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北航卫星课程设计报告

北航卫星课程设计报告

北航卫星课程设计报告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技术,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1.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2.掌握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原理和应用;3.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题;5.能够运用实验方法和技能进行实践操作;6.能够运用科技文献和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情;2.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卫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以及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技术。

具体安排如下:1.卫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卫星通信技术及其应用;3.卫星导航技术及其应用;4.卫星遥感技术及其应用;5.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运用如下:1.讲授法:用于传授卫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等内容;2.讨论法:用于探讨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和卫星遥感等技术的发展趋势;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卫星应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卫星技术的应用;4.实验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加深对卫星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卫星技术入门》等;2.参考书:卫星通信、卫星导航、卫星遥感等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卫星发射、运行和应用的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卫星模型、通信设备、导航设备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我们将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卫星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旨在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北航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北航操作系统课程设计

北航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培养学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2)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3)了解操作系统的演化历程和发展趋势。

2.技能目标:(1)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的基本命令和工具;(2)能够运用操作系统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3)具备编写操作系统相关程序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操作系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功能和作用,以及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输入/输出系统等关键技术。

具体安排如下:1.教材章节:(1)第1章操作系统概述(2)第2章进程管理(3)第3章内存管理(4)第4章文件系统(5)第5章输入/输出系统2.教学内容:(1)操作系统的概念、发展历程和分类;(2)进程的定义、状态和控制;(3)内存分配与管理策略;(4)文件的基本概念、目录结构和访问控制;(5)输入/输出设备的管理和调度。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实验法: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如《操作系统概念》、《现代操作系统》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供学生自主学习;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丰富教学手段;4.实验设备:配置相应的实验设备,如计算机、网络设备等,保障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北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北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北航机械设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流程,包括力学分析、材料选择、传动系统设计等。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的设计和分析,能够使用相关软件工具进行辅助设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将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如下:1.机械设计基本概念: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机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2.力学分析:讲解力学基础知识,包括力学原理、受力分析、力矩平衡等,并应用于机械设计中。

3.材料选择:介绍常用工程材料的特点和应用,指导学生进行材料选择。

4.传动系统设计:讲解传动系统的基本原理和类型,包括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并能够进行传动系统设计。

5.机械结构设计:介绍机械结构的基本要素,包括支撑、连接、固定等,并能够进行机械结构设计。

6.机械设计实例分析: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包括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的机械设计实例,让学生了解机械设计的过程和方法。

4.实验法:安排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和观察,加深对机械设计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适当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等。

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械设计基础》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参考书籍,供学生深入学习和拓展知识。

北航宇航课程设计

北航宇航课程设计

北航宇航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宇航的基本概念,掌握宇航器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组成。

2. 学生能够掌握航天器发射、轨道运行和返回的基本过程。

3. 学生能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认识航天领域的重大成就。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宇航知识,分析宇航器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宇航器模型,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收集、整理和分析航天领域的数据,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宇航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探索未知、勇于创新的精神。

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学会尊重他人、沟通交流。

3. 学生通过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增强国家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4. 学生能够关注航天领域的最新动态,提高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北航宇航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宇航科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对宇航科学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操作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程目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宇航基本概念:介绍宇航的定义、宇航器分类、宇航任务等,帮助学生建立宇航科学的基本框架。

2. 宇航器设计原理:讲解宇航器的设计原则、结构组成、工作原理等,使学生了解宇航器的设计过程。

3. 航天器发射与运行:阐述航天器的发射过程、轨道运行原理、返回技术等,让学生掌握航天器的基本运行规律。

4. 宇航器模型制作: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简单的宇航器模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 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重大成就和未来展望,激发学生的国家自豪感。

北航有卫星课程设计

北航有卫星课程设计

北航有卫星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北航卫星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航天科技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卫星的基本概念、类型和功能;掌握卫星发射、轨道运行和返回地球的基本原理;了解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卫星发射和运行中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能力,如进行卫星模型制作和实验操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树立科技兴国的观念,认识航天科技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培养热爱科学、热爱祖国航天事业的感情。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卫星基本概念、卫星类型与功能、卫星发射与轨道运行、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等。

具体安排如下:1.第一章:卫星基本概念,介绍卫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2.第二章:卫星类型与功能,介绍不同类型的卫星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3.第三章:卫星发射与轨道运行,讲解卫星发射的基本原理、过程及轨道运行的相关知识。

4.第四章: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介绍我国卫星事业的发展历程、重要成就和未来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包括:1.讲授法:教师讲解卫星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卫星发射、运行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卫星事业的成功案例,让学生了解卫星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作用。

4.实验法:学生进行卫星模型制作和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实现教学目标,本课程将充分利用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卫星技术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资料。

2.参考书:推荐学生阅读相关卫星技术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3.多媒体资料:利用课件、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展示卫星发射、运行等场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实验设备: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如卫星模型制作材料、实验仪器等,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北航双控课程设计

