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引言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空气因受到太阳辐射而发生的加热过程。

这一过程对气象学、地球科学以及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重要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并探讨其在气象学、能源利用等方面的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受热过程是地球上持续进行的能量交换过程之一。

太阳光线穿过大气层,其中的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并转化为热能。

大气中的水蒸汽、沉降物、悬浮微粒等物质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导致大气层不同高度出现温度差异。

这种温度差异引起了空气的水平和垂直运动,进而影响天气和气候变化。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如下: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能量源。

它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不同波长的电磁辐射。

2. 大气吸收:大气层对不同波长的太阳辐射有不同的吸收能力。

可见光几乎全部穿过大气层,而红外线则被大气中的水蒸汽和二氧化碳吸收。

3. 热能传导和对流:大气中的热能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传递。

传导是指热能通过分子碰撞传递,而对流则是指热气体的垂直运动导致热量的传递。

4. 辐射:大气中的物质吸收太阳辐射后会重新辐射出去。

这种辐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地球热平衡的重要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象学中的应用气象学研究大气的运动、物理特性以及天气现象的形成和变化。

大气受热过程是气象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对天气现象的形成、气候变化以及大气污染等方面都有重要影响。

以下是大气受热过程在气象学中的应用示例: - 大气辐射平衡:了解各种气体和云对辐射的吸收和散射特性,可以计算大气能量收支,从而预测天气变化。

- 对流传输:理解热空气和冷空气的上升和下降过程,能够研究对流云和降雨的生成机制。

- 气候变化:通过研究太阳辐射和海洋温度等因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可以预测未来气候的变化趋势。

- 大气污染控制:大气受热过程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和传输起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大气受热过程有助于提高大气污染物控制的效果。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应用1. 热传递的基本原理•热传递是指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一种过程。

•热传递的基本方式包括导热、对流和辐射,其中对流是大气中热量传递的主要方式。

2. 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大气中的空气受热而产生温度变化的过程。

•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来源,它通过辐射传递热量到大气中的空气。

3. 太阳辐射和大气受热的关系•太阳辐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并以电磁波的形式传播。

•太阳辐射到达地球后,一部分被大气层反射、散射或吸收,只有一部分能够到达地面。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被地面吸收,使地表温度升高。

4. 大气中热传递的方式•大气中的热量传递可以通过对流、辐射和传导完成。

4.1 对流•大气中的对流是指空气通过热对流的方式传递热量。

•由于空气的密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热空气会上升,冷空气则下沉,形成对流环流。

•对流的存在使得大气中的热量能够快速传递,使得大气层内部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

4.2 辐射•大气中的辐射是指太阳辐射和地表辐射向大气层传递热量的过程。

•太阳辐射到达大气层后,一部分会被大气层吸收和散射,另一部分则继续向地面传递。

•地表辐射是指地表由于受热而发出的热辐射,它也会向大气层传递热量。

•大气中的水分和气体分子也能够通过吸收和辐射热量的方式传递热量。

4.3 传导•大气中的传导是指空气分子通过碰撞传递热量的过程。

•当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它们之间的热量会通过分子间的碰撞传递。

•在大气中,传导主要发生在接近地表的边界层中。

5. 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广泛,涉及到气象、地球科学、能源等多个领域。

5.1 气象预报•大气受热过程是气象预报的基础,预测气象现象需要了解大气中的温度、湿度和压力变化。

•通过监测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可以预测天气变化、气候趋势和自然灾害等。

5.2 农业生产•大气受热过程对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特别是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应用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大气层受到外界热量输入,导致气体分子热运动加剧的过程。

根据热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下,并应用于多个领域。

一种典型的大气受热过程是日照辐射。

太阳辐射热量进入大气层,其中一部分被大气吸收,导致气体分子热运动的速度增加,气体温度升高。

这种过程在气象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用于解释地面气温的变化和预测天气情况。

另一种应用是大气对流过程。

当地表受热后,空气与地面接触受到加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

因此,密度较大的冷空气下沉,密度较小的热空气上升,形成热气流的垂直循环。

这种对流过程在地球上形成了热带气旋和大气环流系统,对气候和气象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还可以扩展到环境科学和能源领域。

在环境科学中,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气候变化和全球变暖的原因和机制。

在能源领域,利用太阳辐射加热空气,可以实现太阳能的利用和光热发电,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大气受热过程是一个涉及多个领域的重要现象。

