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常见问题解析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混凝土施工在建筑工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法。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混凝土质量是保证施工质量的核心,常见问题包括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坍落度不一致、混凝土干缩等。
解决方法:1. 增强配比设计的科学性,确保混凝土强度符合工程要求。
2.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原材料比例的搭配,提高混凝土坍落度的一致性。
3. 控制混凝土水灰比,采用适当的掺合料和粉煤灰,减少混凝土干缩。
二、混凝土浇注问题混凝土浇注是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常见问题包括浇注速度过快、浇注温度控制不当、浇注过程中的空隙等。
解决方法:1. 控制混凝土的浇注速度,保证充分振捣和均匀密实。
2. 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温度,避免高温和低温引起混凝土开裂。
3. 采用适当的浇注工艺,预留孔洞或使用夹套等方式填充空隙,提高浇筑质量。
三、混凝土养护问题混凝土养护是确保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常见问题包括养护时间不足、养护措施不当、早期干缩等。
解决方法:1. 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的养护时间,确保养护时间不少于规定的最低要求。
2. 采取合适的养护措施,如喷水养护、覆盖保湿等,避免混凝土表面干燥、开裂。
3. 控制混凝土含水率,适当控制水灰比和水化热,减少早期干缩。
四、混凝土施工环境问题混凝土施工环境对施工质量有重要影响,常见问题包括施工温度和湿度控制不当、施工现场处理不善等。
解决方法:1. 控制混凝土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选择合适的施工时间,避免极端天气条件下的施工。
2. 错峰施工,合理安排施工队伍,确保施工现场的整齐有序,减少交叉作业。
综上所述,混凝土施工中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包括加强配比设计、严格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施工、采取合理的浇注工艺和养护措施,以及控制施工环境等。
通过科学的施工管理和规范操作,能够有效解决混凝土施工中的问题,提高工程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1. 混凝土开裂混凝土开裂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温度变化、掺杂材料不当、水胶比不合理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解决混凝土开裂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a. 控制混凝土的水胶比。
合理的水胶比可以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
b. 在适当的时间内进行养护。
适当的养护可以减缓混凝土干燥速度,减少开裂的可能性。
c. 使用掺合料。
掺入适量的粉煤灰、矿渣粉等掺合料可以增加混凝土的抗裂能力。
2.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造成混凝土强度不达标的原因可能包括原材料质量差、配比不合理、不合理的施工工艺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方法:a. 加强材料质量检查。
对原材料进行全面的检测,确保质量符合标准。
b. 优化配比设计。
根据具体情况合理设计配比,确保混凝土达到预期强度。
c. 严格控制施工工艺。
确保混凝土的浇筑、振捣、养护等环节符合规范要求。
3. 混凝土分层混凝土分层是指混凝土中出现的水泥浆体重和水分分离现象。
这通常是由于振捣不均匀、配料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法:a. 合理选择混凝土振捣方式。
采用适当的振捣方式可以避免混凝土分层。
b. 控制水胶比。
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胶比可以减少分层现象的发生。
c. 搅拌均匀。
在搅拌过程中,要确保各种材料充分混合,避免出现不均匀分层的情况。
4. 混凝土表面粗糙混凝土表面粗糙是指混凝土表面出现的不均匀、凹凸不平的现象。
造成混凝土表面粗糙的原因可能包括模板不平整、振捣不充分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考虑以下措施:a. 使用平整的模板。
在浇筑混凝土之前,确保模板表面平整,没有突起和凹陷。
b. 均匀振捣。
振捣过程中要注意均匀施力,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避免表面粗糙。
总结: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开裂、强度不达标、分层、表面粗糙等。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混凝土施工是建筑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