北航双控课程设计

北航 双控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双控系统的基础知识,理解其工作原理及在航空领域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双控系统的基本构成,包括控制器、执行器及其相互关系。

3. 学生能够解释双控系统中的关键概念,如反馈、闭环控制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设计简单的双控系统。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双控系统的模拟搭建,提升实践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相关软件,对双控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优化系统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双控课程,培养对航空事业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2.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相互尊重、沟通协作,增强团队意识。

3.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勇于挑战、持续学习的品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双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和数学基础,对航空领域有较高的兴趣,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项目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双控系统概述:介绍双控系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应用领域,使学生了解双控系统在航空领域的重要地位。

教材章节:第一章 双控系统概述2. 双控系统原理:讲解双控系统的基本原理,包括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反馈控制等,使学生掌握双控系统的工作原理。

教材章节:第二章 双控系统原理3. 双控系统构成:分析双控系统的基本构成,如控制器、执行器、传感器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章节:第三章 双控系统构成4. 双控系统设计:介绍双控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数学建模、控制器设计、执行器设计等,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

教材章节:第四章 双控系统设计5. 双控系统仿真与实验: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双控系统仿真,结合实际操作,使学生熟悉双控系统的调试与优化过程。

北航材料课程设计

北航材料课程设计

北航材料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特性,培养学生对材料的选用、设计和应用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了解材料的分类、性能和应用。

–掌握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熟悉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和性能检测。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常见材料进行选用和设计。

–具备分析材料性能和解决材料问题的能力。

–学会使用相关软件和实验设备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材料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增强学生对材料科学在工程应用中重要性的认识。

–培养学生具备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2.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3.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和性能检测。

4.材料的选用、设计和应用。

5.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景。

具体安排如下:第一周: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和性能。

第二周: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

第三周:材料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和性能检测。

第四周:材料的选用、设计和应用。

第五周:材料科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用于传授基本概念、原理和知识点。

2.讨论法:引导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材料的应用和选用。

4.实验法: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材料科学基础》等。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成果,如《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等。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视频等,以直观展示材料科学的相关概念和实例。

4.实验设备:配备齐全的实验设备,如材料性能测试仪、扫描电镜等,用于进行材料性能测试和分析。

北航mis课程设计

北航mis课程设计

北航mis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并掌握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基本概念、功能及其在企业运营中的应用。

2. 学习并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结构,掌握数据查询、处理和分析的基本方法。

3. 掌握决策支持系统在MIS中的作用,学会运用相关工具进行决策分析。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和信息系统应用技能。

2. 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查询、分析数据的能力,掌握数据可视化表达方法。

3. 培养学生运用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决策分析的能力,提高决策效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形成持续学习的习惯。

2.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沟通与协作能力,提升团队执行力。

3.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信息伦理素养,尊重知识产权,遵循法律法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必修课,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应用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和企业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实际案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课程目标的分解,使学生在完成学习后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依据。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知识。

第一部分:管理信息系统概述1. 管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结构和类型。

第二部分:数据库技术与应用1. 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结构。

2. 数据库设计方法及SQL语言的应用。

3. 数据查询、处理和分析方法。

第三部分:决策支持系统1. 决策支持系统的概念、功能及其在MIS中的应用。

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主要类型和结构。

3. 决策支持系统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管理1.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流程和工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生课程设计任务书Ⅰ、课程设计题目:数控式桥式吊车控制系统Ⅱ、课程设计技术要求:1.摆角稳定时间小于5秒,摆动次数小于3次;2.吊车启动时最大摆角小于±10°;3.吊车最大速度为0.5米/秒;4.D/A输出100mv电机起动,D/A输出5 v时对应电机最大速度Ⅲ、课程设计工作内容:1.系统方案设计和主要部选择;2.系统元部件测试;3.建立系统数学模型;4.系统设计(静态设计、动态设计);5.数字控制系统和仿真;6.撰写课程设计报告。

Ⅳ、主要参考资料:1.数字式桥式吊车控制系统试验说明书王卫红2.计算机控制系统系列实验指导书袁少强3.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郭锁凤学院(系)专业类班学生课程设计时间:年月日至年月日答辩时间:年月日成绩:指导教师:注:任务书应该附在已完成的课程设计(报告)的首页。

