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的研究生培养方案

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城环学院以“培养能够出色适应课程改革、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地理教师”为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
具体地说,未来教育硕士应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与本科毕业生相比有明显飞跃,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相比有自己的特色;有捕捉基础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进行有效的研究,推动实际工作;使所有学生均能享受一流的教学效果,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硕士中的少数人应能够成为国家级的优秀教师,大多数人应是省、市的学科带头人,整体上教育硕士应是能够进行素质教育的优秀人才。
二、学制基本学制为2.5-3年。
可提前到2年或延期至4年毕业。
三、培养方式根据教育硕士的生源特点,实行脱产、半脱产(只限于长春市)、寒暑假集中学习三种培养方式。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一)公共课(18学分)1.学位课(12学分)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60学时 3学分基础外国语课 90学时 3学分教育学原理 60学时 3学分教育心理学 60学时 3学分2.非学位课(6学分)现代教育技术 60学时 3学分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60学时 3学分(二)专业课(不少于16学分)1.专业基础课(12学分)地理教学论 60学时 3 学分新课程标准解读 60学时 3 学分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60学时 3 学分区域可持续发展 60学时 3 学分2.专业方向选修课(不少于4学分)区域规划与管理 40学时 2 学分环境演变与防灾减灾 40学时 2 学分气候变化与人类生存环境演变 40学时 2 学分地理信息系统 40学时 2 学分(三)必修环节(2学分)1.开题报告 20学时 1 学分2.文献阅读 20学时 1 学分五、考核要求学院统一要求所有专业基础课都要有教学大纲、主要教材和参考书。
所有课程可根据课程内容由任课教师确定考核方式。
六、学位论文教育硕士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博连读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坚实宽广的自然地理学基础理论方法,熟练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和GIS技术应用技能,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理论或实际应用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A组: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态与区域生物地理、环境地球化学。
B组:河口海岸环境、近岸海洋环境。
C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水信息技术、水经济与管理。
D组:资源环境一体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招生对象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的规定要求。
四、学习年限学制5年,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五年制培养相关条例的规定执行。
五、课程设置六、培养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1998)145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七、考试方式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八、学位论文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3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九、答辩和学位授予按中山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手册》及中山大学(2003 ) 4 号“中山大学研究生硕博连读试行办法”的规定执行。
十、主要参考书目1.黄秉维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99.2.赵松乔等,现代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3.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4.陈伴勤等译,地球系统科学,地震出版社,1992.5.A.N.斯特拉勒,A.H.斯特拉勒,自然地理学,科学出版社.6.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学科出版社,1997.7.国家计划委员会等,中国2l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4.8.国家环境保护局译,21世纪议程,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9.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科学出版社,1994.10.世界自然保护同盟,保护地球一可持续生存战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1992.11.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科学出版社,1985.12.牛文元,自然资源开发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89.13.何希吾等,中国资源态势与开发战略,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4.刘天齐等,城市环境规划规范及方法指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15.朱发庆,环境规划,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16.董玉祥等,土地利用与管理,陕西教育出版社,2001.17.杨贤智等,环境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8.邓良炳等,地图·地理信息系统,广东地图出版社,1995.19.南开人学等编,普通生物学,高等教育山版社,1983.20.马世骏主编,现代生态学透视,科学出版社,1990.21.R.福尔曼,M·戈德罗恩,景观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2.刘建国主编,当代生态学博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23.王荷生等,植物区系地理,科学出版社,1992.24.陈鹏主编,动物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25.杨世弘,城市生态环境学,科学出版社,1996.26.芮孝芳,《径流形成原理》,河海大学出版社.27.詹道江、叶守泽,《工程水文学》,水利出版社.28.沈晋等,《环境水文学》,安徽科技出版社.29.梁瑞驹等,《环境水文》,水利水电出版社.30.姚汝祥等,《水资源系统分析与规划》,清华大学出版社.31.邓聚龙,《灰色控制系统》,华中工学院出版社.32.叶守泽等,《水文系统识别方法》,水利电力出版社.33.叶嘉安等,《GIS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34.陈晓宏等,《水环境评价与规划》,中山大学出版社.35.丁晶等,随机水文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36.王宝灿等,海岸动力地貌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重要期刊:《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地理学报》、《地理科学》、《地理研究》、《热带地理》、《地域研究与开发》、《地理学与国土研究》、《经济地理》、《资源科学》、《土壤学报》、《自然资源学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进展》、《海洋学报》、《水利学报》、《水利水电技术》、《水力发电》、《水力发电学报》、《水科学进展》、《水文》、《泥沙研究》、《Progress in Physical Geography》、《The Journal Geographical Analysis》、《Quaternary Research》、《Geography》、《Physical Geography》、《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y》、《Journal of Applied Geograph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Journal of Hydrology》、《Hydrologic Sciences Journal》等。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自然地理学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系统)以及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其特色和优势在于从系统科学和圈层相互作用的角度、人地相互作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区域联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探讨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以及环境与人类的相互作用。