通过对其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对气候、天气和能源等方面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提供支持。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导学案大气受热过程及原理应用

大专题一大气运动规律【体系构建】【命题预测】预计2024年高考命题以小区域气温变化、降水特征,或者具体的天气变化过程等情境为载体,对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因素、小区域气候特征、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核心知识进行综合考查,主要考查地理要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及相关的地理实践能力。

【应对策略】(1)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明确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理解气温的影响因素,明确气温的分布规律;(2)强化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的形成与分布的识记与理解,明确全球性大气环流对降水的影响。

掌握降水形成的主要条件,结合天气系统,学会从气温与降水等多方面描述天气变化过程;(3)明确全球气候类型的形成与分布规律,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理解全球气候变化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专题一大气受热过程微专题1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应用【知识链接】必修一P2835;《优化设计》P5255 归纳提升【典题导入1】大气受热过程(2023·广东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团队利用往返式探空气球,在长沙观测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个不同时刻释放的气球所记录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变化信息(图a)。

图b为其中某一时刻对应的太阳光照示意图(阴影部分代表黑夜)。

据此完成下题。

1.这次探测结果显示,白昼期间气球接收到的太阳短波辐射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为随高度增加( )A.CO2量减少B.空气温度降低C.大气越稀薄D.人类干扰越小(2024·浙江·统考高考真题)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

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完成下面小题。

2.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 B.大气辐射减少 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核心归纳】1.大气受热过程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环节,如下图所示。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
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地球表面吸收太阳光照射地表面,并将其转换成地
表层的热量释放到大气层。

这是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的:
1、太阳与空气的相互作用:太阳辐射到地表面时,空气中的气体会吸
收其中的热量,而热量又会随着空气的移动转移到大气中的其他位置。

2、空气的膨胀和压缩:太阳辐射的热量会把空气加热,造成空气膨胀,于是热量就只能以更快的速度往上传递,导致空气压力不断下降。

3、水蒸气的扩散:随着空气压力的降低,水蒸气也会从表层向上扩散,同时也会携带着太阳辐射地表面所产生的热量。

4、热量波动:水蒸气扩散到大气层高处时,它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并
且因为它的波动性,这种热量最终到达表面的高处。

5、热量的释放:由于空气的压力升高,热量最终被释放到大气层中,
充当空气的保温层,使地表温度稳定不变。

以上就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经过这一过程,太阳辐射的热量最终
被转移到大气层中,保持了表面温度的稳定。

可以说,大气受热过程
对地表的热量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模板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模板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模板大气受热过程是指地球大气层受太阳辐射热能的加热过程。

这个过程对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许多实际应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以下是关于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应用的模板回答。

一、大气受热过程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大气受热的主要来源。

太阳将巨量的热能以辐射的形式传递到地球大气层,这些辐射主要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

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导致了大气的加热。

2. 热平衡:地球大气层在受到太阳辐射热能的同时,也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的方式向外散发热能。

当大气层吸收的热能等于外界散发的热能时,即达到热平衡。

3. 辐射吸收与反射:大气层中的气体和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起着重要作用。

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甲烷能够吸收地球表面向外辐射的红外辐射,导致温室效应。

云层对太阳辐射有着不同的反射和吸收作用,影响着地球大气层的能量收支。

二、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1. 气候模拟与预测:大气受热过程是气候变化的关键驱动力之一。

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研究和模拟,科学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候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这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2. 天气预报:大气受热过程也是天气变化的原因之一。

通过观测和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天气预报员可以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小时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降水、风力和风向等。

这对于生活中的出行、农作物种植和防灾救灾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 电力和能源规划:大气受热过程对电力和能源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

太阳能和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正是基于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通过研究和应用大气受热过程,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和分配电力和能源资源。

4. 空气污染控制:大气受热过程也与空气污染有着密切的关系。

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对大气的吸收和反射能力产生影响,进而改变大气层的温度和辐射平衡。

通过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空气污染的产生和扩散。

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1、你能解释“红灯停”的科学依据吗?红光波长较长,难被散射,穿透力强,以红灯为停止的信号灯更为醒目。

2、解释“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原因“人间四月芳菲尽”指的是山脚下或平原地区,由于温度较高,花开较早,而“山寺”之中由于海拔较高,温度较低,花开较晚.因此形成“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因素,与高处不胜寒有相似之处。

