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

合集下载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经历过全盘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后。

我们应思考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意义,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增强当代人对民族文化的精神与特点的认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和思想品味,构建未来中国的民族文化。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征意义影响正文:中国的传统文化。

是我们的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结晶,但它并不只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活着的生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依据和现实的基础。

因此,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在现实生活的强劲脉搏里,时时刻刻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

传统文化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新的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

加进新的文化内容。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何谓传统文化?在这之前就应搞懂何谓传统,传统是某一特定时期的东西,发现者发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且能被大家所接受的,至少经过三代人的两次延传。

因此传统文化从广义上讲指中华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是指社会意识形态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

就其形式而言,可分为物质形态(如文物、建筑、衣物等)和精神形态(如思想、道德、风俗、文化等)两类。

狭义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制度、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在漫长的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

勤劳勇敢地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以“仁”为核心的“以人为本,人性关怀”的仁爱精神,不但包括人对于同类生命的基本的同情和关怀.还包括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爱;以“义”为信仰的“公平正义,坚守原则”的伦理道德,是一个社会公认为适宜的、应该的道德行为准则;以“礼”为内容的“恭敬尊重,礼仪文明”的礼仪规范,对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
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 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 所以称豫剧。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 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 在黄河、淮河流域。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 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 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 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张川201463124616
中原文化基本信息 名称:中原文化 地域:以河南为中心的黄 河中下游地区 意义:中原文化的源头和 核心组成部分
基本信息
中原文化以河南省为核心,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 腹地,影响延及海外。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 中原在古代不仅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也是主流 文化和主导文化的发源地。中国历史上先后有20 多个朝代定都于中原,中国八大古都河南省占据 一半,包括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中原地区 以特殊的地理环境、历史地位和人文精神使中原 文化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居于正统主流地位。
豫剧
经典曲目:朝阳沟,花木兰,春秋配 起源时间:明末清初 发源地:河南开封 遗产级别:国家一级文化遗产 代表人物:豫剧六大名旦 :陈素真,常香玉、崔兰 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

泥塑,即用粘土塑制成各种形象的一种民 间手工艺。是中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汉族民 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 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发源于宝鸡市 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 等地。2006年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遗产类别:民间美术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

中原文化同中华文明的联系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以下是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联系。

1、中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中心地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并深刻地影响了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如彩陶、玉器、陶器等,反映了当时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组织的形成。

2、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中原文化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文化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相互影响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一方面,中原地区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忠诚”、“礼敬”等价值观念,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中。

另一方面,中华文明的其他地区和民族也给中原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和活力。

例如,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融,形成了独特的“胡汉文化”。

4、中原文化在当代的意义中原文化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为世界所瞩目。

其次,中原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例如,河南的“大宋开封府”等历史文化景点已经成为旅游胜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

此外,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地区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综上所述,中原文化与中华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

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一、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的重要性中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不可忽视。

中原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源头,也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重要基石。

通过对中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从而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

二、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1. 中原文化对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的贡献在政治制度方面,中原文化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富而多元的思想资源。

自古以来,中国就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政治体系。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义、忠诚等价值观念,并提倡君主专制体制下君臣之间应有的道德关系。

这一思想体系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的基础。

2. 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关系在社会秩序方面,中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贡献体现在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平衡与调和。

中国历史上,中原地区一直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而各个地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这种集权与地方自治之间的平衡关系,既有利于统一国家政权,又有利于各个地区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1.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中原文化对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在农耕文化的影响下不断发展,如水利灌溉技术、农作物种植技术等都取得了重要突破。

同时,在手工业领域,中原文化推动了陶瓷、丝绸等传统手工艺品的生产和传承。

2. 商贸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商贸领域,中原文化对中国商业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历史上,以河南洛阳为代表的商都成为中国商贸活动的重要枢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此外,中原文化也为中国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与文化交流。

四、科学技术与文化繁荣1. 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原文化对中国历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历史著作,如《左传》、《史记》等,这些著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资源。