本文将介绍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并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混凝土质量问题1. 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是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可能是因为原材料的质量不过关,如水泥和骨料的配置不当,也可能是因为施工工艺的控制不到位。
解决方案:首先,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原材料的配比。
比如,在配制混凝土时,应控制好水灰比,保证水泥固化的能力;其次,在浇筑过程中,要控制好浇筑速度,避免出现砂浆分层等情况;最后,要注意认真进行养护,保证混凝土的正常硬化。
2. 水泥浆漏水水泥浆是混凝土浇注前的关键步骤,但有时会出现水泥浆漏水的问题。
这可能是工地环境不封闭,导致水泥浆流失;又或者是施工过程中压力不均衡,泥浆泄露。
解决方案:要保证施工现场环境封闭,严密遮挡工作面,防止水泥浆流失。
同时,在浇筑过程中,要持续监测泵车的压力,确保均衡,避免泥浆泄露。
二、混凝土施工工艺问题1. 前期基础不稳定混凝土浇注前,对基础的处理十分重要。
如果基础不稳定,容易导致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如开裂、倾斜等。
解决方案:在施工前,要对基础进行充分的勘察,确保地基坚实、平整。
如果基础不稳定,应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如加设加强筋、增加基础厚度等,确保混凝土浇注时的稳定性。
2. 温度控制不当混凝土浇注前后的温度控制是决定其强度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
如果温度控制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开裂、龟裂等问题。
解决方案:首先,在配制混凝土时,要控制好水灰比和水泥用量,以降低混凝土的发热量。
其次,在浇注后,应及时进行温度控制,采取覆盖保温或水养护等方式,避免温度差异过大引起的开裂问题。
三、混凝土浇注过程问题1. 分层现象混凝土浇注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分层现象,即混凝土中砂浆和骨料的分离。
解决方案:要加强对混凝土浇注过程的监测,确保浆料和骨料的均匀混合。
可以采用振捣、手摇等方式,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度,避免分层现象的发生。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结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1. 强度不足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强度不足是一个常见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工艺不规范等原因造成的。
为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确保选用的混凝土原材料符合设计要求,其次要加强对混凝土搅拌、浇筑和养护等施工工艺的监督,确保混凝土的强度达到设计要求。
2. 裂缝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裂缝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在高温季节。
裂缝不仅会影响结构的美观,还可能影响结构的承载能力。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包括加强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收缩和温度变化等。
3. 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混凝土结构设计中的另一个常见问题。
钢筋锈蚀会导致钢筋的截面减小,从而降低了结构的承载能力和使用寿命。
为解决钢筋锈蚀的问题,可以通过选用耐蚀性能好的钢筋材料、在混凝土中添加防腐剂等方式来进行防治。
4. 基础失稳在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基础失稳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
基础失稳会导致房屋倾斜甚至倒塌,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防止基础失稳,需要选择合适的基础形式、合理设计基础尺寸和加强基础施工质量管理等措施。
5. 抗震性不足在地震频繁的地区,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是至关重要的。
设计中忽略了结构的抗震性能,可能导致结构在地震中倒塌。
为提高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性能,可以通过增加结构的墙柱节点刚度、加固节点连接等方式来加强结构的整体抗震性。
