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行为毁掉孩子自信

合集下载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

家长毁掉孩子的七种行为哎,说起来,当家长的咱们,有时候真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在不经意间,给孩子心里头种下些不那么阳光的小种子。

不是说咱们故意想害孩子,就是那份爱啊,有时候太满,太急,就成了“甜蜜的负担”。

今儿个,咱们就来聊聊,那些个可能不经意间就“毁掉”了孩子的七种行为,说得直接点,就是得注意避避雷区。

一·、就是“过度保护”。

这就像是给孩子罩了个玻璃罩子,风雨是挡了,但阳光和雨露也进不来啊。

孩子总得学会自己面对风雨,才能长成大树。

咱们得放手,让孩子去摔几跤,知道疼才能跑得更快。

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心,谁都有,但可别成了“高压锅”。

一天到晚“你要争气”、“你得考第一”,孩子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

学习固然重要,可快乐和健康的心灵更是无价之宝。

咱们得让孩子知道,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都是好样的。

三、“比较”这事儿,简直就是家庭版“没有硝烟的战争”。

你看看隔壁小明,又考了满分;你再看看你,怎么就这点分数?这话一出,孩子心里头得多不是滋味。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咱们得学会欣赏他们的不同,鼓励他们做最好的自己。

四、说到“忽视”,这也是个大问题。

孩子跟你说话,你忙着看手机;孩子想跟你玩,你说没时间。

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有的。

陪陪孩子,听听他们的心声,这比什么都重要。

五、“言而无信”,这事儿更伤人心。

你答应孩子周末去游乐园,结果因为加班又泡汤了。

次数多了,孩子就不信你了,心里头还会觉得你不重视他。

所以啊,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尽力做到,做不到也要好好解释,别让孩子失望。

“六、暴力沟通”,不管是动手还是动口,都是不对的。

打骂孩子,只能让孩子更加叛逆或者自卑。

咱们得学会用爱和理解去沟通,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温暖和支持。

七、“缺乏榜样”,这也是个大坑。

你自己天天玩手机、看电视,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这怎么可能嘛!咱们得自己先做好榜样,孩子才会跟着学。

总之啊,当家长的咱们,得多用点心,多给孩子点关爱和理解。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父母毁掉孩子的七种做法
1.过度保护-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不让他们去尝试新事物,会让孩子变得胆小、自卑,缺乏自信心,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2. 严厉批评 - 父母过于严厉地批评孩子的行为或表现,会让孩子感到自己无法做到好的事情,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 忽视孩子的感受 - 父母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不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会让孩子感到被冷落,从而产生焦虑和沮丧。

4. 过度赞扬 - 父母过度赞扬孩子的表现,不管孩子是否表现出色,会让孩子产生不真实的自我认知,失去对自己实际能力的正确认识。

5. 期望过高 - 父母过高地期望孩子的表现和成就,不顾及孩子的实际能力和兴趣,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巨大,从而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6. 不尊重孩子的选择 - 父母不尊重孩子的选择和意愿,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会让孩子感到被束缚,失去自由和独立性。

7. 不给予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 - 父母不让孩子自由发展,限制孩子的行为和选择,会让孩子感到被限制和束缚,从而影响孩子的成长和发展。

- 1 -。

孩子胆小懦弱皆因父母 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

孩子胆小懦弱皆因父母 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

孩子胆小懦弱皆因父母五种父母毁掉孩子自信
很多孩子受父母的影响比较深,造成了性格上的胆小懦弱,很多父母在教育方法上的不当会毁掉孩子的自信心,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父母让孩子胆小懦弱的行为1、父母经常性的打骂孩子,没有不犯错的孩子,家长们肯定会有在孩子某一件错误事情上,失去理智或者在对待孩子教育问题上,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对着孩子就是一顿打骂。

 2、孩子从小到大无论任何的事情都不问孩子的意见,就帮孩子包办,孩子在自己的人生中根本没有选择。

 3、现在的孩子都是金元宝,过于的溺爱,造成孩子根本无法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4、父母的强势也会给孩子造成无形的压力,孩子没有自己个性想法也是使孩子胆小懦弱的原因。

