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口器
普生实验昆虫口器

实验目的
掌握昆虫口器的特征
什么是口器?
昆虫口器是节肢动物口两侧的器官
由头部后面的3对附肢和一部分头部结构组成 主要有摄食、感觉等功能。
昆虫的口器的结构
大颚一对,小颚一对,舌、上唇、下唇各一个 上唇是口前页,其内有突起,叫上舌
舌是上唇之后、下唇之前的一狭长突起, 唾液腺一般开口于其后壁的基部
蝗虫、 螳 螂、
嚼吸式口 器
短,似咀 嚼式口 器
延长。轴节杆状,茎节 长,外颚叶为大的 薄片,内颚叶几乎 完全退化,下颚须 很小,2节。
延长。亚颏和颏很小,前 退化 颏长、大,中唇舌长, 末端形成舌瓣,侧唇 舌鳞片状,下唇须4 节,前两节长
延长,槽状, 下唇须特化成末端的唇瓣 。
蜜蜂
刺吸式口 器
延长,针 状形成 食物管
蝶、蛾
The end .
谢 谢!! !
大颚、小颚、下唇属于头部后的3对附肢。
口器分类
由于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口器变化也很多, 一般有5种类型: ①咀嚼式口器 ②嚼吸式口器 ③刺吸式口器 ④舐吸式口器 ⑤虹吸式口器
上唇 1 片,连于唇基下方,覆 盖着大颚,可活动。上唇略呈长 方形,其弧状下缘中央有一缺刻; 外表面硬化,内表面柔软。 大颚 1 对,为坚硬的几丁质块, 位于颊的下方,口的左右两侧, 被上唇覆盖。两大颚相对的一面 有齿,下部的齿长而尖,为切齿 部;上部的齿粗糙宽大,为臼齿 部。 小颚 1 对,位于大颚后方,下 唇前方。小颚基部分为轴节和茎 节,轴节连于头壳,其前端与茎 节相连。茎节端部着生 2 个活动 的薄片,外侧的呈匙状,为外颚 叶,内侧的较硬,端部具齿,为 内颚叶。茎节中部外侧还有 1 根 细长具 5 节的小颚须。
昆虫学讲义(三)

第三章昆虫的口器口器(mouthparts)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也称取食器(feeding apparatus)。
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
上唇和舌属于头壳的构造,上颚、下颚和下唇是头部的3对附肢。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口器类型。
取食固体食物的为咀嚼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的为吸收式口器。
由于液体食物的来源不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虹吸式口器和舐吸式口器,吸食植物体内的汁液或吸食动物体液和血液的刺吸式口器和锉吸式口器等。
此外,还有兼食固体和液体(maxillae)两种食物的嚼吸式口器。
从比较形态学研究表明,咀嚼式口器是最基本、最原始的类型,其它类型都是由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尽管外形有很大变化,但都可以从其基本构造的演变过程找到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
一、咀嚼式口器(chewing mouthpans)咀嚼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坚硬而发达的上颚,用以咬碎食物,并把它们吞咽下去。
直翅目昆虫的口器最为典型。
口器的上唇、上颚、下颚与下唇围成的空隙称为口前腔(Preoral cavity)。
舌在口前腔的中央,将口前腔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部分称为食窦(cibarium),前肠开口于此处,食物在此经咀嚼后送入前肠;后面部分称为唾窦(salivarium),唾腺在此开口,唾液流出后,在口前腔与食物相混合。
咀嚼式口器(视频) 螳螂的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的组成蝗虫的咀嚼式口器( 一)上唇(1abrum):是悬于唇基前缘的一双层薄片,由唇基上唇沟与唇基分界,作为口器的上盖,可以防止食物外落。
上唇的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柔软,上有密毛和感觉器,称为内唇(epipharnx)。
上唇内部有肌肉,可使上唇作前后运动。
上唇上颚(二)上颚(mandible):位于上唇的后方,是由头部附肢演化而来的1对坚硬的锥状构造。
上颚的前后有两个关节,连接在头壳侧面颊下区的下方。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的原理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的原理