中原根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中原根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古代教育之根。中原地区是古代教育最发达的地域,在上古时代已出现学校的萌芽。鼎盛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著书立说,布道授徒,擎起了百家争鸣的大旗。中原地区与此有关的丰富的遗迹和历史纪念性建筑,见证了诸子于教育中所展示出的真知灼见。东汉洛阳的太学诸生已增至3万多人,洛阳太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管理制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诸如思想家王充、科学家张衡、史学家和文学家班固、班昭,经学大师郑玄等。宋代以后,书院兴起,中国四大书院中,河南占其二,嵩阳书院、应天书院分别位于今河南登封和商丘,而理学家程颐在洛阳伊川建立伊皋书院(元朝改名伊川书院)是理学思想的策源地之一。这些对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原根文化的内涵及其当代意义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要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如何发掘包括根文化在内的中原文化内涵,使华夏文明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发展,成为摆在中原经济区建设面前的一道战略命题。
有助于弘扬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弘扬礼乐文化中亲切、和谐、敦厚、诚信等良好传统,引导人们用宽容、豁达、开放、开朗的心态包容世界。华夏文明的重要特征是独特的道德礼仪,中原乃周公制礼作乐之处,孔子入周问礼之地,礼仪制度源远流长,在愚公移山精神、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和中原传统美德的滋养下,中原大地英杰辈出,义举不断。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通过对根文化的研究,深入开拓中原根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和传统美德,开发一批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艺术作品,对抵制当前的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

全球化背景下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商丘是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诞生了三川、汴梁等众多商业大都会,形成了诚实、勤勉、节俭、仁义、爱国的华商文化精神。

挖掘中原华商文化的现代价值,大力弘扬中原华商文化精神,有利于规范市场经济,促进和谐发展。

作为“华商之都”的商丘更应该打响“商祖”品牌,加速产业升级,再造华商辉煌。

河南,又称为中州、中原,在相当长的时期里都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原地区的商业文化传统历史悠久,是整个华夏商业文明的发展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挖掘中原华商文化资源,打造“商祖”品牌和当代中原商业大都会,对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和提高河南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特别是在全球化大潮的冲击下,拜金主义、唯利是图、商业欺诈等问题突出。

因此,厘清中原华商文化的内涵,发据其现代价值以解决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种种商业乱象和社会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及其发展流变中原华商文化的源起。

《诗经·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毛传》:“春分玄鸟降,汤之先族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帝,帝率与之祈于郊谋而生契”。

《史记·殷本纪》中说:“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契长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仍命契为司徒。

”契因为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了商,其氏族被称为商族。

据史料记载,王亥是契的六世孙,他发明了牛车,经常带领部众用多余的物品与其他部落进行以物易物的交换。

因此,其他部落里的人就把他们称为“商人”,把他们拉来的东西称为“商品”;把他们从事的物品交换业称为“商业”。

这就是“商人”、“商品”、“商业”的来源。

因此,王亥实乃中华民族经商第一人,被尊称为“华商始祖”。

中原华商文化的发展流变。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华商文化发展迅猛,相继涌现出一大批眼光独到、思维敏锐的商业理论家和实践家,极大地促进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诞生了众多商业大都会。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

作为郑国的宰相,他非常注重发展商业,在他的坚持下,《质誓》这部被称为中国第一部保护商人利益的法典得以贯彻执行。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中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杨波来源:《黄河黄土黄种人》2023年第09期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母体和主干,以其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传统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原文化传承不衰,不断发展壮大。

在当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本文从历史和当代的视角来探讨中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程和路径,旨在促进中原文化发挥时代价值,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原文化概述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以河南为核心,以广大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为腹地,逐层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原周边地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中原文化蘊含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教思想等成为中国各地文化的基石;另一方面,中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将其核心价值传播到全国各地。

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如秦、汉、唐、宋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原文化的传播,为各地区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中原文化的主要特征包括深厚的历史积淀、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多元性。

首先,中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悠久的历史,这一特征使其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原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7000~5000年前,长期的历史积淀使中原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宝贵的遗产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支撑。

其次,中原文化具有崇尚礼仪和道德伦理的内涵。

儒家思想是中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和中国人的行为规范,赋予了中原文化深刻的人文内涵。

最后,中原文化具有多元性。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原地区经历了多次不同文化的汇聚与交融过程,吸收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这种多元性在语言、宗教、饮食和民俗等方面均有所体现。