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自然环境的评估、预测、规划、管理、优化、调控,达到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协调共处,从而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基础型的科学特点。
一、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地理科学理论基础,掌握自然地理学及有关学科的系统理论知识和野外工作及实验技术,了解本领域发展的现状和动态;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掌握地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和教学工作;坚定的爱国主义思想,高尚的道德品质,朴实的作风与较深的文化素质修养的研究、教育、规划与管理专家。
成为科研、教学和生产实践中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方向根据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本校的优势、师资队伍与技术设备条件,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主要研究方向和硕士培养方向包括二大个方面。
区域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主要从事区域自然地理、自然资源和环境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有:自然资源利用规划与管理、水资源与水环境、区域环境评价与规划、区域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研究等。
资源环境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空间信息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R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PS)集成及其在资源环境领域的应用,特别是在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土资源综合管理、生态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具体涉及:空间信息技术集成与应用系统开发;森林资源-森林环境-森林灾害系统管理(森林资源调查、评价与管理,森林资源监控系统,森林环境评价系统,森林灾害损失评估等)与决策支持系统;土地覆盖/土地利用空间信息系统;生态环境空间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等。
生物学、地理学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地理学教课论硕士研究生培育方案一、培育目标1.培育坚持党的四项基来源则,拥有社会主义觉醒的有理想、有道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拥有创新的科学教育工作能力、遵纪守纪并愿意献身于科学和教育事业的高级专业人材。
2.拥有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扎实的生物学教课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掌握生物学教课专业的研究方法和国内外研究动向。
能娴熟运用生物学教课知识和技术进行有关课题的设计、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
娴熟掌握一门外国语。
毕业后能独立地从事有关生物学教课领域的研究、应用、教课以及管理等工作。
3.拥有健康的体魄。
二、研究方向1.生物教课论生物学教育是生物科学、教育科学和技术科学互相交错,互相浸透所形成的拥有高度综合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生物学实验研究。
(2)生物学教育技术研究。
(3)生物学课程与教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大、中学生身心健康特点与生物教育心理学研究。
(5)计算机辅助生物教育研究。
2.地理学教课论地理学教育是地理科学、教育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互相交错,互相浸透所形成的具有高度综合的学科。
其主要研究内容有:(1)地理学实习、实验研究。
(2)国内外处理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
(3)地理学课程与教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地理学教育与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
(5)计算机辅助地理教育研究。
三、学习年限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 3 年。
硕士研究生如提早达成各项学习任务,各科成绩为优,在核心期刊上发布本专业学术论文两篇,学位(毕业)论文辩论为优,可提早半年毕业;因故未能准时达成各项学习任务的也可推延一年毕业。
四、学分要求攻读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要获取学位,总学分许多于33 学分(最高不超出37 学分),此中公共必修课许多于8 学分,专业必修课许多于12 学分,专业选修课许多于10 学分,教学实习或科研实践 2 学分,参加学术活动 1 学分。
同样学力和跨专业录取的研究生须补修1-2 门本学科专业大学主要课程,但不计学分。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45110)一、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学地理教师。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遵纪守法,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具有良好的学识修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了解地理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三)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胜任地理学科教育教学工作,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
(四)熟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掌握基础教育地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五)能运用一种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文献资料。
二、学制及学习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
三、培养方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全日制研究生管理模式,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培养方式的实务性及可操作性。
研究生实行双导师制,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校外导师参与实践课程、项目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多个环节的指导工作。
鼓励吸收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实践领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共同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四、学分要求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地理)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分为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专业实践四个模块。