 5、孩子平时很少出去玩耍,几乎都是自己一个人,家长很少于孩子交流。

 容易毁掉孩子自信心的五种父母一、不在身旁陪伴。

 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父母的陪伴。

如果你每天将所有精力放在工作上,忽略掉孩子,孩子可能会出现逆反、怨恨心理,影响亲子关系及性格发展。

即使你每天都很忙,每周也要至少抽出一个晚上的时间来陪伴孩子,尤其是孩子参加比赛、毕业典礼时,你更不应该缺席。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编号:________________ 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着孩子,这是一种内在的教育模式,比每天说教影响力更大,其中有一些父母的行为正在无形之中毁掉孩子,你有这些行为吗?过度溺爱孩子都说孩子要富养,但是也要根据自己的家庭实际情况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条件,不能太惯孩子,不能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了算是一种很糟糕的教育方式。

我很理解家长过怕了穷日子的时代,想给孩子衣食无忧的温暖,但最好让孩子体验一下生活的艰辛,这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

总说“别人家的孩子”家长不能总在孩子面前说别人家的孩子多么优秀,老是夸奖其他的小孩而贬低自己的孩子,这既是对自己孩子的一种打击,也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不爱自己的,甚至逐渐失去自信,本来自己优秀的方面也会逐渐退化,变得不再强势,容易变得唯唯诺诺,可能会逐渐去迎合父母的喜好,变得不快乐或者叛逆。

家长过于独裁如果在家里家长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说了算,那么就会显得很专制,孩子没有发言权,有时觉得不公平的事情也没办法去反抗,久而久之就会感觉不受尊重或者自卑,虽然在小时候可能没什么,但长大以后问题就会显现出来,所以还是民主一些好。

家长过于强势家长虽然经历过很多风雨,很多事情都能做的很好,但是如果在孩子面前很强势的话,就会让孩子产生依赖感,孩子永远都长不大。

因此,跟孩子相处时,父母要保持一个弱势地位,让孩子比自己强,这样更利于孩子成长。

父母经常吵架父母的争吵会让孩子有一个不快乐的童年,使孩子产生心理阴影,所以家长遇到问题时最好和平解决,以免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父母不言传身教有些父母只让孩子去学习,而自己在一旁看手机,这很难教育好孩子。

如果你也能不断学习工作中的东西,陪孩子一起学习,想必效果是极好的。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研究表明,孩子初期性格的形成和家长密切相关,生活中父母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性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不同类型父母对孩子性格的影响吧!步骤/方法1.爱发脾气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向宝宝发脾气,宝宝就会把“发脾气”看成是一种敌视,宝宝相应地会养成用“敌视”的眼光看待世界的习惯。

2.爱抨击孩子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否定孩子,批评话语不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总觉得自己不对,缺乏应有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信的孩子,就不会拥有自尊,也不会爱戴自己和他人。

3.爱发牢骚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牢骚满腹,苦大仇深,劳苦功高,任劳不任怨,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就会产生歉疚感,感觉不到生活的快乐,只感觉到压抑和艰辛。

背着沉重的包袱生活,缺乏人生追求和幸福感。

4.脾气孤僻的父母如果父母脾气暴躁,动辄就骂孩子,甚至举手打孩子,事无大小,常怒火中烧,一触即发,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喜怒无常,或者是心情压抑,性格孤僻,不愿意与人交往。

5.偏爱傲慢的父母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总是则表示反感,抨击他人,说道别人的坏话,宝宝可能会沦为快乐偏爱、对人傲慢、缺少信任和同情心的人。