目录图录 (5)表录 (6)1. 系统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 (7)1.1 技术指标 (7)1.2 设计任务 (7)2. 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8)2.1系统的组成 (8)2.2 工作原理 (9)3. 元部件性能测试及数据处理 (10)3.1 直流力矩电机性能测试 (10)3.1.1电枢电阻值的测量 (10)3.1.2电感的测量 (10)3.1.3死区电压 (11)3.1.4 反势系数和力矩系数 (11)3.1.5电机调速特性 (13)3.1.6 机电常数Tm 和电磁常数Te (14)3.1.7转动惯量计算 (14)3.2 测速机性能测试 (16)3.3 电位计性能测试 (17)3.3.1 单圈电位计梯度 (17)3.3.2 多圈电位计梯度 (18)3.4 A/D D/A 板性能测试 (19)3.4.1 A/D通道测试 (19)3.4.2 D/A通道测试 (20)4. 系统建模与静、动态设计 (21)4.1吊车数学模型建立 (21)4.2电机吊车联合数学模型 (24)4.3总体模型 (25)5. 系统设计与仿真 (26)5.1 系统静态设计 (26)5.2 系统动态设计 (27)5.3 控制系统仿真与调试 (28)5.设计结论 (29)参考文献: (29)图录图 1 系统结构图 (8)图 2 控制系统框图 (9)图3调速拟合曲线 (13)图 4 制动曲线 (15)图5测速机梯度拟合 (16)图6单圈电位计梯度梯度拟合 (17)图7多圈电位计梯度梯度拟合 (18)图8 A/D输入电压拟合曲线 (19)图9 D/A通道测试 (20)图10 吊车的数学模型 (21)图11 吊车电机结合模型 (24)图12 DA与电机的连接框图 (25)图13 Simulink建立仿真模型 (28)图14 仿真输出波形 (29)表录表1电枢电阻值 (10)表2电枢电感值 (10)表3带载下死区电压值 (11)表4反势系数与力矩系数 (12)表5电机调速特性 (13)表 6 测速机梯度 (16)表7 单圈电位计梯度 (17)表8多圈电位计梯度数据 (18)表9 A/D输入电压与数码对应表 (19)表10 D/A变换表 (20)1. 系统设计任务及技术指标1.1 技术指标1) 摆角稳定时间小于5 秒,摆动次数小于3 次2) 吊车启动时最大摆角小于±10°3) 吊车最大速度为0.5 米/秒4) D/A 输出100mV 电机起动,D/A 输出5V 时对应电机最大速度1.2 设计任务1) 系统方案设计和主要元部件选择2) 系统元部件测试3) 建立系统数学模型4) 系统设计静态设计、动态设计和仿真5) 数字控制系统电路设计6) 数字控制器软件设计7) 闭环系统实验和调试8) 编写课程设计及专业实验报告2. 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2.1系统的组成数字桥式吊车系统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 1 系统结构图吊车系统的整套机械部件安装在一块底板上。

底板上固定着导轨、皮带轮、电机、测速机、车位置反馈电位计,底板开槽,使吊摆垂下去。

吊车轨道的有效长度约为0.7 米,吊车组件包围在轨道外,四个车轮在导轨上方运动,吊车板下面连着小车板支架和角位置电位计支架,两支架之间安装吊摆,在角位置电位计支架上装有测量吊摆角度的单圈电位计。

计算机作为数字控制器实现对系统的实时控制,同时也为操作者提供人-机界面,完成对系统的监督管理功能,如实时画图、采集数据等。

A/D D/A 接口板插在计算机内,完成模数、数模转换。

小功率随动系统用于电压和功率放大。

电机、测速机是系统的执行元件和速度反馈元件,电位计1 和2 分别是车位置反馈元件和摆角度反馈元件。

计算机、A/D、D/A 板,小功率随动系统、电机、测速机、桥式吊车装置通过机械或电气手段连接成一个整体。

其中电气连接通过控制盒实现。

2.2 工作原理数字桥式吊车系统的控制系统框图如图2所示。

图 2 控制系统框图吊车(下装吊摆)在电机拖动下沿固定的直线导轨进行运动,相应地,产生了吊车直线位移和吊摆的转角。

线位移由与皮带轮同轴安装的多圈电位计测得,角位移由安装在吊摆上的单圈电位计测得,吊车的运动速度由与电机同轴相连的测速机测得,这三个物理量经过A/D 转换送入计算机,经过内部的实施控制程序运算产生控制指令,该指令经D/A 变换送入小功率随动系统,经过功率放大再送出给电机,产生相应的控制作用,从而实现对吊车线位移和吊摆角位移的控制。

图中的并联校正、串联校正和功率放大均由小功率随动系统实现。

3. 元部件性能测试及数据处理3.1 直流力矩电机性能测试3.1.1电枢电阻值的测量利用欧姆表直接测试电机电枢的电阻,并且在测试时电刷与电枢处于不同接触位置时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测量结果见表1。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12.3 14.6 14.6 14.3 13.7 14 14 14.6 13.6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12.3 13.6 13.7 14.6 14.6 14.2 15.4 12.8 14.3 平均值表1电枢电阻值3.1.2电感的测量用电感表直接测试电机电枢的电感,并且在测试时电刷与电枢处于不同接触位置时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测量结果见表2。