学位基础课主要指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应掌握的基础类课程,包括公共学位基础课和专业学位基础课,总学分17学分;专业必修课主要指本专业学位研究生所应掌握的专业技术类课程,总学分10学分;专业选修课总学分应不低于6学分;专业实践是本专业学位的实际工作,包括科学研究、专业调研、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总学分为8学分。
此外,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补修1-2门本学科本科生必修课,补修课不计学分,总学分不少于41学分。
全日制学术型 硕士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705)一、培养目标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
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野外工作和实验室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专业外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就业面宽广,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二、研究方向研究方向1:环境演变与灾害管理自然地理学(070501)研究方向2:水土保持与生态建设自然地理学(070501)研究方向3:城乡规划与区域发展人文地理学(070502)研究方向4: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人文地理学(070502)研究方向5:地理环境遥感与GIS应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70503)研究方向6:土地资源与土地管理资源环境科学(0705Z1)三、学习年限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 年,在校最长年限(不含服兵役)不得超过4 年。
优秀硕士生提前完成课程学习、必修环节和学位论文者,经学校批准可申请提前答辩和提前毕业,但在校学习年限不少于2 年。
四、培养方式1.硕士生培养方式采取导师负责与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是硕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同时成立导师组,对硕士生集体指导。
导师组由3~5 人组成,成员主要是导师、其他导师和部分优秀青年教师。
其他导师协同辅导硕士生,青年教师作为副导师,与导师一起共同指导培养硕士生。
2.硕士生培养主要侧重于科研训练、专业实践等方面,同时高度重视硕士生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质量提升。
3.硕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制订个性化的个人学习和研究计划,入学后三个月内完成个人培养计划的制订。
4.课程教学应采取讲授、研讨和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门课程可安排多位教师授课。
5.积极搭建硕士生培养的国际国内合作平台,推进联合培养、学分互认、短期交流等合作方式,创造条件资助硕士生赴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访学、研修。
东北师大地理学硕士培养方案

东北师大地理学硕士培养方案
一、总体要求
1.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学术素养和实践能力,能在学术科研领域,
尤其是地理学相关领域从事科学研究、理论开发、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高
级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
(1)具备一定的坚韧性和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
(2)具有良好的地理学基础、学术素养及实践能力;
(3)具有较强的分析推理及论文写作能力;
(4)具有独立开展学术研究及地理科研领域中教学和管理活动的能力。
二、具体培养计划
1.学制
地理学硕士培养计划实施三年,在规定学期数内,完成全部学业计划
要求的课程学习及毕业论文的研究,结业授予学士学位。
2.课程方案
地理学硕士的培养基本包括地理学理论研究、地理数量分析、地理科
学计算机应用、中外地理学研究成果认识及研究、国内外地理学科概况及
知识评价、地理信息系统应用、遥感影像处理、地理数据库管理、GIS应
用与开发等。
3.毕业论文
毕业研究课题应涉及地理学和地理信息科学的相关领域,研究结果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并作为毕业论文提交评审;毕业论文分为中文报告及英文报告,应满足学硕士学位论文要求。
045110学科教学(地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在职2013)

广州大学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硕士培养方案(2013年入学研究生开始使用)一、专业学位类别、学制、学习方式专业学位类别代码:0451 专业学位类别名称:教育硕士专业领域代码: 045110 专业领域名称:学科教学(地理)学制:三年学习方式:非全日制二、专业领域介绍:本专业是在2002年开始招生的“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点地理学教育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要特色和优势是:1、具有坚实的地理学科专业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基础学院的“地理科学”本科专业为广州市名牌专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均为硕士点和重点学科。
近年来,地理教育硕士导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和省、厅、市、校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编著及出版著作和教材等科研、教研成果一大批。
获省、市和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并建设了省级重点课程、市级名牌专业和多门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及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取得显著成果。
2、导师队伍实力雄厚为地理教育服务成效卓著本专业现有12位地理教育硕士导师(教授6人,副教授6人),其中院长陈健飞教授现任教育部地理科学类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三位教授任省基础教育教材评审专家。
现聘有校外教育硕士导师10人,其中4人为地理特级教师。
近年来,我们积极参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成功申报并主编出版了全国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广东版)及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主审《广东地理》、《广州地理》等地方教材;与省、市教育行政部门教研室密切合作,主持或参与新课程改革省、市教师培训工作,主编出版《初中地理校本培训指导手册》并参与历年广东省高考命题工作。
已建立起一批校外实习实践基地,为培养地理教育硕士和提升在职教师素质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掌握坚实的学科教育基础理论和宽广的地理专业知识,拥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具有教师气质与人格、具有较强沟通能力、较高职业道德水准、较强专业能力和全面专业素养、能够胜任中学地理教学、教研或管理工作的基础教育战线应用型专门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掌握系统专业理论,独立从事地理学科教学的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 从事中学地理教学的骨干教师,为使学生成为未来教育家奠定教育理念、教师知识与技能的基础。
