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合集下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治理措施引言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其地理特点是山多、地质复杂。

由于长期的不合理人类活动,加上天然条件的限制,导致贵州的石漠化问题严重。

石漠化是指由于土地退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石质地表的覆盖,严重影响了土地的生产力和生态环境。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治理措施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为了解决贵州石漠化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引导和支持相关的治理工作。

政府鼓励农民进行石漠化治理,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政府也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石漠化治理工作,并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监测体系。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贵州政府通过在受石漠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进行植树造林和草场恢复,来提高土地的覆被率和保护性绿地面积。

植被恢复不仅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和水文环境,还可以提供更多的生态系统服务,如保护水源、减少土壤侵蚀等。

水土保持工程贵州采取了一系列的水土保持工程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蔓延。

这些工程包括修建防护林带、建设护坡和隔离区、修建沟渠等。

这些工程可以有效地遏制水土流失,保护土壤,减轻石漠化的程度。

教育和培训为了提高农民的石漠化治理意识和技能,贵州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农民通过参与这些活动,学习到了如何进行有效的石漠化治理,掌握了相应的技能和知识。

这些教育和培训活动不仅提高了农民的技术水平,还增强了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科研和技术创新贵州还积极推进科研和技术创新,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来提高石漠化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科研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开展石漠化治理相关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有效地推动了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增效和提质。

合作与交流贵州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国外先进治理石漠化的经验和方法。

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贵州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石漠化治理的最新进展,学习先进的治理经验,并将其应用到当地的实际工作中。

结论通过政府引导和政策支持、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教育和培训、科研和技术创新以及合作与交流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贵州取得了石漠化治理方面的显著成效。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是中国重要的岩溶山区之一,但由于长期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影响,导致该地区的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有效地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是治理石漠化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应建立完善的生态保护制度,加强对自然保护区和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力度,禁止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加大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的力度,及时掌握石漠化问题的变化情况,为科学制定治理措施提供依据。

二、推动植被恢复和改良植被是防止石漠化发生和加剧的重要因素,因此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植被的恢复和改良。

可以通过人工造林和天然恢复相结合的方式,逐步恢复和培育毕节岩溶山区的植被。

在植被恢复的也可以通过引进适应性强的植物物种,改良土壤质量和保水能力,提高植被覆盖率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水土保持工程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以在毕节岩溶山区实施石头堆肥、石块固定、陡坡防护等措施,有效减少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的发生。

还可以修建梯田、水土保持林带等工程,提高山区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的风险。

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是有效利用毕节岩溶山区资源、改善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可以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还可以开发和推广山地特色农产品和生态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促进山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综合治理和科技创新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加强各相关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还需要加强科技创新,探索适应当地条件的治理技术和方法,提高治理效果。

可以通过建立石漠化问题数据共享平台,加强科研机构、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

要想有效治理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问题,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植被恢复和改良,加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旅游,加强综合治理和科技创新。

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

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贵州是中国山地较多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但近年来,由于不当的人文活动,贵州石漠化问题日趋严重,威胁着贵州的生态环境安全。

这种情况的出现早已引起了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重视,围绕贵州石漠化的原因及措施也成为了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是生物土壤受损导致的石漠化。

随着农业粮食生产的发展,贵州山区的民众广泛采用砍伐山林、放牧、放火等活动,以及开垦山坡地等扩大耕作面积,使当地植物群落枯竭,原来充沛的土壤因受损而大量流失,最终山区逐渐变成石漠。

二是植被受损造成的石漠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贵州山区的人口增加了,家庭为满足日常需要,采伐林木,使森林覆盖率降低,叠加上自然因素如阳光、风雨、地形条件和植物种类等,都影响着植被恢复,从而易使地表大量消失,山区植被减少,从而加剧了石漠化现象。

