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死桐》贺铸词作鉴赏
人间自是有情痴_此恨不关风和月_评析三大悼亡词_张锡梅

读书与评论
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评析三大悼亡词
○张锡梅
124
作为抒情性的文体,从词登上文坛始,其所歌咏的爱 情,几乎是清一色的婚外恋,男人们把他们风流多情的一面 给了他们的红颜知己,很少有人在词中关注他们的妻子,当 然也有例外,如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沉痛地表达 了自己对已逝十年的妻子的深深的怀念;贺铸的《半死桐》 回忆了情逾金石的糟糠夫妻的生活;而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却可以让我们同他一起哭泣,感动于他对亡妻的痴情。
三、超越时空的爱恋——纳兰性德和《金缕曲》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己。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 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 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 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 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满清二百多年的文化中,就出过一个词人。他是不可一 世的康熙大帝的御前侍卫,是强壮骁勇的标准满洲汉子。一 个身居高位的壮夫,他的词却有太多的哀愁,他的眼泪究竟 是为谁而流呢?原来他把一生的哀婉都交给了结发仅仅三年 的卢氏,卢氏何其幸运!纳兰性德为卢氏写过近三十首悼亡 词,而以《金缕曲》为胜。 《金缕曲》写于妻子逝去三年后的忌日。同样是三年, 前三年婚姻欢乐不终,后三年永诀哀思无限。 这首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 《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 反问,道出了词人心中对妻子之死的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 哀思。 卢氏卒于农历五月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 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容若不谓“落 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 所限。是因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 死,容若更怜亡妻之死如花零落。 妻子死了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 醒了。被噩耗震惊之人,常会在痛心疾首之余,对现实产生 某种怀疑,希望自己是在梦境中。梦中的情景无论多么令人 不快,梦醒则烟消云散。可是哪有一梦三年的呢?惨痛的现 实使词人不能不予以正视。妻子之死已无可怀疑,那是什么 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 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 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 “钗钿约,竟抛弃”二句,谓你因 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 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虽是无理之语,然却见其至 情。 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过片则驰骋想象,设想 卢氏死后的生活,使对死者的追念更深一层。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 在词人看来,人死后精神是不死的,所以他寄信与九泉之下 的亡妻,关心她别后几年生活的苦与乐,关心谁与她相伴, 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题为《蝶恋花》的词中 说:“辛苦最怜天上月。上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是月轮 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在他妻子死后,他还要不畏严 寒为她送去温暖,真是深情人作深情语。 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 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 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 生知己”想要相约来生,“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赏析: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鹧鸪天·半死桐》赏析:谁复挑灯夜补衣贺铸词《鹧鸪天·半死桐》赏析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阊chāng门:传说中的天门。
晞:xī。
干,干燥:晞发。
晨露未晞。
栖qī)《鹧鸪天·半死桐》是贺铸悼念亡妻的名作。
全词气氛深婉凄切,用语朴挚情深,读来殊为动人。
再联想到作者是个叱咤风云的铮铮硬汉,则更不由人不为之潸然泣下了。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这是作者感怀往事的触发点,曾经携手历经风风雨雨的柴米夫妻,曾经海誓山盟不离不弃的恩爱伴侣,为何如此轻易就生死相隔、音书不通了呢?遥想当年,两人共尝人生甘苦,即使再艰难的日子也互相扶持,颠沛流离亦无怨无悔。
如今,重过阊门,物是人非。
时光永是流逝,往事不能再现,只有孤单通向无尽的永远,触景伤情,睹物思人,任是七尺男儿也会柔肠百转,相思不已。
“何事不同归?”作者岂会不知,只是不忍再提,命运如此安排,纵有千般不服也只能徒叹奈何。
这是对上天的诘问,也是对过往的呼唤。
联想自己的处境,作者写出这样两个意象:“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比喻贴切,动人肺腑。
“清霜”营造了寒冷凄楚的氛围,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梧桐,早已失去活泼的生命力。
失伴的鸳鸯也必是心如死灰,如一潭绝望的死水。
在这里,“梧桐”和“鸳鸯”都是作者的化身,失去了人生中最可宝贵的情感归宿,等待自己的只是祸福未卜的漫漫前途。
“梧桐”和“鸳鸯”毕竟是无情之物,而永失所爱的作者却时刻受着思念的煎熬,时时进行对命运的思索和盘诘。
此中寂寞,别人又如何得知?“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沉浸在缅怀里的作者已无法把情绪从凄清中撤回。
闪映在头脑中的是更为荒寂的场景。
原上之草,很可能已现枯黄之态,在展露初晞后,飘曳无依,更显憔悴。
个中掩藏些无名的坟冢,入目岂不悲酸。
自己在人世受着痛苦的折磨,妻子在泉下可能也并不安乐,尘世的凄风苦雨已无法侵扰她,但不知名的苦难是永远存在的,天人相隔却两情同一,这是作者的想象。
贺铸的诗词《思越人·紫府东风放夜时》注释及赏析

