola等[19]论证了用环己烷和甲基环己烷作氢载体的储氢和输氢的可行性。我国的有机液体氢化物储氢技术,1994年石油大学进富[20]对利用Ni - Al2O3催化剂的甲苯气相加氢反应及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3年,顾仁敖等[21]用共焦拉曼光谱研究了苯在光滑铂电极表面的电化学还原行为,表明苯可直接还原生成环己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米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刘战伟†(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储氢材料的纳米化为新型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储氢材料性能提高的机理,综述了纳米碳纳米管储氢材料、镁基纳米储氢材料以及复合纳米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储氢材料纳米化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纳米;储氢材料;储氢性能中图分类号:TB38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551(2009)01-0033-041 引言当今世界,随着传统能源石油、煤炭日渐枯竭,且石油、煤炭燃烧产物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又分别产生温室效应和酸雨危害,使人类面临能源、资源和环境危机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能源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氢作为一种洁净能源,已受到人们的充分重视[1]。

近年来,在镍氢二次燃料电池等氢能的应用方面不断取得进展。

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者发现Mg2Ni、LaNi5、FeTi等金属间化合物具有可逆储放氢气的特性,并且储氢密度大,可与液氢和固氢效果相比拟[2,3]。

此后随着对于金属氢化物作为能量储存以及能量转换材料进一步深入地研究,到目前为止,已开发的贮氢合金主要有AB、AB5、AB2、A2B和镁基五大类型[4],储氢合金主要由可与氢形成稳定氢化物的放热型金属A(La、Ti、Zr、Mg、V等)和难与氢形成氢化物但具有氢催化活性的金属B(Ni、Fe、Co、Mn等)按一定比例组成。

传统的AB、AB2和A2B型储氢合金储氢量不超过2wt%,这对储氢合金的某些应用领域(如燃料电池)是远远不够的。

国际能源协会(IEA)要求储氢量至少为5wt%,并且放氢温度低于423K,循环寿命超过1000次。

而传统镁基储氢量高,但有放氢温度高和吸放氢动力学慢的缺点。

如何获得容量大,充放氢速度快,放氢温度低的新型储氢材料,成为储氢材料与储氢技术研究和开发中至关重要的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纳米材料是指一类粒度在1~100nm之间的超细材料,是介于单个原子、分子与宏观物体之间的原子集合体,是一种典型的介观体系。

由于纳米材料的比表面能高,存在大量的表面缺陷,高度的不饱和悬键,较高的化学反应活性以及自身的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等,从而使其具有常规尺寸材料所不具备光学、磁、电、热等特性,成为继互联网和基因研究之后科学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引发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在相关理论研究及应用开发的广泛兴趣。

纳米尺度的贮氢合金呈现出许多新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特征,其活化性能明显提高[5,6],具有更高的氢扩散系统[7,8],并具有优良的吸放氢动力学性能[7,9,10]。

储氢材料的纳米化为新兴的储氢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本文详细介绍了纳米储氢材料性能提高的机理,综述了纳米碳纳米管储氢材料、镁基纳米储氢材料以及复合纳米储氢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储氢材料纳米化的广阔前景进行了展望。

2 纳米储氢材料储氢性能提高机理一般认为,储氢合金纳米化提高储氢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对于纳米尺寸的金属颗粒,连续的能带分裂为分立的能级,并且能级间的平均间距增大,使得氢原子容易获得解离所需的能量,表现为贮氢合金活化能降低和活化温度降低;(2)纳米材料的表面效应:纳米颗粒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积,电子的输送将受到微粒表面的散射,颗粒之间的界面形成电子散射的高势垒,界面电荷的积累产生界面极化,而元素的电负性差越大,合金的生成焓越负,合金氢化物越稳定,金属氢化物能够大量生成。

单位体积吸纳的氢的质量明显大于宏观颗粒。

(3)比表面积和催化特性:纳米贮氢合金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氢原子有效吸附面积显著增多,氢扩散阻力下降,而且氢解反应在合金纳米晶的催化作用下反应速率增加,纳米晶具有高比例的表面活性原子, 有利于反应物在其表面吸附,有效降低了电极表面氢原子的吸附活化能,因而具有高的电催化性能。

另外,由于纳米晶粒相当细小,导致晶界和晶格缺陷增加,而晶* 基金项目: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08105950805M438)† 通讯作者:liuzhanwei@收稿日期:2009-01-1333体缺陷和位错处的原子具有较高的能量可视为反应的活性中心,从而降低析氢过电位。

(4)表面力学特性:根据Hall-Petch(H-P)理论,晶粒的细化使其硬度增加,贮氢合金的整体强度随晶粒尺寸的增加而增强,这对于抗酸碱及抗循环充放粉化,以及抵抗充放电形成的氧压对贮氢基体的冲击大有裨益,并且显著提高了贮氢合金耐腐蚀性。

3 储氢材料纳米化研究进展3.1 纳米碳管储氢材料纳米碳管(CNTs)作为一种新型材料,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引起了许多领域专家的关注,特别是开展了大量有关储氢方面的研究。

对碳系列储氢材料的研究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个热门课题,纳米碳管具有以下两个优点:(1)储氢量大,一般可达到10wt%,有的甚至可达到60wt%以上[11]。

然而各种不同的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也使得碳纳米的质量千差万别,有关其储氢量(0.05%~67%)报道的数据也相当分散,但其储氢量高于储氢合金却是不争的事实;(2)质量相对较轻,便于携带。

纳米尺寸的碳管和碳纤维具有优异的储氢性能,已被国际能源协会列为重点发展项目[12]。

Dillion等[13]用单壁碳纳米管在室温和氢气压力40kPa时得到储氢量的质量分数为5%~10%,并指出氢在高温吸附位上是物理吸附,且纳米碳管的储氢量是活性碳的10倍。