三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石漠化。

受全球变暖和干旱影响,贵州到处存在着旱涝气候,尤其是山地区域更甚,农民采用不当的生产方式,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的植物退化和沙化现象,进而加剧了石漠化现象。

针对贵州石漠化,政府、专家学者和当地农民应该采取一系列行动来改善这一状况,以保证生态环境安全。

首先,要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减轻贵州山地人口负荷,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石漠化程度。

其次,对于贵州的森林,及时采取有效的综合管护措施,积极开展森林造林活动,尽可能恢复和改善流失的土壤和植被,增加植物的群落多样性,以促进山区环境的恢复。

此外,贵州应开展公益植树活动,鼓励居民种植多种树木,以增加植被密度,抵御石漠化。

同时,贵州应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更多地采用放牧、轮作、抗旱耕作等措施,减少开垦新山林、采伐、放火等不良活动,以维护山地植被,减缓石漠化程度。

总之,贵州石漠化问题日趋严峻,政府、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应团结协作,共同落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改善贵州山区的环境,提升当地的生态建设水平,保障贵州的生态环境安全。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预防治理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预防治理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预防治理石漠化是指在亚热带脆弱的喀斯特环境背景下,受到喀斯特变化及人类不合理社会经济活动的干扰和破坏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无土,无水,无林,类似荒漠景观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又由于石漠化地区缺少植被,不能涵养水源,往往伴随着严重人畜饮水困难.水土资源不断流失后呈现的”石漠化”现象,不仅恶化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而且将使群众失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许多地方不得不考虑”生态移民,我国喀斯特地区石漠化,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区,我国喀斯特地貌集中连片的地区,处于世界三大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区之一的东亚片区的中心地带,面积达36万多平方公里,占三省区土地总面积的40%以上,相当于2个贵州省的面积。

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

2004年11月22日,《贵州都市报》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消息:“截至目前,贵州省因强度石漠化失去生存条件,需异地移民搬迁的约有45万人。

” 贵州省水利厅水保处处长徐彦杰接受《新周报》记者采访时认为,“45万”这只是一个保守估算,“简单地说,贵州省的石漠化已经使人们赖以生存的相当部分土地流失了,地表只剩下生命无法附着的石头,无法进行任何耕种,因此失去了生存条件,这就需要移民。

如果不及时有效治理的话,用不了多长时间,很快全贵州省将有一大部分土地也会变得只剩下石头。

”听到这消息,我们毛骨悚然。

如果现在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理措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后的贵州将是什么样子,不用说我们可想而知。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区位于中国的喀斯特地貌区,是一个典型的岩溶山区。

岩溶山区的地质条件使得该地区容易发生石漠化,严重影响了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发展。

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成为当地政府和科研机构亟需解决的难题。

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导致的土壤贫瘠、植被严重退化、土地资源丧失的现象。

毕节地区的石漠化主要表现为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等。

石漠化对当地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石漠化综合治理方面,毕节地区采取了多种措施。

加强科研力量,研究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成因和治理方法。

通过科学研究,了解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土地利用情况等因素对石漠化的影响,为石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土地治理,实施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避免过度开垦和滥用土地,减少土壤贫瘠和水土流失的风险。

通过植树造林、草地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恢复土壤的肥力和保持植被的覆盖率,减少土壤侵蚀和石漠化的发生。

石漠化综合治理还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居民的共同参与。

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投入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强对土地利用的监管和管理。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优势,组织开展植树造林和草地恢复等环境保护活动,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公众树立环保意识。

居民也应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改变农作物种植结构、节约用水等方式,减少土地的压力,保护水土资源。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支持。

通过加强科研、加强土地治理和加强社会参与,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减少石漠化的发生,恢复岩溶山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

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探讨贵州毕节地处典型的岩溶山区,其地表70%以上为岩溶地貌,素有“中国岩溶之乡”之称。

随着长期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影响,毕节地区的部分地方面临着严重的石漠化问题。