【导语】《思越⼈·紫府东风放夜时》是⼀⾸记梦词,写梦中京城元宵节的欢乐情景,以及梦醒后的凄清之境和失落之感,含蓄地表达了⼀种抚今追昔、怀才不遇的情绪。
下⾯就和⽆忧考⼀起来了解下这⾸诗词,欢迎阅读! 《思越⼈·紫府东风放夜时》 紫府东风放夜时,步莲秾李伴⼈归。
五更钟动笙歌散,⼗⾥⽉明灯⽕稀。
⾹苒苒,梦依依。
天涯寒尽减春⾐。
凤凰城阙知何处,寥落星河⼀雁飞。
【注释】 ①思越⼈:词牌名,⼜名《思佳客》、《鹧鸪天》、《剪朝霞》、《骊歌⼀叠》。
双调,五⼗五字,押平声韵。
②紫府:紫⾊象征华贵,皇宫、仙居皆可称紫府,此处指整个东京(今开封)。
“放夜”:解除夜禁。
③步莲:步莲,形容⼥⼦步态优美。
秾李:形容⼥⼦貌美如秾艳的李花。
④苒苒:⽓味或烟尘轻飘的样⼦。
⑤凤凰城阙:凤凰栖息的宫阙,这⾥指京城。
【赏析】 上⽚写梦境。
在梦中,词⼈仿佛⼜置⾝于东京热闹繁盛的元宵之夜。
古代都市实⾏宵禁,闹市绝⾏⼈。
唐以后,逢正⽉⼗五前后⼏⽇解除宵禁,让⼈们尽情观灯游赏。
⾸句⽤词华丽欢快,使整个梦境处于欢乐美妙的氛围之中。
尽情游览之后,词⼈仿佛和⼀个⼥⼦相伴⽽归。
这⼥⼦步态多姿,好像⼀步⼀朵莲花;这⼥⼦容貌娇美如秾艳的桃李。
他们亲密地⾏⾛在⼀起,周围的环境是:“五更钟动笙歌散,⼗⾥⽉明灯⽕稀”。
虽是曲终⼈散、天⾊将晓的时光,但节⽇的痕迹仍处处可见。
“五更”暗⽰笙歌彻夜,喧闹时间之长;“⼗⾥”点出东京处处繁华,欢度佳节范围之⼴。
从侧⾯烘托出东京元宵佳节的欢腾热闹,给⼈留下了想象余地,收到了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也符合梦境似断似续、似真似幻的实际情况。
整个上⽚通过对梦境的描绘,体现了东京元宵之夜的良⾠美景和舒⼼惬意,也表达了词⼈对之追念、珍惜、留恋的感情。
下⽚写梦醒之后的情和景,与上⽚形成鲜明对⽐。
⼀觉醒来,笙歌、灯⽕、佳⼈全都⼦虚乌有。
眼前是炉⾹袅袅,处境孤凄,脑海中梦境历历,回味⽆穷。
现实与梦境,如今与往昔,孤凄与欢乐,对照分明。
词牌名《半死桐》