Ye等[14]用纯度98%的单壁碳纳米管,于室温和12MPa压力下获得了质量分数为8.25%的氢吸附率,并发现在80K和大于120MPa的气压下每个碳原子可以吸附1个氢原子。

Chen等[15]等用直径25~35nm,比表面积为130m2/g掺Li和K原子的多壁碳纳米管,发现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氢吸附量分别为20wt%和14wt%,但后来经Yang等[16]按Chen的方法及使用超纯氢(>99.999% )重做了碱金属掺杂的碳纳米管的储氢实验,结果表明,用干燥的氢气作为氢源得出掺碱金属的碳纳米管的储氢能力只能接近2wt%,因此认为Chen等的实验可能是容器中的气体混入了水汽才得出如此高的储氢量。

1999年,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制备的单壁碳纳米管于室温和12MPa压力下获得了质量分数为4.2%的储氢量。

除了大量的试验工作外,Darkrim等[17]通过计算机模拟,认为孔径为1.957nm时的储氢性能最佳,储氢量为11.24wt%,体积密度为60kg/m3,并发现碳纳米管间的排列对材料整体吸附有较大影响。

程锦荣等[18]通过对碳纳米管阵列储氢的物理吸附物性的计算机模拟,得出在适当的管间距下(DBW>6Å),碳纳米管阵列管外部分的物理吸附储氢量高于其管内部分,且随管间距的增大而增大。

由于碳纳米管的特殊结构,表现出特有的性质,大的比表面及内部大的空腔使碳纳米管能吸附大量的氢,其高储氢量、低质量密度和化学稳定性使其在车用储氢系统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有一定直径的碳纳米管,可以吸收大量氢气,是一种优异的新型储氢材料。

而采用碳纳米管对镁基等储氢材料改性,以提高其性能,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3.2 添加纳米碳管提高镁基等储氢材料的储氢性能纳米碳管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也具有优异的吸氢性能,是一种很好的镁基储氢材料添加剂。

事实上,有YUAN Hua-jun等 [19]曾在镁基储氢材料中添加石墨碳粉,以改善镁基储氢材料的传质和传热性能。

Chiaki等[20]用球磨制备的MgNi-石墨复合物的最大放电容量为510mAh/g。

石墨与MgNi合金的作用发生在表面层,石墨提供电子给合金表面,电子在Mg、Ni间重新分配,合金表面发生化学态变化,Ni更易从原合金中离析出来并偏析至表面,使表面层的Ni/Mg比增加,导致复合物的吸氢能力增强。

美国研究者[21]开发的Mg-Ni-Mo系列合金中掺入C或B等非金属元素,其储氢量可达5.7%。

日本有研究者[21]用Mg和石墨以及其他含碳化合物一起研磨,得到可以在较温和条件下(500Torr(1Torr=133.322 Pa),453 K)能大量储氢的材料。

清华大学的于振兴等[22]人用机械合金化方法,以氢气作为保护气氛(0.5MPa),通过添加碳纳米管,制备出含有碳纳米管的镁基储氢材料(Mg-3Ni-2MnO2 -0.25CNTs),其储氢容量达到7.0%,吸氢过程在100s以内完成,在0.1MPa下放氢过程可在600s完成,放氢平台温度在280℃。

他们还发现添加碳纳米管,镁基储氢材料在机械球磨过程中,可以提高其球磨效率,颗粒更加细化均匀。

易双萍等人[23]研究表明含有5%碳纳米管的LaNi5稀土合金的电化学放电容量更高,当放电电流为100mA/g时,电化学储氢量高达385mAh/g。

从以上可知,在镁基等储氢材料添加纳米碳管,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储氢材料性能,同时也给研究者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3.3 镁基纳米储氢材料镁基储氢合金由于储氢量大(是稀土储氢合金的3倍以上),吸放氢平台好,质量轻,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等优点,被认为是最理想、最有潜力的储氢材料,无论是作为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还是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都有极好的开发价值,倍受各国科技工作者关注。

镁及镁基合金是极有应用前途的储氢材料,是未来燃料电池用储氢合金的首选材料。

但由于其在室温下吸放氢动力学性能差,表面容易形成氧化膜等缺点,从而限制了镁基储氢材料的实用化进程。

镁基储氢合金主要有A2B型、AB2型,AB5型和AB型,近年,对镁基储氢材料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降低释氢温度以及提高吸放氢速度上。

高能球磨可制得纳米Mg2Ni合金,其氢化温度降低,更易活化。

纳米Mg1.9Ti0.1Ni合金吸-放氢稳定,200℃时未经活化就可快速吸氢,2000s内吸氢34量达到质量分数3%,而同等条件下非纳米合金很难形成氢化物。

Liang等[24,25]用机械合金化法制备出MgH2-V,在200℃、1.0MPa氢气压下,100s内吸氢量达5.5%,250℃、0.015MPa下,该合金在900s内放氢量为5.3%,更值得指出的是MgH2-V在充放氢循环200次后,放氢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

此后,Liang等进一步对机械合金化制备纳米晶Mg、Mg2Ni及其热稳定性和储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制备的纳米晶Mg2Ni或Mg+Mg2 Ni复合物的晶粒尺寸为10~20nm。

Orimo等[26]通过机械球磨Mg粉与不同质量的Ni粉制备出了纳米/非晶结构的Mg-x%Ni(x(at)-33、38、43、50)合金并对其进行了储氢性能测试,发现随Ni含量的增加,放氢温度由167℃下降到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