3、“高处不胜寒”是如何形成的?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高处”离地面较远,接收到的地面辐射较少。

4、十雾九晴的地理学原理是什么?注:雾是在低温条件下由小水滴液化而成。

指的是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

初冬时节,晴天的晚上,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气温下降较多,容易形成雾。

5、为什么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因为晴朗的夜晚,天空少云或无云,大气逆辐射弱,地面辐射的热量散失多,所以晚秋或寒冬晴朗的夜晚地面气温很低,容易出现霜冻。

6、冬天树木涂白有哪些作用?石灰具有一定的杀菌、杀虫作用,可以杀死寄生在树干上的一些越冬的真菌、细菌和害虫。

冬天,夜里温度很低,到了白天,受到阳光的照射,气温升高,而树干是黑褐色的,易于吸收热量,树干温度也上升很快。

这样一冷一热,使树干容易冻裂。

尤其是大树,树干粗,颜色深,而且组织韧性又比较差,更容易裂开。

涂了石灰水后,由于石灰是白色的,能够使40%-70%的阳光被反射掉,因此树干在白天和夜间的温度相差不大,就不易裂开。

整齐划一,好像树木穿上了新装,增加美观效果。

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司机的视线,增加行车的安全性。

7、在秋冬季节,我国北方农民用人造烟幕来防御霜冻,有何作用?能增强大气逆辐射,加强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减轻作物冻害。

8、一天中最高气温为什么出现在午后2点,最低气温出现在黎明前后?地面的热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在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的时间是正午12点,而地面热量吸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地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3点钟左右,大气的增温也需要一个过程,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是一天中的14点左右。

2020二轮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气温及逆温现象

2020二轮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气温及逆温现象

(真题再现——2017全国1卷,9)我国某地为保证葡萄植株安全越冬,采用双层覆膜技 术(两层覆膜间留有一定空间),效果显著。图3中的曲线示意当地寒冷期(12月至次年 2月)丰、枯雪年的平均气温日变化和丰、枯雪年的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据此完成9~ 11题。
9.图中表示枯雪年膜内平均温度日变化的曲线是( B )
(1)分析亚伯拉罕湖区冬季气温低的原 因。 ①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
②海拔较高,地形封闭,冬季冷空
气不易扩散;
③湖泊东北部有缺口,利于冬季寒
垂直分布 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 000米,气温下降约6 ℃
全球 气温自赤道附近向两极递减
空 间水 变平 化分

海陆 间
内陆 地区
沿海 地区
北半球1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低,7月份大陆气温比同纬度海洋高;南半球相反。 地势(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地势(海拔)低的地区气温高 暖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高,寒流流经海区海水温度较低
气影响小,气温较高;干热河谷气流下沉增温,气温较高;对太阳辐射反射
率越高,气温越低。
4 人类活动。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排放温室气体、 废热等影响气温。
(真题再现——2018全国1卷,11)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 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3所示,据此完成9~11题。
B.太阳直射点移至桂林以北
C.北京寒潮频次减少,夏季风替代冬季风 D.桂林进入雨季,影响气温上升
(3)北京与桂林第四季度平均气温均高于第一季度,说明( A )
A.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近地面
B.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C.太阳辐射直接影响气温的高低
D.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及运用【例题剖析】下图是30°N,32°E附近某区域的航拍影像,其中深色部分为耕地和居民区,浅色部分为沙漠区。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导致该区域景观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B.气温C.降水D.河流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于沙漠区的原因主要是A.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B.大气逆辐射弱C.地表蒸发蒸腾消耗热量多D.地面辐射强1.D2.A【解析】试题解析:1.由题干可知该区域位于尼罗河三角洲附近。

尼罗河的河水、定期泛滥的淤泥给予埃及的馈赠,所以由于河流的存在便利的灌溉水源和肥沃的土壤,耕地和居民区分布在尼罗河三角洲和河谷地带,而周边由于副高的控制,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选D。