6.心胸狭窄的父母如果父母心胸狭窄,做事谨小慎微,妒忌心强,孩子可能会成为非常敏感,甚至神经质的人。

7.不讲信用的父母如果父母总是说话不算数,喜欢承诺,但不兑现,只要达到眼下目的就行,孩子可能就会没有安全感,独立性差,缺乏团队精神,不善于和他人合作,喜欢独来独往8.言行不一的父母如果父母经常说一套,做一套,对孩子进行的语言教育和自身行为有很大差距,对孩子的语言要求与对孩子的行为规范存在较大的差距,那么宝宝心理可能会受到歪曲,缺少主见,行事摇摆不定、不果断,常常陷入迷茫和茫然,甚至自我矛盾之中。

9.霸道的父母如果父母霸道,不讲道理,凡事都没有商量的余地,宝宝可能会心口不一,从不自觉地撒谎,到编故事,甚至变得强词夺理,但并不坚强,还有些懦弱,不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越没本事的父母,越喜欢在这些小事上消耗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入骨

越没本事的父母,越喜欢在这些小事上消耗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入骨

后来我才明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起跑线”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以前看到这句话,总会认为,父母是孩子的起跑线肯定是因为父母给孩子创造了好的物质条件,让孩子出生就在罗马了。

但实际上物质只是一方面,而且占比也不大,就像有的父母能力很棒,很会赚钱,但是不懂教育,照样把孩子养废,比如很多富二代、星二代被曝光聚众淫乱或者吸毒等等,这类孩子的物质条件很优渥了,但没有得到正面的教育,最后一样把一手好牌打烂。

而那个出身贫寒写文章《感谢贫穷》的河北女孩儿王心怡,家境很差,父母照样用自己的善良、正念影响了孩子,王心怡以七百多分的高分被北大录取。

所以,父母是孩子起跑线,这句话本质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正面教育和影响。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你是怎样的父母,将来孩子也会成为怎样的人。

可惜很多父母都不明白这个道理,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总是用父母的权威去压制孩子,导致孩子自卑又敏感。

尤其是那些生活不如意的父母,满身怨气,在外面抱怨命运不公平,社会不公平,回到家还会把这些情绪带回家,对孩子一点小错误就非打即骂。

丨情绪稳定的父母,不会在小事儿上消耗孩子你发现没有,其实大多数时候,我们教训孩子都是因为自己的情绪问题。

比如这几天事情多,情绪不太好,面对孩子的时候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前几天我就陷入这种境地,因为老家的房子要装修,我们又不在家,所以装修公司恨不得一天打十几个电话沟通,特别繁琐,然后我这个情绪就直接影响了孩子,每次他写作业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发火。

但过后想想:真的值得发那么大火吗?为什么我辅导班面对别人家孩子的时候就能忍住脾气呢?所以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我们对孩子发火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自身情绪不好。

比如把牛奶打翻了,情绪稳定的父母会知道:这很正常啊,有时候我们不也一样打翻咖啡吗?然后会告诉孩子:没关系,去拿抹布,我们把这里收拾干净,然后重新倒一杯牛奶就好了。