中原文化的论文

中原文化的论文

中原文化的论文1. 引言中原地区作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哲学思想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本论文旨在深入探讨中原文化的特点、影响以及它对中国社会的重要性。

2. 中原文化的起源中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中国黄河流域。

这一地区的古代文明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原文化以其独特的农耕文化、古代都城的建设以及对社会组织的影响而著称。

黄河流域的农耕技术和灌溉系统的建设使中原地区成为中国农业的重要支撑点,推动了农耕社会的发展。

3. 中原文化的特点中原文化在艺术、哲学和传统习俗方面有其独特的特点。

3.1 艺术形式中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而闻名。

其中包括传统绘画、书法、剪纸、剪窗花等。

黄河流域的自然风光、古代建筑和人文景观为艺术家们提供了灵感与创作的源泉。

传统的绘画和书法作品以其自然、细腻的风格,表达了中原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3.2 哲学思想中原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哲学思想而著称。

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墨家思想等都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这些思想体系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和社会秩序,道家注重自然与人的和谐,而墨家则强调公平与互助。

这些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原地区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结构和价值体系。

3.3 传统习俗中原地区也有许多传统习俗,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这些节日代表了中原文化中人们对于家庭团聚、亲情和民间传统的重视。

同时,中原地区的传统习俗还包括结婚、葬礼等各种场合的风俗礼仪。

4. 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原文化对中国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

4.1 社会和谐中原文化强调和谐与稳定,这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原地区的文化思想和道德观念塑造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这种强调社会秩序、和谐相处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原文化在文化中的地位及现代价值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在中原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勤劳的史前中原先民创造了古老的黄河文明。

此后不管是伏羲、燧人、神农的三皇时代,还是在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历史时代,甚至一直到北宋时期,河南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发端之地。

河南这块古老的黄土上都书写了厚重辉煌的中原文化,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地位。

甚至有专家称,没有中原文化(仅指河南的文化,不包括周边几个省)就没有中国文化。

作为中国文化母体文化的中原文化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与文化有关的领域都曾经在中国和世界引领数千年。

一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中原文化和河姆度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共同孕育了华夏文化的文明。

而这些创造中华文明的多源头文化中,由于中原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统治阶级所赋予的政治经济中心等诸多的原因。

更主要的是中原文化的水平质量之高,不得不让中原文化在海内外形成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中几千年处于主导地位的共识。

而中原文化也确实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

在河南,新石器时代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就有50多处,这种七、八千年的文化遗存在郑州市就存在了30多处,仅新密一个县级市就有,新密莪沟北岗遗址、马良沟遗址、新密老城遗址、高沟遗址都堪称裴李岗文化的代表。

出土的各种各样的磨制石器具,表明了河南原始农业发展,已经有相当高的水平。

同样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之后出现的河南的仰韶文化则在中国史前的历史上书写了浓重的一笔。

而郑州市发现的大河村遗址堪称仰韶文化中最靓的明珠,是河南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一座丰碑。

此外龙山文化遗址、二里头等文化遗址都展示了河南在古代的辉煌文化。

“豫州居天下之中,得扶舆秀杰之气,钟灵独厚,而河洛尤为万世文字之祖”。

“河图洛书”是中华民族文化开端的标志。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则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此外夏朝历法的出现,商朝文字的出现,则开辟中国万世文明的基业。

然而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它奠定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根脉的地位置。

二、中原文化托起中国文化的高峰中原文化的重大发展是在夏朝到北宋这三千多年的时间里,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文字方面,在甲骨文出现以前,虽然也发现了符号式的图画文字,但还不成熟,甲骨文的出现作为基本成熟的汉字,已经具备书法艺术的用笔、结体、和章法,也因此被誉为中国书法第一笔。

在文学方面,就拿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来说,在风雅颂中最精华的15国风中,有十国就在河南境内,有113篇就是我们身边古代社会民风俗。

河南产生了老子、庄子、墨子、等大量的先哲涌现出了诗圣杜甫、文圣韩愈、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等圣人,有人曾经做过粗略统计,这段历史时期,河南涌现出了在文字、文学、戏剧、科技、医学、音乐、美术、建筑等领域上近百位在全国独步的文化名人。