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是由不同类型的口器组成的,不同类型的口器适合不同种类的饮食习性和生活习惯。
以下是昆虫口器的基本构造和原理:
1. 咀嚼式口器:咀嚼式口器适用于咀嚼和啮食食物,例如甲虫和蚁类。
它们的口器包括上下颚和颚齿,可以通过颚的闭合来咬碎食物。
2. 吸食式口器:吸食式口器适用于吸食液态食物,如蝴蝶和蚊子。
它们的口器包括一对细长的喙,通过抽管状的喙吸取食物。
3. 刺吸式口器:刺吸式口器适用于刺入并吸取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如蚜虫和蚊子。
它们的口器通常由一对细长而锐利的齿刺和吸管组成,齿刺刺破表面,吸管从中吸取汁液或血液。
4. 卷舌式口器:卷舌式口器适用于吸取花蜜、汁液或露水,如蜜蜂和蝴蝶。
它们的口器由细长的舌部组成,可以卷曲成卷筒状进入花朵或其他液态食物中,吸取其中的汁液。
这些不同的口器构造和原理适应了昆虫们各种不同的饮食习性和生活习惯,使它们能够有效地获取所需的营养。
举例说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功能

昆虫口器的类型和功能在昆虫界,口器的类型和功能是非常多样和复杂的,不同类型的昆虫口器适应了它们在不同环境中的生活方式和食物选择。
通过深入了解昆虫口器的类型和功能,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昆虫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点。
1. 丝翅目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功能丝翅目昆虫包括蝉、蚱蜢和螳螂等,它们的口器类型为针状咀嚼式口器。
这种口器结构适合于啃食植物叶片和茎茹素食昆虫。
丝翅目昆虫的口器功能主要是用于啃食植物组织,并且能够造成植物组织的营养流失和凋零。
2. 鞘翅目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功能鞘翅目昆虫主要包括甲虫和天牛等昆虫,它们的口器类型为针状咀嚼式口器。
鞘翅目昆虫的口器功能主要是用于啃食植物的根系和木质组织。
由于这种口器结构和功能,鞘翅目昆虫在森林和田间都能找到它们的踪迹。
3. 鳞翅目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功能鳞翅目昆虫主要包括蝴蝶和飞蛾等昆虫,它们的口器类型为卷管式吸吮式口器。
这种口器结构适合于吸食花蜜和果汁。
鳞翅目昆虫的口器功能主要是用于吸食植物汁液和花蜜,并且能够帮助花粉的传播和植物的繁殖。
4. 半翅目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功能半翅目昆虫主要包括蜻蜓和蚊子等昆虫,它们的口器类型为针状式刺吸式口器。
这种口器结构适合于吸食动物体液,如蚊子吸食人类血液,而蜻蜓主要以其他昆虫体液为食。
总结回顾:通过对不同类型昆虫口器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昆虫的口器类型和功能与它们的生活习性和食物选择密切相关。
不同类型的口器赋予了昆虫各种独特的吃食方式,有的可以啃食植物组织,有的可以吸食植物汁液和花蜜,还有的可以吸食动物体液。
这些口器的类型和功能使得昆虫在自然界中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个人观点和理解:对于昆虫口器的类型和功能,我深深地被它们的多样性和适应性所震撼。
不同类型的口器为昆虫提供了各种各样的生存方式,使得它们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食物来源。
这种生存策略让我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顽强和多样性,也让我对昆虫界这个充满奇妙之处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敬畏之情。
昆虫的口器分类

昆虫的口器分类
1. 昆虫的口器那可是五花八门啊!就像咀嚼式口器,你看那蝗虫,它的嘴巴可就像个小剪刀似的,喀嚓喀嚓把叶子咬得碎碎的!是不是很神奇呢?
2. 还有虹吸式口器呢!蝴蝶就是个典型例子呀,它那长长的口器就像一根精致的吸管,能轻松吸到甜甜的花蜜,这多厉害呀!
3. 刺吸式口器也很特别哦!蚊子就是用它来吸我们的血呢,哎呀,真让人讨厌呀!
4. 舔吸式口器也蛮有意思的,苍蝇就有呀,你想想它在那食物上舔来舔去的样子,咦,有点恶心呢!
5. 刮吸式口器呢,就像蝇类的幼虫,那在食物上刮来刮去的,是不是很独特呀?
6. 嚼吸式口器,蜜蜂就有哦,既能嚼又能吸,就好像一个多功能工具一样,多牛啊!
7. 挫吸式口器,蓟马有哦,它们小小的嘴巴可灵活了,就跟个小锉刀似的,可有意思啦!
8. 虹吸式口器还有蛾子也有呀,它们用那长长的口器伸进花里吸花蜜,就像小朋友吃棒棒糖一样可爱呢,嘿嘿!