但是如果当时父母情绪正好,比如遭遇了工作的变动,或者生活的变动,情绪正在紧张的阶段。

七种家长毁掉孩子一生

七种家长毁掉孩子一生

挑拨式“爷爷奶奶不疼你,以后少去他们家,只有妈妈最疼你!”“你爸老出差,都不陪你玩。

”有些父母喜欢把婆媳矛盾、夫妻矛盾的战火引到孩子身上,讲对方家庭成员的坏话。

这样会扭曲孩子的价值观。

孩子对父母双方都有一种本能的爱和尊敬,这也是他们接受父母教诲的基础。

如果常在孩子面前指责对方,就会破坏对方在孩子心里的形象,甚至让孩子感到无所适从。

攻击对方的家庭,更会使孩子的心理健康断层,缺乏温暖和安全感,渐渐变得顽劣反抗,甚至怀有敌意。

父母要用平和的态度教育孩子,在孩子面前要尽力维护对方。

依靠式“儿子,你就是妈妈的依靠,妈妈的后半生全指望你了。

”在情感上过分依赖孩子,以母亲依恋儿子居多。

健康的依恋关系是孩子心理健康的基石。

但如果母亲过分依恋儿子,丈夫反倒成了外人,会使孩子“取代”父亲的角色,对未来的婚恋、交友产生影响。

找对自己的角色,家庭关系才能正常。

不要因为夫妻关系不好,就过分依恋子女,而是要与对方充分沟通,共同营造健康的家庭关系。

哀怜式“爸爸没本事,赚钱少,不能给你买进口玩具。

”一些父母会在孩子面前表露自卑感,以减轻对孩子的愧疚。

这样容易把自卑感“传染”给孩子,让他们觉得,“爸爸没本事,我又能怎样!”父母本该是替孩子遮风挡雨的大树,当孩子发现这颗大树“漏雨”时,还怎么能坚定自信呢?当孩子有了攀比心,便会向父母提出许多疑问。

这时,父母首先要挺起脊梁,相信自己能给孩子最合适的生活。

随后要用辨证的观点去贬恶扬善,指引孩子踏上坚实的成长之路。

抱怨式“要不是早上叫你起床你不听,我上班怎么会迟到!”“要不是当初生你,我怎么会落下这个病!”父母的抱怨如同一剂毒药,会慢慢侵蚀孩子的身心,直接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

父母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

父母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

父母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在现代社会中,父母教育孩子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并不能很好地教育孩子,导致了孩子的成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以下是父母教育失败的典型例子,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重视和注意。

1.过度保护型父母过度保护型父母很容易让孩子失去独立思考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自信和勇气。

这种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2.依赖型父母依赖型父母往往把孩子看成是自己的附属品,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失去个性和自我,成为一个没有主见的人。

3.骄纵型父母骄纵型父母对孩子纵容过度,让孩子变得自私、任性,不懂得尊重他人。

这种教育方式会导致孩子在社交中遇到困难。

4.批评型父母批评型父母往往只关注孩子的过错,而忽略了孩子的长处。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自卑和沮丧,影响孩子的自信心。

5.溺爱型父母溺爱型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低,让孩子养成了懒惰和不努力的习惯。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困难。

6.恐吓型父母恐吓型父母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不安全,导致孩子变得胆小和怯懦。

这种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应对能力。

7.操控型父母操控型父母往往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行动,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变得软弱和依赖。

8.过度比较型父母过度比较型父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永远不够好,导致孩子变得焦虑和紧张。

这种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9.忽视型父母忽视型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指导和支持。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觉得自己被孤立和忽略。

10.强制型父母强制型父母往往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让孩子失去了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感到束缚和压力,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父母教育孩子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采取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让孩子健康、快乐、自信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
太多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为孩子的课余时间安排众多的学习项目,音乐、绘画、舞蹈、外语……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种越俎代庖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

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2.父母行为轻浮
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

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3.忽略孩子的存在
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美国一所孤儿院组织了一批高校的女大学生定期来孤儿院给孤儿们以持续一定时间的拥抱、抚摸等身体接触的爱抚。

结果,孤儿们每次被爱抚后都表现得较为温和。

原因就是孩子生来就有被关注、被爱的需求,如果孩子感觉被忽略,不被重视,就会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且越聪明越敏感的孩子受的伤害越深。

很多家长找各种藉口不听孩子说话。

年幼孩子的普遍反映是:“父母什么事也不给我们讲明白”,“爸妈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我想说的话,他们不肯听!”
所以,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4.破坏性批评孩子
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

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今天孩子没有认真做完作业。

你对他进行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爱学习!你就是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你在直接攻击他的人格,他只是一次不认真,
你一句话他就变成一个没毅力的孩子了!孩子的头脑中留下这样的信息:“妈妈说我是个不认真、没毅力、不爱学习的孩子。