词牌名《半死桐》《半死桐》是贺铸写给妻子的悼亡词。
贺铸这首《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和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被后人并称为宋人悼亡词中的“双璧”。
《半死桐》其实就是《鹧鸪天》。
《白香词谱》记载说:《鹧鸪天》又名《思佳客》、《于中好》、《思越人》、《千叶莲》等,但却独独没有《半死桐》。
也许舒梦兰认为这个词牌名不吉利,抑或认为取名《半死桐》无出处,因而不选。
而据我考证,贺铸改名《半死桐》是大有来历的:汉人枚乘在《七发》中曾有记载:“龙门有桐,其根半死半生,以之为琴,声为天下至悲。
”又据晋人崔豹的《古今注》记载:“合欢树,似梧桐,枝叶繁,互相交流。
”由此可知,所谓“半死桐”者,丧偶之至哀至悲也。
贺铸痛失爱妻赵夫人,就把个《鹧鸪天》改成了《半死桐》。
而后人认为是贺铸该词中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而得名,误之甚矣!现录贺铸《半死桐》原词及格律如下: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 ●○○◎○⊙●●○○⊙○◎●○○●谁复挑灯夜补衣!⊙●○○◎●○赵氏夫人约死于贺铸五十岁左右的时候,此后贺铸在退居吴下的寒苦孤寂中又度过了二十多年的生涯,《宋史》上说他以前气侠雄爽,退居之后却有所收敛“稍务引远世故,亦无复轩轾如平日。
”也许这不单是职场不如意“悒悒不得志”所至,也因为失去了相濡以沫的爱侣,再也无复平时的昂扬意气。
《独醒杂志》记他曾作一词,有“当年曾到王陵浦,鼓角悲风,千载辽东,回首人间万事空。
”后来他死于常州北门,门外果然有个名叫王陵铺的地方,时人认为与秦观死于藤州的事一样属于“词谶”。
神秘主义的观点自然不可尽信,但贺铸词中“回首人间万事空”的句子,却显得无比颓丧,不再有他以前词作中的激昂壮烈之气,也许作词的时候,他也真的心如槁灰,只等待着岁月悠悠流逝,生命慢慢消磨。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

唐诗宋词中的雨意象打开唐宋诗词作品,到处听得到雨声。
雨中多愁,因而雨中多诗。
以杜甫和李商隐为例:杜诗中“雨”意象出现了246次,比“睛”的36次多了六倍;李商隐诗中有关“雨”的意象出现了73次,而“睛”只有10次。
雨作为一种轻柔流动的物象,更是常常出现在词人的笔下,成了词人抒发个人感慨的有效载体。
雨从一种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意的自然现象到被刻意营造成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其中融注了作者特有的感受、体验、情绪和心态,具有了丰富的人生意蕴和审美价值。
下面我们将从四个方面谈谈“雨”意象的建构类型及其人生意蕴。
一、喜雨——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喜雨往往与滋润万物,唤起勃勃生机联系在一起。
韦应物《幽居》诗:“微雨夜来过,不知春草生”就是人们赞赏的佳句。
“微雨”是对早春细雨的准确描绘,春草在微雨滋润下成长,这里有一派生机盎然的春天气息,也有诗人对夜来细微春雨的喜爱,诗人幽居的宁静和心情的喜悦可见一斑。
苏轼《浣溪沙》词:“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一场透雨过后,原野青青,景色格外清新可爱,走马于平沙芳草地上,自是一尘不染,只觉满眼青翠,内心喜悦可以想见。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有“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两句,诗人极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鱼和燕子在微风细雨中的动态。
鱼的欢欣,燕子的轻盈,引起了诗人喜悦的心理反应,这不正可以使我们感受到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吗?我们再来看一首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那落在天街上的纤细小雨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它细腻、匀称、滑爽、滋润而又慢慢地普降到皇城中的街道。
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
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觉得快乐、新鲜、活泼、清香,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喜雨诗中流传最广的要数杜甫的《春夜喜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

【诗词赏析】唐宋词:贺铸《鹧鸪天》王步高,东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清华大学外聘兼职教授,江苏省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本栏目近期内容选自其国家级精品课程“唐宋诗词鉴赏”中的精华部分。
贺铸《鹧鸪天》贺铸,字方回,卫州人,出身贵族。
贺家的一位老姑母是赵匡胤的皇后,但是等到贺铸这一代,贺家早已败落了。
他在宋代词人中名气虽不及柳永、欧阳修、苏轼、秦观等大家那么显赫,但是这位以一句“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而出名的“贺梅子”,却有他在词坛上遮不住的光辉。
《宋史·文苑传》说他“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
虽贵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
人以为近侠。
……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
”早年他曾经做过武官,四十岁之后转为文职,做过泗州判等职,晚年退居苏州。
一生沉沦下僚,胸中颇多块垒,故而寓之于香草美人。
贺铸的词有两三百首。
其词风是英雄豪气与儿女情长并存,在两宋词坛上尤其难得。
豪放之作如《六州歌头》,深婉之作如我们将要讲到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是一首情深辞美的悼亡之作。
“悼亡”指丈夫悼念妻子或者情人,反之不能用。
最早见于潘岳的《悼亡》诗。
后有元稹悼念妻子的《遣悲怀》三首。
贺铸年近五十时曾经住在苏州三年,其间他的妻子亡故。
贺铸夫妻感情极好,相濡以沫,甘苦共尝,当他离开苏州的时候,写下这一首情真意切、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成为文学史上可以与潘岳的《悼亡》、元稹的《遣悲怀》、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的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这首词的词牌《半死桐》其实是《鹧鸪天》的异名,而且就因为这首词而得名。
贺铸的许多词以题代牌,这首因有“梧桐半死清霜后”一句,故名《半死桐》。
《鹧鸪天》在词中属于小令的范畴,它实际上相当于一首七言律诗,仅仅是把七言律诗的第五句,中间抽掉一字,把一个七字句变成两个三字句,其他的基本格律跟七言律诗是相似的,而且第二联也需要对仗。
宋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