就拿中原美术的一个旁枝——河南的书法史来说吧,河南发现的甲骨文开了中国书法的先河,标志着我国书法艺术领域中第一种书体的产生。

又加上郑州、安阳、郾师等都曾经是商王朝的都城。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河南是当时人们重要的活动区域,先民们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青铜器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简朴古拙的青铜铭文。

这些铭文就是金文,是秦代小篆的前型。

李斯从容雄浑,方圆绝妙的小篆书体得以处处刻石,不仅显示了秦朝威服六国后的强大,而且李斯因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家书法家而光耀千秋。

出生于河南郾城县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这位文字学,训诂学,语源学的开山祖师,它所着的《说文解字》为后世书法艺术评析字法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堪称中国汉语史上一部空前绝后的学术着作。

东汉时期出生于河南开封的着名的文学家、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蔡邕,不仅擅长篆书和隶书,而且独创了飞白书,他的隶书被称后人称之为“八分”,赢得了“八分圣手”的美誉。

其女蔡文姬也是一位着名的女书法家。

东汉末年,河南禹州人刘德昇首创行书,开创了中国书法由楷入行的先河,被誉为“行书之祖”。

三国曹魏时期,河南许昌人钟繇在中国书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中国书法由隶入楷的新貌,首创了楷书。

被后人称为“楷书之祖”。

也是中国文人书家有可靠墨迹传世的第一人,与张芝和王羲之齐名,被后人称为“钟张”、“钟王”。

其子钟会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北魏开封书法家郑道昭所书气势豪放的《郑文公碑》,横扫一世之妙,被称为圆笔“魏碑之祖”。

和书圣王羲之合称为中国书法史上的“南北二圣”。

河南洛阳龙门的浑厚雄强的《龙门二十品》,为中国魏碑书体的正宗。

其对世界东方书坛的影响之深,之广一直延续到现在。

唐朝时期,河南禹州的禇遂良以丰丽妩媚的唐楷书法被后世誉为中国书坛上的初唐四杰之一。

北宋时期,由于皇帝对中国的书法的钟爱,古都开封成了中国书法的中心,宋太宗赵光义、宋仁宗赵祯、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都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一笔。

而且刻帖之风盛行。

留下了《淳化阁帖》和有中国古代书法的汇录之称的《宣和书谱》两部着作。

涌现了苏、黄、米、蔡“宋四家”等独步当时的书法大家。

得此一斑,可窥全豹。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化的高峰时期,是不为过的。

三、古代河南美术成就穿越历史时空河南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

是中华民族文化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最早的彩陶在距今7000年前出现,如在河南省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泥质或夹砂红陶,上面就有绳纹、篦纹、乳钉纹等。

河南渑池、陕县庙底沟、河南临汝闫村出土仰韶文化的彩陶。

这些自然素朴中见奇趣的最早美术作品书写了中国美术史上精彩的篇章。

最早记载河图洛书的《易系?辞》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这里的“河”指黄河,“洛”指洛河,“河出图”之地就在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孟津会盟镇雷河村,“洛出书”之地在今河南省洛宁县长水乡西长水村。

“河图”是中国最早的图画。

学者称河南是中国美术的发源地。

先秦时期,中国的绘画以人物肖像画为主,这些具有传统绘画意义的壁画和帛画寓兴衰鉴戒、褒功挞过于其中,为维护礼教服务。

1975年的冬天,在河南安阳殷墟小屯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建筑壁画残片。

在涂着白灰的墙皮上,以红色的宽线条和黑色圆点绘出的卷曲对称的颇有装饰趣味图案。

秦汉时期,宫殿衙署,普遍绘制壁画。

以精美的图案和阔绰的画面显示封建统治的威严,以借物抒情的手法,标榜吏治的清明,或绘历史故事,作为成败得失的鉴戒,或图绘本朝功臣肖像,作为广大臣僚励志的楷模。

如《后汉书马皇后纪》云:汉明帝偕同马皇后观宫中画室,内有娥皇、女英、陶唐、帝尧等古代帝后像壁画。

厚葬之风大盛。

《后汉书马武传》载,明帝永平年间,在河南洛阳南宫云台进行了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图绘开国功臣的壁画创作,绘制了“云台28将”。

明帝还派遣蔡愔、蔡景赴西域寻求佛法,从月氏偕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挟佛经及释迦像东还洛阳,遂于洛阳西门外,建立白马寺,寺壁绘制千乘万骑群像绕塔图,此乃中国寺院壁画之肇始。