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21 21 21 21 21 20.8 20.7 19.8 21.10 -20 -40 -60 -80 -100 -120 -140 -16021 21.6 21 21.1 21 20.9 20.8 22.3 22.3 平均值表2电枢电感值3.1.3死区电压将电压加至电机两端,将稳压电源置于最小档,电压接近0;合上开关K 后,慢慢增大电压到电机刚好开始转动,读下这时的u,即为死区电压。

测量时将电机的起始位置放在几个不同位置,重复实验。

然后再将电压反极性重复上述实验,带载下的死区电压测量结果见表3。

计算时取带载死区电压平均值为1.3V。

空载死区电压为1.342(正转),1.22(反转)。

1.35 1.47 1.43 1.18 1.28平均值U =1.342 V 最大值U = 1.47 V-0.95 -1.31 -1.08 -1.39 -1.37平均值U = 1.22 V 最大值U = -1.39 V表3带载下死区电压值3.1.4 反势系数和力矩系数根据电机的电压平衡方程可得(3.1)通过测量电枢电压、电枢电流、及转速Ω、即可求得。

为使测量准确,可测量不同Ua 时的Ia 及Ω 值,求出的平均值。

电机的转速Ω 用光电转速表测量。

求出后,利用反电势系数与力矩系数的关系,即可求得力矩系数(3.2)测量与计算结果见表4。

正转死区3.78 5.27 8.3 9.83 12(1.09))72.6 122 117 123 126 129 n(rpm) 0 48.2 81.8 157.5 194.8 246.3 n(rad/s) 0 5.0475 8.5661 16.4934 20.3994 25.7925 ) \ 0.4105 0.4240 0.3988 0.3954 0.3952) \ 0.0424 0.0438 0.0412 0.0408 0.0371反转死区4.1 6.13 7.96 9.89 12.3(1.18))79 115 118 121 129 136 n(rpm) 0 55.6 99.9 144.2 191.4 251.8 n(rad/s) 0 5.8224 10.4615 15.1006 20.0437 26.3684 ) \ 0.4277 0.4280 0.4150 0.4033 0.3943) \ 0.0441 0.0442 0.0428 0.0416 0.0407 平均值)表4反势系数与力矩系数3.1.5电机调速特性正转梯度2.4132死区(1.09)3.78 5.27 8.3 9.83 12 n(rpm) 0 48.281.8157.5194.8246.3n(rad/s) 05.0475 8.5661 16.4934 20.3994 25.7925反转梯度2.3876死区(-1.18)-4.1 -6.13 -7.96 -9.89 -12.3 n(rpm) 0 -55.6-99.9-144.2-191.4-251.8n(rad/s)-5.822 -10.461 -15.100 -20.043 -26.368表 5电机调速特性最小二乘调速拟合曲线如图 3-15-10-5051015-30-20-10102030电机调速特性Ua (V )n (r a d /s )图 3调速拟合曲线计算时电机调速斜率平均取为K m=2.40 (rad .s‐1) / V3.1.6 机电常数Tm 和电磁常数Te用过渡过程测试法进行电机机电时间常数的测量。

实际测得的时间常数T包含机电常数和电磁常数,但是电磁时间常数相对机电常数要小得多,可近似认为得到的是机电常数T m,电机的阶跃电压响应曲线见图3.6 机电常数T m 近似为0.035s电磁常数T e = L a / R a=1.55图3.6 机电常数测量3.1.7转动惯量计算第一步测出电机的阻力矩。

在电枢两端加上一定的控制电压,点击带动负载做等速运动,平衡后有,电机的电磁力矩与阻力矩平衡,即,测量此时的电枢电流,即可得到同时需要测出电机等速运行的角速度。

第二步测量制动时间。

突然打开电枢回路的开关K,于是,故式中的和转动惯量J 均为常数,利用计算机测出速度变化曲线,求出角速度由降到0 的变化时间,则实验中测得制动曲线中(见图4)计算得到。

图 4 制动曲线3.2 测速机性能测试测速机的梯度测试数据和最小二乘拟合曲线分别见表 6 和图 5正转n(rpm) 0 48.2 81.8 157.5194.8246.3n(rad/s) 0 5.0475 8.5661 16.4934 20.3994 25.7925 U (V )5.699.3 17.9722.127.7反转n(rpm) 0 55.699.9144.2191.4251.8n(rad/s) 0 -5.8224 -10.4615 -15.1006 -20.0437 -26.3684 U (V )-6.0-11.1-16.15 -21.1 -28.1表 6 测速机梯度-30-20-100102030-30-20-10102030测速机梯度Ua (V )n (r a d /s )图 5测速机梯度拟合得到测速机的梯度为3.3 电位计性能测试3.3.1 单圈电位计梯度先调好电位计零点,然后进行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