宋词中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探析作者:红霞来源:《语文学刊》 2013年第10期红霞(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 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
如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性。
这些“梧桐”意义给文学增添了一种凄凉的意境,也更加丰富了“梧桐”的情感内涵。
[关键词] 梧桐意象;悲秋情结;爱情意义;君子品质中图分类号:1207. 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8610( 2013) 10 -0017 -02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梧桐由自然物象上升为文学意象,经历了一段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的过程,成为文人情感表达的有效载体。
早在先秦典籍中已经出现了梧桐意象,《诗·鄘风·定之方中》:“数值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揭示了梧桐的实用价值;《诗经·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实离离。
岂弟君子,莫不令仪。
”用梧桐的果实离离形容“君子”之“令仪”;》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
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朝阳高冈,再加上凤凰、梧桐组合,给予了梧桐高洁的品质。
因此,梧桐意象有其独特的意蕴。
在》全宋词》中只需稍加留意,就可发现处处皆有“梧桐”。
如“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又还寂寞”;“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梧桐叶上三更雨。
惊破梦魂无觅处”。
可见,在宋词中“梧桐”意象所表达的情感多种多样。
宋词中的梧桐意象体现出凄凉忧愁的悲秋情结、生离死别的爱情意义、品格高洁的君子品质。
因此,笔者对宋词梧桐意象的情感内涵进行以下总结:一、梧桐夜雨,几回无寐:悲秋情结悲秋情绪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始于战国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这也开创了中国文学中悲秋的传统。
“旧栖新垅两依依。”原文、赏析

旧栖新垅两依依。
出自宋代贺铸的《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原文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
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
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作者从北方回到苏州时悼念亡妻所作。
贺铸一生辗转各地担任低级官职,抑郁不得志。
年近五十闲居苏州三年,其间与他相濡以沫、甘苦与共的妻子亡故,今重游故地,想起亡妻,物是人非,作词以寄哀思。
译文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注释鹧鸪天:词牌名。
因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
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何事:为什么。
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原上草”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语出《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晞:(xī)干。
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赏析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潘岳《悼亡》、元稹《遣悲怀》、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同题材作品并传不朽的名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键入文字]
《半死桐》贺铸词作鉴赏
【原文】
鹧鸪天⑴
重过阊门万事非⑵,同来何事不同归⑵?梧桐半死清霜后⑶,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⑸。
旧栖新垅两依依⑹。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释】
⑴鹧鸪天:词牌名。
因此词有“梧桐半死清霜后”句,贺铸又名之为“半死桐”。
⑵阊(chāng)门:苏州城西门,此处代指苏州。
⑶何事:为什么。
⑷梧桐半死:枚乘《七发》中说,龙门有桐,其根半生半死(一说此桐为连理枝,其中一枝已亡,一枝犹在),斫以制琴,声音为天下之至悲,这里用来比拟丧偶之痛。
清霜后:秋天,此指年老。
⑸“原上草”二句,形容人生短促,如草上露水易干。
语出《薤露》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晞:(xī)干。
⑹旧栖:旧居,指生者所居处。
新垅:新坟,指死者葬所。
【白话译文】
再次来到苏州,只觉得万事皆非。
曾与我同来的妻子为何不能与我同归呢?我好像是遭到霜打的梧桐,半生半死;又似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
原野上,绿草上的露珠刚刚被晒干。
我流连于旧日同栖的居室,又徘徊于垄上的新坟。
躺在空荡荡的床上,听着窗外的凄风苦雨,平添几多愁绪。
今后还有谁再为我深夜挑灯缝补衣衫!
【赏析】
这是一首情真意切、语深辞美、哀伤动人的悼亡词,是中国文学史上与潘岳《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