秦汉以后厚葬之风大盛,墓室壁画成为主流,1976年在河南省洛阳市发现的西汉中晚期的卡千秋墓,壁画绘制于主室,男墓主持弓乘龙,女墓主捧鸟乘三头凤,在持节方士与仙女的导引下,由仙禽神兽卫护升天的景象。

1957年下半年发现于河南洛阳老城西北的西汉晚期烧沟61号墓。

保存着精美豪放的“二桃杀三士”“鸿门宴”的历史故事画!代表了西汉绘画的艺术成就。

此外在河南还发现了河南洛阳唐宫路东汉墓、河南密县东汉墓等。

在河南的南阳、郑州等地出土的许多画像砖石,古代的艺术匠师以刀代笔,在坚硬的砖石面上,创作了许多简洁有力、形象生动的精美的图像,在中国的美术史上留下重要的篇章。

魏晋南北朝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汉代的绘画艺术,是山水画和花鸟画的萌芽时期。

此时呈现出丰富多采的面貌,出现了专业画家。

美术作品作为艺术创作而独立了,在创作方面,人物画成熟,佛教画兴起出现了卷轴画作品,出现了画史上最早有可靠记载的画家。

也出现了系统画论的产生,在此时河南的画家并没有落后,刘宋时期的河南人宗炳,这位山水画家一篇《画山水序》一文,提出了“应会感神、神超理得”的创作构思方法,表明了他对山水画的理解,代表着中国早期山水画的面貌。

隋唐时期中国的山水画发展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是中国最早的一件山水画卷。

唐朝是中国绘画走向成熟的时期,人物画得到了重要的发展,河南禹县出现了一位被千百年来尊为画圣的画家。

他就是吴道子,他少时贫穷孤苦初为民间画匠帮工学画,曾学习张旭、贺知章的草书,后改为绘画,“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画名日隆。

被唐玄宗召入宫廷,作为宫廷画师。

从此未经特许,不得为外人绘画。

吴道子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宗教画上,擅长画道释人物、车马、桥梁、山水花木等。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不平凡的创作热情绘制壁画300余壁,奇踪异状,无一同者。

诗圣杜甫看此画题诗云:“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画手看前辈,吴生远擅扬。

”关于这位画圣的画技,在《宣和画谱》里有段记载,他画弯弧挺刃,屋宇柱梁,不用界笔直尺,画圆光也不用圆规,皆一笔而成。

数仞巨型壁画,或自臂起,或自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接,虬须云鬓,数尺飞动。

毛根出肉,力健有馀。

其在兴善寺中门画内神像,长安市民不分老幼士庶,蜂拥围观。

吴道子对中国画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笔法流转洗练称之疏体,其作画时“立笔挥扫,势若旋风”用兰叶描线条来表现佛国人物的衣纹的飘然欲飞的仙姿。

时人说“吴带当风”。

吴道子独创的宗教图像的样式,称为“吴家样”。

其用焦墨勾线,薄施淡彩于墨痕中的艺术风格被称之吴装。

吴道子画风影响深远,千百年来被称为“百代画圣”。

被民间画工奉为“祖师”实不为过。

五代两宋是唐朝之后中国绘画史上一个辉煌鼎盛的时期。

五代时期虽然中原大部分陷于战乱,破坏了中原绘画的隆盛局面,可是河南仍然走出了许多的画家。

出生于河南沁阳的荆浩就是其中的一位荆浩是北方山水的开创者,五代后梁人。

唐末,为躲避战乱,隐居于太行山中,携笔墨写生于山林,画松树逾数万本,对北方雄伟秀丽的山川有着较深的认识和感受,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全景构图的先河。

荆浩笔下的山水大都是崇山峻岭、层峦叠嶂。

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有笔有墨,自成一家,被誉为“唐末之冠”。

荆浩在山水画理论着作《笔法记》中不仅提出“图真”、“搜妙创真”,针对山水画的创作还提出了“气、韵、思、景、笔、墨”“六要”和笔有“筋、肉、骨、气”“四势”。

他开创的中原山水,在中国画发展的漫长的历程中始终处于主流地位。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