9. 昆虫的口器真的是各式各样,每一种都有它独特的用处和特点,太有意思啦!我觉得研究昆虫的口器就像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能让我们看到大自然好多奇妙的地方呢!。
昆虫的口器

昆虫的口器主要攝取食物的器官,不同的口器有不同的取食方法,可分為咀嚼式、刺吸式、銼吸式、舐吸式、虹吸式、咀吸式等。
口器是昆虫的取食器官,位于头部的下方或前端,由于各种昆虫的食性和取食方式不同,口器的构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但就食物的形态来说,无非是固体和液体两大类。
固体食物——咀嚼式口器(原始)液体食物——吸收式口器体表:舐吸式、虹吸式、体内:刺吸式、锉吸式、刮吸式、捕吸式固体+液体——嚼吸式咀嚼式口器由5部分组成上唇labrum上颚mandibles( paired )下颚maxillae ( paired )曲,停置時可交叉,如虎甲蟲、下唇labium舌hypopharynx刺刺吸式口器的结构图册结构特征刺吸式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的特化。
上颚和下颚延长,特化为针状的构造,成为口针。
下唇延长成分节的喙,将口针包藏于其中。
口针适于刺入动植物组织中,吸取血液和细胞液。
吸取血液的如蚊子的刺吸式口器,吸取植物汁液的如蝉的刺吸式口器。
具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取食时,主要靠肌肉的作用使口针交替进入寄主组织,接着,分泌含有抗凝物质、消化液等的唾液,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吸作用吸食寄主的体液。
举例不同种类的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构造有一定差异。
如蚊类的口器有6个口针,除两对上颚、下颚口针外,上唇与舌也变成了口针。
而蚤类的口针则是内唇与下颚的内颚叶所特化。
口针的长度变化也很大,有时与喙等长,有时远长于喙。
同翅目介壳虫类的雌虫自离开母体后,大部分时间固定在寄主植物上,其口器外观甚短,但为了能吸到新鲜的植物体液,介壳虫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长的口针,平时缩在口针囊里,吸食的时候,将口针伸向四周某一方向。
叶蝉、蚜虫、蝽类具有刺吸式口器,这些昆虫取食植物枝叶。
植物被害特点是组织呈褪色斑点、叶片卷曲或皱缩,造成畸形或组织增生等。
刺吸式口器- 刺吸式口器喙:下唇延长形成,用于保护口针,通常分为3 节;口针:上颚与下颚分别特化为4 条细长的口针;是双翅目蝇类(如家蝇、花蝇、食蚜蝇等)具有的口器。
昆虫口器——精选推荐

各种昆虫因食性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的结构有各种不同的类型:取食固体食物的是咀嚼式;兼食固体和液体两种食物的是嚼吸式;取食液体食物的是刺吸式,这种口器可以刺入植物或动物组织内取食;吸食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物质的是虹吸式和舐吸式。
1.咀嚼式口器这种口器比较原始,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等部分构成。
上唇在口器的前方,是头部下方的一个垂片。
上颚1对,三角形,坚硬,适于咀嚼食物。
下颚1对,在上颚的后面,主要用来抱握食物。
下唇位于下颚后方,结构与下颚相似,左右相互连结,形成一个整体,下唇的作用主要是防止食物从后方外漏。
舌位于上下颚之间,有味觉及搅拌食物的作用。
具有咀嚼式口器的昆虫有:直翅目和鞘翅目的成虫和幼虫,脉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膜翅目的成虫。
2.刺吸式口器雌蚊的口器下唇延长成喙,上唇、上颚、下颚和舌特化成六根细长的口针,包藏于喙背面的唇槽内,上唇内凹形成食物道。
取食时,用针束刺破人或动物的皮肤,接着由下颚口针深入,其余口针也随即插入,先将唾液注入人或动物体内,然后将血液通过食物道吸入雌蚊的肠内。
3.虹吸式口器主要结构是下颚的外颚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其中是食物道)(图47),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图48)。
它不能刺入组织,只用作吸取花蜜等液汁。
蛾蝶类的口器属于这种类型。
4.舐吸式口器这是在发生上非常复杂的口器。
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唇瓣(图49),用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
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图50),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