石漠化不仅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

为了有效治理毕节地区的石漠化问题,需要全面综合的治理措施。

本文将探讨贵州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相关议题。

1. 石漠化问题的影响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当土壤含水量、植被覆盖度降低到一定程度之后,土地表面出现过度风蚀或水蚀,并且发生明显的石头裸露和土壤贫瘠,最终形成石漠化现象。

毕节地区作为岩溶山区,其石漠化问题主要源自于过度的人类开发活动,长期的不合理土地利用方式,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石漠化问题的主要影响包括:一是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石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低,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贫瘠,生态环境恶化严重。

二是对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直接影响。

石漠化导致土地肥力下降,地表植被减少,给农业生产和牧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2. 综合治理的重要性针对毕节岩溶山区石漠化问题,单一的治理措施往往难以产生显著效果。

需要多种手段和措施的综合治理。

该综合治理措施应包括:生态修复措施、科学土地利用措施、水土保持措施、经济激励措施等。

通过综合治理,可以彻底改善毕节地区石漠化的现状,恢复土地生态平衡,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3. 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措施是综合治理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毕节地区岩溶山区本身地貌复杂,植被覆盖度低,土地退化现象严峻。

需要通过植被的恢复和引种,改善土地的植被覆盖情况。

对于已经石漠化的地区,也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工作,以加速土地的生态修复过程。

4. 科学土地利用措施科学的土地利用措施对于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至关重要。

毕节地区岩溶山区地貌复杂,土地资源有限,需要根据地理环境情况,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方式。

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的退化速度。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

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现状及治理措施摘要贵州省分布有大面积的碳酸岩,表层覆盖土壤较薄,地力相对贫瘠,水土流失风险较大。

贵州市白云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部、贵州高原的中部,全区岩层以夹层碳酸岩、石灰岩、白云岩最多,由于多雨、湿润,再加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为活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和利用,使贵州市白云区的石漠化程度加剧,并有继续扩张的态势。

立足于白云区石漠化的现状,提出了治理措施。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治理措施;贵州贵阳;白云区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的简称。

石漠化是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环境下,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而造成人地矛盾突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生产能力衰退或丧失,地表呈现类似荒漠景观的岩石逐渐裸露的演变过程。

从成因来说,导致石漠化的主要因素是人为活动。

由于长期以来自然植被不断遭到破坏,大面积的陡坡开荒,造成地表裸露,加上喀斯特石山区土层薄,基岩出露浅,暴雨冲刷力强,大量的水土流失后岩石逐渐凸现裸露,呈现出石漠化现象,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石漠化的程度和面积也在不断加深和发展。

石漠化发展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石漠化是土地退化的一种极端形式,缺水、少土和土质贫瘠是造成土地石漠化的主要原因;石漠化是生态环境建设难啃的“硬骨头”,经济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由于贵州省分布着大面积的碳酸岩,表层覆盖的土壤较薄,地力相对贫瘠,水土流失的风险较大。

加之贵州省气候多雨、湿润,人为活动对土地及环境的破坏程度进一步增加,使本来就贫瘠的表层土流失进程加速。

贵州省石漠化程度相当严重,呈现南部重于北部、西部重于东部的特点[1]。

贵阳市白云区位于贵州省的中部,作为碳酸岩较集中的地区,石漠化的严重影响不容忽视。

1贵阳市白云区石漠化的现状贵阳市白云区位于贵阳市西北部、贵州高原的中部,处在东经106°23′~106°48′,北纬26°38′~26°49′,全区总面积259.6 km2。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浅谈贵州省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对策1 贵州石漠化现状及成因1.1 贵州石漠化现状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发育最充分、分布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全省喀斯特面积达13.0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73.8%,其中:喀斯特出露面积10.9万km2,占全省总面积61.9%。