综上所述,混凝土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有很多,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案,就能够有效地避免和解决这些问题,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希望设计师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时刻关注这些问题,以确保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八大常见混泥土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混凝土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中的材料,其质量问题对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以下是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及其防治措施:1.压缩强度不达标压缩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常见的原因包括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材料质量不达标、施工过程中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包括合理设计配合比、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现场施工管理等。
2.开裂混凝土开裂是常见的问题,主要原因包括温度变化、变形不均匀、收缩应力等。
防治措施可从设计上考虑收缩、热变形等因素,采用伸缩缝、抗开裂剂等材料,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温度和湿度等。
3.不均匀性混凝土的不均匀性表现为浇筑和养护后出现明显的色差、孔洞、裂缝等现象,主要原因包括原材料的不均匀性、施工中搅拌不均匀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优质原材料、加强搅拌过程的控制和检验等。
4.粘结力不强混凝土的粘结力是测量其与钢筋或其他材料之间的黏结程度的指标。
常见的原因包括原材料的质量不合格、施工过程中对粘结力的控制不严格等。
防治措施可从原材料的选择和检验入手,加强施工工艺控制等。
5.气孔气孔是指混凝土中存在的排气孔或气泡,其存在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性能。
常见的原因包括不适当的原材料、掺加剂等。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合适的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控制施工过程中的抹光、振捣等。
6.钢筋锈蚀钢筋锈蚀是由于混凝土中存在的氯离子、硫酸盐等导致钢筋腐蚀而产生的问题。
防治措施包括采用具有良好抗腐蚀性能的钢筋、控制混凝土中氯化物含量、采用外加碱氧化物防腐涂层等。
7.暗沉混凝土表面的暗沉是由于混凝土中含有较多的机械杂质、有机杂质、水泥分散剂等导致的。
防治措施包括增加水泥用量、加强拌制过程的控制、采用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工艺等。
8.凝结时间过长混凝土凝结时间过长会导致施工过程中的延误和不便。
常见的原因包括材料中用水量过大、气候条件不佳等。
防治措施包括优化配合比、控制施工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综上所述,八大常见混凝土质量通病可以通过适当的设计和施工措施进行防治。
混凝土质量缺陷常见问题及处理技术

混凝土质量缺陷常见问题及处理技术混凝土质量缺陷常见问题及处理技术一、常见问题1. 混凝土龄期短导致强度不足混凝土在浇筑后,需要经过一定的养护期才能发挥其设计强度,如果养护期不足,就会导致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
这可能是由于工程进度的压力导致浇筑后未及时进行养护,或者养护措施不到位所致。
2. 混凝土配合比不合理导致的质量问题混凝土的配合比是指水泥、砂、骨料和水的比例关系,配合比不合理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抗渗性或者耐久性等方面出现问题。
常见的配合比不合理问题包括水灰比偏大、骨料粒径不合理等。
3. 筑坎不平导致的表面粗糙度问题在混凝土浇筑时,如果筑坎不平,会导致混凝土表面的粗糙度不达标,影响美观度和使用性能。
这可能是由于施工人员技术不到位或者施工设备问题所致。
4. 空鼓和裂缝问题在混凝土硬化后,如果出现空鼓和裂缝,会严重影响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包括浇筑过程中的振捣不充分、温度收缩等。
二、处理技术1. 增加混凝土龄期针对混凝土强度不足的问题,可以通过延长养护期或者采用加速养护措施来增加混凝土的龄期,确保其达到设计强度。
2. 调整配合比对于配合比不合理的问题,可以通过分析材料特性和施工环境,进行合理的配合比设计,确保混凝土达到设计要求。
3. 加强筑坎平整工作有效的施工工艺和技术保证是避免表面粗糙度问题的关键,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施工设备的维护。
4. 控制温度和湿度在混凝土浇筑和养护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避免由于温度收缩等因素导致的空鼓和裂缝问题。
三、总结和回顾通过对混凝土质量缺陷常见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技术的讨论,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质量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从源头把控,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常见问题,才能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文章撰写手,我个人认为混凝土质量缺陷问题的处理需要结合施工实际,全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混凝土在建筑工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施工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问题。