2.白天耕地和居民区气温低,主要是因为该区域河流的作用,形成大面积的植被,农作物和植被的蒸腾作用强,而消耗热量,故选C。

下图为在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所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 而不是常见的白色透明的塑料或者是玻璃大棚。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由此推断,此时段的天气可能是()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连续的霜冻天气C.持续的伏旱天气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2.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读沿30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3.下列关于图中三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②地气温日较差比①地小B.①地气温年较差比③地大C.该月份③地正值雨热同期D.①地大气逆辐射强于②地4.②地该月平均气温高于①③两地的原因是A.海拔高,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B.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晴天多C.受西南风影响,增温作用显著D.受地形影响,气温较同纬度高第二届青奥会将于2014年8月16日~28日在举行。

下图为“新栽树木遮阳网示意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7.此时段可能出现的天气及其影响是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B.持续的高温天气C.冷锋过境出现寒潮D.反气旋发展成台风8.在此季节,园林工人一般会给新栽大树覆盖黑色尼龙网(如图),其目的是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B.阻止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C.增强地面辐射,提高树木存活率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水分蒸腾据报道,部分茶园陆续安装了“防霜冻风扇”(如图)。

这种风扇安装在6米多高的铁杆顶上,当早春时节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3℃-5℃,且茶园茶丛顶部的空气温度低于4℃时,风扇就会自动启动。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9.防霜冻风扇自动启动多出现在早春A.大气逆辐射较强时B.大气对流运动显著时C.多云的正午时刻D.晴朗的日出前后10.防霜冻风扇①可以把高处的暖空气吹向茶树②吹出的冷风可以使茶树免受冻害③转动可以减弱近地面对流运动④转动可带动冷暖空气循环流动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

右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1.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空气的湿度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土壤的水分12.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上图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我国北方冬季蔬菜的生产主要以温室大棚为主。

下图是某地温室大棚示意图,A、B、C 是水沟,F为挡风墙,D是工作门。

回答下列各题。

13.该地温室大棚的朝向大部分不是正南,而是南偏西5-10度,主要考虑A.避免受经度影响而产生的地方时与时间的差异B.尽可能防止盛行风从工作门进入C.使棚获得更多的太阳辐射D.为了更有效地利用空间,节省土地14.水沟A、B、C中一直保持有水,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持续为蔬菜灌溉B.调节室地面温度C.维持棚湿度不变D.减少害虫对蔬菜的伤害15.图为盆地部分地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分布图。

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13分)素有“天漏”之称,年降水日数多在200天以上。

地面反射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

一般而言,草地的反射率为15~25%,深色土壤的反射率为5~15%。

近年来,青衣江流域的草地、林地大面积恢复,裸露的深色土壤变为绿地。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述青衣江流域地表植被变化对近地面气温的影响。

(4分)参考答案1.C2.D【解析】试题分析:1.据材料知,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天气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C正确;尼龙网不能防雨,A、D错误;冬季霜冻天气应用透明塑料或玻璃,起到温室保温效应,C错误。

2.结合上题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D正确;对地面辐射不能减少或增强,B、C错误;不会增加大气逆辐射,A错误。

考点:考查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改造。

3.A4.D【解析】试题分析:3.读图,在图示经度围,30度纬线穿过地区,南半球主要是海洋,月均温不会有太大差异,所以图示区只能是北半球,结合经度判断,①地是我国的青藏高原区,②地是盆地,③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

盆地地形闭塞,气温日较差小,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气温日较差大,所以②地比①地小,A对。

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夏季风交替控制,气温年较差较大,青藏高原是高寒气候,冬季风影响不到,夏季气温都较低,气温年较差小,所以气温较差①地比③地小,B错。

从图中看到长江流域气温较低,不可能是夏季,该月份③地不会是雨热同期,C错。

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盆地云雾多,大气逆辐射强,①地弱于②地,D错。

4.由上题可知②是盆地,该月由图中纵坐标的温度可知是冬季,所以它该月比①③高的原因是地形的影响。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区域定位能力、地形区对于大气温度的影响,综合性较强,具有一定的难度.7.B8.D【解析】试题分析:7.8月16日-28日,为北半球的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晴天多,气温高,降水少,形成伏旱天气,不会出现连续不断的对流雨;冷锋过境出现寒潮在秋末到春初多发;反气旋控制天气晴朗,台风是由热带气旋发展形成的。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8月为北半球的夏季,白天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气温高,蒸发强,黑色尼龙网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树木的水分蒸发,有利于新栽大树的成活;增加黑色尼龙网,大气成分没有变化,不能增加大气逆辐射;黑色尼龙网削弱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减弱了地面辐射,但不是阻止地面辐射;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