石质荒漠化面积达2.25万km2。

占全省总面积的12.8%,且每年仍以超过6.7万hm2的速度在继续扩展。

据调查,现有石漠化土地中,岩石出露面积占70%以上的石山74.1万hm2,岩石出露面积在30%~70%的半石山地46.7万hm2,白云质砂石山13.8万hm2,工矿型石漠化土地12.9万hm2,石漠化农耕旱地(石旮旯土)13.7万hm2,有潜在石漠化趋势的25度以上农耕旱地64.5万hm2。

这些石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境内乌江流域和南、北盘江流域。

1.2 贵州石漠化成因贵州石漠化主要是喀斯特地区的石质荒漠化。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所致。

在此基础上,逐步建设一个喀斯特地区功能稳定,结构合理的森林生态体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

3 石漠化治理的主要技术措施3.1 林种、树种选择贵州喀斯特地区生物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用来恢复植被的植物种类很多。

根据石漠化治理的基本思路和指导思想,在恢复植被的同时也要考虑增加当地群众的经济收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因此,在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大、水土流失隐患等级较高的地段规划营造生态公益林。

在立地条件较好、地势较平坦的山坡地,选择名、特、优的竹、药、果、藤等树种营造生态经济林(生态经果林、生态用材林、生态药材林、生态薪灰林)。

在树种选择上,要充分考虑石漠化土地严酷的立地条件,注重选择适生(耐干旱、耐瘠薄)、速生、抗逆性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乡土树种,如花椒、金银花、任豆、香椿、酸枣、苦楝、榕树、车桑子、棕榈、楸树、刺槐、桦木、竹子、栎类等。

3.2 营造林方式选择3.2.1 封山育林封山育林是石漠化地区生态重建最直接和费省效宏的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危害成因及其治理模式
摘要:石漠化是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尤其是贵州地区。

近年来,贵州土地开发不科学,土地利用率低,水土流失问题严重,基岩裸露面积增大,这些问题直接加速石漠化的形成,严重威胁到了贵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因此如何寻求贵州土地石漠化治理对策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实践经验,首先分析了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的现状及危害,然后提出了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最后研究其治理对策,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石漠化;现状;危害;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157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石漠化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及人民的生活起着很大的阻碍作用。

尤其是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更是阻碍经济发展的地域环境问题。

加大石漠化治理对实现本地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为例,深入剖析了土地石漠化治理的对策,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1 贵州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分布现状及危害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分布一般在云南、贵州地区,发育最为典型、地域最为广泛的便是贵州省。

其喀斯特面积几乎涵盖每个县,全省86个县有76个的喀斯特面积比例在30%以上,而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12.84%,各类喀斯特石漠化土地面积详见表1。

喀斯特石漠化土地在贵州省各个市县的分布情况较为复杂,其中
较为突出的便是表2列举出来的几个地区。

该地区石漠化的推进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为脆弱,非常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

1.1缩小耕地面积
加剧了人与生态之间的矛盾。

石漠化容易在坡度较陡的旱作区出现、扩张,因此石漠化面积的扩大最直接的后果便是耕地面积的缩小,激化人地矛盾。

1.2阻碍人畜饮水
石漠化地区的地表土层水分逐渐减少,植被生长困难,导致土壤的储水功能大大降低,因此人畜饮用水极度缺乏。

1.3旱涝灾害不断发生
土地利用率低下。

由于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缺乏,不能缓冲地表径流,在地势较低处容易积聚雨水,而在地势较高、裂隙较大、地下河网发育的地方容易出现干旱。

表3是喀斯特发育典型的黔南和以变质岩为主的黔东南两个地区旱涝发生的频次对比表,由表可知,石漠化与旱涝间的关系较为密切。

由于石漠化的特点,缺水少土导致农业无法正常进行,旱涝灾害频发更是加剧了土地的利用率。

表4是贵州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滞后效应,表中的数据可说明石漠化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有多大。

2 土地石漠化成因的分析
2.1 地壳运动
贵州省受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的控制,其高原形成的原因是板块碰撞引起的地壳快速抬升。