本文将列举一些常见的混凝土施工问题,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
问题一:混凝土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坍落度是混凝土流动性和可塑性的重要指标,如果坍落度不符合要求,将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和工程效果。
常见原因包括原材料配比不准确、搅拌时间过长或过短、搅拌方式不当等。
解决方案:1. 加减水法:根据实际情况适量调节混凝土的水灰比,以达到要求的坍落度。
2. 添加减水剂:合理添加减水剂可以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3. 调整搅拌时间:根据混凝土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搅拌时间,避免时间过长或过短对坍落度产生影响。
4. 调整搅拌方式:采用适当的搅拌方式,如强制搅拌和旋转桨搅拌等,以提高混凝土的坍落度。
问题二:混凝土表面开裂混凝土表面开裂是常见问题,给工程质量和外观带来不良影响。
开裂原因有时包括水灰比过高、层压不均匀、干缩变形等。
解决方案:1. 控制水灰比:合理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可以减少开裂的发生。
根据具体情况调整配比,确保水灰比在可控制的范围内。
2. 合理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保持混凝土的浇筑均匀性和紧密性,避免层压不均匀导致开裂。
3. 控制干缩变形:混凝土干缩变形是导致开裂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采用控制混凝土内部相对湿度、使用抗裂剂等方式来减小干缩变形,降低开裂风险。
问题三:混凝土强度不达标混凝土强度是评价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如果混凝土强度不达标,将会影响建筑物的承重性能和安全性。
解决方案:1. 严格控制原材料质量:确保原材料质量合格,包括水泥、骨料、粉煤灰等。
合理配比,根据工程要求使用高性能水泥和骨料。
2. 正确养护:混凝土在养护期间需要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
合理制定养护计划,采取养护措施,如喷水、铺盖湿布等。
3. 加强施工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操作,控制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隐患,包括浇筑质量、密实度、养护等。
问题四:混凝土气孔率过高混凝土气孔率过高会导致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下降,从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
混凝土施工常见的质量问题包括:
1. 混凝土强度低:混凝土在硬化后应具有足够的强度来承受设计荷载。
如果混凝土强度低于设计要求,可能会导致结构变形、开裂或甚至倒塌的风险。
这通常是由于配合比设计不当、水灰比过高、养护不当等原因引起的。
2. 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裂缝可能会影响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裂缝可以分为收缩裂缝和荷载裂缝。
收缩裂缝是由于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引起的,而荷载裂缝是由于外部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弯曲或剪切引起的。
裂缝的形成可能是由于混凝土施工技术不当、温度变化过大或养护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3. 不均匀的混凝土浇筑:不均匀的混凝土浇筑导致混凝土的密实性不一致,可能会导致结构强度不均匀或开裂。
这通常是由于浇筑过程中未能均匀分布混凝土、振捣不到位或振捣时间不足等原因引起的。
4. 空洞和缺陷:混凝土中的空洞和缺陷可能会削弱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
这些空洞和缺陷可以由于混凝土浇筑时未能完全填充或排除气泡、混凝土中的骨料分布不均匀或混凝土与模板之间存在间隙等原因
引起。
5. 混凝土表面质量不良:混凝土表面的平整度和光滑度对于某些应用非常重要,如地板、墙面等。
表面质量不良可能会影响施工美观性和功能性。
这可能是由于浇筑过程中未能获得平整的模板、振捣不到位或养护不当等原因造成的。
以上是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质量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合理的施工方案、科学的配合比设计、严格的施工控制和养护,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混凝土常见问题分析
1、混凝土的泌水和离析
配制流态混凝土时,如果混凝土黏聚性和保水性差,各材料组成的均匀性和稳定性的平衡状态将被打破,混凝土在自身重力作用和其它外力作用下产生分离,即为离析。
如果拌合水析出表面,即为泌水。
通常,泌水是离析的前奏,离析必然导致分层,增加堵泵的可能。
产生混凝土泌水和离析的原因及对策:少量泌水在工程中是允许的,而且对防止产生混凝土表面裂缝有利。
2、混凝土的滞后泌水