舌中还有唾液管。
当唇瓣借毛细管作用收集液汁时,可以不断由食物道吸入,同时还可由唾液管分泌唾液与食物混合或将食物溶解,然后吸入。
家蝇的口器属于这种类型。
5.嚼吸式口器这类口器兼有咀嚼和吸收两种功能。
一些蜂类具有这种口器。
其特点是上颚发达,可以咀嚼固体食物。
下颚、舌及下唇等都延长并合拢而成为适于吮吸的食物管,可以吸取花蜜。
昆虫的口器及其进化综述摘要昆虫的取食范围非常广,因此其口器也有相当高的分化率。
有关昆虫的口器

刺吸式口器:口器形成了针管形,用以吸食植物或动物体内的液汁。这种口器不能食固体食物,只能刺入组织中吸取汁液。如蚊、虱、椿象等。
舐吸式口器:其主要部分为头部和以下唇为主构成的吻,吻端是下唇形成的伪气管组成的唇瓣,用以收集物体表面的液汁;下唇包住了上唇和舌,上唇和舌构成食物道。舌中还有唾液管。如蝇。
虹吸式口器:是以小颚的外叶左右合抱成长管状的食物道,盘卷在头部前下方,如钟表的发条一样,用时伸长。如蛾、蝶等。
锉吸式口器(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各部分的不对称性是其显著的特点。蓟马的口器短喙状或称鞘状;喙由上唇、下颚的一部分及下唇组成;右上颚退化或消失,左上颚和下颚的内颚叶变成口针,其中左上颚基部膨大,具有缩肌,是刺锉寄主组织的主要器官;下颚须及下唇须均在。蓟马取食时,喙贴于寄主体表,用口针将寄主组织刮破,然后吸取寄主流出的汁液。
2.2昆虫分目有哪些规律?
我认为,昆虫分目可以根据昆虫的身体结构、结构的功能、生活习惯、繁殖、变态与否来分类。
3.问题
3.1昆虫分类中总会有一些特例,那特例应该如何处理?
3.2为什么有的昆虫名字相似,像是某个目的,却是另外一个目?(比如:书虱是啮虫目的,但是名字相似的体虱、头虱和兽虱却是虱目的?)为什么要如此取名?昆虫的取名有没有什么规律?
综合自然科学作业
1.昆虫的口器
1.1昆虫的口器都有哪些类型?代表性昆虫呢?
口器就是节肢动物口两侧的器官,有摄取用于摄食功能。
由于昆虫的食性非常广泛,口器变化也很多,有6种类型:
咀嚼式口器:其营养方式是以咀嚼植物或动物的固体组织为食。如蟑螂、蝗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虫的口器
2010年02月25日09:18 往期文稿我要评论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其实,以食为天的可不光是咱们人,您想啊,可着满世界找找,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草窠儿里蹦的,但凡一个喘气儿的,哪个不以食为天啊。
今天要跟您说的是昆虫的“食物入口”,人的叫嘴,虫儿的叫口器。
在我们的周围,生活着一群小精灵,它们的形体千差万别,在人类的眼中,有的可爱、有的诡异、有的狡猾、有的丑陋,然而不管你喜不喜欢,它们都长期伴随在我们的周围。
其实,貌似平静的昆虫世界,弱肉强食依然是不变的法则。
我们注意到在这一场场捕杀当中,获得胜利的永远是那些能给对手致命一击的昆虫,它们有的使用撕咬绝技,有的使用刺杀绝技,很显然,这些招数都跟昆虫的口器密不可分。
真看不出小小的昆虫,个头不大,本事不小,个个身怀绝技,您刚才看到那些昆虫咬的那么热闹,别以为厉害的虫子都长的张牙舞爪的,其实貌似软了吧唧的白蚁也着实厉害的可以。
在广州,白蚁的名气大的很,还有个响当当的绰号,人称——“无牙老虎”。
瞧瞧去。
利用它尖利的口器,咬死比自各儿大数倍的昆虫并不是多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人类来说,它的破坏性却不容忽视,钢筋混凝土的房子里,只要有了它的身影就得小心了。
在世代繁衍的过程中,白蚁不自觉的破坏了整座房子,让其土崩瓦解,我们不仅感叹,看似弱小的白蚁不容小窥。
说到这儿,就不能不提白蚁那一副钳子似的尖利口器,它可以轻易切下边缘的木材,甚至可以将墙面的碎石进行加工,来建立自己的巢穴,这种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毫不夸张的说,白蚁将自己的口器利用到了极致,它的口器不仅能咬木头,更神奇的是它还具有灵敏的味觉功能,只要它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触到食物,它就能辨别其味道。
咀嚼式口器在昆虫中是比较典型的,如蝗虫、螽斯、瓢虫、蜻蜓等昆虫都是这种咀嚼式口器。
为了便于看清楚,咱们细细的观察一下蝗虫的口器。
蝗虫的口器分为上唇、下唇、上颚,同时它还有下唇须、下颚须和下颚等,上颚的前端有锋利的齿,叫做切区,用来切断食物;它的后部有一粗糙面,叫做磨区,用来磨碎食物。
因此,它的上颚与人类牙齿的排列和功能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中的下唇须、下颚和下颚须都是感觉器官,不但有辅助取食的作用,还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功能。
您瞅人家这嘴长的,不光能嚼还能闻,整个一复杂的联合体,真是口器虽小,功能俱全啊。
不过我就想啊,昆虫的食物来源这么广,有固体的,有液体的,有暴露在外,也有深藏在内。
那昆虫还会长出什么样奇特得口器来取食呢?