9.D10.D【解析】试题分析9.“地表上空气温比地表高3℃-5℃,且茶园茶丛顶部的空气温度低于4℃时,风扇就会自动启”高空气温比地表气温高3℃-5℃是风扇启动的条件,这种气温分布现象为逆温。

晴朗的晚上地面辐射降温快,离地面越近空气受地表影响越大,气温低,离地表越远降温越少,故自下而上产生逆温,日出前后地温最低,逆温层最厚,也最符合题中条件,故选D。

大气逆辐射越强,对地面保温作用越强,地面气温越高,不易形成逆温,故A错;近地面气温高高空气温低才会形成对流运动,B不符题意;多云正午会削弱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但不会产生逆温,C错。

10.这种防冻风扇安装在6米多高的铁杆顶上,利用早春时节一般高空气温比地表气温高3℃-5℃的条件,当风扇探头检测到茶园茶丛顶部的空气层温度低于结霜临界温度4℃以下时,就会自动启动风扇,将高空相对较暖的空气吹向茶丛,而且风扇的转动可以增强近地面对流运动程度,促进茶丛顶暖空气与近地面冷空气循环流动,从而使茶树减轻或免受霜冻影响。

故选D。

考点:大气的垂直分层,大气的受热过程,逆温现象。

11.B12.A【解析】试题分析:11.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有利于充分利用太能,提高大棚的温度、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空气的湿度、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土壤的水分,故A、C、D正确;光照强度与太阳辐射强弱有关,大棚技术无法提高光照强度,故B项错误。

12.大棚部温度高,暖空气向上运动,大棚外部温度低,气体向下运动。

当打开大棚门时,大棚外存在气压差异,在水平方向上,上部气体由大棚流向棚外,下部气体由大棚流向棚,故A项正确。

【考点定位】大棚生产技术,热力环流。

【知识扩展】大棚蔬菜种植技术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技术,它具有较好的保温性能,它深受人们喜爱,因为在任何时间都可吃到反季节的蔬菜。

在一般情况下,大棚蔬菜都采用竹与钢为主的结构骨架,然后在上面覆盖上一层或多层保温塑料薄膜,这样一个简易结构就制造出一个完整的温室空间。

塑料薄膜可以有效防止蔬菜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流失,以达到大棚需要的保温效果。

13.C14.B【解析】试题分析:13.该地温室大棚的朝向大部分不是正南,而是南偏西5-10度,主要考虑是在北方地区冬季凌晨气温比傍晚低,或因冬季早晨多雾,上午揭帘时间较晚,使得温室下午实际日照时间比上午长。

有资料表明,温室下午日照时间较上午日照时间每增加0.2 5 h,温室朝向相应偏西,获得最大进光量,温度增加1°。

C对。

与时间差没有关系,无法防止盛行风进入,与更有效的利用空间,节省土地无关,A、B、D错。

14.因为水的热容量较土壤的热容量大,吸收或释放同等的热量,水面的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幅度较土壤小,因此水面较多时,室的地面温度差变化小,B对。

水沟A、B、C在菜地周围,没有通过菜地,因此主要目的不是为蔬菜持续灌溉,A错。

水面多,则蒸发较多,棚湿度变大,C错。

水面多不能减少病虫害的影响,D错。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温室水沟设计的主要目的。

【方法总结】从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角度分析,区域大棚的朝向定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适应。

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需要尽可能增加光照时间,所以分析冬季早晨多雾,影响上午的光照时间。

而正午或傍晚有雾天气少,偏向西南更利于采光。

水与土壤的热容比不同,水的热容比较大,使大棚温度变化幅度减小。

15.(2)(4分)植被增加会导致地面反射率增大(1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减少,(1分)地面升温幅度减小,地面辐射减弱,(1分)使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气温较之前低。

(1分)(3)(5分)(合理即可,答出任意5点得5分)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河流自西北向东南流;地势起伏大,水能丰富;流经地区年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支流众多;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水量(水位)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或夏汛)和年季变化;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河流无冰期;植被丰富,河流含沙量小。

【解析】试题分析:(1)据该地的地形特征、水汽含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受夏季风暖湿气流的影响,且位于河流沿岸,水汽丰富;三面环山的河谷地形,水汽不易扩散,利于抬升形成降水(或地形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