”这些对孩子人格的否定评价将存留在孩子的潜意识里,形成负面的心锚。

而另一方面,他会想“我都学习了那么长时间,只玩了一会……”他会找出一大推的理由,你的批评根本没有起到让他认识到错误的作用。

如果你的孩子有逆反心理,那么你孩子还有救。

因为这表明,他还有自尊心,你伤害他的自尊,他就拿起这块盾牌来和你对抗。

就好像人在打架时急了眼,不管是扫帚还是刀子,拿来就用。

我们的孩子的反应也是同样道理,他不管你说的道理对错,随时准备还击。

当孩子一旦放弃了对抗:“反正你认定我是个撒谎的孩子,那我就撒谎!”说明自尊心已经被伤透了,彻底破罐破摔。

没有了自尊心的孩子你已经无法透过语言的方式来校正他的行为。

我们看到有多少父母,他们“辛辛苦苦”把孩子的自尊心破坏掉,然后又怨天尤人:“他怎么就成了这样的人呢?”难道这样还不足以引起家长们的警示吗!
5.“人前教子”
如果想摧毁一个孩子的自尊心,你只要当面批评他的缺点,让他没有反驳的机会,一下子就大功告成了!
太多的时候,孩子不听话,在人前屡屡“造次”,我们家长感觉伤了自尊,就大声呵斥孩子。

我们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这是正常的。

殊不知,当众批评只能让孩子暂时慑于压力,不敢抵抗。

更重要是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恶言恶语不用多一次就够了,一下子就可以把孩子幼小的心灵给伤害了!每个家长必须明白,即使再幼小的心灵也会非常敏感。

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如果得不到足够的尊重,将导致孩子正在建立的自尊心被无情地扼杀。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家长都存在一个误区,他们遵循“人前教子,人后教妻”古训。

认为在外人面前,在家庭的公开场合,可以直接教育训斥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有记性,才能印象深刻从而改掉毛病。

这些错误做法导致的结果和家长希望的恰恰相反——这样的孩子在人群中表现得行为粗鲁、粗暴无礼、轻率、目无尊长。

请检索一个你在家庭教育中是否有类似行为:对自己的婴儿生气时,尖声叫嚷,咒骂。

高声训斥年幼的孩子:“闭嘴!让你说话了吗?”“再不听话把你扔在这儿,看谁来管你!”
用言语威吓十几岁的孩子:“如果不听话就再也不要回家来!”“我没有你这样的儿子(女儿)!”
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破口大骂:“如果你不老实呆着,我就扒了你的皮!”甚至有些家长采取让孩子当众跪着,公开羞辱孩子以期使孩子变好。

试想,有没有一个成年人能够忍受另一个成年人近乎凌辱的对待?而孩子的弱小决定他们除了服从以外别无选择。

而成年人却不断以爱的名义在固执的用成人世界的规则强行约束孩子、伤害孩子。

全然不顾成年人的规则和孩子世界的规则是不同的,不顾孩子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他自己的理由。

我们亲手培植了孩子的无礼和傲慢,然后再向全世界埋怨:“这个孩子他怎么能这样……”
在不被尊重的孩子的感觉里,自己未被尊重是因为自己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很多看起来张狂自负的孩子,内心却并非看起来那么对自己满意,他的行为表现只是在以对自己的感觉来对待别人。

所以,家长要时刻铭记:在人格上,孩子是和自己平等的主体。

孩子生来就有权利得到尊重。

请你像尊重自己,尊重领导、同事、朋友一样尊重你的孩子。

所以,大家在教育过程中要绝对避免当众批评孩子。

6.不信任孩子
不信任孩子是中国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误区。

太多的家长没有意识到,对一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是对人尊严无情的挑战。

当家长怕孩子撒谎,对孩子的话进行挑剔、进行判断、进行质疑,就在孩子心中栽下了一颗被怀疑的种子。

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还表现在对两性感情的认识能力上,我们一厢情愿的认为孩子一定没有能力分辨纯真的情感和肮脏的情感。

真实的情况是,孩子对性和与之相关的各种事物的感觉,与看待自然界的其他事物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青少年产生不良性倾向的情况,大多是由父母的反强化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