基本规格如下: 1.热爱教师职业和地理教学工作,有志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事业心、责任感强。 2. 具有较宽厚的地理专业基础,系统掌握中学地理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能通过阅读 专业文献了解和掌握中学地理教育的国际动态与发展方向。 3.具有较强的地理教学设计、地理教学实施能力,熟练的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地 理教学方面视野开阔,具有较强的学科教学和教研能力。 4.较熟练的掌握一门外语,能比较熟练地阅读基础教育和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5.具有独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六、学位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成绩合格,完成各项必修环节,方可进入学位论文撰写阶段。学位论文可 以是教学研究论文、研究综述、调查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硕士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 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学位论文合格后记 6 学分。
本专业学位论文注重从地理教育教学过程实际中选题,注重实证研究。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进展报告和论文评阅与 答辩等。 1.个人研究计划 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尽早初拟论文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 院备案。 2.论文开题报告 硕士生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初完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时间与论文通讯评阅的时间间隔不应少 于 8 个月。 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3.论文进展报告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定期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并经过专家评阅认定合格后,方可进行答辩。
论文答辩应从论文选题与综述、研究设计、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工作量等方面重点考查论 文是否使硕士生受到了系统、完整的研究训练。
论文答辩未通过者,应修改论文,并再次申请答辩,两次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半年。答辩 的具体要求详见《东北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细则》。
七、文献阅读
1. [美]哈特向著,地理学性质的透视,商务印书馆,1959 年.(选读) 2. [德]阿尔夫雷特.赫特纳著,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商务印书馆.(选读) 3. [美]普雷斯顿.詹姆斯著,地理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82 年.(选读) 4.美国国家研究院及资源局地理学委员会等,重新发现地理学,学苑出版社,2002 年.(必读) 5.陈澄主编,新编地理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必读) 6.袁孝亭、王向东编著,中学地理素养教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必读) 7.袁孝亭主编,地理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必读) 8.李家清主编,中学地理教学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科学出版社,2012.(选读) 9.段玉山主编,地理教育测量与评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选读) 10.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课程·教材·教法(必读) 11.华东师范大学主办,地理教学(必读) 12.陕西师范大学主办,中学地理教学参考(必读) 13.重庆师范大学主办,地理教育(必读)
八、本培养方案自 2014 级地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开始实施。
地理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表
课程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 础 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外国语课
时 分 学期
54 3 2
6 学分
54 3 1、2
教 育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理 论
教师实用教育学
课
教师实用心理学
课
学 科 基 础
二、修业年限与学分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 2 年。总学分不少于 38 学分。
三、培养方式
1.采用大学与中学联合培养的校校合作方式,采用大学和中学双导师制,成立导师组,发挥集 体培养的作用。
2.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学科教学研 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 法。
修 234000MZ998 学术报告与学术交流
环
节
跨专业课程
说明:关于课程的修读要求可在备注栏内注明
54 3 1 54 3 2 72 4 3
10 学分
16 1 16 1 36 2
4 4 3并 入许 老师 自然 地理 过程 分析
至少选修 4 学分, *为必选课程,从 其他专业、学院至 少选修 2 学分
四、课程学习
1.课程设置
课程学分原则上不低于 28 学分。 (课程设置见下表) 2. 个人学习计划 导师应根据学生生源特点、学科基础程度、职业发展方向等因素,指导每个硕士生制定个性化 的学习计划,包括补修本科阶段的相关课程。补修课程不计学分,不收费。个人学习计划须在新生 入学一个月内完成,并提交培养单位备案。 3.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 教学方式:提倡采用研讨班、专题式、启发式、探究式及合作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 课堂讲授、交流研讨、案例分析、学生展示及教育实践等有机结合,加大对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 能力的培养。 考核方式:课程学习必须通过考核,成绩合格方可获得学分。 学科基础课一般采取课堂闭/开卷方式进行期末考试考核;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 向课采取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考核,并采取撰写课程论文方 式进行期末考试。
3. 高度重视地理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规范的实践培养方案(见实 践 培 养 方 案 ), 培养研究生研究教育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实习和实践在实践基地校完成。
4. 充分发挥文献阅读在深化和拓宽硕士生本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中的作用。确定硕士生录 取名单后,尽早将本专业必读经典文献目录发给拟录取的每位硕士生,提出阅读和考核要求。经典 文献阅读力求课内和课外学习相结合,以课内阅读促进课外阅读。最好以讨论班的形式进行,主要 是学生报告,导师组成员现场指导。文献阅读内容应与即将要做的论文密切相关,由导师组和研究 生本人商量后制定。要求每位硕士生必须在第 2 学期期末之前至少提交二份书面文献阅读报告。
干
234000MZ393 中学地理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课
36 2 2
234000MZ394 中学地理教学技能综合训练
36 2 2
8 学分
实 234000MZ691 初中地理教学实践
践 234000MZ692 高中地理教学实践 教 学 234000MZ693 集中实践
必 234000MZ999 文献阅读与研讨
234000MZ091 高观点下的中学自然地理 234000MZ092 高观点下的中学人文地理
36 2 1 36 2 1 36 2 1
36 2 1 36 2 1
6 学分 4 学分
学
234000MZ391 中学地理教学原理
36 2 2
科 主
234000MZ392 中学地理知识体系梳理与教材解析 36 2 2
五、实践环节
教学实践环节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教学模拟、教育实习(磨课)、教育实习(集中授课)、教研 实践、论文研究、实践交流等七个部分。其中,教育见习、教学模拟、教育实习(磨课)在同一阶 段顺次开展,教研实践、论文研究渗透在前四个部分中并行开展,教育实习(集中授课)、实践交流 分别在实习基地、东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集中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