刺吸式口器有着独特的抽吸构造,很像一个医疗用的注射器。
像林中的歌唱家--蝉,也就是知了,它就是用刺吸式口器插进树枝里,吸食其中汁液的。
刺吸式口器的构造很巧妙,它实际上就是由原来的下唇延长,形成的一个保护口针的喙,上颚和下颚的一部分演变成了细长的口针。
像专门吸食动、植物汁液的躅春、蚜虫等等也都是刺吸式口器,它们取食时,同样先把针状的口器插到动、植物的组织内吸食其中的汁液。
看!蠋蝽先用“折叠尺”刺入一只毒蛾幼虫的体内,然后用“针头”不停的吸取其中血液和组织。
躅蝽是昆虫中的剑客!它的刺吸式口器别具一格:上面是针头,下面像是把折叠尺,躅春先用“折叠尺”刺入毛毛虫的体内,然后口针再伸进去吸取毛虫的血液和肉汁。
不仅如此,利剑之中还有麻醉液,连挣扎的机会都不给对方,只有乖乖就擒!
小麦蚜虫小巧玲珑,又晶莹剔透!然而它却是麦田里的灾星。
这些针尖大小的蚜虫,密密麻麻地群集在小麦的茎干,叶片和穗部,于是,被害小麦一步步地走向枯竭——然而,那只看不见的死亡之手在哪?
放大了八十倍的拍摄之后,凶器终于暴露出来——蚜虫的刺吸式口器!用这枚锋利的口针,蚜虫刺探到运输植物营养液的筛管,迅速有力
地扎进去,贪婪地吸取植物的汁液!而植物的精华就这样一点点地流失殆尽!
不光是蚜虫,其实在我们身边长有刺吸式口器的昆虫还真不少,最招人恨的估计可能是蚊子吧,它那典型的刺吸式口器可没少让我们吃苦头,不过,我在想,难道这帮虫子光会刺吸,暴露在物体表面的液体又该怎么办呢?
要是想享用物体表面的液体,长有虹吸式口器才更加方便,这种口器多数娥类、蝶类所特有。
弯弯的长管能吸到花深处的花蜜,它的形状就像空心的钟表发条,用的时候它就伸开,不用的时候它就卷起来,这根长长的喙管是由口器左右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后合在一起形成的,它由无数的骨化环排列而成,环间有膜相连,所以能屈能伸,这种构造极适于吸食花蜜、水,甚至它还可以吸食腐烂的动植物汁液。
蝇类的口器与前面所说的任何一种都有所不同,它的口器部满很多的细毛,样子很像是一副毛刷,这对它们来说太重要了,可以帮助它们舔吸食物,因此,这种口器形象的称为舐吸式口器,它的上颚和下颚都已经退化,口器由下唇特化而来,而且特别发达,样子像是个蘑菇头。
取食时,唇瓣平展成圆盘状,贴在食物上,液体食物经伪气管过滤进入食物道。
不过你千万别以为它们只会舔食植物表面的汁液,就拿南美斑潜蝇来说吧,它的主要食物是叶片里的液汁和叶肉,那它怎么才能穿透叶表皮富有韧性的角质层获得叶汁和叶肉呢?这时它的尾部就开始发挥作
用了,藏在尾部的产卵器伸了出来,在叶片上钻了一个小孔,然后退后两步贪婪的吸食起来,真是嘴巴不行屁股帮忙,这小东西还挺有高招。
这小昆虫们也真是不容易,为了弄口吃的,把自己的嘴巴武装的千奇百怪、花样百出,咱们看到的这些昆虫的口器,也仅仅是众多类型口器的一部分,还有什么刮舔式、嚼吸式口器等等。
关于昆虫口器的事儿,今天咱就先到这里吧,就到这里。
也许有一天生物学家还会发现更为奇特的昆虫口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