滞后泌水:是指混凝土初始时工作符合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比如1h)才产生大量泌水的现象。
其产生的可能原因为:砂率偏低、外加剂缓凝组分较多等。
产生滞后泌水的原因及对策:
3、混凝土的异常凝结
①、急凝:混凝土搅拌后迅速凝结。
这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很少遇见,一般就是:水泥出厂温度过高、水泥中石膏严重不足、外加剂与水泥严重不适应、热水与水泥直接接触等。
②、凝结时间过长:这种现象就经常遇见,它可分为两种情况:
A、整体严重缓凝;
B、局部严重缓凝。
第一种情况多半是由外加剂原因造成的,由于掺加了不合适的缓凝组分(有很多缓凝组分受温度等影响其凝结时间变化显著),或外加剂掺量超出了正常掺量,造成了混凝土的过度缓凝。
第二种情况如楼板或墙体混凝土的绝大部分凝结正常,局部混凝土缓凝,原因可能有:
a、外加剂采用了后掺法,混凝土搅拌不均匀,造成外加剂局部富集;
b、现场加水,混凝土粘聚性降低,发生泌水或离析,浇捣时振捣使局部浆体集中,水灰比变大且外加剂相对过量;
c、外加剂池中带缓凝组分的沉淀物不易搅拌均匀,造成混凝土局部过度缓凝。
4、混凝土“硬壳”现象
浇筑混凝土后,混凝土表面已经“硬化”,但内部仍然呈未凝结状态,形成“糖芯”,姑且称之为“硬壳”现象。
并且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裂缝,该裂缝很难用抹子抹平。
这一现象经常出现在天气炎热、气候干燥的季节。
其实表面并非真正硬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水分过快蒸发使得混凝土失水干燥造成的。
表层混凝土的强度将降低30%左右,而且再浇水养护也无济于事。
除了气候因素,外加剂配料的成分和混凝土掺合料的种类也都有一定的关系,外加剂含有糖类及其类似缓凝组分时容易形成硬壳。
使用矿粉时比粉煤灰更为明显。
解决办法:
①、对外加剂配方进行适当调整,缓凝组分使用磷酸盐等,避免使用糖、木钙、葡萄糖、葡萄糖酸钠等;
②、使用粉煤灰做掺合料,其保水性能比矿粉优异;
③、如表面产生细微裂缝,可在混凝土初凝前采用二次振捣消除裂缝,以免进一步形成贯穿性裂缝。
④、最有效的办法应该是施工养护措施,即尽量避免混凝土受太阳直射,刚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可采用喷雾和洒水等养护方法。
5、混凝土现场比出机坍落度大
配制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时,有时会出现现场坍落度比出机坍落度大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有:
①、使用了氨基磺酸盐或其性能相似的外加剂;
②、外加剂中缓凝组分较多或后期反应较剧烈;
③配合比不合适(如砂率偏小、掺合料太多等)导致后期泌水;
④、砼罐中有存水。
解决办案:对于前三类问题可以通过试验室试配(做坍落度损失和凝结时间等)发现并予以调整,实际生产时应严格控制外加剂掺量和用水量,氨基磺酸盐类外加剂对水特别敏感;后者可在装料前倒转搅拌罐,将余水倒排干净。
6、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坍落度损失突然加快
混凝土在生产过程中突然发现坍落度损失较快,可能原因有:
①、外加剂减水组分发生变化;
②、池中外加剂较少,为沉淀的硫酸钠等早强组分;
③、水泥成分发生变化等。
这些问题可通过调整外加剂组分或其掺量予以解决。
7、“析盐”现象
冬季或春、秋季节试块或构建表面有时会出现“析盐”现象。
其外部是因为温差变化的影响,其内部是因为混凝土中硫酸钠(纯度不低于98%)掺量超过水泥重量的0.8%时即会出现表面析盐现象,它不利于表面装修。
混凝土碱含量高也可导致上述现象。
另外可能也以水泥的凝结时间(水化热峰值)有关,早强水泥一般不会出现析盐现象。
8、干燥环境不适宜使用火山灰水泥
干燥环境使用火山灰水泥,其内部水分会很快蒸发掉,水化生成胶体的反应就会中止,强度也会停止增长,而且已经形成的水化硅酸钙凝胶还会逐渐干燥,产生较大的体积收缩和内应力,从而形成微细裂纹。
在表面,由于碳化作用使水化硅酸钙凝胶粉结成为碳酸钙和氧化硅的粉状混合物,因此使已经硬化的混凝土表面产生“起粉”现象。
所以,对于处在干燥环境中的地上混凝土,不宜采用火山灰水泥。
某工程曾使用火山灰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其结构同条件制作的试件较标养28d强度偏低10-30%,而且试件破碎后内部有不同程度的“掉粉”现象,这一实例充分说明火山灰水泥在干燥环境中水化反应很不充分。
9、膨胀剂使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采用膨胀剂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方法虽然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是应用膨胀剂的工程裂渗事故也呈增多趋势。
研究资料表明,硫铝酸钙类膨胀剂加入水泥中水化后形成的钙矾石,其结晶水的吸附和脱离是可逆过程。
在干燥条件下容
易脱掉,形成中间水化物,因此干缩较大。
再者硫铝酸钙在高温时不稳定,大体积混凝土过高的水化温升将使水化初期生成的钙矾石分解,存在延迟钙矾石生成的可能性,非但不能产生膨胀还会产生较大的冷缩,不能达到补偿温度收缩的目的。
另外水化硫铝酸钙的形成也需要大量的水分,当水分供应不充分时它不断消耗混凝土内部的水而产生自收缩。
在膨胀组分中引入Mgo,对抑制混凝土的后期收缩,防止开裂有其独特的作用。
Mgo有较好的后期膨胀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水泥硬化后体积收缩的缺陷,增强其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中的抗裂能力,提高工程的整体性、安全性和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