由于本地区在沿断裂构造带、构造软弱带或构造活动带长期受到构造活动的侵蚀及切割,成壤速度远远要小于水土流失速度,这是造成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基本构造背景。

2.2 地层和岩性条件
贵州省具备石漠化成分的条件,即含有碳酸盐岩,从远古时期就开始积聚不同组合的碳酸盐岩,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含量大于90%,碎屑岩含量小于10%)、夹碎屑岩的碳酸盐岩层、碳酸盐岩与碎屑岩互层、夹碳酸盐岩的碎屑岩层便是全省出露的碳酸盐岩组合类型。

2.3 气候条件
贵州省一年四季气候温暖湿润,年气温变化小,常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

这种气候容易影响岩溶地貌形态、景观的形成及地下岩溶的发育。

贵州地区所含的碳酸盐岩受溶蚀影响较大,容易造成地表水流失。

地表土层含水量本就不高,土质疏松无法储水,因此遇到暴雨,土壤就会大量流失,容易形成石漠化。

3 技术与示范
3.1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
一般来说,水土流失形成石漠化的自然规律总是从小区域开始的,因此以小流域为单位,全面普及各个地区的石漠化治理是非常有效的,这不仅能够提高防护体系的合理配量、开发有利的水土资源,还能改变传统山地无生态景观的问题,将山区的有利地势充分
发挥出来,从而合理规划农、林生产体系,提高山地的经济发展。

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可简单总结为“一个规划,两个体字建设”,“一个规划”是指立足整体,统筹规划各个小流域,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两个体字建设”是指防护体系和农、林生产体系的建设,提高山地的利用率。

3.2 草地畜牧业模式
近年来,我国社会发展迅速,推动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商品的种类及质量也有了一定的要求,尤其是牛、羊养殖业方面。

目前我国的牛、羊养殖业较为发达,但却存在很大的缺陷,许多地方由于饲养的动物数量较大,不能合理规范管理牛羊的饲养问题,无节制的放牧使得草地没有适当的“休息时间”得以休养,草地消耗过快导致该地出现砂土裸露、水土流失、石漠化。

这种现象导致的后果很严重,该地区不能种植农作物,也不能进行放牧,不久的将来就会被废弃。

因此,以农户为主体,以国家技术人员为骨干,根据不同草地类型,组装配套草地畜牧业和农林牧业综合技术,开展多种经营采用广大农户易于接受的示范方式,促进农林牧业全面发展。

3.3 典型脆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模式
喀斯特石漠化和半石漠化山地的出现一般是由于过度砍伐树木
进行农作物的种植,后因土地利用率较低而造成的。

因此,针对这种典型脆弱生态环境必须恢复树木水土保持的功效,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保证土壤的锁水功能。

树木的选择可选用以经济林为主、其
他树种为铺的方案,生态坡面的重建必须注意长远的经济效益,不仅能恢复生态环境,还能提高当地的经济发展,尽快解决当地居民的生活困扰。

综上所述,只有了解贵州土地石漠化的分布情况及形成原因,才能选择合适的治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石漠化问题。

参考文献
[1] 熊康宁,梅再美,彭贤伟,蓝安军.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综合治理与示范典型研究——以贵州花江喀斯特峡谷为例[j].贵州林业科技,2006(1).
[2] 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4(3).
[3] 李阳兵,王世杰,李瑞玲,容丽.关于西南岩溶山区生态建设的一些讨论——以贵州省为例[j].中国岩溶,2004(1). [4] 滕建珍,苏维词,廖风林.贵州北盘江镇喀斯特峡谷石漠化地区生态经济治理模式及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4(3).
[5] 张殿发,王世杰,李瑞玲.贵州省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1).
[6] 唐健生,夏日元.南方岩溶石山区资源环境特征与生态环境治理对策探讨[j].中国岩溶,200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